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天蝎座

弥勒传奇(弥勒传奇在线播放)

时间:2024-01-31 17:30:30 作者:心若向阳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弥勒传奇:273年前的文物!前世“十八寨”今生虹溪镇

说起弥勒市虹溪镇,文笔塔就是重要文物建筑之一,很多人对文笔塔建于哪年,文笔塔的寓意、来历或许没有多少了解。

虹溪镇历史悠久,人文璀璨,是一片充满神奇的土地。说它神奇,一是历史人文,一是现代农业。今天,小编让大家认识虹溪的前世今生。

历经273年沧桑的虹溪文笔塔

文笔塔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

虹溪文笔塔位于红河州弥勒市虹溪镇南五公里处,坐落在文笔村东扎营山顶,是弥勒境内造型别致的古建筑物。

文笔塔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塔身用青石和方砖垒砌而成,空心,塔呈方形,通高17米,边长6.8米,顶端为圆锥形似笔尖,用铜铸成,寓意“硕笔书天”,故名“文笔”。↓↓

史料上曾记载,明正德年间,云南巡抚何孟春、巡按陈察曾率兵扎营此山。前贤习于钟灵毓秀之说,建议文笔塔建于此,映以虹溪春水、山花烟雨、芦渚秋月、螺峰晚翠等古镇八景,遂于清乾隆十二年建成此塔。

乾隆年间,正值清王朝的盛世,这一时期,虹溪镇先后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兴建了魁星阁、文庙等一批颇具规模的文化建筑。

建造文笔塔都是为了保佑学子魁星高照、文运亨通,文笔塔昭示着地方官吏与平民百姓的文化梦想。虹溪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得以彰显,在文笔塔塔身北面就嵌有一块石刻,镌刻广西知府曹梦龙在建塔那一年题写的“天开文运”四字。护佑当地百姓身心安泰,更寓意着当地生生不息的文脉。

文笔塔至今273年历史

历经273年沧桑,文笔塔依然保持完好无损。

在塔下,透过四周郁郁苍松,美丽的虹溪坝子尽收眼底。

从塔的造型设计及塔身上所书文字,可以看出建塔者所寓寄的弘倡文运之意。

2012年1月7日,虹溪文笔塔被公布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世“十八寨”,今生虹溪镇

明嘉靖元年(1522)设立“云南十八寨守御千户所”

这枚“云南十八寨守御千户所百户印”所反映的是明嘉靖元年(1522),在今弥勒虹溪地区设立“云南十八寨守御千户所”的历史凭证。

此印紫铜质,重880克。正方形,边长7.8厘米,印身高1.3厘米,纽呈椭圆柱形,高7厘米。印文篆刻阳文“十八寨守御千户所百户印”,背上文字阴刻。纽底左上刻“礼”,即铸造颁发部门为礼部;纽左边刻铸造日期“嘉靖元年四月日”;纽右边刻印主印文“云南十八寨守御千户所百户印”;边阴刻印号“嘉字二十八号”。现在由西三镇花口村一古玩爱好者收藏。

清末巨商——“十八寨”王炽

说起过去的虹溪“十八寨”,我们首先就会想到一人——王炽。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八寨的东门街诞生了一个名叫王四的男孩。这个男孩长大后,便是“同庆丰”商号老板、全国赫赫有名的巨商王炽。

历史上的王炽是一位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知人善任、勇气过人的大商人。他在十八寨,云南各地,乃至全国的许多地方,都做了许多好事和善事。年轻时斗殴杀死表兄姜庚逃至四川重庆,与旅渝滇商合营“天顺祥”商号,来往川滇互贸。随后又与席茂之在昆明合资开设“同庆丰”商号。数年经营,成为滇中富商。

在虹溪镇老街东门一带,沿着王炽当年捐资修筑的石条路行走,你就会看到弥勒人耳熟能详的“三代一品封典”牌坊。王炽修桥补路、捐资赈灾,善举数不甚数,光绪二十六年又出巨资孝敬逃难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慈禧回京后,王炽一如既往资助清廷,慈禧太后对王炽更加赏识。朝廷以“乐善好施,迭捐巨款”赏云南弥勒绅士“二品衔道员王炽三代一品封典”,并建坊旌表。

牌坊后100米的地方是王炽的老家,老屋已经荡然无存,只有少许残破的老屋。

【晚清绝照之一】

【晚清绝照之二】

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八寨”改名为“虹溪”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因十八寨人在历史演变中常略“十”字而简称“八寨”,时开化府(今文山)马关县亦有一“八寨”之地,土匪出没无常,被视为匪区,为免混同,经十八寨绅首王炽(清末巨商)等提议并上报省批准,十八寨正式改名“虹溪”。

“虹溪”之名,又源于十八寨所城城北山麓有水源流出成溪,从北偏西绕所城蜿蜒南流,形成“朝雨碧光涵柳色,夕阳红焰泛桃花”景色,状似“虹”而列为十八寨“新城八景”之一的“虹溪春水。”

虹溪镇留存至今文物

虹溪镇留存至今的许多乡土建筑都与王炽的经历和义举有关,虹溪书院就是其中之一。

虹溪书院

虹溪书院是虹溪镇唯一的书院,位于书院街。其重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书院占地宽广、环境清幽。主体建筑为藏书楼,重檐歇山顶抬梁式结构,通面阔13.6米,进深14.2米,三开间三进间,占地面积193平方米。二楼的屋檐下悬挂有清乾隆内阁学士尹壮图题写的三字匾额“藏书楼”。

重建这座书院时,王炽捐资4883两银子,同时还出资购置学田作为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又赠《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籍万余册给藏书楼。三十二年改为高等小学堂。后为虹溪初级中学(现并弥勒三中)。

【△花园中一个小小的学海】

虹溪文庙

说了虹溪书院就不得不提虹溪文庙,现部分建筑作为学校办公场地。

【棂星门】

【中成殿】

虹溪文庙位于虹溪镇街北,现存棂星门、中殿、天子台、大成殿、东西庑等建筑。大成殿单檐歇山顶,抬梁式结构,三开间三进间,面阔19米,进深12米,高10米。

1929年虹溪简易师范设址于此,1940年云南省工委在此建立支部,为弥勒地下党发祥地。

1983年公布为弥勒县文物保护单位,是弥勒保存最完整的文庙。

虹溪北城门

文庙背后还有一个小镇残留的北城门,据说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虽然古老,有些陈旧,但更有浓厚的历史气息。

【北城门】

【北城门洞】

或许,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正有助于唤起我们对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的记忆、感知、尊重、景仰。

现代农业,标志着虹溪镇的今生

【现在的虹溪镇】

一、烤烟之乡

虹溪的土壤、气候等独特条件,使种出来的烤烟香味醇厚,是卷烟生产独特的“调味剂”。

2020年8月21日,全国首个智慧烟草“双创新”基地落地虹溪镇,未来逐步实现烟叶生产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和全过程智能化管理。

二、千亩大棚葡萄

每年6、7月份,虹溪镇坝子大片大片的大棚葡萄香飘万里,引来八方食客。现代化的滴灌、大棚设施,便利的交通和水利,使虹溪镇的葡萄小有名气。

四、基地韭黄

近几年,虹溪镇韭黄种植面积也不断增加,韭黄也成了虹溪的新标杆!

总编/孔令勇 

值班编辑/孔德云 

记者/马嘉敏

编辑排版/任泉宇

弥勒传奇:273年前的文物!前世“十八寨”今生虹溪镇

说起弥勒市虹溪镇,文笔塔就是重要文物建筑之一,很多人对文笔塔建于哪年,文笔塔的寓意、来历或许没有多少了解。

虹溪镇历史悠久,人文璀璨,是一片充满神奇的土地。说它神奇,一是历史人文,一是现代农业。今天,小编让大家认识虹溪的前世今生。

历经273年沧桑的虹溪文笔塔

文笔塔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

虹溪文笔塔位于红河州弥勒市虹溪镇南五公里处,坐落在文笔村东扎营山顶,是弥勒境内造型别致的古建筑物。

文笔塔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塔身用青石和方砖垒砌而成,空心,塔呈方形,通高17米,边长6.8米,顶端为圆锥形似笔尖,用铜铸成,寓意“硕笔书天”,故名“文笔”。↓↓

史料上曾记载,明正德年间,云南巡抚何孟春、巡按陈察曾率兵扎营此山。前贤习于钟灵毓秀之说,建议文笔塔建于此,映以虹溪春水、山花烟雨、芦渚秋月、螺峰晚翠等古镇八景,遂于清乾隆十二年建成此塔。

乾隆年间,正值清王朝的盛世,这一时期,虹溪镇先后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兴建了魁星阁、文庙等一批颇具规模的文化建筑。

建造文笔塔都是为了保佑学子魁星高照、文运亨通,文笔塔昭示着地方官吏与平民百姓的文化梦想。虹溪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得以彰显,在文笔塔塔身北面就嵌有一块石刻,镌刻广西知府曹梦龙在建塔那一年题写的“天开文运”四字。护佑当地百姓身心安泰,更寓意着当地生生不息的文脉。

文笔塔至今273年历史

历经273年沧桑,文笔塔依然保持完好无损。

在塔下,透过四周郁郁苍松,美丽的虹溪坝子尽收眼底。

从塔的造型设计及塔身上所书文字,可以看出建塔者所寓寄的弘倡文运之意。

2012年1月7日,虹溪文笔塔被公布为云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世“十八寨”,今生虹溪镇

明嘉靖元年(1522)设立“云南十八寨守御千户所”

这枚“云南十八寨守御千户所百户印”所反映的是明嘉靖元年(1522),在今弥勒虹溪地区设立“云南十八寨守御千户所”的历史凭证。

此印紫铜质,重880克。正方形,边长7.8厘米,印身高1.3厘米,纽呈椭圆柱形,高7厘米。印文篆刻阳文“十八寨守御千户所百户印”,背上文字阴刻。纽底左上刻“礼”,即铸造颁发部门为礼部;纽左边刻铸造日期“嘉靖元年四月日”;纽右边刻印主印文“云南十八寨守御千户所百户印”;边阴刻印号“嘉字二十八号”。现在由西三镇花口村一古玩爱好者收藏。

清末巨商——“十八寨”王炽

说起过去的虹溪“十八寨”,我们首先就会想到一人——王炽。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十八寨的东门街诞生了一个名叫王四的男孩。这个男孩长大后,便是“同庆丰”商号老板、全国赫赫有名的巨商王炽。

历史上的王炽是一位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知人善任、勇气过人的大商人。他在十八寨,云南各地,乃至全国的许多地方,都做了许多好事和善事。年轻时斗殴杀死表兄姜庚逃至四川重庆,与旅渝滇商合营“天顺祥”商号,来往川滇互贸。随后又与席茂之在昆明合资开设“同庆丰”商号。数年经营,成为滇中富商。

在虹溪镇老街东门一带,沿着王炽当年捐资修筑的石条路行走,你就会看到弥勒人耳熟能详的“三代一品封典”牌坊。王炽修桥补路、捐资赈灾,善举数不甚数,光绪二十六年又出巨资孝敬逃难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慈禧回京后,王炽一如既往资助清廷,慈禧太后对王炽更加赏识。朝廷以“乐善好施,迭捐巨款”赏云南弥勒绅士“二品衔道员王炽三代一品封典”,并建坊旌表。

牌坊后100米的地方是王炽的老家,老屋已经荡然无存,只有少许残破的老屋。

【晚清绝照之一】

【晚清绝照之二】

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八寨”改名为“虹溪”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因十八寨人在历史演变中常略“十”字而简称“八寨”,时开化府(今文山)马关县亦有一“八寨”之地,土匪出没无常,被视为匪区,为免混同,经十八寨绅首王炽(清末巨商)等提议并上报省批准,十八寨正式改名“虹溪”。

“虹溪”之名,又源于十八寨所城城北山麓有水源流出成溪,从北偏西绕所城蜿蜒南流,形成“朝雨碧光涵柳色,夕阳红焰泛桃花”景色,状似“虹”而列为十八寨“新城八景”之一的“虹溪春水。”

虹溪镇留存至今文物

虹溪镇留存至今的许多乡土建筑都与王炽的经历和义举有关,虹溪书院就是其中之一。

虹溪书院

虹溪书院是虹溪镇唯一的书院,位于书院街。其重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书院占地宽广、环境清幽。主体建筑为藏书楼,重檐歇山顶抬梁式结构,通面阔13.6米,进深14.2米,三开间三进间,占地面积193平方米。二楼的屋檐下悬挂有清乾隆内阁学士尹壮图题写的三字匾额“藏书楼”。

重建这座书院时,王炽捐资4883两银子,同时还出资购置学田作为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又赠《古今图书集成》等书籍万余册给藏书楼。三十二年改为高等小学堂。后为虹溪初级中学(现并弥勒三中)。

【△花园中一个小小的学海】

虹溪文庙

说了虹溪书院就不得不提虹溪文庙,现部分建筑作为学校办公场地。

【棂星门】

【中成殿】

虹溪文庙位于虹溪镇街北,现存棂星门、中殿、天子台、大成殿、东西庑等建筑。大成殿单檐歇山顶,抬梁式结构,三开间三进间,面阔19米,进深12米,高10米。

1929年虹溪简易师范设址于此,1940年云南省工委在此建立支部,为弥勒地下党发祥地。

1983年公布为弥勒县文物保护单位,是弥勒保存最完整的文庙。

虹溪北城门

文庙背后还有一个小镇残留的北城门,据说建于明嘉靖二年(1523)。虽然古老,有些陈旧,但更有浓厚的历史气息。

【北城门】

【北城门洞】

或许,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正有助于唤起我们对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的记忆、感知、尊重、景仰。

现代农业,标志着虹溪镇的今生

【现在的虹溪镇】

一、烤烟之乡

虹溪的土壤、气候等独特条件,使种出来的烤烟香味醇厚,是卷烟生产独特的“调味剂”。

2020年8月21日,全国首个智慧烟草“双创新”基地落地虹溪镇,未来逐步实现烟叶生产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和全过程智能化管理。

二、千亩大棚葡萄

每年6、7月份,虹溪镇坝子大片大片的大棚葡萄香飘万里,引来八方食客。现代化的滴灌、大棚设施,便利的交通和水利,使虹溪镇的葡萄小有名气。

四、基地韭黄

近几年,虹溪镇韭黄种植面积也不断增加,韭黄也成了虹溪的新标杆!

总编/孔令勇 

值班编辑/孔德云 

记者/马嘉敏

编辑排版/任泉宇

弥勒州传奇:华知府十八寨剿匪殉职,弥勒州百姓把他当做城隍爷

#头条创作挑战赛#

弥勒州传奇:

华知府十八寨剿匪殉职,弥勒州百姓把他当做城隍爷

文/南山

对于叛乱,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叛乱触及的不仅是底层人民的利益,它还与一个国家的领土完整和形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贵州人华刚被钦命为弥勒州知州,他本是二甲进士,胸怀鸿鹄之志,清竹之虚,到任后即刻深入民间,与地方里长密切沟通,了解民间疾苦,尤其是到达十八寨后遭贼匪拦路抢劫,他目睹过往商人不仅被掠夺金银财宝,还深受其辱,被贼人脱光裤子按着吃牛粪,华刚强忍住怒火返回州府,修订作战计划八百里加急上报朝廷。

接下来的日子就是进一步摸清叛军驻扎的地点及兵力分布,以便达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华刚虽一介书生,但自幼熟读兵书,也通晓一些拳脚功夫,因此整个侦察都是他化装成老百姓秘密进行的。

九月初,朝廷快马加回报,着弥勒州知府华刚携云南巡抚何梦春、巡按陈察领三千精兵择日平乱,围剿十八寨匪首阿勿、阿寺部。

老百姓知道这个消息后奔走相告,一下子州府门口聚集了数千人踊跃报名,弥勒州和十八寨本就五六十里的路程,哪个老百姓没有受过这股土匪的窝囊气,如今听说剿匪,怎不大快人心。

华刚站在城楼上安抚着踊跃欢呼的百姓,并告诉大家剿匪是朝廷的事情,要大家安居乐业,听从命令,在剿匪期间不得出入虹溪十八寨的路段。

一切准备妥当,三千精兵鸣锣出征,雄赳赳气昂昂的好有气势,每个百姓的心头无不为之一振,热泪滚滚。

华刚穿知州服佩戴宝剑领兵在前,骑一匹白马。巡抚何梦春手持长矛在左,巡按陈察手持关公刀在右,各骑一匹黑马。其队列整齐,豪迈,看得出华刚是个调兵遣将的能手。

部队一路急行军于当天深夜抵达十八寨外围,华刚按侦察好的路线三路人马合围,自己在中路领一千精兵,左右两路各领一千精兵形成三面合围,战斗定于拂晓攻击。

次日拂晓,朝霞刚从东边冒出一点鱼肚色,华刚点燃火把通知何巡案、陈按察带的两路人马进攻,三路人马从三个方向压进十八寨,阿勿、阿寺似乎有所觉察,指挥人马撤出十八寨,从另一面明军无法布防的方向撤出,天刚亮,十八寨就已经回到了明军手里,老百姓欢欣鼓舞,在街道上点燃了鞭炮欢迎明军收复十八寨。

但华刚的心情并没有放松,因为他知道,这无疑就是放虎归山,一旦得势他们马上会卷土重来,于是聚齐三路人马,朝贼人撤退的方向追去。

阿勿、阿寺仗着熟悉地形的优势,走走停停,其目的就是要拖垮明军,眼看就要走出弥勒州地界,华刚也是急在心里,一旦贼军进入邻州,又要祸害百姓,那真是得不偿失啊。

华刚下令架起大炮朝贼军猛轰,阿勿、阿寺自然知道大明火炮的厉害,抵挡不及阿勿率领一队人马进入左右的山林,阿寺率领一队人马进入右边的山林,看来他们明摆是要打游击战。

为了全歼匪军,华刚下令停止进攻,重新布置兵力,封住左右两山的通道然后伺机而动,找准时机歼灭贼军。

部队一围就是两个月,二股匪军在深山老林里找不到吃的也是饿极了,且冬天就要来到,山里的气候已不适合他们继续躲避下去。

阿勿、阿寺两路赋兵突然从左右两边突围下来,此时要收拢布防好的部队肯定来不及,华刚命令何巡抚,陈按察迎接从右边突围下来的阿寺部,自己孤身一人带领几个官兵迎着大匪首阿勿奔去,挥舞着手中的宝剑一路就像砍瓜切菜,众多匪军的脑袋滚落地下,血流成河。

大匪首阿勿的武艺非同一般,华刚几乎是用尽了浑身的力气,加之之前斩杀前面的匪军已经消耗了大量的体能,因此他只能和匪首阿勿胶黏在一起,不分上下,好在此时部队逐渐收拢,那些匪兵怎会是这些精兵的对手。

右边何巡抚、陈按察也不轻松,但两个都是长兵器,且匪首阿寺只是二当家,武艺不及阿勿的一半,在明军赶来时,何巡案和陈按察就将阿勿俘虏了。

当他们赶过去救急的时候,知府华刚已经身中数箭,浑身淌满了血,他咬紧着牙关将宝剑了阿勿的心脏,两个人几乎同时倒地。

此次战役,全歼匪军近千人,明军大捷,当大家抬着华知州的尸体赶回弥勒州衙,沿途百姓跪着泣不成声,许多百姓脑门都磕破了,血一滴一滴流在地上。

华知州用他的智慧和生命迎来了这场战斗的胜利,保住了弥勒州的安宁,老百姓又怎么会忘记他呢,华知州安葬日,所有弥勒州百姓闭市七天以示纪念。

数年后,弥勒州的城隍庙,城隍爷爷的塑像变成了华知州,弥勒州的百姓说,城隍爷爷是保一方平安的,只有华知州才配当城隍爷爷。

7部十五年前的神话剧,爱情点到为止,剧情自成体系,看了还想看

1、《西游记后传》

这部电视剧的编剧是钱雁秋,也是《神探狄仁杰》系列和燕双鹰系列的导演和编剧,

当时三十出头的他听说了《西游记续集》开拍的消息,

赶紧把自己酝酿很久的故事嫁接到了西游记的人物上面,

所以这部剧的角色性格和《西游记》中同名角色有很大的差异,

唐僧成为了有勇有谋、毫不软弱的求道者,

而孙悟空脱离了抓耳挠腮、上蹿下跳的猴相,变得冷静而强大,展现了“斗战胜佛”的一面。

中国的神话体系中一直只有前世佛 、现世佛 、未来佛的说法,

但是关于未来佛祖的神话故事很少有搬上银幕的,

《西游记后传》描写的就是如来佛祖圆寂后的故事,

只是补位的不是弥勒佛,而是孙悟空(南无大圣舍利尊王佛)。

这部剧的原创度非常地高,而且里面的无天也是一个很受争议的反派,

他和《仙剑奇侠传》的拜月教主都有自己对善恶理解的一套完整体系,

两个人的发型也一样。

而且能够引起很多观众的共鸣,电视剧播出后也是评价两极分化,

但是收视率很高,因为鬼畜的武打动作让它这些年一直热度不减,

最近几年被神话爱情剧摧残的观众发现这部剧的剧情简直是无敌,

后来钱雁秋把故事扩充了一下拍摄了《石敢当》,

还有就是《西游记后传》的台词真的很高能。尤其是最后一句嘲讽拉满。

1、我本是凡人成佛,又何惧再做凡人。

2、在你眼里我是妖怪,在我眼里你又是什么?

3、当一切都是假的时候,也就没有假的了

4、所以你就为了这个有情人,投入了无天的怀抱,背弃了正义,背弃了你的心,你残杀佛道同门还自鸣得意,对于你这种人,只能用四个字形容,不知羞耻!

5、你们这些神们,食人间烟火却高高在上,不分情势不明情理,

6、我还没出力,你就倒下了。

2、《白蛇传》

这里说的是刘涛和潘粤明版本的《白蛇传》,

这部剧的编剧至今还是个谜,编剧一栏里只有冯媛、蒋媛两个名字,

但是很明显这两个名字是化名,还有就是这两位之后就没有其他的作品了,

据说这两位是没有毕业的女大学生,

他们了这部剧的整体框架,经过专业编剧团队的润色最终成了我们看到的版本。

这部剧相较于赵雅芝《新白娘子传奇》有很大的不同,

赵版虽然也描述了爱情,但是报恩的成分很大,

而且最后为了大团圆双双飞身成仙,和“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并不相符合。

而且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白娘子在付出,许仙在享受成果。

这很明显不符合当时年轻人男女平等的爱情观,

所以这部剧两个人的情不是源于报恩,而是源于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

这里面的许仙柔弱而不懦弱,无论白素贞遇到什么危险,他都会挺身而出,

无论是武功高强的捕快、穷凶极恶的妖怪,不明真相的群众,还有坠入魔道的法海,

许仙保护娘子从未犹豫,即便是他知道白素贞是蛇妖

他时刻用行动证明一句话,只要我还活着,就不允许别人伤害我娘子,

当然他们不会用爱来道德绑架对方,在误会对方有别的心上人的时候,

他们都会给予对方祝福,他们要的是两情相悦。

这部剧最让人感动的是许仙在半步多和断桥两个地方两次都爱上了白素贞,

还有就是许仙在很早之前就知道白素贞是蛇妖这件事,

当时他已经不可救药地爱上了白素贞,世俗偏见他都不在乎,

面对法海“白素贞是蛇妖,你不怕吗”的问题,

许仙说人有好人和坏人,妖也有好妖和坏妖,

既然上天让我遇到了她并爱上他,那就是天注定的缘分,

人生不过七十,除了十年懵懂,十年老弱,就只剩下了五十。

这五十又要除去一半的黑夜,便只留二十五。

再想吃饭饮茶,沐浴更衣,做工生病,东奔西跑,又耗费了多少时日?

真正留下来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的日子,掐指一算,其实少得可怜。

我怎么可能错过她,第一次见到我娘子的原形我可能会害怕,

但是那不意味着我不爱我的娘子,是个人都会怕,大和尚你就没有害怕的东西吗,

两次、三次之后自然就不会怕了。

后来白素贞为了许仙放弃了成仙的机会,

因为她已经拥有了人类的七情六欲,

最后白素贞被法海关到雷峰塔下后,

许仙则在雷峰塔百步之内的寺庙里出家来陪伴白素贞。

这版的许仙是最值得白素贞付出的一版,没有之一。

3、《精卫填海》

这部电视剧由舒畅和李解主演,

该剧取材于中国上古奇书《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使该剧拥有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剧中荡气回肠的爱情,英雄无敌的正义,节奏鲜明畅快,

一波三折的故事,让观众回味无穷。

如果《新白娘子传奇》教会了观众施法的手势,

那么这部剧就教会了观众施法的咒语,

比如“太阳之灵”,太阳之灵,光在南方;我如烈焰,烈焰如我。幽暗之灵,在我之身;我如魔音,魔音如我,紫气之灵,在我东方;我是雾灵,雾灵是我等等

这部剧对古老的神话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刑天舞干戚”、

“共工怒触不周山”等进行了重新解读。

众神之神炎帝被蓝灵珠蛊惑,反派义和对炎帝有怨恨,却对炎帝女儿疼爱有加,

十大魔兽之一的银灵子不爱作恶,只爱音乐和素女。

天神承诺保护人类,打跑了魔兽,结果天神却出现了内战,

天神为了内战,制造了毁天灭地的金乌,丝毫不理会当初的诺言。

无助人类只能靠邪魔的宝物来保护自己。

剧里的神魔在情感上和人类没有任何区别。

最后人类和刑天的儿子后羿救了所有人,

后裔变成了普通人,精卫被永久封印在了青鸟体内,

天神们关闭了天维之门,大地归于人类统治,

总体是一部人定胜天的神话剧,不过对传统神话故事的改编有点大。

但是相比于后来的《天师钟馗》《济公新传》那种硬把几个神话故事揉到一起的剧。

这部剧明显高明得多。

4、《春光灿烂猪八戒》

这部剧也是《西游记》的衍生剧,主角是性格憨厚,但又好吃懒做的猪八戒,

讲述了猪八戒由猪变成人这段时间的故事,为了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帮助猪八戒是太白金星,八戒的爱人是东海的小龙女。算是和《西游记》隔空联动。

因为《西游记》中对猪八戒的这段经历没有描写,所以故事只能是编剧硬编,

也因为没有描写,所有编剧的创作空间更大了,

最终确定了缺点明显,但是优点更明显的猪哥哥形象。

这部剧共分为八大戒,天崩地裂爱死你,三戏孙悟空,惊天动地抢新娘四部分,

和后羿、孙悟空等还来了一波梦幻联动。

最后猪哥哥和小龙女的告别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这个结局可能是为了和《西游记》接上,

也可能是当时的影视剧流行有情人终成阴阳相隔。

观众可能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被猪八戒的深情所感动,

这部剧播出也是横扫了各大电视台,

所以这部剧后来又出了多部续集,

比如《福星高照猪八戒》《喜气洋洋猪八戒》和《春光灿烂猪九妹》等,

只是徐峥饰演的猪八戒憨的可爱,其他两个猪八戒感觉有点傻。

当然这部剧也贡献了很多人的童年阴影猫妖。

5、《宝莲灯》

这部由焦恩俊、曹骏、舒畅主演的神话电视剧最近一段时间又火了起来,

沉香救母本来只是一个简单的“孝”的神话故事,

后来被各种文艺工作者深度加工,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这部《宝莲灯》就是其中之一。

这部神话剧可以说是和《西游记》结合得最好的一部剧,甚至全部的时间线都能够对上。

编剧在“孝”的基础上又赋予“反抗精神”在沉香身上

在舅舅二郎神的暗中保护下,沉香过完了快乐的童年,

然后学法术,去地府撕毁生死簿,偷仙丹,找武器,被天兵围剿,

和天庭二五仔哪吒不打不相识,最后大闹天宫。

这个剧情有没有很熟悉,没错就是孙悟空的翻版,

不同的是悟空的师傅对悟空不管不顾,孙悟空大闹天宫失败后就被压在五行山下,

而沉香有二郎神的帮助,失败后还可以再来一次,

最后谜底揭开后,估计很多观众都懵了,反派就这么洗白了。

当然更多的观众是舒了一口气,最帅的二郎神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他是个还神仙。

原来杨戬也不赞成某些天条,但是自己又不方便提出来,

于是看到沉香有法术,已经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过完一生后,

一个几乎就在他脑海中产生了,让沉香成为那个打破规则的那个人。

自己当恶人,来激励沉香成长壮大。

杨戬逼着沉香看完了几万本书,提醒他不要做什么事情都只求“差不多”,

学的时候差不多,用的时候可能就丧命了。

期间还故意得罪红孩儿、牛魔王,孙悟空,猪八戒,哪吒、东海太子等人,

让他们和沉香站在同一战线。

最后还想用一死来赎回自己在整个计划中不得已做下的错事。

最终天庭修改了规则,所有人在这个过程汇总死去的人神都回来了,除了小玉的姥姥。

严重怀疑编剧是知道焦恩俊会饰演二郎神之后,偷偷修改了剧情,

还有就是嫦娥不接受二郎神,多少有点不识好歹。

6、《红孩儿》

这部剧由焦恩俊、叶童、丁宇佳和陈紫函主演,焦恩俊饰演牛魔王,

如果说《宝莲灯》是编剧犯了花痴,那这部剧就是造型师起了“色心”,

其他剧的牛魔王都是带个大鼻子,皮肤黑黑的,然后穿一身臃肿的皮草,

到了这部剧里的牛魔王,脸上干干净净,每一套衣服都像是给他量身定做的铠甲,

头发是黄色的,牛的标志只有那两个牛角,

而且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牛魔王都是人额形态出现。

剧情方面虽然很充实,但是有一种豪门婆媳剧的感觉,

霸道总裁牛魔王娶了贤惠的妻子铁扇公主,生了顽皮的儿子红孩儿,

铁扇公主因为生孩子身体烙下了病根。本来夫妻恩爱,婆媳和睦,

但是红孩儿为了铁山铁扇打了唐僧的主意,被观音带走了,

导致铁扇公主和婆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了矛盾,

后来让第三者九尾狐狸趁虚而入,九尾狐深得牛奶奶奶的欢心,

先是收为义女,后来更是想让九尾狐嫁给牛魔王,

而九尾狐的目的是拿芭蕉扇去寻找宝贝。

后来九尾狐的计策败露,就打算和搭档三头龙直接抢夺,

抢夺的过程中三头龙和牛魔王一起坠入悬崖,

牛魔王失去了记忆,然后和海边的女子互生了情愫,

不相信父亲已死的红孩儿决定去找父亲,

最后看到牛魔王和还君相亲相爱,不忍心拆散他们,

同时也了解了三头龙更大的阴谋,最终一家人团结战胜了三头龙。

这部包裹着神话剧外衣的家庭伦理剧,婆媳,小三,失忆等元素都有。

本来这部剧的主角是红孩儿,无奈焦恩俊太火了,

所以他的戏份实际比红孩儿多很多。

7、《欢天喜地七仙女》

该剧以《天仙配》与《搜神记》的故事背景与记载为基本架构,

讲述了七位仙女下凡与人间凡人相恋,最后在一起的爱情故事,

由潘虹、六小龄童、吴樾、霍思燕、郑国霖、蒋欣、杨蕊等主演。

其他的神话剧是创新,那这部神话剧就是颠覆,

都是仙女,七仙女可以动心,其他六个为什么不行?

于是就开始仙女全员恋爱的戏份。

七仙女喜欢凡人的时候,所有的姐姐都反对,

七仙女被贬下凡间后,所有的仙女有明着,暗着地给七仙女董永两口子帮助。

当得知七仙女有危险的时候,她们偷偷下凡去通风报信,

结果中了阴蚀王和扫把星的诡计,

七仙女和葫芦娃救爷爷一样,下凡一个少一个,

每一个都动了凡心,每一个都有了心上人,就连恪守天条的老二也坠入了情网。

当然她们的母亲王母也没有逃过去,下凡后她的师弟阴蚀王一直盯着她,

嘴上说自己如何如何地恨自己的师姐,结果整个过程中除了保护她,啥坏事也没做过。

这部剧的服装和造型都有卡通色彩,

尤其是董永的表哥鱼日,总是搞一下发明创造,

这些东西甚至可以和神仙的法宝对抗。不得不说当时的编剧真是无所顾忌。

这部剧定位也是轻喜剧,虽然看着主角们一个又一个的落难,但是并不会替他们担心,

这就是这一类喜剧的好处,因为结尾肯定是大团圆的。

弥勒州传奇系列:弥勒州摇摇欲坠 奇人周文显献身救城

#历史开讲#

文 南山

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位于祖国西南边陲阿迷州发生了普名声。普名声仗着前朝的封赐(土司)不思进取,招兵买马,壮大自己的实力,企图与朝廷分庭抗礼。

众所周知,西南是少数民族聚集地,在这里就容纳了中华少数民族中的二十五个民族,且山高林密,可以说一座山就是一个天地,一个民族。

普名声是沙人(壮族),在那一带少数民族中算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前朝招安他莫非是不想大动干戈,生灵涂炭。想借助他的势力管理好地方。普名声仰仗朝廷的名誉增加赋税,令百姓苦不堪言,又把这一切说成是朝廷逼迫的,被蒙在鼓里的老百姓纷纷响应,揭竿而起。

此时,与阿迷州相邻的弥勒州摇摇欲坠,战火已经点燃,老百姓的恐惧以及朝廷增兵未到都成了州府衙门最为担心的问题。

一日,朝廷北门走进一个疯疯癫癫的人,他脖子里挂着一串铜钱,左手拿一个葫芦,右手拄着一根打狗棍,披头散发,浑身脏兮兮的还有点臭味,他逢人便说:贼人叛乱了,就要来打弥勒州了,你们要做好准备。大家看他那口出狂言的样子,都以为他是个疯子,心肠好的丢给他个包子或馒头,不好的直接将他撵走。

他一点也不愠怒,继续说:你们要听我的话,带头攻城的那个叫阿旦,一定要提早做好准备。不知是有意无意,他还到州府衙门前当着衙役把这话重复了一遍又一遍。

大明朝的州府衙门还是比较清明的,衙役们没有驱赶他,而是禀报了知府给了他一串赏钱要他尽快离开不要在此胡言乱语,他叹了一口气恹恹地离开了。

第二日,普名声乘其不备,在匪手阿旦的带领下冲进城去,烧杀抢掠,百姓吓得四处躲避,整座城池危在旦夕。

就在贼兵们攻占知府衙门的时候,这个“疯人”又出现了,他就像天外来客一样杵在知府衙门门口,仰着酒葫芦咕噜咕噜地喝着,喝一口骂一声:你们这些贼人,大明朝气数未尽,你们这样逆天而行是要遭报应的。

凭空闯出这样一个人,贼首阿旦下令暂停进攻,手握大刀围着他转了一圈,也看不出这个人有什么奇异之处,这不过就是个普通的疯子,阿旦在心里这样说,一个喽啰大概是想讨好阿旦,从后面走上去咔嚓一声,刀起头滚地。

奇迹出现了,一缕白烟从那个“疯人”的脖颈冒出,不流一滴血,所有在场的人都吓坏了,阿旦想起他刚才说的话,赶忙带着人马撤出城外再做打算。

弥勒州知府就在州府衙门的石坎上看着这一幕发生,衙役们个个目瞪口呆,像被人使了定身法。待贼兵离开,知府才想到要好好安抚这个大义凛然的人,欲上前时地上已是“空无一尸”,身子和头都不知道去哪里了。

弥勒州知府扬起鼓槌,敲响鸣冤鼓,咚咚咚的鼓声方才惊醒那些衙役。

经查,此“疯人”姓周名文贤,城北吉山村人,自幼父母双亡,在村中吃百家饭长大。十余岁就失踪,后来有人看见其住在城东十公里的罗和山。

罗和山风景优美,长得像个馒头一样不大不小,也没什么名胜古迹,所以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山。但山上有个洞叫仙人洞,传说里面有张石床,但没有人亲眼见过。

此事引发了知府的好奇心,他立马下令打道罗和山。

仙人洞很普通,因为山本来就不大,为其不过城东方向的一个土包,所以传说的仙人洞是很好找的。

知府抵达那里,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仙人洞的洞口。

那就是一个普通的山洞,弥勒州比比皆是。但因为这个周文显的出现,知府不能不认真对待。

他叫衙役点燃松明(松树枝蘸了松香),在二个衙役的陪同下进入仙人洞。

洞就是一个普通的石洞,不大,也没有什么钟乳石等的,不过传说中的石床就在脚下,知府俯下身去摸了摸石床,感觉还有体温,床一边,一件破烂的长衫摆在床尾,衙役们认出就是那个“疯人”穿过的。

从仙人洞出来,知府感慨万千:想不到如此不起眼的石洞竟然能孕育如此奇人,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

知府当即命侍从笔墨侍候,在洞口写下“仙人洞”三个大篆,并吩咐衙役找雕匠把它雕刻好保存下来,以示永远地纪念那个“疯子”

在中国,神仙的故事由来已久,不过知府不会想到竟然发生在自己所辖的弥勒州,也因此格外将此事放在心上,但又不能大张旗鼓,上报朝廷嘉奖,这种事来无影,去无踪,你再也拿不出什么真凭实据,到时候朝廷怪罪下来那就是辱没了神仙。

此事不能不按下,但知府是个聪明人,他还是将这段事当做公案悄悄地记录下来存在州府的文书馆后人才得以知晓此事。

“周文显”的话说得很对,大明朝气数未尽,此后大明朝又在风雨飘摇中持续了二十余年,可怜的崇祯帝,一生忧国忧民,但还是无能力挽狂澜,最后在煤山自缢身亡。

在中国,神仙是一个形象,一个符号,更是人们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的化身。神仙的不老不死,代表了人类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是人们对未来和生命最美好愿景。

弥勒佛传奇

千百年来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的传奇在这悠悠天地间诉说着人世的苍茫和美丽,穿越着千年僧寺的悠悠钟声,一如既往地演绎着古老的传承。 

 弥勒,为梵文 Maitreya 的音译,意译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无能胜”。 

 据佛经记载,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出世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弥勒佛出世时,土地平整,七宝充满,花香浓郁,果味甘美,国土丰乐,人民善良,人能益寿延年。弥勒佛出身高贵,下生之后,在龙华树下坐禅成道,在佛教中,弥勒从印度所来,到中国后演化成了唐末奉化的“布袋和尚”——契此。

据说,在唐末的一天清晨,奉化长汀村前的江中水声大作,波涛轰鸣,滚滚江水犹如张牙舞爪的巨龙,呼啸而来,奔腾而去,大有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之势。

村民张重天正在田间劳作,他在江边生活了半辈子,见惯了春汛的洪峰浊浪,然而,令他感到奇特的是,在低沉如牛吼、震颤如雷鸣的波涛声中,好像有一缕飘飘悠悠的仙乐从高渺的宇宙深处传来,在波浪之间回荡……更让张天重惊奇的是,深浊的江水之中居然漂浮着一朵从未见过的莲花!硕大无朋,通体金黄,似乎放射着奇妙的光芒,散发着淡淡的馨香。

不是顺流而下,而是逆流徐徐的向上游飘来……张重天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使劲闭了闭,然后再睁开,虽然金莲花不见了,可是在金莲花消失的地方,他看到了一捆柴草,而柴草上竟然躺着一条赤条条的男孩!面临灭顶之灾,小男孩却浑然不知,好像舒舒服服地躺在摇篮里一样呼呼大睡,陶醉在甜美的梦乡。

张重天没多想,赶紧用耙地的长柄镢头将柴捆拨拉到跟前,一把把小男孩抱了起来,不可思议的是,他刚刚抱起孩子,那捆柴草便散开没了踪影,而怀中的那个孩子,好像早就知道会被他从洪水中捞起来一样冲着他发笑,张重天看那孩子圆头大耳、生相端庄,不觉爱不释手。

抱回家中,与妻子窦氏商量,认为这孩子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就决定把他收养下来,后由与长汀村隔溪相对的岳林寺的闲旷禅师取名“契此”。契此不但长的富态,而且是个福星,他天真活泼,俏皮好动,给张重天夫妇带来了无穷的欢乐。更为神奇的是,自从领养了契此,多年来未曾孕育的窦氏,又喜得一女一男。

当然,这也是张、窦夫妇行善积德的结果。契此从小就常随父母到岳林寺拜佛,还与寺庙里的罗汉圣僧像称兄道弟。稍长,他和村里的小伙伴便常到寺里嬉戏。契此似乎对岳林寺高大的建筑、辉弘的佛殿、巍峨的佛像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同时也受其父母礼佛的潜移默化之影响,从而使得他对佛教产生了信仰,出家为僧。

契此在岳林寺出家后,也许是经历了心灵的磨难之后的大彻大悟,也许是超越了红尘之后的大智大觉,常有些令世人感觉趣奇的举动,最特别的就是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带着一个大布袋,当有人问他的法号,他就用偈语作答:“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从此,他便以杖荷布袋而得名,被称为“布袋和尚”。

他那只布袋的确叫人好奇,它所有的用具,不管是水瓶瓦钵、木鱼念珠,还是破衣裳、烂草鞋,统统贮于袋中,似乎应有尽有,永远也掏不完。布袋和尚平时还捡拾人丢弃的废物置入袋内,人或讥笑其布袋是垃圾袋,笑答以偈:“有时备无时,无用变有用”。

他的形貌很有特征,“形裁腲脮,蹙頞皤腹”,皱鼻梁,大肚子,身体矮胖。他的行为也很奇特,天将旱时便穿高齿木屐,天将涝时穿湿草鞋,人以此得知天气,而且他随处寝卧,冬卧雪中,身上一片不沾。他没有固定的住处,经常到市场上乞食,不管荤素好坏,入口便食,还分出少许放入布袋,更奇特的是他在哪里行乞,哪里的生意便分外好。

他逢人便笑,言语无常,却多灵验,不几年,人们便都认识了他。他常袒胸露腹、喜喜哈哈,逗小儿逐之,同时也就把自己那个布袋里化缘来的甜点干果分与周围的孩子。又契此从小就天资聪慧,出家后很接近百姓,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群众语汇,因此也常常能够用偈语来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深奥的哲理。

后梁贞明三年(917年),契此端坐在岳林寺的一块盘石上,口中念了一个偈子: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皆不识。说完微微一笑,泊然而逝。契此圆寂后轰动了佛教界,人们才忽然明白他就是弥勒佛的化身,不过是“世人不识”罢了。

于是,许多寺院在塑弥勒佛时便按他的形象塑造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幅对联是他真实的写照。契此为人所重不仅因为其形象的奇特,更因为其思想的超脱。他留下的诗偈不多,却都富有特色。他作有一歌,强调只有心才是最真实的,是“十方世界最灵物”,出家人只须腾腾自在、闲闲无为,不用分别凡圣,不用执着经论,与禅宗的风格一致。

契此的大肚和布袋成为一种宽厚、包容的象征。他有一偈: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他强调要大度能容,不要计较人世间的是非憎爱,要“宽却肚皮”、“豁开心地”,只要肚量大、心胸宽,遇到冤家也能与之和平相处,甚至还能由此悟道成佛,证得六度。

后人以契此为原型,又加上了笑口常开的特征,从而形成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的弥勒佛的形象;也有光头现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裟,袒胸露腹,一个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呵地看着人们的大肚弥勒佛像。

人们往往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大肚弥勒佛像令人一见就有皆大欢喜的感觉,深受世人喜爱,以后“大肚弥勒”的这一布置就成了寺庙的定制。

我国民间很崇拜大肚弥勒大肚弥勒寓神奇于平淡,示美好于丑拙,显庄严于诙谐,现慈悲于揶喻,代表了中华民族宽容、和善、智慧、幽默、快乐的精神,也蕴含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不仅成为中国佛教的形象大使,也是中华民族的形象代表。

他在笑什么?为什么笑?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针对弥勒佛肚大过人、笑容满面这两个特点写下了不少语言诙谐、饱含哲理的楹联,点拨人生,给人们留下了有益的启迪。

来源学佛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