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出生命理

关于春联的资料(关于春联的资料20字左右)

时间:2024-01-03 06:41:52 作者:气宇轩昂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春节贴春联的习俗,是怎么来的?贴“福”和“春”字有何寓意?

2021年的春运,将于阳历1月28日正式拉开大幕。不过,今年想从外地回家过年的朋友,还需要做好一定的防护措施。比如核酸检测,居家隔离,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防疫手段。

但在外打拼奔波一年,好不容易回趟家,也需要和亲朋好友来个大团圆。

然而,每逢春节,有项习俗是每家每户都要遵守的,那就是在大年初一早上,需要在家门口贴上一副对仗工整的春联。

春联可以是从市场上购买,或者友人赠送。如果家中有喜好书法的长辈,也可以自己挥毫泼墨,写出一副与众不同的春联。

可同学们清楚吗,为何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边贴上春联,这种贴门联的习俗是何时传出来的呢?

北宋大文学家王安石,曾写过一首著名的《元日》,这首诗有两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其中有这样一个词语“桃符”,就是北宋时期的人们,对春联的别称。“桃符”也能称之为“门对”,或者“春贴”。

那至少从这首诗来看,北宋时期,家家户户就已有贴春联的习俗。可让人疑惑的是,贴春联无外乎只是将两张写满字的纸挂在门边,这种行为会给大家带来哪些好处呢?

民间口耳相传,之所以会在春节时,家家户户大门边都要贴上春联,与《山海经》有一定的关系。

据说,古代有两位守护神,这二位神祇分别叫做神荼、郁垒。每逢正月,地府就会飘荡出无数鬼魂。如果这些鬼魂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和郁垒便会把它们捉住,送往地府。

所以,这两位守护神有着镇宅保平安的寓意。

到了东汉时期,百姓将神荼、郁垒名字刻在桃木板上,并将其挂在家中,这块桃木板就是“桃符”。不过这些都是民间所流行的迷信学说,大家只需听个乐呵,千万不要当真。

《后汉书·礼仪志》:桃符长六寸,宽三寸,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五代十国时,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昏庸无道,国家灭亡之际,他还在寻欢作乐。

公元964年正月,孟昶为图个吉利,在桃符上写下“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孟昶写的这副对联,在很长时间里,被后人认为是“中国第一副春联”。

《蜀梼杌》:蜀未亡前一年岁除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工。昶命笔自题云:“新年纳馀庆,嘉节贺长春。

那我们是不是就能定下结论,五代十国时期,家家户户开始有了贴春联,也就是贴桃符的习惯呢?

其实并非这样,根据上世纪80年代,敦煌莫高窟一项发掘报告显示,莫高窟0610藏经洞里,出土了一副唐朝时期的春联。

这副春联左边写的是“三阳始布”,右边则是“四序初开”。撰写这副春联的作者,名叫刘丘子,活动时间应该是在开元时期(713年12月—741年12月)。这副春联是他在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撰写完成的。

从考古发现来看,世界上最早的春联,应该就是这副“三阳始布,四序初开”。屈指算算,这副春联距今也有近1300年的历史。比孟昶的作品,提前了近240年。

如此说来,唐朝时期就已有写春联的习俗。

值得一提的是,真正将“桃符”改为春联,可是明朝洪武时期的事情了。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春联,甚至洪武大帝为了让大家都贴春联,还下达正式的法律文书。

他从金陵城开始,推广正月初一贴春联的习俗,如果有人胆敢在正月不贴春联,将会被处以罚款或其他惩罚措施。

《燕京时岁记》:“春联者,即桃符也。”

就这样,东汉时期诞生的“桃符”,到了朱元璋这一时期,就变成了春联。

不过可能大家还会很好奇,有不少人家贴着是左右对仗工整的春联,但是大街上还有许多贴在窗户上的“福”“春”字。

那贴这种“福”、“春”字,又有何寓意?

同学们可以这样理解,贴上“春”、“福”,代表古人为了祈求祥瑞和纳福的寓意。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梁元帝萧绎执政时期,湖南、湖北两地的人们,会用五颜六色的绸布,剪成燕子的形状戴在头上。剩余的绸布则是要写上“宜春”两个字,贴在家中。

宗懔《荆楚岁时记》:立春之日,悉剪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赋曰: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贴“春”字,在古代又被称之为“宜春贴”,与贴春联一样有着相同祈福的意思。贴春联是在每年正月初一,而贴春字则是在每年立春的这天。

经过不少楹联专家考证后认为,春字贴包括春联,都有着相同的起源。只是名称有所不同,又根据各地风俗不一,所以在细节上又有所区别。

我国北方某些地区,习惯将“春”、“福”字倒过来贴,谐音就是春到了或者福到了。另外,因为各地习俗不同,贴春联和春字的时间也有较大差别。

华北地区,一般是腊月二十九开始贴春联,华中地区则是提前三天就会早早地贴上。某些南方家庭则是选择在春节前一天,也就是除夕的早晨8:00左右贴上春联。

贴春字时间也有不同,大部分人家是在立春当天贴上。少部分人是在立春前两天,贴上春字。

至于贴福字,与贴春联属于配套程序。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记载:

“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贴春牌”就是把福字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前,也是招福纳瑞的寓意。北宋时期,家家户户已经用贴春联的方式,取代挂桃符,可大家还是将春联称呼为桃符。

之所以1000多年来,每逢春节或立春,家家户户都会贴上春联或者春字、福字,不外乎,都是想在来年讨个好彩头。

正如诗云:“喜气临门红色妍,家家户户贴春联;旧年辞别迎新岁,时序车轮总向前。”

这并不关乎任何迷信学说,而是我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文化精髓。

参考资料:《后汉书·礼仪志》《蜀梼杌》《燕京时岁记》《荆楚岁时记》《梦梁录》

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三代春联情

郝旭日

父亲今年83岁,上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帮他大爷写春联。他大爷读过私塾 ,算是那时村里唯一能写春联的文化人。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师范毕业的父亲从他年逾古稀的大爷手里,接过砚台,承担起为全村人写春联的义务。

父亲那个年代,年味足,春联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过了腊八,父亲就开始准备墨汁和毛笔等,在炕上摆起小饭桌,张罗着写春联。本村,甚至还有周围邻村的人,也上门让父亲写春联。每到这个时候,父亲有求必应,我家三间小屋子挤满了人,走了一波,又来一波,门庭若市。

那时人们对春联的内容要求不高,多数是民间俗语,也有从报纸上抄录的,但都是反映美好愿望、期盼和祝福的。有的还专门让父亲编写,父亲至今还记得自己为村里人编写的春联:饲草切成豆瓣瓣,牛羊吃成肉蛋蛋;大牛年年生,小牛日日长,内容朴实接地气,读起来朗朗上口,老百姓最喜爱。

从我上小学开始,就一边看父亲写春联,一边帮忙打下手,在潜移默化中,我学会了很多写春联的知识。从此,我也拿起父亲那支毛笔试着写,先写横批之类的,字虽然写得不好,但在众人的鼓励和父亲的指导下,我写春联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后来因父亲工作调动,我家搬到了旧县城。我师范毕业后,也回到这座小城,与父亲在同一所中学任教,并在过年时和父亲联手写春联。小城里过大年贴春联与农村大不相同,从内容到书写再到张贴都很讲究。所以写春联的时候不仅用墨汁,根据不同需求,又增加了黄色、金粉等。我和父亲逛大年有一个习惯,就是穿行大街小巷,驻足品读欣赏大门上的春联,然后学习人家的长处,再弥补自己的不足。

再后,我调到了县委机关。虽然岗位变了,但我对春联独有的情感没有改变,除了给自家写,还给农村居住的父母以及亲戚朋友写。进入腊月二十以后,我就在单位办公室开始加班加点写。

一度时期,印刷体春联成了市场上大量销售的现成年货,写春联这一春节最应景的年味似乎淡化了许多。

进入新世纪,儿子毕业参加了工作,他在学校里,课余时间勤学苦练,从书法老师和古代书家的墨迹中汲取营养,行草隶篆各种书体都写得有模有样时,他又接过了父亲和我用过的砚台、毛笔和笔筒接着写春联。刚开始仅限于给自家和亲朋好友写几幅,近年人们渐渐开始回归传统,又怀念起手写春联来了。

现在的新农村和县城居民的住房都变得高大敞亮了。所以人们对春联的要求也高了,从最初要的是过年气氛发展到对书法艺术的追求,不光字要写得好,内容、尺寸和纸张也有了新的变化。

家门春联红,农村气象新。前年,儿子被选派到贫困村任职,每逢春节来临之际,他就发挥特长,在驻村组织开展送春联活动,并亲自为村民义务书写春联。

一副春联,一份乡情,三代人接力传承,几十年不改初衷。父亲、我和儿子把春联从村里写到城里,又从城里写到村里,每副春联都寄托着独特的情感,蕴藏着美好的期盼和真诚的祝福。能够与春联为伍,乐在笔墨中,这也是我们三代人最大的快乐和享受。

一枝独秀!陈独秀送青年亲笔题字,10字对联堪称“天花板”

题记:陈独秀的伟大之处,不仅在思想上,而且还体现在慧眼识英雄上,他还曾经亲自题字送给青年,10字对联,堪称“天花板”。

很多朋友也曾经欣赏过陈独秀的书法,用四个字就可以概况他的书法,一枝独秀,的确如此,他在书法上的表现,也是清新脱俗的,虽然不是书法家,但是其书法水平,却远超书法家,让人叹服,尤其是他亲笔题写的这10个字,颠覆了我们的审美和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番吧。

这10个字,内容是“看花寻径远,常与鹤为群”,看到这样的对联,其实,感觉上还似曾相识,原来也是有出处的,原来是出自唐人诗句,而这10个字的书写,也是别有一番新意的,整体上,是一种浓墨重写的状态的,并且,笔墨上也十分潇洒,相信,谁看到这10个字都会有一番感慨的,以草书的笔意书写,不仅仅流畅自然,而且还有明显的时代特点,透着金石气息,同时,在他的这10个字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其书夫,非同一般,十分深厚,尤其是书写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飞白现象,很是自然,也透着一股大气之感。

“看”字的书写,笔力上十分雄强,而且在收笔上,也非常有味道,顺势而下,引出了下一个字“花”,而“花”也有着不一样的造型之美,十分高大,并且这种草书笔意更加浓重,在收笔上还有一个上挑的动感之妙,最后的一个点笔,起到了一种呼应和回应的关系,在这10个字中,最能够突出造型之妙的字迹,一个是“寻”字,一个是“鹤”字,两个字有着出乎意料的感觉,很是高大,那种形象感,跃然纸上,虽然只有10个字,但是字字断开,这种断开的处理,却给人一种意识上的联系,前后照应,首尾呼应,始终是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

而对比陈独秀的其他题字作品,你会发现,只有这幅作品最为别致,其他题字作品,基本上是行书的笔意,书写的虽然也非常流畅,但是,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在其他题字作品中,多以方笔为主,并且这种干练,利落的劲,也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这幅送给青年的作品,都是圆笔书写,可见,他对笔法的认识和见解,是十分有主张的,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

从书法的角度却了解陈独秀,不仅是新视角,而且还有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没曾想,他的书法竟然如此惊艳,如此有功夫,刷新了我们的认识,也让我们有新的感悟,每每看到他送给青年的这幅作品,总是有一种感动,是一种敬畏,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呢?对于陈独秀的书法,好书的你会有怎样的看法和认识呢?是不是也被深深地震撼到了呢?分享你的见解,一同交流,记得点赞、分享、转发哟,这也是笔者前行的动力所在,为你的无私点赞表示感谢,你的支持就是一种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