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鼠

西方81

时间:2024-01-16 03:40:51 作者:樱花飘落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苏式现代化进攻典范——华约“西方-81”大演习震撼全欧洲

2017年9月18日14时30分,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国防部长绍伊古陪同下,搭乘一架米-17直升机飞抵圣彼得堡郊区的陆军训练场,以不打招呼的方式实地检验正在举行的代号“西方-2017”的俄罗斯-白俄罗斯联合演习。按照俄国防部的通报,此次跨国参演总兵力为1.2万人,动用各型飞机和直升机70架,坦克250辆,步兵战车及装甲车300余辆,自行火炮200门,另有10艘作战舰艇在波罗的海予以配合。这是近十年来俄罗斯在西部边境地域举办的最大规模陆上演习,被认为是应对9月北约波兰演习和对乌克兰进行军事援助的回应。而在36年前,几乎是在同地实施的“西方-81”演习投入的兵力则达到今天“西方-2017”演习的十倍,地域横跨今天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乃至德国,作战纵深达500千米,在地图上测量,差不多可以覆盖整个中欧。提起“西方-81”,如今的军迷仍然津津乐道,可曾想过昔日的北约诸国是何等咬牙切齿,却又胆战心惊。

美苏对峙

让我们把日历翻回充满竞争与冲突的1980年,美国还未完全走出越南战争失败的“精神泥潭”,而刚刚插手阿富汗内战的苏联却感觉良好,苏联的整体国力在表面上达到巅峰,冷战态势呈现出难得的“苏攻美守”情况。苏军总参谋部和伏龙芝军事学院(今俄武装力量诸兵种合成学院)的教授们经过多年的推演,得出一个雄心勃勃的结论: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果爆发,那未必是苏美互相摧毁的大规模核战争,在核生化条件下,具备良好生命力的装甲机械化部队在战术级核武器的突击和支援下,仍有较大希望赢得战争胜利。

新军事概念甫一问世,就给苏共中央政治局的决策者们提供了颇具诱惑力的选择,苏联可能在不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前提下,迅速占领北约西欧国家,“一举拔除美帝国主义在欧洲大陆的‘侵略桥头堡’”,把美苏对峙的前线从东西德边境向西推进至比斯开湾,而莫斯科的西部防御纵深则能够扩大1 000千米左右。

也就在此时,高呼“美国复兴”口号的共和党领袖里根入主白宫,一改前任总统卡特的温和态度,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要给“苏联扩张主义”一些颜色看看,甚至联合西欧国家抵制了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让苏共总书记勃烈日涅夫脸上颇为无光。“给我们颜色看看?还是给你们颜色看看更好!”苏共高层迅速形成了对美强硬的一致态度,指示苏联武装力量结合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最新研究成果,组织一次空前规模的大演习,在宣传苏联军事学术发展和装备水平提高的同时,提醒美国搞清楚“究竟谁是欧洲的主宰者”。

苏式现代化进攻典范

很快,代号“西方-81”的演习方案就从高级军官的设想变成了复杂而可执行的诸兵种合成战役行动预案。本次演习的总策划是时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总参谋长的奥加尔科夫元帅,这位老将参加过伟大卫国战争,对当年苏联红军在开战初期的惨重伤亡有切肤之痛。通过对美军在越南战场的实践进行详细研究,他准确地提出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创造核心信息技术,继而推进新军事革命的构想。奥加尔科夫期望的“理想军事指挥控制体系”不仅要链接到每个师或者团,还要覆盖到每个将军、军官和士兵,提供最准确和精细的信息,支持他们做出最合适的决策。奥加尔科夫率领一批年富力强的参谋们,结合苏军从“西方-79”演习以及阿富汗战争中获得的经验,夜以继日地工作,对“西方-81”演习进行了精心规划。

时任苏联国防部长的乌斯季诺夫元帅在军事战略上没有太大贡献,一直被外界看作是“扛着军人肩章的政治家”,但作为伟大卫国战争时期被斯大林火线提拔的最年轻的人民委员,乌斯季诺夫敢于“大破大立”,起用并信任一大批离经叛道的特殊人才,比如他和奥加尔科夫就配合得很好。两人共同决定,在“西方-81”演习中动用当时还很不成熟的各种国产自动化指挥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可以说,没有乌斯季诺夫的全力支持,“西方-81”只是过去苏联及华约传统演习的平庸放大版,而不可能成为革命性的苏式现代化进攻典范。

首次投入“战略自动化指挥系统”

就总体而言,“西方-81”是一次模拟陆军战略战役兵团在诸兵种和战术核武器支援下进行的一次陆地大纵深方面军级作战演习,目的是检验苏联和华约盟国在有限核战争条件下遂行大纵深战略进攻的能力,同时查找缺陷,为苏联下一个“五年计划”的军事改革方向提供事实依据。演习在苏联西部(今俄罗斯西部、白俄罗斯全境、波罗的海三国)、波兰东部和北部以及东德部分地区展开,动用兵力约12.8万人,各型坦克1 500辆、装甲车和步兵战车2 000辆,包括空降兵两个师,战略火箭军和陆军火箭炮兵共四个师,海军一个舰队和三个陆战团。演习时间为1981年9月14日至22日,除勃烈日涅夫外,所有苏联、波兰及东德的党政军要员均亲临现场观摩。

与普通人关注铺天盖地的飞机坦克不同,“西方-81”最大的特色是苏军在战略层面上首次投入了“战略自动化指挥系统”(KSBU),原来苏军在坦克师、摩托化师及以下层面的战术演习和运用早就炉火纯青,但当作战规模扩大到集团军甚至方面军级时,战场支援、前线战术航空兵、火箭军、海军和空降兵的行动就必须纳入指挥员的统一规划。苏军认为,年龄在50~60岁区间的高级指挥员一天内精力最为充沛的工作时间仅为6个小时左右,考虑到敌方对己方指挥机关的电子干扰和火力突击威胁,实际用于研判和决策时间还要短。如何在剩余16~18个小时内仍然保持对战局和敌我双方情况的准确把握,及时对战略战术规划作出调整,就必须依赖各种自动化辅助决策系统。

自动化指挥系统必须与现代化的战术兵团和分队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能。20世纪70年代,因“石油美元”而高速发展的苏联经济很好地支撑起军队装备现代化建设,像陆军的T-72、T-64主战坦克的装备比例显著提高,更先进的T-80也开始服役,米-24武装直升机提升了陆军航空兵的战术价值;战略火箭军的RSD-10(SS-20)中程以及陆军火箭炮兵的STR-21(SS-21)近程弹道导弹极大地提高了战术核武器的使用弹性;空军的米格-27、苏-24前线轰炸机首次装备空对地导弹;海军的1143型载机巡洋舰(即航母)极大地提升了远海反潜和登陆作战支援能力。

苏军以“完胜”告终

按照演习设想,苏军与华约友军首先对部署在西德的北约一线陆空军基地和集结地域实施战术核打击,同时在西德浅近纵深的敌预设防御阵地展开核突击和航空兵轰炸,之后以齐装满员的坦克部队为第一梯队发起快速突破,在夺取战区制空权后,对敌交通枢纽实施旅级或师级空降,配合投入作战的第二梯队,向北约二线的法国、比利时和荷兰扩大胜利。与此同时,苏军战术核导弹对法比荷三国乃至英国港口进行打击,防止英美向欧洲大陆增援地面部队。整个过程中,苏联、波兰与东德海军应不断进行波罗的海海运交通遮蔽和战术登陆,破坏敌战场增援,阻止敌反登陆,牵制敌可能用于东德至西德方向的陆军兵力。

在那个“原子弹当手榴弹扔”的特殊年代,“西方-81”在8天时间内设想了141次战术核打击,当量为100吨至1万吨TNT,目标包括美军设在西德的拉姆斯泰因和斯图加特等基地。苏军第一进攻梯队的坦克以30%左右的损失率撕开宽度为10千米、纵深5千米的突破口后,紧随其后的主力坦克集群一拥而上,而苏军近卫空降第7师则在模拟西德法兰克福机场的明斯克郊外机场实施空降,紧接着在己方米格-27、米-24集群的近距离支援下夺取高速公路枢纽。在实兵对抗中,参演的苏军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拿出了秘密武器——T-80坦克,这种安装大功率燃气轮机的“陆战之王”以每天80千米的高速向假想的英吉利海峡直插。苏军估计,己方快速集群在通过战术核武器形成的反射性沾染区时,一般只需滞留两个小时左右,在进行充分的防核器材准备后,核辐射以及放射性沾染对部队的影响微乎其微。

更奇妙的事情发生在波罗的海上,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在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的陪同下,亲自登临“基辅”号航母,参加海空联合作战与两栖登陆训练。在将军们眼前,苏联海军航空兵的轰炸机同水面舰一道实施了对敌“导弹饱和攻击”,随后两栖编队在模拟西德汉堡的波兰格但斯克登陆。演习证明,苏联和华约海军能够对北约波罗的海沿岸防线实施大规模两栖登陆,乌斯季诺夫对苏联航母在登陆演习中展现出的快速突击能力非常满意。戈尔什科夫不失时机地提出加大在研的1143.5型航母吨位的问题,乌斯季诺夫爽快答应再增加一万吨。所有在场的苏联海军将领和造船工业部官员从未想过,一直在军舰排水量上斤斤计较的国防部长大人竟然“回心转意”了,至此困扰苏联大型航母设计多年的吨位问题就这样戏剧性地解套了。

演习的第八天,苏军T-80坦克群冲到了模拟法国敦刻尔克和比利时安特卫普的波兰东部地区,坦克兵们经过短暂而激烈的战斗后完全控制了码头,岸防部队和防空兵在接下来的8小时内陆续抵达并展开阵地,彻底消除了敌人通过英吉利海峡增援欧洲大陆的可能。在战役演习的后期,苏军一个坦克连甚至通过莫斯科奥运会刚刚使用的电视现场直播的方式,把战斗过程展示在总参谋部大屏幕上,让旧时代的“老近卫军”们倾慕不已。“西方-81”战略进攻以苏军的完胜告终,只是在演习过程中发生PT-76两栖坦克浮渡沉没事故,造成两名乘员死亡,另有一架米格-27因机械故障坠毁,但这样的损失和真正的战争相比就完全微不足道了。后来,苏联和华约举行了沙场阅兵,并拍摄了演习纪录片《这样的军队不可战胜》,对外公开发行。

“奥加尔科夫革命”

“西方-81”是如此目标明确,以致于苏联领导人勃烈日涅夫觉得没必要遮遮掩掩,大方地指示苏联外交部邀请北约国家派观察员观摩,但强调对KSBU自动化指挥系统和战略火箭军阵地严加保密。来自美国等国的观察员对华约部队精准的行动目瞪口呆,同时对苏军大量使用战术核武器感到忧心忡忡。演习所反映的华约大军“八天从(东德)易北河冲到英吉利海峡”能力,迫使北约军事专家开始以此为假想背景重新规划防御和反突击。“西方-81”演习后,美国立即组成专门班子研究苏联的军事改革,还将其称为“奥加尔科夫革命”,并把这种新思想在美军内部进行实际操作,从根本上带来了军事上的革新。美军以奥加尔科夫提出的概念为导向,积极开展武器装备的更新改造和新型作战部队的试验。1991年,这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军事革命在海湾战争中获得了肯定。

反观苏联,以“西方-81”演习为契机,开始大批量生产T-80,加强制空型苏-27和米格-29歼击机的研制,同时积极扩张“礼炮”型空间站的军事用途,大甲板航空母舰工程一路绿灯。次年,苏军又一鼓作气地组织了7小时的“西方-82”全面核战争演习,展示了苏联打赢全面核战争的能力,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历史顶峰。可是,苏联武装力量并没有按照奥加尔科夫所期待的那样迈向彻底的体制编制改革,信息化改造没有受到军方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奥尔加科夫于1984年离开总参谋中枢,他倡导的军事改革无疾而终。

“西方-81”已经过去30多年了,其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筹划仍然值得今人思考和使用。谁又能说,在今天“西方-2017”演习的俄军指挥方舱里,没有徘徊着“奥加尔科夫的幽灵”呢?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