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指纹命理

耳朵解剖结构图(耳朵解剖结构图片)

时间:2023-12-30 01:23:05 作者:煮酒送别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轻松给耳朵做“SPA”

作者: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主管药师 龙艺丹

炎炎夏日亲水季,又时值悠长暑假,正是盛夏畅游的好时光,每年此时,都是耳疾的频发季。耳鼻喉科会接收较多因游泳而引起的中耳炎等耳疾的病例。不同的耳疾,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耳痛、耳闷、耳鸣等不适,甚至影响听力,不容忽视,通常医生会开具外用滴耳剂治疗。滴耳,看似极其简单的操作,其实挺有讲究!药师教您滴耳技巧,逐步分解每个细节,轻松给耳朵做“SPA”。

小小耳孔,内有乾坤。如何将药液滴入耳朵,充分发挥作用,简单易懂有诀窍。

首先我们先要知道四个解剖结构:耳廓,耳屏,外耳道,鼓膜(见下图一、二)。耳廓,是大家看到认识的“耳朵”;耳屏,耳朵前方的小凸起;外耳道,耳朵中间的窟窿里面的通道;鼓膜,位于外耳道底,外耳道最里面被鼓膜封闭。

简单来说,我们就是将药液从外耳道的开放端滴入,使药液沿耳道流入耳底充分浸润,到达接触病变部位,发挥药效。

图一

图二

■ 耳的结构:图一是耳的解剖结构。图二是简图(耳廓,耳屏,外耳道,鼓膜。)

如何给耳朵做“SPA”?

1、准备滴耳前:

清洁双手,可用洁净棉签小心清洁外耳,轻轻拭去耳道的分泌物。

2、滴耳剂处理:

根据剂型使用,如滴耳液为混悬液,须按要求临用前摇匀后再使用。用前升温药瓶,只需把药瓶握于掌心捂热片刻,使药液温度接近人体体温后再使用。以避免和减轻因药液温度过低,耳道温度失去均衡,耳道前庭器官受冷刺激导致的眩晕、恶心等。

3、滴耳的:

患者宜采取舒适的侧卧位或侧仰头,患耳的外耳道口朝上。

4、滴耳时:

一手牵引耳廓,使弯曲的耳道变直,有助于药液滴入外耳道内。成人向后上方牵引,儿童向后下方牵引。另一手将药液滴进外耳道内。耳浴,应将足量的药液充满耳道内,浸润十分钟左右,尽量保持滴耳,并用手轻力揉压耳屏,将外耳道内的气泡排出迫使药液进入,充分与病变部位接触,更好地发挥疗效。

5、滴耳后:

变更后,外耳道由滴耳时的直立向变回正常的水平向,会有少量药液从外耳道内流出,擦掉即可。

如需加滴对侧耳,间隔五至十分钟左右。同时使用几种滴耳剂时,可间隔一到两个小时交替滴药,依照上法。

爱耳小贴士

1、滴耳期间,莫让瓶口触碰到耳朵及分泌物等,保持药瓶卫生,药液免受污染。

2、滴耳液不能触及眼睛。开启后,应按说明书要求存放,在一定时间内用完。

3、不要随便互用他人的滴耳剂,防止病菌的传播。

4、游泳时尽量佩戴耳塞避免耳朵进水后感染发炎。

5、勿用尖锐利器掏耳慎防损伤耳内组织引发感染。

6、单侧擤鼻涕且不宜用力过猛,防大压力造成鼓膜穿孔。

温馨提示

滴耳剂的选择与使用,应视不同情况或疾病个体化给药,必须认真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严格遵循医嘱用药。用药后出现严重不适,如剧烈烧灼感、长时间疼痛等,建议停药就医,咨询专业医师和药师,切勿盲目乱用。关爱耳朵健康,掌握滴耳技巧,轻松让耳朵畅享药浴SPA!

审稿专家: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 药学部 张述耀 主任药师、傅永锦 主任药师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药盾公益(公众号:P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

听力系统解剖之外耳道篇

俗话说:“一分聋,三分傻”,可见人耳听觉系统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听力康复工作者来讲,首先应该熟练掌握人耳的基本生理解剖结构及其功能特点。

众所周知人耳的基本功能是听功能,这涉及到整个听觉系统。其实还有一项人体非常重要的功能,即平衡功能。与前庭系统有关。人耳听觉系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外耳、中耳、内耳。

人们每谈及耳朵,首先耳廓的形象就会浮现在眼前。其实外耳还包括外耳道。耳廓和外耳道是外耳的主要构成部件。

1、耳廓

耳廓主要是具有收集声音的作用。

双耳协同工作可以起到声源定位和双耳听觉平衡立体声的效果。

耳廓由软骨组成,表面覆盖皮肤。耳廓不仅血管少,脂肪层也少,因此,寒冷的冬天,耳廓易被冻伤。

耳廓上主要结构:耳轮、对耳轮、耳轮脚、耳屏、对耳屏、耳甲腔、耳甲艇、耳屏切迹、三角窝、耳垂等。

2、外耳道

成人外耳道起于外耳道口,止于鼓膜,长度约为2.5~3.5cm,直径约为0.8cm。

其中,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软骨部皮肤较厚,有丰富的毛囊、皮脂腺和耵聍腺(分泌耵聍)。骨部皮肤相对较为菲薄。

成人外耳道并不是直线状的,而是呈“S”形的。从外向内,先向前上,然后稍向后,最后向前下。

外耳道有两处狭窄:一处是骨部与软骨部的交界处,另外一处则是骨部距离鼓膜约0.5cm处,此处被称为外耳道峡。

外耳道一端开放,而另一端密闭在鼓膜处,形成一个管腔。

众所周知,如此结构都有其自然的共振频率,耳道也不例外。由于个体差异,外耳道共振也有不同。

多数外耳道共振频率在2000~3000Hz,平均为2700Hz,它包括耳廓共振(2000~5000Hz)和耳道共振(3000~4000Hz)的平均值,共振峰高度约15dB~25dB。在外耳道底部、耳道入口和峡部之间,有迷走神经的分支,所以在制取印模、耳镜检查和佩戴助听器时,有时会出现反射性咳嗽。

外耳道一端开放,而另一端密闭在鼓膜处,形成一个管腔。

众所周知,如此结构都有其自然的共振频率,耳道也不例外。由于个体差异,外耳道共振也有不同。

多数外耳道共振频率在2000~3000Hz,平均为2700Hz,它包括耳廓共振(2000~5000Hz)和耳道共振(3000~4000Hz)的平均值,共振峰高度约15dB~25dB。在外耳道底部、耳道入口和峡部之间,有迷走神经的分支,所以在制取印模、耳镜检查和佩戴助听器时,有时会出现反射性咳嗽。

耳为宗脉之所聚,揭秘耳朵上的“养生密码”!

年纪轻轻耳鸣不止,整宿地睡不着;

好不容易睡着,

早上起来头晕目眩,站起来就想吐

今年的3月3日是第二十三个“全国爱耳日”

今年的主题是

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

在中医看来

保养耳朵不仅可以保护听力

更藏着养生保健的密码

注重对耳穴的保健

能对防治疾病起到辅助作用

我院针灸推拿科

带大家来了解耳朵上的健康密码!

古人很早就认识到耳不仅是一个听觉器官,更是诊治疾病的重要途径。

在我国古代文献的记载,耳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十二经脉关系都非常密切。《类经》曰:“手足三阴三阳之脉皆入于耳中”。

人体六条阳经皆上行于耳,六条阴经则通过脉络或经别与阳经结合,间接上达于耳。《灵枢·口问》中就有“耳者,宗脉之所聚也”的说法。

耳廓的神经血管淋巴很丰富。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耳颞神经和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混合枝,颞浅动脉,颈外动脉,耳后动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淋巴管和淋巴结。

耳穴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称为反应点。当人生病时,耳廓上一些特定部位会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变色、结节,可为对应部位所代表的区域提供诊断的参考;同时,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也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耳穴对应的器官

在耳廓上便有91个穴位(据《耳穴名称与部位的国家标准方案》),反映着全身各系统、器官的机能状况,耳穴疗法确实是具有中医特色的、且对很多常见的内、外、妇、儿、五官科疾病有临床疗效的辅助疗法之一。

故耳穴的诊疗方法具有简单、方便、用途广、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势,临床上广受好评。

方舱医院里,“大白”们为患者贴耳穴

耳穴是以耳穴为刺激部位的疗法,据介绍,在我院针灸推拿科的临床中,有用针(刺)、灸(艾灸)、脉冲电流与压豆法,以耳穴压豆法最为常见。

耳穴压豆

耳穴压豆是采用菜籽或药籽等物品贴于耳穴处或反应点,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热、麻、胀、痛等刺激感应,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通经活络、调节气血、镇静止痛、调节神经平衡、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按压及疗程

根据病症的虚、实和病人的体质情况,久病虚证:缓、轻压,重病、实证:重压,以耳廓发热、发胀、放散感为宜。

每日压3~5次,每次3~5分钟,1~5日换贴1次,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

注意以下情况

不能贴压耳穴

1.在饥饿、吃太饱、酒后、身体虚弱、太累之后精神极紧张、大出血后不适宜贴耳穴。

2.心脏病、哮喘、肝功能异常不可强刺激。

3.疼痛影响睡眠或导致头痛时应取下。

4.外耳患有疾患,如溃疡、炎症、感染、湿疹、过敏、冻疮破溃时,不宜采用耳穴压豆。

5.孕妇少于3个月者不宜贴压,有习惯性流产者禁用耳穴治疗。

6.夏天易出汗,贴压耳穴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

值得注意的是,压豆需要到正规医疗场所进行,疾病的诊断和耳穴的选取仍需医师辨证进行,治疗所用器具需做好消毒工作。

但我们在家仍然可以在耳朵相应的穴位进行按摩,也能达到调理机体的目的。

耳廓按摩

耳廓按摩是以按、摩、捏、搓、揉、掐、点、提、拉等手法作用于耳廓穴位达到防治疾病的外治法。综合耳穴、按摩二者为一体,能激发经穴效应,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和调理体内免疫机能,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目的。

古今医书多有论述,很早就有“以手摩耳轮,不拘遍数,补其肾气,以防聋聩”的记载。

下面教大家用耳穴按摩“捏搓拉”三步法

(定位参照上图)

可以两只耳朵同时进行

第一步:捏

按照自主神经区→肩颈区→头部区的顺序,轻轻捏一捏两只耳朵。

第二步:搓

用手指捏住耳朵的穴位区后,一边揉搓,一边轻轻向外拉。

第三步:拉

准备放开耳朵的时候,先维持捏住的状态,再轻轻向外拉扯,然后放手。

以上按摩每天可做10-15分钟,按摩手法要达到感觉耳部酸胀、发热,力度不宜过重,以自我感觉能耐受和有舒适感为度。

看到这里

不少朋友便心动了

据了解

我院针灸推拿科开展的耳穴疗法

可适用于以下疾病

1.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各种扭挫伤、头痛、牙痛、神经痛、痛经及各种风湿性关节痛等。

2.功能紊乱性疾病。如高血压、心律不齐、胃肠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眩晕综合症、失眠等。

3.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鼻炎、哮喘、接触性皮炎、荨麻疹、药疹等。

4.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肿大和眼征,库欣综合征的向心性肥胖、肥胖症、多血质和皮肤紫纹等。

5.其它疾病。如晕车、戒烟等。

欢迎大家来到附近中医院的针灸推拿科

让医生辨症治疗

针灸推拿科介绍

针灸推拿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继承中医传统针灸推拿的基础上,与现代诊疗技术及理疗手段结合,为患者提供多样化的医疗服务。

针灸推拿科目前开展的诊疗技术全面而综合。其中针灸方面包括:针刺、点刺、挑治、放血疗法、穴位敷贴、艾灸、埋线、平衡针法、穴位注射、岐黄针法、切脉针法等;推拿方面包括:传统推拿手法、正骨推拿、脊柱整复推拿、关节松动技术、神经松动技术等。

最全的高清耳部解剖汇总!配合记忆口诀轻松记忆

颞骨解剖

耳解剖关系示意图

血供

外耳

耳廓

鼓膜正常结构

鼓膜(右侧)

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1.鼓室

鼓室为位于颞骨岩部的不规则含气腔隙。

鼓室全貌(右耳)

鼓室内含3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

听小骨链

3块听小骨相连接形成听骨链,两端分别连接鼓膜与前庭窗。鼓室周围有6个壁:

记忆口诀外有鼓膜内两窗,前动咽管后窦房,上鼓室盖下静脉,岩内六壁含气腔。

①上壁:鼓室盖,为分隔鼓室与颅中窝的薄层骨板,中耳病变可侵犯此壁,向上进入颅内,引起耳源性颅内并发症;

②下壁:颈静脉窝,为一薄层骨板与颈静脉起始部分分隔;

③外侧壁:大部分为鼓膜,鼓膜上方为上鼓室的外侧壁;

④内侧壁:内耳的外侧壁,也称迷路壁;

⑤前壁:颈内动脉的后壁,上部有咽鼓管;

⑥后壁: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入口,连接上鼓室与乳突窦。鼓室根据鼓膜紧张部上、下缘分为三部分:上鼓室位于鼓膜紧张部上缘以上;下鼓室位于鼓膜紧张部下缘以下;中间部分为中鼓室。鼓室恶性肿瘤多位于中、下鼓室。

模式图

鼓室窦的变异

A型:表浅的鼓室窦,鼓室窦不超过面部神经垂直部前缘;

B型:中等深度的鼓室窦,鼓室窦后界位于面部神经垂直部前缘与后缘之间;

C型:深的鼓室窦,鼓室窦后界越过面部神经垂直段后缘并继续向后扩展。

鼓峡

2.咽鼓管

咽鼓管为连接鼻咽腔与鼓室的通道,向内通鼻咽腔,开口于咽鼓管咽口,向外通鼓室前壁,开口于咽鼓管鼓口,鼻咽癌可经咽鼓管侵入中耳。

幼儿与成长咽鼓管比较模式图

3.乳突窦

乳突窦向前经乳突入口与上鼓室相通,向后与乳突小房相通,中耳病变可经乳突窦侵入乳突小房。

内耳

内耳为位于颞骨岩部的迷路结构,形状不规则,结构复杂。主要作用是接受声波及位觉刺激。迷路包括外层的骨迷路和内层的膜迷路。

内耳模式图

1.骨迷路

骨迷路为位于岩部的不规则骨质隧道,包括耳蜗、前庭、骨半规管,三者沿颞骨岩部长轴从前内向后外依次排列,并相互连通。前庭位于骨迷路中部,前部与耳蜗相连,后部与3个半规管相通。骨半规管包括3个半圆形互成直角排列的小管,分别为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前骨半规管与颞骨岩部长轴垂直,后骨半规管与颞骨岩部长轴平行。

关于三个半规管的记忆口诀:

记忆口诀三半规管前外后,前垂后顺岩长轴,外管最短位水平,五个垂直尽感受。

内耳在颞骨岩部的投影

耳蜗

2.膜迷路

膜迷路为骨迷路内封闭的膜性囊,包括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4个部分。内充满内淋巴液,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液,内、外淋巴不相通。

声音的传导蜗管下壁由骨螺旋板和基底膜组成,并与鼓阶相隔。基底膜(螺旋膜)上有螺旋器(又称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

声音的传导:声波传入内耳的听觉感受器有两条途径,即空气传导、骨传导。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

(1)空气传导: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链→前庭窗→前庭阶的外淋巴→蜗管内淋巴→基底膜上的螺旋器→蜗神经→听觉传导通路→大脑颞叶听觉中枢。(2)骨传导:颅骨→蜗管内淋巴→基底膜上的螺旋器→蜗神经→听觉传导通路→大脑颞叶听觉中枢。

3.内耳道

内听道从颞骨岩部后面的内耳门开始,向外侧进入颞骨。内耳道内含有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和迷路动脉。

耳部及其周围的重要解剖结构(CT横断面)

A.上骨半规管层面;B.外骨半规管层面;C.前庭窗层面;D.耳蜗层面;E.颈动脉管层面1.上骨半规管;2.弓形下窝;3.总骨脚;4.后骨半规管;5.外骨半规管;6.内耳道;7.耳蜗;8.面神经管迷路段;9.膝状神经节;10.前庭;11.上鼓室;12.乳突窦入口;13.乳突窦;14.鼓膜张肌;15.锤骨头;16.砧骨体;17.前庭窗;18.前庭导水管;19.圆窗;20.鼓岬;21.锤骨颈;22.砧骨长脚;23.面神经隐窝;24.锥隆起;25.鼓室窦;26.颈动脉管;27.咽鼓管;28.耳蜗导水管;29.颈静脉球

中耳、内耳结构

(CT横断面自上而下)

外耳道结构

(CT横断面)

中耳结构

(CT横断面自下至上两个层面)

咽鼓管结构

A. CT;B. MRI

内耳

(CT横断面)

局部结构

(薄层CT)

(MRI横断面)

面神经迷路段

面神经鼓室段

面神经乳突段

茎乳孔

面神经水平段

(鼓室段)和垂直段(乳突段)(CT矢状面)

面神经垂直段

(MRI冠状面)

面神经乳突段及其周围结构

(CT横断面)

(CT冠状面)

A.岩尖层面;B.耳蜗层面;C.前庭窗层面;D.蜗窗层面;E.总骨脚层面;F.面神经管乳突段层面1.颈动脉管;2.鼓膜张肌;3.咽鼓管;4.颞颌关节;5.耳蜗;6.面神经管迷路段;7.面神经管鼓室段;8.锤骨头;9.盾板;10.锤骨颈;11.锤骨柄;12.鼓膜张肌;13.内耳道;14.前庭;15.上骨半规管;16.外骨半规管;17.前庭窗;18.乳突窦入口;19.圆窗;20.耳蜗导水管;21.总骨脚;22.弓形下窝;23.颈静脉球;24.乙状窦;25.后骨半规管;26.面神经管乳突段

(CT矢状面)

A.耳蜗层面;B.前庭层面;C.面神经管乳突段层面1.颈静脉球;2.内耳道;3.耳蜗;4.前庭导水管;5.后骨半规管;6.总骨脚;7.上骨半规管;8.前庭;9.面神经管迷路段;10.鼓膜张肌;11.圆窗;12.外骨半规管;13.砧骨长脚;14.锤骨颈;15.面神经管乳突段

特殊后处理CT图像

A.面神经管MPR图像;B.鼓室CTVE图像;C.VR图像1.面神经管鼓室段;2.面神经管乳突段;3.锤骨柄;4.锤骨颈;5.砧骨长脚;6.砧骨;7.锤骨;8.半规管;9.耳蜗

转自ent时空,如有侵权有联系我删除

「中医耳穴」耳穴治疗腹泻,这几个穴位记准了

经常拉肚子?几个耳穴来止泻

腹泻,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拉肚子”,是以排便次数多于平常,粪质稀薄、含水量增加有时可带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或含有脓血为表现的一种疾病。

引起拉肚子的原因很多,其发病机理十分复杂,腹泻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必要时需要结合实验室及相关检查,综合得出结论。中医称之为“泄泻”,认为泄泻多因伤于饮食,或外受寒湿暑热之邪,以致胃肠失和,或由于脾肾不足导致,分为湿泄、寒泄、食泄、热泄、虚泄。

根据病程长短,可以将腹泻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腹泻起病急、病程短而腹泻次数频繁,多因感染细菌等致病,病程常在2个月之内。慢性腹泻是功能性腹泻(如情绪性腹泻、肠道激惹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引起的腹泻,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从中医角度看,急性腹泻多可认为属肠胃不和,慢性腹泻多属脾肾阳虚。

耳廓视诊可见阳性反应在大肠、小肠,急性腹泻可在此处见点片状充血、红润、有光泽和脂溢,慢性腹泻则可在此处见点片状暗红或丘疹,病程长的患者可见有凹陷。

耳穴电探测或压痛法可在大肠、小肠、胃、脾、艇中、直肠有敏感点,过敏性腹泻可在风溪探得敏感点。耳穴扪诊可在大肠、小肠区扪及条状增厚、质软,为急性腹泻;慢性腹泻则可在大肠区扪及凹陷。

耳穴治疗腹泻主穴取直肠、大肠、神门、枕、脾、交感,再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配穴。慢性腹泻日久,可耗伤脾肾阳气,故此型的患者配穴可选肾;腹泻因饮食不节/不洁,或感染外邪,导致肠胃不和之急性腹泻,可选配穴小肠、胃。腹泻若是过敏性结肠炎导致,则配穴可选过敏区(风溪)、内分泌。

大肠、小肠是相应部位取穴,意在调整大小肠的吸收与排泄功能;直肠清热利湿,通腑散涩肠;脾胃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补脾、胃、肾可增强体质,扶正祛邪。胃肠功能属植物神经控制,交感穴可以镇痛、解痛、调整胃肠功能;枕穴可降逆缓急、镇静止痛;内分泌则有抗感染、消炎退热之效;神门穴可调整胃肠蠕动,消炎镇静。

婴儿腹泻亦可选用耳穴进行治疗。婴儿腹泻由不同原因引起,是一种以腹泻为主的胃肠道紊乱综合征,根据其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婴儿腹泻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1岁以内占半数。

婴儿腹泻的耳穴治疗取穴与成人基本一致,可取胃、大肠、小肠、胰胆,烦躁不安加神门,呕吐加交感,每日1次,两耳交替,使用耳针治疗,每次留针30-60分钟或更长时间。同时可以在耳针治疗的情况下给患儿加服“焦三仙”,即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各9g,每日1剂水煎服,可以有效治疗婴儿腹泻。

内容来源:中医护理微信公众号

编辑整理:中西医结合护理杂志社通讯员:秦沙沙 孙磊 王晶晶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