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处女座

朱姓的来源(朱姓的来源和历史)

时间:2024-01-17 19:48:27 作者:伸手挽明月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朱姓的来源,姓朱的名人

朱姓起源主要有五大支系:朱襄氏之裔、曹姓、狸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朱襄氏。朱襄氏族是以蜘蛛为图腾,亦有认为是以赤心木(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为图腾,活动于河南淮阳一带的部落,其后有朱姓,有5 000多年的历史。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舜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第二支出自曹姓。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的第五子安,曹姓。曹部落以枣为图腾,始居于陕西周至,后东迁河南灵宝东的曹阳,舜、夏至商初,曹人一直居于曹阳。商朝初再东迁河南滑县东的漕邑,殷商初,曹人被迫东迁于山东定陶。曹部落中有一支朱氏族,居住在曹阳之西南的朱阳,朱人随曹人而迁移,商朝时迁移到河南淮阳原朱襄氏居住过的地方,春秋时为陈国的株邑。西周初,周武王封女婿妫满于陈,夺株邑并入陈国,并封曹姓朱人的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为鲁国附庸。公元前614年迁到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一部分邾人南迁朱方,今江苏丹徒东南。战国中叶,楚宜王灭邾国,并迁邾人于楚的邾地,今湖北黄冈西北。邾人遂以邾为氏,继而去邑为朱姓。曹姓朱氏是朱姓中最主要的成分。在先秦时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动于豫鲁苏鄂地区,曹姓朱氏的历史也有2 400年。汉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成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发祥地。

第三支系出自狸姓。帝尧之子丹朱之后,以名为氏。因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淅水地区,古号丹朱。舜封丹朱为房邑侯,故称房侯,别为狸姓。丹朱部落被舜打败后,族人四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一支以丹朱的名为氏。隋唐时期,其后代在沛国相县发展为望族。狸姓朱氏的历史也有4000年之久。

第四支源自子姓。周成王封商纣王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商祀。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居于江苏砀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后代以先祖名为姓。秦汉之际徙于河南南阳,东汉时已发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时期,南阳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子姓朱氏的历史有2 300年。

第五支系外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从三国以来,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施、康、李、范、舒、邱、胡等姓,尤其明朝帝王的赐国姓朱,其人数之多、数目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魏晋隋唐时,北方战乱和民众大迁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有:西汉的南越族的朱氏,北魏时鲜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浑氏族,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兀颜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乌苏氏、朱佳氏、珠锡哩氏等氏族的集体改姓朱。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最终同化为汉族。

我国朱姓产生过许多世家大族,出现过无数名人。先秦以来,朱姓称帝者25人,先后建立了高句丽、后梁、明等。杰出的人物有:西汉大臣朱买臣、高句丽国君朱蒙,东汉大将朱儁,三国时魏国名僧朱士行,东晋名将朱序,南朝梁国大将朱异,唐朝宰相朱敬则、名将朱环、割地称秦的朱沘、割地称冀王的朱滔,五代后梁太祖朱温,宋朝医学家朱肱、词人朱敦儒、诗人朱弁,南宋理学家兼教育家朱熹、学者朱震,元朝医学家朱丹溪、数学家朱世杰、地理学家朱思本、画家朱德润、戏曲作家朱凯,元明之际学士朱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剧作家朱权、朱有炖、历史学家朱载堉,明清之际学者朱之瑜,清朝书画家朱耷、文学家朱彝尊、文字训诂学家朱骏声,中央研究院院长朱家骅、革命家朱执信、地质学家兼古生物学家朱森,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朱德、物理学家朱经武、美学家朱光潜、语言学家朱德熙、民族乐器演奏家朱英、化学下程学家朱亚杰、电子学家朱物华、生理学家朱壬葆、实验生物学家朱洗、鱼类学家朱元鼎、病毒学家朱既明、理论物理学家朱洪元、土壤化学家朱祖祥。

从咸宁三支朱氏族谱看堂号的作用

——从咸宁三支朱氏族谱看堂号的作用

堂号,一般指宗族祠堂的名称或称号,是一个姓氏区别于同姓或他姓的历史印记,其来源主要有:地名(一般表示宗族的发源地)、典故(与本族祖先相关的故事或传说)、训词和祖先名等。堂号除在祠堂使用外,还会在宅院、族谱、礼簿、灯笼等处使用。特别在族谱上,堂号或郡望号都要印在醒目的地方,告诉世人自己这一族出自何方,始迁祖或一世祖是谁。

朱姓因出了朱温、朱元璋两朝皇帝和朱熹这样的圣人而地位显赫。朱姓的一些堂号,不仅本姓人了然于心,就是其他姓氏也是耳熟能详。近日,笔者在研究咸宁朱姓迁徙的历史上,发现他们在堂号的使用上有不够严谨的地方,值得商榷。其中,三支朱姓的堂号尤为突出。

马三里朱氏堂号孝友堂

马三里朱姓始迁祖为辛六公,于明洪武年间迁往咸宁马三里,即如今的咸安区大幕乡一带。该族的族谱记载,朱辛六是东溪朱氏始祖英俊公七世孙,如果溯源,他们应为唐宰相朱敬则子孙。该族第一次修谱是在道光年间,此时离辛六公迁咸近500年的时间了。修谱时,确立孝友堂为该族堂号。

孝友堂是朱姓历史中最为悠久的堂号之一。其渊源与唐宰相朱敬则之兄朱仁轨有关。朱仁轨,字德容,操公长子,唐敕封太子洗马。 据史书记载,朱仁轨、朱敬则兄弟同朝为官,家中父母无人照顾,为了照顾年迈的父母,朱仁轨牺牲自己的仕途,辞官回故里,专侍父母。死后,朝廷因其孝道赐谥号孝友先生。此后,其子孙为纪念他,建祠堂、修族谱均用孝友一词,孝友堂即为此说。

咸宁马三里辛六公子孙实为朱敬则后裔,祠堂号和族谱号采用孝友一词,让人误为仁轨公子孙之嫌,有些不妥。

柏墩朱桥朱氏堂号考亭堂

柏墩朱桥朱姓始迁祖为朱伯雷,于明永乐年间由富川东溪迁咸宁朱家河,即为现在的桂花镇朱桥村。该族跟马三里朱氏一样,均为东溪朱氏英俊公子孙。谱载,朱伯雷为英俊公十六世孙,生于明洪武十年,往上溯源,为浮梁七溪秀公子孙。他们在修谱、建祠堂时采用了考亭堂为本族堂号。

考亭堂在朱氏家族中也是一个比较有名气的堂号。其来源与文公朱熹之父朱松有关。朱松因得罪了奸臣秦桧,被贬到福建建阳做一个县尉,此后,颠簸流沛,居无定所。在一次游历过程中,朱松看到考亭这个地方山水形胜,风光宜人,经过卜算,认为这里是一处难得的风水宝地,最终选定此地为居住地。晚年的朱熹在考亭建书院授徒讲学,自诩为考亭先生。于是,他的一支后裔以考亭为堂号,建祠堂续宗谱,用考亭二字来纪念文公朱熹,考亭堂由此而来。

从上不难看出,考亭堂供奉的神主为文公朱熹,祭拜者均为朱熹子孙。朱桥始迁祖伯雷公与文公朱熹无关,子孙采用考亭堂的堂号,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朱熹子孙,有攀附之嫌。

麻塘朱氏堂号堂

麻塘朱姓始迁祖为官禄、官爵、官贤和官定四兄弟,他们分别是淮七、淮十一之子,往上溯源,跟柏墩朱桥朱姓一样,同为浮梁七溪中的秀公支系。明永乐年间从江西湖口、彭泽一带迁居咸宁麻塘。600多年来,子孙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他们在修谱、建祠堂时用的是堂堂号。

堂是朱氏名气最大的堂号之一。文公之父朱松为考取功名,曾在婺源的山上日夜苦读。山留下了朱松勤学苦练的汗水,见证了朱松考取功名的喜悦。朱熹为了纪念其父,将他的书房命名为斋,中途还两次回祖籍婺源,晚年的他还常自称先生。后来,朱熹的一支子孙又从福建迁回婺源,为纪念先祖,他们以两字命名祠堂和族谱。聚集在堂里的应是文公朱熹子孙。

考究麻塘朱氏,他们从江西浮梁七溪的明溪迁徙而来,与婺源无关,取名“”为堂号,容易让人产生朱熹子孙的错觉,也有攀附之嫌。

原因探究

考究咸宁这三支朱姓人家,他们既非仁轨子孙,也不是朱熹子孙,那他们的堂号为什么会让人产生错觉呢?

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是盲目搬用。孝友堂、考亭堂和堂这三个堂号都是中国姓氏中的知名堂号,修谱建祠之人因不懂堂号在族谱中的真正含义,不知道堂号与本族的关系,认为这些知名堂号都是朱姓在使用,因此,取堂号时就从这些知名堂号中挑选了一个给本族使用。二是攀附权贵。使用这些堂号,容易误导世人本族跟历史名人沾边,或者干脆把自己一族接到名人支下,认这些名人为祖先,说出去面子上有光。

从咸宁这三支朱姓使用堂号的用意来看,他们存在第一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一则主观上他们没有攀附的意图。宰相朱敬则的名气要比朱仁轨大得多,辛六公子孙不可能放弃朱敬则而去选择朱仁轨,另两支也没有认朱熹为祖先。二则受限于修谱之人的知识水平。修谱时不懂堂号真正的含义,造成了堂号与他们的始迁祖身份脱离的现象。

面子工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家族的堂号也是面子工程。一个好的堂号,就是对本族迁徙史的高度概括。对那些研究中国姓氏的人而言,知道了堂号,也就基本上知道了该族祖宗姓甚名谁,从何而来。

中华民族最讲究认祖归宗,建祠堂、修宗谱的目的就是尊祖敬宗收族,祠堂里供奉的神主一定是本族始迁祖或一世祖,也有可能是更远的姓氏始祖,但决不会供奉他族的祖宗。因此,取堂号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想象,在为自己宗族定堂号的事上,中国姓氏决不止咸宁这三支朱氏堂号与本族迁徙、发展历史不符。在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有的姓氏为提高家族的地位和声望,竟不惜冒认帝王和名人为先祖,乱用堂号,乱攀堂号,乱认堂号等乱象比比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面子。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家谱是编写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的许多历史事件都能从家谱里得到印证,如果家谱在编撰过程中出现了假冒伪劣现象,就容易对中国历史的编修产生干扰。如果把家谱放在整个历史进程来看,修家谱不是一家一族之事,而事关后世子孙对历史真相的了解和认知,一部好的家谱,能起到家族寻根溯源的依据、血肉亲情的纽带、子孙励志的教材等作用。

因此,正确使用堂号,熟悉堂号的真正含义,了解堂号与自己家族的渊源和关系,是当前中国宗族谱学文化中亟待普及和推广的事情。(朱封金)

泰州市朱氏概况

泰州全市有朱姓人口约14-16万人。

市区(海陵、高港、姜堰)朱氏

万家厦朱氏

万家厦朱氏是文公(朱熹)的后裔。朱熹次子朱埜(同“野”)之玄孙朱炜,随父朱栋在湖州任满后,偕其堂叔朱季转由湖州迁润州(今镇江)城东之华山儒里(今丹徒儒里镇),是为儒里朱氏祖。炜生二子:崇道、崇德。崇道后寄迹扬州之东嘶马镇(今江都市嘶马镇)急水港,为淮扬东嘶马镇朱氏之祖。由此而来。传八世,至大绳公,“因生齿日繁,难以聚处”,举家由嘶马镇西之朱家院迁泰兴北乡迁善镇(今泰州市高港区刁铺镇)之左万甲一,成为万家厦朱氏祖。

今万家厦朱氏,称已为“嘶马朱”。公生三子,长永卫,少从父迁,生一子长发。次永禄生子六:长德、其蕃、长岱、长嵩、长昆、长伦。幼永政共生六子:长伯、其昌、长岳、长崇、长岩、长邑。因大绳公迁居万家厦后有三子十三孙,故今万家厦朱氏称其支派有“老三房”、“新十三房"之说。自大绳公卜居万家厦至逸凡,已历15世,约350余年。有裔孙6521人,今健在者,约2000人。

万家厦朱氏,以“诚正”为堂号,取先祖文公所推崇之“正心诚意”之义,表达了他们继承先祖遗德之精神。数百年来,人才辈出。清代有国学生28人,庠生16人,监生30人,附生、文生、附贡生7人、增广生1人,太学生2人;司任官职有州司马2人,同知4人,县丞4人,主簿、登士郎各1人,捐职从九28人。、新中国以来,有研究生3人,大学生105人,高中、中专生145人,中级职称24人,高级职称14人,处级干部12人,厅、部级各1人。

泰兴市朱氏

泰兴万家厦朱氏,是朱熹的后裔。熹公之子朱埜5世孙朱炜于南宋末偕伯叔昆季自湖州迁居镇江城东儒里,其长子朱崇道又迁居扬州嘶马镇(今属江都市)。再传7世至朱大绳,举家移居泰兴万家厦村。

泰兴朱家港朱氏,始祖朱宝明(行二),宋高宗南渡时由淮西迁居泰兴曹溪,名曰朱家巷。朱家巷朱氏后裔散居在泰兴市各乡镇,以及外迁靖江、如皋、江阴等地。

靖江市朱氏

靖江严朱氏,由严姓改称。始祖严枢,世居如皋,其子严涌、严浦为逃避军役,迁居靖江,并改称朱姓。现存上海图书馆的《靖江骥江严朱氏重修族谱》(修本),记载严朱氏发族史。

泰兴朱家巷朱氏七世祖朱安五(名观,字德容)、朱安七(字德刚)兄弟,明初由泰兴迁居靖江,为东分、西分始迁祖。

兴化市朱氏

兴化市带“朱”字的行政村有:兴化市经济开发区(临城街道)朱中村,兴东镇朱庄村,林湖乡朱胖村,中堡镇朱野村,安丰镇朱文村,合陈镇朱陈村,大垛镇朱罗村,竹泓镇姜朱村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