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宝宝起名

正月十三(正月十三是什么星座)

时间:2024-01-13 23:14:59 作者:牛奶煮萝莉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正月十三,传说是阎王最讨厌的一天,忌3事、吃3食,老传统别丢了

正月十三是中国传统节日,被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据民间老人说,正月十三还是“杨公忌”第一天,是一年当中最凶、狠、毒的日子,连阎王爷都讨厌,可以说是“百事禁忌”。民间大多人都知道,这些事绝对不能做!

1、忌出远门

古代出远门是一件大事,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正月十三不仅是“杨公忌”,而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十三”有“失散”之意,寓意不好,不适合出远门,因此在过去人们比较忌讳正月十三出远门。

2、不嫁娶

婚嫁迎娶是个喜庆的大日子,民间讲究选对吉日,婚姻才会幸福美满,正月十三诸事不宜,所以这一天最好不要办婚礼。

3、忌说狂话

老人常说的“宁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饱满的稻谷总是弯腰,智者总是低调行事。常言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若是在交往中口无遮拦,不知不觉中可能会得罪人,被人记恨。正月十三说狂话,阎王爷都害怕。

信则有,不信则无。不管怎么说还在正月里,我们这天一定要开开心心的过,不要触碰忌讳。那这天吃啥能寓意好?这几样一定要吃,化解危机好安稳。老传统别忘,日子顺顺当当!

一、吃汤圆

很多人只知道正月十五吃汤圆,其实在北方,正月十三就开始吃汤圆了。俗话说:“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汤圆又叫“浮元子”,“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吃了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幸福美满。

推荐做法:花生汤圆

1、盆中放入适量的糯米粉,用开水烫面,边倒边搅拌,让糯米粉充分糊化,搅成面絮以后趁热揉成团,放在一边饧上半个小时。汤圆想要不开裂、还圆润,必须用开水烫面。

2、接着做汤圆馅。把花生米洗净控水,把锅烧热,开中小火炒,把水分炒干。炒到一捏就掉皮的程度就可以了。倒出来晾凉,把表面的红衣搓掉。

3、把花生米倒入料理机中,加入适量的白糖,根据自己的口感放。馅料尽量打细腻一些,这样做出来的汤圆更容易形成流心。打好以后倒出来。

4、在花生馅中加入适量的猪油搅拌均匀,猪油是馅料呈流心状的关键。不能放太多,不然吃着会腻。准备一个托盘,撒入糯米粉防止粘连。把花生馅团成5克左右的小球,放在里面。

5、这个时候面也饧好了,开始包汤圆。案板上撒上糯米粉,把面团取出来不用搓,直接压扁。用干净的细布盖住,防止受风变干。

6、揪下一小块糯米面摁成面片,放入馅料,在虎口处转动着收紧开口,揉成圆球,千万不要露馅。汤圆全部做好后,再撒一层糯米粉,进一步防止粘连。做好的汤圆可以放冰箱冷冻起来,随时吃,随时煮。

当然也可以做核桃馅 或者其他坚果馅

7、水烧开开始下汤圆,从锅边慢慢的滚入,煮的时候经常用勺子背面推一推,开锅以后淋一点清水,汤圆全部飘起来就熟了。还可以加点酒糟,或者桂花蜜,吃着更加香甜。

二、吃豆腐

豆腐与“兜福”谐音,是福气的象征。民间人们还会互相投掷豆腐块,被豆腐砸中的人,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有福气和好运,人们用这种方式赶走不吉利的东西,祈祷这一年五谷丰登,生活富裕。

推荐做法:麻婆豆腐

1、准备嫩豆腐、牛肉碎粒,蒜苗叶,切成碎末。葱花,蒜末,花椒,辣椒,一小把豆豉,剁碎,豆豉能为菜品增加天然的酱香味,剁碎以后更容易炒香。郫县豆瓣两勺,豆瓣酱中容易有大颗粒,用刀剁碎。

2、锅烧热先放花椒,小火慢慢焙,把花椒焙至五六成熟开始出香味的时候,再放辣椒一起炒的话,用小火,一直把辣椒和花椒炒至干香酥脆。倒在案板上晾凉。然后用刀轧碎。

3、做之前豆腐要先汆水。加入少许食盐,食盐既能增加底味,还能利用渗透压去除豆腐中多余的水分,不容易碎。焯水的时候不能来回搅,可以轻轻的推,让它充分受热。开锅以后倒出来,立即放入凉水中过凉,避免粘连。

4、炒牛肉臊子的时候先滑锅,不然容易粘。多炒一会,把水分充分煸出去。淋入一点料酒去腥,老抽上色。把牛肉炒至金黄酥香倒出来备用。

5、做麻婆豆腐油要稍微多一点。烧至五成热放入葱蒜和豆豉。小火慢炒,把豆豉的酱香味炒出来。倒入豆瓣酱,继续炒香,炒出红油。先放入一半的辣椒,烘托麻辣的底味。再倒入牛肉臊子继续煸炒,然后加入适量的清水。有高汤的话,用高汤效果更好。

6、加入食盐、白糖、胡椒粉、鸡粉调味。把酱汁充分的熬香,倒入控干水分的豆腐。汤的量没过豆腐一半就可以了,不要太多。颠锅翻炒均匀,小火慢慢的煮。

7、汤汁没过豆腐三分之一的时候,勾第一次芡。一定要勾薄芡,主要是为了让汤汁渗入到豆腐内部。太浓的话容易糊锅还容易脱芡。烧开以后勾第二次芡,增加豆腐之间的抱合力,然后勾第三次芡,这一次芡粉可以浓一点。让汤汁全部包裹在豆腐表面,让豆腐彻底粘合在一起。最终形成这种亮油亮芡的感觉,才算成功。

出锅前撒上剩余的辣椒,蒜苗叶,热辣的红油和翠绿的蒜叶相互映衬,瞬间整道菜就鲜活起来了!

三、吃荠菜

荠菜又叫“报春菜“,鲜嫩可口、清香鲜美,生命力顽强,农村到处可见。荠菜与“聚财”谐音,有吉祥如意的象征,吃荠菜可以凝聚财气,赶走霉运,还有迎春吉祥的寓意。

推荐做法:荠菜菜饼

1、500g面粉,撒上盐,增加筋性。一半用开水烫,一般用清水和。先搅成絮状,再揉成团。这就是常说的半烫面。好处是烙出来的饼柔中带筋,放凉也不会发硬。像油饼、手抓饼一类的基本上都是用半烫面。

2、面团柔光以后,盖上细布,放一边饧上十来分钟。

3、荠菜洗干净剁碎,多加点盐腌一会,杀杀水,去去土腥味。腌好以后把里面的水挤干净,稍微加一点鸡粉,不用再放其他调料。吃得就是荠菜本身的鲜味。再多淋点油,给它裹一层油膜,省得煎的时候出水。

4、案板上撒上面粉,把饧好的面取出来,稍微揉几下,别可劲揉,不然又该起筋了。搓条,揪面剂子,擀面片。尽量中间厚,两边薄,省得露馅。

5、擀好以后铺上一层荠菜,磕一个鸡蛋,拿个面片盖上,用个圆盘轧一圈,饼坯圆溜溜的, 严丝合缝,丝毫不用担心流汁。

6、电饼铛烧热,均匀刷上油。平底锅、鏊子也行。把饼坯放上去, 小火烙两三分钟,开盖涮上油,翻个面再烙上两分钟,饼鼓起来,里面的菜就熟了。再来回翻几下,饼皮焦黄就能出锅了。

第一美食编辑:启明

正月十三,传说连阎王都害怕的一天,忌3事、吃3食,老传统不能丢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迎新春,传统习俗探秘#

正月十三,这一天充满神秘和传说,连阎王都曾害怕它。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遵循着古老的传统,忌讳三件事,享受三种食物。这个节日被称为“灯头生日”,标志着农历新年的深刻传统。本文将为您揭示正月十三的来历和相关习俗,以及人们为什么对这一天格外重视。

正月十三,又被称为“阎王忌”,这一说法起源于一段神话故事。相传阎王掌管着生死,但他的儿子们却恶行满天,经常误杀无辜,而阎王对此不闻不问,甚至撒谎欺骗。当这一情节被天上的神仙上报给玉皇大帝时,玉皇大帝怒不可遏,下令一个月内阎王必须失去一个儿子。正月十三这一天,最后一个儿子也被带走,从此这一天被称为“阎王忌”。

另有一种版本与杨家将有关。杨业率领杨家将前去救援皇帝,但却在二狼山遭到埋伏,几乎全军覆没,只有杨六郎侥幸生还。

据传说,杨业就是在正月十三这一天殉国的,因此人们将这一天称为“杨公忌”。这一传统影响深远,导致人们在每28天都避免举办重要的仪式,这13天都被视为不吉利的日子。

在正月十三这一特殊日子里,人们忌讳三种事情,以避免招惹厄运。首先,不要举行婚礼或搬家。婚姻和住所的变动通常被视为人生重大事件,因此人们会精心选择吉日,以确保好运。然而,在正月十三这一天,因为阎王的忌讳,人们普遍认为这不是一个吉利的日子,不适合举行婚礼或搬家。

其次,人们不太愿意在这一天外出办事。尽管这个传统在现代社会逐渐消失,但在过去,人们普遍相信在正月十三这一天外出办事容易遇到阻碍,甚至可能引发争执。因此,他们更愿意呆在家里,避免外出。

最后,人们不愿意说谎。正月十三成为“阎王忌”的原因之一就是阎王因撒谎而遭受惩罚。因此,在这一天,人们格外谨慎,不轻易说谎,以免招致不祥之事。

与忌讳相对应的是享受三种特殊食物。

首先是汤圆,汤圆在正月十三被广泛食用,寓意着团团圆圆、幸福美满。汤圆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口味,包括甜味、咸味、黑芝麻馅、花生馅和肉馅等,这取决于个人口味和地域习惯。

其次是豆腐,尤其在南方,正月十三被称为豆腐节。豆腐的发音与“头福”相近,寓意着吉祥如意。一些地方会举行豆腐节仪式,人们互相扔豆腐,相信被豆腐砸中的次数越多,新的一年将会更加幸运。

最后是鸡蛋,也象征着团聚和幸福。

正月十三吃鸡蛋寓意着全家团圆,生活幸福。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对健康有益,这也增加了吃鸡蛋的习俗的吸引力。

尽管这些传统在现代社会可能已经减弱,但它们仍然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人们对幸福和吉祥的美好期望。不管是因为神话故事的传承还是因为风俗习惯的延续,正月十三依然是一个特殊而有趣的日子,值得我们了解和尊重。希望大家在这一天都能享受到团圆和幸福,度过一个美好的新年。

正月十三“灯头日”,牢记6事、忌3事、吃1物,老传统不能忘

  正月十三是“灯头生日”,也是咱们中国农历的传统节日之一。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到五天后的正月十八落灯,中间历经神看灯、人看灯和鬼看灯,而正月十五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元宵节。

  俗话说的好“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三上灯,有吃圆子的习俗,寓意圆圆满满。而正月十八落灯的时候,则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顺顺利利。

  那正月十三都有哪些习俗和禁忌呢?做听小编来跟您聊一聊吧!

  习俗:

  一、点灶灯

  正月十三的时候,民间有在厨灶下点灯的习俗,这种习俗称“点灶灯”。

  二、滚龙灯

  滚龙灯从每年正月十三开始,维持四天才结束,这个习俗已经维持了一百多年。

  三、扎彩灯

  为迎接元宵节,让元宵节看起来更喜庆,很多地方都张灯结彩,挂上各式各样的彩灯,非常的好看。

  四、放海灯

  传说这一天还是海神娘娘的生日,“放海灯”这种习俗,一般沿海地区比较多,祈求来年的鱼虾满仓,全家平安。

  五、拜公关

  相传这一天是关圣帝君升仙的日子,人们对神明很敬重,所以这一天人们会祭拜公关。

  六、做圣虫

  很多地方有正月十三做圣虫的习俗,圣与升同音,寓意步步高升,祈求五谷丰登。

  禁忌:

  一、忌口舌快

  二、忌出门

  三、忌探望老人和病人

  正月十三这一天,除了以上这些习俗禁忌,还有必吃的汤圆,推荐一甜一咸两种汤圆,喜欢吃的朋友可以试试哦!

  ——甜汤圆

  所需食材:糯米粉,黑芝麻;

  菜谱做法:

  1、芝麻炒熟打成细一点的碎末。芝麻炒之前可以用水快速冲洗一下,然后沥干水分。如果炒的时候拿捏不准火力,也可以用烤箱烤制。

  2、芝麻碎加猪油、黄油和糖搅拌均匀,然后等馅儿里面的油凝固,把芝麻搓成一粒粒小丸子。您还能加点桂花糖,这样吃起来带点桂花的香味,会更好吃。

  3、糯米粉加热水做成糯米团子,搓长切小,把糯米团搓圆按扁,包入芝麻馅儿,封好后搓圆。

  4、烧一锅热水,水烧开后放入汤圆,煮到汤圆漂浮起来就熟了,捞出煮好的汤圆就可以开始吃了。

  ——咸汤圆

  所需食材:糯米粉,猪肉;

  菜谱做法:

  1、猪肉剁成肉泥,香菇和小葱切成细末,放入一个碗中。

  2、把碗中的肉馅加上盐、白胡椒粉、葱姜汁、生抽和少许的鸡精调味,用筷子把肉馅调到上劲就可以了。

  3、糯米粉最好加开水,把糯米粉揉成团状,分成小剂子。

  4、取一块皮子搓圆按扁,包入调好的猪肉馅儿,放入烧开水的锅内煮制,煮到汤圆漂浮后再稍微焖上一分钟,把里面的肉馅煮熟就可以出锅了。

(林林)

著名歌唱家马国光病逝后,女儿也去世,演员妻子现状如何?

#娱乐评论奖#

点击观看,每天都会被名人故事感动!

(马国光)

马国光就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成名的著名男中音歌唱家。他的《真是乐死人》《一路行军一路歌》《四渡赤水出奇兵》《我和班长》《战斗的岗位就是家》《骑着马儿过草原》等歌曲非常脍炙人口,老歌迷还记忆犹新。

马国光一生坎坷,从一个流浪孤儿变成了歌唱家。马国光的妻子鲁祖立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夫妻俩育有两个女儿。

1989年,年仅57岁的马国光不幸因病去世。后来,他的大女儿意外去世。中年丧夫、老年丧女的鲁祖立遗孀目前状况如何?

01

马国光于1932年农历正月十三出生于北京。他的祖父是伟大的战争者张作霖的兄弟,他的父亲马鼎臣是张学良的助手。

(马国光的第一张照片)

马鼎臣英俊潇洒,衣着考究。他经常与女性调情,缺乏责任感。

马国光的母亲黄华珍是一位没有受过教育的家庭主妇。马国光在她18岁时生下了她。

马国光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文学艺术天赋。他能听懂、记住一些京剧唱腔,一听就能唱。

1938年,马鼎臣出轨,发生婚外情,黄华珍与丈夫发生激烈争吵。马鼎臣用最难听的言语侮辱了他的妻子,将她推倒在地,然后逃离了家。马鼎臣再也没有回过家。

黄华珍无奈,只好带着儿子去天津寻找丈夫,但没有找到。母子俩住在阴暗潮湿的平房里,马国光身上长满了疥疮。

(解放前的天津)

黄华珍没有收入来源,依靠珠宝销售维持生计并治疗儿子的疾病。最后,她还两次去卖血。

半年后,马鼎臣突然来到出租屋,想将妻子和儿子卖给天津的一个集团。马鼎臣身边的仆人心地善良,偷偷将马鼎臣的阴谋告诉了黄华珍。

在亲戚的介入下,马鼎臣的计划失败了,但马鼎臣却逼迫黄华珍离婚。当时马国光只有6岁。他的父亲把他带走了,他再也没有见过他的母亲。

马鼎臣离婚后不久再婚,马国光跟随父亲和继母生活在河北石家庄。由于张学良的下属被解雇,马鼎臣失业了,经常在家里发脾气。

当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他就会打儿子,不让儿子哭。马国光常常在夜里蒙着被子流泪。

(马国光小时候思念母亲,将母亲画在纸上)

1941年,9岁的马国光秘密离家出走,开始了流浪孤儿的生活。他身上没有钱,也没有行李。他衣衫褴褛,鞋子破烂,脸色因饥饿而黄黄消瘦。

在石家庄郊区,他捡垃圾,晚上就睡在一座破旧的寺庙里。马国光在漂泊的岁月里,从来没有吃过饱的饭,经常挨打。他的头发又脏又长,像个小乞丐。马国光曾被日本人俘虏,带去家中侍奉子女。胖胖的日本少爷骑着马国光当马。马国光已经爬不动了,胖公子就打他。在洗衣店的帮助下,马国光逃脱,逃往河北高碑店。

02

1943年,在高碑店长途汽车站乞讨时,一名日本兵盯着马国光,马国光非常害怕。日本兵竟然问他多大了,叫什么名字,家里有什么人?马国光如实回答。

更令马国光惊讶的是,日本兵给他买了芝麻饼。这个日本兵原来叫山木贞夫。他曾在日本教小学,后来应征入伍。

(早年河北省高碑店站)

山木贞夫有一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已经三年多没有见到家人了。一年前,山木贞夫的儿子生病去世了。马国光看起来像他的儿子。

山木贞夫将马国光送到高碑店中心小学,这是一所专门收留无家可归儿童的学校。一年后,马国光考入车站扶轮小学,从三年级升到五年级。

马国光与山木贞夫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山木贞夫憎恨中国和中国人,却对中国的贫困孩子有善意。

八十年代,马国光已成名。他通过朋友在日本找到了山木贞夫老人。两人经常通信、交换照片,互动如父子。

(山木贞夫和妻子的照片,摄于1981年)

马国光接受教育时,就产生了寻找母亲的想法。他跑遍了河北很多地方,后来又来到北京,但始终没有找到母亲。马国光睡在停尸房里,周围都是冰冷的尸体。

1946年,马国光被陆军排长胡宗南逮捕,当勤务兵。他既要给排长当维修工,又要照顾排长的老婆孩子。

班长的妻子心情不好时被马国光打了。如果排长在外面喝多了或者晚上不回家,他的妻子就会责怪马国光,拿起小便池放在他的头上。

1949年2月19日,北平解放。将军傅作义率兵叛乱,马国光军在大兴黄村整编。

马国光在旧社会受到各种歧视和侮辱。编入解放军后,他感觉自己活得像个人了。

(青年马国光)

不久,马国光被分配到陈孟军团长。为了培养他,团长将马国光调到营部当通讯员。

1951年,马国光率军进入朝鲜作战。 1952年,马国光在战斗中负伤。

伤愈回国后,分配到华北军区文工团(后改为北京同志文工团)工作。

03

马国光在这里工作了35年,把同志艺术团当作了自己的家。张飞队长发现马国光的歌唱天赋后,将他送到天津声乐培训班,向苏联声乐专家洛娃学习声乐。随后,单位选送马国光到中央实验歌剧院、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进修。

马国光师从李惠年、沈湘、杨彼得等著名歌唱家,提高了歌唱技巧。

1956年,马国光凭借歌曲《真是乐死人》开始出现在国内乐坛。

他经常到基层演出,每年演出数百场。马国光所唱的《有两个小伙一般高》《我是一个兵》《拉起我的大风箱》《我和班长》《我是战士的好朋友》《克拉玛依之歌》等歌曲深受士兵们的喜爱。

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期间,马国光结识了他的妹妹鲁祖立。鲁祖立是北京人,比马国光小7岁。

她的家庭条件很好,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医生。马国光读书时就已为人所知。鲁祖立很欣赏他,两人在学校坠入爱河。

(鲁祖立摄)

1963年,鲁祖立从中国音乐学院(当时的北京艺术大学)声乐系毕业后,海军文工团紧急招收她。为了与好友合作,鲁祖立选择了同志艺术团,并成为该团第一位大学生女歌手。

20世纪60年代中期,马国光和鲁祖立举行了一场低调的婚礼。

新婚之夜,马国光向妻子讲述了自己儿时漂泊的生活以及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鲁祖立听着哭了,更加感受到了对丈夫的同情和爱。

婚后,马国光夫妇育有两个女儿:马郎郎、马兰兰。两人目标相同,从未争吵过。

1964年,马国光和夫人观看了伟大音乐史诗《东方红》的演出。

1965年,夫妻俩又参加了另一场演出《长征组歌》。马国光在《长征组歌》中担任主唱《四渡赤水出奇兵》。

马国光和鲁祖立成为音乐界的双胞胎。

由于幼年受苦太多,马国光的身体素质很差。人到中年时,他患上了糖尿病和高血压。本来,马国光作为同志文工团的著名演员,能够参加的演出较少,但他总是冲在前面。

1980年,马国光因高血压住院。几天后,他被释放并与公司一起表演。

04

这一年,马国光与日本人山木定取得了联系,这更加坚定了他寻找母亲的信心。

然而,马国光并不知道,他的母亲黄华珍也在寻找他。

(马国光表演照片)

原来,黄华珍与马鼎臣离婚后,又与铁路工人宋青再婚。当时,宋庆从承德漂泊到辽宁锦州,后来在铁路部门工作。

再婚后,黄华珍与丈夫居住在辽宁锦州。黄华珍是文盲,看不懂报纸。她听到有人说有一个歌手叫马国光,但她不知道去哪里找。

20世纪70年代末,《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关于马国光寻找母亲的文章。宋青把文章读给黄华珍听,黄华珍让丈夫写信。

宋青写信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对方回复:这个人是江苏人,报纸上的人是中国台湾人。此后,黄华珍放弃了寻找儿子的想法。1981年,马国光同志回到辽宁抚顺探亲,无意中从马国光继母的侄子那里得知,黄华珍住在锦州流水堡。但对方也表示,黄华珍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

(电影演员程小影)

1983年2月25日,在电影演员程小英的介绍下,马国光来到辽宁锦州参加“春节联欢晚会”。这次他们专门为铁路职工和广大市民表演。

马国光唱完这首歌后说:我六岁时就与母亲分开了。我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她住在锦州大学公社流水堡。这次来锦州,一来是为了给村民表演,二来是为了寻找失散多年的母亲。

锦州市公安局干部高凤楼是大雪公社负责治安工作的经验丰富的民警。他发现自己管辖范围内有一个家庭的情况与黄华珍类似。

第二天,高凤楼在市体委同志的陪同下赶到流水堡,得知黄华珍夫妇住在锦州市,于是返回锦州市。

(母子再次见面)

那天下午,马国光终于与阔别数十年的母亲重逢。当时,马国光51岁,他的母亲69岁。母子俩紧紧相拥,哭得说不出话来。

母亲平静下来后,对马国光说:几十年来,我整夜思念着你,无法入睡。我从来不敢吃国光苹果,怕咬到你。

黄华珍再婚又生了孩子后,就搬到了锦州,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中央电视台军事部门还专门拍摄了专题报道,并以《母子相逢时》全国播出,引起了巨大反响。

05

1986年,马国光的糖尿病好转,担任首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评委。

(幸福一家人左起:马国光、鲁祖立、黄华珍、马兰兰、马浪浪、宋青)

1987年元旦之夜,他冒着寒风,与马季、赵岩等人在呼和浩特开往北京的264次列车上为乘客表演。

长期繁重的工作彻底摧毁了马国光的健康。 1988年他上社会演出时,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无法站立唱歌,就坐着唱歌。

1989年11月21日,马国光在北京病逝。丈夫的早逝,让鲁祖立和女儿陷入了悲痛的深渊。

当时鲁祖立才50岁,还很年轻,但丈夫离开后她就没有再婚。

鲁祖立与丈夫感情深厚。他们是夫妻、兄弟姐妹、战友、老师和学生,有时是母子。

(马国光)

马国光从小就怀念家庭的温暖,渴望母爱。晚上睡觉的时候,他总是睡在妻子的怀里。鲁祖立对待丈夫就像对待儿子一样。

多年来,鲁祖立一直在丈夫去世的阴影中挣扎。直到1995年,她才带着两个女儿的温暖从丈夫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

在鲁祖立的心目中,马国光一直生活在她的精神世界里,她怀念着丈夫的坚强。几十年来,她收集了有关丈夫的罕见信息,包括介绍、文章、广告等。关于马国光。她把它们全部剪下来并粘贴到一本书里。

为了更好地缅怀丈夫,鲁祖立经过多年的收集、整理,于2011年创作并出版了《刺破青天锷未残》一书。本书讲述了马国光的艺术历程和传奇人生。

(鲁祖立在电视上做节目)

她还和同事们一起编辑了军歌集《军歌嘹亮》,分为建军篇、抗战篇、解放篇等从始至终的军歌。

2016年,鲁祖立的大女儿郎朗意外去世。鲁祖立中年丧夫,晚年痛失爱女,悲痛万分。

小女儿眼含泪水安慰她:妈妈,你一定要坚强。如果你出了什么事,我不知道该如何生存。

鲁祖立的弟弟也于2019年因癌症去世。小女儿马兰兰一家人定居美国,独自生活在北京。

(鲁祖立近照)

为了天上的亲人,为了小女儿,鲁祖立变得更加坚强。她把眼泪和痛苦埋在心里,认真地生活着。她在家练书法、听音乐、做可口的饭菜。

2022年12月,鲁祖立加入老同志合唱团艺术团,登台表演近一个小时。她坚持自己的。

现在鲁祖立已经84岁了。虽然心里感到痛苦,但他的精神很好,状态也很好。

鲁祖立晚年的生活安定祥和,她尽量不给小女儿增加负担。不过,放假的时候,她一个人在家,心里还是会有些难过。

-结束-

头条号首发,全网版权保护启动,抄袭必究!

正月十三“阎王忌”,牢记“3要忌,2要吃”,祈福平安踏实过一年

#天南地北大拜年#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味逐渐消散,但是在年味彻底消散完之前,还有一个热闹的节日“元宵节”即将来临,大街小巷都开始张灯结彩,准备闹元宵。

老人常说:“不出正月就是年”,正月里是我国风俗节日最多的一个月,从初一到十五每天都有讲究,就拿明天的正月十三来说吧!这天被人们称为“阎王忌”,这天要牢记“3要忌,2要吃”,安稳踏实过一年!

“阎王忌”的由来?

传说阎王有十三个儿子,有一天阎王口出狂言,与别人打赌,说:“我有十三个儿子,就是一个月死一个,一年也死不完”,这句话刚好被巡视的仙官听到,传到了玉帝的耳朵里,玉帝非常震怒,就吩咐天降,每隔二十八天就收走阎王的一个儿子。

没多久阎王的儿子就相继去世,到正月十三这一天阎王的儿子也死了,阎王在正月十三这一天闭门不见客,自己也不再口无遮拦,把正月十三这一天称为“阎王祭”,以表对儿子的思念。阎王忌诸多禁忌要牢记,早看早懂早受益。

忌3事一,忌打碎家具

人们认为打碎家具是不吉利的事情,觉得这一年都会不顺利,不过现在生活中,当我们不小心打碎家具也没关系,嘴里念叨两句碎碎平安,也就没事了。

二,忌说脏话,狂话

老人认为这天是阎王爷心情不好的一天,千万不要争吵,说脏话,万一被阎王听到,惹怒他,家里会一年不顺利,所以要和为贵,才能顺顺利利过一年。

三,忌干活

这些忌讳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最为讲究,南部山区把这一天定为“全民休息日”,这一天很少有人出去干活,害怕遭遇不测。

2要吃一,吃豆腐

正月十三这一天,人们准备大量的豆腐,先祭祀祖先,再进行豆腐大战,像打水仗一样,互相扔豆腐,祈求新的一年添丁家兴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推荐做法:【葱烧豆腐】

1.准备老豆腐半斤,从中间切开,再切成厚片,大葱两根切成葱花,小葱3根切成1厘米长的段,红椒半个切成小片,一起放入盆中用来配色。

2.炒锅烧热,添入食用油滑锅,再添入半勺食用油,在锅中撒上少许食盐,增加豆腐的底味,避免豆腐粘锅,放入豆腐块,用勺子把豆腐摊平,开小火晃动炒锅,把豆腐两面都煎至金黄时,倒入漏勺中控油。

3.另起锅烧油,倒入葱花翻炒,炒出葱香味后,下入豆腐,加入蚝油3克,翻炒几下,淋入半勺清水,加入鸡粉1克,十三香1克,生抽酱油5克,倒入小葱段和红椒片,勾入少许水淀粉,再淋入少许芝麻油,简单翻炒均匀,美味即成。

吃汤圆

正月十三又称“上灯节”,这天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阖家团圆。吃完汤圆不耽误出去看滚龙灯,烟花四起,更是热闹喜庆。

推荐做法:【米酒汤圆】

1.准备鸡蛋2个打散搅匀,米酒200克,五彩小汤圆150克备用。

2.锅内添入适量清水,等水快要烧开时,把米酒倒入锅内,用勺子推动搅散,等水沸腾后,倒入备好的汤圆,用勺子轻轻推动,开中火大概煮2分钟。

3.在煮制期间,用勺子不停的搅动,防止汤圆粘锅,再加入白糖30克调味,用勺子搅匀,待汤圆飘浮起来后,再勾入适量水淀粉,这样即可以使汤更加浓郁粘稠。

4.等水再次烧开后,先撤火,把鸡蛋慢慢的倒入锅内,然后转成小火,再用勺子不停的推动,以防鸡蛋粘住锅底,煮至蛋花慢慢浮起来时,就可以出锅装盆了。

你还知道有哪些风俗吗?一起来讨论一下吧!(小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