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姓名运势

觐见(觐见怎么读)

时间:2024-01-02 18:25:38 作者:稳走感情路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封建礼制的终极挑战——晚清觐见礼仪改革

咸丰以前,历代封建统治者皆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任何国家在天朝上国的面前都得顶礼膜拜,只有君臣之分。外国使者觐见中国皇帝不是平等的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是进贡与赏赐的关系。随着两次战争的失败,这种传统的礼仪制度被撼动,晚清时期,中国的礼制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改革。

​晚清对觐见礼仪问题的交涉,是近代清政府对外系列的一个部分,它深刻反映了半个世纪以来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对近代中外关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对于我们客观认识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及其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晚清觐见礼仪的变革主要集中在同治与光绪两个朝代,持续了三十年的时间。在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中,觐见礼仪的变革达到高峰。其主要变化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一,从三跪九叩到改革后的鞠躬、握手礼仪

清代朝贡制度下,外国使节对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礼。在这种三跪九叩的实施过程中,中国与属国之间的关系得以展现。传统的跪拜礼充满了威严、神秘、等级:在皇帝特别召见使臣时,皇帝高高在上,俯视远来的贡使;贡使匍匐于皇帝的脚下,三跪九叩。皇帝与使臣之间遥遥相隔,在没有任何身体接触甚至直接语言交流下的情况下,就完成了觐见礼仪。甚至有的外国使臣只到午门,对着隔了几道宫门的太和殿行礼。

​《清史稿》记载:“外藩来朝暨贡使,亦常朝日行礼,如速返则不拘朝期,即赴午门行礼,外官应速赴任者亦然。”中国传统的跪拜觐见礼仪中,皇帝与观瞻者之间身体的空间距离表示了双方等级地位的差距。

然而,改革后的觐见礼仪,使皇帝与使臣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渐发生了变化。

首先,使臣觐见皇帝的礼仪从跪拜匍匐到站立鞠躬,使外国使臣瞻仰皇帝视角,从仰视变为平视;

其次,改革后的觐见礼仪,外国使臣与皇帝之间有了更多的身体接触。双方通过递接国书、互相致辞、握手,直接进行语言交流和身体接触,打破了皇帝万乘之尊的威严。

最后,觐见礼仪改革使外国使臣与中国皇帝之间的空间距离发生重大变化最为关键的一项措施,是允许使节“升纳陛”。这一措施使皇帝与使臣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断拉平、拉近,皇帝不再具有俯视使臣的既高且远的距离,外国使臣也不再跪在天子的脚下,他们已能登上皇帝御座所在的纳陛之上与皇帝并立、并坐。

​为了更好的解释“升纳陛”这一概念,这里顺便展开说明一下。

阶和陛都是台阶的意思,普通的台阶叫阶,帝王宫殿的台阶叫陛。中国古代皇室宫殿的台阶,通常九阶为一组,所谓“天子之陛九级”陛下上的平台都用朱砂涂成红颜色,叫做丹墀。紫禁城太和殿前的丹墀转圈九层,以示九重之天。

臣子站在陛阶之下向天子奏事,自称陛下,意为“在陛下者告之”。“升阶纳陛”的意思,就是一步步拾阶而上,登堂入殿。“纳陛”这一词汇后来演变成名词,专指皇帝御座前的台阶。“升纳陛”,即指登上宝座所在台阶,与皇帝并位,这在皇权至上的时代是一种莫大的权利和荣誉。

“纳陛”本来是君主奖赏给有功之臣的九种待遇(九赐)之一,是激励臣下报效国家的。但随着王莽、曹操等人的擅权夺国之后,“纳陛”渐渐成了贬义词。此后,两晋、南北朝大臣谋夺帝位者,都效仿王莽、曹操,自加“九赐”。

如果明白了“纳陛”的含义,就不难看出,晚清觐见礼仪改革对中国士大夫的强烈冲击,因为这一改革已经摇撼了中国礼制文明的基础。

​二,晚清觐见地点、路线的变化

晚清以来西方觐见礼仪改革过程中,首先从空间格局方面,逐渐打破了紫禁城的神圣性。这一改变主要表现在觐见宫殿的改变和觐见路线的变化两个方面,分开来讲。

1,觐见宫殿的变化

就觐见地点而言,从紫光阁,到承光殿,到文华殿,再到乾清宫,标志着从紫禁城之外向紫禁城内部的不断转移。清廷在西方国家的压力下,同治皇帝亲政后,把改革后的第一次觐见地点选择在紫光阁。

紫光阁原为中国皇帝赏赐外藩筵宴的场所,位于紫禁城外的西北。西方使者在此觐见皇帝,表明清廷在地点的选择上依然具有主动权。虽然觐见仪式从三跪九叩改成了五鞠躬,但从选择地点的主动性来说,对清廷从心理上造成的损害较小。西方学者认为:1873年的紫光阁觐见,是清廷“用一种狡猾的使中国自觉获得至高无上地位,因而满足了中国人的自尊心。”

然而,在西方国家的抗议下,清廷在1891年到1894年之间,被迫把使者觐见地点改到了位于团城的承光殿。团城原是紫禁城靠太液池中的一座小岛屿,与北海、有着同样的历史,承光殿是该城的主体建筑。

​外国使臣主动选择觐见地点,这让清廷感到压力。承光殿虽然属于紫禁城之外,但是清廷是在被迫无奈之下进行的,这显然是一种莫大的威胁。然而承光殿作为觐见的地点,并没有维持多久。俄、法两国公使从一开始就坚决拒绝在承光殿觐见皇帝,要改在紫禁城内。

从1894年至1898年,外国公使觐见的地点正式改在了文华殿内进行。文华殿在紫禁城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华殿在前三大殿的右翼,是三大殿的补充。在象征国家的太和殿东西两侧,东有文华殿,西有武英殿,文武相辅相成,维护着受命于天的大清。毫无疑问,在文华殿接见外国公使,是对中国礼仪体系的一次巨大冲击。

清廷第四次改变觐见地点是在《辛丑条约》之后,这一次从文华殿移到了乾清宫。乾清宫是内廷三宫之首,在紫禁城中的重要性仅次于太和殿。更为重要的是,乾清宫属于皇家家室所在。西方国家以条约形式硬性规定在乾清宫觐见皇帝,这已表明外部力量侵入了皇帝的隐秘之所,不仅登堂,而且入室,皇帝的尊严已经荡然无存了。

​2,觐见路线的改变

明清时期北京城,处处凸显了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和等级。天子御道制度就是这种权威的体现。御道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从外城到内城、皇城、紫禁城,从永定门开始,经过正阳门、大清门、、端门、午门,穿过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皇帝出行,这些大门都要敞开。

觐见礼仪改革之前,外国使臣的行走路线是从内城进入皇城的西苑,蜿蜒曲折。觐见礼仪改革之后,外国使臣觐见皇帝改在了文华殿,使臣的觐见路线从紫禁城的东华门入,再经过文华门入文华殿。这一路线已经转移到了紫禁城内部。

《辛丑条约》规定的觐见地点,改在了乾清宫,而外国使臣行走的觐见路线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条约规定,持有国书的外国使节觐见皇帝的路线要从大清门进入,经过、午门、太和门,穿过外朝三大殿的中左门和后左门,直达乾清宫。

外国使臣踏着只有皇帝才能走的御道,其含义不言而喻,这无疑是对皇权的严重侵蚀,是对中国礼制的终极挑战。

此外,《辛丑条约》中对不持有国书的使节觐见皇帝时,其路线也有规定。使节从东华门正门进入,经过景运门,到达乾清宫门前的广场,再经过乾清门正门进入乾清宫。这条路线正是内阁、军机处及六部官员朝见皇帝时行走的路线。

​结语:从传统的朝觐礼仪,到近代接见外交使臣礼仪,清代中国的外交礼仪制度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不仅牵涉到外交体制的改革问题,事实上也是中国礼制文明体系逐渐遭到破坏的过程,两千多年来的中国封建礼制至此土崩瓦解。

古人“寻短见”有哪些说道?这个汉字故事告诉你!一定长见识!

一课一个汉字故事。大家好!欢迎来到泠之硬笔书法讲堂。今天我们来讲讲“见”这个字。

“见”这个字在我们生活中算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字了!看似一个很简单的字,却蕴含多个奇特的义项。我们先从它的演变说起。

甲骨文时期的“见”字是一个会意字

文字的下部是一个面朝右跪坐的人,而人的头上是一只巨大的眼睛,非常突出。

金文时期“见”的下半部分变成了一个半站立的人,面朝左,整个头部被一只栩栩如生的大眼睛所代替。

演变到小篆时期后,“见”下部的“人”开始变得不像了,人头上的眼睛由一只竖立的眼睛讹变为“目”字之行。

繁体楷书的“见”几乎同于小篆

而简体字的“见”对“目”的简化,让人彻底看不出眼睛的样子了。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见,视也”。

“见”字的本义就是“看见”、“看到”的意思,进而又引申出“会见”、“觐见”的意思,比如生活中常听常说的: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出自《诗经·王风·采葛》,就是说:一天不见面,就好像隔了三年似的。由“会见”又引申出了“接见”,历史上有名的便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段描述: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意思是:秦王坐于章台,接见了蔺相如。之后便是大家熟知的和氏璧的故事了!一个人或一样东西被看见则有了被动之义,所以“见”字又可以表示“被”,比如《孟子·尽心下》中就有“盆成括见杀”的记载,意思是:盆成括这个人被杀了。

再讲讲刚刚提到的“觐见”。

在我国周代的时候,诸侯和觐见天子时就有很多规定,一年四季都有名的:“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其中,“时见”是没有常期的觐见,比如哪个诸侯不听天子的话了,天子就要集合其他诸侯去讨伐他,在集合其他诸侯的觐见就称为“时见”;“殷见”的“殷”意为众,也就是诸侯一年四季分批朝见天子。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见”字比较奇特的意义项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日常俗语中自杀为什么要被说成“寻短见”后“自寻短见”了?这要从古代的丧葬制度说了:上古时期我们古人主要实行的是简葬,人死后用木柴将尸体厚厚地包裹起来,埋到野外,既不封土为坟,也不植树立碑。后来慢慢开始了厚葬,人死后要装进棺材里,棺材外面还要再套上一层大棺,叫“椁”。在套“椁”时“棺”上要用帷幕覆盖起来,而这个覆盖“棺”的帷幕就叫作“见”,是用死者生前所使用的帷幕制成的,也称“棺饰”,就是棺木的装饰品。这样参加葬礼的人看不见棺木,只能看见覆盖的棺饰,因此这棺饰就叫作“见”。

“寻短见”这个俗语中的“短”指的意思是寿命短,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要举行成人礼叫“冠礼”,未满二十岁就死亡了被称作“短”。未成年人的身高要比成年人短,使用“见”这种棺饰自然也就比成年人短小了,所以称为“短见”。“寻短见”就是自己去寻找“短见”的棺饰,是寿命短、自寻死路的典型象征,因此用“自寻短见”或“寻短见”来比喻自杀寻死的意思。

总讲死也不好,何况这次还是早死!我们换两个跟“见”有关的词语故事讲讲吧:

相传,魏元忠还没有做大官时家境不富裕。有一天他老婆正在做饭,忽然来了个很通灵的老猿主动为她看起了灶火,他老婆赶紧跑出去告诉了魏元忠,魏元忠镇静如常的说:“老猿知道我没有仆人,所以来帮我的忙”。又一次,魏元忠大声的呼叫一个人,这人没答应,一条狗去答应了,魏元忠也并不奇怪。还有一次,魏元忠独自静坐时,一群老鼠恭恭敬敬的站在他面前。大家感到很惊异,而魏元忠又是一点也不奇怪,反而对老鼠们说:“你们一定是饿了想吃东西吧”?

为此,就有人说:“见怪不怪,其怪自败”。后因引用“见怪不怪”这个成语,表示看的怪异的事物,镇静自如,不大惊小怪。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有一天接到司空李绅的邀请前去喝酒。席间,刘禹锡一边喝着美酒,一边看着歌姬的表演,那翩跹的舞姿,动听的歌声,使他快乐异常,于是灵感迸发,吟道:

“䰀鬌梳头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李司空特别欣赏诗的后两句,为此特别挑选了两个最美的歌女送给了刘禹锡。后人引出“司空见惯”这个成语,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史记·项羽本纪》中:“军无见粮”。可不是“军队没有看见粮食”的意思!而是:军队没用现成的粮食可吃。这里的“见”字要读为xian,是现成的意思。但要注意了,“见”读xian的时候,有时候也当“引见”或“推荐”来讲,比如《墨子·公输》中有:“胡不见我于王?”意思就是:为什么不向王推荐我?上古时期没有“现”字,所以“出现”的意义也都写作“见”。

还有,在古代的“视”和“见”的含义也是不同的,“视”表示看的动作,“见”表示看的结果。

一个汉字描述的只是一个瞬间,而解读它却需要万语千言!本课的汉字小故事就讲到这里吧,后续精彩不断!如果你喜欢就敬请关注:泠之硬笔书法讲堂多多支持。

一“字”千年,让我们一起去探究汉字背后的历史和趣谈。

泠之硬笔书法讲堂更多汉字故事:

爷爷为什么要亲孙子?一个汉字告诉你答案!原来有这渊源

古人为什么造了“犬”字还要再造个“狗”字了?汉字故事很有意思

讲两个调皮的汉字!因一时的顽皮,再也不能做回自己的故事

本来美丽动仙,却被刻意抹黑千年!这可能是汉字中最冤屈的一个字

为什么是在家里生孩子了?“字”这个字来告诉你!渊源可谓深远

古人明知女人能撑半边天!却为啥不给她们该有的地位?看“女”字

这可能是来自3600年前“最血腥”、“最残忍”的一个汉字了

人类战争的至高境界,竟完全浓缩在这个汉字里了

曾老师讲故事:初中语文学习(20)之谦辞敬辞大全

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往往要运用到。

“令”字一族。用于对方的亲属或有关系的人。如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令兄:尊称对方的兄长;令弟:尊称对方的弟弟;令侄:尊称对方的侄子。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拜辞:指告辞对方;拜访:指访问对方;拜服:指佩服对方;拜贺:指祝贺对方;拜识:指结识对方;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拜望:指探望对方。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如奉达(多用于书信):告诉,表达;奉复(多用于书信):回复;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逢迎:迎接;奉托:拜托。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惠赠:指对方赠誉(财物)。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如恭贺:恭敬地祝贺;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请:恭敬地邀请;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

“垂”字一族。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垂爱(都用于书信):称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称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念:称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贵”字一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含祝福之意);贵国:称对方国家;贵校:趁对方学校。

“高”字一族。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高明的见解;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龄:称老人(多指六十岁以上)的年龄;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龄;高足:称呼别人的学生;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大”字一族。尊称对方或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伯:除了指伯父外,也可尊称年长的男人;大哥:可尊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人;大姐:可尊称女性朋友或熟人;大妈、大娘:尊称年长的妇女;大爷:尊称年长的男子;大人(多用于书信):称长辈;大驾:称对方;大师傅:尊称和尚;大名:称对方的名字;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札:称对方的书信。

“敬”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敬礼(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恭敬;敬请:请;敬佩:敬重佩服;敬谢不敏:表示推辞做某件事。

“请”字一族。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如请问:用于请求对方回答问题;请坐:请求对方坐下;请进:请对方进来。

“屈”字一族。如屈驾(多用于邀请人):委屈大驾;屈就(多用于请人担任职务):委屈就任;屈居:委屈地处于(较低的地位);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光”字一族。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如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称客人来到;光临:称宾客到来。

“俯”字一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理解;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俯念:称对方或上级体念;俯允:称对方或上级允许。

“华”字一族。称对方的有关事物。如华诞:称对方生日;华堂:称对方的房屋;华翰:称对方的书信;华宗:称人同姓。

“老”字一族。用来尊称别人,有时特指老年人或。如老伯、老大爷、老太爷:可尊称老年男子;老前辈:尊称同行里年纪较大、资格较老、经验较丰富的人;老兄:尊称男性朋友;老总:尊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某些高级领导人(多和姓连用,后也称一些企事业第一把手为老总.)“叨”字一族。如叨光(受到好处,表示感谢):沾光;叨教(受到指教,表示感谢):领教;叨扰(受到款待,表示感谢):打扰。

“雅”字一族。用于趁对方的情意或举动。如雅教:称对方的指教;雅意:称对方的情意或意见;雅正(把自己的诗文书画等送给人时):指正批评。

“玉”字一族。用于对方身体或行动。如玉体:称对方身体;玉音(多用于书信):尊称对方的书信、言辞;玉照:称对方的照片;玉成:成全。

“芳”字一族。用于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邻:称对方的邻居;芳龄(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年龄;芳名(多用于年轻女子):称对方的名字。

“贤”字一族。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称自己的弟弟或比自己年龄小的男性;贤侄:称侄子。

此外还有鼎力(用于请托或感谢):大力;足下:称对方;包涵:请人原谅;斧正:请人改文章;留步:(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止步;笑纳(用于请对方收下礼物):请接纳收下;府上:称对方房屋;指正(用于请人批评自己的作品或意见):指出错误,使之改正;赐教:给予指教;久仰(多用于初次见面):仰慕已久;璧还:归还物品,等等。

谦辞,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

“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小”字一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生(多见于早期白话):青年读书人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谦称自己;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老”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愚”字一族。用于自称的谦称。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拙”字一族。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鄙”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另外还有寒舍:谦称自己的家;犬子:称自己的儿子;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台甫——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大号

台端——旧时称对方

钧谕——书信中称尊长所说的话。还有钧裁、钧安等

贵庚——问人年龄

贵恙——问对方的病况

斧正——请人修改诗文

玉成——成全。例:深望玉成此事

玉体、玉音——指对方身体或言行

违教——指离开某人后未见面(多用于书信)

雅教——称对方对自己的指教

拜教——恭敬地接受教诲

昆玉——对别人弟兄的敬称

潭府——尊称他人的宅第。如潭第多福

惠鉴、钧鉴、雅鉴、台鉴、台览——请您审阅、审查、指教

谨悉——恭敬地知道

谨启——恭敬地陈述

兹有——现在有

顷按、顷奉——刚刚接到

奉箴——接到来信

鉴于——考虑到

本拟——本来打算

业示——已经在

迳与——直接地同

赓即——接着立即

不日——不久,不多天

不时——随时

歉难——因不能满足对方的要求而表示歉意

鼎力——大力

孔殷——十分急切

售罄——卖完

鉴宥——请原谅

不克——不能

瑕疵——微小的弱点

迭函——屡次发信

为荷、是荷——接受你的恩惠(如复函为荷)

稽迟——拖延、不及时

惠纳、笑纳——接受

卓夺——高明的决断

时祉、近祉——现在幸福、近来蛮不错

台安、台祺、台馁——您安好、吉祥、平安

商安、教祺——经商、教书安好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问鼎:指谋图夺取(中性词)

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

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

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舍亲:自己的亲戚

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台驾:敬辞,旧称对方

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外舅:(书)岳父

代字:女子尚示定亲,如“代字闺中”

当轴:旧时指政府领导者

挡驾:婉辞,谢绝来客访问

丁忧:遭到父母的丧事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残暴无道为人民所憎恨的统治者

方家:“大方之家”的简称,多指精通某种学问、艺术的人

父执:父亲的朋友

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高堂:(书)指父母

割爱:放弃心爱的东西(婉辞)

割席:指与朋友绝交(典出管宁、华歆)

阁下:敬辞,称对方,多用于外交场合

更衣:婉辞,上厕所

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书)

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归天、归西:婉辞,人死之称

归省:(书)回家省亲

桂冠:光荣的称号

贵庚:敬辞,问人年龄

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过誉:谦辞,过分称赞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寒舍:谦辞,称自己的家

合卺(jǐn):成婚

红案:厨工的分工上指做菜的工作

白案:厨工的分工上指蒸饭之类的工作

候光:敬辞,等候光临

候教:敬辞,等候指教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

麾下:将帅的部下,也作敬辞,称将帅

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写的上款

惠顾: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惠临: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每天学点成语 : 苌弘化碧

视频加载中...

【成语名字】: 苌弘化碧

【成语拼音】: cháng hóng huà bì

【成语注音】: ㄔㄤˊ ㄏㄨㄥˊ ㄏㄨㄚˋ ㄅ一ˋ

【成语释义】: 意思是形容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

【成语出处】: 先秦·庄子及其后学《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成语用法】: 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近义词】: 三年化碧、苌弘碧血

【反义词】: 无

【成语例句】:

古代最美拒绝 :

待我青丝千尺,许你花前月下。

待君须发及地,许你共剪烛花。

待我红粉骷髅,许你共话桑麻。

待我飞羽成仙,许你打马天涯。

待我海枯石烂,许你青丝绾发。

待我掌控天下,许你立世成家。

待我苌弘化碧,许你笑生肥娃。

待我奈何桥过,许你共品清茶。

【成语故事】:

苌弘,东周周景王时任上大夫。景王死后,王族内乱,苌弘和卿士刘文公联手,借晋国的力量帮助平乱,辅立王子即位,王子即位后史称周敬王。苌弘忠心耿耿,尽心竭力,又有修齐治平之雄才大略,深得周敬王的信任。君臣同心勠力,想复兴周朝,但是,他们这样做引起了诸侯国中一些政客的嫉恨。

卫国大夫彪说:“周王朝自从幽王昏乱以来,已历经十四世了。苌弘还想复辟,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不久,晋国的范氏、中行氏、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六卿内江混战,范氏和中行氏被其他四氏剿灭。

范氏原为晋国执政正卿,又和周王室的卿士刘文公有姻亲关系,因此在晋国内乱时,周王室明显地站在范氏和中行氏一边。赵、智、魏、韩四氏灭了范氏和中行氏后,接着又追查周王室中支持范氏和中行氏的人。他们知道刘文公根基深、地位高,无法扳倒,便指名道姓要周敬王惩治苌弘,而周敬王认为苌弘是辅立自己的功臣,一向忠心不贰,不肯惩处他。

晋国正卿赵鞅便派大夫叔向出使周王室,用阴谋诡计离间周敬王和苌弘的君臣关系。他故意频繁地同苌弘接触,有时密谈到深夜才告辞,试图引起周敬王和刘文公的怀疑。最后,叔向去觐见周敬王时煞有介事地说:“大王,我们晋国已经查明范氏、中行氏之乱与苌弘无关,你不必再查究苌弘了。我也便告辞回国复命去了。”

叔向临走时,故作匆忙状,把袖中一封伪造的信件遗落在殿阶上。内侍把信捡起来交给周敬王。周敬王打开一看,竟是苌弘写给叔向的密信。信的内容是“请转告晋君,尽速发兵攻打周朝,我将迫使敬王废鹦刘氏,以作内应”云云。周敬王把信传给刘文公,刘文公看了大怒,不辨真假,不由分说,立即要周敬王搜捕苌弘,诛灭其九族。

周敬王念其辅佐之功,不忍加害,但最终还是把苌弘放逐到千里之外的蛮荒蜀地去了。苌弘有口难辩,悲愤交加,没想到自己对周王室一片忠心,到头来却因一封假信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他到蜀地后,郁郁寡欢,不久便自杀了。苌弘的冤死引起了当地吏民的怜惜和同情。他们把苌弘的血用玉匣子盛起来,埋葬并立碑纪念。三年后,掘土迁葬,打开玉匣一看,苌弘的血已化成了晶莹剔透的碧玉。

【成语寓意】:

伸张正义有时候是要付出代价的,但是人们要是失去了正义之心,失去的代价则更大。有些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会变得怯懦,在暗自庆幸自己逃过一劫之后,麻木地继续着自己的生活。殊不知,众人的软弱已经让那些坏势力更加胆大妄为,总有一天,同样的危险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成语告诉人们,面对生活中的不平之事,人们应该出手相助,也更应该见义“智”为,人立身天地间,靠的就是正气、义气、勇气和永不服老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该轻言放弃随波逐流,只要人人都有一颗正义之心,这个社会将更加和谐美好。

古文观止—邹忌讽齐王纳谏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外形俊朗,仪表堂堂。有一天早晨,他穿好朝服、戴上朝冠,一边对着镜子打量自己,一边对妻子说:“我和城北的徐公,谁更俊美一些?”他的妻子说:“你特别英俊,徐公怎么比得上你。”城北的徐公,是齐国著名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又去问小妾:“我和城北的徐公,谁更俊美一些?”小妾回答:“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啊!”第二天,有客人来拜访,邹忌在交谈中问他:“我和城北的徐公,谁更俊美一些?”客人回答:“徐公可比不上您漂亮。”

过了一天,徐公来拜访了。邹忌认真地端详他,自认为没有他英俊;又照镜子观察自己,更觉得比他差远了。夜里,邹忌躺在床上仔细思考这件事,自语道:“我的妻子说我更漂亮,那是偏爱我;小妾说我漂亮,肯定是因为怕我;客人说我漂亮,则是想求我帮忙办事。”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深知自己比不上徐公英俊,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小妾惧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所以他们都说我比徐公漂亮。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邑,后妃、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百姓,没有一个不有求于大王的。这样看来,大王受的蒙蔽实在太深了。”齐威王说:“的确如此。”于是下达命令:“无论是朝臣还是百姓,能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可受上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受中赏,在大庭广众之下议论批评我,传到我耳朵里的,受下赏。”

命令刚刚颁布,文武百官便纷纷觐见,提出批评和建议,弄得王宫像集市和庙会一样拥挤。几个月以后,还不时有人进谏。一年以后,虽然有人还想说,但是已经没有什么建议好提的了。燕、赵、韩、魏四国听说这种情况,都来向齐国朝拜。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之内就能使敌国臣服。

【心得】

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不会受辱!

2.夸赞不一定你有多优秀,或许有别的原因吧?

3.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不仅可以使人进步更快,也可以是公司国家发展的更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