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猪

满洲龙(满洲龙是恐龙吗)

时间:2024-01-22 16:34:41 作者:倚势凌人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恐龙世界】“中华第一龙”是哪种恐龙?

【恐龙世界】“中华第一龙”是哪种恐龙?

中国发现了这么多恐龙,为什么“中华第一龙”是禄丰龙?

禄丰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但是却并不是中国发现的第一种恐龙。20世纪初,俄官在黑龙江的嘉荫县发现了恐龙的化石,后来将其命名为黑龙江满洲龙(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满洲龙也因此成为中国发现的第一种恐龙。尽管满洲龙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命名的恐龙,但却没有中国人参与。

图注:满洲龙的骨架,图片来自网络

1937年7月7日,随着卢沟桥事件的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已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日军很快占领了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众多高校和学者不得不迁往大后方,其中就包括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卞美年和杨钟健。

图注:七七事变,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杨钟健先生,图片来自网络

1938年10月,卞美年途径云南省禄丰县,在当地农民家中借宿。当夜幕降临,农民点起煤油灯。借着摇曳的火光,卞美年辨认出灯座竟然是一块脊椎化石,这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龙骨油灯”。第二天一早,卞美年就在农民的引领下找到了化石,他将化石带回重庆交给杨钟健,杨钟健立即就确定这些是恐龙的化石。

图注:今天复原的龙骨油灯,图片来自网络

在云南发现了恐龙的化石,这让杨钟健兴奋不已,他立即跟随卞美年回到禄丰,然后对化石进行挖掘。在禄丰发现的化石足足装了40个大箱子,然后被运回重庆。在后来的研究中,杨钟健将最完整的一具恐龙化石组装起来,并在重庆的北培展出。尽管此时日军正在对重庆进行狂轰乱炸,但是依然有很多人前来一睹恐龙化石的真容,这也成为当时的大新闻和热门话题。

1941年,杨钟健发表论文《中国古生物志 新丙种第7号 许氏禄丰龙》,正式将云南禄丰发现的恐龙命名为禄丰龙(Lufengosaurus),禄丰龙也成为由中国人自主发现、挖掘、研究、装架、命名的第一种恐龙,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关于杨钟健发现禄丰龙的史实,在电影《无问西东》中也有表现。

图注:正在化石装架的禄丰龙化石,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电影中《无问西东》中关于禄丰龙的镜头,图片来自网络

禄丰龙不仅仅是中国人发现命名的第一种恐龙,而且还是世界上第一种上邮票的恐龙。1958年,中国邮政部发行了一套三枚的古生物纪念邮票,其中的“禄丰恐龙”便是以禄丰龙为主角。

图注:禄丰龙的邮票,图片来自网络

禄丰龙其实分为两种:一种是模式种许氏禄丰龙(Lufengosaurus huenei),种名献给杨钟健在德国求学时的老师弗里德里克•温•许耐(Friedrich von Huene)。许氏禄丰龙的体长约6米,臀高1.5米,体重约1吨;另一种是巨型禄丰龙(Lufengosaurus magnus),听名字就知道其体型更大。巨型禄丰龙的体长接近9米,臀高超过2米,体重可达1.5吨。目前认为,巨型禄丰龙属于许氏禄丰龙。

图注:禄丰龙与人类的体型对比,图片来自网络

禄丰龙生存于距今1.95亿年前的早侏罗世时期,属于蜥脚亚目的大椎龙科,是一种原始的蜥脚亚目恐龙。禄丰龙的特别是脑袋小、脖子较长,身体和四肢粗壮,它的前肢上长着大爪子,能够作为武器使用。禄丰龙是典型的植食性恐龙,它们成群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中国,数量非常多。

禄丰龙发现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它的发现和展出从某种意义上振奋了中国人的抗战精神,其化石装架中昂首站立的姿态也代表了中国人民面对侵略不屈不挠的精神,被称为“中华第一龙”也是实至名归!

文献

1. "Lufengosaurus." In: Dodson, Peter & Britt, Brooks & Carpenter, Kenneth & Forster, Catherine A. & Gillette, David D. & Norell, Mark A. & Olshevsky, George & Parrish, J. Michael & Weishampel, David B. The Age of Dinosaurs. Publications International, LTD. p. 38. ISBN 0-7853-0443-6.

2.Weishampel, D.B., Dodson, P., Osmólska, H. (eds.) (2004). The Dinosauria, Secon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861 pp.

文字编辑:小盗龙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东北是满清龙兴之地,也是清代最特别的行政区

前言:

东北是满族的故乡,也是清朝的\"龙兴之地\"。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三大部,在今天辽宁新宾县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国号金,史称后金。1626年皇太极继位,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大清,改女真族为满洲族。1644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改盛京为留都。

定鼎北京后,清朝在老家东北建立一套与中原行省完全不同的治理体系,即八旗、州县以及边民姓长制三种统治制度长期并存的体系。

有清一代,东北是中国最特别的行政区。

清代东北特有的社会和经济形态概述

满族崛起在17世纪,此时的东北不仅有多民族聚居,也有多种社会形态共存。

明帝国控制的辽宁南部地区,是典型的封建农耕社会;满、蒙等以游牧为主的民族则程度不同的处于奴隶制向封建社会的过渡阶段;而以渔猎为生的鄂伦春、赫哲以及费雅喀等族群还保留着浓重的原始社会的痕迹。

明朝东北的女真人分为三大部,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东海女真人生活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社会结构松散,基本处于原始状态,也叫\"野女真\"。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靠近汉族的农耕地区,生产力和文化比较先进。

明清时期的东北女真,和蒙元时期建立完颜金国的女真族,我认为基本没有继承关系,但它的确借鉴了金朝的\"猛安谋克制度\",建立了军政一体,兵农合一的八旗制。

满族是以建州女真为核心,以建州、海西女真为主体,吸收了一部分东海女真组成的。

随着满清用兵规模不断扩大,归附的蒙古族被编成蒙古八旗。

在沙俄的挤压威逼下,居住在黑龙江上中游的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等部族南迁到嫩江流域,被先后编为布特哈八旗(渔猎八旗)和呼伦贝尔八旗(游牧八旗)。其它小部族对满清依然奉行臣供制,被称为\"边民\"。

生活在满清统治下的汉族,境遇悲惨。在明朝丧失了关外的控制权后,大批汉民内迁回了中原地区。留在东北的,和被满清掠来的汉民,或被编入汉军八旗,或附属于满洲八旗。后者多在皇庄、王庄(贵族庄园)内从事农耕,有的则是充当应差服役的家奴。

从顺治年开始,以汉人为主的流放人员遣放到东北,有的成为王庄或旗地上的庄丁,有的拨给官府做驿丁等杂役。这些人被称为\"流人\"。

特别要提的是,尽管清廷很早就对东北实施禁封,但仍有很多关内的破产农民冲破禁令来东北移垦,这个时间要远早于\"闯关东\",这些人称\"流民\"。

\"流人\"和\"流民\"在近代东北有着重要的地位,也曾是东北近代史研究的热点之一。

虽然汉族一直是东北人口的大头,但地位很低,在尤其是王庄中服役的。在清朝后期随着满族的衰落,有一部分庄丁、庄头逐渐从半农奴身份变成了佃户而后又成了\"二庄主\",最后演变成了东北早期的地主阶层,这些庄园也演化成今天辽宁人叫的\"堡pǔ子\"。

https://www.toutiao/i6726687034812924423/

顺治帝定都北京后,在留都盛京设内大臣一名,管理整个东北地区,1646年内大臣改称昂邦章京(满语总管),1665年改称镇守奉天等地将军,简称奉天将军(乾隆年间改称盛京将军),后又增设了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与奉天将军共同管理东北军政。在东北三将军治下,地方长期是三种体制并行:八旗制;州县制;边民姓长制。这和东北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直接关联的。

八旗制是满清在东北的基本制度,将军、副都统等官职就来自八旗军制。\"旗人\"的范围不仅指满族,汉蒙八旗也在此列。

东北八旗和入关的旗兵相比,更好的保留了亦兵亦农的传统,旗人都有土地,兵丁由军官率领驻防各地,八旗的基层组织叫佐领,一般只领导1-200兵员,加上眷属家奴也就几百人。他的工作非常繁杂,不仅要组织日常生产,军事训练,还要负责稽核户口、编审壮丁,甚至操持红白喜事、维持风俗。而副都统这样的高级武官只在重要城镇才有,像奉天将军管辖范围很大,但也只有奉天、锦州、熊岳三员副都统。

东北的蒙古聚居区,仿照满洲八旗制,建立盟旗制。那时的蒙旗都是以部落为单位,所以每个旗的地域大小差距很大,若干旗组成盟。

旗盟首领都由蒙古贵族担任,实行世袭制,由中央政府理藩院管辖,但军事上受东北三将军节制,比如奉天将军就督理哲里木盟(内蒙通辽)。吉林将军督理郭尔罗斯前旗(吉林松原)。黑龙江将军督理杜尔伯特盟。

从此看出,满清皇族和蒙古贵族虽多有联姻,但兵权始终由满族人控制。

对没有入旗籍的汉民,设立州县管理,州县之下实行村牌保甲制度。东北州县的设置,始于奉天,然后是吉林、黑龙江,这和汉民移垦的趋势直接相关。

清代东北最早的州府是1653年设立的辽阳府,管辖辽阳、海城两县。1657年,废辽阳府,设奉天府,辖两州四县六厅。

奉天府尹官级很高,\"制比京尹\",和首都市长同级,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和奉天将军没有隶属关系,由清廷直管。

清廷规定:\"凡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事务,则统之于奉天将军;凡民人事务,统之于奉天府尹。\"

吉林将军辖内最早的州府是永吉州(吉林市)和长宁县(松原),但在行政上,却有将近100年时间归奉天府管辖,直到1800年,新设长春厅,这三个州府才转归吉林将军。

黑龙江设置州县最晚,1862年设呼兰厅,这是黑龙江\"郡县之始。\"

呼兰西岗公园内的四望亭

居住在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乌苏里江沿岸以及库页岛等岛屿的赫哲、鄂伦春、费雅喀等部族,没有编入八旗的,统称为\"边民\"。

清代对边民的管理是比较松散的,以姓氏和地域结合,设由政府任命的\"姓长\"和\"乡长\"作为基层。这些姓长、乡长的主要工作就是组织纳贡和管理民事。按照清代制度,边民壮丁每人每年要缴纳一张貂皮,路远者可以三年交一次。政府收到贡貂,要赏赐一些绢绸棉布,称为\"颁赏乌林\"。

除贡赏关系外,清廷还实行与边姻,鼓励部落头人娶清朝宗室女子为妻,这带有明显的政治联姻的色彩,但下嫁到东北边陲的并不是皇室宗亲,都是民女代嫁的。

据1841年贡貂清册的统计,边民有56个姓,分布在255个屯子里,共2398户,算上家属也不过万人,但他们居住的区域有几十万平方公里。边要由吉林将军辖区的三姓(黑龙江依兰)副都统衙门管理,这个衙门最兴盛的时期也只有20佐领,2000兵丁,其中牲丁(即边民)200人,典型的地广人少事多。

史料记载了一件乾隆年间的杀人案,魁玛乡姓长被边民杀害,姓长是部落头人,性质很严重,案子报到副都统衙门,副都统走了半个月,亲自前往魁玛乡调查案情,汇报给吉林将军衙门。之后又层层上报到北京,乾隆亲批捉拿人犯归案,这才把杀人犯正法。此时离他杀人已经过去半年了,事情好像有点荒唐,但也说明在处理边民问题时,清政府还是很慎重的。

边民姓长制的核心是因俗而治,这是对以往羁縻政策的提升。

结语

清政府对东北的旗人、汉民和边民,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发展生产力,强化对各族民众的统治,稳定边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旗民分治\"显现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剥削也为后来的社会动荡埋下了隐患。

满族人不吃狗肉,不打乌鸦的习俗,真的和努尔哈赤当年逃命有关?

对清史有过了解的朋友都知道,满族人有一特殊习好,那就是不吃狗肉,不打乌鸦。这是世代清朝皇室遵循的习俗,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还有着一个优美的故事。

话说太祖皇帝努尔哈赤还未起兵之时,是在辽东总兵李成梁手下谋差。后来传闻是和李成梁的一个小妾有私情,让李成梁发现后连夜逃跑。自己被别人带了个大绿帽子,李成梁当然怒不可遏。所以赶忙派兵,誓死要抓住努尔哈赤这个不共戴天的仇人,将他扒皮抽筋,毕竟这是男人最大的耻辱。

因为是连夜逃跑,努尔哈赤此行也没有带什么东西,只有一匹青马,还有一只大黄狗跟着。就这样,这位未来大清国的开国皇帝为了活命只有狼狈的逃窜。然而逃了一夜之后,再好的马也经不住这样的折腾。很快就给累死了,看着为自己逃命竟活活累死的青马,想着这一路来的辛酸。他泪如雨下,嘴里不断喊着:“大青”!“大青”!”你的死不是白死,将来我建立了国家以后,一定以你的名字建立国号,据说这就是后来大清国号的由来。

虽然青马已经死了,但是命还是要逃的,不然被李成梁抓住,绝对没自己的好果子吃。因此,他就继续了自己的逃亡之路。但是人走的速度,怎么可能比得上李成梁的快马呢,眼看就要被骑兵抓住,这个时候努尔哈赤一头扎进了路边的芦苇丛。

东北虽然天气严寒,但是黑土地还是相当肥沃的,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芦苇的长势也是相当的喜人,竟比成年男子还高,是个藏身的好地方。但也是个燃烧的好地方,为接下来的火烧大戏做了很好的铺垫。逃到了芦苇丛的努尔哈赤借助芦苇茂密的优势,成功躲过了李成梁部的抓捕。

但是他们也不能就这样回去交差,不然李成梁肯定会把对努尔哈赤的气发在自己的身上。这个时候他们想出了一招非常不环保的办法,那就是火烧芦苇林。前面说过,芦苇林很茂密,再加上芦苇的材质非常易于燃烧,一时间形成了燎原之势。

而这个时候努尔哈赤在干嘛?他老人家在睡觉,这也不能怪他,在经历过一夜的逃难,早已经是达到了体力的极限。在找到这个自认为绝密的躲难地点以后,他悠然的睡起了美觉。他要是能想到李成梁的部队能用这样的阴招,我想就是打死他也睡不着。

努尔哈赤雕像

然而该来的还是要来的,火很快就烧到了努尔哈赤躲避的地方了。我们说了,此刻他还在睡觉,对于眼前的危险他还全然不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前面那只跟他一块逃命的大黄狗发挥了它的作用。它不断的吼叫努尔哈赤,然而他还是太累了,就是纹丝不动。

看来叫不起主人了,这个时候黄狗发现不远处有个小坑,坑里面还有不少的水,就跳了进去,把自己的身子沾上水,然后在芦苇上打滚,从而将芦苇沾湿,阻止火势的蔓延,从而避免火烧到努尔哈赤的身上。就这样,经过大黄狗的不懈努力,竟然成功的隔离出一条防火带。让困倦至极的努尔哈赤逃过了一命。在努尔哈赤醒来了以后,发现了身边劳累而死的黄狗,明白了这一切。为了纪念救自己一命的黄狗,所以下了规定,以后满洲人士不得吃狗肉。

然而危险并没消除,随着大火逐渐烧光了芦苇,李成梁部队渐渐缩小了包围圈开始寻找努尔哈赤的尸体。看来,虽然得到黄狗的保护,让自己免于被火烧死,但随着李成梁部队的到来,如果发现自己没死,也是不会放过自己的。就在这危难之际,努尔哈赤又一次发挥了主角光环。就在快被发现之际,天上的一群乌鸦突然朝着努尔哈赤飞来,将他团团围住。这一举动,竟让李成梁派来的人以为是在乌鸦啄食尸体,所以就不再检查,就仓促的跑回去领赏去了。所以才有了努尔哈赤规定以后不准打乌鸦的规定。

故事说完了,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到底真不真。其实,经过简单的思考,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漏洞百出。首先大清国号的由来并不是努尔哈赤定的,那个时候还是叫后金。真正大清的国号,是由他的儿子皇太极确立的。至于黄狗救人就更不用说了,火烧的温度如此之大,一个人要累到什么程度才会浑然不知。

皇太极画像

这还不算,就算累得已经没了直觉,当时它的旁边又没有其他人,它又是如何知道自己睡着时的事情呢?所以关于黄狗救命一事也是不攻自破。接下来就是乌鸦救命的说法了。更是无稽之谈,我们知道自古领赏讲究个“活要见尸人,死要见尸”这些士兵再着急赶回去领赏,也要把努尔哈赤的头颅带回去吧。所以这点也是不成立的。

其实关于狗肉向来是少数民族们不吃的物种,和乌鸦一样,它们的地位和汉族的龙一样,是族群的图腾,有着非凡的意义和象征的。而清朝人编出这样一个优美的故事,无非就是让满族人记住祖宗的习俗,不要去破坏。还有就是神话太祖皇帝,证明自己的王朝是天命所归。这是统治者历来惯用的伎俩,懂得这些,我们就会明白历史的真相。

历史是面镜子,它照亮过去,照亮未来。但也需要我们去伪存真,仔细辨别。

揭开大清“龙脉”的神秘面纱,看康熙皇帝的政治智慧

2021年4月22日,圆明园流失在外的乾隆“纪恩堂玉玺”,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 1.4 亿港元的天价创下了中国古代玉器拍卖最高纪录。

实际上,乾隆皇帝纪念康熙的纪恩堂有两处,一处在避暑山庄,一处在圆明园。与之对应,纪恩堂玉玺也有两方,除了在圆明园流失的这一方,避暑山庄的这方玉玺现收藏在故宫。

乾隆帝避暑山庄纪恩堂玉玺

那么,问题来了:这两方玉玺,谁更贵重呢?

乾隆皇帝自己曾经说过,他虽然出生后被养育在圆明园,但真正跟着爷爷康熙一起生活,日夜陪侍左右,感受到他无微不至的关怀,是从避暑山庄开始的。

同样是纪念康熙的建筑,乾隆对避暑山庄的纪恩堂感情更深。

不仅如此,避暑山庄的政治地位更不可低估。

在一般人眼中,避暑山庄不过是皇帝临时乘凉的行宫而已。这实际上是大错特错的。

别看影视剧拍清宫戏差不多都以紫禁城为背景,但清朝宫廷一年四季在紫禁城生活与办公没有几天,多半时间不是在圆明园就是在避暑山庄。

也就是说,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重要权力处所之一。

康熙皇帝建造避暑山庄还有更深刻的政治意义:他把清王朝的“龙脉说”提升到新的高度,认为避暑山庄是中国龙脉的中心节点,既是风水宝地,也是满清在大中华具有合法性的象征。

在中国历史上,把“龙脉”搞得玄之又玄的,非大清王朝莫属。

康熙为什么要炮制新的“龙脉”理论?这事我们得从头讲起。

满族流传一个创世神话:相传,在长白山之东北有一个湖泊,叫布儿里湖。很久以前的一天,有三位仙女从天而降,来到湖中沐浴。年龄最小的仙女无意中吞食一个朱果而怀孕,她生下一个男孩,姓爱新觉罗,名布库里雍顺,这就是满族的始祖。

爱新觉罗家族及后来的清王朝不遗余力地加大对该神话的渲染和传播,因为这代表着该家族的皇权是“君权神授”,统一女真部落乃至成为皇帝都是上天的旨意,而长白山则是上天赐予满族的圣地。

爱新觉罗家族的后裔、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属于建州女真,原本居住在松花江下游的翰朵里(现黑龙江依兰县)一带。

建州女真与野人女真火并,猛哥帖木儿及长子被杀死后,他的次子即努尔哈赤的五世祖董山率部众南迁到长白山南麓的辽宁东部山区,与先期到达的建州女真首领阿哈出的孙子李满住会合。

后来,猛哥帖木儿的六世孙努尔哈赤,以13副铠甲起兵,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于1616年,在新宾的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

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誓师伐明。1619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中大败明军。

1626年,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他在1635年废除旧有族名“女真”,定族名为“满洲”,构建了满族这一民族共同体。

1636年,皇太极称帝且改“金”国号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

1644年,清军入关,入主中原。

从历史来看,满族的崛起与长白山可谓是息息相关,它不仅养育了这个民族,而且为后金的建立,提供了优越的地理条件。长白山在满族人心目中就是一座圣山。

伴随着满族人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大一统封建王朝,“圣山”也就变成了“龙脉”。

清朝的龙脉,一般有两种所指,往大了说,就是整个长白山山脉,往小了说,就是清永陵所依托的辽宁新宾的启运山。

关于启运山,“龙脉”的传说可谓是神乎其神。

据传,当年努尔哈赤的祖父背着父亲的遗骨匣从长白山走下来,打算给自己的部落找一个落脚的地方。

他走到龙岗山(顺治八年被封为启运山)时,见天色已晚,便准备住店。可是,店主人见他身背遗骨匣,说什么也不让他进店。

他离开小店,在山脚下看见有一棵大榆树,于是便把遗骨匣放在树杈上。

第二天,他醒来后,想取下遗骨匣想继续赶路,可是却怎么拿也拿不下来。他拿出腰刀猛力朝树杈砍去,转瞬间,砍开的口子又愈合了。

他感觉到很奇怪。便从当地找来一位风水先生。

风水先生查看周围的山形地势后对他说:“这龙岗山形似龙脉,有苏子河环绕,对面那座山形似凤凰,龙风夹一杠,后辈当皇上。龙岗山有十二个峰,预示着你家后世将有十二代皇帝坐天下,你无意间将尸骨一放即压在了龙脉正中,此乃天意。”

于是,努尔哈赤的祖父埋葬好父亲的尸骨,回到长白山上,把部落迁到离龙岗山不远的赫图阿拉定居下来。

清永陵鸟瞰图

努尔哈赤家族的这块墓地,就是现在被称为“关外第一陵”的清永陵,陵内埋葬着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祖福满、祖父觉长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李敦、叔父塔察篇古。

清永陵有两个神奇之处与上面的传说相吻合。

第一个神奇的地方:启运山从头到尾果真有12个山包,而清代恰好是12位皇帝。康熙、乾隆在位时间长,所对应的山包高大;雍正、咸丰、同治在位时间短,所对应的山包矮小,至于末代皇帝溥仪对应的山包是龙尾,山势最低矮且尾部成为平地。

第二个神奇的地方:宝城内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的墓前曾经有一棵枝繁叶茂的老榆树,犹如一把“大伞”,将永陵宝城笼罩其下。1743年,乾隆皇帝拜谒祖陵之时,即兴作《神树赋》,这棵树从此被称为“神树”。

1840年,第一次战争爆发,紧接着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大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与清朝衰败命运对应,这棵具有象征意义的“神树”也到了生命的终点。

1863年,永陵的这棵“神树”被大风连根拔掉,同治皇帝急忙命令两位大臣赶往东北,用木墩子撑住神树。然而,神树最终还是死掉了。后来,神树旁边又长出了一棵小榆树,名曰“配榆”。可是这棵小树也渐渐地枯萎,大清帝国到了第12代便落下了历史帷幕。

现在永陵的这棵榆树是上个世纪80年代栽植的

其实,关于永陵的龙脉传说及启运山12个山头还有“神树”,都是清朝统治者的蓄意编造以及后人的牵强附会。

为什么这样说?

其一,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正统五年(1440年),努尔哈赤的五世祖董山就已经南迁到新宾的苏子河畔,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继承祖业后,率六子定居在赫图阿拉,时间不晚于1522年。

在明嘉靖年间,爱新觉罗家族就选择了启运山(龙岗山、又叫乔山)作为家族墓地,这块墓地距离赫图阿拉城不到5公里。

也就是说,先有赫图阿拉居住地,后有墓地。所以说,关于永陵的传说不符合历史事实和逻辑顺序。

赫图阿拉城

其二,1624年,努尔哈赤在辽阳建东京城之后,于城北羊鲁山建造了东京陵,并将启运山祖陵的景祖(努尔哈赤的曾祖父)、显祖(努尔哈赤的祖父)、孝慈高皇后(努尔哈赤的皇后)等都迁至东京陵安葬。

直到顺治十五年(1658年),因鳌拜两次进谏后,顺治皇帝才把景、显二祖陵及礼敦(努尔哈赤的伯父)、塔察(努尔哈赤的叔叔)二墓迁回兴京陵,并于次年将该陵寝尊为永陵。

如果努尔哈赤知道启运山是龙脉,岂敢折腾曾祖父和祖父的陵墓?如果连努尔哈赤都不知道,后人是怎么知道的?

其三,至于启运山的12个山头和永陵的“神树”,完全是后人的牵强附会。

实际上,这12个山头并不明显,有点类似于漓江上的“九马画山”,你究竟能看出几匹马?再说,皇太极和顺治皇帝,都是在景、显二祖陵迁走期间当的皇帝,这“龙脉”并没有发挥作用。关于“神树”,过去的墓地,选择在老树之下,或者新栽树木,都是习俗。

最初,清朝把永陵和赫图阿拉城视为“龙兴重地”,入关以后,把奉天(盛京)也划了进来。龙脉也从启运山演变为永陵(先祖陵)、福陵(努尔哈赤陵)、昭陵(皇太极陵)的三点一线。(直到1896年制定的《奉天矿务章程》中还有这样的说法:“无碍三陵(指昭陵、福陵、永陵)龙脉者,方准开采,有碍者一概封禁。”)

到了康熙皇帝,他开始思考一个大的政治问题:作为东北的少数民族,统治偌大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大中华,如何让有其合法性?

他首先把柳条边向北延伸约350公里,这样一来,柳条边几乎把长白山都围起来了,也就是说,从宏观上,把整个长白山都视为大清王朝的龙脉。

柳条边示意图

但这还不够,因为中国传统风水讲中国大地上有北龙、中龙、南龙三条大龙脉,皆发源于昆仑 , 尤其是“中龙”被视为最正统,而长白山仅限于东北一隅,不够“高大上”。

康熙提出一个观点,“九州山脉”西靠“虎”(华山),东靠“龙”(泰山)。因泰山被尊为为五岳之首,且属于“中龙” 之脉,于是康熙决定先“搞定”泰山。

康熙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泰山龙脉论》文章,出笼了一个新的龙脉理论。

首先,他问:“泰山之龙于何处发脉?”接着自己回答:“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也!”

他描绘的龙脉图景是:长白山脉经辽东半岛,然后进入大海,最后在山东海岸重新出现。从那里“海中伏龙于是乎陆起。西南行八百余里,结而为泰山,穹崇盘屈,为五岳首”。

也就是说,泰山虽为五岳之首,但长白山是泰山山脉的“母亲”。

康熙非常有创意地将长白山与泰山相连接,由此将东北地区的历史地位提升到与大中原地区历史地位相同的高度。

《康熙帝读书像》 故宫博物院藏

这还不算完,康熙接着又描绘了另一幅龙脉图景:长白山脉的另一支沿着赫图阿拉至盛京、医巫闾山,绕过蒙古草原东南边缘,穿过热河,一直延伸到华山,再向西与阿尔泰山相连接,就形成了“北龙”。

长白山、阿尔泰山、大兴安岭三大山脉的交会处是热河,热河上连遥远的北方、东北地区和蒙古地区,下接明朝原来的领土,成为地理上的枢纽,也象征着中国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热河既然这么重要,那么怎么凸显它的价值呢?

于是乎,一座具有巨大政治意义的皇家办公兼民族交往的场所——避暑山庄诞生了!

清代宫廷画家冷枚《 避暑山庄图》,画中的山脉以龙脉形态呈现

为了体现民族团结和中华大一统的理念,康熙对避暑山庄的设计也是煞费苦心。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东南部的楼阁亭榭模拟南方的园林和名胜,表达了皇帝对汉族精英阶层空间文化的认同;中部的平原区好比是中原大地、蒙古草原和东北森林的混合体,西北部巍巍群山,令人想起西藏和新疆。

避暑山庄外边的“外八庙”,是为加强对北疆统治,巩固国家统一,对边疆各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而建,在功能上与避暑山庄相辅相成,互为补遗。

从“龙脉”理论的出笼到避暑山庄的建造,既要树立四方朝揖的权威,又要体现民族和谐,应该说,作为封建统治者的康熙皇帝还是一位蛮有政治智慧的人物。

“龙脉”,原本是形容山脉在形态上与龙相似,后来被皇权所有者及风水师们所利用,搞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神秘。

其实要是真有龙脉,而且王朝的命运都是由龙脉决定的,那就不用军队了,养一些风水师不就完了?

实际上,就连大搞龙脉理论的康熙皇帝也未必相信龙脉,他曾说过:“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古人云:“江山之固,在德不在险。”也就是说,真正的龙脉就是民心。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