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鸡

祠庙(祠庙和寺庙有什么区别)

时间:2024-01-18 14:01:07 作者:相见陌路 来源:互联网

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最有纪念意义的祠庙,有丰厚的文化底蕴,长知识丰阅历

宅在家里看世界,关注:路灯摄影,每天分享旅途好风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更是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为了更好的铭记历史,发扬优秀传统,各地都有不同形式的祠庙。通过瞻仰祠庙,我们能够更深刻的了解历史,祭奠先人。

山西临汾尧庙属于国家级祭祀的地方。华夏文明开始于尧,他是上古时期的古唐国人,具置就在山西临汾。尧是部落首领,治理有方,创立了禅让制,以理服人。后人为祭祀尧王的功绩,修建了尧庙。

尧庙经过一次迁址、多次重修和扩建,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庙内现存尧井亭、五凤楼、广运殿及寝宫等古建筑群。其中广运殿是供奉尧王的主殿,大殿内高高的唐塑尧王像,让人仰慕。古人将尧王的丰功伟绩刻在了石碑上,留存在庙内,永久保存下来,让后人瞻仰。10多座石碑上的字迹经过千年风雨,至今仍清晰可见。

山西运城后土祠是我国最古老的祭祀后土(地母)的祠庙,是历代帝王祭祀地神,祈福的胜地。自汉代建成后,经历黄河数次毁冲,又数次重建。

祠院内有山门、戏台、献殿、后土大殿、秋风楼等建筑。品字戏台国内外罕见,殿内的石雕木雕技艺精湛,象征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从汉至宋,历朝皇帝先后24次到此祭祀后土。明清时皇帝祭祀后土的仪式,改在了北京天坛。可以说天坛的的建筑风格,来源于后土祠。

甘肃天水伏羲庙坐落在黄土高原上,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伏羲氏建筑群。庙内有戏楼、牌坊、先天殿、太极殿、钟楼等古建筑。

先天殿内供奉伏羲塑像,为伏羲庙正殿。此殿后檐下发现有神秘的彩绘,经专家鉴定为《山海经》中的神兽。有的是鱼身龙头,有的是象头马尾,还有无头勇士等等。形象地再现了远古时期,先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绘画技术。

甘肃天水位于礼县城东祁山乡。这里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进军曹魏的指挥部。是纪念蜀国丞相诸葛亮的祠堂。祁山堡选在意高俊挺拔的山峰上,地势险要,松柏茂密。可居高临下,登堡远眺。诸葛亮在这里运筹帷幄,创立了丰功伟绩。后人为了纪念他,在这里建立了。

内有前后三个院落,分别是孔明殿、关羽殿和祈福殿。孔明殿内存有历经400年历史的诸葛亮贴金塑像,镇定自若,形象生动。

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庙会之日,当地居民都会前来祈福礼拜,希望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像诸葛亮一样聪明智慧。

湖南衡山忠烈祠位于香炉峰下方,是1942年国民政府为纪念抗日阵亡将士而建。依次建有牌坊、纪念塔、纪念堂和享堂等,共有13座大型烈士陵墓。

最震撼人心的是一组由五颗炮弹组成的纪念碑,象征着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抗日。碑体上醒目的“七七”两个大字,让人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纪念堂与享堂之间有276个台阶,中间斜坡草坪上,镶嵌有“民族忠烈千古”6个大字,字字掷地有声,陪伴着长眠于此的烈士们。

精读《唐诗三百首》084:杜甫《登楼》

【引言】

今天小楼要精读的是杜甫的《登楼》。

明人胡应麟在其《诗薮·内编》中说:“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紫宸殿》、《退朝》……《登楼》、《阁夜》……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

就是说,杜甫的《登楼》等诗,气象雄浑,律法精细,可以当作学习七言律诗的典范。

下面小楼就仔细分析此诗。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傅儒行书杜甫《登楼》诗

【背景】

杜甫的这首《登楼》,大约写于广德二年(764)春季,此时,杜甫已客居四川五年。

广德元年,唐军收复河南河北,平定安史之乱,杜甫有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达了他当时的欣喜欢快之情。然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濒临崩溃,吐蕃趁势兴起,多次侵扰唐边境,甚至侵入内地。广德元年十月,吐蕃攻陷长安,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致使代宗狼狈出逃陕州(今河南陕县)。

十二月,郭子仪收复长安,代宗还朝才转危为安,故诗中有“朝廷终不改”句。

年底,吐蕃又破四川北部松、维、保等州,后又攻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

【解析】

东汉未年王粲有伤乱离之作《登楼赋》,诗题即取意于此。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客,客居他乡之人,这里指杜甫自己。

万方多难,指到处都是战乱。

首句突然而起,繁花盛开,本是乐景,却反“伤客心”,因为国家多难,到处都是战乱,此时登上高楼,本就满怀忧思,所以繁花不但不会使人开心,相反会让人更伤心。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使人倍觉其哀。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锦江,即濯锦江,传言用此江水濯锦,色泽尤为鲜丽,故名。锦江在成都南,杜甫的草堂就在它旁边。

玉垒,玉垒山,在今汶川北、灌县西,是吐蕃往来侵扰的必经之地。

颔联写登楼所见之景。这两句意境阔大,不可语译。

锦江是一个视点,诗人的视点由锦江扩散到整个天地,天地之间,都被春色充满,句中以“来”了联接,仿佛春色天地八方而来,汇聚锦江,气势雄浑。“来”字也有寒冬已去,春色归来之意。

后一句同样语兼多意,玉垒山上,浮云从古至今变幻无定,古今世事,也如浮云变幻不定。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北极,北辰,北极星,喻指朝廷。《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郭子仪收复长安,代宗还朝,这一句是说朝廷如北极星一样不可动摇。

这一联议论时势。唐王朝经安史之乱,又经吐蕃侵扰,但唐王朝最终挺住了,说明大唐帝国气运久远,因而告诫吐蕃,莫再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后主还祠庙,后主指刘禅。后主庙在成都南先主庙东侧,西侧为。

梁甫吟,又作梁父吟。《三国志》载,诸葛亮隐居南阳时,喜欢吟《梁父吟》。今传《梁父吟》,题为诸葛亮所作,但文采不足,内容也不符合诸葛亮隐居南阳的情境,所以不足信。这里杜甫是借指自己的《登楼》诗。

最后这两句的句意很是含糊,历来解释为:“可笑那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仍然还有自己的祠庙,日色将暮,且让我仿效诸葛亮来作一首《梁父吟》吧!”这样的解释认为,杜甫用刘禅来影射唐代宗,以刘禅因为任用宦官黄皓导致亡国,来指斥代宗爱宦官程元振的蒙蔽,才导至吐蕃入侵。

针对这种解释,王景略先生认为不对,他在《唐诗三百首全解》中提出了两点反驳:首先,“可怜”并没有可笑的意思,“可怜”有值得同情的意思,所以杜甫这里没有讥讽刘禅的意思;其次,单独一个“还”字,是不能解作还有、仍然有的意思,如果“还”作“仍然”解,是不能直接接宾语的,必须要有“有”字作接续,这里的“还”只能作归来讲。

按照王景略先生的分析,这两句的意思应为:可怜后主刘禅,他丢掉了江山,当他魂归故国祠庙,看到故国江山时,会有什么感想呢?意即代宗还朝,看到被吐蕃侵扰的长安,当作何想?而诗人自已客居蜀地,不能为国分忧,只能仿效诸葛亮,写一首《梁父吟》。

小楼觉得,王景略先生的分析甚是。

【赏析】

杜甫的这首《登楼》,历来为评家赞赏,赞赏之处有二:一是气象雄浑;二是律法精细。

一、气象雄浑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中评:“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此杜诗之最上者。”

气象雄伟者,体现在诗的颔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这一联,上句在空间上开拓视野,下句在时间上驰骋遐思,天地之间,春色归来,古今之际,浮云变幻,营造出一个阔大悠远、笼盖宇宙的意境,暗含着杜甫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命运的忧思。

同时,这一联在写景中含有对现实的隐喻,春色归来,隐喻唐代宗还朝,唐王朝回归正统。玉垒山是吐蕃进犯的必经之地,玉垒浮云,象征着吐蕃侵扰。

景中寓情,还隐喻着现实,使得这一联不仅在意境上阔大悠远,在意蕴上也丰富深沉。阔大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蕴形成了这一联雄浑的气象。

二、律法精细

诗的律法,包括格律与行文用笔。

1)格律

杜甫的七言律诗,格律上自然精严无比,此诗尤为出彩的地方,在中间两联的对仗。

颔联“锦江”“玉垒”,地名对本无更多要求,然“锦”与“玉”,“江”与“垒”,字面亦对,这种地名天然成对,读起来非常美。

颈联是流水对,不刻意对而对,诗意上下顺承,读来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

杜甫行吟图

2)行文用笔

行文用笔上,须一联一联分析。

首联运用倒装,突然而起,情理反常,令人错愕。

清人施朴华《岘佣说诗》中说:《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起得沉厚突兀。若倒装一转,“万方多难此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便是平调。此秘诀也。

先写伤心再写伤心的原因,使文情跌宕,如果倒过来,先写万方多难,再写花伤客心,诗便变得平淡无味了。

此诗次句“万方多难此登临”总领全诗,后面的内容都从这一句中来。

颔联承“登临”二字,写登临之景。颈联转而写时事,“西山寇盗”呼应首联“万方多难”。

最妙的是,中间两联一写景一写事,但意脉潜通。

明王嗣奭《杜臆》中说:“锦江玉垒二句,俯视弘阔,气笼宇宙,人竟赏之,而佳不在是,止作过脉语耳。北极朝廷,如锦江春色,万古常新,而西山寇盗,如玉垒浮云,倏起倏灭。”

也就是说,颔联虽是千古名句,但在诗中,它并不是诗是核心,而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它在写景中,便暗含对现实时事的隐喻(如上所分析),与颈联所写时事暗中相连。

“锦江春色”句,与“北极朝廷”句意脉暗通,朝廷不改,如锦江春色,万古常新。

“玉垒浮云”句,与“西山寇盗”句意脉暗通,西山寇盗,如玉垒浮云,倏起倏灭。

最后,诗人将登楼远望的目光落在后主庙上,借后主而忧代宗,但自己客居蜀地,不能有所作为,只好仿效诸葛亮写诗遣怀,至此收束全诗。

清人胡本渊《唐诗近体》中说:“律法甚细,隐衷极厚,不独以雄浑高阔陵轹千古。”

以上分析,可见此诗律法之细。

【总结】

今天,读诗的人多,写诗的人少,但若有想学写诗者,可于杜甫的这首《登楼》中学到一些写诗的“秘诀”。

比如,怎样利用倒装,制造突兀之感?诗句之间怎样承转呼应?怎样将写景与叙事联结起来?等等。

胡应麟言其为“七律全篇可法者”,诚不我欺也。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84:杜甫《登楼》

什么是祠庙建筑?

来源:中国民族建筑

古建知识解读

建筑是历史的载体,当整个世界完全沉寂时,只有建筑还能用其独特的语言来表达其丰富的艺术思想。

祠庙是一种礼制祭祀性的建筑,它的出现是伴随着人类意识崇拜而产生的。几千年的发展和延续,使得祠庙建筑充满丰富的文化内涵,古人的信仰及宗族的变迁都有集中的体现。因此,古人一直都把祠庙看作是精神家园。祠庙建筑在全国各地分布很广。山有山祠,水有水祠,村有宗祠。祭祀的对象有水神、山神、家族祖先。祠庙的建筑形态有宏伟的宫殿式,有普通的窑洞等。

安徽绩溪胡氏大宗祠

中国太古没有宗教,到了封建社会,人们的思想受到社会性质的束缚,因此信仰也表现得多种多样,其中有对自然物之崇拜、祖宗崇拜等,在建筑上也有所体现。对天之崇拜,建筑天坛,皇帝祭天;对地之崇拜,建筑地坛,进行祭地;对日、月之崇拜,建筑日坛、月坛(在一个城池中,都建有天地日月);对五谷之崇拜,为社稷坛;对祖宗之崇拜,从家庭到社会皆建祠堂庙宇(在封建社会每家都设有祭堂供祖宗)。例如,在安徽绩溪建造的胡氏大宗祠,其规模就很大。另外,还祭祀名人、神灵。例如,关云长为关帝庙、孔夫子为文庙、岳飞为庙,还有老子庙、祖师庙等。祭神则有龙王庙、火神庙、土地庙、城隍庙、牛王庙、马王庙、胡仙庙、黄仙庙、二仙真人庙、瘟神庙、娘娘庙等各种庙宇,从小到大,从城镇到名山,遍及全国各地。

江西流坑董氏大宗祠

河南襄城文庙大成殿

河南开封关帝庙

关于祠庙宫观,尧时已有五帝之庙,夏为世室,殷为重屋,周建明堂,帝王祭祖有大庙。祠庙的规模最小者仅用一间屋,最大的庙堂一处就有百间房屋,而且在庙宇中都是庭院与园林相结合,特点甚多。

我国在祭礼山川方面有五岳名山,这些山中都有庙宇,如东岳泰山有岱庙,西岳华山有华岳庙,南岳衡山有南岳庙,中岳嵩山有中岳庙,北岳恒山有北岳庙,这些庙宇规模都很大。在五镇名山中也有很多庙宇,北镇庙建在医巫闾山下;南镇山建有南镇庙,建在会稽山下;西镇山有西镇庙,建在吴山;霍山为中镇名山,建有中镇庙;东镇沂山也有大规模的庙宇建筑。

湖南衡阳南岳庙奎星阁

陕西华阴县西岳庙

祠庙是中国历史文化中一大特殊现象,由来已久、渊源至深。祠庙建筑首先是信仰、礼仪和道德的体现,然后才是为了使用,它早已突破了建筑作为生活容器的概念,成为天、地、鬼、神、人共存的空间存在形式。祠庙建筑一直以来都是建筑营造的重点。从一个国家到一个村落都把祠庙建筑的建造作为核心,它往往是当地人民家庭活动、公共活动和社会活动的中心。其结构构造代表了当时社会官方或某一村落地区的最高建筑水平,是当时建筑技术的直接反应。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信息宣传部整理、编辑,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期待下期)

本文来自【中国民族建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知识点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课《北京的春节》知识点

温馨提示:保存文末图片可直接打印。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满族,生于北京。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中国现代小说家、剧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的称号的作家。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二、我会写组词

蒜:suàn(大蒜、蒜泥、鸡毛蒜皮)

醋:cù(米醋、吃醋、添油加醋)

饺:jiǎo(饺子、水饺、蒸饺)

摊:tān(摊位、地摊、烂摊子)

拌:bàn(凉拌、搅拌、拌嘴)

擦:cā(擦洗、擦脸、摩拳擦掌)

眨:zhǎ(眨巴、眨动、一眨眼)

宵:xiāo(元宵、通宵、通宵达旦)

燃:rán(燃烧、点燃、燃眉之急)

贩:fàn(贩卖、商贩、二道贩子)

彼:bǐ(彼此、彼岸、顾此失彼)

贺:hè(祝贺、贺岁、贺喜)

骆:luò(骆驼、骆驿不绝)

驼:tuó(驼铃、、驼背、驼绒驼峰)

恰:qià(恰好、恰巧、恰到好处)

三、多音字

铺:pū(铺路) pù(店铺)

分:fèn(分外) fēn(分开)

间:jiān(中间) jiàn(间隔)

更:gēng(三更半夜)gèng(更加)

四、理解词语

腊月:农历十二月。

初旬:每月的第一个十天。

小年:节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旧俗在这天祭灶。

庙会:设在寺庙里边或附近的集市,在节日或规定的日子举行。

娴熟:熟练。

零七八碎:零散没系统的事情或没有大用的东西。本文中指杂拌儿之类的零食。

万不得已:实在没有办法,不得不这样。本文中指实在没有办法赶回来过年。

截然不同:形容事物之间间,界限分明,完全不一样。截然,界限分明地。

万象更新:一切事物或景象都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改变,改换。

悬灯结彩:悬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五、近义词

热闹——喧闹 娴熟——纯熟 分外——格外

规矩——规则 欢喜——欢乐 预备——准备

六、反义词

充足——短缺 热闹——冷清 间断——持续

截然不同——一模一样 娴熟——生疏

七、句子解析

1.“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在腊八这天,家家都熬腊八粥(zhōu)。

天气的“冷”与年味的“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年”在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2.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农业展览会” 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腊八熬腊八粥这一民俗,也说明了腊八粥的材料极其丰富。

3.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型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从四个“有的……”组成的排比句,可以感受到灯的种类之多,样式的新颖有趣。这些细致的描写都是为了突出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

4.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这是一个总结句,与第11自然段的“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相照应。写出元宵节带给人们的总体感受——美好快乐。

5.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春节期间观灯逛庙会的快乐时光,到了正月十九,隆重、热闹的春节结束了,下文该写一切归于正常了。美好、快乐的日子竟然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句子中。

八、问题归纳

1.作者写了老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重要的日子?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描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北京的春节有什么特点?

北京的春节开始得早,腊月初就开始了,说明人们很重视春节。

3.“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这一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过渡句,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孩子们的欢喜,也引起下文大人们的忙乱。

4.认真阅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从哪能体会出除夕热闹?什么叫守岁?

从“味、色、声” 的角度体会除夕真热闹。“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从人们活动中体会到除夕热闹。人们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放鞭炮、守岁等活动表现了除夕的热闹。

5.“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把“又”字去掉行不行?

不能把“又”字去掉。“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让人自然回味起春节的前几个高潮,表现出作者在文章结构、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用。

6.第十二自然段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的什么风俗?有什么特点?

理解:作者主要写了元宵节看花灯的风俗,主要突出了花灯的数量多、种类多。

7.“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这一段的中心句,概括了本段的主要内容。“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看花灯、放花炮,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

8.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理解: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九、课文主题

本文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描绘了一幅幅北京人过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老是北京人过春节的,哪几天写得详细,哪几天写得简略,再讨论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课文在详略处理上非常恰当,其中“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正月十五”这四天的情景写得比较详细。而对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三天的情景描写得相对简略些,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利于读者对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有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

2.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们过春节的部分读读,再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新年到了,我们家也会提前进行一次大扫除。年三十,还要贴对联,挂红灯同笼。除夕夜,我们一大家子人就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还要熬夜守岁。大年初一我们要给

长辈们拜年,长辈们还会给我们压岁钱呢!

3.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要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老舍先生多用北京口语中的儿化音,让文章的语言充满了浓浓的“京味儿”第一句中的“零七八碎儿”“杂拌儿”“玩意儿”就是其中的代表。另外,老舍先生还大量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了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第二句中的“闲在”是北京方言,是“悠闲、清闲”的意思,读来具有浓厚的北京味道。

4.下面的“阅读链接”也写了过春节的事情,读一读,想想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和同学交流。(“阅读链接”见教材第5页)

《过年》这篇短文写“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天天打扫剩菜”,守岁“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写出了与课文不同的另一种感受。《除夕》这篇短文介绍了南方福建的过年的习俗: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大忙特忙,迎新送旧,忙围炉的年饭。而《北京的春节》中的除夕则是赶做年菜,穿起新衣,贴对联、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赶回家吃团圆饭、守岁。

温馨提示:保存图片可直接打印。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