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双子座

丞的意思(丞的意思和含义)

时间:2024-01-13 18:19:22 作者:煮酒送别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每日一字」 丞(2588)2021.09.29

应书友们的要求,今天继续解析田英章先生楷书《皇甫君碑》。需要说明的是,单字是从下面作品里摘取制作的,已解析过的字请在本公众号里(从主界面里进入下部中间的【每日一字】菜单)查阅。

丞,洞明政术,深晓治方,臧否自

第七百零九个字:丞

丞 chéng:上下结构,上展下收,中宫收紧。

上部联撇参差,上收下展。“了”字横撇要紧凑,斜切起笔,然后折笔右上行笔,渐轻,似提笔,不要长,到位后往上稍提笔锋、向右下稍重顿笔写撇,注意角度,勿长;弧弯钩起笔要在撇尖的左边,向右弯行,接撇尖,再急转向下方弯行,注意轻重变化,到位后轻顿收笔。左右部分应整体左移:横撇起笔左探靠下,大抗肩,勿长,到位后顿笔写撇,注意行笔角度,不要太弯,稍长。右边撇笔要高扬,注意起、收笔位置,收笔与左边的折肩基本平齐;捺笔要从弧弯钩里起笔,打个小弯出来,挡住撇尖往右下方行笔,与左边的撇笔基本对称,捺角要稍高于左边的撇尖,最后捺尖收笔时要稍平收。

下部“一”旁要上靠,稍抗肩。斜切起笔,与上部“了”字起笔基本对齐,右行抗肩,稍压弧弯钩底部而过,渐平、渐重,稍长,收笔稍下拉。

唐 · 欧阳询 · 皇甫诞碑

唐 · 颜真卿 · 多宝塔碑

唐 · 柳公权 · 玄秘塔碑

晋 · 王羲之 · 兴福寺半截碑

明 · 董其昌 · 昼锦堂记

宋 · 米芾 · 韩马帖

晋 · 王羲之 · 自郗中丞帖

明 · 祝允明 · 自书诗

《诗经》、《楚辞》中寓意美好的名字,男孩、女孩各30个

首先是30个女名:

1、管彤 : 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出自《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管”。

2、清扬 : 形容女子美丽。出自《诗经·郑风·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3、斯年:形容长远的年代,旧时多用于祝国运绵长。出自《诗经·大雅·下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

4、煦涵:意为滋润养育。出自唐代张说《大唐祀封禅颂》:“菌蠢滋育,氤氲涵煦。

5、星阑:指夜将尽。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南宋谢灵运《夜发石关亭》诗:“鸟归息舟楫,星阑命行役。”

6、胜蓝:比喻学生胜过先生,后人胜过前人。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7、馨逸:香气喷溢。适用女孩取名字。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兰熏麝越,自成馨逸。”

8、恬雅:沉静文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资治通鉴·宋孝武帝大明七年》:“吏部郎江智渊素恬雅,渐不会旨。”

9、婉妙:美好;美妙。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霍女》:“新妇小名阿美,颇婉妙。”

10、婉仪:美好的仪态。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张居正《来雁说》:“矧其耿特之禽,婉仪敛翮。”

11、欣怡:喜悦。适用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王禹偁《回孙何谢秘书丞直史馆京西转运副使启》:“方切欣怡,忽承缄翰,备认谦冲之旨,弥增感荷之诚。”

12、文澜:文章的波澜。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明代何景明 《六子诗·边太常贡》:“芳词洒清风,藻思兴文澜。”

13、文懿:华美的文章。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白居易《除裴度中书舍人制》“茂学懿文”。

14、芳蕤 :盛开而下垂的花。语出:陆机《文赋》:“播芳蕤之馥馥,从青条之森森。”

15、落霞: 霞光从天而下。语出: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6、晴岚: 晴日山中的雾气。语出:周邦彦《渡江云》:“晴岚低楚甸,暖回鴈翼,阵势起平沙。”

17、清芷 :清美的香草,比喻高洁美好的人。语出:江淹《灯夜和殷长史》:“此心冀可缓,清芷在沅湘。”

18、静淞 :水汽凝结的冰花。语出:曾巩《雾淞》:“园林初日静无风,雾淞花开处处同”。

19、婉仪: 美好的仪态。语出:张居正《来雁说》:“矧其耿特之禽,婉仪敛翮。”

20、零露 :零落的露水。语出:《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21、依依 :柳枝随风飘摇。语出:《鹿鸣之什·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2、琪华 :同“琪花”,指仙境中玉树的花。语出:曹唐《小游仙诗》之二:“万树琪花千圃药,心知不敢辄形相。”

23、蓁蓁:(音真) 《周南·桃夭》:“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蓁蓁,茂盛貌。

24、燕飞 :《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25、淑慎 :《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和善谨慎。如台湾有艺人名萧淑慎。

26、惠然 :《邶风·终风》:“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惠然,顺从貌。

27、静姝 :《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28、炜彤 :《邶风·静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彤:红色。炜:光彩。

29、洵美 :《邶风·静女》:“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洵美就是很美的意思。《郑风·叔于田》:“洵美且仁”、“洵美且好”。

30、佩玖 :《王风·丘中有麻》:“彼留之子,诒我佩玖”。佩玖:佩戴用的美玉。

=====================

下面是30个男名:

1、正则、灵均 :《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公正而有法则。灵均:灵善而均调。屈原名平,字原,正则是对“平”字进行的解释,灵均是对“原”字进行的解释。

2、骐骥 :《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骐骥:骏马。

3、信芳 :《离骚》:“苟余情其信芳”。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

4、圣哲、茂行 :《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圣哲:具有超人的道德才智的人。茂行:德行充盛。

5、望舒 :《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望舒:神话中为月驾车的神。如写《雨巷》的诗人戴望舒。

6、珵美 :《离骚》:“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珵:美玉。

7、云旗 :《离骚》:“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云旗:绘有云霓的旗帜。

8、辰良 :《九歌·东皇太一》:“吉日兮辰良”。“辰良”系“良辰”之倒文,指好时光。易被读作“乘凉”。

9、玉锵、璆鸣 :《九歌·东皇太一》:“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诗曰:佩玉锵锵。璆(音求):美玉。

10、安歌 :《九歌·东皇太一》:“疏缓节兮安歌”。安歌:神态安详地唱歌。有一句唐诗说:“安歌送好音”。

11、乐康 :《九歌·东皇太一》:“君欣欣兮乐康”。乐康:安乐貌。

12、齐光 :《九歌·云中君》:“与日月兮齐光”。有点“曌”字的感觉呢。

13、宜修 :《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宜修:修饰得宜,恰到好处。《甄嬛传》里的皇后名字……

14、飞龙 :《九歌·湘君》:“飞龙兮翩翩”。飞龙:此处指龙船。若是《易经·乾卦》中的“飞龙在天”,那就霸气外露了。

15、扬波 :《九歌·少司命》:“冲风至兮水扬波”。扬波此处指掀起波浪。但在有的语境中也比喻。

16、既明 :《九歌·东君》:“夜皎皎兮既明”。既明:天色明亮。《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从这里演变出“明哲保身”的成语。

17、翾飞 :《九歌·东君》:“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翾(音宣)飞:飞翔。

18、雅醇: 雅正纯厚,亦作“雅淳”。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明代胡应麟《诗薮·古体上》:“四言典则雅淳,自是三代风

范。”

19、雅歌 :风雅的歌吟。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魏嵇康《游仙诗》:“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

20、雅厚 :纯正宽厚。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新唐书·张弘靖传》:“弘靖字符理,雅厚信直,以荫为河南参军。”

21、雅亮 :正直诚信。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摩腊婆国》:“言辞雅亮,学艺优深。”

22、怡然 :安适自在、喜悦。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23、弈鸣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成语“一鸣惊人”中“一鸣”的谐音。

24、熠然: 光闪烁的样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有光熠然”。

25、彬蔚 :富有文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27、博艺、博通、艺文。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28、澹雅 :淡泊高雅。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29、泓涵 :水深广,比喻学问渊博。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30、瑾瑜:比喻美德贤才。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今世所覩,怀瑾瑜而握兰桂者,悉耻为之。”

图文均来自网络

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两者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可别分不清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汉字学起来更是尤为费力。汉语作为中国人的母语很多人学不清楚、很多汉字不认识都是经常出现的现象;随着科技的发展,提笔就忘更是屡见不鲜。

对于中国人都有些困难的汉语、汉字的学习拿去给外国人学习肯定难度值拉满。尤其是声调的学习、加之很多相似读音的字词,或者同一个字不同地方表示的意思不同等等情况都是随处可见的。

既然相同的两个字在不同的地方意思不同,那两组有差别的词表达的意思也应该是有所差别的。很多人把丞相和宰相混为一谈,觉得他们是同一个意思,其实不然。虽然它们只有一个字不同,而且常常被混为一谈,但实际上二者含义有着天壤之别,

一、丞相及其职责

随着很多热门古装影视剧的播出,封建王朝的历史又一次被搬到荧幕上。各个王朝的更迭,王朝内部的制度、官职变化都引起很多大众的关注。其中最为大众熟悉的莫过于丞相一职,因为他的地位是皇帝一人之下,可以统领百官。

而丞相也是一个正儿八经的官职,正是由于他官高从属正一品;所以在影视剧中朝廷议事或是建言献策时,丞相的出镜率是最高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人对此官职印象深刻的原因。

而根据可以考证的历史,丞相一职最早出现在秦朝武王时期。此后汉承秦制,丞相一职也被保留下来;但丞相位高权重,对很多皇帝来说都是潜在的危险。因为丞相的权利越发膨胀皇权就难以独尊会酿成大祸。毕竟皇帝要管天下事,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

丞相的权利也只是在秦朝到西汉期间达到了顶峰,当时著名的丞相有李斯、赵高等人。赵高也是著名的奸臣,导致了秦朝内部多次政乱,杀害大批忠良志士,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此后很多君主都察觉到了相权太大的危害,所以采取了各种办法削弱相权而让皇权得到集中。比如汉武帝设立内廷,唐朝的三省制度都是对相权进行削弱的手段。而丞相最终废除是在明朝,著名的胡惟庸案宣告着丞相这个曾经接触权力顶端的官职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宰相及其职责

宰相最先发源于先秦,后逐渐流传到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历朝历代国家称帮助皇帝管理国家的大臣叫宰相。尤为大众所熟知的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名的宰相。宰相是统称并非官职名称,它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称谓。

例如秦朝的宰相就称之为丞相,而西汉则是相国;还有尚书令、侍中等具体称谓。刘邦的得力助手萧何也是赫赫有名的相国。在他死后曹参继任相国之位,曹参原本是诸侯国齐国的相国;但不管是齐国还是西汉的相国,其地位都是十分之高的。

宰相帮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掌管国家大事。是古代除君主之外的最高行政单位。宰有主宰的意味,表示着宰相可以主宰决策一些政务上的事情;相有辅佐的意味,表示宰相以辅佐君王处理政事为主。

三、二者区别与联系

了解过丞相和宰相的基本概念后,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也就显而易见了。虽然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但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二者也是可以等同的。

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丞相和宰相其实在实际权力上是有相同之处的。二者都代表的是当时的朝代或国家除了皇帝以外权利最大的人。但是所有权力最大的人都能称之为宰相,丞相也包含其中;但反过来则不成立。

这是因为丞相是官职,而宰相是制度。也就是说,一个人成为了丞相,那也可以说他是宰相。但如果一个人是宰相他对应的官职不一定是丞相。例如明朝权利最大的内阁首辅就是宰相而非丞相,而汉朝初期权利最大的的丞相也可称之为宰相。

即宰相和丞相是包含关系。就好比三好学生与成绩优异的学生,三好学生一定成绩优异,但成绩优异的学生不一定是三好学生。三好学生可以对应宰相,而丞相对应成绩优异的学生;二者不能对调。

再者丞相是一个特定的人,而宰相不特指某人,甚至可以不止一个人。丞相是官职,就好比班级里的班长;班长往往只有一个人。而宰相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多个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宰相就可以有三个,因为三省长官在职权和官位上都是等同的。

四、宰相福祸相依

由于宰相包括了丞相,此处便以宰相展开论述。如果说当上将军是古时候所有习武之人的最高追求,那么当上宰相就是文官一生的理想了。因为当上宰相就拥有了万人之上的尊贵地位,还能统领百官,共商国是。虽然名义上是商议,可是宰相才是手握大权的人。

自初中学习的历史就了解到皇权和相权在长时间都是处于对峙地位的,毕竟谁没有欲望?谁不想掌管天下呢?很多宰相当着当着目的就变了,不再是辅佐君王,反而想要挑战君王的权威了。胡惟庸咎由自取,最终惨死何尝不是因为对皇权的无视和威胁。

皇权至上是封建王朝的定理。和现在法治社会不同,当时的法律条文都是君王立下的,对他起不到约束作用。所以这样的特权谁都想要拥有,而站上这个位置的皇帝也会想方设法保住自己的位置。所以对威胁到自己地位的人和权力自然会格外警惕。

毕竟像刘邦萧何这样的君臣少之又少,多的是大权在握后便想着谋权篡位的宰相。有一些成功了,但有一些直接被连坐制处理,惨不忍睹。在皇帝旁边做事做得好没有私心则是万福,但如果有了坏心眼,则伴随左右的多半是灾祸了。

五、总结

总而言之,丞相宰相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天差地别。自从胡惟庸一案爆发,宰相这一说法也随之消失了。此后出现的内阁首辅或军机大臣在本质上还是宰相,但没有人再用宰相称呼了。

伴君如伴虎,不管是丞相还是宰相,都要尽力帮助君王治理好国家;只有这样他才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和家族的平安,也才能留下一个千古贤相的称号流传千古。

“队”字是一个比较残忍的字,最早是坠落的意思丨奇妙的汉字

{\"rich_content\":{\"text\":\"\",\"spans\":null},\"video\":{\"vid\":\"v028b0g10000c32eau0o2p3gkmhr1660\",\"duration\":276.898,\"width\":854,\"height\":480,\"file_size\":14923088,\"thumb\":{\"web_uri\":\"tos-cn-p-0000/7b33f6a00ffc49d0bcd7170b3aad4dd1\",\"width\":640,\"height\":360,\"ima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ur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normal\":{\"duration\":276.898,\"file_size\":14406020,\"w\":640,\"h\":360}},\"is_encrypted\":null,\"sp\":null,\"md5\":\"07577df6e9fce739f9fb6f7521de43cb\",\"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

佛教20问 | 为啥寺院的墙都刷黄(全是干货,速速收藏)

01

什么是佛

佛这个字,是梵文音译过来的。汉文里的“弗”字,音与梵文发音相同,因为释迦牟尼佛当时是印度悉达多太子通过修道后觉悟成佛的,就在“弗”字旁边加了个“单立人”。所以“佛”这个字,是专门为佛陀新造的字,也显示出古大德的智慧。

02

什么是菩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萨埵”是梵语bodhi-sattva的音译,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觉有情”。

菩萨之行从觉自己开始,到保持觉自己,以“觉自己”为般若行,其结果必然是豁然觉他人,乃至觉了一切有情众生。

03

中国最早的佛寺

汉明帝迎请竺法兰与迦叶摩腾两位法师来到中国后,安排在河南洛阳的鸿胪寺,由皇帝直接管辖。后来为了把两位法师长久的留在中国,就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官办寺院——白马寺,供僧人们居住以及弘法布道。

之所以叫白马寺,是因为当时迎请两位法师时,所带的佛经、佛像、法器等等,是由一匹白马驮载而来,所以就把这座寺院称为白马寺,作为纪念。

04

为什么大多数寺院的围墙是黄色的

黄色自古以来都是皇帝专用的,其他机构和民用建筑是不可以用黄色的。

因为佛教最早是汉朝皇帝从印度迎请过来的,皇帝把佛当成老师,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所以佛教寺院都是按照皇宫的规格建造的,可以使用黄色,后来历朝历代也就都沿袭下来了。

05

为什么佛弟子之间互相称呼师兄

佛弟子之间互称为师兄,没有师弟等一说,原因有三:

一是代表男女平等,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平等。

二是指修行解脱之道乃是大丈夫所为,表示尊敬对方,赞叹其勇于担当的精神。

三,称对方为师兄,表示自我谦卑,甘居人下,是我们佛弟子觉悟的一种状态。

06

什么是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07

什么是五恶见

(一)身见(萨迦耶见),(二)边见(执常,执断之见),(三)邪见(谤因果,坏善事),(四)见取见(非果计果),(五)戒禁取见(非因计因)。

08

什么是六根

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耳鼻舌身意叫作六根。根就是树木,我们以眼耳鼻舌身意来摄受外面的影像,种下生死的因缘,这叫作根。

09

什么是六尘

即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根接触此六境,则染污净心,故名为尘。

色尘即各种形色之物;声尘即各种声音;香尘即各种气味;味尘即各种味道;触尘即各种涩滑感觉;法尘即分别善恶诸法。

10

什么叫三皈依

“皈”是回头;“依”是依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合称三皈依。

11

什么是五蕴

五蕴分别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种。

一、色蕴:“色”是指物质。色蕴是指一切有形态、有质碍的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聚合,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物质现象。

二、受蕴:是指感官接触外物所生之感受或情感等。

三、想蕴:通过对因接受外界事物而产生的感觉进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觉和表象。

四、行蕴: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认识而产生的行动意志。

五、识蕴:主要指人的意识作用。比如,区分与认识事物等。

12

什么是世间八法

八风,又名世间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这八种风,能煽起烦恼的火,所以喻之为“八风”。

利是令人得意的事,衰是令人失意的事,毁是背后被人毁谤,誉是背后被人称誉,称是当面被人称誉,讥是当面被人讥讽,苦是身心的各种痛苦,乐是身心的各种快乐。这八种境界是人生名利、得失、盛衰、成败的总和,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

13

什么是八苦

佛说“众生皆苦”,又云人生有“八苦”,那么佛门的人生八大苦,到底是指什么呢?

生、老、病、死之苦

生老病死乃人之常情,按照佛教的说法皆为苦难。

爱别离苦

“爱别离”是一种难以抑制的痛苦,生离死别,是每个人都要遇到的事情。爱别离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痛苦,无法改变只能承受。

怨憎会苦

怨憎会苦简单说就是,冤家对头不想碰头却偏偏遇到。实际上怨憎会苦与爱别离苦,是一对相生相克的痛苦。

求不得苦

求不得苦,就是欲望太多,又无法达到。

五阴炽盛苦

在佛教的学说中,人有五阴也就是构成身体的五种要素:色(相当于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色指身,受想行识指心,五阴就是人的身心。五阴炽盛指用五阴来承受所有的苦。

14

什么是四摄法

“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菩萨摄受众生时所应坚持的四种方法便。

第一,布施

布施又分为财施、法施、无畏施。

第二,爱语

我们对人说话,要和颜悦色,善言慰喻,说诚实话、质直语,调解语、柔和语,使他对三宝起恭敬之心,方能依教奉行。

第三,利行

我们修菩萨行的人,于身口意三业,做事、说话,存心动念,要以利益众生为出发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人们自然欢喜受教。

第四,同事

观音菩萨普门示现,随类化身,同止同作,同学同修,即然志同道合,便易成就菩提。

15

什么是六波罗蜜

六波罗蜜也称六度:

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

1.布施度悭贪。2.持戒度毁犯。3.忍辱度嗔恚。

4.精进度懈怠。5.禅定度散乱。6.般若度愚痴。

16

什么是十善法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

17

佛陀十大弟子

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侯罗密行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

18

如何发菩提心

佛经上说过,发菩提心的要件,第一是深心,广修无量善法。第二是悲心,广度无量众生。第三是直心,正念真如。华严经云:“菩提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因心直则真,心真则志愿坚固,信仰便始终不转移,而能勇猛精进地去做自利利他的工作。

19

佛教旗是何用意

是根据佛陀成道时圣体放出六种色光制成的。即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及以上五色混合色。

20

中国佛教十宗

成实宗,俱舍宗,性宗,相宗,天台宗,贤首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

内容参考 | 《佛教常识问答》

图片来源 | 十愿百科

摄影 | 东台弥陀寺、青岛观音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