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公司起名

星座效应(星座效应的心理学原理)

时间:2024-01-14 07:43:23 作者:隐身守侯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心理学效应告诉你,星座为什么“很准”?

星座是伪科学吗?

或许是的,但伪科学不代表对人没有影响。

星座产业几乎是最大的伪科学产业之一了,当然还有一些磁场疗法啊、塔罗牌啊之类的。

就像安慰剂效应(吃片维生素也可以治病,因为病人心理上感觉好了)一样,星座有时候让人觉得很准——这是有实验和心理学效作为依据的。

1.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巴纳姆效应(也叫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这个效应的意思是:

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实验是这样的:

1948年有个心理学家弗拉(Bertram Forer)拉来一帮学生,给他们看一段“基于他们个人的心理分析”。然后问学生“你们觉得准吗?”

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完全一样的一段话(心理学家随便拼凑的):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实验者要求学生,如果觉得准就给满分5分,完全不准为0分。

结果平均评分为4.26。

从分析报告的描述可见,很多性格描述语句其实适用于任何人,这些语句后来以巴纳姆命名为巴纳姆语句。

巴纳姆效应的实验如果延伸一下也可以理解为:

人们只会选择性的记住自己觉得对的描述,比如一段话10句,可能3句确实符合你的性格,你就会觉得很准。

2.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也有可能,你认识一个朋友,是非常典型的“天蝎座”,他符合所有关于天蝎座的描述,你就会觉得:星座好准。

这其实是另一个效应的体现——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说的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

人们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这东西的别名有很多,比如“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等等。

幸存者偏差最直接的体现是一句经常被人说的话:

爱笑的女孩儿运气都不会太差——运气差的谁笑得出来?!

比如有人给你说,某某地方拜佛很灵算命很准,他算过了,真的应验了。这时候你就觉得准,然而,事实是,还有几千个人算完不准,他们自己不会说出来,没人告诉你。

说星座很准的,也差不多是这样:觉得不准的、不信星座的人一般不讨论星座。

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受星座运势的影响,或者觉得自己的典型的某某座呢?

其实就像安慰剂效应一样,心理暗示总还是有的,心理暗示和权威暗示的效果能有多大?

有实验表明:效果非常显著。

3.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叫罗森塔尔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这个效应的意思是:人的情感和观念多少地会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或者说:你会成为其他人(特别是父母老师等权威)认为你应该成为的那种人。

实验是这样的:

实验一(简化版)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考查某校,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生共18人写在一张表格上,交给校长,极为认真地说:“这18名学生经过科学测定全都是高智商型人才。”

事过半年,罗森又来到该校,发现这18名学生的确超过一般,长进很大,再后来这18人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干出了非凡的成绩…………

实验二(双盲版)

罗森塔尔博士又在加州一所学校找了一些学生和两个老师,给这两个老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还再三叮嘱他们:“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

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

一年之后……

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

然而事实是:他们所教的这些学生智商并不比别的学生高。这两位教师哪里会料到事情是这样的,只得庆幸是自己教得好了。

另一个事实是:他们两个老师也不是本校最好的教师,而是在教师中随机抽出来的。

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

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

当然它也有正能量,这个效应表明:

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有多种理解,但总的来说可以理解为:期望、赞美和暗示能产生奇迹。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星座里的描述暗示你是这样的人,有这样优点或者缺点,星座运势暗示你有好的桃花运或者不好的财运,你的轨迹就会逐渐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当然,这个效应也告诉我们,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觉得星座运势很准?那是你不知道“巴纳姆效应”和“证实偏差”

在年轻人中,一句“你是什么星座?” 是社交场合中打破僵局的好方法,小编一直以为“星座”最多算是一些人为了打开与陌生人的话题而搞的社交“小技巧”,没想到现在有那么多人对“星座”深信不疑。就这个话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到底“为什么这么多人会相信星座”!

“12星座的性格分析”、“12星座的运势分析”……网络上铺天盖地这样的文章,这些文章总是会让人忍不住想点进去看看,而且很多人都觉得说得很有道理。这又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家指出:星座的魅力在于能满足“自我认知”的需要,因为人类倾向于通过归类来认识事物,以便于快速的建立对世界、对他人的认知。比如说星座性格分析之所以受人们的欢迎,实际上是利用了人们简化对新事物认知的心理惰性。

人们相信星座的心理学原理:巴纳姆效应效应与证实偏差

1948年,心理学家福勒让自己的学生们阅读一段关于描述自我性格的内容(其实每个人的内容都一样,但是参与实验的学生不知道),然后让每位学生根据与自己性格的相似度高低来打分,最低为0分(表示完全不符合),最高为5分(表示完全符合),最后的结果显示所有参与的学生平均给了4.3分!也就是说,不同的学生看到同一份性格描述,居然一致认为非常符合自己的性格,并且准确性高达86%!

描述自我性格的内容如下: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而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善于交际,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看到这样的实验结果,福勒担心实验结果可能存在偏差,于是,随后的一段时间又对不同的人群重复进行了100次相同的实验,但是每次的实验结果都非常相近。这就是巴纳姆效应效应:通常用于一般人的人格描述,一旦用在自己身上,便会让人觉得非常准确。

我们用成语“疑邻盗斧”的故事再来讲讲证实偏差

一个大爷怀疑邻居是小偷,偷了自己的斧子,所以看他的一举一动都像极了小偷,越看越像。结果最后发现是自己搞丢了斧子,这时候再看邻居又一切正常了。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成语“疑邻盗斧”。而这种现象也就是心理学上的“证实偏差”。

人类大脑为什么会出现“证实偏差”这种行为呢?

原因是大脑的“证实偏差”能节省很多能量,我们知道大脑是人体中最消耗能量的器官,而当大脑只接收和自己一致的信息时,大脑就不用花能量去作逻辑思考,由于节省能量是一个对物种生存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证实偏差”就成为了人类这个物种的一种特征和行为倾向。

这就是为什么个体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心理暗示,并把这种暗示当成是完全正确的信息而深信不疑。换句话说,当你想要相信一件事时,总可以找到各式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

写在最后:

了解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我们在生活中就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绑架;拥有逻辑思考能力,碰到任何事情都能够使我们冷静下来独立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应对生命中的各种起伏。让我们一起从此不再受心理现象影响理性决策,从此生活得更快乐吧!

作者|刑丽丽

来源|郑州市第二届科普征文大赛投稿入选作品

声明|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号立场

星座是典型的伪心理学?能让人相信的背后是什么原理

星座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名词,大家一提到星座,一般会有三类想法,

一类是无比相信星座,觉得星座说的太准了,

一类是半信半疑,觉得星座作为谈资聊聊也还蛮有趣的,

一类是坚定地怀疑者,觉得是星座是荒谬的

那到底谁是正确的呢?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星座是流传最广的伪心理学(pseudopsychology)

所谓的伪心理学指的是那些貌似心理学但其实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体系。

那我们来看下星座,其实星座理论很多不能让人信服,数千年前,古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巴比伦人发明了黄道十二宫图,而星座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人们对科学理论的不断求证、反证和修正不同,星座的理论核心自诞生到现在基本保持不变。

自从星座创立至今,黄道带的位置已经整整移动了一个“星座”了。

简而言之,星座这一套并不“科学”

但是很奇怪的是,为什么大部分人会觉得星座很灵?觉得自己的性格等匹配到星座上都是很准确的?

其实,大家对星座的认可是一种典型的无批判接受顺言的行为。无批判接受顺言的意思是,当某种说法貌似正确或者能令方方面面皆大欢喜的时候,人们就会倾向相信它。其实星座看人的法宝就是多说奉承话,比如射手座的描述:

“射手座崇尚自由,勇敢、果断、独立,身上有一股勇往直前的劲儿,不管有多困难,只要想,就能做,你的毅力和自信是难以击倒的。射手男酷爱自由,讨厌被束缚,射手女性格简单直接,不耍心计,可是任性。”

当然我自己本身就是射手座哈,所以我一看到自由、果断独立,哇都是正面的词汇啊,我真的好开心,那从无批判接受顺言的角度来说,我会选择相信它。

那第二个原理,就是确认偏向

因为在一些星座学说里面,不光只是说好的一面,也会说不好的一面,但是为什么大家还是会相信呢?

大家不妨可以先读读下面这段话:

“ 你是一个有追求的人,大多数时候你喜欢自己独处冷静思考问题,内敛和沉稳。但是同时你也乐于社交,去做一些积极向上的事情。尽管你的内心对自己现状不是很满意,但是你身边的人都觉得你是一个优秀值得学习的人。你是天生的乐天派,看问题总是能够看到美好的一面,但是有的时候你也会低落,陷入悲伤的漩涡中。你言谈举止自然大方,但有些时候你身上也会有孩子气般的行为。你不愿意和大多数人敞开心扉,但是在你熟悉的信任的人面前你会毫无障碍地和他们交流一切!”

好的,如果你读完了,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上面这段话是我花了2-3min编出来的。有没有戳中你了啊?

哈哈哈,先别着急打我,这里大家仔细去看就会发现,这里面我用了一正一反的构思手法,比如一面说你是一个谈吐举止大方的人,一面又说你有孩子气的一面,因为确认偏向是指人们由于只关注与自己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所导致的知觉错误,所以你大概率只会记住自己预期想看到的并选择相信,所以无论谁来看,都能看到自己预期的信息,而伪心理学正是靠着这些效应原理才发展起来的。

为什么很多人相信星座?离不开这三大心理学效应!

中国精神心理疑难病确诊会诊平台——思睿明精神心理

当你面对一个心理学家的时候,你最想问的可能是:

你会催眠和解梦吗?

你一定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吧?

你们心理学怎么还需要做实验?

这些问题常常让真正的心理学家哭笑不得,难以回答。

在当今的大众传媒和图书市场上,到处都充斥着关于潜能提升、星座色彩、心理操纵、催眠读心等伪装成心理学的主题,更有一些伪心理学家、所谓的心理治疗师打着心理学的旗号从中谋利。星座学说就是其中的一种。

星座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很多人都喜欢看星座运程,并觉得非常准,那么信星座是什么心理效应?为什么很多人信星座?

星座背后的三大心理效应

有一个朋友,最初记下的生日是落在射手座上,后来才发现那是个农历生日,照新历来算应该是摩羯座,比起射手,她觉得以摩羯座自居更靠谱,结果发现自己是隔壁星座的——水瓶座!

最搞笑的是,每一个星座,她都能找到和自己相应的个性特点,这是什么心理呢?

1.心理学中将关于星座等对号入座的心理称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最早由心理学家伯特伦 · 福勒于 1948 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

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一位名叫肖曼 · 巴纳姆的著名魔术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 \" 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 \" 巴纳姆效应 \"。

所以说,星座之说,为何大家会认为很准确,很多时候也是这种心理在起作用。

2.同时起作用的,还有正例谬误效应。

正例谬误效应是指人们由于只关注与自己期望相符的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所产生的知觉错误。

我们都知道,人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甚至是矛盾的,你有时候觉得自己很挑剔,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很随性,而当你看到你的血型或星座或塔罗,专家说:\" 你是一个很挑剔的人!因为你是座的!因为你是 A 型!因为你抽到了这张牌!\"

于是,你开始疯狂地回忆,我是一个挑剔的人么?但是由于你已经建立了初步的信任,你只会回忆到那些挑剔的事例,\" 是啊我从不吃鱼头!\"\" 是啊!我对自己的发型老不满意!\" 这类的事情就源源不断地浮现出来了,而被你忽略掉的是 \" 其实你是一个邋里邋遢的人 \"\" 你挑选袜子的时候从来不考虑颜色 \" ……

由于正例谬误效应,你最后找到的是一大堆支持这种说法的事例。

3.通过巴纳姆效应入门,经受正例谬误效应的放大,下来的事就交给俄狄浦斯效应了。

不要把俄狄浦斯效应和俄狄浦斯情结混淆了。俄狄浦斯情结是 \" 杀父娶母 \",而俄狄浦斯效应是说,当你对一件事情深信不疑,它往往就会因为你的深信不疑而真的发生了!

当然,这是在心理层面上,当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喜欢好胜的人,你就真的会变成那样——也叫 self-excitation(自激)。

所以,如果你相信星座,也许星座便会重塑你的性格。正因如此,研究星座的人,在第一次见面时,往往能通过星座对对方的个性有初步的判断和分析,了解到对方个性中深层的部分。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心理学可以描述、解释和控制行为,并有效地预测将要发生的行为。而伪心理学是那些貌似心理学,但没有任何事实根据,试图解释人类行为的各种虚假的、违背科学概念与方法的体系。

因此,我们不能混淆两者的概念,将星座学说归类为心理学,认为所有的心理医生都能“读人心”,要更加注重心理学的科学性。

百度搜索关键词 “思睿明” ,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 思睿明医生(gh_e804a9ef837b),我们帮你修复内心的创伤,加 zaoyujun1996 进全国精神心理互助群

不可不知的15个教育心理学效应,你知道几个?

1.酸葡萄效应

因为自己真正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时,为了解除内心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以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例子:当自己没有被这个机构录取时,就会说这个机构工资不高,或者是文化氛围不好。

2.甜柠檬效应

人们把个体在追求预期目标而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就百般提高现己实现的目标价值,从而达到了心理平衡、心安理得的现象。

例子:当别人有你男朋友,自己没有男朋友时,就会说:我这么美,没有人配得上我!

3.首因效应

也称最初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例子:第一印象。

某学生第一次听一位老师上课,觉得这位老师讲得不错,就觉得以后这位老师的授课也挺好的。

4.近因效应

也称最近效应,在总体印象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例子:某对男女朋友吵架了,因为男朋友就这一件事欺骗了她,她很生气的说:“原来你一直都是骗我的。

5.社会刻板效应

把一群人的特征加以总结,然后把这个特征强加到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身上,忽略个别差异。

例子:南方人都细腻,北方人都豪爽。男人都勇敢,女人都细腻。

6.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当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当你看到某人有某种特征时,就看不到其他特征。

例子: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一好百好,一坏百坏。

7.登门槛效应

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较高较难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又难以成功,相反,人们却乐于接受较小的、较易完成的要求,在实现了较小的要求后,人们才慢慢地接受较大的要求。

例子:借钱,先是1元,后来是10元,后来是100元,再后来是1000元,慢慢会答应其更多的要求。

8.教师期望效应

即罗森塔尔效应,又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皮格马利翁:指一个国家的国王,也是一个雕塑家,没有妻子,因为现实中没有符合自己想要的,所以就雕塑了一个女雕像,想象为自己的妻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雕琢,终于有一天感动了上帝,上帝就把这个雕塑变为了他的妻子。

9.霍桑效应

又称霍索恩效应,是当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被观察对象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反应。

例子:当自己走在医院走廊,两旁坐满人,他们对你行注目礼,会发现自己走着走着就不会走路了。当男生发现有美女在观察自己时,会走得抬头挺胸的。

10.宽大效应

一般来说,个体对他人往往是积极的肯定估计高于消极的否定估计。

例子:觉得这个人无所不能。

11.南风效应

又称南风法则、温暖法则,他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

拉封丹的寓言故事

12.巴纳姆效应

也称星座效应,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任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样的人。

例子:某人看着一个描述白羊座:诚实、善良、真诚,即使自己不是白羊座,也会觉得这不是描写自己的嘛。

13.结伴效应

个人活动由于有他人参加导致效率变化。有两个表现:由于有他人增加会导致效率提高,或者是由于有他人增加导致效率下降。

例子: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没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14.责任扩散效应

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

例子:中国式过马路,法不责众。

15.投射效应

指因个体具有某种特性而推断他人也具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社会心理现象。两种表现:一是有人总是从好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二是有人总是从怀的方面来解释别人的言论和行为。

例子:苏轼的“金佛效应”,疑邻盗斧,掩耳盗铃,总有刁民想害朕。

心理小知识以及在产品中的运用(4)——裂变神器:巴纳姆效应

本系列文章每次将选取一个很有意思的心理学小知识,然后再找到它运用到产品中的实例,从而给大家以启发。

PS:文中我尽力不使用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使文章更大众化,感兴趣的朋友请自行查阅相关文献。

一、先来个心理测试

进入正题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一个适合产品人的心理小测验,测试你是哪种人格。

假设经历了一天辛勤的劳动,疲惫的你回家刚躺倒在床上,手机却震了一下,工作群里边竟然有人说话。此时,你会觉得会是谁在说话呢?请选出以下答案中你认为最可能出现的答案:

A. 老板说:我今天跟某讯事业部经理打德州的时候了解到一个情况,量子计算机会是下一个风口,投资人都拎着钱等着进场!机会难得,所以我决定在我们公厕查询APP里边加入量子计算最佳蹲位的功能,再加一个薛定谔的屎的裂变活动,肯定能火,小许你赶紧出一个设计方案,明天上午10点我们对一下!

B. 技术老大:我们APP的欧米伽测试版终于发布了,开发团队废寝忘食,没日没夜终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任务!我觉得我们的新产品肯定会像凌晨一两点的太阳(大雾)一样一炮而红!感谢老板的领导!另外小许,下次提需求的时候请结合下实际,别把技术同学当牲口一样用哈。

C. 运营小王:明天是五一劳动节诶,我们应该做个五一活动啊,五一节这种重大节日特别适合做XXX活动,效果肯定特别好,许哥麻烦你给插下排期呗,下次给你带早饭,么么哒~

测试结果如下:

选A:你富有一定的创造力,是不是曾经尝试过某种创作,譬如小说或是绘画之类的,但在完成前又半途而废了呢?你对自己很严格,但是又能适当地忙里偷闲放空自我,而且最近是不是有点使不上劲呢?你通常都能给人好的印象,私底下会出现与在工作时完全相反的性格;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但是总能在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路。

选B: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但你又富有自我批判的精神,时常能腾出时间审视自己。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 然后最近是不是有一些人突然就不与你热络了吧,虽然你的个性很容易吃亏,但其实你並不讨厌这样的自己。

选C: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你以前曾有过不愉快的经验,所以无论在恋爱或是人际关系上都变得有点小心翼翼,尤其是遇到控制欲很强的人,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

不管你觉得这个测试准不准,反正真相是这些测试还有结果是我刚花了10分钟时间编的。如果你觉得准,那请你读一下其他结果,是不是都挺准。如果觉得不准……那说明你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富有怀疑精神的人(马屁都拍了,还是给个面子接着读吧,哈哈哈哈)。

模棱两可的话确能让你觉得算得准,这就是心理学很著名的巴纳姆效应!

二、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1. 实验

心理学家福勒(Bertram Forer)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

许多时候,你严重地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

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结果平均评分为4.26,在评分之后才揭晓,福勒是从星座与人格关系的描述中搜集出这些内容。从分析报告的描述可见,很多语句是适用于任何人,这些语句后来以巴纳姆命名为巴纳姆语句。

在巴纳姆效应测试的另一个研究当中,学生们用的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随后研究者对报告进行了评价。研究者们先写下了学生们个性的正确评估,但却给了学生们两份评估,其中一份是正确的评估和一份是假造的,也就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谈的评估。在之后,学生们被问他们相信哪一份评估报告最能够切合自身,有超过一半的学生(59%),相对于那一份真实的,选择了那份假的评估报告。

三、巴纳姆效应与裂变1. 案例展示

裂变方案中经久不衰的手段,如下图这些,在做各位肯定被刷屏过。

左右脑:

用户只要点击「开始」,做几道视觉错位的选择题,系统就会告知你“左右脑”的年龄各是多少岁,还会提供一个分析,如“左脑和右脑一样年轻”“像个天真的小孩子”等。有趣的测试引得人们纷纷晒出自己的结果。

截止被腾讯下架,刷屏的“左右脑测试”已有2300余万人在测。

网易荣格心理学:

网易云音乐联合第五人格手游出的一个活动,通过对话框谈话的模式,再配合喜欢歌曲的选择,给出用户结果答案。说实话,我荣格不服这个测试结果,但是不影响人家刷屏~

微信搜索里的近期热点:

在微信搜索里边随便键入“测测”字样,马上弹出结合最近热点的各种测试内容。这些类似的心理学测试案例在前两年实在太多太多。虽然腾讯爸爸都以“诱导分享”为由进行了,但不可否认此类型思维方式在传播领域是极其成功的。

专业的心理学测试,需要严格制定的量表、大量的数据、反复的校验,还要符合信度和效度等一些列统计学基本规则,很明显这类型裂变方案都不符合这些规范。哪怕打着心理学大师的名号,其结果也只是仅供娱乐而已。

产品同学,不要觉得这个事情很高深啊,是你的话也可以做出类似的功能的!

2. 巴纳姆效应使用时要点拆分

在利用巴纳姆效应制作裂变内容的时候,需要从以下几个维度来思考,每一步都有注意要点,尽量使每一步最大程度的吸引用户,以达到扩散并转化的目的,是需要花时间来试错和优化的。

目标人群确定:

心理测试也不是一招鲜,不同目标人群的侧重点并不相同。例如男性用户,通过感性的方式说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可能并不能吸引到他,但是你告诉他他是哪个超级英雄,或者是哪个球星,他的注意力瞬间被你抓住。所有首先应该明确你的测试对象到底是谁。

切入点:

你可以选星座,可以是热点电影,还可以是周易传统文化等。总之应该兼顾考虑时间、对象等多个维度,必要时还得做灰度测试,选择最吸引用户的切入点。

交互方式:

调查问卷是最常见的模式,需要注意的是,太长用户不敢,太短的问卷又不够专业。以我的经验,一般5到6道题是效果最好的。并且要有进度条,让用户知道他还有多少内容需要填写。

其他的交互方式,还有比如选择某张图片,选某段音乐等,只要能自圆其说,有区分度,这些东西方式都可以采用。

结果话术:

巴纳姆效应最主要的体现点就在于此,建议用户可以研究一下“冷读术”相关书籍和文档还是蛮多的,这里就不详细叙述。

诱导再次分享:

要分享,还得让这个测试结果至少有几个机制:

炫耀稀有度,证明自己是特别的,这个世界上我是稀有物种。

身份认同: 证明自己属于一种标签化的群体,我是属于这个品质/性格/星座/脾气等等属性的人。

专业认证:通过科学(其实大多是伪科学)的口吻向周围的人宣誓我是个什么人。

3. 从心理测试到裂变还有几个细节点

明确裂变目的:

不同的裂变目的,心理测试的操作细节会有区别。是涨粉?促活?还是引流?

涨粉是针对微信生态内部,微信公众号(服务号、订阅号)涨粉;微信个人号增加好友关注;吸引更多人加入社群。这种可以通过文章传播,阅读原文才能参与活动等方式。

引流,是往外部APP导流,比如上边提到的网易的产品。需要通过网易云音乐H5版本听歌,并且在适当位置给出下载二维码露出(很大概率被腾讯封,吼吼吼)。

促活貌似也只有腾讯系内部可以用。比如最近王者荣耀的一些列活动,设置奖励,再通过微信内部H5活动,拉玩家每日登录。

优化整体流程:

裂变过程就是一个套用AARRR模型的过程,每一步细节通过影响转化率,直接决定了最终的裂变效果。这其中的诀窍有很多大神总结和分享,建议大家在“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或其他网站公众号上多读读此类型的文章!

激励措施:

微博转发抽奖的方式老不老套,方法简不简单,你用未必有效,秦奋送车就导致整个微博差点瘫痪。这边不是说有钱就能出爆款,毕竟在座各位都是背ROI指标,说不定老板还指着你空手套白狼,运营预算为零的。

我只是想说,合理的设置奖励,真的很重要,一定要做深入地分析,了解你的目标人群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比如炫耀也是一种激励,上边提到的你是这个世界上的3%,就足以刺激到用户进行分享了。

4. 温馨提示:应对腾讯政策的方法

一个字:试

你以为拼多多是因为腾讯入股才能在微信内部做裂变做的如鱼得水么?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并不认为腾讯扶持了拼多多,我们也被封过很多次。”黄铮认为,自己只是利用了微信的规则。据一位接近“拼多多”的知情人士透露,仅2017年拼多多就被微信过1000多次。

一次实践胜过百次纸上谈兵。即使不备,裂变要想出效果也需要不断地尝试。徐志斌老师在《即时引爆》提了这么一个概念:

不断推出各种小应用,小产品测试接口以便测试用户状态,已成为诸多开发者的常态。在大红大紫之前,不管是魔漫,脸萌,还是围住神经猫团队,都在开放平台上进行了多次试错。

在某种程度上,我倾向于认为这些爆发的应用是海量试错的结果。

再有,你能保证腾讯的政策不会放松,你能保证你的职业生涯中就只有微信一个裂变渠道可以用么?掌握方法,试验出成功的套路才是最有价值的。

四、除了裂变,巴纳姆在产品中的其他扩展

最简单的应用是在社交产品中。例如在社交领域异军突起的Soul。

Soul的核心玩法是他有区别与探探陌陌这类型看脸应用的匹配方式。他的匹配的依据是用户在上面做的测试结果,测试一共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测试结果会包括三观、感情、喜好、品位等多个维度。Soul会根据测试得出的个人特征,选择match率高的对象和用户聊天。

逻辑上他只是算法给的对应关系,但是呈现上却加入了性格测试的内容。通过话术对用户产生暗示,从而使用户对算法的结果更加接受,造成命中注定的假象,也影响到最后配对成功的结果。

还有其他的想法,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过往文章传送门

心理小知识以及在产品中的运用(3)——登门槛与拆屋效应

心理小知识以及在产品中的运用(2)——首因和近因效应

心理小知识以及在产品中的运用(1)——鸟笼逻辑

作者:许士通,微信公众号:野狗王的士高(ID:mrentropee) ,前搜狐畅游产品经理,目前从事大健康领域产品工作。研究生学习心理学,针对产品中的心理问题有些许思考。欢迎加我讨论~

本文由 @Creep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 基于CC0协议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