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猴

烧香图解(看香火全图七十二图解)

时间:2024-01-24 22:44:47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堂口上香种类

1.上香一炷。多用于打坐静心和后续上香。因为打坐时,烟雾量不可过大,所以常用一炷香,寓意心香一炷,法界万千。后续上香,则是指在上过一定数量的香支之后,为了延续法门,而继续上香。譬如,请神临坛办事三炷香后,需要一炷香延续。

2.上香两炷是萨满仙门龙凤堂的标志。只有龙凤堂弟子才可以上香两炷,寓意龙凤呈祥,好事成双。普通人若是上香两炷,则会招惹邪祟缠身不走,求愿不成反霉运,送鬼不走反招鬼,切记不可儿戏上香。同时,两柱香也是过阴时必备的冥阳香。

3.上香三炷是虚空法界中最常见的上香种类,无论是蒲天神佛、地界众仙,还是水界龙族和阴界鬼差,都是收香三炷的。佛家收佛道僧,道家收道经师,仙家收精气神等等。上香三炷,是最简单易行,最殊胜灵验,最方便易懂的仙门上香种类。

4.上香四炷,是在三炷香的基础之上,加设的护法香或功德香。在三炷香之前,上一炷香,是感恩过去、感恩父母的感恩香。在三炷香之后,上一炷香,是植福未来,植福后代的植福香。有的门派也认为,晨钟暮鼓,开坛前面上,收坛后面上。

5.上香五炷,是标准的阵法香火。任何一种阵法香火都要在五炷之上。在佛家堂口中认为,五炷香代表的是五方佛祖;在道家堂口中认为,五炷香代表的是五行相生相克;在萨满仙门中,五炷香代表的则是五大家族,胡黄常蟒鬼,五路宾朋之意。

6.上香六炷,和上香两炷同样是龙凤堂的专用。立堂超过三年的龙凤堂才可以上香六炷,每三炷为一组,按照青龙白虎位和左右护法位上香立柱。供养宜单不宜双,是有好事成双的寓意在其中的,如果供全、供双、供尽了,那又何来好事成双呢?

7.上香七炷,是萨满仙门中拜七星时必备的上香种类,代表北斗七星,庇佑堂口光明。另也用于招魂拘鬼的法事中,引导魂魄和鬼怪各归各位的传信香火。老一代萨满请神时,尤其是武堂弟马时,上香时必须上香七炷,这样才可封严诸路窍门。

8.上香八炷,仅可于每年农历的八月初八日,上香祈福求财和求姻缘。尤其适用于求横财和求好姻缘的信士。但烧香八炷,也是标准的许愿香,许愿就得说清楚道明白,有许愿就得有还愿。且一旦使用上香八炷的法门,就一定先要有舍,方可后得。

9.上香九炷,是萨满仙门中开马绊、断马锁时必须要用的上香种类。另在给善男信女破72道关,摆八卦套九宫的法台时,也必须上香九炷。还有就是,有的堂上带刀王子临坛时,也是要求弟马头顶,上有九炷香的香炉,走连环步接仙请圣的。

10.

泉州涂门街关帝庙,上香、求签、拜拜的步骤都在这儿了

香火最旺的关帝庙

“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世界第一大港的泉州为现代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其中就包括位于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上的关岳庙。

如果说排在之前的开元寺、府文庙、清净寺、天后宫、清源山等众多历代古刹各个可以拿出来一一历数的话,那这座最早建造于宋代的道教——关帝庙的香火恐怕是最旺的。

泉州关帝庙的外观异常的华丽

关帝庙的信众众多,不论是婚姻、生意、疾病、求职,当地人都要到关帝庙求签。关公被奉为商业保护神“武财神”,凡做生意的人,都要到庙里来求财祈福,并捐一些香火钱。据说涂门街关帝庙求得姻缘特别灵。

平常的时候,泉州好多人和朋友一起会在关帝庙求签试试。有人求财,有人求子,有人求姻缘,有人求家宅。

▲关帝灵签

关帝灵签又称“雷雨师圣签百首签”、“关圣帝君感应灵签”,签词取自古本《关圣帝君感应灵签》。

说真的,每到重要节日的时候,关帝庙外面看是人山人海,里面更是香火烟雾熏得泪流满面,随处可见的人也都在拜拜。

每年除夕的凌晨,泉州很多人也都会来到市区涂门街的通淮关岳庙去拜天公,过了十二点,人还越来越多

看着关帝庙那么多求签的,下面说说关帝庙的简单上香步骤顺序。

先说一下,以前关帝庙整个上香至少需要24柱香。现在文明祭拜只能3柱香而且香不能带进庙里。关帝庙的左右两边有庙里的香,香资可以自己随意。也可以自己带香,或者两边的商店买香

如果带了贡品和金纸的放在大厅里面的香案上,也就是⑬。然后把香拿到门外烛塔点燃。

接下来就一系列的上香流程。

1、在门外①先拜天公。

2、到门前的两侧上香。先②拜完,;再③处拜完

3、进门到天井。在④处跪拜,同时右边也有一处⑤跪拜

4、到天井的右边。跪拜⑥和⑦⑧

5、到天井左边。跪拜⑨、⑩和⑪⑫

6、最后回到中间香案前,跪拜⑬

完成上香流程。如果有金纸的取金纸到烧金纸处烧金纸;有买蜡烛的,把蜡烛点燃放到烛塔内。最后依照前面的上香顺序,每个地方再去拜三拜。想添香油钱也可以去添香油钱了。

想抽签的话现在就可以去图示的抽签处抽签了。

摇一摇然后抽一签,抽完先把签先拿着。然后拿起签筒边上的两块木块。这两块木块是拿来打卦的。

先拜拜,跟关帝爷说下你抽到是哪个签(签上的数字),现在想要知道这签是不是你的。把木块扔到地上,如果朝上的两面都是一样的要把抽到签放回去重新抽一个,如果是一正一反的,那就可以拿去解签处解签。如果想再确定可以再问一次此签是不是自己的,标准是要连扔三次都出现一正一反方表示此签是合你的,但是这样一来抽签就估计要抽很久了。

解签处解签每签是两元。然后到解签处说签上的数字。解签员会马上把签诗给你,如果不是很清楚,可以在旁边继续问解签员,但是也要看时间,解签员不忙的时候,他还是会跟你多说几句的,不然就他就不会有耐心跟你多说的。

当然你再不清楚,可以之后在网上查一下。

烧香祈福时,为何一定要烧三根香?每根分别代表什么?

近些年,因为教育、文化冲击以及思想观念变化等原因,烧香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

很多年轻人甚至认为烧香是封建迷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

虽说烧香祈福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也并不会真的能带来好运,但直接将其认定为封建迷信加以抵制,也有些矫枉过正。

现在人们不管是去寺庙道观上香,还是在家祭祖上香,很多时候只不过是为了表达一下尊敬,求个心安,并不是真的要搞封建迷信。

虽说只是为了求个心安,但香也不能随便烧,还是有一些规矩的。

其中最首要的规矩,就是烧香一定要烧三根香,或者是三的倍数。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就有疑问了,为何烧香的时候一定要点三根?每根分别代表什么?这其中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得不知。

含义众多的“三炷香”

其实在国外,佛教是不烧三炷香的,而在中国之所以烧三炷香,是受中国传统阴阳学说的影响。

在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阴阳学说中,奇为阳,偶为阴,中国人喜阳不喜阴,因此祭祖敬神都喜欢用奇数。

而在奇数里,三这个数字代表着无限,如老子所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中国人便选择了三。

当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这个观念已经传承了千年,因此佛教烧香也就自然采用了三炷香的规矩。

至于道教,其理论本就脱胎于中国传统阴阳学说,当然也要采用三炷香的规矩了。

只不过在佛教、道教和传统习俗中,三炷香有着不同的解释。

在佛教理论中,三炷香分别叫做戒香、定香、慧香,代表着佛教的三种修行方法:修戒、修定和修慧。

所谓的修戒,对应的是佛教三害中的贪。

意思就是要戒掉人性中的贪欲、自私等,严格控制自己的行为,遵从佛法的指引,不让自己放任自流,被钱权色所迷惑。

所谓的修定,对应的是佛教三害中的嗔。

意思就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红尘中保持定力,不被各种各样的声音和念头所驱使,去和喧嚣的尘世对抗,获得内心的平静,帮助人们找到人生的方向、摆脱迷惑和茫然。

而所谓的修慧,对应的自然就是佛教三害中的痴。

其意思也很好理解,就是在修戒、修定的基础之上去努力学习和思考,努力积累、沉淀出自己的智慧,使自己的灵魂得到洗礼。

正所谓“静能生慧”,一个没有主见、欲念横流的人是不会拥有真正智慧的。

除了戒、定、慧,佛教中烧三根香还代表供养的佛、法、僧。

第一根插在中间,代表“供养佛,觉而不迷”;第二根香插在右边,代表“供养法,正而不邪”;第三根香插在左侧,供养的就是僧,代表“净而不染”。

而在道教中,“三”这个数字代表着万事万物,即所谓的三生万物。

因此,道教的三炷香其实代表的就是对天地万物的敬重。

同时,道教的三炷香也代表着敬三清。

三清就是道教的三位圣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道教理论认为,伴随着青烟袅袅上升,人们的心愿也会随之升腾到九天之上,来到三清道尊身边聆听教诲。

此外,在道教理论中修持“三炷香”也有荡除“三业”的意思。

道教理论认为,做人要修持“三香”——即心香、身香、口香。

所谓的“心香”是指心地善良,心存善念,不生邪念和恶念,故无“心业”;

“身香”则是指做人要身正品端,纯朴善良,不做恶事和亏心事,身正而不邪,故无“身业”;

“口香”则是指积累口德,不出口伤人,不口出狂言、脏话等,口净而不脏,故无“口业”。

因为都是脱胎于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所以在烧三炷香的规矩上,道教和佛教有一定的相同之处。

那就是都要将第一根香插在中间,第二根插在右侧、第三根插在左侧,顺序不可以打乱,也不可以出错。

而不同的地方在于,道教不仅可以烧三炷香,还可以烧三的倍数,比如六根、九根都是可以的。

此外,道教烧香不可以出现明火,即使出现明火,也不可以用嘴吹灭。

因为道教认为凡人用嘴吹出来的是浊气,用浊气吹灭香的明火是对神明的“不敬”。

除了佛道两教之外,在民俗中同样有烧三炷香的规矩。

民俗中的三炷香,一般代表着天、地、人。

中国人要想做成什么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因此为了兼顾天、地、人,所以在烧香祭拜、祈福的时候都要烧三炷。

不过在有的地方,人们以三根香为一炷香,三炷香就是九根香。

如果是代表全家去祭拜祖先的话,一般都烧三炷也就是九根香,三根代表父辈,三根代表自己,三根代表儿孙。

如果祭拜人是单身,而且只是去祭拜父辈,那么点一炷香,也就是三根香就行。

传承五千年的烧香

烧三炷香虽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其实在一开始,没有三炷香的规矩。

烧香活动堪称是中国传承最为悠久的文化活动了,广义上的烧香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炎帝时代,距今已经超过了五千年。

所以,烧香其实既不起源于佛教,也不起源于道教,而是起源于中国原始的“祖先崇拜”,只不过后来被佛道两教发扬光大。

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活着都成问题,自然也就没有时间去想精神方面的事情了。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整天为活着担忧,有了空闲时间,便开始有了精神方面的思考。

唯物主义哲学说过,物质决定意识,因此引发人们思考的便是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界的动植物们。

这些自然现象、动植物与人类的想象力一结合,人类最早的“图腾崇拜”就诞生了。

等到了五六千年前,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阶级社会开始出现,一些部落首领、伟大人物因为带领人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比如战胜了自然灾害或者打败了别的部落等,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人们对于图腾的崇拜也逐渐转移到这些伟大人物身上,于是祖先崇拜就诞生了。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自然就是传说中的黄帝、炎帝、伏羲等人。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发现很多花花草草不仅可以用来填饱肚子,还能够治疗疾病,愉悦身心,驱虫避害。

于是人们便开始收集研究它们,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神农尝百草。

此后,一些人逐渐开始将带有特殊香气,闻知能够愉悦身心,驱虫避害的花花草草用于祭祀祖先,以希望这些花花草草能够为祖先“驱疫避秽”,保佑家族平安顺遂。

再后来,人们发现很多用于祭祀的花草通过晾干焚烧的方法。

不仅香气更加浓郁、持久,而且还可以解决花草生长季节的问题,随后都能够保证祭祀的需求,于是最早期的“香”便出现了。

只不过那个时候的“香”,还不是像现在用的一根一根的圆柱形香棒,而是植物晾干后的粉末或者枝叶,最常见的香就是香蒿等天然“香料”。

根据《诗经》的记载,周文王时期人们经常“升烟以祭天”了。

焚烧的就是各种带有香气的植物,不过当时还不叫做烧香,而是称作“禋祀”。

此时虽然没有“三炷香”的说法,但根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焚香是"天神、人鬼、地示之礼"。

《史记·礼书》也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意思就是人们焚香祭拜的主要是天神、人鬼和地只这三类,所以当时就已经有“三”这个规矩了。

这个时期,烧香仍主要用于祭天以及祭祀一些伟大的先祖,和宗教活动没有什么关联,而且普通老百姓也没有权利烧香。

不过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普通老百姓也烧不起。

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求长生,不仅大规模招揽方士炼制丹药,还大肆开展烧香敬神活动。

只要能够和长生沾上边的神,别管大小,都要敬上一炉香。

这样一来,就彻底打破了过去烧香只是用来祭天和祭祀伟大祖先的传统。

而且,汉武帝不仅自己组织人大规模烧香敬神,而且要求手下的人烧香敬神为自己祈福。

此外,汉武帝为了更好地“金屋藏娇”,设置“椒房之宠”,还将香料用于房屋的装修上,并在屋内焚香,以营造更舒适的氛围感。

这一行为,也就打破了焚香用于祭祀的规定。

汉武帝的一系列操作,让香开始逐渐走入个人的家中。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的香文化肇始于汉代。

宋代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中,便考证认为“焚香始于汉”。

根据经济学原理,需求决定了供给。

在汉武帝的带动下,汉代香事繁盛,人们对于香的需求量迅速增加,用途和样式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因此,各种各样的香和焚香的用具也开始出现,香产业逐渐形成。

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最早的香炉,便是南昌西汉海昏侯古墓出土的青铜博山炉。

佛教、道教的兴起与三炷香规矩的形成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传播开来,同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逐渐摆脱原始状态,发展成为真正的宗教。

两个宗教虽然在理念、教义上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崇尚烧香。

在佛教理论中,香不仅仅是供品,同时还有很多象征和寓意。在很多佛教经典中,香常常和修行者持戒之德相联系。

例如在《首楞严三昧经》中,就用“香光庄严”比喻念佛的人染上如来功德庄严。

此外,在佛教世界的无量诸佛净土中,也有以香著称的是“众香国”、“香水海”等。

而在道教理论中,香更是神仙“神格”的标志。

香闻达十方无极世界,灵通三界,不仅是通真达灵的信物,而且往往作为神仙贵人降临、凡人升仙的先兆,因此道教修行敬神都必焚香。

不过在东汉时期,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统治者态度不明确等各种原因,佛教和道教流行程度尚不广泛,因此烧香活动影响范围仍然较小。

而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在黄巾起义的影响和张鲁的大力推动下,道教中的“五斗米教”开始在中国北方大规模传播开来。

到了西晋时期,著名的道家天师葛洪通过对道教进行改造,不仅使道教开始脱离原始宗教的状态,更让道教逐渐被统治阶层所接受。

到了南北朝时期,佛道两教均迎来了大发展。

道教在陶弘景、寇谦之等人的努力下,吸收了儒学和佛教的理论,逐渐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和教规,走向成熟。

在南北朝时期,道教虽然整体发展较为曲折,兴盛不如佛教。

但在北魏时期得到了拓跋氏的接受,不仅北魏宰相崔浩尊寇谦之为师,而且著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更是一度欲将道教尊为国教。

至于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更是兴盛至极,特别是在南朝,佛寺几乎无处不在,从杜牧的名篇“南朝四百八十寺”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

当时佛教在南朝的流行程度,甚至一度威胁到了朝廷的统治。

虽然中间遭遇了拓跋焘灭佛的劫难,但最终也没有阻挡佛教的大规模传播。

得益于佛道两教的大发展,烧香活动逐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了。

不过受限于制香技术不足及原材料较少等原因,此时的香料价格仍然较贵。

加上后来佛教再次遭遇北周武帝灭佛的影响,因此南北朝时期烧香活动仍主要流行于贵族和一些富商、士大夫之间。

直到隋唐时期,人们发现两广、海南地区同样能够出产香料,不仅香气不输西域进口的香,而且采集、运输成本更低。

于是,价格更低的“南香”逐渐取代了昂贵的“西香”,成为了主要的香品。

伴随着香品价格的降低,以及佛道两教的重新兴起,烧香活动开始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了一项普遍的活动。

到了宋朝时期,伴随着儒释道三教融合,原本反对烧香的儒教也开始接受烧香的习俗,众多读书人开始加入烧香的行列。

有些人形成了不点香不读书的习惯,烧香文化自此达到了顶峰,普及全国。

烧香活动的大规模开展,也促进了制香产业的大发展,现在人们常见的圆柱形的签香开始出现,并获得了佛、道两教的青睐。

在佛、道两教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下,“三炷香”的观念开始形成,并逐渐形成规矩。

按照现代唯物主义的观点,烧香活动并不能给烧香人带来好运,除了促进香产业发展,增加香味、驱虫之外,也起不到什么作用。

但烧香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景,也算是一种抚慰人心的好办法。

因此只要不沉迷于烧香,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烧香上,也没必要对烧香抱有敌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