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生肖配对

狩猎的意思(狩猎的意思解释词语)

时间:2024-01-29 23:48:43 作者:牛奶煮萝莉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猎师纷纷走榛莽,女亦相随把弓矢”,唐代民间狩猎活动是啥样?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唐朝时期实现了大一统,因此相较于前朝疆域范围明显扩大了不少。自然条件多样的情况下,唐朝的各类野生动植物资源也相对来说比较丰富了。而且唐朝时期,社会流行着尚武的风气。到了这一时期,狩猎活动就逐渐繁荣起来了,甚至成为了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狩猎活动

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狩猎业,唐朝的百姓想出来一系列的妙计,设计出了不少全新的狩猎工具,这样一来就极大的提高了狩猎的效率。与此同时,狩猎业的繁荣发展,对于唐朝的各个领域来说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当中既有利也有弊。

一、分层发展,唐朝狩猎业所处的大环境

早在唐朝建立之前,李氏家族在魏朝时地位就相当显赫,其先辈被皇帝亲封为柱国大将军,在朝堂上也是权倾一时的存在。而李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与其接受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风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李氏家族的不少人都会选择与少数民族通婚,像唐高祖李渊的母亲就是胡族血统,是北周大将独孤信的女儿,因此唐朝的皇族就带有着少数民族的血统。

加上李氏集团所发展的势力集团是关陇贵族军事集团,这一势力集团正是处在胡汉交界处,在长时间与少数民族聚居的环境下,汉族人也受到了这些民族的影响,开始养成崇尚武力的风气,一般从小就会培养孩子骑射武功,为之后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做准备。

不仅如此,胡人是相当热衷于狩猎的。因此,唐朝从统治者开始也学习并保留了这一传统。根据史料记载能够看出,当时唐高祖李渊在建立唐朝之后,总共外出进行了二十二次狩猎活动,这与前朝的统治者相比数量有了一个极大的提升。而到了李世民时期,就更频繁了。几乎一年会举行一次狩猎活动,甚至有时候会一年四五次。

等到了武则天执政的时候,在原先的科举制之中加入了武试,专门来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并且规定除了贵族子弟可以参加选拔之外,普通的平民百姓同样有资格参加,这样一来就极大的激发了民间百姓习武的热情,想要通过武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一时间整个民间的尚武风气都相当浓重。

宫廷狩猎活动

因为尚武的风气相当重,所以说唐朝时期的百姓也会去参加各种习武活动,像骑射,格斗这些大都不在话下,这些都为狩猎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这些人文方面的背景之外,唐朝时期的自然环境背景也相当有利于狩猎的发展。因为降水量在当时还是比较充足的,因此唐朝时期森林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各类植被的生长状况也相当良好。因为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所以当时各地都有分布着大量的野生动物。

据记载,唐朝时期的森林覆盖率在33%左右,几乎每个州县都有一定的森林区域,这也给唐朝百姓狩猎提供了一定的场所。

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唐朝时期之所以兴盛起狩猎活动,与此前的思想文化传统有关,与当时的自然环境背景有关,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促进了唐朝狩猎活动的发展。并且当时的民众还花了不少巧思,专门研制了不少的狩猎工具,这些工具的使用和方法的更新都为狩猎活动的发展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二、方法更新,狩猎技术渐趋成熟

到了唐朝时期,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狩猎活动,民众们在方法上进行了更新。对于当时的狩猎活动来说,不管是只身一人去狩猎,还是说多人组队狩猎都是可以的。但是森林之中有不少高大凶猛的野兽,这个时候如果说没有足够灵巧的技术的话,一个人是很难制服这些野兽的。

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技术高超的猎人,即便是一人也能够将野兽给猎获,像钟传就是其中之一。但是绝大多数的人还是选择跟别人一起去狩猎,这样既能够提高狩猎的效率,也能够保证自身的安全。

《林行遇猎》之中记载着:

“猎师纷纷走榛莽,女亦相随把弓矢,南北东西尽杀心,断烧残云在围里”。

为了能够提高狩猎的成功率,猎人还必须要掌握各种各样的狩猎方法。像比较常见的就是布置陷阱。

《唐六典》之中记载:

“谙有猛兽处,听作槛阱,射窠等”。

武举

尤其是像虎,熊这样比较凶猛的野兽,一般猎杀它们就得提前设置好陷阱,挖好陷阱之后,不少人还会选择在里面放一些捕兽夹,放置野兽掉进陷阱之后再逃跑。

前面也有提到过,唐朝人崇尚武力,因此自小就会教授孩子骑射。所以唐朝狩猎时也会采用弓矢,这样一来即便是面对着远距离的猎物,或者说是行动中的猎物,照样能够捕捉到。为了能够增加效率,猎人们还会在弓箭头处抹上药物,一旦射中了,药效就会立刻发作,野兽也就难以逃脱了。

《朝野佥载》中记载:

“虎中药箭食清泥,野猪中药箭豗荠而食”。

唐朝的时候,人们还会专门的去饲养一些鹰和犬,这些动物就能够在狩猎当中作为辅助的工具。其实,这些辅助性的动物早在唐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不过那个时候还仅限于宫廷内,到了唐朝的普及度就大大提高了,普通民众也会饲养鹰和犬。

除了上面所说的这些比较常见的方法之外,还有不少其他的狩猎方法,像许多经验比较丰富的猎人,他们都会对各种野兽的日常习性进行分析,然后总结出这些猎物的弱点,这样一来就能够根据它的弱点去做到精准打击,自然狩猎的成功率也就增加了。

因为方法改进了,工具增多了,所以唐朝的狩猎业也越来越繁荣,在这种情况下狩猎业对于王朝的发展来说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这些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既有有利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

三、连接社会,对王朝发展影响颇深

唐朝时期,主要就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因此这种情况下,狩猎活动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种植业的发展。毕竟原先农业种植之中,不少的粮食会遭到猛兽的破坏。而对于这些野兽的捕杀,能够对于种植的粮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唐朝经济

同时,不少的百姓会将狩猎作为自己的一个职业。通过这一职业来谋生,还有一些人会在农闲的时候进行狩猎活动,赚一些钱来补贴家用。

另外猎人们在捕捉了不少野兽之后,往往会将这些野兽售卖出去,这样一来就为手工业提供了原材料。像许多野兽的皮毛可以用来做笔,还可以用来制作衣物。唐朝的百姓学着给这些动物进行加工,发展起来了不少特色的手工业。像宜州在唐朝时期,就靠着狩猎野兔成为了唐朝的制笔中心。

尤其是对于许多山区的民众来说,想要从事农业种植,但是苦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适合,于是为了谋生就只能依赖于手工业了,慢慢的手工业发展越来越繁荣,商品经济也就逐渐的发展起来了。

像上层社会的皇亲贵族,往往有着对各种珍奇异兽的需求,不管是去饲养也好,还是用它们的皮毛制作东西也好,因为有这样的需求,于是唐朝时期也衍生出了一个全新的职业,就是专业猎人。

这些猎人也并非是各类野兽都去捕捉,而是在其中另外又有了新的分工,比方说有捕蛇的,有捕鹰的,这样一来狩猎活动的发展也就促进了唐朝民众的就业,不少人更是靠着这一行业发家致富。正所谓民富国强,唐王朝的经济实力也在逐步的增强。

猎犬

当然,虽说狩猎活动给唐朝的发展带来了不少积极的影响,但也不是说所有的影响都是有利的,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消极的影响。

像不少人为了能够从中获利,对于各类野生动物进行滥捕滥杀,这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不少的动物品种濒临灭绝,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

《坊州按狱》中记载:

“山秃逾高采,水穷益深捞。龟鱼既绝迹,鹿兔无遗毛”。

好在最后统治者也意识到了狩猎活动产生的弊端,于是就制定了相关的律法,每年规定时间去进行狩猎活动,一旦违反了法律规定,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这样一来也算是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平衡。

结语

与其它王朝相比,唐朝不管是在社会秩序,还是在疆域范围上都有了一定的发展,这些也都为狩猎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了能够更好的开展狩猎活动,唐朝百姓也在前人的经验上研制出新的工具,开拓出新的方法。

专业猎人

在唐朝民众的努力下,狩猎业一度发展的如火如荼,这也推动了唐朝的经济发展,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既然有好的一面,自然也会有一定的弊端。狩猎活动的繁荣对于王朝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但是因为明确了破坏性之大,所以说,唐朝才会制定出这方面的律法,这也给后代的生态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林行遇猎》

《唐六典》

《坊州按狱》

中考语文易错字音一览表

A

1.挨饿受冻ái 2.狭隘ài

B

1.纵横捭阖bǎihé 2.稗官野史bài

3.扳平bān 4.同胞bāo 5.哺育bǔ

6.剥皮bāo 7.薄纸báo

8.并行不悖bèi 9.蓓蕾bèilěi

10.奔波bō 11.投奔bèn 12.迸发bèng

13.包庇bì 14.麻痹bì 15.刚愎自用bì

16.停泊bó 17.濒临bīn 18.针砭biān

19.屏气bǐng 20.淡薄bó 21.剥削bōxuē

C

1.粗糙cāo 2.嘈杂cáo 3.参差cēncī

4.差错chā 5.偏差chā 6.差距chā

7.挫折cuò 8.痴呆chī 9.刹那chà

10.差遣chāi 11.谄媚chǎn 12.忏悔chàn

13.蹉跎cuōtuó 14.场院cháng 15.璀璨cuǐ

16.赔偿cháng 17.徜佯cháng

18.风驰电掣chè 19.瞠目结舌chēng

20.乘机chéng 21.惩前毖后chéng

22.从容cóng 23.驰骋chěng 24.鞭笞chī

25.痴心妄想chī 26.白痴chī 27.踟蹰chíchú

28.奢侈chǐ 29.烟囱cōng 30.炽热chì

31.伺候cì 32.叱咤风云chìzhà

33.忧心忡忡chōng 34.憧憬chōng

35.崇拜chóng 36.惆怅chóuchàng

37.踌躇chóuchú 38.相形见绌chù

39.瑕疵cī 40.揣摩chuǎi 41.椽子chuán

42.创伤chuāng 43.凄怆chuàng

44.啜泣chuò 45.辍学chuò

D

1.呆板dāi 2.答应dā 3.逮老鼠dǎi

4.逮捕dài 5.殚精竭虑dān

6.虎视眈眈dān 7.肆无忌惮dàn

8.档案档次dàng 9.当(本)年dàng

10.追悼dào 11.提防dī 12.瓜熟蒂落dì

13.缔造dì 14.兑换duì 15.玷污diàn

16.订正dìng 17.恫吓dònghè 18.踱步duó

E

1.阿谀ēyú 2.婀娜ēnuó 3.扼要è

F

1.菲薄fěi 2.沸点fèi 3.氛围fēn

4.肤浅fū 5.随声附和fùhè 6.仿佛fú

7.凫水fú 8.篇幅fú 9.辐射fú 10.果脯fǔ

G

1.粗犷guǎng 2.大动干戈gē

3.纠葛gé 4.脖颈jǐng 5.提供gōng

6.供销gōng 7.供给gōng

8.供不应求gōngyìng 9.供认gòng

10.口供gòng 11.佝偻gōulóu 12.勾当gòu

13.骨气gǔ 14.蛊惑gǔ 15.商贾gǔ

16.瑰丽guī 17.刽子手guì 18.皈依guī

1.尸骸hái 2.稀罕han 3.引吭高歌háng

4.干涸hé 5.一丘之貉hé 6.上颌hé

7.喝采hè 8.负荷hè 9.蛮横hèng

10.飞来横祸hèng 11.发横财hèng

12.一哄而散hòng13.糊口hú

14.囫囵吞枣húlún 15.华山huà

16.混淆hùnxiáo 17.病入膏肓huāng

18.讳疾忌医huìjí 19.诲人不倦huì

20.阴晦huì 21.污秽huì 22.混水摸鱼hún

J

1.茶几jī 2.畸形jī 3.羁绊jī

4.羁旅jī 5.放荡不羁jī 6.无稽之谈jī

7.通缉令jī 8.汲取jí 9.即使jí

10.开学在即jí 11.疾恶如仇jí

12.嫉妒jí 13.棘手jí 14.贫瘠jí

15.狼藉jí 16.一触即发jí 17.脊梁jǐ

18.给予jǐyǔ 19.角斗jué 20.角逐jué

21.倔强juéjiàng 22.雪茄jiā

23.隽永juàn 24.歼灭jiān

25.草菅人命jiān 26.缄默jiān 27.渐染jiān

28.眼睑jiǎn 29.间断jiàn 30.隽秀jùn

31.缴纳jiǎo 32.校对jiào 33.角色jué

34.猖獗jué 35.一蹶不振jué

36.拮据jiéjū 37.押解jiè

38.情不自禁jīn 39.根茎叶jīng 40.龟裂jūn

41.杀一儆百jǐng 42.强劲jìng

43.劲敌jìng 44.劲旅jìng 45.痉挛jìng

46.细菌jūn 47.针灸jiǔ 48.韭菜jiǔ

49.内疚jiù 50.既往不咎jiù

51.狙击jū 52.咀嚼jǔjué 53.循规蹈矩jǔ

54.矩形jǔ 55.沮丧jǔ 56.龟裂(jūn)

K

1.同仇敌忾kài 2.不卑不亢kàng

3.坎坷kě 4.可汗kèhán 5.恪守kè

6.会计kuài 7.窥探kuī 8.傀儡kuǐ

L

1.邋遢lāta 2.丢三落四là 3.书声琅琅láng

4.唠叨láo 5.落枕lào 6.奶酪lào

7.勒索lè 8.勒紧lēi 9.擂鼓léi

10.掠夺lüè 11.果实累累léi

12.罪行累累lěi 13.擂台lèi

14.恶劣liè 15.贿赂lù

16.打量liáng 17.量入为出liàng

M

1.抹桌子mā 2.阴霾mái 3.埋怨mán

4.联袂mèi 5.扪心自问mén

6.愤懑mèn 7.分娩miǎn

8.酩酊mǐngdǐng 9.荒谬miù

10.牟取móu 11.静谧mì 12.萎靡不振mǐ

13.抹墙mò 14.蓦然回首mò

15.脉脉mò 16.模样mú

N

1.羞赧nǎn 2.口讷nè 3.气馁něi

4.隐匿nì 5.拘泥nì 6.亲昵nì

7.泥泞nìng 8.执拗niù 9.虐待nüè

P

1.扒手pá 2.炮烙páoluò 3.心宽体胖pán

4.蹒跚pán 5.咆哮páoxiào

6.彷徨páng 7.胚胎pēi 8.喷香pèn

9.抨击pēng 10.匍匐púfú

11.风尘仆仆pú 12.癖好pǐ

13.澎湃péngpài 14.大腹便便pián

15.剽窃piāo 16.湖泊pō

17.解剖pōu 18.前仆后继pū

Q

1.倾盆大雨qīng 2.蹊跷qīqiāo 3.祈祷qí

4.引擎qíng 5.修葺qì 6.休憩qì

7.关卡qiǎ 8.悭吝qiān

9.潜移默化qián 10.虔诚qián

11.天堑qiàn 12.怯懦qiè

13.强迫qiǎng 14.勉强qiǎng

15.强求qiǎng 16.牵强附会qiǎng

17.曲折qū 18.商榷què

R

1.围绕rào 2.荏苒rěnrǎn

3.仍然réng 4.冗长rǒng

S

1.堵塞sè 2.刹车shā

3.潸然泪下shān 4.教室shì

5.倏忽shū 6.吸吮shǔn

7.禅让shàn 8.讪笑shàn

9.赡养shàn 10.折本shé

11.怂恿sǒngyǒng 12.退避三舍shè

13.海市蜃楼shèn 14.狩猎shòu

15.束缚shùfù 16.刷白shuà

17.游说shuì 18.塑料sù 19.鬼鬼崇崇suì

T

1.湍急tuān 2.字帖tiè 3.熏陶táo

4.孝悌tì 5.倜傥tìtǎng 6.恬不知耻tián

7.妥贴tiē 8.请帖tiě

9.如火如荼tú 10.蜕化tuì

W

1.违反wéi 2.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

3.为虎作伥wèichāng 4.龌龊wòchuò

5.斡旋wò 6.深恶痛绝wùjué

X

1.膝盖xī 2.狡黠xiá 3.纤维xiānwéi

4.屡见不鲜xiān 5.垂涎三尺xián

6.肖像xiào 7.纸屑xiè 8.机械xiè

9.不朽xiǔ 10.铜臭xiù 11.星宿xiù

12.酗酒xù 13.炫耀xuàn 14.洞穴xué

Y

1.筵席yán 2.揠苗助长yà 3.河沿yán

4.奄奄一息yǎn 5.赝品yàn

6.杳无音信yǎo 7.呜咽yè 8.摇曳yè

9.笑靥yè 10.后裔yì 11.颐和园yí

13.肄业yì 14.应届yīng 15.应用文yìng

16.应试教育yìng 17.邮递员yóu

18.黑黝黝yǒu 19.参与yù 20.头晕yūn

21.允许yǔn 22.晕车yùn 23.酝酿yùnniàng

Z

1.载重zài 2.登载zǎi 3.载歌载舞zài

4.拒载zài 5.怨声载道zài

6.暂时zàn 7.确凿záo 8.臧否zāngpǐ

9.憎恶zēng 10.驻扎zhā

11.精湛zhàn 12.颤栗zhàn

13.着慌zháo 14.沼泽zhǎo 15.召开zhào

16.肇事zhào 17.挣脱zhèng

18.脂肪zhī 19.质量zhì

20.脍炙人口kuaìzhì 21.中肯中吃zhòng

22.贮藏伫立zhù 23.撰稿zhuàn

24.弄巧成拙zhuō 25.着陆zhu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生字词整理

八年级下册生字词

第1课 社戏

1.钳(qián)

2.撮(cuō)

3.偏僻(piān pì)

4.行辈(háng bèi)

5.照例(zhào lì)

6.欺侮(qī wǔ)

7.宽慰(kuān wèi)

8.嘱咐(zhǔ fù)

9.怠慢(dài màn)

10.礼数(lǐ shù)

11.撺掇(cuān duō)

12.凫水(fú shuǐ)

13.潺潺(chán chán)

14.踊跃(yǒng yuè)

15.屹立(yì lì)

16.家眷(jiā juàn)

17.皎洁(jiǎo jié)

18.好歹(hǎo dǎi)

19.归省(guī xǐng)

20.秩秩斯干(zhì zhì sī gān)

21.橹(lǔ)

22.蕴藻(yùn zǎo)

23.叉港(chà gǎng)

24.漂渺(piāo miǎo)[缥缈(piāo miǎo)]

25.桕树(jiù shù)

26.棹(zhào)

27.楫(jí)

第2课 回延安

1.盏(zhǎn)

2.登时(dēng shí)

3.糜子(méi zi)

4.油馍(yóu mó)

5.脑畔(nǎo pàn)

6.眼眶(yǎn kuàng)

第3课 安塞腰鼓

1.瞳仁(tóng rén)

2.恬静(tián jìng)

3.亢奋(kàng fèn)

4.晦暗(huì àn)

5.束缚(shù fù)

6.羁绊(jī bàn)

7.闭塞(bì sè)

8.冗杂(rǒng zá)

9.严峻(yán jùn)

10.震撼(zhèn hàn)

11.磅礴(páng bó)

12.辐射(fú shè)

13.渺远(miǎo yuǎn)

14.大彻大悟(dà chè dà wù)

15.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

16.戛然而止(jiá rán ér zhǐ)

17.蓦然(mò rán)

18.落日照大旗(luò rì zhào dà qí)

19.马鸣风萧萧(mǎ míng fēng xiāo xiāo)

第4课 灯笼

1.争讼(zhēng sòng)

2.领域(lǐng yù)

3.斡旋(wò xuán)

4.静穆(jìng mù)

5.思慕(sī mù)

6.怅惘(chàng wǎng)

7.锵然(qiāng rán)

8.褪色(tuìshǎi)

9.燎原(liáo yuán)

10.熙熙然(xī xī rán)

11.暖融融(nuǎn róng róng)

12.马前卒(mǎ qián zú)

13.人情世故(rén qíng shì gù)

14.幽悄(yōu qiǎo)

15.骠(piào)

16.裴公(péi gōng)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

1.萌发(méng fā)

2.次第(cì dì)

3.翩然(piān rán)

4.孕育(yùn yù)

5.农谚(nóng yàn)

6.海棠(hǎi táng)

7.悬殊(xuáns hū)

8.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ì jì)

9.周而复始(zhōu ér fù shǐ)

10.花香鸟语(huā xiāng niǎo yǔ)

11.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

12.载途(zà itú)

13.连翘(lián qiào)

第6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臀(tún)

2.骨骼(gǔ gé)

3.漂移(piāo yí)

4.流逝(liú shì)

5.褶皱(zhě zhòu)

6.携带(xié dài)

7.两栖(liǎng qī)

8.彗星(huì xīng)

9.潮汐(cháo xī)

10.劫难(jié nàn)

11.致密(zhì mì)

12.陨石(yǔn shí)

13.追溯(zhuī sù)

14.天衣无缝(tiān yī wú fèng)

15.铱(yī)

第7课 大雁归来

1.雾霭(wù ǎi)

2.缄默(jiān mò)

3.迁徙(qiān xǐ)

4.赌注(dǔ zhù)

5.沼泽(zhǎo zé)

6.瞄准(miáo zhǔn)

7.狩猎(shòu liè)

8.盘旋(pán xuán)

9.喧嚷(xuān rǎng)

10.邀请(yāo qǐng)

11.凋零(diāo líng)

12.枯燥(kū zào)

13.稀疏(xī shū)

14.弥漫(mí màn)

15.目空一切(mù kōng yí qiè)

16.偷偷摸摸(tōu tōu mō mō)

17.环颈雉(huán jǐng zhì)

18.沙锥鸟(shā zhuī niǎo)

19.半蹼鹬(bàn pǔ yù)

第8课 时间的脚印

1.掸(dǎn)

2.踪迹(zōng jì)

3.装置(zhuāng zhì)

4.烘烤(hōng kǎo)

5.腐蚀(fǔ shí)

6.沙砾(shā lì)

7.山麓(shān lù)

8.沟壑(gōu hè)

9.龟裂(jūn liè)

10.帷幕(wéi mù)

11.海枯石烂(hǎi kū shí làn)

12.猛犸象(měng mǎ xiàng)

第9课 桃花源记

1.俨然(yǎn rán)

2.阡陌(qiān mò)

3.黄发垂髫(huáng fà chuí tiáo)

4.要(yāo)

5.间隔(jiàn gé)

6.语云(yù yún)

7.诣(yì)

8.骥(jì)

第10课 小石潭记

1.篁竹(huáng zhú)

2.清冽(qīng liè)

3.坻(chí)

4.嵁(kān)

5.佁然(yǐ rán)

6.俶尔远逝(chù ěr yuǎn shì)

7.翕忽(xī hū)

8.差互(cī hù)

9.悄怆幽邃(qiǎo chuàng yōu suì)

10.龚(gōng)

第11课 核舟记

1.器皿(qì mǐn)

2.贻(yí)

3.有奇(yǒu jī)

4.二黍许(èr shǔ xǔ)

5.中轩敞者(zhōng xuān chǎng zhě)

6.箬篷(ruò péng)

7.糁之(sǎn zhī)

8.髯(rán)

9.矫首昂视(jiǎo shǒu áng shì)

10.诎(qū)

11.虞山(yú shān)

12.篆章(zhuàn zhāng)

第12课 《诗经》二首

1.雎鸠(jū jiū)

2.窈窕(yǎo tiǎo)

3.好逑(hǎo qiú)

4.寤寐(wù mèi)

5.悠哉(yōu zāi)

6.芼(mào)

7.蒹葭(jiān jiā)

8.溯洄(sù huí)

9.晞(xī)

10.湄(méi)

11.跻(jī)

12.涘(sì)

13.沚(zhǐ)

第13课 最后一次讲演

1.晓得(xiǎo dé)

2.卑劣(bēi liè)

3.无耻(wú chǐ)

4.毒手(dú shǒu)

5.诬蔑(wū miè)

6.(tú shā)

7.悲愤(bēi fèn)

8.捶击(chuí jī)

9.恐怖(kǒng bù)

10.势力(shì lì)

11.毁灭(huǐ miè)

12.卑鄙(bēi bǐ)

13.蛮横(mán hèng)

14.赋予(fù yǔ)

15.光明正大(guāng míng zhèng dà)

16.挑拨离间(tiǎo bō lí jiàn)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瞭望(liào wàng)

2.缅怀(miǎn huái)

3.探察(tàn chá)

4.探讨(tàn tǎo)

5.检讨(jiǎn tǎo)

6.彷徨(páng huáng)

7.激变(jī biàn)

8.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9.袖手旁观(xiù shǒu páng guān)

10.不知所措(bù zhī suǒ cuò)

第15课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1.抉择(jué zé)

2.扶植(fú zhí)

3.阻碍(zǔ ài)

4.趋势(qū shì)

5.干预(gān yù)

6.堕落(duò luò)

7.膏(gāo)

8.狡辩(jiǎo biàn)

9.多多益善(duō duō yì shàn)

10.阳奉阴违(yáng fèng yīn wéi)

11.招摇撞骗(zhāo yáo zhuàng piàn)

12.风口浪尖(fēng kǒu làng jiān)

13.强词夺理(qiǎng cí duó lǐ)

14.平易近人(píng yì jìn rén)

15.不修边幅(bù xiū biān fú)

16.狗皮膏药(gǒu pí gāo yao)

第16课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1.浩劫(hào jié)

2.指摘(zhǐ zhāi)

3.襁褓(qiǎng bǎo)

4.萦绕(yíng rào)

5.绚丽(xuàn lì)

6.枷锁(jiā suǒ)

7.拙劣(zhuō liè)

8.肤浅(fū qiǎn)

9.目睹(mù dǔ)

10.奠定(diàn dìng)

11.挚爱(zhì ài)

12.钟爱(zhōng ài)

13.分崩离析(fēn bēng lí xī)

14.暴风骤雨(bào fēng zhòu yǔ)

15.担惊受怕(dān jīng shòu pà)

16.行将就木(xíng jiāng jiù mù)

17.相辅相成(xiāng fǔ xiāng chéng)

18.自圆其说(zì yuán qí shuō)

第17课 壶口瀑布

1.铸(zhù)

2.告诫(gào jiè)

3.推搡(tuī sǎng)

4.霎时(shà shí)

5.驰骋(chí chěng)

6.漩涡(xuán wō)

7.寒噤(hán jìn)

8.迂回(yū huí)

9.汩汩(gǔ gǔ)

10.湿漉漉(shī lù lù)

11.震耳欲聋(zhèn ěr yù lóng)

12.前呼后拥(qián hū hòu yōng)

13.怒不可遏(nù bù kě è)

14.出轧(chū zhá)

第18课 在长江源头各冬

1.棱角(léng jiǎo)

2.骤然(zhòu rán)

3.虔诚(qián chéng)

4.恭顺(gōng shùn)

5.蠕动(rú dòng)

6.凄凉(qī liáng)

7.怠慢(dài màn)

8.敦实(dūn shi)

9.蜿蜒(wān yán)

10.消长(xiāo zhǎng)

11.衰竭(shuāi jié)

12.漫溢(màn yì)

13.演绎(yǎn yì)

14.安营扎寨(ān yíng zhā zhài)

15.风云变幻(fēng yún biàn huàn)

16.接踵而至(jiē zhǒng ér zhì)

17.历历在目(lì lì zài mù)

18.川流不息(chuān liú bù xī)

19.漫不经心(màn bù jīng xīn)

20.黧黑(lí hēi)

21.砾石(lì shí)

22.腈纶(jīng lún)

第19课 登勃朗峰

1.雇(gù)

2.翌日(yì rì)

3.穹顶(qióng dǐng)

4.逗留(dòu liú)

5.缭绕(liáo rào)

6.妩媚(wǔ mèi)

7.浮躁(fú zào)

8.颠簸(diān bǒ)

9.旷野(kuàng yě)

10.打嗝(dǎ gé)

11.轻歌曼舞(qīng gē màn wǔ)

12.瞬息万变(shùn xī wàn biàn)

13.纷至沓来(fēn zhì tà lái)

14.名副其实(míng fù qí shí)

15.巉峻(chán jùn)

16.拾级(shè jí)

17.霓裳羽衣(ní cháng yǔ yī)

第20课 一滴水经过丽江

1.闸(zhá)

2.砚(yàn)

3.蘸(zhàn)

4.喧哗(xuān huá)

5.奔流(bēn liú)

6.矗立(chù lì)

7.映照(yìng zhào)

8.苍劲(cāng jìng)

9.翡翠(fěi cuì)

10.眺望(tiào wàng)

11.擦拭(cā shì)

12.硕大(shuò dà)

13.喧腾(xuān téng)

14.亭台楼阁(tíng tái lóu gé)

15.目眩神迷(mù xuàn shén mí)

16.草甸(cǎo diàn)

第21课 《庄子》二则

1.鲲(kūn)

2.抟扶摇(tuán fú yáo)

3.濠梁(háo liáng)

4.鲦鱼(tiáo yú)

第22课 《礼记》二则

1.兑命(yuè mìng)

2.学学半(xiào xué bàn)

3.选贤与能(xuǎn xián jǔ néng)

4.讲信修睦(jiǎng xìn xiū mù)

5.矜寡孤独(guān guǎ gū dú)

6.职分(zhí fèn)

第23课 马说

1.祗(zhǐ)

2.骈死(pián sǐ)

3.槽枥(cáo lì)

4.食(sì通“饲”shí粮食,食物)

5.外见(wài xiàn通“现”)

第24课 唐诗二首

1.三重茅(sān chóng máo)

2.挂罥(guà juàn)

3.长(cháng)

4.沉塘坳(chén táng ào)

5.布衾(bù qīn)

6.丧乱(sāng luàn)

7.何由彻(hé yóu chè)

8.突兀(tū wù)

9.薪(xīn)

10.翩翩(piān piān)

11.敕(chì)

12.叱(chì)

“褪色”与“退色”的读音及区别

“褪色”(大家都习惯于读tuì sè,并且在网络上的大多是词典中都是显示的tuìsè,但在出版的诸多权威词典、字典中,已标明是tuì shǎi, 所以读 tuì shǎi )同学们注意,一定读tuì shǎi。

基本解释

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

例如:这幅油画珍藏40年没褪色

与“退色”的区别

退色有2个意思:tuì shǎi

(1)颜色逐渐减退变淡。

如:阴丹士林,永不退色。

(2)指使颜色消除。

如:退色灵。

除了tuì shǎi,还可以读 tuìsè,意思是:由于长期使用和年龄的增长而使本色大量消失

比如:身着退色的牛仔服。

其实这句话里,“退色”可以写成“褪色”,“退色”也能读tuì shǎi

\"褪色\"主要是指衣物一类的东西;\"退色\" 除了指衣物一类的东西,还可以指思想/热情一类的抽象的东西,可以不具体化。

比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历史习俗在岁月的洗涤下退色了。(抽象含义,不能用“褪色”)

载途 zàitú

(1)载运行驶的路途距离。 载途过长

(2)布满路面。 收获季节,郊区马路上粮食载途

风雪载途[fēng xuě zài tú ] [释义]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君子好逑[jūn zǐ hǎo qiú]

1. 【解释】:逑,通“仇”。仇:配偶,故好逑即好配偶,原指君子的佳偶。后遂用为男子追求佳偶之套语。

2. 【出自】:语出《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逑,匹也。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3.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

【举例造句】:

公婆再想不到拿着我玉凤姐姐那样一个‘窈窕淑女’,玉郎他竟不肯‘君子好逑’。

人豹之间:从君子豹饰到豹猎归隐

任疆

豹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从古至今都是一种吉兽,古语中有“君子豹变”、“南山隐豹”,分别用来比喻君子的养成和贤人的归隐。不论是作为具象的驯豹,还是作为一种抽象的文化象征,亦或是作为中国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缩小贫富差距的见证者,豹在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记忆和深远的文化意义。

早在殷商时期,中原一带的山林地区栖息有大量的野生豹,豹子的种群数量之多以至于还出现了稀有的黑化个体,史书中便记载了西周开国功臣散宜生为了让被扣押在朝歌城的周文王免受刑罚,曾向商纣王进献黑豹。据《太平御览·兽部·卷四》转引孙氏《瑞应图》所载:“文王拘於羑里。散宜生于怀途山得玄豹,以献纣,免西怖戤难。”除此之外,豹子也是穷奢极欲的商纣王餐桌上的美食珍馐,据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中所载,“纣为玉箸,箕子曰:‘玉箸必食熊蹯(即熊掌)、豹胎(即母豹胎盘)。’”

有周一代,豹皮成为了经久不衰的时兴之物。周武王要求大臣们只有穿着豹裘才能进宫觐见,于是豹皮在市场上被炒到了价值百金的高价,甚至有大臣把家中的千钟粮食都卖了却还是买不起,《太平御览·兽部·卷四》转引《管子》记载了当时的情形:“武王为侈靡,令人貂襜(chān,遮至膝前的短衣)豹裘方得入庙,故豹皮百金。臣家粜千钟,未得一豹皮。”当然,对于周武王这种行为是否真的是穷奢极欲,管仲有不同的看法,《管子·揆度》中解释道,“大夫散其邑粟与其财物以市虎豹之皮,故山林之人刺其猛兽若从亲戚之仇,此君冕服于朝,而猛鲁胜于外,大夫已散其财物,万人得受其流,此尧舜之数也”,周武王之所以如此安排,就是要让危害百姓的虎豹消亡,同时也避免了财富过分集中,最终让广大百姓获益,如若果真如此,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央政府旨在缩小贫富差距的尝试,周武王也真的可以媲美尧舜了。

由于豹皮的珍稀,以至于后来出现了“豹皮外交”。周宣王在位时(前827-前781年),将北方百戎之一的貊族部落交给韩侯统领,韩侯不负所望,励精图治,向周宣王进献了豹皮作为报答,这一君臣之佳话被记录在《诗经·大雅·韩奕》中流传后世:“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因以其伯。实墉实壑,实亩实藉。献其貔皮,赤豹黄罴。”(《毛诗正义·卷十八》中对“赤豹”进行了解释,即“毛赤而文黑,谓之赤豹;毛白而文黑,谓之白豹”)到了东周时期,《管子·大匡》中记载了齐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为了交好小诸侯国,在管仲的建议下,“令齐以豹皮往,小侯以鹿皮报”,《管子·小匡》也记载道,“桓公知诸侯之归己也,故使轻其币而重其礼,诸侯以缕帛布、鹿皮四分以为币,齐以文锦虎豹皮报”,齐桓公通过“拘之以利,结之以信,示之以武”收获了小诸侯的亲附。除此之外,戎狄部落也通过向诸侯国进献豹皮来请求和平,《韩非子·喻老》中记载:“翟人有献丰狐、玄豹之皮于晋文公(前636年-前628年在位);《左传·襄公四年》记载:“无终子(居于今山西太原一带的一支山戎首领)嘉父使孟乐如晋,因魏庄子(即晋国国卿魏绛)纳虎豹之皮,以请和诸戎。”

图1:战国错金银狩猎纹镜(日本永清文库藏)

在当时,用豹皮制成的服饰一度引领了上流社会的时尚潮流,带有一种君子的象征,这在《诗经》中留下了大量记载。《诗经·郑风·羔裘》中写道:“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意思是身着豹饰羊皮袄的勇武之人,这样的君子是可以为国维护法纪的正直官员。楚王身穿用豹皮做成的鞋子“豹舄(xì)”来彰显君子风度,据《左传·昭公十二年》中的记载,“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秦国相赠的羽衣),翠被,豹舄”;唐代钱起曾作《豹舄赋》:“丽哉豹舄,文彩彬彬。豹则雕虎齐价,舄与君子同身。”正因豹饰、豹舄“与君子同身”,当时军队中的执法官便拿着豹皮来整肃队伍、严明军纪,《宋书·志第八》中便有徐广引用《淮南子》的一段话:“军正(注:春秋始置,汉魏常设,军中执法官)执豹皮,以制正其众。”当然也有那些身着豹饰却不行君子之道而遭致百姓嘲讽的人,《诗经·唐风·羔裘》中便表达了晋人对晋国卿大夫高高在上,不知体恤百姓的不满:“羔裘豹袪,自我人居居(即“倨倨”,傲慢无礼)……羔裘豹褎(yòu,亦作“袖”),自我人究究。”

图2:西周柞伯簋及其铭文(河南博物院藏)

除了被制成服饰,豹皮还被做成箭靶,成为天子、诸侯参加的“大射”中不可或缺的器具。“大射”是周代极其重要的活动,据《礼记·射义》所载,“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周天子通过射礼来对贵族进行选拔。据《周礼·天官·司裘》所载,“王大射,则共虎侯(侯即靶布,方十尺)、熊侯、豹侯,设其鹄(鹄即靶心,方四尺);诸侯,则共熊侯、豹侯;卿大夫则共麋侯,皆设其鹄”,不同级别的射礼中不同地位的人用不同兽皮制成的靶子,周天子主持的“大射”天子用虎皮靶,众诸侯用熊皮靶,卿大夫以下用豹皮靶。之所以当时用射礼选拔贵族,是因为射礼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礼仪,“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通过射礼可以对一个人的仪容、教养、心态、体魄、箭术进行全面考察,因而考察结果直接决定了诸侯、卿大夫在天子心中的印象,从而根本上决定了其未来的命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数与于祭而君有庆,数不与于祭而君有让;数有庆而益地,数有让而削地”,即在“大射”中表现好才能获得与周天子共同祭祀的机会,参加这种祭祀的次数多了自然也会得到周天子赏赐的封地,反之则会被削减封地。柞伯簋上便记载了周康王时期(前1020年-前996年)的一次大射,柞伯十发全中,得到了周康王的赏赐,于是便铸簋刻文纪念(图2)。

除此之外,豹尾也因承载着一种平安归来的吉祥寓意,成为周天子出行车队最后一辆车上必须悬挂的装饰,即所谓“前旄头【天子仪仗中排头的执罼(bì)者,头戴熊皮冠谓之“旄头”】,后豹尾”,《尔雅翼·卷十九》中对此解释道,“熊出而不迷,故开道者首熊以出焉;豹之为物往而能反,故广志曰:‘狐死首丘,豹死首山’,豹往而能反,故殿后者尾豹以入焉”,即以豹尾所代表的出而能返的豹子来寓意天子能够平安归来(注:不是所有的动物都认路,同书中还曾写道“虎出百里外即迷失道路”);但史籍中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晋代崔豹《古今注·舆服》中解释道,“豹尾车,周制也,所以象君子豹变,尾言谦也”,所谓“君子豹变”出自《周易·革卦》,形容君子如幼豹到成年豹一样的成长蜕变,寓意天子经过豹变成为了谦谦君子。

正是因为对豹皮、豹尾的旺盛需求,导致了中国土生土长的野生豹在周代被大量捕杀,连《庄子·山木》中都不免感叹:“夫丰狐文豹,栖于山林……是何罪之有哉?其皮为之灾也。”到了春秋末期,范蠡(前536-前448年)在《范子计然》中写道:“豹皮出南郡。”根据范蠡的出生地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和后来投奔越国推断,“南郡”应当是长江中下游一带,可见当时中原一带豹子已经很罕见了。

图3:战国虢国墓地出土的错金银铜豹镇(河南博物院藏)

图4:战国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石豹镇(徐州博物馆藏)

图5: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铜豹镇(河北博物院藏)

从战国到西汉,豹子的形象也出现在了文学作品的神话中,屈原《九歌·山鬼》中便记载了女山鬼约会心爱之人时赤豹拉车、花狸相随的赴约场面:“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此外,人们还将豹子的形象制成豹镇,用于当时的贵族压帷帐或席角之用。但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变革是楚地贵族成功实现了对野生豹的驯化,在虢国墓地出土的铜豹镇颈部依稀可见项圈的痕迹(图3),而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石豹镇的脖颈上,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出项圈还有它上面用以系绳的钮(图4),这些是中国历史上本土驯豹最早的实物见证。除此之外,在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一件漆器上,描绘着颈戴项圈的豹子捕猎的场面(图6),从中可以感受到驯化后的豹子是人们野外狩猎时的绝佳搭档。

图6:西汉彩绘七豹纹漆扁壶及其细部(荆州博物馆藏)

汉代天子出行的车队依然以豹尾车收尾,但相比周代有更加详细的规定,据唐代杜佑《通典·礼二十四》所载:“汉制,大驾出,属车八十一乘;法驾出,属车三十六乘,最后一乘悬豹尾,以前比之省中(即宫禁之中),这种规制后来一直影响到魏晋,据《晋书·志十五》所载,“义熙五年(409年),刘裕(南朝刘宋开国君主,420-422年在位)执慕容超(南燕末代皇帝,405-410年在位),获金钲辇、豹尾,旧式犹存”。

正因如此,“建豹尾”、“竖豹尾”后来便喻指建立帝王之业,《晋书·列传第五十六》中记载了“(前凉张骏)舞六佾(注:周诸侯所用乐舞之规制),建豹尾,所置官僚府寺拟于王者”;《水经注》中转引《武昌记》中记载了孙权遇上神仙劝其称帝的故事,“樊口(今湖北省鄂州市西部)南有大姥庙,孙权常猎于山下,依夕,见一姥,问权猎何所得。曰:正得一豹。母曰:何不竖豹尾?”

魏晋时朝,归隐之风盛行,豹子的形象也随之“重返”山林之间。曹操征讨高干途径太行山时曾作《苦寒行》,其中感叹道“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六朝《杂道书》中记载:“南海博罗县有罗山,高入云雾,诸仙人所游之山也。上有豹兽。”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朓在《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中有云:“虽无玄豹姿,终隐南山雾”,这一句借用汉代刘向《列女传·陶答子妻》中的典故:“妾闻南山有玄豹,雾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泽其毛而成文章也 ,故藏而远害”,诗人用隐居南山的玄豹比喻自己远离朝廷为官,躲避灾祸,后来衍生出了成语“南山隐豹”,用来比喻那些隐居而不仕的贤者。这种隐豹的意象也影响了后世,初唐诗人骆宾王在《秋日送侯四得弹字》中便有“我留安豹隐,君去学鹏抟”(意即我留下隐居,你去求取功名)的诗句。除此之外,浪漫的魏晋之风也吹向了豹子,后秦姚和都在《后秦记》中曾记载,“狄伯奇少曾游猎得豹,见其文彩炳焕,遂自感叹,始学书艺。”豹子身上的花纹居然还可以带来练习书法的灵感。到了南北朝晚期,历史上首次出现了皇帝带豹巡狩的记载,隋代画家展子虔所绘的《北齐后主幸晋阳宫图》便反映了这一场景,后来元代官员郝经给这幅画题诗云:“马后猎豹金琅珰,最前海青侧翅望。”

图7:唐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局部)中的豹尾“门枪”

到了唐代,豹尾车不再是天子卤簿的队尾,而是位列队前仪仗的属车之中,据《文献通考·王礼考》中所载,“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十一月,始加黄钺车、豹尾车,通为属车十二乘,以为仪仗之用。大驾行幸,则分前后,施于卤簿之内;若大陈设,行则分左右,施于仪仗之中。”《宋史·舆服志》中对豹尾车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述:“上载朱漆竿,首缀豹尾,右武卫队正一人执之。驾两马,驾士十五人。”除此之外,豹尾也出现在了军中将军仪仗中,据唐代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八·兵一》中的记载,“门枪二根,以豹尾为刃榼,出居红旗后,止居帐门前左右”,队伍出征时,以豹尾装饰的门枪紧随将军的红色军门旗(图7),驻扎时则在将军营帐之外分立两侧。

图8:唐懿德太子墓壁画胡人牵猎豹图(局部)

随着唐代国运的上升,拥有鲜卑血统的上层贵族驯养猎豹成风,这些驯豹绝大多数来自于西域。在唐懿德太子(682-701年)墓中壁画上,就出现了一队胡人牵猎豹的场面(图8)。在金乡县主(652-722年)的墓葬中,也出土了胡人骑马带豹狩猎的俑像(图9-右)。与此同时,野生的豹子依然是皇室狩猎的对象,在永泰公主(685-701年)的墓葬中,便出土了胡人骑马斗豹俑(图9-左)。唐代在玄宗朝迎来了畜养猎豹的顶峰,据《册府元龟·外臣部·朝贡第四》中所载,开元、天宝年间自西域进献猎豹竟多达八次:

“开元八年(720年)……五月南天竺国遣使献豹;(开元)十四年(726年)二月安国遣使献豹雄雌各一……五月安国王波婆提遣其弟阿悉烂达干拂耽发黎来朝献马及豹……(十一月)康国王遣使献豹及方物;(开元)十五年(727年)五月康国献胡旋女子及豹……(七月)史国王阿忽必多遣使献胡旋女子及豹;(开元)十七年正月米使献胡旋女子三人及豹狮子各一;(天宝)六载(747年)……五月,大食国王遣使献豹六,波斯国王遣使献豹四;(天宝)十载(751年)二月,宁远国奉化王阿悉烂达干遣使献马二十二匹及豹天狗各一。”

图9:唐代墓葬中出土的豹俑形象

图10:元刘贯道《元世祖出猎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世祖出猎图》中头戴络头的猎豹细部

安史之乱后,随着大唐帝国国力渐衰,带豹狩猎的活动逐渐停止了,于是从海外进贡驯豹也中断了,据《白孔六帖·卷九十七》中所载:“徳宗即位(742年),放诸国所献豹豽之类,悉纵之……宝应元年(762年)建卯月辛亥停贡豹。”

值得注意的是,在武则天短暂称帝时期,豹子的形象在历史上首次出现在帝国高级官员的服饰上,据《旧唐书·舆服志》所载,“延载元年(694年)五月,则天内出绯、紫单罗铭襟、背衫,赐文、武三品以上……左右豹韬卫饰以对豹”,这也是后来明清时期以豹的形象作为三、四品武官朝服补子的渊源。

宋元时期,契丹人的豹猎活动依旧蔚然成风,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七》,所载,天禧五年(1021年),出使辽朝的宋绶等人回朝,“上契丹風俗,云:……‘国主帐在毡屋西北,望之不见。尝出三豹,甚驯,马上附人而坐,猎则以捕兽。’”这一习俗也影响到了同为草原民族的蒙古人。有元一代,带猎豹出猎的风气依旧蔚然成风。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记载了元世祖忽必烈在上都一带畜养猎豹捕猎的情形:“大汗豢有豹子以供行猎捕取野兽之用……汗每周亲往视笼中之禽,有时骑一马,置一豹于鞍后。若见欲捕之兽,则遣豹往取,取得之后,以供笼中禽鸟之食,汗盖以此为乐也。”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中也提到,“御闲(即皇家马厩)有驯豹,纵之以抟野兽。”元代诗人王恽也在《飞豹行》中不禁感叹道“飞鹰走犬汉人事,以豹取兽何其雄”。元代画家刘贯道在《元世祖出猎图》中描绘了一只立于马背上的猎豹,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中的猎豹并不像汉唐以来的那样颈带项圈,而是头戴络头,还有两条背带通过腋下束结在后背(图10)。

元初的驯豹来自于西域商人,这些商人打着皇帝的旗号四处求购猎豹,据《元史·武宗本纪》所载,“(至大二年,1308年)十一月……乙巳……回回商人持玺书,佩虎符,乘驿马,名求珍异,既而以一豹上献;(至大二年,1309年)夏四月甲寅……有桑兀、宝合丁等进狮、豹”。到了元末,驯豹则基本来自于驻扎在西域的宗室进贡,据《元史·泰定帝》所载,“(泰定元年,1324年)五月……诸王怯别(察合台汗国第十四代大汗)等遣其宗亲铁木兒不花等,奉驯豹、西马来朝贡”;《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十八》中亦记载,“(泰定元年,1324年)三月……诸王彻伯尔等遣其宗亲特穆尔布哈等奉驯豹西马来朝贡……(泰定)三年(1326年)正月诸王保赛音遣使献西马五月藩王彻伯尔遣使来献豹;十一月……诸王谔斯伯献文豹;(泰定)四年(1327年)三月诸王倬斯巴勒保赛音等以文豹、西马、佩刀、珠宝等物来献,保赛音遣使献文豹、狮子”。此外,元朝皇帝有时也将驯豹赏赐给臣下,《元史·列传第十一》中记载了云国公之子天德于思“自中山北来,适有边衅,天德于思督造兵甲,抚循其民,无有宁息,形容尽瘁”,于是“帝闻而嘉之,赐驯豹、名鹰,使得纵猎禁地,当时眷顾最号优渥”。

在明初的一百多年里,皇家畜豹之风依然风靡,至明武宗时为最盛,于明世宗后走向衰落。据《殊域周咨录·卷十一·西戎》所载,嘉靖七年(1528年)提督豹房太监李宽上奏称:

“永乐(1403-1424年)、宣德(1426-1435)年间,旧额原养金线豹、玉豹数多,成化(1465-1487)间养土豹三十余只。弘治(1488-1505)年原养哈喇二只,金线一只,玉豹二十余只。正德(1506-1521)等年间原喂养土豹九十余只。嘉靖年原养玉豹七只。旧额设立奉命采取及各处内外守臣进贡豹只给与本房喂养,自立国以来,已经百余十年。非今日之设,非系无益之物。今止有玉豹一只,比旧太少,止费羊酒二斤。伏望圣旨悯念旧规,庶不有负祖宗成宪(即既有的法律、规章制度)。”

图11:明豹房勇士铜牌正背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当时负责管理豹房的太监历数明朝开国一百多年来养豹之传统,甚至早已将畜养豹子视为祖宗之法,虽然遭到了明世宗的驳斥,并且明令“今后再不许进收,该科记着”,但足见明朝前期的皇帝们对养豹的钟爱。但明代有关豹子最独特的莫过于“豹房”,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明武宗在畜养豹子的豹舍附近修建了一处富丽堂皇的宫殿“豹房”,据《明武宗实录》记载,“工部言,豹房之造,迄今五年,所费价银已二十四万余两,今又添修房屋二百余间”。明武宗在豹房治国理政,使这里成为了大明帝国的政治中心。为了护驾之便,豹房常设随驾勇士,他们每人随身佩戴“豹房勇士铜牌”,正面刻有编号,背面刻有“随驾养豹官军勇士,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及借与者罪同”(图11)。西方学者盖杰民(James Geiss)认为这些勇士除了护卫皇帝外,兼有驯豹和带豹出猎的职责,而且这种制度有可能源于元代。

明武宗的畜豹行猎,实际上是旨在重新恢复明朝的尚武传统,他将朝廷机要搬到豹房导致紫禁城中的朝廷大内形同虚设,遭致了那些大权旁落文官群体的不满,明代杨廷和在《杨文忠公三录》中抱怨道:“闻公等朝夕奏事豹房,不知所奏何事,我辈名为大臣,凡事不得与知。”既然皇帝的日常起居全都在豹房,宫廷娱乐也就一并搬了过来,那些失势的文官们便借机各种挖苦、讽刺,其中便包括添油加醋地演绎出明武宗在豹房中的宫帏风流事,在《明武宗实录》中比比皆是。但自从明武宗的堂弟明世宗接替皇位后,直到清代,便再无朝廷驯养猎豹的记载。

图12:清代豹皮和豹尾服饰(引自《皇朝礼器图式·冠服》)

图13:清代皇帝卤簿豹尾枪和豹尾幡(引自《皇朝礼器图式·卤簿》)

图14:清代皇帝行营外旌门纛(引自《皇朝礼器图式·武备》)

然而,虽然畜养豹子逐渐消失,但是豹子却依然以各种方式活跃于明清两代,其中豹皮作为射礼中的箭靶和官员服饰的传统依然在延续,但相比前代又出现了新的变化:明代射礼共分七个等级,豹皮靶出现在其中的三个等级中,据《大明会典·卷五十一》所载,“豹鹄五采(即五圈彩线)、亲王射用之。豹鹄四采、一品二品文武官射用之。糁鹄(即豹鹄而麋饰)三采、三品至五品文武官射用之”;豹皮服饰则配给了皇宫高等侍卫和天子出行仪仗士卒,据《皇朝礼器图式·冠服》所载,二等侍卫(武职正四品)端罩“红豹皮为之”,卤簿舆士冬冠“豹皮为之”,卤簿校尉冬冠“豹皮为之”(图12)。与此同时,豹尾也以豹尾枪和豹尾幡的形式出现在天子仪仗中,据《清会典·銮仪卫·卤簿》所载:“豹尾枪,长一丈一尺七寸,刃长一尺五寸,冒以木,黄油绘行龙,銎(注:枪上装柄的孔洞)镂垂云文,下缀朱釐,垂环悬豹尾,长三尺三寸,柄长九尺五寸,制如戟……豹尾幡,悬豹尾,长八尺,上衔金叶,冒以绿革,高二寸五分,径三寸八分,加金铃系旙”(图13)。除此之外,豹尾还用于装饰皇帝出行的旗帜,据清代允禄等编纂的《皇朝礼器图式·武备》所载,用于皇帝行营的旌门纛(dào,军中大旗,见图14)、内城旗、行围后防旗,还有八旗士兵的八旗前锋校旗皆为“首冠金盘,上植豹尾,下注朱旄”。

除此之外,豹子的形象还出现在明清时期帝国官员所特有的朝服补子上。特别有趣的是,在礼制中一般都屈于老虎之后的豹子,在清代却力压老虎,其地位在麒麟(一品武官)、狮子(二品武官)之下,却在老虎(四品武官)之上(图15),对于这种有悖于传统礼制等级序列的现象,或许只能用最初制定这一规制的顺治皇帝的个人喜好去解释了。

图15:明清时期武官补子上的豹子形象

责任编辑:臧继贤

校对:栾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