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汉字五行

斋号是什么意思(书法斋号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25 10:30:45 作者:及時行樂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历史上那些有名的斋号,了解多少?

从古至今,书房一直就是读书人放牧思想的精神田园,历代文人雅士也都很讲究自己书房的命名,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这些饶有情趣的室名,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比如汲古阁、七录斋、梦溪园、项脊轩、饮冰室……你是否给自己的书房起了斋号?

万卷楼

万卷楼为西晋著名史学家、《三国志》作者陈寿青少年时代读书治学的地方。位于南充市西山风景区。万卷楼始建于三国蜀汉建兴年间(公元222-237年)。据古书记载:南充城西有果山,此处有万卷杰出。它倚岩而建,为三重檐式木石结构楼阁,飞檐斗拱,气势雄伟。四周古木葱郁,翠竹蔽天,甘泉流淙,构成一幅优美动人的山水画卷。其名含义不言而喻。

汲古阁

虞山毛氏汲古阁图

汲古阁,中国明代私人藏书楼和印书工场。江苏常熟隐湖之南七里桥,明末毛晋(1599 ~1659 )创办。毛晋初名凤苞,字子九,后改名为晋 ,字子晋,别号潜在。晚年改号隐湖、笃素居士。所刻书初题绿君亭或世美堂,后皆用汲古阁。江苏常熟人,家富。嗜读书和宋元精本名抄,早年为诸生,屡试不第,遂隐居故里,变卖田产,于七里桥构筑汲古阁,另在问渔庄和曹溪口构筑两阁,以收藏和传刻古书。

梦溪园

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沈括晚年居住并撰写科学巨著《梦溪笔谈》的地方。沈括三十岁时,常梦见一风景秀美之地,山明水秀,登小山,花木如覆锦;山之下有水,澄澈悦目,心中乐之,因欲谋居。后来他托人在镇江买了一块园地。几年后沈括路过镇江,见其地,不禁又惊又喜,觉得宛若梦中所游之地\",于是遂举家移居于此,建草舍,筑小轩,将门前小溪命名为\"梦溪\",庭院命名为\"梦溪园\"。他在这里潜心撰著,完成了包罗他毕生科学研究结晶的不朽著作《梦溪笔谈》。

陋室

唐代被誉为“诗豪”的刘禹锡,其书房朴素简陋,诗人还专门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他还把自己的“陋室”与三国时诸葛亮的“茅庐”以及西汉文学家杨雄的“玄亭”相提并论,表现了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录斋

明代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奋好学,《明史》上记有他“七录七焚”的佳话。凡是他读过的书,自己必然要亲手抄下来,抄完朗读一遍后,随即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接着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握笔的手指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后来他便将自己的书房称为“七录斋”。

抱残守缺斋

清末小说家刘鹗的《老残游记》闻名后世。他自号“老残”,又将自己的书房叫做“抱残守缺斋”。因为他平生“嗜古成痴”,“竭其力之所至,不以营田宅,治生产,唯古器物是求。”这些流传千年的古董,因历经沧桑,难免残缺不全,但他却视若珍宝,甘愿一辈子与这些残缺不全的文物相伴,寻求心灵的安慰与归宿。

惜抱轩

清朝嘉庆年间,邢部郎中姚鼐,字姬传,安徽桐城人,桐城派代表作家,《四库全书》编纂。传其因久坐著书,影响身体健康,后有一道人指引,常于写作之余,到自然松林中优雅清静之处,散步观景,尤以两手合抱树干(惜抱就是得名于此,含有抱元守中、爱惜身体的意思)养生自疗。于是,他在钟山书院内的大松树旁又增设一轩,志曰“惜抱轩”。自号惜抱先生。

玉磬山房

文徵明屡试不第,终生连举人身份都未获得。直到54岁那年,他被同乡举荐入京,经吏部考核后授“翰林院待诏”,参加修编《武宗实录》。57岁的文徵明放舟南还,从此再未远离故乡苏州。他回来后在住舍之东建了一间小室,名曰“玉磬山房”,作为吟诗、写字、绘画之所,并在庭院中亲手种下两株桐树,“日徘徊啸咏其中,人望之若神仙焉”。他自此摒绝功名,专心侍奉笔墨纸砚,艺术得以长足发展。

饮冰室

饮冰室指梁启超故居书斋。书斋\"饮冰室\"为浅灰色两层洋楼,建于1924年。“饮冰”一词源於《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原意就是比喻自己内心之忧虑。当年,梁启超受光绪皇帝之命,变法维新,临危受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的交煎,梁启超内心之焦灼可想而知,如何解其“内热”?唯有“饮冰”方能得解。所以,他正是借“饮冰”一词,来表达自己内心之忧虑焦灼。

阅微草堂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阅微草堂”,他曾经专门为阅微草堂写过一首诗:“读书如游山,触目皆可悦。千岩与万壑,焉得穷曲折。烟霞涤荡久,亦觉心胸阔。所以闭柴荆,微言终日阅。”

三松堂

北京大学燕南园57号,是冯友兰先生的故居,又名“三松堂”。“三松堂”之名,来源于院内的三棵松树。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自序》的《自序》中写道:“‘三松堂’者,北京大学燕南园之一眷属宿舍也,余家寓此凡三十年矣。十年殆将逐出,幸而得免。亭中有三松,抚而盘桓,较渊明犹多其二焉。”可见“三松”不仅是院中一景,冯先生将其与陶渊明作比,也可见其心性与寄托,正如他女儿宗璞先生所说:“寄意深远,可以揣摩。”

人境庐

是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的故居,坐落在广东梅州市东郊周溪畔。人境庐取意于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的名句。门楣上的“人境庐”三个字,为日本书法家大域成濑温所书。庐舍筑有花圃、假山、鱼池、五步楼、十步阁、息亭、七字廊、无壁楼、卧虹榭和藏书阁等。曲径回栏,花木掩映,景致清雅。黄遵宪晚年蛰居人境庐,创作大量诗歌,并自选和编订了《人境庐诗草》。

如需参与古籍相关交流,请回复【善本古籍】公众号消息:群聊

众人评说,画里有话,褒贬不一“新文人画”!

传统文人画大家都很熟悉,是由历代知识分子(文人、士大夫)所建构的绘画形态,并占据了中国美术史的煌赫篇章。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观念的变化,出现了一种叫“新文人画”,炒得很火,在艺术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代表性人物有边平山、朱新建、王镛、李老十等等。新文人画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今天就来看看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国画大师”朱新建的作品,带你了解一下“新文人画”是个啥玩法。

朱新建毫无疑问是中国新文人画的代表性人物,他画的东西,主要以暴露的小脚女人和现代时髦女郎为代表。暴露的小脚女人画方面,给人艳俗的感觉,最初朱新建成名就是以画香艳的金瓶梅系列插画轰动一时,很是大胆,甚至有大量的儿童不宜画面,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完全背离,他的画作总是以男人的原始欲望去解读女性,受到大量的批判指责。后期,又创作了很多慵懒随性的现代女郎作品,总之这些作品与人印象中的中国传统国画完全格格不入,甚至是有向中国传统道德观挑衅的意味。

所以有人解读新文人画是这样说的,“将士大夫花鸟写意的闲情逸致与书卷气,用打情、粗俗的绘画语言换化为一种无聊、泼皮、庸懒、消沉、享乐的“俗气”,这不就是时代的常态吗?虽然世俗,却无比的实切与真诚。”结合朱新建的画来看,世俗的确就是给人最为直观的感受,没有精致的构图和画面表现,如同稚嫩的随性涂鸦,很多人看了都感觉想笑,品味这个东西似乎完全与他的作品无关。

朱新建自己取的斋号是“除了要吃饭其他就跟神仙一样斋”,充满调侃的意味,也很是洒脱。九十年代初,当时有艺术界高层说新文人画应该是诗书画印都是大才子,风格应该很优雅清逸。朱新建站出来说:画的难看就不能叫新文人画吗?就像我有一个女儿长得不好看,就不能叫王美丽吗?相对对于新文人画这个概念,朱新建认为传统的中国画就画那些“毫无个人感情的装饰画---梅兰竹菊”,这个手艺的目的是装饰。

1985年之后,北京画家边平山等组织发起了“新文人画”这一概念。朱新建、李老十、王孟奇、胡石、刘二刚、王镛、徐乐乐、朱道平、朱樵、陈平、田黎明、江宏伟等一大批画家积极响应参与,逐渐成为了一种在全国很有影响的文化现象。进入21世纪后“新文人画”画家群体已成为中国国画界的主导和中坚力量,他们认为传统的文人画本质上说是一个“业余”画种,而“新文人画”在笔墨里追求天趣,往往、反财富、反文化,但是创造了一个美妙、真诚、朴素、生动的精神世界。

朱新建于2014年逝世,当时他的作品已经非常畅销,在当时艺术品市场较为平淡的情况下,2014年6月江苏聚德的专场拍卖上朱新建的作品却逆势而行,134件作品全部成交,总成交额3258.9万元,创下了百分之百的成交记录。朱新建去世之后,以他的亲家王朔为代表的很多文化艺术圈的人纷纷发文悼念,朱新建甚至被冠以“中国最后一个国画大师”的称号,众多针对朱新建和他的作品的艺术学术评论文章越来越多,新文人画又一次引起大众的关注。

朱新建为代表的新文人画走红,正是这个时代里现代人价值信仰普遍失落、迷惘、空虚、混乱的体现,人们普遍有种玩世不恭、庸俗的生存感,这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症状在艺术上的体现,因此朱新建的作品也与中国传统的花鸟山水等题材与画境截然不同。因此有人认为,朱新建的作品,主要不在艺术价值的体现,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和态度的表达。

所以朱新建当年拿一套金瓶梅的插画参加美术展,被报纸狂骂“下流至极,肮脏至极,龌龊至极”,到今天作品狂受追捧和被誉为“最后一个中国画大师”,同样也可以看出当今社会的浮躁和价值信仰的混乱。有人说朱新建的画最表面一层是和媚俗,往下揭一层是潇洒和率真,再往下揭是颓废和无奈;一层层往下揭揭到最后便只剩下“悲凉”二字。不错,这个社会亦是如此,当你一层层揭开表层的繁华,最里面却是烂絮般的悲凉!

看完朱新建的作品,您觉得“新文人画”对于当今中国艺术的意义何在?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新文人画的代表人物边平山先生作品,领略其风采魅力:

No.1

No.2

No.3

No.4

No.5

No.6

No.7

No.8

No.9

No.10

看完朱新建和边平山的作品,您觉得“新文人画”对于当今中国艺术的意义何在?欢迎留言评论!谢谢!(知彩守墨 2018.11.6;插图:边平山、朱新建等作品为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使用)

如何起“斋号”

古往今来,大凡文人墨客都要给自己的书房、画室起个雅名,亦谓之斋号。斋号的取名,既反映主人的个性与品性,又关联主人的寄情与爱好。主人在命名前,要对斋名内容的雅与俗、深与浅、简与繁、稳与浮作反复推敲,一经定名终身不改。寥寥几字,意义深邃,是主人明志修身的对外表白,是他人观言察行的检验标准,是斋主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的统一体现。

据史料记载,斋号起源晋唐,盛行明清,至今历传不衰。我们把书房称为书斋,是因为“斋”本义是斋戒的意思。古人认为读书是件清心凝神的事,该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因而书房以多“斋”命名。如王安石的“昭文斋”、蒲松龄的“聊斋”、刘鹗的“抱残守阙斋”、周作人的 “苦雨斋”。

除了“斋”字,古人书房取名还有用堂、室、屋、楼、馆、阁、轩、舍、居、洞、庐、庵、簃亭、山房等等,各有寓意。有的更是别出心裁,不限于此。

堂,许慎《说文解字》:“堂,殿也。”其特征是高大、宽敞、明亮,所以文人学者起斋名用“堂”者颇多。也有种说法,“堂”有学堂之意,书斋名里头带着“堂”的,有不少是在里面教学生的。敢以“堂”为名,自然是大方之家,兼有老师的身份了。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张大千的“大风堂”等。

阁,原本指置放物品的架子,宫廷里收藏图书,便以“阁”为宫之名,藏书家所造的楼也用“阁”命名。“阁”因此也就有了“楼”的意思。如唐伯虎的“魁星阁”、刘海粟的“存天阁”、吴青霞的“篆香阁”等等。

轩,从车旁,原指有帷幕的车子。由其形引申为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如归有光的“项脊轩”、辛弃疾的“稼轩”。居,是居住的意思,书斋乃是文士生活起居的中心,因而文人书房不乏用“居”,如叶圣陶的“未厌居”、启功的“坚净居”等。

屋,本义是古代半地下穴居的顶部,汉代起引申为房屋。文人书房用“屋”“书屋”命名,平实朴素,自有韵味。如郑板桥的“青藤书屋”、夏丏尊的“平屋”、的“菊香书屋”等。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不少字用在斋号里头,如洞、舍、庐、亭、庵、簃、庋、牖、廛、榭、园、岩、巢、村、蓬、窝等等,此处也就不再赘述,而有些人取名,不限于此中,反而有趣,不妨一谈。 斋号的文字组成为偏正结构,前半部分系内容,后半部分系斋室的建筑式样。其内容组织形式多样,随机无定式。有用数量词加名词组合,如百龄画师朱屺瞻的“三墨堂”、海派画师吴湖帆的“四欧堂”、大画家徐悲鸿的“八十七神仙馆”、中国扇学理事许小农的“百扇斋”;有用形容词表述,如诗书篆刻俱精的邓散木的“三长两短斋”;有用名词的,如赖少其的“为木石斋”;有用动词的等。

斋号作为文人心灵独白的窗口,其内容极富哲理和个性,朴实无华,丰富多彩,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独具特色的奇葩。一个儒雅动情的斋号,可激励斋主念念不忘,终身为之奋斗,也可让旁观者为之感慨万千。蒲松龄的“聊斋”成就了一部伟大的传世佳作《聊斋志异》,张大千的“大风堂”让几代人赞美羡慕,多少人为之千金难寻一幅画。人生仕途如同大海一样,潮起潮落变幻无穷。文人们随着自己志向爱好、情绪兴趣、事业家庭以及经济条件等变化,往往会更换斋号名称,每一新斋号的启用,都记述着斋主新的一番意境。如齐白石的“甑屋”、“借山吟馆”、“借山馆”、“寄萍堂”、“八砚楼”。

综观古今浩若烟海的文人斋号,笔者按内容所表述的意境,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述世类,以记述家世、身世为题。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出生在一个七代藏石世家,一身与石交友,诗曰“掇拾满吾居,安然伴石眠”,取“与石居”斋名,以表述其终身爱石玩石藏石之石缘。晋代诗人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其后裔自明代从江西浔阳迁居镇江演军巷,凭“络丝”手工劳动逐步发展成江绸业巨擘,遂取“五柳堂”斋名,以示对先祖的承袭和敬仰。

(二)述志类,以表述志向、志愿为题。画家李可染早在上世纪40年代抗战期间,寄居重庆金刚坡乡下,他在观牛画牛中,被牛的勤劳和献身精神所感动,解放后他将自己的画室取名“师牛堂”,终身以画牛为乐,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为鉴。津门书法家龚望一身正气,无视社会俗套,不愿做牵强附会之事,以明末清初有识之士傅山《作字示儿孙》中的论书句“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为座右铭,将自己的书房取名“四宁草堂”,把汉字书写法则引入做人准则,一语双关,维妙微肖。

(三)述理类,以表述道理、哲理为题。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满腹经纶,上知天文地理,下知民间疾苦,他的博学和品德,深受皇臣及民众的敬仰和爱戴。可他却为书房取了个不起眼的斋号??“阅微草堂”,告诫自己也告慰他人,要多看小的东西,小中见大,阅微而知著。

(四)述事类,以表述事业、事迹为题。著名词作家乔羽的 “可以居”,乍看乍听似懂非懂,一经介绍可敬可佩。个中缘由是:有很多人带着自己新创作的歌词登门求教,来访者既有新朋故友,又有慕名而来,乔先生一视同仁给予热情接待,但在阅看后的答复却是相同的两字??“可以”。创作一首歌词本身已花费很多心血,“可以”能给人振奋而继续努力,“不可以”能让人心灰而失去信心。清乾嘉年间浙派篆刻名家张燕昌,将自己在宁波天一阁藏书楼临摹的宋拓秦代石鼓文,带回海盐家乡继续研究,并参照原物仿制了十个秦代石鼓,放之左右,日夜摩挲,又将书斋取名“石鼓亭”,以表达他对金石篆刻事业的挚爱,也反映了他在研究石鼓文方面所取得的业迹。

(五)述趣类,以表述兴趣、逗趣为题。梨园名宿王瑶卿爱好珍藏古玩、玉器、烟壶和名人字画,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及教育家,在京剧界有“通天教主”之美称。可他却给书房取名“古瑁轩”,以示对古玉收藏的酷爱。解放前后,“古瑁轩”几乎成了戏剧界、文学艺术界集会的场所,“古瑁轩”也成了王瑶卿约定俗成的别名。装帧艺术家吴寿松取鲁迅小说中“三味书屋”的谐音“三未书屋”为斋号,每当他人问及其意时,吴先生总是笑呵呵地答曰“党未入、官未做、财未发”,其中隐匿了斋主人生仕途中经历的多少辛酸故事,可让旁听者在捧腹一笑之余浮想联翩。

(六)述情类,以表述情怀、情感为题。电影艺术家黄宗江的“书有三窝却无斋”,其意为:房有三居,居居有书,虽无斋号,阅读不虚。表达的是爱藏书爱读书情怀。镇江籍画家刘二刚移居南京后,将其画室取名“午梦斋”,解其意:每日午饭后必打一盹,时间不长而好梦常来。

(七)述心类,以表述心态、心绪为题。世间的喜怒哀乐同样会在文人墨客中反映,文人可借书斋一偶,用斋号代言,抒发心中愉悦,宣泄胸中积郁。林语堂既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又欣赏道家“无为”的哲理,其生活态度坚持“有为”,但往往也有“不为”事,遂取“有不为斋”作斋号,以表白扼守孟子“唯有不为者始有所为”的心态。

(八)述景类,以表述景色、景致为题。这类斋号无修饰,或以周边的山、水、桥、亭等风景取名,或以室内外的石、树、花、鸟等实景取名,师造化而自然天成。镇江诗人书法家李宗海取城内著名风景名胜云台山为名,斋号“云台山馆”。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上饶郡城外兴建寓所,其书房旁边是大片农田,乃以“临庄稼”之自然景致 “稼轩”为斋号。

斋号的文字书写,有斋主亲自动笔的,多数是邀请高人名人题写,再制作成精美的匾额,或挂于书房画室的门楣之上,或悬于书房画室的显目之处。小小一幅匾额,能给斋室增添雅气,能让访客肃然起敬,能为宾主沟通情感。

随着社会进步历史变迁,斋号已不再是文人的专利,也不能成为书房、画室的代名词。清中期以来,一些文人为了生计而经商,但又摆脱

不了特有的文人气质及其本能,便将斋号的匾额移至店堂商铺,变斋号为招牌,却收到了良好的经营效果。十八世纪末,北京宣南琉璃厂一带逐步形成文人经商的集散地,如专营字画生意的“荣宝斋”、专营鼻烟壶的“古月轩”、专营铜墨盒的“万丰斋”“同古堂”、专营墨汁的“一得阁”等。斋号替代商号的影响一步步扩大,以后又延伸到药店、酒肆、饭庄等。

文人斋号是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道绚丽多彩的风景线。尽管她被商号利用,那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支流、时代巨树的一丫枝,绝不会阻碍她那宽阔的主流、高大的主体。相信文人斋号会伴随着历史的前进步伐,迈向城乡,走进大众,更具特色,再添辉煌。

—END—

古人教你如何取一个风雅的斋号历代名家题写斋号欣赏

曾国藩《看云归岫草堂》

斋号

斋号,中国有识文风雅之士将其书斋所取名号,常常也成为书斋主人的代称。而除了“斋”字,古人书房取名还有用堂、室、屋、楼、馆、阁、轩、舍、居、洞、庐、庵、簃亭、山房等等。斋号多是古代学富五车的文人雅士标示自己做人作文的追求的形象化符号,从斋号就可以领略其不同于别人的个性化心境和情趣。

而在当下,名家斋号已经大热,藏家对于斋号的热衷度持续上升。2015年某拍卖公司春拍,李可染《九藤书屋》四字为代表,成交价高达391万元,名副其实的“一字千金”。去年,伊秉绶《遂性草堂》创造了斋号拍卖的最高价纪录,估价仅为80-120万元,但最终成交价高达2300万元。

李可染《九藤书屋》 成交价:391万元

伊秉绶《遂性草堂》 成交价:2300万元

为什么最近两年会再次出现斋号热的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则是随着当下的收藏热,尤其是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理解越来越深,对于斋号这种比较传统的中国收藏家的追求,自然会出现这个热潮。其次,对于现在做收藏的人来讲,如果若干年后,希望把自己的收藏品进行展览和展示,那么显而易见的是,有一个比较雅致的斋号作为标题,肯定比某某人的收藏要更加的雅气。

而对于书画收藏圈来讲,把斋号发挥到极致的当属是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在张伯驹定印的《丛碧藏画录》一书中,上面记载了他在漫长生涯中收集的藏品:展子虔的《游春图》、陆机的《平复帖》、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等等,而几乎每收藏一件这样的精品,先生就会新生一个名字,如游春主人、平复堂主、好好先生等,他还把画室称作“平复堂”,将客厅称为“吟碧馆”,将宅园称做“展春园”。

部分斋号成交记录

进入到今天,我们也经常发现,经营书画交易或者是收藏书画的人,都会有一个所谓的斋号,一则来源为寻找和自己收藏或是经营相符的古人斋号,二则是请求当代的书法或者是书画大家,甚至是文化名人,为自己题写相应的斋号。无论是两者之中的任何一种方式,斋号中都承载者个人的收藏体系,以及文化背景,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些“斋号”比所谓的励志题字更加的厚重,反应在市场价格上也是相对比较贵,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斋号中所蕴涵的“文化价值”。

邓石如书【是清风明月之庐】

“斋号”做为一个中国的传统文化现象,这样的一个“斋号热”其实背后蕴含的是中国收藏力量的壮大,建立收藏体系也好,附庸风雅也罢,都丝毫不影响藏家们对于斋号的热情,下一个“九藤书屋”或是 “通古斋”出来之时,还将会有“一字千金”的争夺。

何绍基书【爱莲堂】

斋号:一部妙趣横生的中国文人思想史

古往今来,大凡文人墨客

都要给自己的书房、画室起个雅名,

亦谓之“斋号”。

斋号的取名,

既反映主人的个性与品性,

又关联主人的寄情与爱好。

一些治学大家的斋号,

往往也是后人识别其本人的别称。

主人在命名前,

要对斋名内容的雅与俗、深与浅、

简与繁、稳与浮作反复推敲。

寥寥几字,意义深邃。

斋号形式

一、依傍景观

即以居室书斋所处自然环境或人文景观为题示,标榜使用室名者澹泊名利、寄情山水的闲适意趣,通常是一个字如亭、馆、楼、阁等,也有两个字如山庄、草堂、山房、精舍等。

蒲松龄书房“聊斋”

据史料记载,斋号起源晋唐,盛行明清,至今历传不衰。我们把书房称为书斋,是因为“斋”本义是斋戒的意思。古人认为读书是件清心凝神的事,该抱着一种虔诚的态度,因而书房以多“斋”命名。

如王安石的“昭文斋”、刘鹗的“抱残守阙斋”、周作人的 “苦雨斋”。

伊秉绶书【放怀堂】

堂,许慎《说文解字》:“堂,殿也。”其特征是高大、宽敞、明亮,所以文人学者起斋名用“堂”者颇多。也有种说法,“堂”有学堂之意,书斋名里头带着“堂”的,有不少是在里面教学生的。敢以“堂”为名,自然是大方之家,兼有老师的身份了。

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张大千的“大风堂”等。

伊秉绶书【柘庵】

阁,原本指置放物品的架子,宫廷里收藏图书,便以“阁”为宫之名,藏书家所造的楼也用“阁”命名。“阁”因此也就有了“楼”的意思。

如唐伯虎的“魁星阁”、刘海粟的“存天阁”、吴青霞的“篆香阁”等等。

伊秉绶书【荷香馆】

轩,从车旁,原指有帷幕的车子。由其形引申为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

如归有光的“项脊轩”、辛弃疾的“稼轩”。柳宗元的“西轩”

伊秉绶书【仲轩】

居,是居住的意思,书斋乃是文士生活起居的中心,因而文人书房不乏用“居”。

如叶圣陶的“未厌居”、启功的“坚净居”等。

伊秉绶书【友多闻斋】

屋,本义是古代半地下穴居的顶部,汉代起引申为房屋。文人书房用“屋”“书屋”命名,平实朴素,自有韵味。

如郑板桥的“青藤书屋”、夏丏尊的“平屋”、的“菊香书屋”等。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如洞、舍、庐、亭、庵、簃、庋、牖、廛、榭、园、岩、巢、村、蓬、窝等等。

伊秉绶书【梅华草堂】

二、特殊含义

很多名家的斋号不只是依傍景观,而还具有特殊的含义,例如自己在哪一季节所生,家庭所给人的感觉,自己所偏爱的风格等等。这一类斋号则比较耐人寻味。

何绍基书【淡香书屋】

三、带有名字

有一些名家的斋号则带有自己名字中的一个字,象征独一无二的斋号,给人一种量身定做之感。

斋号类型

赵之谦书【小脉望馆】

一、述世类,以记述家世、身世为题。

七君子之一的沈钧儒出生在一个七代藏石世家,一身与石交友,诗曰“掇拾满吾居,安然伴石眠”,取“与石居”斋名,以表述其终身爱石玩石藏石之石缘。

晋代诗人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其后裔自明代从江西浔阳迁居镇江演军巷,凭“络丝”手工劳动逐步发展成江绸业巨擘,遂取“五柳堂”斋名,以示对先祖的承袭和敬仰。

伊秉绶书【爱日吟庐】

二、述志类,以表述志向、志愿为题。

画家李可染早在上世纪40年代抗战期间,寄居重庆金刚坡乡下,他在观牛画牛中,被牛的勤劳和献身精神所感动,解放后他将自己的画室取名“师牛堂”,终身以画牛为乐,以“俯首甘为孺子牛”为鉴。

津门书法家龚望一身正气,无视社会俗套,不愿做牵强附会之事,以明末清初有识之士傅山《作字示儿孙》中的论书句“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率真毋安排”为座右铭,将自己的书房取名“四宁草堂”,把汉字书写法则引入做人准则,一语双关,维妙微肖。

伊秉绶书【千章百研之斋】

三、述理类,以表述道理、哲理为题。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满腹经纶,上知天文地理,下知民间疾苦,他的博学和品德,深受皇臣及民众的敬仰和爱戴。可他却为书房取了个不起眼的斋号——“阅微草堂”,告诫自己也告慰他人,要多看小的东西,小中见大,阅微而知著。

伊秉绶书【长生长乐之居】

四、述事类,以表述事业、事迹为题。

著名词作家乔羽的 “可以居”,乍看乍听似懂非懂,一经介绍可敬可佩。个中缘由是:有很多人带着自己新创作的歌词登门求教,来访者既有新朋故友,又有慕名而来,乔先生一视同仁给予热情接待,但在阅看后的答复却是相同的两字——“可以”。创作一首歌词本身已花费很多心血,“可以”能给人振奋而继续努力,“不可以”能让人心灰而失去信心。

何绍基书【题襟馆】

五、述趣类,以表述兴趣、逗趣为题。

装帧艺术家吴寿松取鲁迅小说中“三味书屋”的谐音“三未书屋”为斋号,每当他人问及其意时,吴先生总是笑呵呵地答曰“党未入、官未做、财未发”,其中隐匿了斋主人生仕途中经历的多少辛酸故事,可让旁听者在捧腹一笑之余浮想联翩。

吴让之书【醉竹山房】

六、述情类,以表述情怀、情感为题。电影艺术家黄宗江的“书有三窝却无斋”,其意为:房有三居,居居有书,虽无斋号,阅读不虚。表达的是爱藏书爱读书情怀。

吴昌硕书【小花园】

七、述心类,以表述心态、心绪为题。

世间的喜怒哀乐同样会在文人墨客中反映,文人可借书斋一偶,用斋号代言,抒发心中愉悦,宣泄胸中积郁。林语堂既受儒家“有为”的思想影响,又欣赏道家“无为”的哲理,其生活态度坚持“有为”,但往往也有“不为”事,遂取“有不为斋”作斋号,以表白扼守孟子“唯有不为者始有所为”的心态。

吴昌硕书【雪庐】

八、述景类,以表述景色、景致为题。

这类斋号无修饰,或以周边的山、水、桥、亭等风景取名,或以室内外的石、树、花、鸟等实景取名,师造化而自然天成。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上饶郡城外兴建寓所,其书房旁边是大片农田,乃以“临庄稼”之自然景致 “稼轩”为斋号。

赵之谦书【兆双爵室】

何绍基书【枕湖草堂】

伊秉绶书【劝耕课读室】

伊秉绶书【校文讲艺之斋】

伊秉绶书【昨叶书堂】

赵之谦书【安愚守约之斋】

吴让之书【郑斋】

莫友芝书【学耐烦斋】

何绍基书【迦兰陀室】

徐三庚书【菖蒲寿石斋】

曾国藩书【愿花长好月长圆人长寿之斋】

张之洞书【清竹堂】

林则徐书【古砚楼】

左宗棠书【修古斋】

杨岘书【宾鸿馆】

曾熙书【吟缶庐】

张伯英书【德风堂】

吴昌硕书【詠陔庐】

康有为书【梅花草堂】

郑孝胥书【自青榭】

于右任书【爱吾庐】

黄宾虹书【百一砚斋】

齐白石书【苦蜜斋】

张大千书【慕泱泱斋】

沈尹默书【采芝斋】

刘海粟书【若墅堂】

谭泽闿书【养花草堂】

马一浮书【有不为斋】

袁克文书【有余闲室】

章太炎书【双棠馆】

溥儒书【静娱楼】

黄君璧书【云山草堂】

王福厂书【凡将斋】

邓尔疋书【怀旧斋】

金梁书【万佛楼】

徐生翁书【石榴松围轩】

谢无量书【岩颠搜真斋】

吴湖帆书【湘瑟楼】

谢稚柳书【花影楼】

丰子恺书【新桐斋】

李可染书【快哉亭】

李苦禅书【问月楼】

陆俨少书【芙蓉轩】

唐云书【宜雨楼】

林散之书【采云轩】

沙孟海书【大明堂】

沈延毅书【集锦斋】

赵冷月书【癖石斋】

(责任编辑:和鸣以一)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