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公司起名

白族的节日(白族的节日有哪些)

时间:2024-01-20 01:00:16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壮族三月三、彝族火把节……多地有专属节假日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近日,“瑞丽通知泼水节可连休4天”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不完全梳理发现,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还有不少专属节假日,其中包括彝族火把节、藏族雪顿节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三月三”放假3天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习惯节日放假办法》,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将2023年“壮族三月三”放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4月21日至23日放假调休,共3天。

“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活动独竹漂对抗赛现场。覃才倍 摄

西藏:“雪顿节”放假7天

雪顿节中的民族传统马术表演。中国西藏网 图

雪顿节也是西藏藏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从2009年起,雪顿节就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的法定假日。而今年的雪顿节时间在8月27日-9月2日。

云南大理:“三月街”民族节放假3天

大理“三月街”民族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假期。据大理市人民政府网站通知,5月4日至6日,云南大理“三月街”民族节放假3天。

大理三月街民族节系列活动。赵子忠 摄

云南文山:端午节加“闹兜阳”民族节放假4天

马关苗族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举行“闹兜阳”,目的是纪念兜阳和推举与兜阳一样的好人能人。据《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2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6月22日至25日,云南文山端午节加“闹兜阳”民族节放假4天。

节日期间,苗族同胞开展祭祀仪式、舞蹈、对歌等传统民俗活动。文山新闻网 图

四川凉山:“火把节”放假调休共7天

夜幕降临之际,彝族的烤肉盛宴开始,人们手持松枝点燃火焰。西昌发布 图

据《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2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火把节”放假安排为:8月10日(农历六月二十四)至8月16日放假调休,共7天。8月6日(星期日)、8月19日(星期六)上班。

责编:乔靖芳

主编:张赫

校对:王卓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壮族三月三、彝族火把节……多地有专属节假日

来源:【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近日,“瑞丽通知泼水节可连休4天”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不完全梳理发现,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还有不少专属节假日,其中包括彝族火把节、藏族雪顿节等。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三月三”放假3天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习惯节日放假办法》,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将2023年“壮族三月三”放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4月21日至23日放假调休,共3天。

“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活动独竹漂对抗赛现场。覃才倍 摄

西藏:“雪顿节”放假7天

雪顿节中的民族传统马术表演。中国西藏网 图

雪顿节也是西藏藏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从2009年起,雪顿节就被列为西藏自治区的法定假日。而今年的雪顿节时间在8月27日-9月2日。

云南大理:“三月街”民族节放假3天

大理“三月街”民族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假期。据大理市人民政府网站通知,5月4日至6日,云南大理“三月街”民族节放假3天。

大理三月街民族节系列活动。赵子忠 摄

云南文山:端午节加“闹兜阳”民族节放假4天

马关苗族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举行“闹兜阳”,目的是纪念兜阳和推举与兜阳一样的好人能人。据《文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2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6月22日至25日,云南文山端午节加“闹兜阳”民族节放假4天。

节日期间,苗族同胞开展祭祀仪式、舞蹈、对歌等传统民俗活动。文山新闻网 图

四川凉山:“火把节”放假调休共7天

夜幕降临之际,彝族的烤肉盛宴开始,人们手持松枝点燃火焰。西昌发布 图

据《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202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火把节”放假安排为:8月10日(农历六月二十四)至8月16日放假调休,共7天。8月6日(星期日)、8月19日(星期六)上班。

责编:乔靖芳

主编:张赫

校对:王卓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除了傣族的泼水节,云南少数民族的这些节知道吗?

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每逢重要节日,云南的很多少数民族都会组织盛大的节庆活动。除了泼水节,云南少数民族的这些节知道吗?

哈尼族“十月年”

云南的哈尼族主要分布在滇南地区,包括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和玉溪市。

“十月年”是哈尼族一年中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节日,历时五六天。哈尼族以十月为岁首,所以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要过“十月年”。

节日期间,哈尼寨子摆起长街宴,哈尼语叫“姿八多”,意为“互相轮流着敬酒”。小寨子摆一次,吃一天,大寨子则要摆两三次,吃两三天。每户做一桌酒菜,抬到寨子街道上摆好,一户接一户沿着街道摆成长街宴,八个或十个人自愿结合为一桌畅饮。大寨子分片轮流做东,负责长街宴的酒菜,其他片的人做食客,从早吃到晚,场面十分热闹。

纳西族“三朵节”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三朵神”的盛大节日。

三朵节期间,生活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会前往丽江市玉峰寺附近的北岳庙和各地“三朵阁”祈福,丽江街头、古城四方街等地到处是载歌载舞的人们。纳西族人还会趁着春光带着火锅到拉市海、黑龙潭等风景秀丽的地方野餐,郊游踏青。

景颇族“目瑙纵歌节”

云南的景颇族,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节日当天,人们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相聚一堂,人数少则上千,多则过万,大家踩着同一个鼓点起舞,规模宏大,有“天堂之舞”“万人狂欢舞”的美称。

白族“三月街”

大理三月街已经延续了近千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在大理古城西门外举行,会期七天至十天。

届时,各地商户纷沓而至,在这里进行牲畜、药材、茶叶、铜器等名特产品的交易会。

同时会举行规模宏大的民族体育交流活动和文艺表演,包括赛马、射箭、摔跤、射击、武术、棋类、球类比赛,大型民族文艺表演等。同时也是各少数民族美食品尝的盛会。

傈僳族“阔时节”

云南的傈僳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怒江州。“阔时”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节日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举行,前后约有一个月。

每逢“阔时节”,傈僳人家家户户都要舂籼米粑和糯玉米粑,酿制香醇酒水、杀鸡宰猪,准备各种丰盛的食品。

怒江州傈僳族有“春浴”的习惯,“春浴”俗称澡塘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相聚在热气腾腾的温泉水中一边搓洗、一边嬉戏打闹,其乐融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除了用温泉洗浴,人们还会聚集在晒场或开阔的地方,进行上刀山下火海、射弩、荡秋千比赛等趣味的民族游戏。

彝族“赛装节”

楚雄彝族自治州有两个地方有赛装节。一个是永仁县直苴村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一个是大姚县三台乡的赛装节,时间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每逢赛装节,当地村民便会汇聚一堂,纵情歌舞、赛装比美、跳脚狂欢、通宵达旦,表达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这一习俗被誉古老的“原生态乡村T台秀”。

多年来,赛装节也是当地群众举行相亲、商贸、体育等活动的平台。除了展示服装,赛装节上还会举办踩高跷、树藤拔河等活动。

如今,“赛装节”成了永仁县的一项日常活动。除了正月十五的传统赛装节和每周六晚彝绣一条街的T台秀,永仁县还在当地推广“四季赛装周”和“周末赛装会”,以推动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苗族发风俗习惯

苗族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踩花山是境内苗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三、初六这几天举办。凡有苗族居住的各县,这几天都要立花杆,举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动。这既是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人民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穿金戴银,从四面八方赶到花杆脚下,吹芦生、弹响蔑、跳脚架、耍大刀、斗牛、摔跤、斗画眉、爬花杆。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节庆云南|彝族火把节:以火之名,赴一场狂欢的盛宴

“彝寨没火黑咚咚,彝寨没歌冷凄凄。火神笑起山村欢,围着火跳脚心暖。”彝族是崇尚火的民族,火不仅代表彝家山寨的质朴温暖,也代表彝族儿女的热情奔放,更是彝族人民生生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指引。

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历时三天三夜(今年在阳历8月10日至12日),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名录,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火把节”自汉唐起开始盛行,至今已沿袭了一千多年。据记载,“火把节”源于彝族先民对火的崇拜,彝族先民生活在高寒山区,对火有着强烈的依赖和敬畏,认为火是神赐予人类的宝物,可以驱赶野兽邪灵,保佑庄稼丰收和家庭安宁。每年在农忙后,彝族人会举行盛大的祭火仪式以感谢火神的恩赐,并祈求来年更加美好。

最早记录彝族火把节的是元代的《云南志略》:“六月二十四日那天,人们会整晚用竹竿举着火把、火炬照明,各家小孩也持小火把满地乱跑,‘相烧为戏,谓之驱禳’,直到天明。”

《开化(在云南)府志》说,六月二十四日,夷人“村寨田宅,悉燃火炬”,故曰火把节,火把节当天还会吃生肉,以此为“献岁”。火把节时,大理的白族吃生猪肉拌蔬菜。

尽管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有很多,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传说和故事,但不管传说各异,说法不同,归根到底都是与“火”有关。无论哪种说法,都反映了彝族人民对自己民族和文化的自豪和坚守,以及对生活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恩。

火,是彝家永不熄灭的希望所在。无论中国传说中居住山林的古代燧人氏的钻木取火,还是希腊神话中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用茴香枝在烈焰熊熊的太阳车经过时,偷得火种带给人类,虽叙述各异,却都源于人类进步的法则——火,照亮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彝谚道“觉里都阿厄阿达,史里都阿厄阿达”,意思是说,人生在世时离不开火,去世时仍然离不开火。

火把节,不仅是彝族人民祭祀祖先、驱除邪灵、祈求丰收和平安的方式,也是彝族人民展示自己独特风俗、艺术、信仰和情感的舞台。在这个节日里,你可以看到火光照亮的欢乐场景,也可以听到动人心弦的传说故事,更可以感受到人间最美的情感。

每年的火把节之夜,彝族人民都会在同一地域庆祝,从山寨到城镇,从高山到平坝,人人燃起火把,手拉手围成圆圈载歌载舞。月光下,一堆堆熊熊燃烧的篝火,像一颗颗天上的繁星落到人间,到处是火的世界,歌舞的海洋。火焰在风中升腾,人们“耍”着火把,唱着彝族跌脚调,跳着左脚舞,沉醉在火的乐章中。

明代状元杨慎(升庵)取道楚雄回四川新都省亲,夜宿泸山,恰好遇上彝族火把节,他看到火把节的狂欢盛况,一时诗兴大发,写下了:“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的《泸山观火炬咏怀》一诗,把彝族火把节万人狂欢、烈焰飞溅的盛况描写得淋漓尽致。

康熙四十年任柳州府同知,曾任大理同知的江南休宁贡生姚际离,也曾经被彝族火把节的盛况所感动,出了诗意盎然的追问:“火节何年始?相传六诏时。睑夫行自味,慈妇慧能知。狂舞令犹醉,燎原势不够。星回无可考,风俗留一诗。”“ 簇簇银鞍争上下,飞飞翠袖舞东西。俯看尘世趋炎者,多少纷驰烈焰中。”

正如中国作曲家王西麟所作的管弦乐《云南音诗》中的《火把节》一章所表达的那样,“火把节是一个充满欢乐与祥和气氛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用火焰来驱除黑暗与邪恶,在火焰中寻找光明与希望,用歌声和舞蹈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在歌声和舞蹈中寻找快乐与和谐。”

火把节,这是一场古老又神秘的时空对话,刻满历史印痕,一眼千年,超越古今;这是一场追寻民族文化的探寻,点燃文明火把,感知先民智慧。

这个夏天,走进彩云之南,邂逅一场燃烧着古老信仰和民族情感的盛宴,探寻火之文化、沉浸火之圣典、品尝火之盛宴、唱起火之欢歌、跳出火之幸福、相约火红未来。

旅游小贴士:

火把节是云南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它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也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民族过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等。

在云南,各地庆祝火把节的方式不尽相同,一般为期三天,甚至很多地方会嗨上半个月。

《节庆云南》:每一次相逢,都是心飞神怡的小确幸

指导:云南省委网信办

主办: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协办:各州市宣传部 各州市文旅局

承办:云南网

监制:和爱红 杨洪文

策划:锁华媛

统筹:杨之辉 林云冬 罗蓉婵 何沐 曹璐 唐丽娜 张碧玉 郭凯 李星佺

本期文案:杨之辉

图片编辑:张晓辉

海报制作:解舒然

视频制作:徐树涛

素材:楚雄州委宣传部、红河州融媒体中心、大理州委宣传部、临沧市文旅局、楚雄市委宣传部、大姚县委宣传部、元江县融媒体中心、石林县融媒体中心、弥勒市融媒体中心、巍山县融媒体中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