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婚姻配对

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时间:2024-01-03 01:17:45 作者:误到人间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天地之大德曰生

编者按:

有“印度的《论语》”之称的《瑜伽经》,《瑜伽经》约诞生于公元前二世纪至纪元之间的印度,作者是瑜伽之父、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相传帕坦伽利撷取同时代和此前各流派瑜伽学说之精义以教授弟子,他的弟子们复将其教导记录并结集而成此经。

国内汉文版《瑜伽经》有多个译本,当前公认最完备的汉译和最系统而透彻的注解是当代著名生命学家、东方生命研究院创立人、皇冠瑜伽传承人潘麟先生撰写的《〈瑜伽经〉直解》(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出版)。

潘麟先生注解《〈瑜伽经〉直解》在“生命与国学”头条号专栏连载中,敬请关注。

天地之大德曰生

4.2 Being delivered into a new form comes about when natural forces overflow.

4.2 万物的演化(更新)来自于自然界充沛的创造力。

圣哲每每看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四季更迭,看到人世间的新旧人生或新旧时代之代谢,感受到历史的滚滚巨流,万物的生生不息。某一天,圣哲走出他的修行洞外,看着茂密的森林,涛涛的江水,由衷地感叹了一句:“万物的演化来自于自然界充沛的创造力。”这句话译为汉语就变得很平白,失去了它原有的诗意和哲韵。这句话用梵文表达出来,是一句非常有启迪有韵味的话。这就是翻译,很多时候是没法信达雅全兼顾到的。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熊十力先生就不赞成把他的著作译为外文。

让我们换个角度,试着从中国文化角度来理解圣哲这句经文的内涵。

《周易·系辞传》中有一句名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孔子给这句话的解释是:天地最大的美德,就是孕育出生命,并且承载、维持着生命的延续。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对生命的礼赞。《周易》还说:“生生之谓易。”就是说,永恒不断地制造、诞生出新的事物,生命之河长流不涸,这就是变易(创新)的功德。“周易”之“易”,就有这个创造生命和生命创造的含义。

孔子曾经这样说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说,茫茫苍天无声无息,却让一年四季一直运行,让万事万物生长发育,这种生生不息是多么大的功德啊!孔子连着用了两个“天何言哉”,还衬托出另一种更为深远的涵义:天的无我、无执。

这种“天的无我、无执”,若引用老子《道德经》的话就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作为老子心目中的圣人,应该以“无为”的态度应处一切。遵循生命本性之自律性和自由性等等的同时,也效法天地万物(老子有“人法地,地法天”之说),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干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不仗恃己力,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正是由于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离开他。

《道德经》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就是孔子此处一再感叹的“天何言哉?”所示之深义。般若之空性,或可说本性之空性(即无执性、无我性和超越性)不唯瑜伽和佛教等印度文化之所有,同样亦为中国文化之所有和所及。故般若智慧是生命先天本有智慧,凡达生命存在之真相的圣贤,没有不知般若空性之义,皆有此般若之见,只因各自体系不同,故而表述之言语和侧重点亦不同。

无论是瑜伽的最高哲学概念“梵”,还是中国的最高哲学概念“道”或“天”,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它们都是创造之源,它们都有一个基本的特征:生生不息之“生德”,皆认为所谓本性,即以创造为性,以创造为本,故曰“本性”。见此生生不已之创造性就是见天性,见道性,见梵性,见自性。证此创造性就是“证道”,就是“与梵相应”,就是“梵我一如”。

程颢先生曰:“观鸡雏可以识仁。”因为“鸡雏满腔都是生意,满腔都是恻隐。斯可与识仁,可与言《诗》矣”。“识仁”就是识道或见道。儒家以仁为道。怎么识道或见道呢?“观鸡雏”,为何?因为“鸡雏满腔都是生意,满腔都是恻隐”。故“可与识仁”。

大贤程颢先生的“观鸡雏识仁法”,只是一时兴会之指点语,并不是一定要通过观小鸡来识仁悟道,来体认本性之生生不已之创造性。通过小桥流水,通过冰融雪化,通过小草抽绿、小树发芽,通过鸟飞鱼跃等等,皆可识仁,皆可参悟创造不息之大德,生生之不已之“生德”。

我们敬爱的圣哲就没有通过某个具体之物,而是通过大自然的春华秋实之更迭,日落月升之交替,来体会和参悟万有背后的那个生生不已的“生德”,来体会和参悟“大梵”的“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之创造力。

4.3 The transformation into this form or that is not driven by the causes proximate to it, just oriented by them, the way a farmer diverts a stream for irrigation.

4.3 事物之所以成为这样或那样,非其最近之因所致,乃远近众因合力之果(即该事物此前的整个历史持续地合力塑造此事物以成如此)。如同农夫引水灌溉。

《〈瑜伽经〉直解》的作者:潘麟先生

圣哲在此处给出两个启示:

1.万物皆众缘和合而生。“缘起学说”非佛教独家所有,它是印度哲学的一个基本观念,但缘起学说为佛教所独重,则是不争的事实。在此处,圣哲同样教导相关的缘起思想:“远近众因合力之果”——万物皆众缘和合而生。

2.重视历史和警惕事物的渐变。“事物之所以成为这样或那样,非其最近之因所致。”圣哲提醒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很长很长的发展历史,或者说都有一个很长很长的因果之链。对事物历史须有一个很好的了解,方能对事物有一个很好的了解,但这一点恰好是印度人所严重忽视的地方——印度自有文明以来,历史意识十分淡化,印度人的历史主要靠口述史和神话故事来延续,也就是说,印度没有正式对历史的书面记述。一直到现代,印度的历史都是一笔糊涂账,没有一个脉络清晰的完整历史,导致很多历史现象和事件说明不清来龙去脉。其原因就是历代印度的知识分子全部不重视更不提倡历史的原因。在这样的文化习俗下,圣哲提示我们要尊重历史,要有历史意识。这一点尤为难得。

更为难得的是,圣哲此处提醒我们务必留意事物的渐变。“事物之所以成为这样或那样,非其最近之因所致。”也就是说,事物的变化并非一蹴而就的,是有一个漫长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太多的事,太多本来很美好的人和事,都是在这样一种不知不觉的渐变中,走向了反面,成为不再美好,不再让人留恋的事了。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青蛙现象”。因为水变热的速度很慢,青蛙意识不到死亡正在来临,它认为很幸福很舒服地躺在温水中享受。等它发现事情不对劲时,已经迟了,已临近了死亡的边缘,无力再作抗争,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死去。这种“青蛙现象”在我们的身边一再地重演着,在整个人类那里同样是一再地重演着。故圣哲提醒我们说,警惕呀!“事物之所以成为这样或那样,非其最近之因所致,乃远近众因合力之果。如同农夫引水灌溉。”

潘麟先生注解《〈瑜伽经〉直解》(连载五十二)

关联阅读:

“生命与国学”头条号征稿启事

实现开悟解脱的途径,除了打坐禅修,还有哪些?

万物皆是本性的化现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易经》有载,天地的最大德行便是生生不息,而圣人的最大的宝物便是善居下位。

《易经》作为华夏民族的文化宝藏,素来有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美誉。它通过概览天地运行而总结出人世间道德行为的规范,其将“天人合一”的思想深深注入到华夏民族的血脉传承之中。

《易经》有载,“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此语出自《易经•系辞传》,表达了对于天地、圣人的伟大赞叹。它说:“天地的最大德行是生生不息,圣人的最大法宝是能够‘谦卑居下’。”天地生养万物从来不会以之为功劳,因为这是它自认为的“理所当然”。而圣人也同样做着利益众生的事情,却从来不去争夺利益名誉,只是在最低处默默奉献着自己。

《易经》作为华夏民族的文化圭臬,将天地运行的正知正念注入到了华夏民族的百姓日用之中,其伟大的意义值得我等后世族人永远骄傲与自豪。

葛洪,勤求篇 抱朴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

勤求

抱朴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故血盟乃传,传非其人,戒在天罚。先师不敢以轻行授人,须人求之至勤者,犹当拣选至精者乃教之,况乎不好不求,求之不笃者,安可衒其沽以告之哉?其受命不应仙者,虽日见仙人成群在世,犹必谓彼自异种人,天下别有此物,或呼为鬼魅之变化,或云偶值於自然,岂有肯谓修为之所得哉?苟心所不信,虽令赤松王乔言提其耳,亦当同以为妖讹。然时颇有识信者,复患於不能勤求明师。夫晓至要得真道者,诚自甚稀,非仓卒可值也。然知之者,但当少耳,亦未尝绝於世也。由求之者不广不笃,有仙命者,要自当与之相值也。然求而不得者有矣,未有不求而得者也。世閒自有奸伪图钱之子,而窃道士之号者,不可胜数也。然此等复不谓挺无所知也,皆复粗开头角,或妄沽名,加之以伏邪饰伪,而好事之徒,不识其真伪者,徒多之进问,自取诳惑,而拘制之,不令得行,广寻奇士异人,而告之曰,道尽於此矣。以误於有志者之不少,可叹可恚也。或闻有晓消五云、飞八石、转九丹、冶黄白、水琼瑶、化朱碧、凝霜雪於神炉、采灵芝於嵩岳者,则多而毁之曰,此法独有赤松王乔知之,今世之人而云知之者,皆虚妄耳。则浅见之家,不觉此言有诈伪而作,便息远求之意。悲夫,可为慨叹者也!凌晷飙飞,暂少忽老,迅速之甚,谕之无物,百年之寿,三万馀日耳。幼弱则未有所知,衰迈则欢乐并废,童蒙昏耄,除数十年,而险隘忧病,相寻代有,居世之年,略消其半,计定得百年者,喜笑平和,则不过五六十年,咄嗟灭尽,哀忧昏耄,六七千日耳,顾眄已尽矣,况於全百年者,万未有一乎?谛而念之,亦无以笑彼夏虫朝菌也。盖不知道者之所至悲矣。里语有之:人在世閒,日失一日,如牵牛羊以诣屠所,每进一步,而去死转近。此譬虽丑,而实理也。达人所以不愁死者,非不欲求,亦固不知所以免死之术,而空自焦愁,无益於事。故云乐天知命,故不忧耳,非不欲久生也。姬公请代武王,仲尼曳杖悲怀,是知圣人亦不乐速死矣。俗人见庄周有大梦之喻,因复竞共张齐死生之论。盖诡道强达,阳作违抑之言,皆仲尼所为破律应煞者也。今察诸有此谈者,被疾病则遽针灸,冒危险则甚畏死。然末俗通弊,不崇真信,背典诰而治子书,若不吐反理之巧辨者,则谓之朴野,非老庄之学。故无骨殖而取偶俗之徒,遂流漂於不然之说,而不能自返也。老子以长生久视为业,而庄周贵於摇尾涂中,不为被网之龟,被绣之牛,饿而求粟於河侯,以此知其不能齐死生也。晚学不能考校虚实,偏据一句,不亦谬乎?且夫深入九泉之下,长夜罔极,始为蝼蚁之粮,终与尘壤合体,令人怛然心热,不觉咄嗟。若心有求生之志,何可不弃置不急之事,以修玄妙之业哉?其不信则已矣。其信之者,复患於俗情之不荡尽,而不能专以养生为意,而营世务之馀暇而为之,所以或有为之者,恒病晚而多不成也。凡人之所汲汲者,势利嗜欲也。苟我身之不全,虽高官重权,金玉成山,妍艳万计,非我有也。是以上士先营长生之事,长生定可以任意。若未昇玄去世,可且地仙人閒。若彭祖老子,止人中数百岁,不失人理之懽,然後徐徐登遐,亦盛事也。然决须好师,师不足奉,亦无由成也。昔汉太后从夏侯胜受尚书,赐胜黄金百斤,他物不可胜数。及胜死,又赐胜家钱二百万,为胜素服一百日。成帝在东宫时,从张禹受论语。及即尊位,赐禹爵关内侯,食邑千户,拜光禄大夫,赐黄金百斤。又迁丞相,进爵安昌侯。年老乞骸骨,赐安车驷马,黄金百斤,钱数万。及禹疾,天子自临省之,亲拜禹床下。章帝在东宫时,从桓荣以受孝经。及帝即位,以荣为太常上卿。天子幸荣第,令荣东面坐,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生徒数百人,帝亲自持业讲说。赐荣爵关内侯,食邑五千户。及荣病,天子幸其家,入巷下车,抱卷而趋,如弟子之礼。及荣薨,天子为荣素服。凡此诸君,非能攻城野战,折冲拓境,悬旌效节,祈连方,转元功,骋锐绝域也。徒以一经之业,宣传章句,而见尊重,巍巍如此,此但能说死人之馀言耳。帝王之贵,犹自卑降以敬事之。世閒或有欲试修长生之道者,而不肯谦下於堪师者,直尔蹴迮,从求至要,宁可得乎?夫学者之恭逊驱走,何益於师之分寸乎?然不尔,则是彼心不尽;彼心不尽,则令人告之不力;告之不力,则秘诀何可悉得邪?不得已当以浮浅示之,岂足以成不死之功哉?亦有人皮肤好喜,而信道之诚,不根心神,有所索欲,阳为曲恭,累日之閒,怠慢已出。若值明智之师,且欲详观来者变态,试以淹久,故不告之,以测其志。则若此之人,情伪行露,亦终不得而教之,教之亦不得尽言吐实,言不了则为之无益也。陈安世者,年十三岁,盖灌叔本之客子耳,先得仙道。叔本年七十皓首,朝夕拜安世曰,道尊德贵,先得道者则为师矣,吾不敢倦执弟子之礼也。由是安世告之要方,遂复仙去矣。夫人生先受精神於天地,後禀气血於父母,然不得明师,告之以度世之道,则无由免死,凿石有馀焰,年命已凋颓矣。由此论之,明师之恩,诚为过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可不崇之乎?可不求之乎?”

抱朴子曰:“古人质正,贵行贱言,故为政者不尚文辨,修道者不崇辞说。风俗衰薄,外饰弥繁,方策既山积於儒门,而内书亦鞅掌於术家。初学之徒,即未便可授以大要。又亦人情以本末殷富者为快。故後之知道者,干吉容嵩桂帛诸家,各著千所篇,然率多教诫之言,不肯善为人开显大向之指归也。其至真之诀,或但口传,或不过寻尺之素,在领带之中,非随师经久,累勤历试者,不能得也。杂猥弟子,皆各随其用心之疏密,履苦之久远,察其聪明之所逮,及志力之所能辨,各有所授,千百岁中,时有尽其囊枕之中,肘腋之下,秘要之旨耳。或但将之合药,药成分之,足以使之不死而已,而终年不以其方文传之。故世閒道士,知金丹之事者,万无一也。而管见之属,谓仙法当具在於纷若之书,及於祭祀拜伏之閒而已矣。夫长生制在大药耳,非祠醮之所得也。昔秦汉二代,大兴祈祷,所祭太乙五神,陈宝八神之属,动用牛羊穀帛,钱费亿万,了无所益。况於匹夫,德之不备,体之不养,而欲以三牲酒餚,祝愿鬼神,以索延年,惑亦甚矣。或颇有好事者,诚欲为道,而不能勤求明师,合作异药,而但昼夜诵讲不要之书,数千百卷,诣老无益,便谓天下果无仙法。或举门扣头,以向空坐,烹宰牺牲,烧香请福,而病者不愈,死丧相袭,破产竭财,一无奇异,终不悔悟,自谓未笃。若以此之勤,求知方之师,以此之费,给买药之直者,亦必得神仙长生度世也。何异诣老空耕石田,而望千仓之收,用力虽尽,不得其所也。所谓適楚而道燕,马虽良而不到,非行之不疾,然失其道也。或有性信而喜信人,其聪明不足以校练真伪,揣测深浅;所博涉素狭,不能赏物。後世顽浅,趣得一人,自誉之子,云我有秘书,便守事之。而庸人小儿,多有外讬有道之名,名过其实,由於夸诳,内抱贪浊,惟利是图,有所请为,辄强喑呜,俛仰抑扬。若所知宝秘乃深而不可得之状。其有所请,从其所求,俛仰含笑,或许以顷後,故使不觉者,欲罢而不能,自谓事之未勤,而礼币之尚轻也。於是笃信之心,尤加恭肃,赂以殊玩,为之执奴仆之役,不辞负重涉远,不避经险履危,欲以积劳自效,服苦求哀,庶有异闻。而虚引岁月,空委二亲之供养,捐妻子而不恤,戴霜蹈冰,连年随之,而妨资弃力,卒无所成。彼初诚欺之,末或惭之,懵然体中,实自空罄短乏,无能法以相教,将何法以成人乎?余目见此辈不少,可以有十馀人。或自号高名,久居於世,世或谓之已三四百岁,但易名字,诈称圣人,讬於人閒,而多有承事之者,余但不喜书其人之姓名耳。颇游俗閒,凡夫不识妍蚩,为共吹扬,增长妖妄,为彼巧伪之人,虚生华誉,歙习遂广,莫能甄别。故或令高人偶不留意澄察,而但任两耳者,误於学者,常由此辈,莫不使人叹息也。每见此曹,欺诳天下,以规势利者,迟速皆受殃罚,天网虽疏,终不漏也。但误有志者可念耳。世人多逐空声,鲜能校实。闻甲乙多弟子,至以百许,必当有异,便载驰竞逐,赴为相聚守之徒,妨工夫以崇重彼愚陋之人也。而不复寻精,彼得门人之力。或以致富,辨逐之虽久,犹无成人之道,愚夫故不知此人不足可事,何能都不与悟,自可悲哉!夫搜寻仞之垄,求干天之木;漉牛迹之中,索吞舟之鳞,用日虽久,安能得乎?嗟乎!将来之学者,虽当以求师为务,亦不可以不详择为急也。陋狭之夫,行浅德薄,功微缘少,不足成人之道,亦无功课以塞人重恩也。深思其趣,勿令徒劳也。”

抱朴子曰:“诸虚名之道士,既善为诳诈,以欺学者;又多护短匿愚,耻於不知,阳若以博涉已足,终不肯行求请问於胜己者,蠢尔守穷,面墙而立;又不但拱默而已,乃复憎忌於实有道者而谤毁之,恐彼声名之过己也。此等岂有意於长生之法哉?为欲以合致弟子,图其财力,以快其情欲而已耳。而不知天高听卑,其後必受斯殃也。夫贫者不可妄云我富也,贱者不可虚云我贵也,况道德之事实无,而空养门生弟子乎?凡俗之人,犹不宜怀妒善之心,况於道士,尤应以忠信快意为生者也,云何当以此之亻敝然函胸臆閒乎?人自不能闻见神明,而神明之闻见己之甚易也。此何异乎在纱幌之外,不能察轩房之内,而肆其倨慢,谓人之不见己。此亦如窃锺枨物,铿然有声,恶他人闻之,因自掩其耳者之类也。而聋瞽之存乎精神者,唯欲专擅华名,独聚徒众,外求声价,内规财力,患疾胜己,乃剧於俗人之争权势也。遂以唇吻为刃锋,以毁誉为朋党,口亲心疏,貌合行离,阳敦同志之言,阴挟蜂虿之毒,此乃天人所共恶,招祸之符檄也。夫读五经,犹宜不耻下问,以进德修业,日有缉熙。至於射御之粗伎,书数之浅功,农桑之露事,规矩之小术,尚须师授以尽其理,况营长生之法,欲以延年度世,斯与救恤死事无异也。何可务惜请受之名,而永守无知之困,至老不改,临死不悔,此亦天民之笃暗者也。令人代之惭悚,为之者独不顾形影也。为儒生尚当兀然守朴,外讬质素,知而如否,有而如无,令庸儿不得尽其称,称而不问不对,对必辞让而後言。何其道士之人,强以不知为知,以无有为有,虚自衒燿,以图奸利者乎?迷而不知返者,愈以遂往,若有以行此者,想不耻改也。吾非苟为此言,诚有为而兴,所谓疾之而不能默然也。徒愍念愚人,不忍见婴儿之投井耳。若览之而悟者,亦仙药之一草也,吾何为哉!不御苦口,其危至矣,不俟脉诊而可知者也。”

抱朴子曰:“设有死罪,而人能救之者,必不为之吝劳辱而惮卑辞也,必获生生之功也。今杂猥道士之辈,不得金丹大法,必不得长生可知也。虽治病有起死之效,绝穀则积年不饥,役使鬼神,坐在立亡,瞻视千里,知人盛衰,发沈祟於幽翳,知祸福於未萌,犹无益於年命也,尚羞行请求,耻事先达,是惜一日之屈,而甘罔极之痛,是不见事类者也。古人有言曰,生之於我,利亦大焉。论其贵贱,虽爵为帝王,不足以此法比焉。论其轻重,虽富有天下,不足以此术易焉。故有死王乐为生鼠之喻也。夫治国而国平,治身而身生,非自至也,皆有以致之也。惜短乏之虚名,耻师授之蹔劳,虽日不愚,吾不信也。今使人免必死而就戮刑者,犹欣然喜於去重而即轻,脱炙烂而保视息,甘其苦痛,过於更生矣。人但莫知当死之日,故不暂忧耳。若诚知之,而刖劓之事,可得延期者,必将为之。况但躬亲洒扫,执巾竭力於胜己者,可以见教之不死之道,亦何足为苦,而蔽者惮焉。假令有人,耻迅走而待野火之烧爇,羞逃风而致沈溺於重渊者,世必呼之为不晓事也,而咸知笑其不避灾危,而莫怪其不畏实祸,何哉?”

抱朴子曰:“昔者之著道书多矣,莫不务广浮巧之言,以崇玄虚之旨,未有究论长生之阶径,箴砭为道之病痛,如吾之勤勤者也。实欲令迷者知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坠井引绠,愈於遂没。但惜美疢而距恶石者,不可如何耳。人谁无过,过而能改,日月之蚀,睎颜氏之子也。又欲使将来之好生道者,审於所讬,故竭其忠告之良谋,而不饰淫丽之言,言发则指切,笔下则辞痛,惜在於长生而折抑邪耳,何所索哉?”

抱朴子曰:“深念学道艺养生者,随师不得其人,竟无所成,而使後之有志者,见彼之不得长生,因云天下之果无仙法也。凡自度生,必不能苦身约己以修玄妙者,亦徒进失干禄之业,退无难老之功,内误其身,外沮将来也。仙之可学致,如黍稷之可播种得,甚炳然耳。然未有不耕而获嘉禾,未有不勤而获长生度世也。”

大德曰生。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乾坤易之门。

大自然只提供一种能量,叫做生生不息。生化万物的能量。

程颢《秋日偶成》:一首有回甘的好诗

秋天到了,说一首和秋天有关的诗。北宋的理学家程颢,有一首《秋日偶成》,诗曰: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冯友兰先生晚年在回忆蔡元培先生的一篇文章中说,他特别欣赏程颢的这首诗,并对它有一个极简练的解释: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是说他的生活状况,第三、四句是说他“道中庸”,第五、六句是说他“极高明”,第七、八句是说到了这个地步就可以成为孟子所说的“大丈夫”。

最后冯先生补充道:“我认为,蔡先生的精神境界和气象是和程明道相类似的。”即他们达到了中国传统哲学所谓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状态。

这首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冯先生并没有进一步展开讲。如果向前追溯,我们发现南宋人熊刚大作的《性理群书句解》对它有一个简要的注解。在该书中,此诗题为《秋日》,题解文字为:

此篇形容心体旷大,超乎天地万物之上,外物不足为累。

下面逐句的解释是(略去两处注音,其他文字照录):

闲来无事不从容,此心清闲,则事事惟见其优游不迫。

睡觉东窗日已红。睡醒则东窗日色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万物散在天地间,静而观之,无非自得。

四时佳兴与人同。四时佳兴,春暖秋凉,与自家意思一般。

道通天地有形外,道通天地有形之外,致广大也。

思入风云变态中。思入风云变态之中,尽精微也。

富贵不淫贫贱乐,处富贵不淫,处贫贱而能乐。

男儿到此是豪雄。男儿到此地位,岂不真豪杰也哉?

有了熊刚大的《句解》,这首诗的意思便明白了许多,但有些地方还嫌讲得不够详细和通俗。再查近人的有关著作,恕我孤陋,对这首诗作出详细讲解的似还没有。有些古诗的选本,比如钱钟书的《宋诗选注》,则没有收入本诗。

诗歌可以有不同的读法,欣赏的角度、侧重的方面都可以不同。可以有纯文学的视角,也可以把诗歌看作是一种史料,也可以涵泳诗中蕴含的哲理。不同诗人创作的诗歌,真的是千姿百态,群芳竞艳。

笔者不揣浅陋,尝试对《秋日偶成》一诗再作一些补充性的解读。既然诗人是一位理学家,我们的解读就稍稍偏向哲理方面。

第一、二句确实如冯友兰所说,讲的是一种悠闲自适的生活状态。第一句应念作“闲来”“无事不从容”,闲下来的话,所有事情都是从容不迫的,不需要着急忙慌去处理。第二句应念作“睡觉”“东窗日已红”,“觉”音决,意为醒来。一觉睡到自然醒,日头已经升起多高了。

第三句“万物静观皆自得”,讲的是“观物”,即世间万物,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它们自有一番生意和内在的道理。明道的语录就有“万物之生意最可观”,《鹤林玉露》和《宋元学案》都记载,程颢不让除去书窗前的茂草,“欲常见造物生意”;又专门用盆池养小鱼数尾,“欲观万物自得意”。“草之与鱼,人所共见,唯明道见草则知生意,见鱼则知自得意,此岂流俗之见可同日而语!”

第四句“四时佳兴与人同”,说的是天人相感,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四季节候不同,既是阴阳消长的体现,也与人事活动相应,自然与人事相感通。熊刚大说“春暖秋凉,与自家意思一般”,意为自然界的变化就像与自己的心境、情绪连通一样,看到春暖花开,便感到融融春意;看到秋风萧瑟,便感到肃杀之气。“四时佳兴”,指四季各有佳胜的景致,比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第五、六两句,熊刚大认为讲的分别是“致广大”和“尽精微”。“致广大而尽精微”语出《中庸》。“道通天地有形外”的“道”,回到《中庸》的语境下,应是指天地之道。“天地絪缊,万物化醇”,“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个道一直通贯到世间有形万物之外。“思入风云变态中”,是说精义入神,思虑的精微直入云卷云舒、白云苍狗的瞬息变化中。

第七句“富贵不淫贫贱乐”,是指处于两种反差极大的状态时君子所持有的态度:处富贵时能不骄奢淫逸,处贫贱时能自得其乐。“富贵不淫”虽然化用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但是“淫”的意思与《孟子》中有别,在彼处意为“乱其心志”,在本诗中是指放纵享乐。贫贱而能乐,意为能像颜回一样,虽处陋巷,却能安贫乐道,寻孔颜乐处。

第八句“男儿到此是豪雄”,是说看淡了功名利禄,不让外物成为心累,跳出樊笼,才是得了真自由,真解脱。

如果再简要地总结一下,全诗似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

第一、二句是“兴”,第三、四句是“观”,第五、六句是“思”,第七、八句是“悟”。

把整首诗串讲了一遍,翻回头再看,不得不佩服熊刚大的题解抓住了全诗的要旨:“此篇形容心体旷大,超乎天地万物之上,外物不足为累。”熊刚大是黄榦和蔡渊的弟子,而黄和蔡俱师事朱熹,故能得程朱理学的正传。

《秋日偶成》一诗充分体现了程颢的胸怀和气度。如果套用冯友兰先生的四种境界来比附,则程明道显然是达到了天地境界。

程颢

这首诗历史上曾被不同的文献收录,文字也小有出入,但是不妨碍文意。例如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孝鱼点校本《二程集》,本诗是《秋日偶成二首》的其二,首句是:

闲来无一作何。事不从容,一作疎慵。

还有的版本,“思入风云变态中”的“云”或作“雷”,“男儿到此是豪雄”的“是”或作“自”。

值得关注的重大差别是诗题。前文已经提到,此诗题目或作《秋日偶成》,或作《秋日》,明确了是写秋的诗。但是我们还查到,明朝人修的《(嘉靖)陝西通志》收录本诗,题作《鄠县春日即事》!此诗是秋天写的,还是春天写的,这个问题就大了。

《二程集》中《秋日偶成》的第一首,开篇两句是:“寥寥天气已高秋,更倚凌虚百尺楼。”写诗人秋日登高,抒发感怀。这没有疑义,就是秋天。但是“其二”这一首,除了“风云”勉强能和秋高气爽、秋云联系起来外,其他看不到有什么关于季节的暗示。

《宋史》记载,程颢年轻时曾经做过鄠县主簿,而鄠县是陕西下面的县,《陕西通志》收入曾在本地做过官的名人的诗文,特别是该名人在本地做官时创作的诗文,是很正常的。而此诗题作《鄠县春日即事》,又好像有来历,不像是凭空拟题。

谢良佐是二程的弟子,他的话对于解开这个疑惑也许有些参考价值。由曾恬、胡安国辑录的《上蔡语录》,其中有云:

学者须是胸怀摆脱得开,始得有见。明道先生在鄠县作簿时,有诗云:“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看他胸怀,直是好与曾点底事一般。先生又有诗云……(下即引此诗)

顺着谢良佐此番话的意思,似乎二诗都是“在鄠县作簿时”所作,诗歌所要表达的都是人的胸怀要阔大。“傍花随柳过前川”,写的是春天的景象。则本诗题作《鄠县春日即事》,似乎多了一个旁证。但是对于语录,我们也不能太过认真。所谓“先生又有诗云”,引用的也可能是与鄠县完全无关的另一首诗,只因为与所讲的主题相关,便随口吟出,也未可知。

这个问题暂时似还没有确解。我把问题抛出来,只为是心中有此一点疑惑。

话题扯远了。如果我们纠结于此诗是作于秋日还是春日,则识度和格局未免太小,不仅辜负了此诗的意境,也实在错会了明道先生作诗的深意。焚琴煮鹤,不解风雅,莫此为甚,罪过罪过。“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让我们重新回到诗中,仔细品味涵泳,感受程夫子学达性天的气象和境界。

◎本文转载自“中华书局1912”,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100个汉字

汉字,是令全世界敬畏的一种文字。埃及的圣书、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美洲的玛雅文、印度的梵文,或早已退出社会舞台而进入历史博物馆,或高阁于象牙塔之上仅供少数学者研究,只有汉字这“东方魔块”显示出日益强健的生命力和无以伦比之美。

汉字之美,在于型、在于意、在于音。汉字的形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汉字的内涵,博大精深,一字之间便满载了厚重的中华历史与深刻的人生思考;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其音韵之美也使之读起来抑扬顿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100个最美的汉字,感受汉字背后的文化意义吧!

001.阴

本义为山北水南,可指月、地、夜、寒、女、死,与阳相生相克。

002.阳

本义为山南水北,可指日、天、昼、热、男、生,与阴相生相克。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是阴阳。

003.一

最小的数字,在正整数中找不到比它更小的数;又是最大的数字,意味着“一切”。始终如一的字形,象征着中华民族统一、稳定与持久。

004.日

中国历来有日神和火神崇拜。光明、文明,一直为人们所向往。作为自然神,日的地位低于天。作为时间单位,天和日有相似的意义。日在天上运行,因此天日常用在同一词汇中。

005.月

自然界的月亮一圆一缺相隔30天,与日相对应,是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关于月有不少美丽的神话传说,并通过对月变化的观察,产生了月蚀的知识和记载,以及对月的祭祀及礼仪等。

006.天

时而表示具体的人的头顶,时而表示抽象的“上天”。一身二任根源于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在有着深厚农耕文明的中国人心中,“天”“地”“人”三者的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关系。

007.人

肢体站立,反映了人类祖先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精神站立,人的精神要上可达于天,下可立于地,要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生命。人生在世,我们要始终保持一个姿势“挺身站立为人,顶天立地做人。”

008.化

变是外在的,化是内在的。文化、教化,都是内在的,现代的信息化,更是一种科技的大变革。

009.易

易为变易,宇宙的本性就是差异、变化,没有两个时刻完全相同,人类的历史也是如此。这是中国儒家世界观的第一信念,古往今来无人能将其颠覆。

010.山

地上所突兀者,人间所仰望者,为山。山被中国人赞美成有脊梁的阳刚的代表,所以山就是男子的象征。

011.水

五行之一,构成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要素。水是一种标准,也是一种境界。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求治”的哲学思想。

012.禅

禅是中国化的佛,是神圣巅峰的封号,是超越言语的世俗智慧,是吾国吾民独有的精神风景。

013.茶

人在草木之间,茶是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圣物,令人身心柔软、宁静和从容。在中国,茶被称为百病之药,陆羽《茶经》将茶文化推向极致;在日本,茶被称为神草,喝茶祛病延年,茶道成为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文化。

014.生

生即生命,“天地之大德曰生”。把天地看成是不断生化的天地,用生命的观点来看待天地、万物和人体器官,是诸多中国文化的内核,表明了中国人倾向于在一切事情中寻找一种根本的调和与统一,而不是斗争与混乱。

015.耕

耕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是农业文明出现以后的重大进步。而耕地手段的进步,就是社会、经济进步的表现。

016.春

春表示在太阳照耀下草木萌发,反映了先民对万物生长靠太阳的朴素认识。春是生机的象征,也是一年的开始。每到春节,极具装饰性的“春”字遍布城乡,成为中国人一年美好希冀的寄托。

017.工

“工”字承载着中国土木建筑工程发展的丰富文化信息,使中国成为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国度。

018.禾

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业起源地之一。禾,最初指北方的粟。禾穗垂而向根,被古人引为君子不忘本、谦虚、感恩的美德。

019.休

甲骨文中像人靠着大树休息,之后引申有休假、停止、喜乐、美好等意思,远超一般人的想象,清晰地展现出中国文字演变的一个缩影。

020.田

经过人工开发,用于农业耕种的土地,在历史进程中是统治者和人民共同关注的焦点,多少历史事件由田地而发生和展开。

021.丰

远古的氏族部落划定疆域称为“丰”。甲骨文中是树木和下方的土堆的形象,后引申出草木茂盛,转指人的容貌丰润、体态丰满。中国正是在对丰美、丰富、丰盛等的不断追求中得到发展。

022.丝

甲骨文中有此字,说明我国丝绸在上古既已出现。丝绸是我国古代的一重大发明,在汉代即已远销到欧洲古罗马,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023.农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所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百姓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那么国将不国。

024.家

先民由游猎进入定居阶段的标志,是人们生活的依托。因此保家卫国,匹夫有责。

025.安

体现了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对民是“平安”,对国家就是“安定”,从国家层面而言,安与定、平等既表现为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动态。

026.乐

甲骨文中“乐”字是一把类似二胡的乐器。音乐带来快乐,这个字后来用于书写世上一切的快乐。

027.道

道是处世的原则、事物的本质、宇宙的本质、是宗教,也是方术,人人有道,事事有道,是中国人对理想境界最朴素,也是最深刻的体悟。

028.法

平之如水,法律必须公道,犹如一碗水端平,体现了执着追求社会公平的传统中国法律意识。

029.圆

是古代对“天”的形状的朴素认识,即所谓“天圆地方”,这种观念影响了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对建筑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圆”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之一。中国哲学首先追求德行的修为,继而作用于外部世界,即“内圣外王”。“内圣”境界表现之一即圆融、圆通,形成圆满的生存逻辑,从而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030.儒

春秋时,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031.悟

“觉悟”,看见我的心。觉是一个瞬间,悟是一个长长的过程。把所有觉的瞬间与长长的悟的过程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见自己的心了。

032.戒

古代中国的地方官有种“戒石”,是刻警戒官吏的铭文的石碑,凡事引以为“戒”,行事说话多加小心,从道德上约束自己,从而成了一种中华美德。

033.本

“本”是根本,“本草”指中药。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被视为社稷守业的不二法门,否则便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034.元

中国人把最初的部分称为“元”,以元为首,奋勇争先,从春秋时始成为中国人品质中的一部分。

035.东

在五行中,东为木,为春,为生,意喻日出东方。自古以来,中国人观察黄河、长江,建立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回”“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认识,因此,根深蒂固的内陆文明逐步接纳了海洋文明,融入世界文化的趋势。

036.中

古有大事,聚众于旷地,先建中,群众望见而趋附之。“中”不仅有方位上居中,居要位的内涵,还有行为处事恰到好处的意蕴。喜怒不过节,度量把握恰当,是为“中庸”之妙。

037.土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土地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土,也是构成万事万物的“五行”之一,对于土地和土地上生长的作物的崇拜,乃有社稷之神的出现,社为土地之神,稷为五谷之神,社稷也因此成为国家的象征。

038.九

在中国文化中,“九”是“天地之至数”,上踞于天,下临于地。“九”“久”谐音,“九”也因此成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表示永恒、喜庆意味的吉祥数字之一。

039.鼎

鼎在古代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作为一种重要的宗庙礼器,它又是国家的象征。象形所形成的独特视觉效果,它的庄重感认人不由自主产生信任感,“一言九鼎”即是如此。

040.北

阴阳家以玄武表北方,中国人以北为上,有尊北的意思。“坐北朝南”的观念深入到中国人的建筑文化和礼仪之中。

041.社

土生万物,地是先民赖以生存的依托,有土才有国。自古先民春秋祭社,平日撮土为堆进行结拜,以及各地都建有土地庙进行肃拜。这些都不是迷信,反映了人们对大地的感谢,对国家的崇敬,对疆土的珍视。

042.瓷

中国为瓷器之国,英文China就是“瓷”的意思。瓷、茶、丝,作为古代中国向世界输出的重要商品,由于影响久远而广泛,往往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也就见惯不惊了。

043.国

“国”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重要讯息:从最初的定居点,到稍后的初级城市,到更加发达的都城,这些被称为“国”的所在,是时代风云的汇聚之地。

044.汉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汉语、汉字、汉学、汉人、汉赋、汉朝……在中国人心中,“汉”几乎成为与“中国”有等同的意思了。

045.帝

“帝”字在战国以前专属天帝,战国是始以指人间君主,秦以后为“皇帝”简称保国古代历史的传述体系中,帝系是中国历史之始,也是古代统治秩序之体现。

046.王

“王”字像斧钺。古代氏族首领率军打仗,斧钺象征其军事统帅权。进入阶级社会,王为最高统治者称谓,王权、王道、帝王文化等有其丰富内涵。也有将“王”字型与“三才者,天地人”联系起来,说上横为天,下横为地,中横为人,人能上顺天道,下达,即为王者,颇具情趣。

047.兵

兵对中国文化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作战的策略和方法,即兵法。这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智慧,如今已运用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

048.车

据说车起源于黄帝时期。先秦以来,就根据不同的用途、等级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最高级的可以嵌金镶玉,最低级的是不加修饰的本色木材,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车文化。

049.宝

甲骨文中,“宝”是会意字,表示屋子里有一串玉。在古代,玉是珍稀的东西,也是人们十分财富的表现之一。后来,添加了“贝”“缶”,由会意字变成了形声字,是汉字形体演变的重要一步。简化后的宝回到了甲骨文的写法。

050.龙

龙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中国上古时期众多民族的图腾。龙又是中国古代王权、皇权的象征,无论在天上还是在人间,龙都具有很高的权威。龙也是几千年来亿万苍生们喜爱和亲近的神灵,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影响到中国古代的各个方面。龙,沟通了中华大地历史上不同民族、信仰的人们的关系,今天仍是海内外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051.凤

凤是古人把很多鸟的美丽部位汇集、变形、组合而成。在神话传说中,它是最有权威的神鸟。中国传统文化中大量与龙凤有关的内容被称为“龙凤文化”。

052玉

玉是天地华育之精华,不仅有外在美,更有内在美。以玉比德是中国特有的观念。以玉作为礼天的主礼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石崇拜”观念的理性升华。

053.礼

礼乐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作为教化体系,“礼教”十分受重视。礼乐之道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足迹四散传播,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待人接物的准则和教育子女的良方。

054.伦

“伦”有次序、辈之意。“序”在中华文化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古代政治文明中的礼制便是以次序为物征。在社会结构层面,等级制的实质也是一种规定的次序,破坏了尊卑次序,将被视为“儹越”;在社会生活层面,伦理纲常的核心还是约定俗成的次序,破坏了既定的长幼关系,即被视为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055.忠

中心为忠。最大的忠诚不是忠于外表,而是内心,正如中国老百姓所说的,做事认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056.恕

如心,将心比心,互相理解,做人、读书都应该有这份胸怀。孔子的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成为国际间公认的道德黄金律,指导个人及社会间的行为准则。

057.仁

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宗法社会的德性所在。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058.义

狭义的义是社会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广义的义是一切文化。荀子说“人能群而有义”,从而区别于禽兽,“义”就是文化。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仅是儒家提倡,现代也表扬。

059.信

人言为信,人无信则不立。信是理想社会存在的基础,也是作为人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纽带。中国传统社会不是规则社会,而是人情社会,不需要什么法律的凭证,但只要言从口出,就要一诺千金,为之负责。“诚信”自古以来不仅作为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一个团队、政府的考量标准,从而为诚信社会的的构建奠定基础。

060.孝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养之,死祭之,永怀之,被视为“仁之本”。做忠臣孝子,一向是为人的最高境界。孝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孝”字,维系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国家,奠定了社会和谐安定的基础。

061.敬

中国人自古对自然、对人保有的尊崇尊敬的心态。做事时要严肃恭敬,把事情做好。

062.祭

祭祀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先民的思想观念中是件大事,是不忘本的朴素思想与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良好愿望的反映。几千年来,皇帝祭天地,庶民祭祖先,百姓祭神灵,以至今天的祭黄陵、祭孔子,“祭”字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成了一道可观的风景。

063.祀

甲骨文的“祀”像未成形的胎儿形,本义为求子之祀。繁衍后代在成活率较低的古代是民族延续的根本任务,显示中华民族对繁衍后代、教育子女的一贯重视。

064.祖

古人相信,死去的先人能够保护自己家人的平安。从商代甲骨文中对商族祖先隆重祭祀的记载,到近代农村祠堂的势力之大,无不显示了中国人对祖先神的崇拜。我们今天仍然把自己的国家称为“祖国”,把自己的老家称为祖籍,把为家族争光叫做“光宗耀祖”,把忘本思想和行为斥为“数典忘祖”。

065.宗

示是祖宗神主牌,神主牌所置之屋宇,即为宗。祖与宗是中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核心,对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和民间社会的和谐起了重要作用。

066.福

甲骨文“福”字似手捧酒樽往祭桌上进奉酒食,是以酒祭神以求降福,后引申为神灵所降赐的“福气”。小篆的“福”,一人有田地,有吃喝(口旁),还有精神生活(示旁),也算是幸福了。

067.寿

作为对个体生命延续的最朴实的希冀,“寿”一直是中国社会最普遍的生活理想之一。对寿的渴求,也是中国人重视世俗生活,寄希望于现世的精神反映。

068.神

在中国人的原始看法中,神、人、物三个概念并提,指代三种生命形态。神字内涵的演化表现观念的大变革,是中国文化史重大特色。因为社会文化由个人精神历史的积淀形成,又是个人精神的教养-规范-导引和创新集成者。

069.仙

仙人多住在山上。中国人对仙有一种特别的向往,相信通过修炼可得道成仙,也可通过行善在死后上天成仙。而如果在世时作恶多端,死后将下地狱。因此,中国人把神仙的生活作为最理想、惬意的追求。

070.德

西周初年,周人确立了以“德”为核心,“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礼乐文明,由此开启了中国步入人本社会的大门。在古代,“德”不仅指人的修养和品行,更是指对天道、对自然规律的把握与体认。

071.真

真人就是仙人,字的构成也是上为升天,下为登遐,中间是开天目者。传统哲学不在乎事物的真假,而注重研究人际关系,因此就用“诚”“信”一类判断人情的词来定义真伪。

072.善

善即良,是人性的本色,是知行的原点。上善若水,于柔中见刚,于纤中见强,是进取而内敛。人生苦短,上下求索,但求止于至善。在中国人的哲学理念中,有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那就是“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那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

073.美

古人认为一个人除了他的形体之外,还有一种朦胧模糊之感,就是美。中国文学艺术讲究意境,“美”字的构形,就是原始意境的萌芽。

074.令

本义为命令,又可表“言辞”,即“辞令”。辞令刻意求美求善,自然使辞令被赋予“美善”的内涵,“令”表现了中华语言之美的历史沉淀。最大的令,是每个月来自自然、四时节气的命令,即月令、时令。时令之中所包涵的关于人的行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的命题,蕴涵着古人天人合一的哲思。

075.侠

侠客与侠气都是中国先民心中的理想人格,有英雄志趣兼有刀剑功夫的成为侠客,没有拳脚功夫,只有心智上表现痛快淋漓、英雄风范的称为侠气。“侠肝义胆”历来是中国人推崇的风骨。

076.士

春秋以前,士是武士,春秋以后的士是文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知识分子的通称,也指一般知识分子,一直是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和生长、提炼的主要力量。

077.名

名位代表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中国是个世俗的国家,有无名位、何等名位,往往成了一个人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所以中国人看重名位,追求名位。名分与权、位、利、禄、誉紧紧捆绑在一起,所以有无名分,成了人们极为重视的事。

078.文

文是汉字的构建基础,“文”指有条理的纹路。古人很看重纹路,这是一种有规律的存在,西方叫血管,我们叫血脉,同指纹路。水称水文,山称山脉。

079.武

本指军事,但真正深深影响中国的却是“武文化”,它诠释了中国人看待武力、权势、力量的拥有者的态度。

080.册

古代称编好的竹简为册,后演变成动词,如“册封”“册立”,都是国家大事。作为动词,其拥有了庄重的意味,而这些大事又被载入史册。

081.书

甲骨文“书”是人手执毛笔。毛笔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一种独特的书写和绘画工具,因为它富有弹性,表现力强,因此也是形成后世书法艺术的重要物质因素。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书”字的构形,形象地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久远起源。

082.淡

水火中和,冷热中和,反映了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和“淡定”的处世哲学,心态平和、不温不火是为“淡定”。“君子之交淡如水”“平平淡淡才是真”是中国人看待社会生活的深刻体会。

083.贪

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层面是官文化。官文化的核心是治人,其特征是人治。在人治的社会里,贪就如同附着在中国文化上的斑斑锈迹,伴随着国人几千年。其中是非得失,尤其是“只在意今天财富”这直观感受在新的时代特别值得我们反思。

084.财

中国人尊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者,而憎恨取财无道的昏君贪官,可以说,“财”与“贪”的对弈,一直穿插在中国人的历史进程中。

085.鬼

鬼文化在中国经过漫长演变,人们对鬼的态度早已超越了最初的畏惧,发展出形形的鬼故事……鬼的世界,是中国人生活的一面镜子。

086.羞

从敬献于神的珍馐,谨呈于帝王贵族的美味,变成了表现内心羞惭,甚至于儿女情长的“羞人答答”,汉字中恐怕没有哪个字有“羞”字这样兜兜转转、跌宕起伏的命运了。

087.医

对战斗中受到的箭伤进行治疗,箭取出来了,还被规规矩矩地放在匣子里。“持中守一而医百病”,身体若无阳燥,又不阴虚,一直保持中和之气,就会百病全无,“中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医学造福百姓、慈惠无穷的智慧与思想。

088.酒

古老的酒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而且在祭祀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沟通人神关系的巫觋,更要把酒作为祭祀活动时的重要工具。酒不仅是养生所必须,而且是最重要的药品。酒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饮到尽兴时,文人墨客留下千古绝唱;饮到激昂处,将士游侠顾盼自雄,豪气干云。

089.粮

民以食为天。中国是个农业国家,粮食收成不仅牵系千家万户生存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危的头等大事。

090.民

数千年来,中国的“民”扎根泥土,努力攀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管是一种理想状况,但“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其实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091.网

细密的渔网不进入鱼塘,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吃,这是中国人最早对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观念。“网”字的生命力在于它能由实而虚,由虚而实,今天人们生活在网络时代,网更是虚实结合,无处不在,无远弗届。

092.堂

“堂”是同祖的旁系亲属关系。堂屋同亲属关系发生的牵扯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因由,表现了传统人伦关系与传统建筑格局的奇妙融合。

093.井

懂得凿井,中国人得以脱离对大河的依赖,可以把生活的地带扩大到更远阔的地方;而均分井田,古制八家为一井,先公后私,“井”已经成为代表中国人最为依恋的家乡的一个文化符号。

094.院

住在自己的院子里,是中国人的居住理想。“院”是本无言的书,院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养育了一茬又一茬在院里长大的人,传统中国大家庭的形式得以延续数千年。

095.年

最初的“年”指五谷成熟。粮食收成事关国计民生,因此,占测粮食收成也就成为古代统治者最为关心的大事,也是当时知识精英的职责。由于禾谷类粮食作物多为一年一熟,因此,“年”成为了最大、最重要的时间节点,而过年也就成为人们庆祝丰收,企盼来年风调雨顺最重要的节日。在中国人的心中,“年”是又一个轮回的开始,是一切美好希望的开始,并以诗意浪漫又厚重地植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096.食

古文字中,“食”是一个像器皿盛着食物之形,有的字还在旁边加上几个点,表示所釜底抽薪提谷物之类。我国的膳食结构与欧美以肉食不同,是以谷物为主。远古时代,北方吃小米“粟”,南方吃大米“稻”。

097.羊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发现羊性情温顺善良,不犯众物,繁殖能力强,就将其驯养,人与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们出于对羊的重视和喜爱,赋予羊许多美好的象征意义,如“美”“善”“祥”“羲”等,表明古人心中羊确是美好、善良、吉祥的象征,并且是知礼义的动物。

098.和

在浩繁的汉字中,“和”结构简单,人人共识,但却又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它植根于中国人的血脉深处,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原则与智慧,体现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把和看作是人际关系的最佳状态。

099.佛

佛陀释迦牟尼是觉者、知者。佛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印度,东汉时由官方正式引入中国。“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唐代达到鼎盛,其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有很深厚的根基。

100.智

智即聪明,就是每天知道多一点,每天把“知”当成头等大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