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马

吾什么意思(吾什么意思是什么古文)

时间:2023-12-31 04:03:34 作者:煮酒送别 来源:网友整理

本文目录一览:

“吾、唯、知、足”话汉字

汉字确是有些绝妙的把戏。汉字到了日本人手上,与其禅理、生计、为人之道融为一体时,连学中文字的中国留学生也不禁啧啧称奇。就像看日本人玩从中国传入的相扑一样。

有家“京都酒家”,员工休息室墙上挂着个镜框,内镶四个中日咸宜的汉字:

吾、唯、知、足。

此四字的合义,可从《增广昔时贤文》里找着相应的注脚,即:知足者常乐。不过,在讨教日本人之后,发觉,日文的原原义义与中文的注脚,由于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显现同一基点往两个方向的追求。

同一基点:知足。

两个方向:

中国方向,由“知足”而到“乐”的境界,免得自寻烦恼。其“乐~非发奋努力所获之乐,多是在“不足”情况下的苦中作乐,乃鲁迅所讽阿Q精神的体现,可谓惰性十足。

日本方向,由“唯”制约“知足”而刻求忍的意志,鼓吹对人生采取“忍”的态度,以“忍”来激励自已直面苦难、焕发斗志。当今日本经济确是这个民族卧薪尝胆的结果。“忍”中深藏奋进的精神。

单纯的义释,还不成其为汉字的绝妙。留意便知,吾、唯、知、足四通含一个偏旁:口。妙就妙在“口”,放于不同位置:吾下口,唯左口,知右口,足上口。京都酒家墙上挂的四字,就是借助这一特点,以一个大“口”。居中,由此构成四字共用一口的圆型字图

这一“口”,实在不简单呢!酒家茶楼,全凭客人之口生财,口愈多财愈旺,口字多多益善。

打酒家工的,以女性为众。俗称:三个婆娘一台戏,口多嘴碎,有伤和气。口越少越好,和气生财。

口多口少,四字合一,这不正是外圆内方的一个古钱吗?

日本人的生财之道,原来如此!

再看这字图的落款:梦道谨书。

搞不清“梦道”乃何许人,究竟是自已的创作,还是抄袭?甚至怀疑是我们中国某朝代的高人名士在梦中悟道后留下的杰作。一是忍耐,二是沉默。日本人就是这样做人的,日本人也是这发财的。

古人自称“吾、余、予、我”,有啥区别?

古人自称“吾、余、予、我”,有啥区别?

吾、余、予、我在自谓时表达了自己对自己地位的认知。

吾是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之中犹施身自谓者。平等相对施身自谓。

余是语之舒犹若房舍分出之囗者。整体所分不足以与整体相提并论。自以为微小之施身自谓。

予犹象以手推物付之余者。自以为在对方抬举之下之施身自谓。

我犹欲出头之命根取戈自持以施身自谓者。自强而欲争主导地位之施身自谓。

吾:

《说文解字》:“吾,我,自称也。从口、五声。”。

《说文解字》:“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犹人所以言所以食之通道门禁者是口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凡五之属皆从五。”。

《说文解字》:“二,地之数也。从偶一。”。

《说文解字》:“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犹惟初太始道所立而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者是一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注》第2721页:“易曰:‘天一地二。惟初大始。道立于一。有一而后有二。元气初分。轻淸阳为天。重浊阴为地。’。”。)

一、一两范式叠加:犹轻淸阳为天,重浊阴为地。地之数偶一者是二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乂,芟艸也。从丿从乀,相交。”。

《说文解字》:“丿,右戾也。象左引之形。凡丿之属皆从丿。”

右戾而象左引之形犹男根之形者是丿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乀,左戾也。从反丿。读与弗同。”。自左而曲於右故其字象自右方引之犹象阴液流出之形者是乀字之范式。

丿、乀两范式叠加:阴乀阳丿相交犹阴阳交泰者是乂字之范式。

二、乂范式叠加:阴阳在天地间交午犹金、木、水、火、土者是五字之范式。

(注:甲骨文有将“乂”用作“阴阳交互”。是“义”字本源。因字义细化,所以在“乂”字上下加“二”划以示天地作为区别。并将“五”释义为“阴阳交互”,犹“五行”者。故又作数字“五”。而“乂”歧解为“割”。)

口、五两范式叠加::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之中犹施身自谓者是吾字之范式。

余:

《说文解字》:“余,语之舒也。从八,舍省声。”。

《说文解字诂林》第1955页:“笺曰:‘八之言别也,背也。’六部曰:‘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八为阴之正,故于数为偶。而于文,象分别向背之形。二于八,一纵一横皆分析义也。”。

(丿:参见一画“丿”)

(乀:参见一画“乀”)

丿、乀两范式叠加:阴之正(别阴入阳象)分別相背之形是八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舍,市居曰舍。从亼、屮,象屋也。囗象筑也。”

《说文解字》:“亼,三合也。从入、一,象三合之形。”。

《说文解字》:“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

(丿:参见一画“丿”)

(乀:参见一画“乀”)

丿、乀两范式叠加。阴乀阳丿沟通犹阳进了阴之内部者是入字之范式。

(一:参见一画“一”)

入、一两范式叠加:犹三合之形者是亼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屮,艹木初生也。象丨出形,有枝茎也。”。犹草木萌生有枝有茎者是屮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囗,回也。象回帀之形。”。犹将四周都围起来者是囗字之范式。

亼、屮、囗三范式叠加:集草围而筑屋犹市居者是舍字之范式。

八、“舍省”两范式叠加:语之舒犹若房舍分出之囗者是余字之范式。

予:

《说文解字》:“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犹象以手推物付之余者是予字之范式。

我:

《说文解字》:“我,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从(

)。(

),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杀字。(

),古文我。”。

《说文解字》:“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

《说文解字》:“弋,橜也。象折木衺锐着形。从(

),象物挂之也”。犹折木衺锐而使之著于物者是弋字之范式。

(一:参见一画“一”)

弋、一两范式叠加:犹一种类平头戟之武器者是戈字之范式。

)非古垂字,亦非古杀字。(其说不明)。

)或从丿、从才。

(丿:参见一画“丿”)

《说文解字》:“才,艸木之初也。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一,地也。”。

《说文解字注》第1086页:“(才)艹木之初也。引伸为凡始之称。释诂曰:初哉,始也哉,卽才。故哉生明亦作才生明。凡才材财裁纔字以同音通用。从丨上贯一。将生枝叶也。一,逗,地也。一谓上画也。将生枝叶谓下画。才有茎出地而枝叶未出,故曰将。艹木之初而枝叶毕寓焉,生人之初而万善毕具焉,故人之能曰才,言人之所藴也。凡艹木之字。才者,初生而枝叶未见也。屮者,生而有茎有枝也。㞢者,枝茎益大也。出者,益兹上进也。”。

(一:参见一画“一”)

《说文解字》:“丨,上下通也。引而上行读若囟,引而下行读若(

)。凡丨之属皆从丨。”。犹上下通或下上通者是丨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注》第80页:“(丨)下上通也。依玉篇。引而上行读若囟。囟之言进也。引而下行读若(

)。可上可下。故曰下上通。竹部曰。篆、引书也。凡字之直。有引而上、引而下之不同。若至字当引而下、不字当引而上、又若才屮木生字皆当引而上之类是也。分用之则音读各异。读若囟在十三部。读若(

)在十五部。今音思二切。囟之双声也。又音古本切。凡丨之属皆从丨。”

(丿:参见一画“丿”)

一、丨、丿三范式叠加:如草木初生有茎出地而枝叶未出者是才字之范式。

戈、丿、才三范式叠加:犹欲出头之命根取戈自持以施身自谓者是我字之范式。

我:古文异体字写作“(

)”

):从戈、从勿。

(戈:参见四画之八“戈”)

《说文解字》:“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故遽称勿勿。”。古者有异议。《甲骨文字典》第1043页“勿”字写法:“

”。《金文字典》第529页“勿”字写法:“

”。皆未见《说文解字》所谓“象其柄,有三游。”之形。至于《说文解字》“勿”字写法:“

”。其形或已有所变动。犹旗斿之飘动者是勿字之范式。

《说文解字诂林》第9412页:“(《释勿》李万育)顾铁僧教授曰:昜字从勿,勿即象太阳光气。勿、惚字通。《白虎通》曰:神者恍惚,太阳之气也。是勿即惚本字之证。顾说甚精。太阳光气可象,亦犹申《金文》作‘

’,象电光是其比也。老子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明皆从恍惚光气中来也。易言之即从太阳中来也。太阳光之于物有两种关系。一则,无太阳光不能见物。《吕氏春秋》曰:昭乎若日月之光,变化万物是也(勿躬篇)。又一则,无太阳不能生物。王充《论衡》曰:阳气道物而生,故谓之神是也。(论死篇)然则,昜之从勿与物之从勿,虽有形声之辨,而义则相应也。即如勿或体作‘

’从勿,当亦取象旗影闪烁之意。不然,如许君原诂,勿象旗形。则‘

’又加‘

’。岂不有显叠床架屋而不可通哉。”。

根据综合分析。比较认同李万育《释勿》之说法以增益补充《说文》。

阴阳运转其所现光气之变化犹旗斿之飘动者是勿字之范式。

戈、勿两范式叠加:若戈之所包裹阴阳运转其现所光气变化之施身自谓是(

)字之范式。

我:篆文异体字写作“(

)”

):从又、从戈。

《说文解字》:“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犹象右手重复取物之宪象者是又字之范式。

(戈:参见四画之八“戈”)

又、戈两范式叠加:犹若取戈自持以施身自谓者是(

)字之范式。

异体字“(

)”、“(

)”简化为“我”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为啥误会了那么多年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有网友发文《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称,其记忆中早年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却发现课本里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我们的记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网友对此争论不休,26日,该话题登陆热搜第一。

初中课本里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节选自《孟子》的《告子》下篇,多年来脍炙人口。当突然发现自己背诵的版本“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变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网友很懵,查找了人教版教材1992版本、2001版本和2016版本,竟发现,全部都是“是人”。

对此,据报道,10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回应称,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过“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了文史作家侯印国,他告诉记者,《孟子》中这一句历来都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来没有什么疑义。这不仅可以从宋版的古籍中得到证明,也可以从宋以前学者所引用的《孟子》中找到印证。《语文》教材只要是从《孟子》原文中节选,也必然会是“是人也”,所以很多网友去查阅当年的课本,就会发现里面赫然就是“是人也”。

居然从未出现过“于斯人也”?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清楚分明地记得自己背诵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呢?侯印国表示,因为古汉语“是”和“斯”可以表达同一个意思,用普通话就是“这个”“这样”,比如《论语》就有很有名的句子“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是孔子的弟子伯牛生病时孔子去看望时说的话,意思就是“这样好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再比如大家也要背诵全文的另一篇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结尾就是“微斯人,吾谁与归”,意思就是“(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侯印国还举例说,事实上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人会顺口说成“斯人也”,古人引经据典,往往不查原书,根据记忆来背诵,所以经常并不是字字都准确。以后,也有一些文章在引用的时候会误引成“斯人也”,例如著名的文章《论员的修养》,最初用的就是“斯人也”。这篇文章影响深远,老一辈读者都受到影响,会留下“斯人也”的深刻印象。不过这篇文章后来修订的时候已经去掉了“斯人也”这一句。

在他看来,年轻的网友之所以会对“斯人也”印象深刻,当然不是因为课本中是“斯人也”,其实也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在其他阅读中遇到过“斯人也”的表达,比如在看周星驰电影《苏乞儿》的时候,电影里的台词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大概受此影响,很多智能输入法在输入“天将降大任”,自然就会联想出“于斯人也”,类似这样大量的“斯人也”的信息反复出现,形成一种独特的“信息茧房”,让不少读者产生了记忆的偏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盛媛媛

勿忘!勿忘!勿忘!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流浪!”

一曲《松花江上》

唱出多少同胞的苦楚与辛酸

92年前的今天

1931年9月18日

日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路轨

反诬中队所为

随后炮轰东北军北大营

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东北抗日义勇军开赴抗日前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图

九一八事变后

中国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间奋起抵抗

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

同时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

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

为民族复兴而战

为人类正义而战

1931年到1945年

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

14年抗日战争中

这片土地涌现出

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八路军东渡黄河抗日,开赴华北抗日最前线。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供图

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牺牲

赶走了侵略者

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92年过去了

烽火硝烟早已不在

但我们必须牢记来时的路

历史长河波澜壮阔

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

创造了今天的中国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

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

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吾辈自强、砥砺前行

人民网 周静圆、视频:刘云

来源: 人民网

心理学:与人交谈时眼神闪躲、说话支支吾吾,其实是一种人格缺陷

原创、深度、格调

在日常与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见这样的人:他们说话支支吾吾而且声音很小,常常要凑近才能听清,并且在交谈过程中眼神躲闪、不敢直视,总是极力避免目光接触。

这些行为特征往往可以反映一个人内在的性格特质,他们可能是自卑、害羞、缺乏社交经验,但这些并不足以概括他们的人格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此进行更为全面的​分析。

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个人的眼神和动作常会泄露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根据行为心理学家的研究调查显示,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 80%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都能从眼神和肢体语言中被识别出来。

这就说明,如果想要了解一个人的真实性格,那么他身体上的反应也许比语言和情绪更可靠。

我们每个人都是发展中的个体,从早期的原生家庭教育环境到青年时期的个体差异分化,我们的自我心理始终处于发展的状态,​知道​成年之后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主要性格特征,我们的个性和与人相处的方式方法才相对固定下来。

所以,相比于那些在任何社交场合都能够游刃有余、落落大方、知​始​知止、侃侃而谈的社交达人来说,内心的自卑和怯懦等性格缺陷更值得我们引起重视。

当我们自己或是身边的人在交流过程中经常表现得说话声音小、不敢直视对方、眼神躲闪的时候,这通常代表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情绪和想法。

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研究调查显示,人情感系统的启动,通常会比大脑理性分析系统的启动快7-10秒,肌体反应作为生物体的第一反应,天生难以伪装。这就说明,在我们的身体接收到外界的信息和刺激的时候,在7-10秒内我们的肌体反应都是自然而然、毫无掩饰的。

相比于身体的反应,如果我们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观察细致,会发现眼神的反应速度更快也更加直接,所展现的信息也更为丰富。

针对眼神的研究,心理学界较为深入的是比较心理学,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是眼球的移动方向、眨眼频率以及瞳孔的变化。德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森根据实验得出的调查结论显示,人与人之间的眼神接触,会极大地影响内向性格人的交际状态。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在与人交流的时候,说话声音小、眼神飘忽不定是内在自我低价值感的表现。但如果想要剖析其深层原因,就要引入心理学上的另一个概念:自我效能感。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心理疾病患者我们仅靠眼神就可以分辨出来,因为他们大多都有眼神飘忽不定的共同特征,只需要仔细观察,从眼神判断一个人的真实状态并不难。

当我们讨论在人际交往中说话声音小、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往往是潜在的严重的人格缺陷这一结论的时候,通常指的是这一类人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之下,会产生紧张、不自信的心理,逃避着交谈对象的目光,这时他们心里想的,往往是如何尽快结束与他人的谈话、怎样从这样的社交情境下脱身。

可想而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在​与​他人谈话时说话吞吞吐吐、眼神飘忽不定,不管是我们自身还是与我们沟通的对方,都会感觉到尴尬、不自然。

现代社会行为心理学家针对这一类人的表现也给出了学术上的定义,他们给出了肯定的结论,认为在交流过程中躲避目光接触是自卑的表现。18世纪的奥地利心理学家塔克波夫也通过实验调查发现,说话时眼神飘忽、不敢对视的人,在心理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自信、自卑的性格缺陷。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深有体会,在和要好的朋友交流的过程中,往往彼此一个眼神就知道对方此刻的想法是什么。

那么当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躲避与他人的眼神交流,则很有可能是在压抑自己的内心,难以接受将真实的自己袒露在别人面前,从而选择了伪装自己。

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在与人交流的时候,说话声音小、眼神飘忽不定是内在自我低价值感的表现。但如果想要剖析其深层原因,就要引入心理学上的另一个概念:自我效能感。

这个学术词汇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它代表的是当个体能够成功应对特定情境时,他就会表现出自信的状态,这种自信状态会逐渐加固为一种专注力。而当人专注于解决某一问题时,他的眼神就会聚焦于问题本身,而不会逃跑躲闪回避。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同时也认为,自信心作为自我效能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真正作用不在于我们现实中去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是否明确地知道,自己拥有的技能可以帮助自己实现什么。

​当我们对自己充满自信的时候,我们就会专注于谈话对象和交流本身,认真听取对方的谈话内容、​接收​对方身体所释放出的讯息,并努力去解读这些信息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对于自信的人来说,与他人进行交谈则是一种享受。自信的人往往同时具备专注力和分析能力,在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感官在​接收​丰富的信息,他们的大脑也在迅速处理​着​所​接收​信息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含义。

他们的目光会随着谈话者而动,集中在对方的眼睛、嘴巴以及整个面部上,他们也期待能将谈话拉长,以进行更多的信息交换。

由此可见,任何的心理或者性格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训练和科学合理​的​改善而慢慢地恢复正常,而在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之后,不仅可以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更加顺畅,对个人的性格发展也会大有裨益。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好运来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Mae, L., Carlston, D. E., & Skowronski, J. J. (1999). Spontaneous trait transference to familiar communications: Is a little knowledge a dangerous th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7(2), 233–246.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小时候语文课本里的10句话,人到中年方嚼其味

杨绛先生曾说: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

年少在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却大多不解其义。

行至中年,走过人生坎坷,尝过百般心酸。

那些课文里的句子,一一浮现在脑海,慢慢咀嚼,才渐渐品出其中滋味。

年少不知文中意,再读已文中人。

01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来。

———鲁迅《故乡》

小时候,闰土管鲁迅叫“迅哥儿”,带他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

三十年后,再次重逢,闰土管鲁迅叫“老爷”,态度恭敬又拘谨。

厚厚的障壁隔在两人之间,再也找不回当年的友谊。

年岁渐长,慢慢理解了鲁迅当年的心情。

过年回老家,小时候很好的玩伴,如今再见面却万分陌生。

几句寒暄之后,便是长久的尴尬和沉默。

玩得很好的朋友,分别数年,再见面的时候也会无话可说。

人,是一种环境动物。

不同的际遇镂刻着不同的人生。

当我们在时间线上分开,彼此踏上不同的旅程。

很多时候,这一刻,就是友情的终点。

02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小时候,学校门口的小卖部流行一种“盲盒”。

里面可以抽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小玩意,有卡片,有人物模型、有小车、有武功秘籍。

每次攒了零花钱,都要去小卖部挥霍一空。

记忆里,那是童年最幸福的时刻。

二十年后,有一次偶然路过学校。

在校门口,我又看到了那种类似的盲盒,我一口气买了几十个。

站在路边把它拆完。

拆完的时候,却全然没了印象中的感觉,有一点乏味,有一点失落。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我们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

人生的一部分在茁壮成长,就意味着人生的另一部分在逐渐消逝。

那夜的社戏并不好看,那夜的豆也没有那么好吃。

我们真正怀念的也许并非旧日时光,而是怀念自己的青春,怀念曾经那个美好童真的自己。

03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知愁,却喜欢伤春悲秋。

稍有不如意,就要昭告天下,告诉别人自己的苦闷和愁绪。

仿佛自己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智者,早已看清生活的苦难,看清世事的真相。

年纪渐长,慢慢发现,真正的愁苦是说不出的。

日日夜夜的加班,柴米油盐的婚姻,身心俱疲的教育,世事无常的别离。

愁苦,疲惫,成为中年的常态。

可是举目四望,身边都是依靠自己的人,而没有自己可以依靠的人。

再苦,再难,也只能吞下,自己消化。

当他人问起时,我们只会淡然一笑:“没事,我很好。”

我们一步步修炼成了村上春树笔下的“不动声色的大人”。

在苦熬死撑里,一点一点变得坚强。

04

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小学还没有毕业,父亲突然病重住院。

父亲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开始教她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弟妹。

她有四个妹妹,两个弟弟,而她只有十二岁。

父亲安排她独自出门办事,安排他去银行给远在日本的叔叔寄钱。

遇到事情,总是让她学着自己去解决。

平日好脾气的父亲,变得严厉起来,她心里又委屈,又疑惑。

当时,她不理解父亲的用心,也不明白母亲为何偷偷落泪。

毕业典礼那天,父亲没有来,等她回到家,听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

家里乱作一团,她却镇定地去医院。

出门的时候,看着掉落的夹竹桃,她突然明白了父亲。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在一瞬间长大了。

生命中所有的成熟,都是从失去开始。

年少的时候,父母是自己遮风挡雨的大树,自己在树下无忧无虑。

可是随着年岁渐长,父母两鬓生出白发,坚实的臂膀不再牢靠。

我们必须自己长成一棵大树,对抗外面的风风雨雨。

生命就是一个不断失去,又不断得到的过程。

在不断的失去中,我们终究一步步走向成熟。

05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带你去看看吧。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在最躁动、最飞扬的年纪里,失去了双腿。

他年轻的身体和灵魂一起被禁锢在轮椅上。

他不甘心,变得暴躁易怒。

母亲小心问他,要不要去北海看看菊花,希望可以缓解他的心情。

谁曾想却迎来儿子的一顿呵斥。

史铁生没想到,当时母亲已经病入膏肓,第二天就住院了。

而这句呵斥的话,也成了自己对母亲说的最后一句话。

作者心中悔恨,但是已经无法挽回,至此留下一生的遗憾。

年岁渐长,最怕半夜打来的电话。

父辈已经衰老,身体越来越差,不知道何时的一次再见,就会变成永别。

自然无情,生命渺小,不要总是发脾气,不要总是吝啬表达。

我们之间,只有这一世的缘分,好好珍惜身边的人,好好去爱身边的人。

只有这样,在告别的时候,我们才不会那么遗憾。

06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晚上,苏轼百无聊赖,去找张怀民解闷,俩人一起欣赏夜景。

小时候看到是二人深厚的友谊,看到的是苏轼在逆境中乐观和旷达。

中年之后,历经人情冷暖,世事无常,突然在字里行间看到苏轼的慈悲和善良。

张怀民刚刚被贬黄州,而苏轼已经来黄州四年了。

那个心中寂寞孤苦,百无聊赖的人,不是苏轼而是张怀民。

张怀民现在经历的,苏轼都经历过,他特地来找张怀民聊天。

希望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给他一点慰藉。

谈笑风生,共赏月色,让刚刚被贬的张怀民可以不至于那么难熬。

人生路远,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行者,路途中不免失意,不免孤寂。

有一个时刻把你挂在心上的朋友,实在是人生莫大的安慰。

他让我们不至于沉沦,不至于流浪。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世俗是一时的,但是相知相念的心却是永恒的。

人生路远,愿你我都能有一个知心知己的人,一起走过这匆匆百年。

07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人生,是无数选择的合集。

填的第一个志愿,选择第一个专业,投的第一份简历,做的第一份工作,找的第一个对象……

这些选择叠加在一起,就是我们的人生。

一个人的选择就是一个人命运。

周国平说:大路上熙熙攘攘,而我选择那条人迹罕至的小路。

在世人随波逐流的时候,一个必须守住自己的心,做出自己的选择和判断。

人生不是为谁而活,而是为自己而活。

尊重自己的选择,尊重自己的偏爱,才能坚定地走在自己的路上。

08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鲁迅《孔乙己》

咸亨酒店的客人一共分为两种,一种是穿着长衫坐在里间愉快吃喝的,另一种则是穿着短衣站在外间喝浊酒的。

孔乙己成为了这两种人以外的那种人,因为他是站着喝酒却又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小的时候,完全不懂《孔乙己》在讲什么。

如今面临失业的危险,找工作的艰辛,突然懂了孔乙己。

找不到体面的工作,又不想拉下脸来去做跟文凭不匹配的体力活。

孔乙己脱不下身上的长衫,我们则下不去学历的高台。

我们小心维护着自己脆弱的面子和自尊。

可是到头来发现,面子和里子终究难以两全。

放下面子赚钱,才是最大的体面。

为家人挡住外面的风风雨雨,才是一个人最大的骄傲。

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把最基础的工作做好,早晚会有熠熠生辉的一天。

09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朱自清《背影》

这应该是关于父亲,最有名,最动情的一段文字。

当时父亲丢了工作,正值人生低谷。

送别儿子的路上,想要去路的对面给孩子买几个橘子。

翻过月台的时候,笨拙的身影一下子击溃了儿子的心理防线,作者的眼泪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印象里强大的父亲已经开始老去,却依然尽自己最大努力照顾自己。

而自己虽已成年,却不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这种感觉让作者心里很不是滋味。

养子方知父母恩。

自己成家之后,有了孩子,才渐渐明白了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与辛劳。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父母恩重,做儿女的千万不要一味索取,忘记报答。

不要让父母寒心,也不要让自己后悔。

10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归有光《项脊轩志》

年少的时候,完全看不懂《项脊轩志》。

年纪渐长,慢慢经历了过亲人离散,物是人非,才理解归有光背后的思念和遗憾。

归有光八岁丧母,十八岁的时候,写下《项脊轩志》的前四段。

借着项脊轩,写小时候自己和母亲的那些事,纪念自己故去的母亲。

24岁的时候,归有光和母亲为他定亲的魏氏结婚。

过了一年,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女儿。

晚上抱着女儿,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情难自已,泪流满面,妻子把他抱在怀里,小心地安慰着他。

又过了四年,妻子去世。

归有光大病一场,卧床不起,项脊轩也因此废弃。

直到33岁,归有光写下《项脊轩志》的最后两段,纪念自己的亡妻。

《项脊轩志》前半段写亲情,后半段写爱情。

他把生命里最重要的两个人,合葬在这篇文字里。

荣枯有数,斗转星移。

面对时间和生死,人生唯有无奈和怅惘。

心底泛起的思念,被作者藏在时间里,又具象在那些郁郁葱葱的草木之间。

斯人已逝,但是庭前的枇杷树还记得。

不说遗憾,不言悲伤,但是思念如树,年年疯长,如今已亭亭如盖。▽

有人说: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文人墨客,笔下千秋,写尽一生平仄。

到了一定年纪,走过悲欢离合,尝遍人生百味,才慢慢明白其中深意。

时光,不再是少年锦时,我们,也不再懵懂无知。

少时的课本,虽早已在岁月中泛黄,但其中却藏着人生最本真的模样。

人最可贵之处,在于看透生活的本质,依然热爱生活。

来源:微信公众号“每晚一卷书”

作者:yimo

编辑:以凡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