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性格命运

梓乡(梓乡的拼音)

时间:2024-01-02 21:59:32 作者:孤独是毒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诗词轩四群五群1月练笔活动,附点评

诗词轩四群五群练笔活动

以\"赋得心无物欲乾坤静,坐有琴书便是仙\"为题,题绝一首。

出题:青丝成雪

点评:逍遥人

4群诗友作品

1、文/琪琪

病卧孤床不自哀,仍思三尺育儿台。

心知生老非人力,何似抚琴诗赋陪。

看了这首之后感觉到了一份悲凉,不管你有多大的能力都抗拒不了自然的规律,虽然身体不适不得不离开曾经用心工作的地方,可是心里还是会时时刻刻都在挂念。在没有办法的情景下只能把这份情感转嫁到吟诗作赋上。整体立意明确布局合理,情感表达真实。

2、文/琪琪

柴屋久居不自哀,心中寡欲总无灾。

朝依书案与诗友,晚抚瑶琴望鹤回。

这首教上首而言,差的太多,炼字也不够好,特别是结句的鹤回,更是毫无意义可言。

3.文/婵娟

(新韵)

寂寥冬夜不觉冷,欣捧诗书伴墨香。

解惑求知增乐趣,如饥似渴胜琼浆。

这是在写学诗词的感受呢,字里行间还显稚嫩,不过有了这种情感是好的,经过多读多看会很快就提高的。

4、文/北斗之魂

斋壁龙泉日夜倾,红尘不度作歌鸣。

此声若是能长在,焉得世间无太平。

这首的立意是可取的,就是在遣词上不够精准,词不达意,对于立意的诠释就很模糊。首句,斋壁 应该就是墙壁吧,墙上挂着一把宝剑,这种比喻也可以,但是它如何 倾 的?是倾述吗?二句的红尘不度作歌声,结合前句夸张的有些大,而不度是什么意思,如何才算度。转结但看还不错,意思有了。

5、文/张美珍

(新韵)

悠悠白雪漫空中,落入心田一片冰。

名利钱财身外物,诗书一卷伴孤灯。

诗词可以多用意向用词这样写出会很有韵味不直白,但是也要注意 意向用词本身所指和你想要表达的含义是否一致。这首的白雪如何能够落入内心?还有它和名利有什么关联,起承和转合二句严重的脱节了。以后写诗尽量学习平水韵。

6、文/我还是我

一几一书一盏茶,窗台雨后剩残花。

逍遥琴曲随声咏,漫步人生惜岁华。

先说第一句孤平了,整体不错,立意也够幽深表达婉转用词也够优美,但是还不够精美,个别字还可以再炼一下。

7、文/静水

(新韵)

日上山头耕作忙,银辉泄下把笛扬

芳华纵使匆匆逝,惬意轻舟且自狂。

整体是不错的,轻松写意的心情表达的很好,起承转合安排的都不错。就是最后一句,轻舟过于唐突也不够切合实际,还可以再炼。

8.文/蓝蓝天(新韵)

闲种桑麻慢品茶,诗书几卷暖生涯。

耳边八卦怨嗔事,自付瑶琴笑引花。

起承不错,那种闲情逸致抒发的描述的很好。转句的 八卦让我有点啼笑皆非了。可以改成别的字吗?结句的瑶琴可以再炼。

9.文/一鹤冲天(新韵)

青山绿水自耕田, 柳下横笛月照川。

华贵红尘谁懂我, 书香陪伴乐陶然。

整体很不错,一副谪仙的派头,起承景色描述很好,有画面感,转句的华贵可以斟酌,结句也不错,悠然之意表达的很好

10.文/荣荣(新韵)

灯迷酒绿闹喧音,盏换推杯众步云。

守墨茗香琴韵雅,独怀静水渡红尘。

立意有了,就是在布局铺垫和遣词造句上还差点火候,想要表达的和所表达的不是特别契合,还要多读多看

5群诗友作品

1、文/清歌

青灯古卷两相和,占却年光一半多。

元亮归来应识我,菊杯亦懒向层罗。

一首不错的抒情诗,前面都挺好的,意向用词用的也够好,只是 结句我看的不明白

2,文/老顽童

(新韵)

修桥筑路人民乐,花甲诗词赋景忙。

忘却辉煌陈旧事,和颜尽享彩霞光。

总得来说还是很不错的,用诗词来讴歌一下当前的盛世,表达一下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在遣词上还要加强锻炼,使句子更加优美通顺才行。

3、文/镜子

悠悠历史五千年,滚滚黄河永向前。

览尽人间悲喜事,除私去欲则成仙。

语句有些流白了,特别是结句,一首诗的关键在于结句,前面所有的铺垫都是为这一句来服务的,前面虽然直白但是意思挺好的,到了最后成仙就不好了,而且 没有私欲姑且不说能不能做到,即使做到了,那也不可能就真的成仙了。

4. 文/竹韵茶语

清泉石侧浣罗纱,新竹篱边抚嫩茶。

远去尘嚣心素简,朝观云卷暮书霞。

起承不错,语言优美新颖,有种脱俗感,转句有些拗口,结句也有画面感,就是情感有些空洞不切合实际。

5.文/三叶草

雨后池塘处处蛙,邀来好友品清茶。

闲敲棋子轻吟墨,赛过陶公与伯牙。

这够爽啊,整体没什么毛病可以挑剔,生活如果真的可以这样,那就是神仙一般了。

6.文/小迷糊

(新韵)

一曲半壶砂,清幽逸水峡。

声声传入耳,度我走天涯。

看的不是太懂,半壶砂是什么?是半壶纱歌曲吗?如果是听一首歌的感受,这样联系起来倒是合情合理,只是立意有些浅薄了。

7 文/女人如水

闲观解语花,学海乐无涯。

炉火煮幽意,鸣琴伴晚霞。

想要表达一种轻奢的心情,在遣词造句上还是有些生涩,五绝字少,更要讲究每个字都要精确的表达出它的含义才行。

8 文/牧歌(锦腾电气)

岁末何方觅静闲,物华欲满莫争前。

诗词轩里真心炼,品读高文赛圣仙。

这位是诗词轩最铁的铁粉啊!群主应该发个大大的红包给她才行。整体表达,没有问题,抒发了对于诗词和诗词轩这一平台的热爱,起承两句含义也有深刻的一面。

9 文/幸福

已莫红尘取舍心,琴棋书画笑山林。

繁华富贵皆为客,自得花田赏妙音。

整体不错,立意诠释完整明朗,就是在遣词造句上还要加强锻炼。

10.文/端居客

屋中飘墨馨,窗外暮河宁。

欲企闲来乐,悠然行草庭。

这首五绝很精炼,特别喜欢承句,有画面感而且很强烈的画面感,一个 宁 字,静谧中突显出了空旷大气的景色,很不错。

11、文/老竹

(新韵)

半甲离职似散修,怡孙炼体亦诗酬。

摘除欲念归沉静,偶尔聊天或旅游。

整体表达不错,写出了离休以后的闲散心情和趣味,人生在岁月的提炼中归于平淡真实。这里要说的是用词一单要精准,半甲,是啥意思?一甲子的一半么?一甲子是60年 那么这样算起来 半甲是30年。带孙子玩了,尴尬不。

12.文/蓝玉冰清

为何古井总生波,涨落愁情琐碎多。

若是人心多寡淡,喧嚣尽处也欢歌。

后三句联系起来挺好的,就是起句突兀了,没有按照第一句的问句来诠释,整体看来完全脱节了。第一句已经很突兀的问出来 古井生波了。那么为什么会生波,后面完全不管这一句了。

13:文/明玉

闲敲平与仄,梦里也吟哦。

欣得两三句,翩翩起舞歌。

先鼓掌 唐朝 卢延让有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贾岛有句“三年得两句,一吟双泪流”可见,写诗是一件多么虐心的事,而其中的快乐也正如作者写的那样,偶的一句就会高兴的手舞足蹈。这首诗完满的表达了写诗的乐趣,和作者对于诗词的爱好,生动贴切,确实很好。

14.文/追梦人

俗世利熏心,辞身醉翰林。

偶然佳句得,妙语自沉吟。

这首也还不错,就是起句稍微有点不真实,转结的都很好,与之前那个比较一个是外向型,一个是内向型,得了好句子了居然不声不响一个人吃独食。

15.文/岁月静好

(新韵)

两岸桐花润眼帘,清流倒映客游舷。

数樽绿蚁诗吟首,此处逍遥也醉仙。

起承不错,画面感强烈景色描写的到位优美,转结有些弱了,绿蚁可以有但是要切合实际。结句方面也有些空洞无实物。

16、文/闻涛

一入红尘几十年,浮名利益有何怜?

弹琴舞墨闲家赋,谧夜疏窗咏月圆。

说真的,这首写的就有些不切合实际了。浮名福利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所有的一起赚钱行为都属于名利的范畴。那么这些能够测底的抛掉去吟诗作赋吗?难道是靠喝西北风生活吗?那万一到了春天夏天咋办。诗词要讲究一个逻辑性,不能没有合理的逻辑。

17,文/倚楼听风雨

屋后新桃送泌香,庭前翠竹抱青阳。

闲时墨笔兰亭序,恬淡延生即梓乡。

首二句景色描写很好,对于下面的出情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转句的兰亭序可以再酌,稍微真实点更好。结句也没什么大的瑕疵,梓乡,是家乡的意思,整句综合起来再去仔细推敲 看看这样表达的合乎情理吗

18 、文/无为

孤灯寂寂缥缃翻,渺渺茶烟绕陋轩。

利禄功名尘似土, 弦琴浸染赛桃源。

我是这样想的,我们不去赚钱不去有所作为,那么还有茶喝有琴弹吗?一切的功名利禄不都是丑恶的一切的琴茶不都是美好的,两者要有一个很好联系才能够完美。写诗和生活一样,不是异想天开,想什么就是什么。

19、文/忘忧草

(新韵)

春风无影墨留痕,信手涂鸦拂世尘。

红萼半开三五朵,一枝情寄赏梅人。

不错的一首七绝,立意有,布局铺垫的也很好,起承转合安排到位了。这里要说的是,信手涂鸦,最好能够再炼一下,第一有些不美观,第二,这样说春风有些不负责任了。

欢迎更多诗友跟帖题诗

诗词轩拟开展带点评的诗词活动,现诚邀热爱诗词、有格律诗词写作基础、有爱心肯付出的诗友,为参加活动的诗友点评诗作,有意者请留言(初始留言只有平台管理员能看到)

诗词读写书籍100本(可在线阅读可下载)诗词轩投稿须知

文化解读:“梓”字为何成为最热捧的名字?这样跟风好吗?

名字是身份的象征

名字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名字起得好不仅让人眼前一亮,还令人过目不忘。比如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美术教育家【李苦禅先生】,这样的名字既不另类,又清晰脱俗。相反,如果取名字不上心,那就害苦了孩子甚至后期还要改名字。

取名字也是一种文化体现

取名弊端:“跟风”

中国人起名字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跟风”,大家一股脑地用相同的名字。看看你身边有多少叫李强的,有多少叫张建的,有多少叫王振的,多少叫李丽的,多少叫张红的!这些名字身上都有时代的特性,一看就是专属80后人群。如果上一辈父母给孩子起名字没有太多文化。那么到了现在这些年轻的父母给孩子们起名字,也犯了类似的毛病-名字扎堆。比如“昊天,诗函,一诺,梓航”等。

孩子起名避免扎堆雷同

情况举例:

前几天看了一个新闻,觉得挺搞笑:2021年某地一家幼儿园班级里边共20名小朋友,5个叫浩然的,5个叫诗函的,6个叫梓豪的,4个叫梓轩的。现在觉得这么名字可爱,但是试想一下60年后,这些孩子成了老人,满大街的全是叫“梓豪”“梓轩”的老头老太太是什么概念呢?

年老后叫“涵涵”“浩浩”,是不是觉得别扭?

“梓”zǐ 举例:成为使用最多的名字汉字。

以汉字“梓”举例子分析,为什么年轻父母偏爱这类汉字,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你会发现“梓”字女孩子名字中用得多。梓,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右边是“辛”。“梓”本质就是一种落叶乔木,叫做“梓树”,这种树木特点是木材质地紧密优良,而且还有弹性,不容易脆断,防水防潮湿,而且还散发着芳香,号称千年不朽之木,品质优良还很珍贵。

梓树

“梓”:名字中的寓意

把梓树看作是木中之王,把它用在人的名字中,寓意着孩子能够生机勃勃健康茁壮地成长。能长大成才,学识渊博,做人厚重,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成为人才中的精品。比如几个典型的名字“梓琪”形容女孩像玉一般的珍贵。“梓涵”说一个女孩有气质有修养,等等……

“梓”,孩子们茁壮成长

“梓”:尊贵的象征

与“梓”相关的词语更是含有荣耀尊贵的意味在里面,比如词语【梓童】,就是古代君王对王后的称呼,梓为木中之贵者,古人以梓为有子的象征,皇帝立皇后,不仅是为了母仪天下,更重要的是为了建子嗣,承大统。“梓”出自于《诗·鄘风·定之方中》,所以名字中国带“梓”的本身也有一种古典美,再加上“梓”和“子”同音,也寓意着家庭能够多子多福儿孙满堂的美好寓意。

梓,带有一种古典美

“梓”,物极必反:常被用作【棺材】

正因为此种含义,所以民政局公开数据显示,梓字曾连续3年,蝉联取名用字的“冠军”。然而这个字现在被过度使用,正所谓物极必反,汉字要看怎么理解,如果我要告诉你“梓”还有一层负面意思,你还会这么热衷吗?“梓”本质为上良的木材,由于它有坚固紧密,防水防潮,防虫蛀,不易腐烂的特质,所以在古代常常被帝王用作“棺材”下葬。比如词语“梓器”“梓宫”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你还追捧它吗?这样的扎堆起名字好吗?

“梓器”“梓宫”,在古代指“棺材”

起名字考验父母素养

据不完全统计,汉字从古至今保存下来一共约10万个,难道用其他汉字就不行了吗?当然可以,这就需要我们年轻智慧的父母,给孩子取名字时多动动脑筋,不要让如此多雷同的名字烂大街。起名字是一种文化,是父母文化素养的体现。我是@聊城王岗爱讲字,下篇文章我们再见。

水阳镇梓潼阁的由来(上)

袁晓明第1026期

宣城北之重镇水阳,其街市南首,滨河而立一座三层楼阁“梓潼阁”,与此阁隔河相望的东岸,则是一座七级浮屠“龙溪古塔”。这两个古建筑夹流而峙,自古以来就是水阳的一处胜景,引得仕宦名流咏唱不绝。

由于有限的文献被忽略,直接的史料发掘不够,导致梓潼阁的由来、名称存在讹误,一段真实而珍贵的地方人文历史被尘封了。

梓潼阁的讹传与争议

1996版《宣城县志》将水阳镇梓潼阁记载为“梓童阁”,且在断代上自相矛盾。

如1996版《宣城县志》第三十三章《文物胜迹》第一节《文物》之“文物保护单位”是这样记载的:

梓童阁,明,县级,水阳镇上街头水阳江边。

而在同一章的第二节《胜迹》之“古寺.古塔”中,则是这样记载的:

龙溪塔,位于县城北40公里的水阳镇东岸。始建于三国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今塔顶层内壁,嵌有“赤乌”字样的塔砖。据传此塔始为周瑜操练水师的了望台,后改造成塔,历代相继修葺。与该塔隔江相望的是始建于唐宋之间的梓童阁。解放以后,东塔西阁均曾作过维修,成为水阳江畔的人文景观之一,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版《宣城县志》关于所谓“梓童阁”,前文断为明朝建筑,后文又断为“始建于唐宋之间”,显然前后矛盾。

至于网络上流传的各种关于梓潼阁的文章,以及地方对外宣传,则认为此阁建于三国时代。

相传在数千年前,丹阳大泽析变为五湖,其中之一为金钱湖。三国时,东吴水军大将丁奉在金钱湖上围湖造田,始有今日金宝圩,于是,圩乡人于圩中建“总管庙”纪念丁奉围田的功德。这个传说在当地流传很久,也很广。

由这个传说又继续衍生出了一个新的传说:金宝大圩告成,吴主孙权携娘娘来到金宝圩,丁奉建楼阁相迎。因封建时代帝王称后宫为“梓童”,丁奉便将此阁名作“梓童阁”。

这个衍生的传说没有任何史料佐证,当地所能见到的家谱也没有涉及。因此,这仅仅就是传说,不能说明梓潼阁的真实由来。

除了建造时间上的五花八门,“梓童阁”名称也存在明显问题。因为,早在三国时代,“梓童”一词并未出现。查《辞海》及《现代汉语词典》,未见收录“梓童”词条。搜索百度,方见“梓童”一词晚于宋以后的话本及后世小说里才出现。因此,三国时就有“梓童阁”,这显然就是个常识性的错误。

1986年和1987年,宣城县政协编印的《宣城县文史资料(第二辑)》和《宣城县文史资料(第三辑)》中,分别收录了金宝圩堤管会供稿的《漫话金宝圩》和水阳镇丁湾村丁稚英先生撰写的《袁仰山先生轶事两件》,而这两篇文章均称这一建筑为“梓潼阁”。作为水阳圩堤管理单位和地方耋老的回忆,应该是有依据的。

从金宝圩堤管会提供的资料和丁稚英先生的回忆,并结合“梓童”一词的来历来看,1996年版《宣城县志》和网络上流传的所谓“梓童阁”的名称,应为“梓潼阁”的讹音。

梓潼阁的文化渊源与文献记载

《辞海》对“梓潼”给出了权威解释, “梓潼”为地名,即“梓潼郡”“梓潼县”,今属四川省。

史传,晋朝时,越隽人张亚子居梓潼郡七曲山,后因抗击前秦苻坚战死,后人们敬仰他的品德,就在七曲山建庙,命名为“清虚观”,并于碑上刻 “梓潼君”,奉其为“梓潼神”,供人祭拜。

到了唐朝天宝十五年(756),唐明皇为避“安史之乱”逃到四川,期间曾利用当地对梓潼神的信仰,封梓潼神为左丞相、济顺王。得力于唐朝帝王的大力推崇,梓潼神从一个地方神成为全国范围的大神,于是各地纷纷建造梓潼阁,奉梓潼帝君于其上。这就是全国各地“梓潼阁”的历史由来。

水阳梓潼阁这么一个形制宏伟、特色鲜明的地方风物,按理说,古代方志应该会有记载。但查阅万历、嘉庆《宁国府志》和光绪《宣城县志》等古代文献,并未找到“梓潼阁”踪迹。倒是在光绪《宣城县志》中有两处记载了水阳镇西岸有“文昌阁”。

如光绪《宣城县志》卷之四《山川》:

龙溪西岸有龙溪铺、水兑仓、义仓、文昌阁、孝子坊;东岸有巡检司廨、古塔、水碧桥,桥北为高淳境,支流从桥东达高淳。

另光绪《宣城县志》卷之十六《人物•懿行•孝友》载录了水阳袁氏十二世孙袁泮的懿行:

督祠事,修宗谱,扩祀田,建文昌阁,设义渡,且构紫澜书屋,延师课子弟,族中咸赖甄陶。

光绪《宣城县志》的这两处记载的文昌阁位于水阳镇街南西岸,此阁为水阳袁氏所建,创建人即为袁泮。

水阳人众所周知,水阳镇西岸沿河一线只有一个阁,即梓潼阁。因此,光绪《宣城县志》所记的“文昌阁”,应该就是水阳人口中的“梓潼阁”。那么,为什么方志记载为“文昌阁”,而地方却称“梓潼阁”呢?其实,这在《辞海》中也可以找到答案。

据《辞海》,梓潼帝君是道教所奉的主宰功名、禄位之神,道教传说,玉帝命梓潼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故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加封梓潼神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按传说,梓潼原是人死后被封为神,同天上文昌星无关,后来经乩坛一番制作,并元代加封,即成为文昌帝君,与文昌合而为一。

原来,“梓潼”与“文昌”在道教文化中存在如此历史渊源,因此,在古人看来,祭梓潼帝君也好,拜文昌帝君也罢,作用是一样的,那就是为了谋求功名利禄。所以,水阳老百姓把光绪《宣城县志》里记载的文昌阁称作梓潼阁,也就可以理解了。

为此,我于2020年曾写过《梓潼阁不能写成“梓童阁”》,通过追叙水阳人对梓潼阁的记忆,阐述 “梓潼”与“文昌”的历史文化渊源,论述了“梓童阁”称谓的荒谬,并依据光绪《宣城县志》的相关记载,判定“梓潼阁”就是“文昌阁”。

《梓潼阁不能写成“梓童阁”》发表于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受到了文史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但是,限于当时史料不足,关于梓潼阁的真实由来,我无法给出准确答案。

但我坚信水阳梓潼阁与其旁边西南方的袁氏宗祠,一定有着密切的联系。直到2021年初冬水阳《龙溪西镇袁氏宗谱》被发现,水阳梓潼阁的真实由来便完全浮出了水面。

(作者系宣州区水阳镇干部,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制作:童达清。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