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排盘 > 八字排盘

王莽篡汉是哪一年(王莽篡汉是哪一年结束)

时间:2024-01-13 17:21:21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一个短命的皇帝王莽,只当了15年的皇帝,为什么失败了?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吴晓波老师的《浩荡两千年》。

01

汉朝的“理财大师”桑弘羊去世后,几位继任者都很软弱,中央集权日渐削弱,汉帝国一直没有从汉武帝的盛世遗产中摆脱出来。但是与汉武帝时期不同的是,世族势力不断壮大,其中樊宏就是一个典型的世族例子,其掌管300多顷土地,并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庄园世族经济,而且这种庄家世族在西汉末年日益发展壮大,甚至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久而久之,他们已经形成了可以和中央抗衡的政治和经济力量。这类世族的来源有两类,一类是商鞅开始的军爵制和官僚推举制度。

公元前1世纪前后,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年)以一种和平的方式登基,并建立新朝。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主义者”。

王莽出生名门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厉行节俭,38岁时,当上了大司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其后的元帝、哀帝、平帝相继崩立,在公元5年,王莽立两岁的孺子婴为第,三年后,孺子婴登基称帝,改年号为“新”。从中新朝在中国历史长河短暂开启。

在此后的10年里,继商鞅和汉武大帝之后,王莽首要任务就是重新实现中央集权。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莽改制”。

王莽是一个儒家学者,信奉儒家思想,他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因此王莽当上皇帝后,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念,于是仿照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政,这就是“王莽改制”。

王莽推出了“五均六筦”。一方面平定物价,控制市场供应,还可以办理贷款,收取利息。同时,还对盐、铁、酒、铸钱进行专营政策,收归国有。这系列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管仲和桑弘羊的改革思想的延续和加强。他还提出了“均财富”的思想,提倡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口号,但实际上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财政收入。

但由于这些政策只求名目复古,很多都是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在遭到激烈反对后,又企图通过严刑峻法强制推行,使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违反法令而受重罪处罚者不计其数,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人们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项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因此导致天下各豪强和平民的不满。

王莽效仿了汉武帝的做法,但与汉武帝和桑弘羊相比,其政策推出的密度很大,但缺乏像桑弘羊这样的铁腕监控手段,最终导致国库亏空,结谋利,而且在税收制度上延续了桑弘羊的算湣之法,天下百姓苦不堪言。

02

在货币政策上,在10年间推出了4次货币改革,多次推出新货币,扰乱了市场交易和阻扰了商业活动。

在土地政策上更为极端。收回私有土地,称为“王田”,恢复全面的土地国有制,然后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而且不得买卖。这是自商鞅推行土地政策以来的又一次国有化政策。这一政策对农民和商人都产生了致命的打击。他的一系列变革,得罪了几乎所有的阶层,尤其是土地政策也成为压垮王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直到公元23年,叛军共进长安城,当了15年的皇帝的王莽出逃后被斩杀。

后人对于王莽,也多很多不同的评价,有学者称,王莽是儒家学派的巨子,以一个学者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单就王莽的经济改革而言,他几乎抄袭了汉武大帝和桑弘羊的政策,但是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有4个方面的原因。

1:汉武帝启动改革时,消藩成功,政治上形成由不容抵抗的集权。

2:汉武帝对匈奴战争顺应民心,赢得民心。

3:70年的文景之治,留下了巨额财富。

4:汉武帝发挥了能臣和酷吏的作用。

可以说,汉武帝的成功是在其合适的时间改革的结果,而王莽却没有这样的好运气。

03

说完王莽的新朝,历史来到了东汉。在王莽覆灭之后,天下打乱,连年饥荒,民众苦不堪言,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史称光武帝。东汉初期,全国从汉武帝时期的5000万人,只剩下现在的1200万人,而且西汉的200多年积蓄也付之一炬。

刘秀本人豪强出生,但是登基之后,首要任务则是打压世族势力。公元26年,刚刚登基的刘秀就开始清剿各地豪强。在公元39年,刘秀推出著名的“度田令”,要求全国严格核查垦田顷亩和清查户田,并彻底杜绝兼并势力,从土地政策入手推动其清藩目的,因为他知道中央集权和地方势力永远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地方治理上,刘秀将全国分为13个州,除京城外,各派一人主政,其地方权限也不断扩大,到东汉后期也赫然形成了地方势力。

东汉虽然一直努力,但是最终还是没有形成强权,世族力量也没有得到削弱,反而日渐加强,庄园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04

公元184年,发生了著名的黄巾军起义,继而引发了董卓之乱,直到公元589年这400年里,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战乱和时期,称之为: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有著名的三国时代,曹操、刘备、孙权等人割据一方。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建立魏朝,东汉就此终结。公元265年,世族门阀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晋朝,然后中国经历了东晋之后200年,中国成为南北两朝。在这数百年间,工商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倒退。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1:货币无常发行。

2:地方割据,全国性的统一大市场遭到破坏。

3:城市文明兴起遭到阻断。

魏晋南北朝期间,几乎所有的大郡都市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损毁。全国人口也从5000万以上锐减到1500万左右。这一时期,世族和庄园经济在南北朝时期也不断演变。世族经济其实就是权贵经济,是一种结的官僚资本。世族模式在魏晋晚期已经非常。

但是,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时期,随着中央的瓦解,思想的禁锢被打破。出现了大量的军事家、绘画家、文学家、生活家等。同时中华文明从黄河流域逐渐向长江流域迁徙。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者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王莽在举国拥护下称帝,为何15年后便失败,并落得死无全尸的下场

文/格瓦拉同志

王莽是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的侄儿,汉成帝的表弟,年轻时以谦恭俭让、礼贤下士著称,深受朝野内外的好评。绥和元年(前8年),王莽接替叔父王根担任大司马,首次执掌朝政,但1年后便被汉哀帝罢黜。在隐忍6年后(前1年),王莽利用汉哀帝驾崩、朝中动荡的良机,拥护姑妈临朝听政,随即再度出任大司马。

新帝王莽画像

​王莽重新掌权后,先后扶立汉平帝、孺子婴两个傀儡,并通过欺骗、胁迫的方式,接连不断的从王政君手中获得更大的权力,最终竟当上“假皇帝”(摄皇帝)。在士大夫和百姓们的一致拥护下,王莽最终在初始元年(8年)十二月篡汉称帝,建国号为新。然而,在举国拥护下称帝的王莽,仅做了15年皇帝便失败,最终还落得惨死的下场,这究竟是为何呢?

王莽“托古改制”,激化社会矛盾

​原来,王莽是个不识时务的腐儒皇帝,刚登基便实行“托古改制”,宣布将全国土地都改名为“王田”,奴婢改称“私属”,均不得买卖。与此同时,王莽还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企图用早已不合时宜的周礼,来建设一个相对平均的社会。然而,“托古改制”并未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豪强之家对平民更严重的剥削,造成天下更剧烈的动荡。

新朝建立后,王莽为了向天下宣扬改朝换代、废刘兴王的业绩,下令按照周礼更换官名、地名和币制。由于王莽性情浮躁、轻于改作,经常会对不中意的名号一改再改,以至于国家的官号、地名、币制连番更换,每每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从,无形中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深了民众对新朝的反感。

新朝与匈奴对峙形势图

​不仅如此,这位腐儒皇帝还想更改周边异国异族的名号,以此来满足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虚荣感。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王莽派遣王骏等人携带新铸造的印章出使匈奴,利用欺诈的手段从乌珠留单于手中得到汉朝颁赐的“匈奴单于玺”,随即将其捶碎,然后赐给他新朝的“新匈奴单于章”。

在拿到新朝颁赐的印章后,乌珠留单于不禁勃然大怒,因为他深知在匈奴国号前加上“新”字,并且把“玺”字改为“章”,这一增一改的动作,无异于将匈奴由平等地位降为中原的属国,实在是令人难以容忍。当得知汉朝颁赐的印玺被捶碎后,乌珠留单于派人到长安向王莽讨说法,在遭到对方一番威吓、斥责后,一怒之下派出数万骑兵侵袭新朝边境,从而拉开双方长达十年的战争(9-19年)。

新朝与匈奴鏖战十年,使北方深受其害

​为了对付匈奴,王莽派出30万大军屯驻在北方边境,并大肆册封呼韩邪单于的后代,声称要分封15个单于,将匈奴彻底“碎片化”。然而,屯驻边境的大军并不能克敌制胜,而旷世持久的驻扎,又耗尽了帝国的财力和人力,加之军纪败坏,由此导致民间困苦不堪、怨声载道。

好不容易等到新朝与匈奴实现和解后,地震、旱灾、蝗灾又接踵而至,导致大江南北赤地千里、饿殍遍野。面对着连年灾荒,各地官府非但没有进行赈济救灾,反而不停地征索赋税,由此导致大批无以为生的饥民啸聚山林造反,并逐渐形成两大股义军集团-赤眉军、绿林军。

绿林军、赤眉军起义形势图

​地皇三年(22年)三月,绿林军将领刘秀(即东汉光武帝)在昆阳大败王常、王凤率领的新军主力,使得绿林军势力加速发展,队伍规模很快便扩充至数十万人。地皇四年(23年)二月,绿林军在南阳淯水河畔筑坛祭天,拥立汉朝宗室刘玄为皇帝,复国号为汉,改元为更始,史称更始。刘玄称帝后,派大将申屠建、李松率大军进攻关中,意在消灭新莽。

关中百姓苦新日久,所以等到申屠建、李松率军进入关中后,便纷纷杀死当地的州郡牧守,响应更始大军。当年九月,校尉公宾、商县人杜吴等人在长安聚集军民起事,并攻打未央宫。王莽战败后率残众逃至渐台,最终在乱战中被杜吴杀死,首级被公宾就砍下,遗体则被数十个军士。至此,立国仅15年的新朝覆亡。

绿林军攻进关中,王莽被校尉公宾等人杀死

​王莽死后,首级被传递到宛城示众,深受其害的百姓“共提击之,或切食其舌”(见《汉书·卷九十九下》),可见对他痛恨之深。此后,王莽的头颅被收藏在武库中,被历代皇室所收藏,直到西晋元康五年(295年)洛阳武库遭大火,他的头颅才被焚毁。一国皇帝,最终竟落得兵败被杀、尸骨无存的结局,堪称史上奇闻。

史料来源:《汉书》、《资治通鉴》

揭秘历史细节:王莽尸体惨遭争夺,为什么杀他之人却只夺绶带?

城外,众兵大集,攻城的闲暇,就开始发掘王莽妻子父祖坟冢,并且点火烧毁王氏家族的棺椁。一时间,火光熊熊,什么王氏九庙、明堂、辟雍,全都点着了,一片通红。到了晚上,火光映彻城中。

十月一日,义军大兵攻入宣平城门,王莽手下大将王邑、王林、王寻等人等分兵距守北阙。战至黄昏时,新朝官府邸第全部奔亡溃乱。

乱了一宿,到第二天,城内年青人朱弟、张鱼等人怕遭到乱兵劫掠,就也召集一些人响应义军,给义军带路,直朝着宫殿方向杀去,并且放大火烧作室门,高声大呼:“反虏王莽,何不出降?”

大火四燃,王莽跑到宣室前殿避火,宫女们纷纷哀呼“当奈何!”

王莽 剧照

再看老爷子王莽,还装呢。他带着玺韨,手持虞帝匕首,闭着眼睛,嘴里念叨不停。还有天文郎桉栻于前,随着时辰光影,王莽旋席转动,随斗柄所指而坐,不停自言自语道:“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

义军已经在城内到处都是,王莽群臣扶掖着王莽,自前殿南下椒除,西出白虎门。王莽从那里登车,想逃到渐台躲避。

王邑 画像

如此危急时刻,老爷子还抱持着符命、威斗紧紧不放。此时,跟随他逃跑的,还有公、卿、大夫、侍中、黄门郎从官一千余人。

王莽手下大将王邑昼夜力战,疲劳至极,士卒死伤略尽。最后不支,就率领残卒奔驰入宫,追随王莽到渐台。其间,王邑儿子王睦解衣冠欲逃,王邑叱之使还,于是父子共同守卫王莽。

赤眉军 画像

很快,义军人多势众,砸破宫门,高喊着攻入殿中,呼问:“反虏王莽安在?”

有一美人出房,战战兢兢指说:“在渐台。”

于是众兵追之,围渐台数百重。

由于隔水,渐台上本来还有不少弓弩,王莽手下负隅顽抗,与义军相射相持。

义军也不着急,王莽反正已经逃无可逃了,义军就把渐台围得铁桶一般。

不久,王莽手下箭矢用尽,无以复射,义军开始登台进攻。双方短兵相接,杀得你死我活。

其间,王邑父子、王巡等人皆战死,台阶上遍布尸体。眼看周围已经无人护卫,王莽逃入室内。

王邑 剧照

这时候,义军已经杀得眼红,跳上渐台之上,四处入室,胡乱杀人。

有个叫杜吴的商人,看到一间房子里面有个老头子撅着屁股趴在那里,不由分说,上去就是一刀,把那人背部中开,一刀砍死。

由于当时混乱,杜吴又到处寻找财宝,因此他并不知道自己刚刚手杀的就是大新朝皇帝王莽。

王莽 画像

杀人之后,他看到王莽身上的绶带很漂亮,金丝遍绣的,又没沾上血迹,所以随手取下自己挂在身上,然后四处走动寻找,杀人取宝。

结果,杜吴半路上遇到了义军中一个叫公宾的校尉,此人曾经在汉朝担任过礼官,看到杜吴身上绶带,马上就问:“这绶带主人在哪里?”

杜吴挺老实,马上回答:“在内室的西北角。”

公宾大乐,马上猪颠疯一般飞跑过去,踹门而入后,把王莽尸体反过来,嗬,真是这个老爷子,大笑一声,一刀就把王莽脑袋斩下,然后高举示意。

啊,王莽在这里!

王莽 画像

兵士们纷纷冲前,都想抢夺王莽尸身以邀功。混乱间,相杀者数十人。最后,王莽尸身被那些争抢的士兵脔斩成数分……

班固《汉书》虽然写得不如司马迁《史记》精彩,但也有部分文采华章,其中,《王莽传》的最后赞文,就写得文采飞扬,意味深长:

班固 画像

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及其居位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岂所谓“在家必闻,在国必闻”,“色取仁而行违”者邪?

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惹,以成篡盗之祸。推是言之,亦天时,非人力之致矣。

宁波天一阁收藏的《汉书》(明朝刻本)

及其窃位南面,处非所据,颠覆之势险于桀、纣,而莽晏然自以黄、虞复出也。乃始恣睢,奋其威诈,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流毒诸夏,乱延蛮貉,犹未足逞其欲焉。是以四海之内,嚣然丧其乐生之心,中外愤怨,远近俱发,城池不守,支体,遂令天下城邑为虚,丘垅发掘,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

《汉书》

昔秦燔《诗》、《书》以立私议,莽诵《六艺》以文奸言,同归殊途,俱用灭亡,皆炕龙绝气,非命之运,紫色蛙声,余分闰位,圣王之驱除云尔!

读毕班固雄文,俯首思之,再诵白居易《放言》一诗,更是别有滋味:

白居易 画像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