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民俗风俗

彬彬的意思(彬彬有礼的意思)

时间:2024-01-21 07:45:23 作者:及時行樂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你会使用“文质彬彬”吗?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赞美一个人用“文质彬彬”来形容。“文质彬彬”的大体意思也是广为人知的,那么,大家知道四个字中每个字的意思吗?啥是“文”?啥是“质”?啥又是“彬彬”?接下来,让愚夫带你了解“文质彬彬”的秘密。

“文质彬彬”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一书中,原文是这样的,“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的外在超过了他内心的品质,那么这个人就显得没内涵;而如果他的外在配不上他的内心,那么这个人就晓得野蛮而无礼貌。只有当一个人的外在和内心各占一半的时候,这个人的行为表现才能像一个君子一样。

按上以上理解,“文质彬彬”的“彬彬”就要理解为“一半一半”,“彬”就为“一半”。实际上,“彬”没有“一半”的意思,不过却有“分开”“扳开”的意思。那么,“彬”是如何具有“分开”“扳开”的意思的呢?这就又要用到我们的古音学知识。在先秦古籍中,“彬”字经常和“份”“颁”等分声字通假。“文质彬彬”一词,在不同的古籍版本中,就有写作“文质颁颁”的。“颁”从頁分声,凡是分声字,往往具有“分开”义。因此,“彬”就有了“分开”义。“文质彬彬”的意思就是“文”和“质”分开,也就是各占一半。

以上讨论了“文质彬彬”中“彬彬”的意思。实际上,古人在注释《论语》的时候早就知道了这个秘密,只是语焉不详而已。把“彬彬”理解为各占一半,放入原文中文从字顺,可见我们的理解很合理。因此,今后我们在阅读古书的时候,一旦遇到不好理解而用常理无法解释的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通假,看看字的古音。当然,乱用通假也是阅读古籍的一大弊端,如何取舍,要看个人素养了。[作揖]

《论语》解读: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

“质”, 资质、质地

“实”,文采、修饰,在一块木头上雕花,木头就是“质”,花就是“文”

“野”是粗野、朴陋

“史”本义是书史,因为书史免不了粉饰、忌讳、隐恶扬善,所以“史”也有虚浮、华而不实的含义。

“文质彬彬”,前人解释为文质相半之貌,其实更确切一点说,就是文质配合得恰到好处的意思。

大意

孔子说:“质地胜过文采,就免不了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地,就免不了显得华而不实。质地跟文采配合得恰到好处,才是一个君子应该有的。”

导读

粗野和虚华都不值得提倡,有人以粗野为豪放,有人以虚华为文雅,都是画虎类狗。今天中国社会民间多“野”人,学府多“史”人,彬彬君子太少了。虽然文明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由“野”到“史”这一条路前进的,但走过头或者走偏了就会带来祸害。世界上许多时髦理论,尤其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理论,常常就是这种过头或者走偏的东西。如果逼不得已,要在“野”和“史”之间选择,则宁取“野”不取“史”。因为“野”近朴,“史”近伪,宁朴勿伪。

用阅读去了解这个世界,然后爱上它

——阅世读书会

大家都常用的成语“文质彬彬”,你知道其出处及含义吗?

“文质彬彬”这一成语出自《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文”原指各种礼节礼仪,后也指文采;“质”意指朴实、质朴。有的人太过朴实,不注重礼仪,则容易不拘小节而失之粗野;有的人执礼甚恭,不苟言笑,则显得太过拘谨而流于呆板。

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彬彬,文质相半之貌。”要是礼仪和质朴能内外协调,既有外在的谦谦风貌,又有内在的朴实诚挚那就称得上是君子了。

《朱子集注》杨氏曰:……与其史也,宁野。

现实世界中,文辞华丽而内容空洞、言过其实而套路满满的“文胜质则史”的情况实在太多,真是不如“话糙理不糙”的简单直接,杨氏的注到今天依然适用啊!

李泽厚说:“文”是理性,“质”是情感。“质胜文”是情感压倒理性而近似动物,“文胜质”是理性压倒情感而如同机器。文质彬彬是理智与情感的和谐融洽。

文与质,是“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掌握其中的平衡,才称得上是君子。

你会使用“文质彬彬”吗?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赞美一个人用“文质彬彬”来形容。“文质彬彬”的大体意思也是广为人知的,那么,大家知道四个字中每个字的意思吗?啥是“文”?啥是“质”?啥又是“彬彬”?接下来,让愚夫带你了解“文质彬彬”的秘密。

“文质彬彬”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一书中,原文是这样的,“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的外在超过了他内心的品质,那么这个人就显得没内涵;而如果他的外在配不上他的内心,那么这个人就晓得野蛮而无礼貌。只有当一个人的外在和内心各占一半的时候,这个人的行为表现才能像一个君子一样。

按上以上理解,“文质彬彬”的“彬彬”就要理解为“一半一半”,“彬”就为“一半”。实际上,“彬”没有“一半”的意思,不过却有“分开”“扳开”的意思。那么,“彬”是如何具有“分开”“扳开”的意思的呢?这就又要用到我们的古音学知识。在先秦古籍中,“彬”字经常和“份”“颁”等分声字通假。“文质彬彬”一词,在不同的古籍版本中,就有写作“文质颁颁”的。“颁”从頁分声,凡是分声字,往往具有“分开”义。因此,“彬”就有了“分开”义。“文质彬彬”的意思就是“文”和“质”分开,也就是各占一半。

以上讨论了“文质彬彬”中“彬彬”的意思。实际上,古人在注释《论语》的时候早就知道了这个秘密,只是语焉不详而已。把“彬彬”理解为各占一半,放入原文中文从字顺,可见我们的理解很合理。因此,今后我们在阅读古书的时候,一旦遇到不好理解而用常理无法解释的时候,就要考虑是不是通假,看看字的古音。当然,乱用通假也是阅读古籍的一大弊端,如何取舍,要看个人素养了。[作揖]

《论语》: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论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过于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浅鄙陋,但是文采多于质朴,又会显得华而不实。只有把两者均衡结合,才能称得上是君子。

文,象形字,从玄,从爻。《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本意是指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后来人们把刻在器物上的图案也叫作“文”,由此引出文辞、文采等意。质,形声字,从贝,从斦。《说文》中释为“以物相赘也”,意为以财物相抵。从字源学上看,“质”可以解释为没有经过加工的素材,它的意思应该和朴实、自然等特征相关。

自古以来,人们对“文”“质”的内涵有着多样的理解。孔子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君子义以为质”,此处的“文”相当于现在常说的文化教养,而“质”其实就是本质的意思;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礼贵得中,奢侈则过于文,俭戚则不及而质”,从礼乐的角度出发,把“文”看作是礼节的形式,把“质”当做礼的实际内容;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说:“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以“文”“质”分别代指文学创作中的虚拟和写实手法。

对于“文”与“质”的关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从为人处世角度进行思考。《吕氏春秋》记载了一则孔子逸马的典故,说的是孔子的马跑到别人田里啃庄稼,结果被农夫扣下了。子路自恃勇武过人,粗鲁地命令农夫还马,而子贡则利口巧辞,给农夫讲诗书中的大道理,结果都被农夫赶了回来。此时孔子的马夫对农夫说,假使你耕于东海,我耕于西海,我们就没有相遇的机会,我的马也不会吃你的庄稼。可你不耕于东海,我也不耕于西海,彼此住得不远,庄稼也长得差不多,马儿又分不清庄稼的区别,怎么能保证你我的马都不吃别人的庄稼呢?农户觉得在理,遂将马归还。

子路因疏于礼节而显得过于粗野,孔子评价子路:“野哉,由也!”子贡虽利口巧辞,但卖弄诗书未免流于虚浮,冯梦龙认为其“文质貌殊,其神固已离矣”。而马夫则把自己摆在和农户平等的位置,体现出与人为善的交往礼仪,又结合生活实际阐明了道理,从而成功地打动了农夫。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野,野人,言鄙略也。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彬彬,犹斑斑,物相杂而适均之貌。”文质二者不可偏胜,质胜于文就会像子路那样粗野,而文胜于质则会如同子贡一般华而不实。可见“文质彬彬”讲求的其实是“文”与“质”的适均之貌、相衬之美。

在儒家之后,“文质彬彬”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哲学、美学等许多学科领域。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说:“文而不丽,质而非野。”主张修史要文质兼顾,既要注意语言优美,又要保证史料的真实。魏征则言:“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认为应当兼取南北文学风格的绮丽与真实,融会贯通以达到美的巅峰。

“风标自落落,文质且彬彬”,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文质彬彬”的君子意涵中习得修身之道,以文质协调发展的理念正心修身、固本培基,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能力水平。

◎本文原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报》,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