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婚姻配对

定夺(定夺的解释)

时间:2024-01-25 13:42:50 作者:心若向阳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菜根谭》为人处世之道:凡事留三分,于人于己都好

如何为人处世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这是需要长期的人生经验和阅历磨练出来的,我们都知道做人做事不能随心所欲,至少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考虑自己所处的环境,对人对事都要合乎情理,都要留一些余地,懂得进退,懂得取舍,不在一些小事情上计较,不给自己找麻烦。

《菜根谭》有言: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是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我们为人处事,要懂得谦让,要有包容之心,懂得退让是高明的做法,是为别人也是为自己留有一些余地,待人接物懂得宽容,才是有福之人,这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是有利的。

说话做事留三分,对人对己都好

说话做事留三分,意思是说,说话做事都不要太绝对,这是包括多方面的,比如说看一个人不要太绝对,不要因为一件事就做出一些片面的评价;比如就算自己占尽优势,也不要得理不饶人,要有宽容之心;比如看待一件事,不要太快评判这件事的好坏与成败,不要太早下结论;再比如对己不要太过于自傲,绝对相信自己,对人也不要太不留情面过分贬低他人。

不只是这些,还有很多,包括我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不留情面,不管是对待陌生人,还是我们的家人,都要给别人留点余地,说话做事不要太绝对,不要因为自己的行为而伤害到了别人,或者造成一些不可挽回的局面。

曾国藩曾说:“话不说尽有余地,事不做尽有余路,情不散尽有余韵。”

给别人留余地,其实也在给自己留余地,话不说绝,事不做尽,凡事留三分,对人对己都是好事。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说有一个佛门弟子,做事非常的认真,日夜参禅,可就是收效甚微。一天,他去请教师傅,师傅听后,给他一个葫芦、一把盐,说:“你把葫芦装满水,再把盐放进去,让它很快的融化。”弟子立即照办。可过了一会儿,他又来找师傅,说:“师傅,水太满了,摇不动啊。想用筷子进去搅,可葫芦口又太小了,进不去。所以,这盐都沉到下面去了,化不了啊!”

师傅听后笑着说:“呵呵,那不好办嘛,你先把葫芦里的水倒掉一些,然后再用力摇一摇,看看如何?”徒弟又立即按照师傅说的去做了。呵呵,果然见效,甚至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葫芦里的盐很快就融化了,清水变咸水了。这一下,徒弟终于悟出了其中的“真谛”。

水满则溢,杯子里装满了水,再想要装其他的东西就要先倒一点水出来,其实做人做事也是这样的,任何事情不能太绝对,太过于追求最好的状态,不只是对别人,对自己也不要事事追求完美,所谓物极必反,太绝对、太极致,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困境。

做人做事留三分,就是对人对物对己都不要绝对化,而要留余地,不管事情怎么变化,不管别人怎么变化,都能有转圜的余地,而不至于无路可走。

于人于己留三分,别人有尊严,自己也有退路

所谓谨言慎行,平时我们说话做事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就算有矛盾、有冲突,也不要被情绪左右,至少不要说出一些伤害别人尊严的话,不要做出一些让别人无路可退的事,如果有些事做的太绝,可能会自己带来一些危险或者遗憾。

其实不管对谁,无论是你的亲人,你的爱人,还是你的竞争对手,又或者是你讨厌的人,都要给别人留有尊严和体面,不要因为自己的无心之举而让自己最后后悔莫及。

《菜根谭》中说: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

意思是,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接受,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希望太高,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做到。

古人云,得饶人处且饶人,别人即使有过错,也不要太苛责,要考虑别人的尊严。对别人有要求,也要顾及到别人的感受,不要太苛求。

对人对事留三分,不只顾及到了别人的尊严,也让自己有了退路,至少能够继续维持比较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别人不要太绝对,对自己也不要太绝,我们在做事做选择的时候也要给自己想好退路,不要因为某个人或者某件事不假思索地舍弃了自己的其他东西,当你失去了这个人,或者没有做成这件事,到最后你就会一无所有,甚至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

一方面不要逼迫别人,也不要强逼自己孤注一掷,就算你很想得到某样东西,也不要因此而放弃一些不该放弃的东西,或者在你站得很高的时候,也不要把你来时的路给切断。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只狐狸很想吃墙外面的葡萄,发现墙上有个洞,但是狐狸太胖,钻不进去,于是它狠心减肥,等到瘦了之后,终于钻进去吃到了葡萄,可是它不知道节制,越吃越多,最终又把自己吃胖了,在钻洞口的时候,因为太胖卡住了,最后成了猎人的囊中之物。

如果狐狸知道只吃三分饱,或者懂得节制,知道给自己留条后路,也许还有继续生存的可能。

《菜根谭》中还说: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人始终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不管你得到什么,走得有多远,站得有多高,也都要记得来时的路,或者给自己留一条退路,懂得给自己留余地、留退路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有出路。

为人处事让三分,方便了他人,也方便了自己

有一个寓言故事,算盘对主人说:“我有十三个档,每根档有三个空缺,上边缺一个算珠,下边缺两个算珠,共缺三十九个算珠。”主人说:“好吧,我给你补齐就是了。”结果算珠补齐了,可是算盘却不能使用了。

很多事情也像算盘一样,要留有空隙,要有空间,就像在马路上行走一样,如果全部填满,就会堵得水泄不通,根本无路可走,谁都无法动弹,所以有些事情能让就让,能不计较就不计较,能不看重就看淡一些,这样不只方便了他人,也方便了自己。

《菜根谭》中还有一句话: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在狭窄的路上行走时,要留一点余地给别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好菜时,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安全的方法。

六尺巷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两家人因三尺地发生纠纷,本来闹得不可开交,无法定夺,在别人看来可能是不能容忍的事,可是在大学士张英看来这只是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他的一首诗:“一张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化解了这次矛盾,因为他的慷慨,对方也深受感动,也要让他三尺,便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你让我,我让你,不为小事计较,才是做人之智慧。

为人处事,凡事让三分,给他人留余地,留一条路,留一些情面,而他人也会感恩戴德,同样懂得谦让,这样可以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你在方便别人的同时,也是方便了自己,就像盲人在黑夜里点灯一样,在照亮了别人的同时,也能防止别人撞到自己。

----END----

作者简介:土生土长的南方姑娘,用朴实的文字写走心的文章,与你一起谈情感谈成长。

什么文章会涉嫌侵权?原创和抄袭有什么区别?

本文由运营公举小磊磊(公众号ID:gongjulei)独家原创,首发于2018-05-26,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作为一名一直提供原创运营知识的自媒体人,我经常思考,什么叫做“知识”?

伴随着“知识”这个词,有一个近义词叫“经验”,什么又叫做“经验”?

这两个词曾经困扰了我很久。

可能很多新媒体编辑从来没真正搞懂过,什么叫做原创内容?

如果严肃对待知识产权这件事,那么我们可能大多数人都侵权了。

知识与经验

讲原创内容,首先得讲读书这件事。

我从小学习成绩不好,但万幸的是喜欢读书。小时候由于兴趣爱好喜欢读武侠、野史;上学后爱上漫画、网文;工作后钻研商业逻辑、互联网。

读书是学习最好的方式之一。

后来我冥冥之中感觉不对劲,读书并不代表能学到知识,而是将信息储存到大脑中。过了一段时间后,还会忘记绝大多数内容。

如果阅读书籍后获取的信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状态,重塑我们的三观,那我认为,这本书才读的有价值。

之所以叫信息,是因为书籍提供的内容≠知识。我把我阅读到的信息分成两类,一类是知识,一类是经验。

知识是被验证过的,正确的,并且是被大家相信的(比如科学知识)经验是由人生经历总结出来的信息(比如商业模式)经验是能力的另一种形式,学习知识是形成能力的载体。

在这些理论上,过去我也提供了多元化的知识和经验,试图通过底层逻辑和深度解读帮助新媒体从业者成长。

但是在不断提供内容(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解读他人内容后,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算不算原创内容?我们提出的“分泌肾上腺素可以提高标题打开率”,这种纯粹的底层逻辑,算不算原创内容转载新闻内容再度创作,算不算原创内容

我翻阅了知识产权法中的部分规定,发现这几个问题实在太大了。哪怕现有的法律法规都不能100%判断原创、抄袭、洗稿的界限在哪。

原创的核心要素

百科上对原创的解释是独立完成的创作。

原创不属于歪曲、篡改他人创作或者抄袭、剽窃他人创作而产生的作品,亦不属于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他人已有创作而产生的作品。

“原创”、“抄袭”、“洗稿”是每天都围绕新媒体人的词,理解这三个词前。首先需要了解几个知识点(部分引用自法律法规,部分是个人观点)

1)公知素材

打个比方,在摄影拍照的这个场景里,我们拍下一个自然风景,这个景点是公有的,我们使用自己的相机拍下来的任何照片版权都归属我们自己。

如果文字也是自然界孕育出来的,那么我们再度创作就不是侵权。但是,文字其实是前人们制造出来的。

《西游记》及里面的《三打白骨精》就属于公知素材。中国著作权中的财产权超过50年后,该书籍就会成为全中国及全球人类的公有文化遗产,大众可以免费使用、改编等等,注明原作者出处。

我们可以采取任何表达形式(在不篡改或歪曲作品思想内容的前提下),依靠该素材,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这种新作品版权归属于我们。

再比如“不保留任何权利”的 PD (Public Domain) 公有领域,包含的是全人类的公有文化遗产,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对其具有所有权益。比如歌德的作品,贝多芬的交响乐,他们的作品早已过了版权保护期。

也就是超出一定时间范围后的作品,属于公知素材,我们可以把这些新来拿来当做我们的创作素材,进行二度创作。

不过业内常称的公知/公共素材,多数指的是某个公开会议、公开演讲、公开事件曝光出来的素材。

2)自由内容

智库百科上显示,没有法律限制妨碍人们的使用、发布、改善、与分享的有功能作品、艺术、或创作,可以叫做自由内容。

重要的是,当自由内容受到更改、延伸、或在其它作品内纳入时,成果作品必须可以,以同等或更狭窄的自由度,合法地发布。不论它是免费或需付费,自由内容必须要可以更改才算。

在公有领域的作品依定义它的著作权已过期或被放弃,因此它不能被授权。但是这样的作品仍旧被认为是自由内容,这是因为它可以任意的使用。小公举认为,百度百科、维基百科里的信息既算公知素材,也算自由内容。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在cc0协议上全球用户贡献的内容,是用户在全世界范围内放弃了该内容的版权后,分享到该网站上的。我们可以直接拿来使用,修改,用于商业用途等等。

3)新闻版权

《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里,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不包括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

《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规定,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应当注明出处。

传播报道他人采编的时事新闻,注明出处后,就不用承担侵权责任。只要不篡改新闻的思想内容,我们可以基于新闻事件进行二度创作(评论等)

也就是说,时事新闻不受知识产权保护,但关于新闻的评论是受知识产权保护的。

4)选题

选取一个题材,进行创作。

如果该题材是某个人身上的故事,那么这个人需要申请版权,证明版权归属于其自己。

如果没有申请版权,那么其他人引用,其他人就不会对该故事产生侵权,顶多涉及肖像权、隐私、人身攻击等。

我们新媒体这个行业,选题形式化后,通常指的就是一个标题。

但是标题也就是一个句子,句子太短是很难获得著作权保护的。

所以如果你的标题和别人的标题一模一样,你们双方可能都没办法证明对方侵权。

通过这几个点,新媒体人会豁然开朗一些。

微信原创内容不代表是原创

1)公开素材被创作成原创内容

小公举认为,如果某人使用某个公开会议曝光出来的公开素材(演讲口述等),不管这个会议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未经对方同意,就是侵权。

不过,著作权法规定,引用时注明出处,就是合法的,且没有唯一性,谁都能引用。

围绕该公开素材进行改编或评论,发布独立创作的作品,就是原创内容。但仔细一想,好像不太对,似乎性质比直接使用更严重了些。

这个事情恐怕很多新媒体编辑都干过,我自己就干过。

2)用户将原创知识传播给其他用户

我希望公众号提供的纯原创知识,能被所有用户使用在平时的生活及工作中,用户也可以将知识传递给更多用户。

但如果有人剽窃了我的原创知识,利用我的知识为他们自己谋利,我肯定是不爽的。

3)证明创作时间

我仔细思考了下,由自己想出来的文章,如果和某个人的文章部分内容相似或一致,或部分观点一致。

这其实不是抄袭,也不是洗稿,因为并非自己主动去做的,而且更加没有商业目的,也没有故意损害那个作者的经济权益。

但是从法律上,需要证明这段内容是自己的原创,那么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出示比对方更早创作时间。比如原始手稿、书面稿件、电子文档等。

但实际上,这也不是100%正确的。很多时候,自己发布的比别人晚,就没办法证明了。

4)术语沿用

由我组织出了某段话,里面的一些术语可能是沿用别人提出来的术语,而我下意识的沿用了,那么我可能就侵权了。

我又接着思考,恐怕只有将字典/词典里的文字(自由内容)组织出的语言,才能证明是纯原创内容,知识版权归属我。

5)微信原创文章

微信的原创文章,只是微信文章数据库里的原创文章。A文章在微信数据库里出现的比B早,就可以标注原创文章。

如果A文章与B文章出现部分重叠或相似,这是涉嫌侵权,在微信中可以投诉,在法律上更可以维权,但不能实锤定夺谁抄袭了谁。

更常见的情况是,两篇文章的相似内容都是基于公知素材/自由内容的二度创作,那么就出现了业内常说的洗稿。

6)判断洗稿

洗稿的手法是将对方的内容,进行更改词语、删减文字、颠倒语句等。最关键词的是虽然换了词和顺序,但是中心思想没换。因为洗稿目的多数是为了偷懒,或者是保留对方爆款内容里的SKU。

业内的洗稿,多数都是根据公知素材二度创作后发生的现象。可能是无意的,也可能是有心的。所以谁谁都可能有理有据,围观群众也可以站队,就是定不了实锤。

7)避免洗稿/抄袭

我觉得,有几种方式尽量避免被他人指责洗稿/抄袭。

一是我们从道德层面出发,本心就没有洗稿的动机。

二是站在商业角度,没有想依靠别人的内容(不管是这个人的内容是原创还是非原创)为自己谋取利益

三是独立创造独特性的内容,是指我对社会的观察后,独立思考出来的内容。

我想,如果非要证明谁洗稿了谁的作品, 不如做到不去洗稿。那么洗稿现象的概率就会降低,谁与谁纠纷就无从谈起了。

你遇到过哪些版权问题?留言区聊聊

文章右下角你懂的

一天一个成语Ⅰ三生有幸(成语故事、成语接龙)

【成语】 三生有幸

【拼音】 sān shēng yǒu xìng

【释义】三生:佛家指前生、今生、来生;幸:幸运。三世都很幸运。形容极为难得的好机遇。结识新朋友时说的客气话。

【出处】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久闻老师父大名,今日得睹尊颜,三生有幸。”

解释:很早就听闻老师父的大名,今天看见您的尊颜,真是三生有幸。

【近义词】吉星高照、洪福齐天、福星高照

【反义词】天不作美、生不逢时

【用法】作谓语;用于感谢、交际,结识新朋友时说的客气话。

【成语故事】

唐朝有一个和尚,号圆泽,对佛学有高深的造诣,圆泽是位得道的禅师,住持惠林寺,有俗家朋友姓李名源。二人知心知音,知交至深。

有一天,二人二人相约去参拜青城山、峨眉山,却在路线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圆泽希望走陆路,取道长安斜谷入川,李源却坚持从湖北沿江而上。或因早年李源捐家产改建惠林寺,二人有约定,意见一致,则惟圆泽是听,意见不一致,悉由李源定夺。所以最终决定买舟入川。圆泽自知后果,叹道:行止固不由人。

船到南浦。扁舟泊岸。河边有位身着花缎衣裤的妇人正在取水。那位妇人的肚子很大,已经怀孕了。圆泽指着妇人对李源善说:“这个妇人怀孕已经有三年了,等待我去投胎,做她的儿子,可是我一直避着,现在看见她,没有办法再避了。三天之后,这位妇人已经生产,到那个时候请你到她家去看看,如果婴孩对你笑一笑,就是我了。就拿这一笑作为凭证吧!再等到第十三年那一年,中秋的月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时我们再相会罢。”

他们分别后,就在这一天夜里圆泽果然死了,同时那个孕妇也生了一个男孩子。第三天,李源善照看圆泽的话,到那位妇人家里去探看,婴儿果然对地笑了一笑。等到第十三年后的中秋月夜,李源善如期到达天竺寺去寻访。刚到寺门口,就看到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坐看唱歌,道:“三生石上旧情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虽然星移斗转,生死苍茫,李源也一世三生,参透典故,却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三生有幸"的佳话。现如今的有情人常说缘定三生,若明白其中原委,也该知道这诺言的分量。

  现在一般人凡是比喻有特别的缘份。或朋友闲在一种偶然的机会里或特殊的环境中相识,成为知己,又能够帮助自己的,就以“三生有幸”来称誉。

【成语接龙】

三生有幸 ↣ 幸灾乐祸 ↣ 祸福惟人 ↣ 人面鬼心 ↣ 心悬两地 ↣ 地地道道 ↣ 道学先生 ↣ 生知安行 ↣ 行不副言 ↣ 言不逮意 ↣ 意气用事 ↣ 事败垂成 ↣ 成仁取义 ↣ 义薄云天 ↣ 天之骄子 ↣ 子曰诗云 ↣ 云游天下 ↣ 下气怡色 ↣ 色艺双绝 ↣ 绝薪止火 ↣ 火海刀山 ↣ 山鸡映水 ↣ 水中捞月 ↣ 月晕主风 ↣ 风风雨雨 ↣ 雨散风流 ↣ 流里流气 ↣ 气吞湖海 ↣ 海岱清士 ↣ 士死知己 ↣ 己溺己饥 ↣ 饥不遑食 ↣ 食不充口 ↣ 口口声声 ↣ 声色狗马 ↣ 马上墙头 ↣ 头面人物 ↣ 物是人非 ↣ 非昔是今 ↣ 今生今世 ↣ 世道人情 ↣ 情同手足 ↣ 足不出门 ↣ 门户之见 ↣ 见危致命 ↣ 命世之才 ↣ 才气超然 ↣ 然荻读书 ↣ 书香人家 ↣ 家累千金 ↣ 金华殿语 ↣ 语重心长 ↣ 长绳系日 ↣ 日行千里 ↣ 里通外国 ↣ 国家大计 ↣ 计上心来 ↣ 来路不明 ↣ 明月芦花 ↣ 花光柳影 ↣ 影形不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