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龙

龙出海(龙出海,虎下山)

时间:2024-01-25 03:50:33 作者:风里有诗句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野史:1588年,浙江平湖大旱,海上出现一条大白龙,是真的吗?

每当提及龙,我们心中就会浮现出一只能腾云驾雾、能呼风唤雨的神兽身影,它象征着神通广大和祥瑞降临,这样的形象深刻于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事实上,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象征,龙的身影可谓无处不在,十二生肖中有龙生肖、大量成语中有龙字、封建时期帝王自喻龙的化身,还有现今华夏人自称“龙的传人”……

不过这些都是侧面的刻画,而非对龙的真实记载。有人或许就会好奇:对中华文化影响如此之深的一个形象,会不会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呢?抑或说是否记载有人曾经见到过真龙呢?

对此,史书还真有记载:1588年浙江平湖大旱,上百渔民就亲眼见到了一个神秘生物在海面飞舞,其外表特征与传说中的龙极其符合。而且,类似真龙存世的记载还曾出现在近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说龙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文化图腾,而是真实存在于世间的?如果没有,那么它的形象又是怎样在千年来逐渐形成的呢?这些史料的记载又是否可信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历史,一探究竟。

千年文化,龙的传人

中国龙文化自起源到发展至今,已经从原来的一种生物图腾崇拜,转变为封建帝王的皇权象征,再转变为今天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寄托。但是作为文化主体的龙,历来都被认为是虚构的,而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众所周知,原始社会人类祖先们的生存环境非常艰难,不但要应对恶劣天气和食物缺失等诸多问题,而且还要与野兽毒虫作斗争,免受它们的侵袭。因此,在那个时候,人们崇尚武力,祈求能有足够强大的神明能保护自己,图腾崇拜也就应运而生。

通俗而言,图腾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们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武力强大的生物有着血缘关系,自己身上继承着这种生物品性或是武力上的某些优点,故而将其视为本氏族的标志和保护神。

而在这些图腾文化中,以我们汉族的龙图腾最为神秘。关于它的原型,史学家们有许多猜测:一说是蛇。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虽然龙的某些局部像其他生物,但其基本形态却是蛇的样子。

因此,龙图腾的原型就是蛇,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其他的部落被吞并,他们的图腾文化也融入到了其中,慢慢地,就形成了如今这样的形象。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就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

另一说是恐龙。在《龙凤文化源流》一书中,作者指出:恐龙也有可能是龙图腾的原型。要知道,龙图腾产生的时候还是原始时期,说不定当时的原始人看到了某些恐龙的遗骨,以这种细尾长颈的爬行动物为原型,也并非没有可能。

还有一说就是陈绶祥教授的物种组合说。

他在其作品《中国的龙》一书中有观点:古时候人们经常要与野兽搏斗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因此无比渴望强大的武力。但受限于先天的生理构造,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于是,这种渴望就寄托在图腾崇拜之中,人们就将各种物种具有美感的部位截取,最后形成如今的龙图腾。

此外还有马原型说、熊原型说、云原型说……尽管众说纷纭,但每种说法都有不可取之处,因此也一直没有定论。但可以明确的是,龙的概念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中,并且伴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而演变。

起初,龙只是作为一种融合性的大型部落图腾出现并且成为部落的象征。而到了封建时期,君权神授、君权神圣等观念开始萌发并被统治者所利用。

为了使统治的神秘性、神圣性有一个具体的体现,封建帝王选择在臣民心中拥有尊贵地位的龙来表达自己统治的神秘性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属性,宣称自己是“真龙天子”,是“龙的化身”,代上天行使统治人间的权力,四海八荒都要认可、臣服于这种统治的正统性。

于是帝王身穿龙袍,使用各种带有龙形象的物品,居住的皇宫内也是带有龙凤等多种珍奇瑞兽图案的器物,以此来巩固自己在臣民心中真龙天子的地位。并且严禁除封建帝王外的任何人擅自使用龙形图案,使龙形图案成为封建帝王一人的专属象征。

此时,龙由部落氏族象征转变为封建帝王的专属象征。

到了近代,随着列强入侵、西学东传、民智大开以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及消亡,龙也从封建帝王的专属象征中解放出来,不再是封建帝王专属的象征,而是成为中国及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龙的传人这个理念也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龙文化也由国家民族层面走入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每个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自居,增强了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

自此,不管身处何处,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便有龙文化,龙文化走进了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并且烙下属于中华儿女的独特印记。

平湖大旱,惊现白龙

或许,有人心中或许会有疑问:既然这么多关于龙的原型的假说都不靠谱,会不会原本就存在真龙,只是它们隐于世间,没有被常人所发现。毕竟,历史上有关龙现身于世然后被看见的记载可并不是没有,其中就有十分著名的平湖白龙事件。

公元1588年,正值明朝万历皇帝年间。当时的百姓,在一众贤臣的治理下,过着宁静祥和的生活。可天有不测风云,浙江平湖县突然发生百年难得一见的大旱灾,原本百姓所期待的丰收一瞬间化为了颗粒无收。

许多百姓也因此天灾忍饥挨饿,饿死者更是不计其数。

为了应对天灾,填饱肚子,不少农民只能暂时去当渔民,前往海边捕鱼为生。

这天,上百渔民一起去打渔,忽然天空闪过一道红色光芒,然后渔民们惊讶地发现,远方一条巨大的白龙在海中央翻腾飞舞。

只见它巨大的龙头下垂,浑身的鳞片张开,像披着一层厚实的盔甲一样,反射着如银色的光芒。渔民们吓得赶紧停止了打渔,纷纷叩拜在地上。

之后不久,白龙的背上出现一个人影,渔民们偷偷望去,只见这个人身穿紫袍,手拿长剑,如同下界的神仙一般站立在龙背上。就在这时,白龙腾空而起,从口中吐出一颗闪耀着光芒的珠子,然后在空中飞舞戏耍。

渔民们都被眼前的这一幕惊呆了,纷纷表示自己从未见过如此场面,大声呼喊“神仙下凡了”。而白龙在嬉戏了一会儿之后,将龙珠收入口中,紧接着就飞走了,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之后,渔民们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了那天去捕鱼的渔民看到了神仙和真龙,还惊动了当地的县令。

不少人纷纷出海,想要再次一睹这传说中的画面,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都没法找到白龙的一丝踪迹。只是说来也怪,渔民们在见到这条白龙后,困扰平湖百姓许久的大旱也逐渐消失,百姓们又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听到此处,相信不少人对于这个故事嗤之以鼻:认为这么玄乎的记载,一定是从什么野史上扒下来的或者是杜撰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故事的原出处来自平湖县志,记载原文如下:

“万历十六年平湖旱,饥死无算。秋有白龙腾海上,红光半天,空中遥见龙首下垂,鳞甲奋张,晃晃若磨银。两角间有金冠紫衣,仗剑立者,其神长尺许,云水腾沸,咫尺晦冥。龙忽戏吐颔下珠,光芒团圆大如斗,粲粲一似中秋月。顷之遂收,约在墖院前水中央,东湖水尽涸,儒学前楼屋石坊俱坏。空中拽人舟而腾,有不知去向者。”

要知道,县志是官方钦定的历史资料,专门记载一个县的山川、人物、历史情况。记载在上面的内容必然不可能是胡编乱造、毫无依据的,因此,渔民在平湖县看到“白龙”一事十有八九是有历史依据的。

只不过古人颇为信奉神明之说,再加上史官夸张的叙事手法,渔民们只是将某种未知的海洋生物误认作“白龙”的这种可能性也并非没有。

营口坠龙,众说纷纭

不过,历史上除了这次的平湖白龙事件,近代也有一件疑似真龙存世的事件,那就是营口坠龙事件。此事在当时引起了全国轰动,哪怕时隔七十年后,央视也惊动于此事,派人对坠龙事件进行了调查并开设专栏节目报道。

事件发生在辽宁省营口市,当时是1934年,许多人声称目睹到一件“坠龙”事件的发生。据目击者称,他们看到一条巨龙在空中飞舞翻滚,只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便从高空坠落,最终落在一片芦苇丛中。

而当人们赶过去的时候,发现坠龙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生命迹象。

当时的报纸也有类似报道,称7月份和8月份期间,营口辽河流域有疑似龙的生物活动的踪迹。

得知消息后,许多人纷纷前往芦苇丛打探情况。事后,据报道,这条营口坠龙的尸骨长约十余米,头部凸起有一堆长约一米的龙角,身上的鳞片残缺不全,散落得到处都是。

当时是8月份,天气异常炎热,坠龙的尸体并没有保存很久,很快就腐烂到只剩一堆骨架,之后,这些龙骨被当地一所学校所收纳。但在后面爆发的战争中学校被摧毁,这些骨架也随之荡然无存。

所幸,早在记者赶来之前,就有部分围观的人偷偷拾取掉落在地上的龙骨和鳞片,并带回家保存。这也为后来的事情打下了铺垫。

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节目《走进科学》专门开设一期“营口坠龙事件”的节目,试图用一个科学的解释来剖析这次事件,并以此达到科普的目的。

在节目的最后,节目组最终选择了“所谓的坠龙只是须鲸”的说法,并作出了总结称:“研究表明,当年的营口坠龙事件,只是一场机缘巧合下所造就出来的神话。一头迷失方向的须鲸,搁浅在了潮水退去的陆地,这便是事情的真相。”

但对于这个结果,仍然有一些痴迷于龙的老人不认可,一方面,他们认为节目中所下的“须鲸”定论与他们所见的不符,比如须鲸没有龙角,也没有鳞片,更不会飞,这完全不符合当时的情形;另一方面,有亲历者提出质疑。

蔡寿康老人就反驳了节目中“龙影,不过是人们误把云彩看成了龙”这一结论,他说:“当时是阴天,那条龙在空中动弹,和记载中的龙的形象很符合。我记得很清楚,绝对没有看错。”

事实上,不论龙是否真实存在,我们无法否认:龙,已经成为了一个深刻在中国人基因和血脉里的字,它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深植在每个华夏后裔心中的文化图腾。中国的龙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其影响也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

结语

也许,我们并无必要去深究龙到底是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物种。

作为我们每个中国人近百年来的精神象征,龙的内涵早已超脱单纯的生物本身,它已经上升为维系民族团结与民族认同感所需要的一面无数中华儿女都认同的旗帜,或许,将这个内涵深度挖掘下去,会比去深挖龙是否具有历史原型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伟.论龙的起源与龙文化内涵[J]民族博览,2018(04):5-6.

[2]中国方志集成-平湖县志:23-24.

[3]“营口龙骨揭开谜底”,东北新闻网.2004-11-01

[4]姚莉,屠飞鹏.“龙”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解析[J].唐都学刊,2022,38(04):88-94.

野史:1588年,浙江平湖大旱,海上出现一条大白龙,是真的吗?

每当提及龙,我们心中就会浮现出一只能腾云驾雾、能呼风唤雨的神兽身影,它象征着神通广大和祥瑞降临,这样的形象深刻于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事实上,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象征,龙的身影可谓无处不在,十二生肖中有龙生肖、大量成语中有龙字、封建时期帝王自喻龙的化身,还有现今华夏人自称“龙的传人”……

不过这些都是侧面的刻画,而非对龙的真实记载。有人或许就会好奇:对中华文化影响如此之深的一个形象,会不会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呢?抑或说是否记载有人曾经见到过真龙呢?

对此,史书还真有记载:1588年浙江平湖大旱,上百渔民就亲眼见到了一个神秘生物在海面飞舞,其外表特征与传说中的龙极其符合。而且,类似真龙存世的记载还曾出现在近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说龙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文化图腾,而是真实存在于世间的?如果没有,那么它的形象又是怎样在千年来逐渐形成的呢?这些史料的记载又是否可信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近历史,一探究竟。

千年文化,龙的传人

中国龙文化自起源到发展至今,已经从原来的一种生物图腾崇拜,转变为封建帝王的皇权象征,再转变为今天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寄托。但是作为文化主体的龙,历来都被认为是虚构的,而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众所周知,原始社会人类祖先们的生存环境非常艰难,不但要应对恶劣天气和食物缺失等诸多问题,而且还要与野兽毒虫作斗争,免受它们的侵袭。因此,在那个时候,人们崇尚武力,祈求能有足够强大的神明能保护自己,图腾崇拜也就应运而生。

通俗而言,图腾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们认为自己的氏族与某种武力强大的生物有着血缘关系,自己身上继承着这种生物品性或是武力上的某些优点,故而将其视为本氏族的标志和保护神。

而在这些图腾文化中,以我们汉族的龙图腾最为神秘。关于它的原型,史学家们有许多猜测:一说是蛇。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虽然龙的某些局部像其他生物,但其基本形态却是蛇的样子。

因此,龙图腾的原型就是蛇,只是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其他的部落被吞并,他们的图腾文化也融入到了其中,慢慢地,就形成了如今这样的形象。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就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

另一说是恐龙。在《龙凤文化源流》一书中,作者指出:恐龙也有可能是龙图腾的原型。要知道,龙图腾产生的时候还是原始时期,说不定当时的原始人看到了某些恐龙的遗骨,以这种细尾长颈的爬行动物为原型,也并非没有可能。

还有一说就是陈绶祥教授的物种组合说。

他在其作品《中国的龙》一书中有观点:古时候人们经常要与野兽搏斗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因此无比渴望强大的武力。但受限于先天的生理构造,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于是,这种渴望就寄托在图腾崇拜之中,人们就将各种物种具有美感的部位截取,最后形成如今的龙图腾。

此外还有马原型说、熊原型说、云原型说……尽管众说纷纭,但每种说法都有不可取之处,因此也一直没有定论。但可以明确的是,龙的概念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在我们中华民族中,并且伴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而演变。

起初,龙只是作为一种融合性的大型部落图腾出现并且成为部落的象征。而到了封建时期,君权神授、君权神圣等观念开始萌发并被统治者所利用。

为了使统治的神秘性、神圣性有一个具体的体现,封建帝王选择在臣民心中拥有尊贵地位的龙来表达自己统治的神秘性和神圣不可侵犯的属性,宣称自己是“真龙天子”,是“龙的化身”,代上天行使统治人间的权力,四海八荒都要认可、臣服于这种统治的正统性。

于是帝王身穿龙袍,使用各种带有龙形象的物品,居住的皇宫内也是带有龙凤等多种珍奇瑞兽图案的器物,以此来巩固自己在臣民心中真龙天子的地位。并且严禁除封建帝王外的任何人擅自使用龙形图案,使龙形图案成为封建帝王一人的专属象征。

此时,龙由部落氏族象征转变为封建帝王的专属象征。

到了近代,随着列强入侵、西学东传、民智大开以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及消亡,龙也从封建帝王的专属象征中解放出来,不再是封建帝王专属的象征,而是成为中国及中华民族的象征。

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过程中,龙的传人这个理念也深深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龙文化也由国家民族层面走入每个中国人的心中,每个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自居,增强了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

自此,不管身处何处,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便有龙文化,龙文化走进了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并且烙下属于中华儿女的独特印记。

平湖大旱,惊现白龙

或许,有人心中或许会有疑问:既然这么多关于龙的原型的假说都不靠谱,会不会原本就存在真龙,只是它们隐于世间,没有被常人所发现。毕竟,历史上有关龙现身于世然后被看见的记载可并不是没有,其中就有十分著名的平湖白龙事件。

公元1588年,正值明朝万历皇帝年间。当时的百姓,在一众贤臣的治理下,过着宁静祥和的生活。可天有不测风云,浙江平湖县突然发生百年难得一见的大旱灾,原本百姓所期待的丰收一瞬间化为了颗粒无收。

许多百姓也因此天灾忍饥挨饿,饿死者更是不计其数。

为了应对天灾,填饱肚子,不少农民只能暂时去当渔民,前往海边捕鱼为生。

这天,上百渔民一起去打渔,忽然天空闪过一道红色光芒,然后渔民们惊讶地发现,远方一条巨大的白龙在海中央翻腾飞舞。

只见它巨大的龙头下垂,浑身的鳞片张开,像披着一层厚实的盔甲一样,反射着如银色的光芒。渔民们吓得赶紧停止了打渔,纷纷叩拜在地上。

之后不久,白龙的背上出现一个人影,渔民们偷偷望去,只见这个人身穿紫袍,手拿长剑,如同下界的神仙一般站立在龙背上。就在这时,白龙腾空而起,从口中吐出一颗闪耀着光芒的珠子,然后在空中飞舞戏耍。

渔民们都被眼前的这一幕惊呆了,纷纷表示自己从未见过如此场面,大声呼喊“神仙下凡了”。而白龙在嬉戏了一会儿之后,将龙珠收入口中,紧接着就飞走了,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之后,渔民们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了那天去捕鱼的渔民看到了神仙和真龙,还惊动了当地的县令。

不少人纷纷出海,想要再次一睹这传说中的画面,可无论他们怎么努力都没法找到白龙的一丝踪迹。只是说来也怪,渔民们在见到这条白龙后,困扰平湖百姓许久的大旱也逐渐消失,百姓们又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听到此处,相信不少人对于这个故事嗤之以鼻:认为这么玄乎的记载,一定是从什么野史上扒下来的或者是杜撰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故事的原出处来自平湖县志,记载原文如下:

“万历十六年平湖旱,饥死无算。秋有白龙腾海上,红光半天,空中遥见龙首下垂,鳞甲奋张,晃晃若磨银。两角间有金冠紫衣,仗剑立者,其神长尺许,云水腾沸,咫尺晦冥。龙忽戏吐颔下珠,光芒团圆大如斗,粲粲一似中秋月。顷之遂收,约在墖院前水中央,东湖水尽涸,儒学前楼屋石坊俱坏。空中拽人舟而腾,有不知去向者。”

要知道,县志是官方钦定的历史资料,专门记载一个县的山川、人物、历史情况。记载在上面的内容必然不可能是胡编乱造、毫无依据的,因此,渔民在平湖县看到“白龙”一事十有八九是有历史依据的。

只不过古人颇为信奉神明之说,再加上史官夸张的叙事手法,渔民们只是将某种未知的海洋生物误认作“白龙”的这种可能性也并非没有。

营口坠龙,众说纷纭

不过,历史上除了这次的平湖白龙事件,近代也有一件疑似真龙存世的事件,那就是营口坠龙事件。此事在当时引起了全国轰动,哪怕时隔七十年后,央视也惊动于此事,派人对坠龙事件进行了调查并开设专栏节目报道。

事件发生在辽宁省营口市,当时是1934年,许多人声称目睹到一件“坠龙”事件的发生。据目击者称,他们看到一条巨龙在空中飞舞翻滚,只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便从高空坠落,最终落在一片芦苇丛中。

而当人们赶过去的时候,发现坠龙已经没有了任何的生命迹象。

当时的报纸也有类似报道,称7月份和8月份期间,营口辽河流域有疑似龙的生物活动的踪迹。

得知消息后,许多人纷纷前往芦苇丛打探情况。事后,据报道,这条营口坠龙的尸骨长约十余米,头部凸起有一堆长约一米的龙角,身上的鳞片残缺不全,散落得到处都是。

当时是8月份,天气异常炎热,坠龙的尸体并没有保存很久,很快就腐烂到只剩一堆骨架,之后,这些龙骨被当地一所学校所收纳。但在后面爆发的战争中学校被摧毁,这些骨架也随之荡然无存。

所幸,早在记者赶来之前,就有部分围观的人偷偷拾取掉落在地上的龙骨和鳞片,并带回家保存。这也为后来的事情打下了铺垫。

在2004年,中央电视台节目《走进科学》专门开设一期“营口坠龙事件”的节目,试图用一个科学的解释来剖析这次事件,并以此达到科普的目的。

在节目的最后,节目组最终选择了“所谓的坠龙只是须鲸”的说法,并作出了总结称:“研究表明,当年的营口坠龙事件,只是一场机缘巧合下所造就出来的神话。一头迷失方向的须鲸,搁浅在了潮水退去的陆地,这便是事情的真相。”

但对于这个结果,仍然有一些痴迷于龙的老人不认可,一方面,他们认为节目中所下的“须鲸”定论与他们所见的不符,比如须鲸没有龙角,也没有鳞片,更不会飞,这完全不符合当时的情形;另一方面,有亲历者提出质疑。

蔡寿康老人就反驳了节目中“龙影,不过是人们误把云彩看成了龙”这一结论,他说:“当时是阴天,那条龙在空中动弹,和记载中的龙的形象很符合。我记得很清楚,绝对没有看错。”

事实上,不论龙是否真实存在,我们无法否认:龙,已经成为了一个深刻在中国人基因和血脉里的字,它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深植在每个华夏后裔心中的文化图腾。中国的龙文化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其影响也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

结语

也许,我们并无必要去深究龙到底是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物种。

作为我们每个中国人近百年来的精神象征,龙的内涵早已超脱单纯的生物本身,它已经上升为维系民族团结与民族认同感所需要的一面无数中华儿女都认同的旗帜,或许,将这个内涵深度挖掘下去,会比去深挖龙是否具有历史原型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伟.论龙的起源与龙文化内涵[J]民族博览,2018(04):5-6.

[2]中国方志集成-平湖县志:23-24.

[3]“营口龙骨揭开谜底”,东北新闻网.2004-11-01

[4]姚莉,屠飞鹏.“龙”的传统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解析[J].唐都学刊,2022,38(04):88-94.

出海的渔民为什么要往海里撒米呢?原来是遇到龙了

所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在一些沿海的地方,常有渔民出海,到海里去讨生活。在渔民聚集的地方,往往会有一些特别的习俗,比如有些地方的人,吃盘中之鱼时从不将整条鱼翻转,因为出海最忌讳“翻船”。而有些地方会有这样的习俗:每次要出海的时候,都会带上一些大米,在必要的时候把米撒到海里。撒到海里喂鱼吗?鱼吃了生米不会难受吗?

胶州的王侍御,奉命出使琉球国。船在海里走了两天,船家突然叫人多备一些白米,告戒众人说:“离清水潭不远了,大家不管看见什么,只管往水里撒米,要肃静,不能喧哗!”过了一会儿,船来到一个地方,海水清澈见底,底下盘踞着一群巨龙,五颜六色的,一条条地伏在海底。有的正在蜿蜒爬行,龙身上的麟、须、爪、牙历历可数。船上的人见了,吓得大气不敢出,闭着眼睛,不仅不敢看,动也不敢动,只有船家不断抓米撒到海水里。过了很久,看到海水的颜色逐渐转为深黑色,才有人敢出声,便问船家撒米的缘故。船家回答说:“龙害怕蛆,怕蛆钻入它的鳞甲内。白米像蛆,所以龙见了往往伏在海底,船行驶在上面,可保安全。”

其实我觉得龙倒不是怕蛆,而是不喜欢这些虫子吧,觉得恶心,就像人,遇到让自己不舒服的东西,当然要远远的避开了。在佛经里面记载,龙有四苦,其中一苦,叫做“鳞甲细虫苦”,这些小虫子会跑到的鳞龙甲里面去咬它,让它很不舒服。当然了,也有人说印度人说的龙,跟咱们中国人说的龙是不一样的,咱们就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吧。

广西防城港一渔民出海 亲历海上壮观龙吸水现象

8月24日,广西防城港,防城企沙港口靠近龙门港口附近,一渔民出海时,不远处正在上演“龙吸水”现象,渔民称:当时距离也就几百米远,很壮观,但也有点害怕就拍完立即开船走了。(综合自江苏交通新闻广播)

来源: 光明网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