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结婚吉日

钵是什么意思(钵是什么意思和含义)

时间:2024-01-02 17:19:34 作者:误到人间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佛学扫盲:钵的意义

钵为比丘六物之一,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为如法之食器,应受人天供养所用之食器,又为应腹分量而食之食器,故又译作应器、应量器。钵的形状:呈矮盂形,腰部凸出,钵口钵底向中心收缩,直径比腰部短。

在律制上,规定钵有“体”、“色”、“量”等三法。

“体”指钵的材质。《四分律》中提及钵之种类云:“钵者有六种,铁钵、苏摩国钵、乌伽罗国钵、优伽赊国钵、黑钵、赤钵。大要有二种,铁钵、泥钵。”禁止使用由木、石、金、银、琉璃、宝、杂宝所作成的钵,并以此简别在家和外道。

“色”指钵之颜色。《四分律》限用黑、赤两色,《五分律》限用孔雀咽色。除此“黑、赤、灰”三色之外,不准熏染其他颜色。

“量”钵的容量。《四分律》卷九举出大、中、小三种。大者三斗,小者一斗半。但是根据唐代的量法,应是一斗至五升之间。

比丘不得储存多钵,护持钵当如护持自己眼睛一般,应当常以澡豆洗净除去垢腻。钵损坏时,若五缀(五种修补方法)而不漏,则不得求新钵(经修补后再用的钵,即称五缀钵)。钵置于地上时,若有转倒之虞,则当作钵支以安置之,携带时则应收入钵囊(或称钵袋、钵络、络囊)。

钵的由来

据《佛本行集经·二商奉食品》中说:佛陀初成道时,北天竺有帝梨富娑与跋梨迦两位商主,将“糗酪蜜搏”供养佛陀。佛陀思惟:往昔诸佛,皆是持钵受供,我如今当以什么器皿受二商主食物供养。这时四天王知晓,立即以金钵奉上,佛不肯受。四天王又以银钵、玻璃钵、琉璃钵、赤珠钵、玛瑙钵、砗渠钵相继奉上,佛陀皆不受。这时四天王以石钵奉上,佛陀又思惟,如若只受一钵,其他三位天王必将产生烦恼。佛陀将四钵相叠安置在左手,再以右手按下,合成一钵。而说偈言:

我昔功德诸果满,以发哀悯清净心;

是故今四大天王,清净牢固施我钵。

包钵的袋子,称为钵袋或钵囊。为三种袋(钵袋、药袋、杂袋)之一。《有部毗奈耶杂事》讲到有比丘走路时以手持钵,不慎摔破,后来佛陀教其以衣角裹之,还是又摔破。最后佛陀便教其制钵袋放置。现在的钵袋,挂于肩上用于行路时装钵,其材料及大小并没有特别的规定,被列为尼师坛的特物(随物)之一。

「转载」佛门法器大全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就内义而言,凡供养诸佛、庄严道场、修证佛法,以实践圆成佛道的资具,即为法器。

法器的种类十分的繁多,而各种法器的用途、型制、大小也差异极大,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因缘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变化。即使是相同名称的法器,也因为时代、国家区域乃至宗教的不同,而在形式、材料及制作方法上,有极大的差异。在佛教的工艺美术中,也往往都是以法器为代表。

法器如果以用途来区分,一般大约可分为庄严具、供佛器、报时器、容置器、携行器及密教法器等六种。但在本书中,为了使读者能更深切的了解这些法器,所以将之分为八种,做更为细密的分类。其中,除了分出禅门的特别法器之外,再从密教法器中,分出藏密使用的特别的法器,如此一来,读者将更能了解这些法器的原貌及运用情形。

这八种法器的分类如下:

一、庄严道场的佛具:

这是指庄严佛堂、坛城、道场的器具,包括:佛坛、须弥坛、幡、盖、经幢等物。

二、供养用的佛具:

这是指日常以供养诸佛菩萨本尊的器具,包括:灯、华、香、香炉、衣裓、阏伽器等。

三、梵呗赞诵用的法器:

用于寺院日常行事或临时集会敲鸣用的器具,及唱诵、及各种仪式中领众之用。包括木鱼、钟、鼓、磬、云板等。

四、古代比丘生活用器具:

此类用品为古代大乘比丘随身所持及生活中所用的器具,包括:钵、三衣、澡豆、头巾、手巾、齿木、滤水囊、念珠等。

五、禅门的法器:

此类是指禅门中,除了生活上的实用性之外,亦常为禅师悟入学人的器具,如:拂子、如意、竹篦、等。

六、置物用的法器:

此类法具指可收藏或装置修行用的器具,如:佛龛、舍利塔、经箱、戒体箱等。

七、密教的法器:

此类法器指密教修法时经常使用之法器,包括曼荼罗、金刚铃、金刚杵、法螺、护摩器具等。

八、藏密特别的法器:

此类法器是指西藏密教别的法器,如:唐卡、哈达、食子、八吉祥、七宝、颅器、嘎乌等。

法器其实是实践佛道的器物,同时也是实践佛教礼仪与佛法生活的器具,是与修行相合为一的。因此,法器除了在佛教工具艺术上,有着极高的价值之外。对于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要体会法器的内在精神,而应用于佛法的修行上,以实践圆满的佛道,这才是法器真正要展现的风貌。

佛教的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道具”、“法具”。

举凡佛坛,用于祈祷、修法、供养、等各类佛事,乃至行者所携行之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统称为法器。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宝髻长者章)中说:“如诸菩萨得不思议功德宝藏,乃至修无分别功德道具。”又<观自在章>云:“善财作如是念:善知识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

在《中阿含经》中说:“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而在《菩萨戒经》也说:“资生顺道之具。”《禅林象器笺》卷十九中也说:“凡三衣什物,一切资助进道之身物,具名为道具。”

法器的内容依诸书所记,并不一定,但一般均将修行修法等所用的器物类,称为“法具”或“佛具”。依《古事类苑》<宗教部>所记载,古称之道具,即三衣六物、独钴、如意、拂子、坐具等僧众所持的资具类,也称为僧具。而花瓶、火舍、香炉、灯台、斗帐、盖、花幔、幡、磬、铃、法螺、木鱼、铙、钹、金鼓、钟等物,则总称为佛器、佛具或法具。

佛教法器护身类

藏传佛教的各种法门、法器繁多,大致可分为息灾、增益、怀爱、诛魔四种法门;礼敬、称赞、供养、持验、护身、劝导六类法器。使用法器时,息灾法多用白色,如银制之件;增益法多用黄色,如金质之品;敬爱多用红色,如铜器之类;调伏法多用黑色,如铁制法器。法器其形式大多仿自印度,偶或稍加更变。所分六类细述如下:

1、礼敬类

(1)袈裟:式如薄帛之方单,着时,即缠身而露右肩。袈裟一般为紫红色,活佛的袈裟可以用明黄色。

(2)项珠:也称挂珠。种类很多,有菩提子、金刚子、莲子、水晶、珍珠、珊瑚、琥珀、玛瑙、玻璃、青金、白金、木槵子、人头骨等,作法时挂于项上。

(3)哈达:以薄绢制成,长方形,有白、红、黄、蓝诸色,大者长丈余,小者三尺。尤以献哈达表以敬意,其长短及颜色则视尊者之地位而定。

2、称赞类

(1)钟:有大小各式。

(2)铎:此即大铃。铎、铃、钲、铙、钖五者,形状相似,但铃、铎有舌。

(3)钹栗:亦名悲栗,系胡乐,其声甚悲。

(4)鼓:有大鼓、腰鼓、羯鼓、铜鼓等,更有骷髅鼓,俗称为嘎巴拉鼓,藏语称为“扎玛如”,是用两块人顶骨弧面粘接而成,然后两面蒙上猴皮,左右有骨坠,下有一个小柄及丝绦带子。有大小两种,直径分别为20厘米和10厘米左右。按照密教经典规定。修双身法用的手鼓的骨要用童男童女的头骨制成,童男要16岁的,童女要12岁的,然后蒙以猴皮,并在上面画“雅布尤姆佛”(雅布为父意,尤姆为母意,即父母佛,一般称双身佛)。这种手鼓在演奏时和金刚铃并用。鼓的种类很多,除骷髅手鼓外,另外还有一种曲柄鼓,它的鼓锤曲如弓形,鼓的直径约一米,下有一柄,诵经时,喇嘛自己用左手持鼓柄,右手用曲柄的鼓锤伴奏。这是汉地寺庙地所绝没有的。

(5)白海螺:是吹奏的一种乐器。按佛经说,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声音响亮如同大海螺声一样响彻四方,所以用来代表法音。在《大日经》中即有“汝自于今日,转于救世轮,其音普周遍,吹无法法螺”。就是这个意思。它或可称为“妙音吉祥”。

(6)骨笛:藏语称为“罡洞”,长约30厘米左右,是用人的小腿骨制成,局部包银或铜,吹起来声音尖利刺耳,给人一种恐怖之感。

(7)六弦琴

3、供养类

(1)香炉

(2)灯台

(3)水盂

(4)供献器,如瓶、盘、盆和钵、杯、碗等。

(5)幢:有羽毛、宝石、金饰、丝绢等类,其形式如呈圆柱形,叫做胜尊幢。用来代表解脱烦恼,得到觉悟的象征。藏传佛教更认为幢是戒、定、慧、解脱、大悲、缘起和脱离偏见之象征,所谓有11种烦恼只有胜尊幢才能降伏。

(6)方蕃:其形状多如船用之风幡,即旗幅下垂,长短大小各式均有。

(7)白伞盖:伞在古代印度本来是贵族和皇室的象征,是贵族出行时的仪仗器具。后来被佛教采用,象征着遮蔽魔障,守护佛法。

(8)璎珞、花鬘、花笼等。

4、持验数

(1)念珠。

(2)金刚杵:梵名叫“伐折罗”,原来是古印度的兵器,后来被密教吸收为法器。印度古代传说,有位钦酪的仙人,他死后骨头变成了金刚骨,帝释天用它制成了金刚杵作为兵器。佛教密教则用它来代表坚固锋利之智,可断除烦恼、除恶魔,因此其代表佛智、空性、真如、智慧等。《大藏密要说》说,金刚材是菩提心义,断坏二边契于中道,中有菩萨位,亦表十六空为中道,两边各有五股,五佛五智义,亦表十波罗蜜能摧十种烦恼。金刚杵有独股的、三股的、五股的、九股的,一般以五股的为多见。在图案和曼荼罗上,还常可以看到两个金刚杵垂直交叉,呈十字形,称为金刚交杵,据《陀罗尼集经》卷四《十一面观音神咒经》说:“如果要使修法有成就,修法时的坛场外院四角要安立金刚杵交叉如十字形。”

(3)金刚铃:金刚铃也是修法时用的法器,柄端也有佛头、观音或五股金刚杵形。这五股金刚杵形的称为五生牯铃。铃的意思是惊觉诸尊,警悟有情的意思。在和金刚杵一起使用时,就有阴阳的含义在其内,一般以金刚杵代表阳性,以金刚铃代表阴性,有阴阳和合的意思。

(4)金刚橛:原来也是兵器,后来被密教吸收为法器,有铜、银、木、象牙等各种材料制成,外形上大同小异,都是有一尖刃头,但手把上因用途不同而装饰不同。有的手柄是佛头;也有的是观音菩萨像,头戴五骼髅冠,最上端又有马头。它含有忿怒,降伏的意思。金刚橛又叫四方橛或四橛,修法时在坛场的四角竖立,意思是使道场范围内坚固如金刚,各种魔障不能来危害。

(5)灌顶壶(瓶):此即准顶时所用之秘密壶(瓶)。

5、护身类

(1)噶乌,汉语即为护身符,一般是用银或铜制成的小盒,很为小巧,外表雕饰非常精美,还有镶嵌宝石、松石、珍珠的,里面也有泥塑或金属制的小佛,随身携带用以祈佛保佑。

(2)秘密符印。

6、劝导类

刻写有六字真言的轮、筒、壁、幢、石,如嘛呢旗、嘛呢堆、转经轮、转经筒等。

出家人的“钵”就是用来盛饭用的吗?

钵,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是出家人常持道具之一,一般作为食器。其形状为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钵的材料,如铁制,称铁钵;陶土制,称瓦钵、泥钵、土钵。释尊所用的钵,称佛钵。

钵的大小于各律典中都有差别,其容量也因名称而异,通常有大、中、小三种。大的三斗,小的一斗半。另外还有过钵、上钵等,钵的颜色为“黑色、赤色或褐色”等。

比丘持钵以应受他人的饮食,钵又称为应器。持钵行乞时称为“托钵”。而比丘不得储存多个钵,护持钵要如护持自己眼睛一般,应当经常以澡豆洗净除去垢腻。钵损坏时,如果用五种修补方法修后不漏,不能用新钵。

古人修行啥都放下,放下一切世俗的名利与欲望,去修“无为法”,那时的出家人身上贵重的物品就只有三衣一钵最贵重了,所以“钵”对出家人来讲也就显得重要了。

辽代帝王的“捺钵”

《辽史·营卫志上》记载:“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金史》也记载:“辽国之君,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又北宋宰相庞籍之子庞元英所撰的《文昌杂录》记载:“北虏谓住坐处曰捺钵,四时皆然,如春捺钵之类是也,不晓其义。近者彼国中书舍人王师儒来修祭奠,余充接伴使,因以问,师儒答云:‘是契丹家语,犹言行在也’”。可知“捺钵”是契丹语音译过来的,意思是辽代帝王的出行暂住的地方,契丹族是游牧部落,还保持着逐水草渔猎的游牧习俗,“每岁四时,周而复始”,辽帝捺钵春、夏、秋、冬各有行在之所。

春捺钵

春捺钵又叫“春水”,意为春渔于水。《辽史》记载:春捺钵叫鸭子河泺(pō同“泊”),即今吉林省大安市月亮泡。辽帝正月上旬从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东南)起牙帐,大约60天路程到春捺钵,这个地方“四面皆沙埚(低洼的沙地),多榆柳杏林”。辽帝到了鸭子河泺先在冰上搭起帐篷,凿冰取鱼,等到冰雪消融,纵鹰鹘捕天鹅大雁,早出晚归,从事弋猎。其时皇帝冠巾时服,系玉束带,在上风观望,在有鹅之处举旗,探骑驰报,远泊鸣鼓,等到鹅惊飞起,左右围骑都举旗猛挥。辽帝得到头鹅,献给宗庙,祭祀祖先,群臣备献酒果,纵饮作乐,等到春天结束才返回上京。

夏捺钵

夏捺钵没有固定场所,多在吐儿山(在今内蒙古札鲁特旗西北霍林河源处),主要是辽帝避暑之所。在这个季节,辽帝和南面官、北面官商议国家大事,闲暇时候游猎。时间从四月中旬起帐,至七月中旬结束。

秋捺钵

秋捺钵也叫“秋山”,意为秋猎于山,地点在伏虎林。伏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那个地方经常有虎据林,伤害居民畜牧,辽景宗率领数骑猎虎,虎伏草际,战栗不敢仰视,辽景宗释放了老虎,因此叫“伏虎林”。每年七月中旬,辽帝从夏捺钵纳凉处起牙帐,到达秋捺钵入山射鹿及虎。其时,皇族与高官分布于山中泺水之侧,等到夜半,鹿过来喝盐水,令猎人吹角模仿鹿鸣,鹿乃纷纷奔跑而至,于是开始射鹿,俗称“舐碱鹿”,又称“呼鹿”。

冬捺钵

冬捺钵位于永州东南三十里的广平淀,东西长二十余里,南北宽十余里。 冬捺钵所在地,地面平坦,四周都是沙碛,多榆柳树。由于这个地方沙子很多,冬天稍暖,辽帝牙帐多设于此过冬,南面官、北面官商议国家大事,闲暇时则出校猎讲武,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

辽国灭亡后,捺钵制度却一直影响着之后的北方游牧民族,金皇统三年(1143年)七月,熙宗即曾“谕尚书省,将循契丹故事,四时游猎,春水秋山,冬夏剌钵。”近代诗人赵秉文就写诗描写金朝春捺钵的猎鹅活动:

光春宫外春水生,驾鹅飞下寒犹轻。

绿衣探使一鞭信,春风写入鸣鞘声。

龙旃晓日迎天仗,小队长围圆月样。

忽闻叠鼓一声飞,轻纹触破桃花浪。

内家最爱海东青,锦鞲掣臂翻青冥。

晴空一击雪花堕,连延十里风毛腥。

初得头鹅夸得隽,一骑星驰荐陵寝。

欢声沸入万年觞,琼毛散上千官鬓。

不才无力答阳春,羞作长杨待从臣。

闲与老农歌帝力,欢呼一曲太平人。

一一赵秉文《春水行》

如今,在辽帝捺钵的旧址,有关地方政府依托辽帝捺钵文化,结合冬捕、美食、庙会、冰雪、避暑等举办各种节庆活动,再现辽帝捺钵时的盛大场景,吸引了很多游客去现场体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