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摩羯座

三点水甚(三点水甚怎么读音)

时间:2024-01-24 02:29:45 作者:万物皆甜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姚普俊丨弄清了垣曲的由来,你才不会读错垣字

垣字

垣字的几种写法

垣字的演变

  外地人很少读对垣曲中的“垣”字,一般读heng曲,也有叫tan曲的,还有叫huan曲的,甚至还有人将垣字一分为二,读作tu tan曲,令人啼笑皆非。皋落岭回桃花节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的男节目主持人看见播稿文字后迟疑了一下,还是读错成gen曲,也算是一个笑话了,在人们的印象中,国家级的播音员是非常敬业的,这样的状况实在不应该。

  主持人读错垣字已经成为历史,即便再遗憾,也无法将那段历史情节修正。现在最为重要的是让大家知道垣曲二字的正确读音,防止以后继续出错。甚为可惜的是,几年来我们的收效并不大,垣曲读错的情况依然存在,这种事倍功半的情形令人担忧。

  垣曲的历史相当悠久,文献显示早在远古时代就有记载的人和事,譬如尧舜,譬如商汤。地方志也记叙到周召分陕时期,目前通用的历史则从商周时头,很多人对垣曲的简介能够倒背如流,谈论时滔滔不绝。但是大家很可能没有留心,垣曲的简介里面早就解密了垣曲的来由和垣字的读音。这么一说,有人会立马说我知道,秦置垣县,隶河东郡,宋代始称垣曲,一直到沿用到现在,从无更改。

  这样的解释听起来很完整,但是介绍清楚了吗?没有。因为这些文字只是解释了垣县设立时间,以及始称垣曲的时间。对垣曲的由来和读音则不是很详细。

  在多个搜索引擎里面,垣曲的简介都可以很轻松地找到,几乎所有的文字介绍垣曲的页面,首句都毫无例外地有一句话,那就是“商、周为亘方,属侯国。”也许这样的文字大家不怎么关注,因为垣曲的县名和属地总是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地更换,历史上垣曲曾经设为郡、州,管辖过大片的地域,但是更多时间是作为一个县治而存在,在山西与河南之间被频繁更换辖地,始终摇摆不定。如此庞大的变更文字,大家略有侧重地选择了遗忘。但是,垣字的来历,就藏在这句话里面,你若不细细考究,那就太遗憾了。  

没错,亘方二字就是垣字的源头。“亘”字出现在殷墟甲骨文里,说明垣曲有着非常久远的年代。亘字形像月在天地之间,《诗·小雅》解释这个字最初意思为如月之恒。演变后的亘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gen,过去发音为geng意思是连绵不断,伸展开去。另外一个读音是xuan,象形字,字形像回旋之水。亘从囘,为古文回,字象回水。  

既然垣曲称之为亘方,那么垣曲有没有可以称之为亘的物形呢?有!在垣曲古城的上游,沿着黄河之滨有两个村庄,一个叫东滩,一个叫西滩,天上来的黄河水在西滩和东滩以及古城南部的区域内形成巨大的回旋形状,暗合了亘的回旋之水释义.

垣曲古城小浪底水库区域 (高海鹏 摄)

垣曲古城与东滩之间的水域面积 (姚普俊 摄)

垣曲西滩与东滩之间的回旋之水 (姚普俊 摄)

  不同时期、不同书法中亘字的演变如下:

亘字

从甲骨文开始,亘字的演变。

不同时期、不同书法中亘字的演变

不同时期、不同书法中亘字的演变。注意,这个亘字的形体与上一张是相反的。

  前面提到太多的亘字来历,接下来我们言归正传,开始叙述亘和垣字的关联。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为诸侯。魏国在魏文侯时,开始成为天下霸主。魏的辖域原来在安邑(山西夏县)一带,公元前385、384年魏赵与齐战。《赵世家》曰 (前385年)败齐于灵丘(今河北省蔚县),伐齐胜利后魏赵获得大批领土,所以开始东迁,猜测王垣的命名可能始于此时。《魏世家》曰(前385)二年,城安邑、王垣。《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魏纪》曰城洛阳及安邑、王垣。在这里,王垣一名多次与安邑、洛阳等古邑都城一并提及,由此可见当时它的重要性,也可能是当时王垣作为晋南一隅,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开始发挥巨大作用,因而被统治者所注重。这里的王垣正是垣曲当初的用名,当时王垣(治所垣曲王茅)地域包括了王屋以及济源西部一带,所以它的名字中有王屋山的王字。当时王垣作为晋豫的要害地域,作用的确不可忽略。从文字里面可以得知,垣曲的垣字最早使用不迟于公元前385年。

  商代的亘方名字突然隐遁,替代它名字的是王垣。既然王是王屋山的王,那么垣字从何而来?亘和垣二字有着怎样的联系?

战国垣字铸币

  查百度百科得知,垣字是形声字,形旁为“土”,声旁为“亘(xuān)”。本意为墙,引申为城。看了垣字的介绍,我们恍然大悟。垣字正是由亘(xuan)和土字旁结合而来,从字面来看,它既有肥沃的土地,又有黄河的回旋之水,替代后的垣字可能更适合文人墨客描述这个地域的山川形胜。另外,垣字还与其他字组合成词组,如垣墙(院墙,这个词至今为垣曲人所用。)、垣屋(有围墙的房屋)、垣衣(墙上背荫处所生的苔藓植物。)、垣墉(矮墙叫“垣”,高墙叫“墉”)等,除此以外,《一统志》标注垣曲为:古邑名,垣即周召分陕处,宋改曰垣曲。我们由此可以展开联想,正是因为(垣曲)古属亘方,才有了后来的王垣之名,二者相辅相成,才有了后来的垣曲之名,可以说,起名垣曲,蕴含了非常庞大的想象力。

  另外,由于亘字在作为xuan字时有回旋的意思,而垣曲所处的位置正是晋豫地界黄河之水的一曲,所以私下猜测当时的垣字取用极有可能沿用了亘(xuan)字的释义,可惜的是,这一点只能遥想,无法查询了。 

  由亘到垣,再由垣到垣曲,一个地名的变换凸显了中华祖先的大智慧。当你了解了垣曲的历史,真正明白了取名垣曲的意义,你还会读错垣曲吗?

  现在我们再次按照地名变更的顺序,回味这些地名包含的意义:

1、亘:读音为xuan和gen,字形像月在天地之间,本意为如月之恒,从囘,为古文回,字象回水。

2、垣:读音为yuan,土字旁+亘组成。既有肥沃的土地,也有回旋的黄河之水。本意为墙,引申为城。

3、垣曲:读音yuan qu,既有肥沃的土地,也有回旋的黄河之水。不仅融入了四周群山的描述,还有黄河至此为曲的生动描写,可谓垣山曲水的绝妙诠释。

你是否曾经想到,垣曲之名原来是这般美好?

附:清代康熙版《垣曲县志》原文(节选):

垣曲建制沿革

  垣曲,古冀州之域,在周为周召分陕之所。春秋鲁襄公二十三年齐侯伐晋,取朝歌入孟门登太行,张武军于熒庭戍郫邵,此其地也。汉属河东郡,魏献文四年置邵郡于阳壶城,南临太河,又置白水县(附郭),西魏大统三年改郡置州名邵州,徒今治后周仍改邵郡于亳城(即汤居处),隋炀帝三年,取四面环山、黄河带遶(绕)之意改县名曰垣曲,义宁元年复置邵原郡,又置清廉城(附郭),唐高祖武德初改郡为邵州,贞观中废邵州改清廉城为垣城县,隶绛州,龙朔二年隶洛,乾封二年复隶绛,天授三年复隶洛,长庆三年复隶绛,贞元二年割属陕州,元和三年复隶绛,宋复改为垣曲,仍隶绛。元至元三年并入绛县,元至元十六年复析为垣绛,二县仍隶绛州,明代沿旧。

形胜

  (垣曲)县治建制黄河之干,北倚太行,南距大河,东有王屋山为左辅,西有中条山为右弼,邵原关扼其左险,横岭关扼其右险,峰峦叠嶂,涧谷幽阻,孟子所云舜之居深山之中,即此地也。山河表里形胜可凭美景点缀大地奇观。有八景续十景详列。八景:黛眉晴岚、阳壶返照、亳城春水、洪庆晚钟、天坛秋晓、葛寨春耕、柳庄烟雨、平原桑柘。十景:河亭晓景、关岭秋晴、舜井流长、汤城春早、山眠狮子、凝碧泉清、洞隐金牛、金澜水异、奎阁飞梦、虹堤万柳。

邵郡:北魏孝昌年间置邵郡。治白水县,领白水、清廉、苌平、西太平四县。隋开皇初郡废。故治在今山西垣曲县古城南五里东滩村。

邵州,古代地名。北周明帝二年(558)置,治阳壶城(山西垣曲县古城镇南五里东滩村),领邵郡、王屋二郡。隋开皇三年(583)废。唐武德元年(618)复置,治垣县,九年(626)废。

  姚普俊,男,1967年生,垣曲古城人。笔名“我欲挣缚去”、“梅神弄清雪”等,喜好文学创作以及摄影。垣曲县作家协会会员,垣曲县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网、中国散文网、中国文学网、新浪网、百度贴吧、垣曲文学期刊《舜乡》刊登部分文学作品,目前,致力于微信公众号垣曲人家工作室的编辑工作,从事魅力垣曲的网络宣传和推广。

黄河原创文学

[黄河原创文学]已经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运城网信备案L00031号

黄河原创文学 推广团队

特邀顾问: 张高陵 申大局 王士敏 张开生

本刊主编: 姚普俊

图文编辑: 谭瑞平

小说审编: 谭锐金 郭 英

散文审编: 李亚玲 

诗歌审编: 王秀娥 

校园审编: 靳三涛

原创文学,就是这么令你喜欢!

相关阅读

姚普俊  作品集

姚普俊丨【摄影日记】春节里卖气球的小贩

姚普俊丨【摄影日记】三月飞雪难掩岭回的桃花灼灼

姚普俊丨【摄影日记】渲染三月的一串金

姚普俊丨【摄影日记】一副春联迎新年

姚普俊丨【摄影日记】垣曲舜王奇石杯首届越野汽车场地友谊赛

姚普俊丨【摄影日记】四月,且看垣曲的樱花满街妖娆

姚普俊丨【摄影日记】春风三月催芳菲 醉马闻香寻岭回

姚普俊丨【摄影日记】觅得几朵俏腊梅 赠与文友贺新春

姚普俊丨【摄影日记】一组酒吧的拍摄

姚普俊丨【六一特辑】极致出彩·垣曲娃的六一汇演

姚普俊丨【摄影日记】垣曲诸冯山首届祭拜舜帝大型庙会

姚普俊丨【五一特辑】一组芍药照片祝各位作家老师们节日快乐!

姚普俊丨【摄影日记】充满乡土气息的农民春晚

姚普俊丨【摄影日记】滨河公园的冬末

姚普俊丨【摄影日记】与你一道沉醉在北国的梅韵里

姚普俊丨【摄影日记】亳清河边清道人

姚普俊丨【摄影日记】湿地草原起笙歌 日暮流霞落剪影

姚普俊丨【摄影日记】汤都荷韵天下闻 应怜晨曦摄影人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垣曲县毛家镇下湾村之兄弟槐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蒲掌乡落家河姊妹豹榆树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英言乡土窑村之龙凤槐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蒲掌乡水出窑村连心橿子栎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垣曲县毛家镇担山石村之龙马槐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垣曲县华峰乡马家园之夫妻树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垣曲县古城镇硖口村之如来掌(皂角)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垣曲县古城镇硖口村之英雄槐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垣曲县古城镇西石村之飞龙槐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垣曲县古城镇南圢坂之放赈槐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垣曲县历山镇薛家堡之情侣藤(双生)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垣曲县长直乡西郊村下街之双龙槐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垣曲县古城镇北坡村之知府松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垣曲县长直乡南洼村之泰山柏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垣曲县华峰乡西型马村之黑龙槐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垣曲县皋落乡槐南白村之天王连(黄连木)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垣曲县英言乡关庙村龙王庙沟龙王槐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垣曲县皋落乡南联村之麒麟角(皂角树)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垣曲县新城镇刘张村之元宝树(银杏)

姚普俊丨【古树新鉴】垣曲县古城镇峪子村之晋源树(皂角)

【舜乡名胜】垣曲县蒲掌乡北阳村二郎庙

【舜乡名胜】垣曲县蒲掌乡洼里村娘娘庙

【舜乡名胜】垣曲县华峰乡宋村永兴寺

【人物传奇】明代从垣曲华峰永兴寺走出的少林主持“俱空契斌”高僧

【舜乡名胜】垣曲县皋落乡埝堆村玉皇庙

【舜乡名胜】垣曲县王茅镇上亳城址

姚普俊丨一叶秋落

姚普俊丨清蒸月亮

姚普俊丨秋游紫云寺

姚普俊丨远行的桂花树

姚普俊丨北方的梅

姚普俊丨复活的亳清河

姚普俊丨亳清河畔的洗车人家

姚普俊丨懒怠的春

姚普俊丨一串糖葫芦就可以过年

姚普俊丨戒尺·纸·墨·笔·砚

姚普俊丨一夜秋雨浇梧桐

姚普俊丨【美图欣赏】红叶醉秋

姚普俊丨皇姑幔醉人的红叶

姚普俊丨爱的休渔期

姚普俊丨秋姿

姚普俊丨三月是玉兰的花海

姚普俊丨茶女张丽

姚普俊丨枝头抱香——秋菊

姚普俊丨老古城没有历史

姚普俊丨永远的87届 永远的青春

姚普俊丨春风三月催芳菲 醉马闻香寻岭回

姚普俊丨央视记者不识垣曲 岭回桃花羞落满地

姚普俊丨散文/让我畅想一下南山的杏花

姚普俊丨散文/尧途春色

姚普俊丨诗歌/六月 那场雨 只是考你的年轮

姚普俊丨诗歌/儿子的中考遭遇战

姚普俊丨诗歌/八月,舜王坪

姚普俊丨母亲养花故事

姚普俊丨散文/望仙到底有没有神仙

姚普俊丨【垣曲奇石】惊爆眼球的垣曲文化奇石

姚普俊丨精美的垣曲奇石

姚普俊丨【垣曲奇石】刘金京的奇石收藏故事

姚普俊丨三人像下菜市场

姚普俊丨舜乡的核桃

姚普俊丨【小说接龙】马沙的故事(3)

姚普俊丨上海的味道

姚普俊丨垣曲美食huo菜擀粸中的huo字是那个

姚普俊丨汤都荷韵 雨后赏荷

姚普俊丨麦香

姚普俊丨民

姚普俊丨阅读并非简单的阅和读

姚普俊丨从沇字往垣曲说开去

姚普俊丨舜风传播第一人

姚普俊丨垣曲太极第一人

姚普俊丨春游望仙三潭瀑布

姚普俊丨亳清河的夏天

姚普俊丨观点/偶发式感恩教育何以承重立德树人之大任

姚普俊丨凝固的晋风

姚普俊丨羞怯的世纪曙猿

姚普俊丨奇!垣曲境内的两座伟人像山脉!

姚普俊丨八月的月亮和月饼

姚普俊丨暖雪

姚普俊丨给初二儿子的一封信

【垣曲方言】姚普俊丨一声小呆呆,充满多少呵护和疼爱~

姚普俊丨三月春色

姚普俊丨让文学家和摄影家容易混淆的中国梧桐、法国梧桐和泡桐

【六一特辑】姚普俊丨六一 我还是小屁孩

姚普俊丨收破烂汉子的情人节

姚普俊丨怀着敬意入皇城(组诗)

姚普俊丨大雅不拘小节

姚普俊丨被历史忘却的垣曲火车站

姚普俊丨小百姓搭台唱大戏 泥腿子敢拍方言剧

姚普俊丨莫欺今日少年,且看来年腾云

姚普俊丨故乡的云

姚普俊丨垣曲亳城商朝遗址探查

【有声图文】散文丨亳清河的夏天

姚普俊丨散文/旧事、残垣、古碑、陈莲

姚普俊丨散文/重行曲沃,再拜晋文公

姚普俊丨散文/社火娱神,香火娱人

姚普俊丨诗歌/落雪(组诗)

姚普俊丨散文/初春访秦

姚普俊丨【摄影日记】垣曲西哄村的八音会

姚普俊丨散文丨望仙楼记

姚普俊丨散文||黑龙庙记

姚普俊丨诗歌|| 立秋

姚普俊丨垣曲建置沿革重大发现,隋炀帝三年始称垣曲,至宋已逾两个朝代

百家姓-尤

尤姓是南中国的姓氏,始自10世纪,在百家姓中排第19,台湾第八十五大姓,在大陆当代姓氏中排第124位,约占大陆汉族人口的万分之六,多生活在南中国一带。

按照目前大部分尤氏观点:尤姓原姓沈。五代之初,梁帝朱温于公元909年册封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王审知为闽王,因审、沈二字同音,福建境内一部分沈姓族人为了避讳,将自己的姓改为“尤”。宋代李纲于《梁奚谷漫录》指:“系出沈姓,五代王审知据闽,闽人沈姓者,避沈音,去水改尤氏”。根据泉州尤氏观点,首先避讳改姓之人名为沈思礼,原名沈诚,生于河南光州,唐末天下大乱,其幼年与亲族随王绪、王潮的民变军队南下进入福建,后为王审知女婿。公元924年护送王审知入京进万寿节,后唐庄宗李存勖封其为唐驸马都尉,他为尊崇其岳父威望,避讳闽王名字“审”“沈”谐音,把沈姓去掉三点水,改为“尢”姓(即尤的繁写),成为尤姓的得姓始祖。今福建省南安市省新镇南厅有尤(沈)思礼与夫人王郡主的陵墓,俗称“驸马墓”。但据史料查证王审知自公元885年随军入闽至公元925年离世,终身未返战乱多事之中原。1981年出土的王审知墓志铭记载了他的四名女婿,其中亦无尤思礼。尤思礼为王审知女婿因讳改姓一说始现于距五代六百年之后的明代尤氏族谱,之后流传甚广,目前大部分尤氏皆奉尤思礼为得姓始祖。根据避讳改姓这一说法,尤姓的祖源与沈姓相同。《姓纂》指,沈姓为黄帝的后裔,源自周文王的第十子晡季,因为食采于沈国而得姓。当时的沈国大致位于河南省汝南县东南至安徽省阜阳县西北一带地方。除避讳改姓一说外,尚有史料记载尤姓自古即有:据《后汉书·卷七十七》和《傅山全书·六卷》等所载,东汉时有尤来,汉人外孙之鄯善王尤还,龟兹王尤利多,其中尤利多叛汉后被班超废黜并遣送洛阳。又据西晋史学家陈寿所作《三国志》卷六十贺齐传:(建安)二十一年,鄱阳民尤突受曹公印绶,化民为贼,陵阳、始安、泾县皆与突相应。齐与陆逊讨破突,斩首数千,余党震服,丹杨三县皆降,料得精兵八千人。拜安东将军。 《三国志》卷五八陆逊传: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拜定威校尉,军屯利浦。上述这些尤氏均为五代前见诸史册之人物,其中《三国志》记载的尤突最为重要,鄱阳秦时设县东汉置郡,开化较早久为汉人农桑之地,不似江南内陆山区尚有越人居住,所以陈寿书其为鄱阳民尤突,而未书为鄱阳越人尤突,但其后无世系可考。另外以贵州为主的少部分尤氏及其分支犹氏认为:尤姓并非起源福建。在公元909年王审知据闽称王、福建沈姓去水改尤的三十五年之前,即公元874年,山西寿阳尤氏崇仁、崇义、崇礼兄弟,三人皆任唐朝都总管之职,奉唐僖宗之诏督师征讨南诏国占领的播州(今渝南黔北之地),克复之后敕封尤崇义为世袭播州宣慰使司职,镇守黔中翁水,至今陵墓仍在,县志与族谱可考其事迹,贵州尤氏亦多奉尤崇义为祖。另有少部分尤姓人则是仇姓人士所改,许多仇姓人士认为“仇”字有施暴之意,不祥,因而改为尤姓。一说春秋时期“仇”、“尤”,皆“怨”也,音义相通,都是怨忿之义,因此亦有称尤氏者,读音作qíu(ㄑㄧㄡˊ),今读作yóu(ㄧㄡˊ)亦可。除了汉族的尤姓外,亦有少数民族取本族老姓之首个音节汉化为尤姓,如蒙古族之猷佳氏,满族之猷格理氏和佑祜鲁氏,赫哲族之尤可勒氏,台湾原住民、佤、苗、羌等民族亦有尤姓。

分布

在北宋时,尤姓寥若晨星,直至宋真宗天禧年期(1017年—1022年),其后辈人才开始光芒四射,《常州府志》记载,宋真宗时,泉州晋江人尤叔保举家迁往浙江常州府无锡,子大公,孙尤辉,曾孙尤著,玄孙尤袤、尤梁,尤袤子尤概,孙尤焴、尤耀,曾孙尤冰寮均名载史册。到了宋元之战时,蒙古铁骑南侵,赵宋丧师失地,节节败退。尤姓族人大举迁移至广东、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北方落入外族统治后,政治相对稳定,部分尤姓人亦举家北上。其中,战乱时,大批难民涌入相对稳定的山西,致使山西成为人口稠密旳地区,明初政府为巩固新和发展经济,50年间八次大规模迁移山西移民到不同地区,当中就包括尤姓,被分迁于北京、江苏、安徽、湖南等地。目前尤姓人以福建、潮州和江苏两地最多,而福建、潮州亦因邻近海岸,近百年其族人进一步迁徙至海外,并见于台湾、越南等地。在越南胡志明市南部的美湫市(Mỹ Tho,又称美拖)一带,就有一批尤姓族人群居,来自潮州饶平。尤姓在越南语汉越辞的正规拼法为Vuu。而在菲律宾创立超拼音编码系统的尤扶西,则来自福建泉州晋江,反映其族人近代的迁徙路线。

草不黄俗话说477:“二杆子”是土匪吗?

你打了我两坨,我才〔zuá踢〕你一脚。不怕你是横〔hún〕人,我跟〔给〕你母说。”(打一字)

三点水不干,人字往上翻,十字穿心过,小湾转大湾。(打一字)

我们在草不黄俗话说115《打得〔cuǎ〕,经得〔dú〕,不怕〔běi〕》提到了第一则字谜。当年家伯父荣庭公摆龙门阵:两人无事猜字谜耍,一个说了第一则,另一人猜不出来。于是第二人又说了一则让第一人猜,第一人也是“耗儿啃南瓜——排不起头〔无从下口〕”。二人分别揭开谜底,犹如赤壁之战诸葛、周瑜的“火攻”一般:谜底都是“海”字!结果二人大笑得各自“背气”。那“横人”的语音,是川渝音,普通话音〔hèng〕。

“二杆子”的说法,过去以为只是西南官话才说,及至查了一下,才发现远不止这个范围。它跟我们说的“横人”之“横”,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一、“二杆子”流行区域

【二杆子】(1)无知识;少教养,甚至神经有点不健全的人。①中原官话,新疆吐鲁番:那是个~,而不对就在单位上和人家打捶底呢。新疆鄯善。山西永济、曲沃、芮城。河南洛阳。陕西渭南。②晋语,山西岚县、阳曲、榆次、五寨。秧歌剧《回娘家》:“刚才买肉回来遇上那一~个。”也作“二杆杆”。③兰银官话,新疆乌鲁木齐:~脾气要改呢,要不咧到咧社会上去,要吃亏呢。新疆哈密。④西南官话,四川自贡。贵州沿河。云南昆明、永胜。克非《春潮急》:“张福寿是有名的~,颈项硬是像树棒。”(2)鲁莽;胆大。①中原官话,山西河津。②晋语,山西大宁。(3)半吊子。①中原官话,陕西西安:外些多是不靠不住。②西南官话,四川成都:像他这样的~也能当掌墨师?(4)犟。晋语,河南安阳:上了我的~脾气,我可不听那一套|我就怕他那~脾气。

粗野、鲁莽的人。——四川方言 重庆方言词解

【二赶子】不懂装懂;爱出风头。西南官话,云南镇雄。

贵州沿河(西南官话)指称“没有能力却总要表现自己”的【干二】,按西南官话的特点,当是【干儿】的音变,它跟【二杆子】也是差不多的。还有【二戛子】【二格】等,也跟“二杆子”关联。

【二戛子】带傻气的鲁莽的人。晋语,山西忻州。

【二格】性格与众不同(含贬义)。粤语,广东阳江:果个人好~个吧。

【二急】愣,急。冀鲁官话,山东西部:他~起来,你别搭理他|你看他那~样子。

【二急眼】有“(1)勇敢二鲁莽的人。冀鲁官话,山东临清。1934年《临清县志》‘勇敢而莽撞者,人称~。’(2)傻子。中原官话”两项意思。二者是关联的。

二、“二杆子”理据成说

(一)源于民间俗语意义。“杆子”指结伙抢劫的土匪。“二杆子”指“排行第二的杆子”即“二当家的”;“二当家的”也指男阴,陕西民间土话骂那些说话办事不着调的曰“二球”。

(二)源于唐朝长安城仪仗小吏“喝道伍佰”的故事。唐朝长安的京兆尹(京城的首席行政长官)的出巡仪仗队伍前,有两名持长竿躯赶路人的小吏,官名叫作“喝道伍佰”(有人将其戏称之为“两个五百”。“两个五百”,即两个“半吊铜钱”<中国古钱币“一千文”即1000枚为一贯,也叫一吊>,暗指他们两个都是“半吊子”,不通情理),因他们手持长竿,所以又被称为“二杆子”。(360百科)

杨琳先生先引俞理明先生《“二杆子”杂考》谓:

“二杆子”中的“二”用的是次一等的意思,“杆子”指结伙反叛官府的人,俗称土匪,有不守法纪横行无忌的特点。因此引申指鲁莽的人。

最后,杨先生认为:“此说迂曲难通。”

“二杆儿”“二杆子”的“杆儿”“杆子”都是婉指男阴。(《吊儿郎当·二郎腿·尕·玍·圪考源》)

三、“二杆子”新诠

我们还是运用笔者的“声衍韵失”汉语音韵演变理论来解释。请看:

【二横】(1)鲁莽。中原官话,山东曲阜。(2)横行无忌的二流子。中原官话,江苏徐州。

【二横子】鲁莽蛮干的人。中原官话,山东曲阜。

“横”,放纵;蛮横;横暴:

【横hèng】《广韵·映韵》:“非礼来。”

“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张湛注:“横,纵放也。”(列子黄帝)

实际上,“有点傻”者,也是个“横样儿”。

【二哄哄】有点傻的人。中原官话,山西芮城。

【二杆儿】傻子。中原官话,河南长葛。

【二杆杆】

【二敢子】傻子。中原官话,故事天水。

【二憨儿】①爱开庸俗玩笑的女人。②傻里傻气:~婆娘。

【二憨子】性情颟顸的男子。晋语。山西南部:这是个~。

【二憨头】愚蠢的人。冀鲁官话,河北卢龙。1931年《卢龙县志》:“呼憨蠢为笨汉子,又曰~。”

还有前边引过的“二嘎子、二急眼”等。湖北天门(西南官话)【二黄】是“胡涂”的意思,邵则遂先生见告,天门有“一个鸡蛋两个黄”之谚,就是指言“胡涂”的。以下这些词也是可以合观的。

【二挤眼】有些傻。中原官话,山东曲阜。

【二哥】(1)半吊子。冀鲁官话,山东博山。(2)对农民的蔑称

【二气哥】傻子。西南官话,云南大姚、姚安。

【二虎儿】不会动脑经、愣头愣脑的人。胶辽官话,辽宁大连。

【二虎头】不甚明事理而行为莽撞。①冀鲁官话,天津:他叫你去你就去,你怎么这么~!②胶辽官话,山东长岛。③中原官话,河北魏县:那小子多~哇,连他母亲都敢骂。

草不黄俗话说60《二哈二货瓜兮兮》谈过“二虎”,即“二虎儿”“二虎头”

【二㞗】说话做事不能掌握分寸、性格莽撞的人。①中原官话,陕西户县。新疆吐鲁番。②兰银官话。新疆乌鲁木齐。

【二㞗坯】傻里傻气、半世胡涂的人。晋语,山西忻州、阳曲、岚县。

【二球胚】傻瓜。晋语,内蒙伊克昭盟、土默特旗。《爬山歌选眼盼心想口里念》:“婆婆没头公公灰,男人带点~。”

【二杰瓜】傻瓜。晋语,山西襄垣。

【二大杆子】犟。中原官话,河北魏县:他那~脾气上来了,谁也不论。

“二”有“鲁莽”的意思:

【二】莽撞。①中原官话,新疆吐鲁番:你再不惹他,这个人底厉害,小心有和你打起来咧。②蓝银官话,新疆乌鲁木齐。

“二”的这个意思,我们在草不黄俗话说59《二麻麻,跶踣趴(仆爬)》中说,“二”可能是“恶”的变音。它也关联“勇武”之“仡”。

【仡】《义府·仡仡勇勇》:“仡,坚挺之貌。”鱼讫切,入迄疑。术部。

“勇武”是“正面”,“莽撞”是“反面”。

因此,“二杆子”当是“二+杆子”的结构(横憨→杆憨格→格嘎)。至于说“杆子”是男阴的“二球”之类解释,是“流俗语源”的生成路径,可以参阅张绍麒《汉语流俗词源研究》(语文出版社,2001.1)相关论述,此不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