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摩羯座

何氏九仙君(何氏九仙君传说)

时间:2024-01-26 05:23:49 作者:孤僻成性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洞天寻隐·闽山纪丨九鲤湖泮“第一蓬莱”:福建仙游何氏九仙与祈梦信仰

林灼芳

非境之幽深不足以栖仙迹,非水怪不足以显仙灵,非真人鉴注无以著山川之壮观。造物若设是以待九公,九公若假梦以著兹山之奇也。——明·林澄明《九鲤湖记》

一、访九鲤

《仙游县管辖交界山海水陆地舆图》来源《乾隆仙游县志》(同治12年刻本)

九鲤湖是福建的宗教圣地,同时也是九仙祈梦文化的发源地。九鲤湖位于福建中部仙游县东北隅的群山之中,距离县城约31km,湖水上游为大洋溪,下游为莒溪和延寿溪。相传汉元狩间,有何仙九人炼丹于此,丹成各乘一鲤飞升,故得湖名为“九鲤”,得岩名“何岩”,得水名“仙水(溪)”。九鲤湖所在地也因九仙而得名“仙游”,据南宋《仙溪志》记载:“天宝元年,改泉州为清源郡,别驾赵颐正以县名同郡非便,奏请改之。因考故事,谓县有九仙人姓何,以兄弟九人登仙得名,遂改为仙游县,隶清源郡(今福建泉州)。”由是可见,何氏九仙信仰在仙游由来已久。

百里山溪,过通仙桥,登岭便入异境

壬寅正月间,仙游久雨初霁,与朋友驱车前往,山里清寒,少人居也少人行,往来并无几人。进入九鲤湖景区后,停车步行,缘溪前行半里许,可见“通仙桥”。过桥登岭,再行一刻,过九鲤禅寺后,便见九鲤湖。九鲤湖两岸危峰列嶂,林木葱郁,水中奇石参差,湖波微澜。环顾四周,群山回合,抱九鲤湖于其中,潴水为一泓圆形碧湖,诚如湖边无名氏所题“圆云一镜”。

群山环抱九鲤湖,潴水为一泓圆形碧湖

湖西有九真观一所,历唐宋至今不废,四方祈梦者频顾不决。九真观又名九仙祠(显灵庙),主祀何氏九仙,其观建在巨石之上,因南宋时祈水有验,观内仍存有宋孝宗所赐“仙水灵惠”匾额一副。九鲤湖何氏九仙素以祈梦闻名,因此观内还备有床榻供人祈梦之用。

九鲤湖摩崖石刻

继续前行,可见九真观东侧有蓬莱石立于水中,上有明代名士林有恒手书的“第一蓬莱”。除此外,九真观及九鲤湖四周还分布着大小四十多处的摩崖石刻,如宋人陈谠手书的“天子万年”,明代郑纪所书的“野趣谢千钟老景寻神仙作会,湖光涵万象梦魂与天地同流”联刻等等,时间跨度由宋迄今,内容涵括登临纪事、景迹题名等,这些摩崖石刻点缀在丹山碧水之间,为九鲤湖的湖光山色增添一分雅韵。

二、访九漈

蓬莱石与雷轰漈

“漈”指水崖之际,闽方言中为瀑布之意。“九漈”是指九鲤湖下游的九级瀑布群,根据距离的远近分为第一漈至第九漈,又依景观的形态赋予雷轰、瀑布、珠帘、玉箸、石门、五星、飞凤、棋盘、将军之名,九漈构成九鲤湖自然景观的主体。

相传为九仙丹井、丹灶,实为古冰川遗址

九鲤湖第一漈为蓬莱石侧的雷轰漈,因万壑归湖,湖水遇石则鸣,击出轰轰雷鸣,故而得名“雷轰漈”。在湖石之中,有如盆如碗、似瓮似井的小坑,相传为九仙炼丹所用之丹灶,但据地质专家考证,这些坑洞实为古冰川之遗迹。循湖前行,于尽头处可见龙擦漈或称瀑布漈,为傍湖之第二漈。九鲤湖在此漈建瓴而下,银涛飞泻,令人毛骨清爽,徐霞客在游记中也写道“水初出湖,为石所扼,势不得出,怒从空坠飞喷,冲激水石,各极壮观。”

龙擦漈又名瀑布漈,湖水在此建瓴而下

00:09

视频加载中...

从观澜亭遥望双瀑(00:09)

山路虽蜿蜒,但可以直通崖底,循路下至崖底,可见双瀑倾流而下,远观如玉箸屹立,故四漈得名“玉箸漈”,其中东泄为珠帘,西垂为玉箸。顺便一提,九鲤湖的玉箸漈曾被专家指认为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的取景地,这是对九鲤湖旖旎风光的一种认可,但从文献记载看,鲤湖九漈之名乃明代雅士所定,宋无此说。且三漈以下,仄径倾崖,明代以前也鲜有人到访。此外,千年之前九鲤湖一带的水文情况不明,有无双瀑也无从得知,因此取景地一说尚无法确证。

珠帘、玉箸双瀑倾泻,水雾飘空,不炉而烟

思绪回归山水,看珠帘、玉箸双瀑倾泻,水雾飘空,不炉而烟,实有渺渺仙境之感。明人见状称奇“如霰如雪,谁谓南中不雪耶?”双漈在崖底汇做一泓碧潭,名为“白龙潭”。相传宋太守朱端尝命郡僚在此祷旱并取潭水归去祭拜,有白龙现云端,为纪其瑞应,故唤名“白龙潭”。白龙潭两岸怪石嵯峨,幽深险要,潭水顺着山谷奔涌而前。

遥观珠帘漈

白龙潭两岸怪石嵯峨,潭水顺着山谷奔涌而前

因为是久雨初霁,因此谷风很是清爽,耳旁惟闻鸟语、山风和泉声,清幽至极自有山野情趣,也易生澄怀观道之心。缘溪继续前行,溪涧之上横架一座铁索桥,站在桥上,可远远望见石门漈,离地数米,水从石床上泻下,状如水帘门,此为九鲤湖第五漈。石门漈虽也算是一处奇观,但自见双瀑奇观之后,便有“归来不看山”之感。

第五石门漈

过桥之后,拾级而上,随着起伏的山势可通往一处处观景台。站在观景台上登高回望,可见身后山谷幽深,银涛飞泻。下涌奔泉,上缈云气。任山谷的流岚,拂请去丝丝倦怠。极目眺望,远处是青山绵延,峰高崖险。重重山麓下,是溪涧逶迤,蜿蜒顿跌,一淌数十里。九漈之中的六漈五星、七漈飞凤、八漈棋盘、九漈将军便隐匿在仙溪下游的群山之中。未能窥遍九漈,虽有遗憾,但转念想来余下几漈,或许为九仙栖真之所,故而设障,不为外人道也。于是顺着栈道返回,遥辞九仙后,自下山归去,回到那尘世的斗室中。

登高下望,河道转弯可媲美武夷九曲

极目远眺,六漈、七漈、八漈、九漈隐匿其下

三、访九真,祈仙梦

由唐迄今,有无数访客不远千里来九鲤湖探幽访胜,但于他们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来此“愿借一枕通仙灵”,即祈梦于九仙。祈梦也叫占梦,顾名思义,即向仙人祈求赐梦,并从梦中预知祸福。

遥观九真观、玉皇阁(摄影:麦糕)

九鲤湖的祈梦文化与何氏九仙密切相关。何氏九仙又称九鲤仙君、九鲤仙公、九鲤湖仙等,是福建流传时间最长的神仙信仰。关于九仙信仰的身份描述说法不一,南宋李俊甫《莆阳比事》中记载了唐末诗人徐寅的说法:“何仙兄弟九人,汉元狩中自临汝来,居九鲤炼丹,成乘九鲤鱼上升因以名湖。”这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何氏九仙传说的记载,除了认为九仙是汉代人以外,该条文献也指出其籍贯为豫章郡临汝(约为今江西临川县境内),人物经历由赣入闽的过程。而在明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则记载:“九鲤湖仙,姓何,兄弟九人,宋代福建兴化府仙游县何通判之子”,“居湖侧炼丹。丹成各乘赤鲤而去。”从明代的记载可以看出,无论是籍贯、生活年代还是人物经历,九仙信仰在仙游地区完成本土化的转变。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所载何氏九仙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位于江西峡江县的道教第十七洞天玉笥山也有类似的九仙、何君信仰及祈梦文化。但与九鲤湖何氏九仙所不同的是,玉笥山的九仙乃避乱在此修炼的异姓的高士,果成后,乘九鲤所化的九龙飞升上仙,而当地的何君信仰是指十位高士中未能如愿飞升的地仙。又据北宋豫章名士黄庭坚《何君洞》:“九仙乘诏上龙湖,尽是骊山所送徒。惟有邓公留不去,松根搘鼎煮菖蒲。”由该诗可知玉笥山的九仙乃乘龙飞升,且诗中的“邓公”极有可能为隐居于玉笥山的何君。我们从九鲤湖九仙和玉笥山九仙的传说对比来看,二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且闽赣两地的九仙信仰均伴生出相似祈梦文化。再从九鲤湖何氏九仙由赣入闽的经历可以推测,玉笥山九仙极有可能为九鲤湖何氏九仙的原型,而九仙信仰入闽之后逐渐的本土化,从而形成现在的何氏九仙信仰。

由于史料阙如,关于何氏九仙信仰原型以及和各地九仙信仰的关系,我们难以进一步的考订,且九仙缘何成为司梦之神,也未可得知,但据周工亮《闽小记》载:至迟在唐代,“九鲤祈梦,海内咸知”。这一点,从唐代诗人留下的吟咏九鲤湖的诗篇中也能窥见当时的祈梦文化已初具端倪。如许稷《咏九鲤湖》:“道是烧丹地,居然云水居。山空人去后,梦醒客初来。”张濬《题九鲤湖》:“此地神仙迹,乾坤别世间。……幽灵通一梦,毛骨亦生寒。”郑士良《咏九鲤湖》:“我一不乞邯郸梦,取醉聊乘郑圃风。”等,由是可见,唐时的九鲤湖不仅被世人认为是仙人栖真之所,也伴生出独特的祈梦文化。

至于宋代,祈梦文化和科举文化发生关联,九鲤湖成为不少黉门学子求祈功名之所。南宋仙游县志《仙溪志》记载:“(何氏九仙)神主科名尤灵诏岁,兴、福、漳、泉士大夫斋戒诣祠下丐梦不绝。”“郡之士子有志于功名者,先期斋沐谒祠丐灵。”由此不仅可以看出时人祈梦的流程,也可以看出,至晚在南宋时期,九鲤湖的祈梦文化已在福建全省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

进入明代后,九鲤湖梦祈功名的风气较前朝更甚。明代《九鲤湖志》中所收入的35个梦验故事,其中有28个涉及科考。此外,明代户部尚书在其《仙梦辨》中记载:“由莆而闽,而天下,靡不闻风而翘想之;士大夫宦游兹土,莫不函疏叩关而至。”由此可见,九仙祈梦文化乘科举之风,而享誉全国。以至于明代九鲤湖畔还专门构筑了一座迎仙公馆,用来招待前来祈梦的达官贵人。正由于文人士大夫的游访,为九鲤湖留下数量可观的游记或祈梦的诗文作品,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徐霞客的《游九鲤湖日记》、王世懋的《游九鲤湖记》等。此外,九鲤湖的梦验事迹也常常出现在小说、戏曲、话本等俗文学之中,可见其祈梦文化在底层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清朝入关后,前往九鲤湖祈求功名的文人较前朝大大减少。这是由于,一方面九鲤湖所在的莆仙当地在经历明季倭乱、清初迁界之后举业不振,另一方面对于士绅而言,九鲤湖与祈梦文化也逐渐脱钩,取而代之的是向梓潼帝君祈梦,以求功名。总体而言,九鲤湖的祈梦文化在清朝有所衰颓,但在民间社会,九鲤湖仍为重要的祈梦之所,其所求的寿数梦、经济梦、子嗣梦也反映了底层民众多样的心理需求。

九真观内景

九鲤湖现存宗教建筑有九真观、九鲤禅寺、万灵庙、祈梦楼等,这些建筑多依山而建,其中最为重要的宗教建筑就是九真观。现存的九真观原名九仙祠,建于宋淳熙年间,宋孝宗(赵昚)赐给“仙水灵惠”的匾额,距今已八百余年。屡经明清及至今多次修缮,方具现存规模风貌。九真观为一殿二楼式结构,明代万历年间改祀仙父仙母(何氏九仙的父母)于玉帝楼,九真观大殿专祀九仙及范侯公,后又增祀八仙。在九真观旁还建有迎仙会馆和祈梦楼,可以供游人留宿祈梦,有的楼层是通铺,有的隔有小间,可以租被褥,游客也可以自带被褥来,在里面睡觉然后向仙人祈梦。据悉,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九鲤湖的进香潮,届时会有八方的香客前来为九仙祝寿,并在此祈求仙梦。

四、九鲤湖的仙山形象

中国人关于仙山的想象,最早可追溯到《山海经》中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稍晚则有十洲三岛和道教洞天福地制度。从陆地到海上,古人将自然山水与得道成仙联系起来,构成了仙山的基本观念。在各类以修道成仙为母题的故事中,其自然环境也是塑造仙人形象、提供修炼场所的重要功能性元素。而九鲤湖作为十洲三岛、洞天福地制度的“编外仙山”,是如何体现自身的仙山形象?

《九鲤湖志》(三十一年版) 麦糕提供

一方面,从神仙信仰出发: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无论从属于哪种体系,中国传统的仙山均被认为是“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因此九仙信仰无疑是构成九鲤湖仙山地位的核心要素,由九仙信仰所衍生的仙迹、传说、习俗构成九鲤湖仙山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九鲤湖增添了神秘的仙山色彩。正因为有了何氏九仙的信仰崇拜,九鲤湖才被人不断歌咏做仙境,可以说神仙信仰为九鲤湖成为宗教圣地的先决条件。

另一方面,从自然环境出发,也体现九鲤湖所具有的仙山特点:1、九鲤湖居于群峰之巅,与周围的山相比,其相对高度突出、险要峻峭,又有仙溪环绕,体现了其弱水环山的昆仑仙山形象;2、九鲤湖的水构成了其自然景观的主体部分,若以水象征大海,而九鲤湖的山则可视为“海中仙山”,九真观可视为“蓬莱仙阁”,由是便体现了蓬莱仙山式的自然景观。宋代文人郑樵在《九鲤湖》中写道:“蓬莱岂云远,指顾葱郁间”以及九鲤湖泮“第一蓬莱”“瀛洲”的摩崖石刻,也侧面印证了九鲤湖所具有的海中仙山的特点;3、九鲤湖清幽的环境构成道教修炼绝佳的天然圣所。道教的精神修炼讲究冲虚,讲究炼气化神,因此对修炼场所的选择是务实且苛刻的。而九鲤湖独特的自然景观则提供了成为道教修炼圣所的物质条件和构成要素,如郑纪在《仙梦辨》中指出:“是祠在万山之中,尘不到,泉声树色,毛骨生寒,虽骚扰之人,经越信宿,亦且神清气定,邪望不生,彷佛与天地造化相与流通矣”此外,郑纪还写一首绝句:“纷纷迢递叩仙机,梦里分明觉后疑。自是心清能照物,高山坐久亦先知。”反映了九鲤湖的自然环境用于道教“涤除玄览”、“澄怀内观”的精神修炼的优势。此外道教观念还认为,其修真之所通常也是能与上天神灵沟通交接的场所,其实质为一个具有精神超越性的“神圣空间”。由此,九鲤湖既符合充当修炼圣所的自然条件,也为一与神人相通的仙境。

质言之,九鲤湖的仙山形象是由其神仙信仰和特殊的自然环境所共同塑造的,并且以自然景观寄寓对古代宗教中神灵居于昆仑、海中或名山的想象。除了仙游九鲤湖外,福州九仙山、福清石竹山、马甲仙公山、德化九仙山等,这些仙山共同构成福建何氏九仙信仰的宗教圣所。在民间传说中这些仙山也似道教洞天福地般互相连结,这无疑是对道教仙山系统的一种呼应。

作者简介:林灼芳,仙游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黄晓峰

和石竹山齐名,福清这个打卡好地方赶紧约起来

说到福清的祈福许愿地

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石竹山

小编今天推荐的这个地方

可不是石竹山哟

是与石竹山并称为

“东龙王(龙王坑),西石竹(石竹山)”的

千年古刹东漈寺

东漈寺

离尘不离城

还能祈梦祈福

是个不错的游玩之地

先跟着小编“云游”一番吧~

东 漈 寺

东漈寺又称龙王宫,位于阳下街道北西亭村东面、东漈山西麓。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4年),明清两代,曾多次对该寺进行扩修。1987年11月23日,东漈寺经福清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3月,在政府、文化界重视下,再次重修,得到热心华侨和港、澳、台同胞及当地善男信女热心支持。

如今

东漈山山脚下错落有致排列着

九使公郑将军庙、观音殿、九鲤仙楼

四海龙宫、土地庙、三宝殿6座寺庙

据了解,东漈寺各座寺庙功能不同,各司其职:观音殿供人抽签,九鲤仙楼供人祈梦,四海龙宫供大众祈雨。其中,东漈寺的祈梦习俗闻名遐迩,素有“东龙王(龙王坑),西石竹(石竹山)”的美称。

九鲤仙楼奉祀何氏九仙君

神像面朝西南

与石竹寺的九仙君遥相呼应

东漈寺位于东漈山怀抱中

与龙王坑秀美的景观遥相呼应

游客徜徉其中,感受山高林密,潺潺涧水,怪石嶙峋之天然风光,耳畔鸟语啾啾,松涛阵阵,是谓心旷神怡,优哉游哉。

这么美的地方

找个时间走起吧~

记者/郭成辉

编辑/陈盼兰

█ 福清市融媒体中心新媒体部

《九阴真经》此中藏-于山揽胜之九仙观

于山老照片,摄于20世纪20-30年代

于山位于福州市中心,与乌山、屏山并称为福州的“三山”。于山海拔只有52.2米,然而就是这么小小的个山上却遍布众多的名胜古迹。山上怪石嶙峋,处处可见历代名人留下的摩崖石刻,亭台楼阁、道观庙宇更是随处可见。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去看一下和金庸老先生笔下武林奇书《九阴真经》大有渊源的九仙观。

来福州旅游的朋友,要去于山游玩很方便。于山地处市中心闹市区,乘坐公交车到龙华天桥下车即可到达于山东入口。

到龙华天桥的公交车不少

如果是从龙华天桥这站下车,不远就是于山的东入口,边上有个石刻记载了于山风景区的改造历程。

于山风景区改造工程说明碑文

按照碑文的介绍,于山,战国时“于越氏”族人居住此地而得名,汉代何氏九兄弟在此修炼,故又名“九仙山”。

边上石壁上刻“九仙山”

左右二边的阶梯都可以到达上面的“接鳌亭”

沿着东入口的左右二边的台阶上去都可以到上面那个“接鳌亭”,继续拾阶而上5分钟左右就可以到达九仙观的天君殿。为了方便介绍,我们还是从五一广场这边的南大门上山。游客如果乘地铁1、2号线在南门兜站下,往G1口出,步行约300米可达公园南门。也可以乘坐公交车到于山(协和医院)站下车。

于山(协和医院)站也有多路公交车到达

于山站下车后从这个阶梯上去右拐就是上山步道

乘坐公交在于山站下车后不远就会看到这个阶梯,这就是于山南入口了。从此处上去可以进定光寺去看福州著名的地标白塔。我们上了阶梯后不要进寺庙,直接右拐走上山的步道。

于山南入口(五一广场方向)上山步道和登山阶梯

沿着南入口要走一溜比较长的上山缓坡,到拐弯处继续走左边这个水泥上山路去看九仙观,如果走右边的阶梯上去可以到达新开放的大士殿。

这块标着“九仙洞”的巨石下就是挤着九兄弟的仙洞?

沿着缓坡走上去,右手边可以看到上面这个“据说”是九位仙人兄弟炼丹蜗居的洞,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九仙洞”了。问题是,这个洞也太小了点吧,九个兄弟在里面吃喝拉撒的,也不嫌挤得慌?

九仙洞里面就这么大,不嫌挤的慌?

九仙洞与丹井的说明

九仙洞边上还有个千年古井,居然还有水哦,按景区说明上的介绍,九兄弟就是靠这井水洗眼睛复明的,可惜井口给封了,要不大家也打点水上来洗洗眼睛,没准还真可以预防近视啥的。

传奇神井“炼丹井”

仙人留下的千年古井还有水,取来瓶装了当眼药水卖岂不大发了?

炼丹井介绍

“丹井流香”石刻

“丹井流香”石刻不太好找,大家继续往水泥步道往上走,注意右侧石壁,不留意很难看到,我是爬上路边的杂草上去才拍到上面这个照片的。

”丹井流香“石刻在缓坡右边的石壁上(红圈处)

继续往上走,别右拐,直直走到山顶,前面红墙里面就是我们今天要去参观的九仙观。路左边有个叫“倚鳌轩”的亭子,历史上是有这么个亭子的,可惜早已损毁,现在这个是重新修建的新亭子。

缓坡尽头红墙里就是九仙观

倚鳌轩

倚鳌轩简介

好了,下面开始参观久负盛名的“九仙观”吧。

九仙观大门

九仙观原是五代时闽王皇宫旧址。宋崇宁二年(1103年)重建,名为天宁万寿观。政和年间(1111~1117年)黄裳增建几座楼阁用于刊刻道教经书《政和-万寿道藏》。明、清年间多次重修。观内建筑物有玉皇阁、王天君殿、廖阳殿、娘娘宫、喜雨楼、钟鼓楼、拱极亭、望湖阁、碧云轩、聚义轩等。供奉何氏九仙、三清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及玉皇上帝、王天君、斗姥元君等。1922年遭火灾后民间集资重新修建。建国前由全真道士郑志辉主持;后来由其女、道姑郑理真接任。当时王天君信仰鼎盛,每逢朔、望、节日,远近信众徒步跪叩至观朝拜,至1964年初停止。(注意上面“黄裳”等粗体关键字,后面会解说,我们先来参观还在重新修缮的九仙观)

九仙观维修公告

进门后发现整个九仙观还在维修过程中,虽然不少殿宇已经建好,但还是有不少楼阁在修缮中。从下面这个消防安全疏散示意图上看,现在重修的楼阁是简化版的九仙观,上面介绍的诸如“喜雨楼、拱极亭、望湖阁、碧云轩、聚义轩”等都不复存在了。

我们现在是从上图左边(红星处)进来的

我们就按照上面这个示意图顺序来参观新版的九仙观吧。左手边这间是斗姆殿,殿宇外面还在施工,原来殿前左右各有个石塔,看之前网友提供的图片应该是有点年代的老佛塔,不知是否丢失了。

斗姆殿

网友发的改造前斗姆殿图片,殿前本有2个石塔

斗姆殿除了供奉主神斗姆天尊外,还供奉福建这边名气很大的临水陈夫人(陈靖姑),这个是东南地区尤其是福建人公认的妇女儿童保护神,福建各地有很多供奉她的庙宇。

临水陈太后陈靖姑

斗姆殿下一个建筑就是玉皇阁,玉皇阁为一五开间、七柱进深、重檐带阁楼的歇山顶大建筑,其四根蟠龙青石柱据说是从仓前山安澜会馆移来的,为浙江工匠的雕刻精品。

玉皇阁

玉皇阁前的蟠龙青石柱

玉皇阁前原来有一木质拜亭,其中的螺旋藻井也十分精美。但修缮后拜亭改成石制的,自然也看不到原来精美的螺旋藻井了。据说玉皇阁改建群众反应很大,因为玉皇阁不是落架大修,而是直接拆平了重建,而且拆下来的构件都没妥善保管到处乱丢。哎,没文化真可怕,现在还在用拆迁队当古迹维修队使用,真不知道有关部门是蠢还是坏。

网友发的改造前玉皇阁图片,玉皇殿前面拜亭是木构建筑

玉皇阁前拜亭给拆迁工程队改成石制的

原来拜亭顶精美的藻顶

现在换成在水泥顶上简单的装饰画

玉皇阁供的当然是玉皇大帝他老人家咯,左右有王天君、何氏九仙君做陪。额,其实九仙君、王天君自己也有单独的殿宇的,稍后我们会看到,这是怕玉皇大帝寂寞了特地安排人在左右陪他老人家聊天吗?

玉皇大帝左右还有何氏九兄弟何王天君陪坐

接着往下走左手边就是何氏九兄弟的殿宇了。记得上次来九仙殿还蒙着布呢,看来整个九仙观整修差不多了,应该很快就可以重新向信众开放了。

九仙殿-左右分别是关帝殿和太乙殿

何氏九仙君

何氏九仙君殿里供的应该就是九兄弟吧,可我怎么数都不止九位仙人啊。九兄弟看来还是喜欢人多热闹哈,不但去玉皇大帝那陪聊,自己殿堂边上左右也有关二爷和太乙真人陪坐。(额,我就不上二个陪坐大神的图了)

何氏九仙君殿对面,我们右手边是方壶厅。在之前的九仙观介绍里并没有这个厅,显然是新建的,不知道有何典故。这个厅虽然已经建好,但没开门,我推测没准是对外开放的茶馆,接纳信众来此泡茶歇息的。

方壶厅,感觉是新建的茶馆

接下来要从方壶厅右侧通道(就是方壶厅和三清殿之间的通道)走到另外一侧去看右侧的殿宇。三清殿二侧通道摆放着不少石碑,这就是于山碑廊所在地。

碑廊介绍

碑廊介绍可以看清吧?碑廊是文物,碑廊所在的九仙观为碑廊的“附属文物”。不奇怪啊,诺大的一个道观连个镇殿之宝都没有,别说当年刊印的《政和-万寿道藏》都没留下一本,古建筑旧的木料构件拆了也不妥善安置,估计都给扔了用新材料重建,这样的新殿宇也只能给名人碑记做陪衬了。

三清殿左侧碑廊

三清殿右侧碑廊

关帝圣像

碑文因为年深日久不好辨认,估计大家也没多大兴趣,就算你拿放大镜凑上去看也不会看出隐藏的武功秘籍的。还是欣赏下这幅清代雍正二年由浙闽总督觉罗满保和福建巡抚黄国材立的关帝圣像吧。雕刻虽然精细,不过感觉古人绘画实在不怎地,威风凛凛的关二爷大腹便便,面目可。。。那啥,借用一句套话,长相也太困难了点吧。

看完碑廊,通过方壶厅右侧通道出来左拐就是观音阁。

观音阁

观音阁供的自然是观音大仙了,我就拍照上图了,大家自己进去看吧。

三清殿

看完观音阁出来往回走就到了三清殿。里面供着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三位大神,大家都认识,嗯,你们都认识的我照例不上图了哈。

三清殿右侧的钟楼

三清殿左侧的鼓楼

三清殿前的钟楼、鼓楼都关着门,不过就算开着也没啥看头,别指望里面有古钟啥的,就是有古董估计也给拆迁队扔了,今后开观后能听到“暮鼓晨钟”就不错了。

从三清殿往下走就是天君殿的。我们之前看到的满天神佛基本都是安详端坐宝座上,慈眉善目地望向下方的善男信女。但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位天君塑像确是个立像,而且还拿着个金鞭对人怒目而视。大家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天君殿

耿精忠画像

据传在清康熙年间重修九仙观时,对清廷已生反心的靖南王耿精忠来到工地,看到面容安详一脸人畜无害的天君像后大发雷霆,痛骂道:“那个瘪犊子把天君倒腾成这模样的?马上给我返工重做。再给我乱做,小心你们的狗头!”

怒目而视的天君塑像

施工的工匠都很害怕,赶紧备了厚礼向耿王爷的师爷求教。那师爷知道耿王爷想借此发泄他反清的情绪,就如实相告。工匠得到启发,绞尽脑汁一番构思后重新塑出的天君像,就是我们现在这位顶盔贯甲、高举伏魔金鞭,红脸虬须,三目圆睁,正气凌然的模样了。

不过耿王爷版的伏魔天君在11年(1922年)遭火毁,据说只抢出了天君的头,现在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后来重修时候重塑的。

从天君殿沿着阶梯走下去,到了下面这堵“无量天尊”墙往左边一路下去就会看到文章开头说的那个“接鳌亭”,顺着阶梯下去就到于山东出口,不远就是龙华天桥公交站。

“无量天尊”红墙

接鳌亭-明御史王英所建,原亭已毁,此为重建新亭

景点介绍完了,大概就是这么回事了,虽然道观历史悠久,但留下的只有传说,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重新整修出来的。额,对了,我们今天要重点说的,还真的就是传说,看看我的标题,我还真不是标题党,因为《九阴真经》就是出自九仙观。

九仙观老照片,摄影上世纪30年代

言归正传,之前我们介绍九仙观的时候提到黄裳在天宁万寿观(就是现在的九仙观)刊印皇家道教经书《政和-万寿道藏经》,下面这个是于山大士殿里对黄裳和九仙观的介绍:

于山大士殿对黄裳与九仙观的介绍

黄裳画像

黄裳(1043-1129)字冕仲,号演山,延平(福建南平)人。宋朝有二个黄裳,一个是北宋自学成才的道教、武学高手黄裳,还有个南宋精通天文地理的制图学家黄裳。上面这个流传在网上的黄裳画像我也搞不清是北宋的还是南宋的,大家将就着看吧,于山大士殿里的文物介绍认定上面这画像画的就是北宋的黄裳。

宋徽宗政和年间为1111年-1118年。朝廷在政和五年(1115年)设经局,敕道士校定,送福州闽县天宁万寿观,由郡守黄裳役工镂板刊印成书。因为是政和年间在万寿观刊印的,所以所刊道藏称为《政和-万寿道藏经》。

这里提到的黄裳,就曾出现在金庸先生射雕三部曲首篇《射雕英雄传》里。

射雕英雄传

金庸先生的经典代表作《射雕英雄传》直接认定黄裳就是《九阴真经》的作者。以下是小说里老顽童周伯通和呆头鹅郭大虾的对话:

郭靖点头道:“那也说得是。那么请大哥说《九阴真经》的故事给兄弟听。”周伯通道:“徽宗皇帝于政和年间,遍搜普天下道家之书,雕版印行,一共有五千四百八十一卷,称为‘万寿道藏’。皇帝委派刻书之人,叫做黄裳……”周伯通说道:“他生怕这部大道藏刻错了字,皇帝发觉之后不免要杀他的头,因此上一卷一卷的细心校读。不料想这么读得几年,他居然便精通道学,更因此而悟得了武功中的高深道理。他无师自通,修习内功外功,竟成为一位武功大高手。兄弟,这个黄裳可比你聪明得多了。我没他这般本事,料想你也没有。

老顽童向郭靖讲述九阴真经的来历

黄裳首次出现在射雕书中

老顽童开导靖儿猜谜底

呆头鹅终于想到答案

李亚鹏-周迅版的《射雕英雄传》里特别提到了《九阴真经》的作者是黄裳。注意,其他版本,包括黄日华/翁美玲83版的射雕都没提到这个绝世武功的作者是我们黄裳老前辈,感觉这书是从天上掉下来似的。

按照金老的说法,黄裳读经书读太认真了,居然领悟了绝世武功。经书刊印完后应该是1118年(政和最后一年),此后黄裳继续做他的朝廷大官,不久奉命去剿灭明教。按时间推算,就算黄裳一刊印完经书就去剿匪,1043年出生的黄大侠至少已经75岁高龄了。不过按金老先生的小说设定,侠客都是越老武功越高,黄裳出手打得明教高手满地找牙,后来架不住人家群殴给打伤了逃到深山老林里卧薪尝胆了至少45年才出来寻仇---是的,你没看错,黄裳确实隐居了至少45年,请看射雕以下原文:

周伯通哈哈大笑,说道:“你越猜越乱了。那黄裳找遍四方,终于给他找到了一个仇人。这人是个女子,当年跟他动手之时,只是个十六七岁的小姑娘,但黄裳找到她时,见她已变成了个六十来岁的老婆婆……”

就算是16岁的小姑娘,变成61岁的老太婆怎么也过了45年了吧,还没算黄裳找遍四方的时间呢,我默认黄裳当年就找到她了,那么黄裳此时已经120岁了!

啥,黄裳活到120岁?黄猫表示无奈,当地晕倒

不过道家的人懂得修身养性,活到120岁也不稀奇,正史上记载黄裳是在1129年以86岁高寿过世的。我估计1129年才是黄裳去剿灭明教的时间,他重伤后假死躲过明教高手的追杀,但世人以为他已经过世了,等他45年后重出江湖,当年的亲朋好友都领盒饭了,自然没人再见到他。如果这个推测是正确的,那么黄裳重出江湖应该是1174年,黄老至少活到131岁!

下面是我自己根据射雕情节继续推测的情节:

黄裳见到昔日的小姑娘已经变成垂垂老矣的老太婆,感慨世事无常,就回到万寿道观将他悟出的武功写成《九阴真经》,黄裳去世前将《九阴真经》交给他养子,嘱咐他一定要妥善收藏,最好找一处世外桃源隐居。这位养子在黄裳去世后找了个孤岛修炼《九阴真经》成为一代大侠,因为他长期跟着义父涉猎了不少奇书,所以五行八卦奇门异术无所不精。他就是后来名动江湖的桃花岛主东邪黄药师。金庸在最早连载版射雕里曾把《九阴真经》归为黄药师所有,假托是达摩祖师写的。后来的三联版、新修版七改八改,才把最原始的设定都改乱了。

知道了吧,俺乃黄裳之子黄药师,《九阴真经》乃我家传绝学

《九阴真经》最后的下落,按射雕最后一部《倚天屠龙记》的说法是到了张无忌手里。不过张少侠胸无大志,就知道给二个美人画眉毛,他武功奇高,自然无心再去修炼什么《九阴真经》。后来全真教派人找他借阅此书,张无忌想想《九阴真经》与全真教大有渊源,自己留着无用,不如物归原主吧。于是他就大方地把《九阴真经》转赠给全真教了。全真教唯恐这本武林奇书再次落入歹人手里危祸江湖,马上遣心腹弟子将秘籍送回福州于山九仙观藏匿,并安排嫡传弟子留驻观里守护。一直到1949年建国前还由全真道士郑志辉主持道观,后来由其女、道姑郑理真接任。上世纪60年代起,破四旧把旧观破坏得面目全非,全真道士也四下逃散了,《九阴真经》下落至此成迷。

九阴真经并非藏在什么倚天剑屠龙刀里,而是藏在九仙观

如今九仙观已经重新修复,崭新的亭台楼阁确实养眼,香客也陆续多起来,虽然看着各大殿宇前香火不断,我感觉还是少了点什么,对咯,就是少了《九阴真经》这个镇殿之宝,就算没给破四旧整丢了,也给如今的拆迁队重修道观的时候给折腾没了。

烟火缭绕的三清殿

消失在历史长河里的传奇武功秘籍

(全文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