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鸡

入殓(入殓师)

时间:2023-12-29 18:48:24 作者:谁为谁伤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人死后怎么入殓,亲身经历告诉你

#夏日生活打卡季#邻居老太太去世了。儿子们长年在外打工,不知家里农村的风俗,问怎么入财(我们这地方把入殓称为入财)?

现在,我把老婆去世后的亲身经历告诉于他(实际上我亲身经历过三次葬礼——我的父母、和老婆)。老婆刚刚去世,还不到两个月,一切事情都记忆犹新。

老婆去世后,把遗体放在堂屋的门板上,衣物是由两个女儿穿的(说实话,自己有事,心中悲伤,一时也乱了方寸,拿不定主意,还是小姨在一旁指挥)。

小姨叫拿来一个背兜,翻过来,小女站在背兜上(衣服都是长衫,站在背兜上,免得衣服拖在地上弄脏了),大女儿一件一件的递给小女儿穿上,等几件衣服穿完了,每件衣服都扯伸展(由大女儿和小姨一旁扯伸展),之后,小女儿把穿好的衣物脱下来(几件一起脱下来),再穿在老婆的遗体上。在穿衣服之前,把铺垫的白布放于遗体之下,穿遗体的衣服时(由于遗体已经僵硬),要一边穿好,侧身又穿另一边……在穿衣服时,两个女儿哭喊着“妈妈,女儿给您穿衣服了,您要放软和点。”说来也奇怪,果然遗体手关节软了些。衣物穿戴好后(一定要扯伸展),老婆安详地闭上双眼,只是嘴巴还微微张着,小姨叫把枕头加高点(用纸钱),大女儿一直捂着老婆的下巴,一会儿,张着的嘴也闭上了。

这时候,盖上盖脸纸。

穿上的衣服没有纽扣,只能用线在腰上缠上一转,并且不能打结,一般是青线(或蓝线),至少一岁一根,只多不少。

双脚穿上鞋子后,用线把脚捆一下,这叫“绊脚绳”。这样做就是把分开的双脚固定好形状。

衣物穿戴好后就是入财(入殓)了。

棺材里面铺上一层碳灰或锯木灰,整平,用小酒杯盖上印,至少一岁盖一个,只能多盖,意味着来生长寿……

入财(入殓)时,四个人扯着铺垫白布的四个角,遗体中间要一人托着,这样,轻轻松松地就入财了。

注意,遗体头在棺材大的一头,不要装错了,装错了不好调头的。

遗体的头要放周正,两边空隙要用钱纸塞满,遗体两边若有间隙也要用钱纸塞满,免得在搬动时,遗体发生变动。

盖脸纸在上山那早上背面时揭开,放在脸的旁边。绊脚绳也要解开,放于脚边。

这些都是农村老一辈传下来的风俗,主要是对逝者的尊重而已。

从尸、殓、殡、葬的字本义看丧事活动的基本流程有哪些?

人去世之后,在放入棺材之前叫“尸”,即停尸;把逝者放进棺材叫“殓”,即入殓;入殓以后称逝者为“殡”,即停殡;棺材和逝者合起来叫“柩”,即棺柩;将棺材从家里拉出来叫“引”,即发引;将棺材埋到土里去,叫“葬”,即归葬。下面具体训解这几个字,看看它们与丧事活动基本程序的关联。

“尸”不是简化字,本来就有,金文象人屈膝坐下之形,本义是坐下的状态。古代祭祀时,生者因不忍见至亲之不在,乃以活人「尸」代表死者接受祭礼。活人尸按礼是不能随便乱动的,所以人死之后以活人尸代替叫停尸。应当知道,“尸”的本义是指人的身体,人死后的身体叫“屍(shī)”体,“屍”与“尸”本来是两个不同的字,汉字简化以后,“屍”字简化成“尸”,好多人不知道本来“尸”的意思了。就像“後”简化成“后”,把“皇后“写成“皇後”;“裏”简化成“里”,把“故里”写成“故裏”;“臺”简化成“台”,把“兄台”写成“兄臺”;“榖”简化成“谷”,把“稻谷”写成“稻榖”;等等一样,都错了。这是简化字的败笔,是应该立即纠正的。

“殓”,本字是“敛”,“敛”在甲骨文里就有,是形声字,从攴(pū)从佥(qiān),佥亦声。“佥”意为“双面的”、“两边的”。“攴”指“敲击”、“手动”。“佥”与“攴”联合起来表示“从物体的两边同时收拢”。本义是收拢、聚拢的意思。《说文解字》:“敛,收也”。《释名--释丧制》:“衣尸入棺曰敛”。由于敛本身有丧事含义,之后专门造一个“殓”字分解“敛”的字义,因此,殓的意思就是将逝者收拾妥当,放入棺材,即入殓。

“殡”,《说文解字》说:“死在棺,将迁葬柩,宾遇之”。《释名》解释:“於西壁下涂之曰殡。”《礼记--檀弓》:“孔子曰:夏后氏殡於东阶之上,则犹在阼也。殷人殡於两楹之闲,则与宾主夹之也。周人殡於西阶之上,则犹宾之也。”阼是主台阶,楹是屋前的柱子。殡的本义是停柩待葬,即入殓之后,将棺柩停放在特定地方,供起来。

“葬”,一开始的本义是人死用草覆盖埋葬,后指用棺木埋入土中。《易-系辞》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就是用草将死人盖起来。《礼记--檀弓》:“国子高曰:葬者,藏也。”《说文解字》:“埋也,藏也,从死在茻中”。葬的意思很明显,就是给逝者安排一个最后的归宿。

从上述关于死丧的几个关键字可以看出,所谓丧事,即从逝者咽气到下葬这一过程中,人们就尸、柩、殡、葬所从事的相关活动。停尸、入殓、出殡、下葬,即是这个过程的基本环节。停尸准备,入殓祭拜,出殡送丧,下葬安息,即是丧事活动的基本内容,也正是丧事活动的基本步骤和基本程序。

停尸是指从逝者咽气到入殓入棺这一时段,停尸期间是主家丧事活动的准备阶段;入殓是指从逝者入殓入棺到出殡这一时段,即停殓或停柩阶段,入殓期间,主家开吊,吊丧祭丧等规模性丧事活动实施;出殡是指从逝者动柩出丧到墓地这一时段,也是规模性丧事活动的重要时期;下葬是指从逝者棺柩入墓到圆坟这一时段,下葬期间是丧事活动的收尾阶段,逝者已安,客散人走,丧事操办阶段结束。之后是居丧守孝。

汉服科普之凤冠霞帔: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

唐代白居易在《霓裳羽衣舞歌》中咏道:“虹裳霞帔步摇冠,钿璎累累佩珊珊。”每读到此,就让人想到古时的那些头戴凤冠身披霞帔的出阁女子,极是羡慕她们,在人生最幸福的那一天可以装扮得如斯华丽,缨络垂旒,玉带蟒袍,下面百花裥裙,大红绣鞋,一抹浓艳满身喜庆一如心中漫溢的幸福。

这里说“凤冠霞帔(pèi)”,我们都知道它不是一般的常服,它现在的释义是指旧时富家女子出嫁时的装束,以示荣耀;也指古代贵族女子和受朝廷诰封的命妇的装束。一般来说,新娘穿红绸袄裤,绣花鞋,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案。凤冠,因以凤凰点缀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通常只在隆重庆典,如婚礼上才戴,普通平民一概不能佩戴。

霞帔

霞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礼服的一部分,类似现代披肩。是宋以来贵妇的命服,式样纹饰随品级高低而有区别,类似百官的补服。《格致镜原》引《名义考》中称:\"今命妇衣外以织文一幅,前后如其衣长,中分而前两开之,在肩背之间,谓之霞帔\"。其中所描述的形式是明代霞帔,到了清代,胸前、背后缀以补子,下摆缀以五彩垂缘。补子纹样只织绣禽鸟,而不用兽纹。

起源:

帔子出现在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得此名。到宋代将它列入礼服行列之中。明代时发展成了霞帔--由于其形美如彩霞,故得名\"霞帔\"。

霞帔为明清命妇礼服,或者可以说是王室和官太太的象征。《三才图会.衣服》云:\"霞帔非恩赐不得服,为妇人命服。\"《清稗类钞.服饰》也写到:\"明代九品以上命妇皆用之\"。民间妇女只能在新婚或者入殓时\"假借\",所以发明了\"云肩\"与之对抗,所以大号的云肩叫\"官样\"。

明代服用此式较为普遍,它的形状宛如一条长长的彩色挂带,每条霞帔宽三寸二分,长五尺七寸,服用时绕过脖颈,披挂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坠子。

(明代霞帔)

清代霞帔有了一些变化:

1.帔身变宽,左右两幅合并;同时加上后片,脱离最初悬挂于颈的原貌,变得更像比甲;

2.前胸后背两处缀有补子;

3.底部不用坠子,改为流苏

相关规定:

霞帔是宫廷命妇的着装,平民女子只有出嫁时才可以着--按照华夏礼仪,大礼可摄胜,就是祭礼、婚礼等场合可向上越级,不算僭越。命妇的霞帔在用色和图案纹饰上都有规定。品级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纹饰上,如下分别列数。

一、二品命妇霞帔为蹙金绣云霞翟纹(翟:即长尾山雉);

三、四品为金绣云霞孔雀纹,五品绣云霞鸳鸯纹;

六、七品绣云霞练鹊纹;

八、九品绣缠校花纹。

正因为霞帔是贵妇常礼服的一部分,并非人人可佩,所以,在宋代宫廷中衍生出了\"红霞帔\"、\"紫霞帔\"这样的后妃名号。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绍兴九年,\"后宫韩氏为红霞帔\"。将韩氏泛称以\"后宫\",说明她只是一位普通宫女,原本没有任何位阶。再如宋人张扩《东窗集》中记有《红霞帔冯十一、张真奴、陈翠奴、刘十娘、王惜奴等并转典字,红霞帔鲍倬儿、紫霞帔王受奴并转掌字制》一则,实际是皇帝开具的\"授任书\",把一批原为红霞帔、紫霞帔身份的宫女,\"提升\"为典字、掌字。据《说郛》中的《趋朝事类》,在宫廷\"内命妇\"中,典字为正八品,掌字为正九品,在后妃、女官的正式编制中属于最低的两级,而红霞帔、紫霞帔以及地位更低的听宣、听直、书直则根本\"不系入品\"。

看得出来,皇帝如果喜欢上了一位普通宫女,往往先给她一个红霞帔或紫霞帔的名分,让她与一般的宫女有所区别。如果这位宫女能够继续获得皇帝的恩宠,才有可能被封为\"正式\"的嫔妃,在礼法体系中占据一个堂堂正正的席位。

至于何以呼为\"红霞帔\"、\"紫霞帔\"?推测起来,普通宫女当然没有佩戴霞帔的权利,于是,受了皇帝恩宠的宫女,会被特别赐以红霞帔或紫霞帔。在宫中的各种礼仪场合,有正式名号的后妃们要按规制穿戴符合各自地位的常礼服,尚未获得\"职称\"的承恩宫女们当然没有这一资格,但是,她们可以在宫女服装上加佩红霞帔、紫霞帔,标示其特殊身份。

凤冠

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常服,凤冠:双凤翊龙冠,以皂縠为之。附以翠博山。上饰金龙一、翊以二珠翠凤,皆口衔珠滴。前後珠牡丹花、蕊头、翠叶、珠翠穰花鬓、珠翠云等。三博鬓(左右共六扇)。有金龙二各衔珠结挑排。

凤冠是一种以金属丝网为胎,上缀点翠凤凰,并挂有珠宝流苏的礼冠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成为太后、皇太后、皇后的规定服饰。明代凤冠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后妃所戴,冠上除缀有凤凰外,还有龙等装饰。另一种是普通命妇所戴的彩冠,上面不缀龙凤,仅缀珠翟、花钗,但习惯上也称为凤冠。

(《红楼梦》中的凤冠霞帔)

根据《大明会典》记载:常服,凤冠:双凤翊龙冠,以皂縠为之。附以翠博山。上饰金龙一、翊以二珠翠凤,皆口衔珠滴。前後珠牡丹花、蕊头、翠叶、珠翠穰花鬓、珠翠云等。三博鬓(左右共六扇)。有金龙二各衔珠结挑排。明朝皇后至九品文官妻皆可穿着,按地位等级高低在颜色、花纹、装饰和用料上有所不同。明朝庶人女子在结婚时也可穿着凤冠霞帔。

霞帔和凤冠“搭档”在一起,不仅是古代女子的心头之爱,更是文学家们乐于描写的美好事物。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官方小袍删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