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龙

德的含义(德的含义及内容解释)

时间:2024-01-27 04:26:12 作者:隐身守侯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德”之含义

“德”字是会意字。在甲骨文中,“德”字的左边是“彳”( chì)形符号,表示道路、行动,其右边是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意思是:行要正。金文中“目”下面又加了“心”,意思是心要正。在小篆中,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意思是心直为“德”。“德”字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

二程对人的道德修养十分重视,认为德是人之本。程颢说:“一德立而百善从之”,一个人有了好的道德,众多的善行就会随之出现。程颐说:“德善日积,则福禄日臻。” 一个人如果天天积德行善,他的福和禄就会日益完满。

那么,如何才能修养好道德?程颐认为,“所谓德者得也,须是得于己,然后谓之德”,也就是说,在修养道德时,只有内心有所得,才能有好的善行。程颐曾形象地比喻说“心犹种焉,其生之德,是为仁也 ”。心就像谷物的种子一样,有了好的种子,就能生长出好的道德,而仁就是德的核心。

德是人的内在的品质,根据二程的阐释,有正、中、公、诚之含义。正,即正直,正直为德之根基,一个人有德无德,关键在于是否正直,刚正不阿;中,即处事的不偏不倚,坚持原则;公即有公心,公正、公平地对待人和事,没有个人私欲、私心,否则,一个私欲膨胀的人,是不会有德的。诚,即诚实、真诚,不欺、不瞒。做到了正、中、公、诚,就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

老子讲的“德”是什么?

《道德经》一文中提到“德”的有十二章。

一、“德”的涵义

“德”在《道德经》归结为两层含义:

(1)德者,得也,少则得。23章:“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德通得,得,少也,少则得,行得则与得同体。言随其所行,故同而应之。

(2)从道就是德。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惟以虚无为德,然后乃能动作从道。

二、德之具体表现

既然得之于道的就是德,德一定是符合道的原则。那么就可以由道的状态以及运行规律来推论德的具体表现。老子在文中其实已经从侯王统治、战争、日常事务等方面对德的具体方面进行了描述。

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对内静养。

因为道对万物不偏不彰,不炎不寒,一视同仁,所以能做到无欲,无欲便自然能静,即通过去欲的方式达到静养的目的。3章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王弼:可欲不见,则心无所乱矣。即不要有那些可以引起人们的私心、杂念,人们的心自然就静下来了。在26章中提到:“重为轻根,静为燥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45章中提到:“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在王弼看来,凡事有本末,清静无为就可以保全物之真性,带领天下走上正道。内里清净自然不妄为,即清静便能无为。

在第2章中提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万物都是自足的,皆备智慧,圣人只需要顺着物之本性适时的引导就好了,所以也不必贪功居位,只有不居功,功劳才能长久下去。另外知足也是去欲静养的方式。

(2)对外虚空。

因为道体涵盖万物,是一个整全,像山谷一样包容万物。“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又像大海一样能容纳川流“辟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所以得于道之德也是虚空的。虚空就意味着对待事情没有一些成见和定法,完全根据客观现实,找出最佳方案处理事情。所以老子主张圣人要不自见,不自是,不自彰(24章)。不要自我炫耀,抛开我见,迎接真知。还要去甚,去奢,去泰。

(3)贵柔。

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即是道。这个过程是不断适应顺应自然、顺应社会、顺应人心的过程,时时处处要求守柔的品质。所以老子在64章中指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顺从自然规律去行事,不争也是柔的体现。

三、道之用

道德经一书中有多处提到“道”的功用。14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无形无相者,是万物之宗,虽然今古不同,时移俗易,道也一直发挥作用。万物因道生长,在第57章中提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实道体现为无为,道的功用更多是“无”在发挥功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是便利,无才是用。在69章中提到:“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出兵打仗看不见他的行列,伸出无形的臂膀,真大起来,具有无敌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无的功用。

四、为政、治国主张:无为而治

第80章中提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章遭到很多学者的批评,认为老子是个复古保守者,其实,我认为应该从老子所处的时代来看待小国寡民的价值。老子所处的社会是诸侯国间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田园荒芜,盗贼四起的社会,给人民带来无穷尽的灾难。所以老子说:各诸侯国的国土面积小就小了,民少就少了吧,不要再互相侵犯了。老子希望通过教导侯王无为的方式来达到诸侯国之间相安无事的状态,进而达到真正的天下太平。在老子看来,这也是天下大治的表现。

作者:滢心

烧香祈福时,为何一定要烧三根香?每根分别代表什么?

近些年,因为教育、文化冲击以及思想观念变化等原因,烧香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

很多年轻人甚至认为烧香是封建迷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虽说烧香祈福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也并不会真的能带来好运,但直接将其认定为封建迷信加以抵制,也有些矫枉过正。

现在人们不管是去寺庙道观上香,还是在家祭祖上香,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为了表达一下尊敬,求个心安,并不是真的要搞封建迷信。

虽说只是为了求个心安,但香也不能随便烧,还是有一些规矩的。

其中最首要的规矩,就是烧香一定要烧三根香,或者是三的倍数。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有疑问了,为何烧香的时候一定要点三根?每根分别代表什么?这其中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得不知。

含义众多的“三炷香”

其实在国外,佛教是不烧三炷香的,而在中国之所以烧三炷香,是受中国传统阴阳学说的影响。

在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阴阳学说中,奇为阳,偶为阴,中国人喜阳不喜阴,因此祭祖敬神都喜欢用奇数。

而在奇数里,三这个数字代表着无限,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中国人便选择了三。

当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这个观念已经传承了千年,因此佛教烧香也就自然采用了三炷香的规矩。

至于道教,其理论本就脱胎于中国传统阴阳学说,当然也要采用三炷香的规矩了。

只不过在佛教、道教和传统习俗中,三炷香有着不同的解释。

在佛教理论中,三炷香分别叫做戒香、定香、慧香,代表着佛教的三种修行方法:修戒、修定和修慧。

所谓的修戒,对应的是佛教三害中的贪。

意思就是要戒掉人性中的贪欲、自私等,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遵从佛法的指引,不让自己放任自流,被钱权色所迷惑。

所谓的修定,对应的是佛教三害中的嗔。

意思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红尘中保持定力,不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念头所驱使,去和喧嚣的尘世对抗,获得内心的平静,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方向、摆脱迷惑和茫然。

而所谓的修慧,对应的自然就是佛教三害中的痴。

其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在修戒、修定的基础之上去努力学习和思考,努力积累、沉淀出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洗礼。

正所谓“静能生慧”,一个没有主见、欲念横流的人是不会拥有真正智慧的。

除了戒、定、慧,佛教中烧三根香还代表供养的佛、法、僧。

第一根插在中间,代表“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根香插在右边,代表“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根香插在左侧,供养的就是僧,代表“净而不染”。

而在道教中,“三”这个数字代表着万事万物,即所谓的三生万物。

因此,道教的三炷香其实代表的就是对天地万物的敬重。

同时,道教的三炷香也代表着敬三清。

三清就是道教的三位圣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道教理论认为,伴随着青烟袅袅上升,人们的心愿也会随之升腾到九天之上,来到三清道尊身边聆听教诲。

此外,在道教理论中修持“三炷香”也有荡除“三业”的意思。

道教理论认为,做人要修持“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

所谓的“心香”是指心地善良,心存善念,不生邪念和恶念,故无“心业”;

“身香”则是指做人要身正品端,纯朴善良,不做恶事和亏心事,身正而不邪,故无“身业”;

“口香”则是指积累口德,不出口伤人,不口出狂言、脏话等,口净而不脏,故无“口业”。

因为都是脱胎于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所以在烧三炷香的规矩上,道教和佛教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那就是都要将第一根香插在中间,第二根插在右侧、第三根插在左侧,顺序不可以打乱,也不可以出错。

而不同的地方在于,道教不仅可以烧三炷香,还可以烧三的倍数,比如六根、九根都是可以的。

此外,道教烧香不可以出现明火,即使出现明火,也不可以用嘴吹灭。

因为道教认为凡人用嘴吹出来的是浊气,用浊气吹灭香的明火是对神明的“不敬”。

除了佛道两教之外,在民俗中同样有烧三炷香的规矩。

民俗中的三炷香,一般代表着天、地、人。

中国人要想做成什么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因此为了兼顾天、地、人,所以在烧香祭拜、祈福的时候都要烧三炷。

不过在有的地方,人们以三根香为一炷香,三炷香就是九根香。

如果是代表全家去祭拜祖先的话,一般都烧三炷也就是九根香,三根代表父辈,三根代表自己,三根代表儿孙。

如果祭拜人是单身,而且只是去祭拜父辈,那么点一炷香,也就是三根香就行。

传承五千年的烧香

烧三炷香虽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其实在一开始,没有三炷香的规矩。

烧香活动堪称是中国传承最为悠久的文化活动了,广义上的烧香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炎帝时代,距今已经超过了五千年。

所以,烧香其实既不起源于佛教,也不起源于道教,而是起源于中国原始的“祖先崇拜”,只不过后来被佛道两教发扬光大。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活着都成问题,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去想精神方面的事情了。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整天为活着担忧,有了空闲时间,便开始有了精神方面的思考。

唯物主义哲学说过,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引发人们思考的便是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界的动植物们。

这些自然现象、动植物与人类的想象力一结合,人类最早的“图腾崇拜”就诞生了。

等到了五六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阶级社会开始出现,一些部落首领、伟大人物因为带领人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比如战胜了自然灾害或者打败了别的部落等,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人们对于图腾的崇拜也逐渐转移到这些伟大人物身上,于是祖先崇拜就诞生了。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自然就是传说中的黄帝、炎帝、伏羲等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发现很多花花草草不仅可以用来填饱肚子,还能够治疗疾病,愉悦身心,驱虫避害。

于是人们便开始收集研究它们,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神农尝百草。

此后,一些人逐渐开始将带有特殊香气,闻知能够愉悦身心,驱虫避害的花花草草用于祭祀祖先,以希望这些花花草草能够为祖先“驱疫避秽”,保佑家族平安顺遂。

再后来,人们发现很多用于祭祀的花草通过晾干焚烧的方法。

不仅香气更加浓郁、持久,而且还可以解决花草生长季节的问题,随后都能够保证祭祀的需求,于是最早期的“香”便出现了。

只不过那个时候的“香”,还不是像现在用的一根一根的圆柱形香棒,而是植物晾干后的粉末或者枝叶,最常见的香就是香蒿等天然“香料”。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文王时期人们经常“升烟以祭天”了。

焚烧的就是各种带有香气的植物,不过当时还不叫做烧香,而是称作“禋祀”。

此时虽然没有“三炷香”的说法,但根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焚香是"天神、人鬼、地示之礼"。

《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意思就是人们焚香祭拜的主要是天神、人鬼和地只这三类,所以当时就已经有“三”这个规矩了。

这个时期,烧香仍主要用于祭天以及祭祀一些伟大的先祖,和宗教活动没有什么关联,而且普通老百姓也没有权利烧香。

不过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普通老百姓也烧不起。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求长生,不仅大规模招揽方士炼制丹药,还大肆开展烧香敬神活动。

只要能够和长生沾上边的神,别管大小,都要敬上一炉香。

这样一来,就彻底打破了过去烧香只是用来祭天和祭祀伟大祖先的传统。

而且,汉武帝不仅自己组织人大规模烧香敬神,而且要求手下的人烧香敬神为自己祈福。

此外,汉武帝为了更好地“金屋藏娇”,设置“椒房之宠”,还将香料用于房屋的装修上,并在屋内焚香,以营造更舒适的氛围感。

这一行为,也就打破了焚香用于祭祀的规定。

汉武帝的一系列操作,让香开始逐渐走入个人的家中。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汉代。

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便考证认为“焚香始于汉”。

根据经济学原理,需求决定了供给。

在汉武帝的带动下,汉代香事繁盛,人们对于香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用途和样式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各种各样的香和焚香的用具也开始出现,香产业逐渐形成。

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的香炉,便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古墓出土的青铜博山炉。

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三炷香规矩的形成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传播开来,同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逐渐摆脱原始状态,发展成为真正的宗教。

两个宗教虽然在理念、教义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崇尚烧香。

在佛教理论中,香不仅仅是供品,同时还有很多象征和寓意。在很多佛教经典中,香常常和修行者持戒之德相联系。

例如在《首楞严三昧经》中,就用“香光庄严”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来功德庄严。

此外,在佛教世界的无量诸佛净土中,也有以香著称的是“众香国”、“香水海”等。

而在道教理论中,香更是神仙“神格”的标志。

香闻达十方无极世界,灵通三界,不仅是通真达灵的信物,而且往往作为神仙贵人降临、凡人升仙的先兆,因此道教修行敬神都必焚香。

不过在东汉时期,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统治者态度不明确等各种原因,佛教和道教流行程度尚不广泛,因此烧香活动影响范围仍然较小。

而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在黄巾起义的影响和张鲁的大力推动下,道教中的“五斗米教”开始在中国北方大规模传播开来。

到了西晋时期,著名的道家天师葛洪通过对道教进行改造,不仅使道教开始脱离原始宗教的状态,更让道教逐渐被统治阶层所接受。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道两教均迎来了大发展。

道教在陶弘景、寇谦之等人的努力下,吸收了儒学和佛教的理论,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和教规,走向成熟。

在南北朝时期,道教虽然整体发展较为曲折,兴盛不如佛教。

但在北魏时期得到了拓跋氏的接受,不仅北魏宰相崔浩尊寇谦之为师,而且著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更是一度欲将道教尊为国教。

至于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更是兴盛至极,特别是在南朝,佛寺几乎无处不在,从杜牧的名篇“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

当时佛教在南朝的流行程度,甚至一度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

虽然中间遭遇了拓跋焘灭佛的劫难,但最终也没有阻挡佛教的大规模传播。

得益于佛道两教的大发展,烧香活动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了。

不过受限于制香技术不足及原材料较少等原因,此时的香料价格仍然较贵。

加上后来佛教再次遭遇北周武帝灭佛的影响,因此南北朝时期烧香活动仍主要流行于贵族和一些富商、士大夫之间。

直到隋唐时期,人们发现两广、海南地区同样能够出产香料,不仅香气不输西域进口的香,而且采集、运输成本更低。

于是,价格更低的“南香”逐渐取代了昂贵的“西香”,成为了主要的香品。

伴随着香品价格的降低,以及佛道两教的重新兴起,烧香活动开始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一项普遍的活动。

到了宋朝时期,伴随着儒释道三教融合,原本反对烧香的儒教也开始接受烧香的习俗,众多读书人开始加入烧香的行列。

有些人形成了不点香不读书的习惯,烧香文化自此达到了顶峰,普及全国。

烧香活动的大规模开展,也促进了制香产业的大发展,现在人们常见的圆柱形的签香开始出现,并获得了佛、道两教的青睐。

在佛、道两教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下,“三炷香”的观念开始形成,并逐渐形成规矩。

按照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烧香活动并不能给烧香人带来好运,除了促进香产业发展,增加香味、驱虫之外,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但烧香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也算是一种抚慰人心的好办法。

因此只要不沉迷于烧香,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烧香上,也没必要对烧香抱有敌意。

“创民问答”丨什么是民族团结?

编者按:中华民族一家亲,石榴花开张家界。2023年,张家界市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凝心聚力,向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发起总动员。即日起,张家界市民宗局联合红网张家界站推出“创民问答”系列,一起来推广张家界的民族知识,号召市民们争做“创民”小达人。

问:什么是民族团结?

答: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即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利益,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努力奋斗。

传统美德:父母健在不远游,你知道吗?

传统美德:父母健在不远游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美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被忽视。然而,父母健在不远游这一传统美德仍然值得我们深思。父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最初关怀者,他们为我们付出了无私的爱和辛勤的劳动。在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应该尽自己的努力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陪伴他们度过晚年,而不是选择远离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父母健在不远游这个传统美德的内涵十分丰富。首先,它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工作、学业和个人的各种压力,我们往往容易疏忽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而父母健在不远游则提醒我们要时刻珍惜和关爱我们的家人。通过陪伴父母,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愿望,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建立更加紧密的家庭关系。

其次,父母健在不远游也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中国文化中,尊敬长辈并关心他们的生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价值观。父母健在不远游正是体现了这一价值观的一种具体行动。当我们陪伴父母的时候,我们不仅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怀和爱护,也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精神慰藉和支持。同时,这也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教育,让我们明白尊敬长辈并关心他们是我们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此外,父母健在不远游还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人生智慧和人情味。父母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他们的经历和智慧是我们所不能比拟的。通过陪伴父母,我们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和道理。他们的故事和见解能够给予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启迪和指导。同时,父母健在不远游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人情味。在陪伴父母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和他们一起分享快乐和痛苦,共同度过人生中的喜怒哀乐,这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选择了远离父母而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他们认为只有离开家庭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自由。然而,这种选择却很可能导致父母的孤独和失落。他们曾经将全部的关爱和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而如今却只能孤独地度过晚年。同时,远离父母也会导致我们与家人的关系疏远,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因此,父母健在不远游这一传统美德仍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坚守。我们应该明白,家庭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依靠和支撑。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无论我们实现了多少个人的梦想,我们都不能忘记陪伴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在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因此,让我们尊重传统美德,回归家庭,陪伴父母度过晚年,共同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陪老人那些事# #何为孝顺?# #父母都老了吗?# #尊重家中长辈# #如何关爱父母# #!聊聊老人生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