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鸡

艺的拼音(艺的拼音字母怎么写)

时间:2024-01-19 10:33:52 作者:舍我其谁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说文解字》第51课:说美女“手如柔荑”时,你读对了吗?

老提示:标题中所说的问题,在课程中一定有答案,请关注标题问题的朋友仔细看完。

这是我们这套课程的第51课,依照《说文解字》字序,我们今天要解说的六个汉字仍然是“艸”部汉字,分别是:

(今天要解说的的六个汉字)

1、荑()。这个字两种写法,一个下面是“夷”,一个下面是“弟”,不同版本的《说文解字》印刷体印刷的不一样,但是是同一个字(需要注意,“夷”和“弟”小篆的写法并不一样,后面的课程陆续会讲到,是完全的两个字)。读作tí或者yí。中华书局注音版的《说文解字》只标注了第一个音tí。《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荑,艸也。从艸,夷声。”读这个音时,有几个意思:(1)初生茅草的嫩芽;注意,是专指茅草的嫩芽。《诗经.邶风.静女》里有这样的句子: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毛传》给的解释是:”荑,茅之初生也。“《诗经.卫风.硕人》里写美人手指和皮肤的经典句子,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毛传》说:”如荑之新生。“注意,这里读tí,不读yí。

(手如柔荑)

(2)指所有草木的嫩芽。《集韵.齐韵》:”荑,卉木初生叶貌。“《文选》里郭璞的《游仙诗》七首写”临源挹清波,陵岗掇丹荑“李善给的注解就是这个意思:”凡草之初生,通名曰荑“比如唐代王维写《赠裴十迪》”桃李虽未开,荑萼满芳枝“(3)指“发芽”这个动作。这个是嫩芽的引申义。(4)通“稊”,指一种似稗子的草。

这个字还读yí,读这个音时,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莁荑”,一种草,出自《尔雅.释草》:“莁荑, 蔱蔷。”郭璞给做注,说:“一名白蒉”现在已无法确认这是一种什么草了。另一个意思是指的“芟刈”,意思就是割除田里的野草,引申为削平。

荑()的小篆写法如图:

(荑的小篆写法)

2、(薛)。读作xuē。这是常用字,就是姓薛的薛,前面是古字“薛”。《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艸也。从艸辥聲。”只说是草,没有说是什么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里记得有:“其高燥则生葴䔮苞荔,薛莎青蘋。”裴骃给的解释是“薛,赖蒿也。”也就是说,这种草,在古代叫“赖蒿”,这是薛的第一个意义,至于是现代的哪一种植物,查询所有的资料,都没有一对一准确对应的现代植物。所以这里没办法上图。

第二个意义是指用莎草编制的雨衣。《六韬.龙韬》里说:“蓑、薛、簦、笠者,其甲胄干楯也”第三个意义是指的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的名字,战国的时候为齐国所灭,就在现在的山东省滕县南。

最后一个意义才是姓氏的薛。据《广韵》记载:\"……本自黄帝,任姓之后,裔孙奚仲居薛,历夏、殷、周,六十四代为诸侯。周末为楚所灭,后遂氏焉。“薛的小篆写法是:

(薛的小篆写法)

3、苦。读作kǔ。这个是个常用字。《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苦,大苦,苓也。从艸,古声”它的本义来源于《诗经.邶风.采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毛传》给的解释是“苦,苦菜也。孔颖达疏引陆机曰:“苦菜生山田及泽中,得霜甜脆而美。”苦菜的样子如图:

(苦菜)

苦菜应当算中国最早的野菜了。《穆天子传》卷二里载:“天子于是休猎,于是食苦”郭璞给的注说:“苦,屮名,可食。”于是我们知道了,现在我们说的苦的主要意义,并不是味道的苦,而是指的一种野菜苦菜,苦菜我们现在还吃。

桂馥在《说文义证》里对苓有另外的解释,说:“苓当为蘦(蕶),蘦,大苦也。”《释草》的说法跟这个相同,桂馥说,这里的苦,就是“黄药”,而“蘦”的意思,一般指甘草,似乎不合理,但意思又是苦的相对面,似也可作参考,我们采用了《毛传》的说法,更早一些。

苦的第二个意义才是现在说的味道(它首先是一种草,所以,“苦”是“艹”头),这种味道,象胆汁或黄连的味道,跟“甘、甜”相反。古时称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之一。《诗经.邶风.谷风》里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里的荼可能有两种解释,或者是指苦菜,或者指茶,但不管指的什么意思都是有哲理意义的:“谁说苦菜苦呢,它的甘美滋味就像荠菜一样的。”当然,也有人引申解释这一句说谁说苦菜苦呢,比起心中的苦,根本不算什么,我们先不管。总之,这里的苦,是一种味道。

后来,苦的意义进一步引申,引申为痛苦、困苦、困辱、穷困、悲伤、病痛、劳苦等等,因为苦总是不好的味道,这些意义的引申是合理的。由味道苦而引申出来的其他不好的感受。

再后来,又引申为“深”,比如苦心孤诣,冥思苦想;又引申为耐心,比如苦口婆心;又引申为过度,比如:这指甲剪得太苦了,意思就指甲剪得太狠了。这时,苦慢慢改变了词性,成为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甚、很。比如《三国志.吴主传》“人言苦不可信,朕为诸君破家保之”,意思是人方很不可信。又表示跟实际情况相反,相当于“偏偏”,比如唐李白的诗《公无渡河》“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狂夫要徒步渡河,别人都在看,只有他的妻子来劝他,但是他偏偏要渡河,最后淹死了。苦的意思在汉语的发展中,引申出来的意义相对比较多,主要的是以上这些,另外还有一些,不能尽列了。

另外,苦还是一个姓氏,《通志.氏族略三》里说:“苦氏,越大夫苦成。汉有苦灼,为会稽太守”。

其实,苦还有另外的读音,只是实在不常用,读作gǔ时,通“盬”(读作gǔ),通“麤(读作cū)”,意思是粗劣,因此,在某些篆刻作品里,写到\"苦\"或\"粗\"也写作“盬”或“麤”替代,以改变章法(因为苦简省,而盬或者麤要繁密得多,在调整章法时是个不错的方法)。它还可以读作hù,是指的地名,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名,到秦时置县,汉时属淮阳国,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东。这后两个音,用得极少,了解就可以了。苦的小篆写法如图:

(苦的小篆写法)

4、菩。这个字有三个读音,读作bèi或者bó,又或读作pú。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第一个音,读这个音时,是一种草的名字,《广韵.有韵》里说:“菩,香草”,桂馥对《说文》的注解是“……苫屋之草,乡人呼黄背草”,也就是说,菩,其实是黄背草。

黄背草为多年生 , 簇生草本。叶舌坚纸质,顶端钝圆,有睫毛。它的样子如图:

(黄背草)

黄背草现在主要的作用是造纸或者用来搭建房屋(这个作用古人一直在用),另外也有药用价值,作用是治闭经、月经不调、崩漏、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耳鸣、高血压、风湿疼痛等等,另外,当黄背草在嫩草期时,它还可以用来当饲料,牛、羊都可以吃,越长老,适口性越差,而且种子的刺会扎伤牛、羊,并且营养价值也越变越低。

读作bó时,音出《集韵》,指的是另一种草,叫麻菩杨。这种草也不能在现在找到对应的草,所以也没有图。有人考证,这个读音可能是错的,只有集韵有,其他辞书均照搬《集韵》,待考。

读作pú时,是现在的常用音,比如“菩萨”,但这个音却是从梵文音译来的,即指菩提,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正觉”,佛教名词,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广韵.正韵》里说:“菩,梵方菩提,汉言王道”,是中国本土所谓的“王道”的梵语称呼。菩的小篆写法如图:

(菩的小篆写法)

5、(薏)。读作yì。这个字古文正字的写法现在已基本不用,代之而用的是“薏”。《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薏(《说文》无此字,代)苢\"。也就是说,其实这个字通现在的“薏”,指的是“薏苡”这种植物。它的样子如图:

(薏苡)

它的果仁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在超市见到的薏米,它的药用价值极高,中医食疗,常用此物,它的样子如图:

(薏米)

关于这种植物,还有一个成语叫“薏苡明珠”,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说东汉名将马援(官封“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因为水土瘴气的原因,军中士卒生病的很多。马援从当地民间收集到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随后,他平定南疆凯旋时,就带回几车薏苡药种用以种植。谁料等到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他搜刮来的大量明珠。马援妻和儿子们惶恐畏惧,不敢把马援灵柩运回旧坟地安葬,只买了城西的几亩地草草埋葬了事,宾客们也不敢去吊唁。马严与马援妻子草索相连,到朝廷请罪,皇帝拿出梁松的诬告书相示,才知是挟怨诬告,就上书诉冤,前后六次,辞意哀切,然后才得以安葬。后来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

(薏)的小篆写法如图:

(<薏>的小篆写法)

6、茅。这个也算是常用字了,读作má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茅,菅也,从艸,矛声”。下一课我们会学到“菅”字,许慎给的解释很好玩,是“菅,茅也。从草,官声”,用这个字解释另一个字,又用另一个字解释这个字,两字互训,真省事,不过,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给了说明:“统言则茅、菅是一,析言则菅与茅殊。许菅茅统训,此从统言也。”好在,茅这种植物现在还有,容易理解。

茅草,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全草作牧草和造纸材料,根茎叫茅根,可以入药。它的样子如图:

(茅草)

茅草,也可以称作白茅。茅草可以用来搭建简陋的住处,称茅屋,比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指茅草搭建的居处。

另外,茅还用来借喻道家的“道”。传说西汉茅盈兄弟三人,“得道”于句曲山(后来称三茅山,或者茅山),后世借“茅山”喻“真道”,简称“茅”。

茅还是古国名,在现在的山东金乡县西南,同时茅还是姓氏,《通志.氏族略二》里说:“茅氏,周公之后也。今济州金乡是其地,子孙以国为氏”可见,这个茅姓跟茅国有关。茅的小篆写法如图:

(茅的小篆写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因此,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相当多的故事,如果展开来详细说,每课六字是个不小的工程,所以,我们的课程中,有些不经常用的意思或用法,即不在课程里解说,如果专门以文字学为研究方向的专门家,可以查看其他更专业的相关书籍,比如《说文》四家的注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现在网上都有得买,价格也并不昂贵,我们此套课程的好处在于通俗,上面所说的这些书则要专业得多,但不见得适合初学者阅读,这也是此套课程的价值吧。

(【说文解字】之51,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说文解字》第51课:说美女“手如柔荑”时,你读对了吗?

老提示:标题中所说的问题,在课程中一定有答案,请关注标题问题的朋友仔细看完。

这是我们这套课程的第51课,依照《说文解字》字序,我们今天要解说的六个汉字仍然是“艸”部汉字,分别是:

(今天要解说的的六个汉字)

1、荑()。这个字两种写法,一个下面是“夷”,一个下面是“弟”,不同版本的《说文解字》印刷体印刷的不一样,但是是同一个字(需要注意,“夷”和“弟”小篆的写法并不一样,后面的课程陆续会讲到,是完全的两个字)。读作tí或者yí。中华书局注音版的《说文解字》只标注了第一个音tí。《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荑,艸也。从艸,夷声。”读这个音时,有几个意思:(1)初生茅草的嫩芽;注意,是专指茅草的嫩芽。《诗经.邶风.静女》里有这样的句子:自牧归荑,洵美且异。“《毛传》给的解释是:”荑,茅之初生也。“《诗经.卫风.硕人》里写美人手指和皮肤的经典句子,说:”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毛传》说:”如荑之新生。“注意,这里读tí,不读yí。

(手如柔荑)

(2)指所有草木的嫩芽。《集韵.齐韵》:”荑,卉木初生叶貌。“《文选》里郭璞的《游仙诗》七首写”临源挹清波,陵岗掇丹荑“李善给的注解就是这个意思:”凡草之初生,通名曰荑“比如唐代王维写《赠裴十迪》”桃李虽未开,荑萼满芳枝“(3)指“发芽”这个动作。这个是嫩芽的引申义。(4)通“稊”,指一种似稗子的草。

这个字还读yí,读这个音时,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莁荑”,一种草,出自《尔雅.释草》:“莁荑, 蔱蔷。”郭璞给做注,说:“一名白蒉”现在已无法确认这是一种什么草了。另一个意思是指的“芟刈”,意思就是割除田里的野草,引申为削平。

荑()的小篆写法如图:

(荑的小篆写法)

2、(薛)。读作xuē。这是常用字,就是姓薛的薛,前面是古字“薛”。《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艸也。从艸辥聲。”只说是草,没有说是什么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里记得有:“其高燥则生葴䔮苞荔,薛莎青蘋。”裴骃给的解释是“薛,赖蒿也。”也就是说,这种草,在古代叫“赖蒿”,这是薛的第一个意义,至于是现代的哪一种植物,查询所有的资料,都没有一对一准确对应的现代植物。所以这里没办法上图。

第二个意义是指用莎草编制的雨衣。《六韬.龙韬》里说:“蓑、薛、簦、笠者,其甲胄干楯也”第三个意义是指的春秋时期的一个国家的名字,战国的时候为齐国所灭,就在现在的山东省滕县南。

最后一个意义才是姓氏的薛。据《广韵》记载:\"……本自黄帝,任姓之后,裔孙奚仲居薛,历夏、殷、周,六十四代为诸侯。周末为楚所灭,后遂氏焉。“薛的小篆写法是:

(薛的小篆写法)

3、苦。读作kǔ。这个是个常用字。《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苦,大苦,苓也。从艸,古声”它的本义来源于《诗经.邶风.采苓》:“采苦采苦,首阳之下。”《毛传》给的解释是“苦,苦菜也。孔颖达疏引陆机曰:“苦菜生山田及泽中,得霜甜脆而美。”苦菜的样子如图:

(苦菜)

苦菜应当算中国最早的野菜了。《穆天子传》卷二里载:“天子于是休猎,于是食苦”郭璞给的注说:“苦,屮名,可食。”于是我们知道了,现在我们说的苦的主要意义,并不是味道的苦,而是指的一种野菜苦菜,苦菜我们现在还吃。

桂馥在《说文义证》里对苓有另外的解释,说:“苓当为蘦(蕶),蘦,大苦也。”《释草》的说法跟这个相同,桂馥说,这里的苦,就是“黄药”,而“蘦”的意思,一般指甘草,似乎不合理,但意思又是苦的相对面,似也可作参考,我们采用了《毛传》的说法,更早一些。

苦的第二个意义才是现在说的味道(它首先是一种草,所以,“苦”是“艹”头),这种味道,象胆汁或黄连的味道,跟“甘、甜”相反。古时称的“五味”(酸、苦、甘、辛、咸)之一。《诗经.邶风.谷风》里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这里的荼可能有两种解释,或者是指苦菜,或者指茶,但不管指的什么意思都是有哲理意义的:“谁说苦菜苦呢,它的甘美滋味就像荠菜一样的。”当然,也有人引申解释这一句说谁说苦菜苦呢,比起心中的苦,根本不算什么,我们先不管。总之,这里的苦,是一种味道。

后来,苦的意义进一步引申,引申为痛苦、困苦、困辱、穷困、悲伤、病痛、劳苦等等,因为苦总是不好的味道,这些意义的引申是合理的。由味道苦而引申出来的其他不好的感受。

再后来,又引申为“深”,比如苦心孤诣,冥思苦想;又引申为耐心,比如苦口婆心;又引申为过度,比如:这指甲剪得太苦了,意思就指甲剪得太狠了。这时,苦慢慢改变了词性,成为副词,表示程度,相当于甚、很。比如《三国志.吴主传》“人言苦不可信,朕为诸君破家保之”,意思是人方很不可信。又表示跟实际情况相反,相当于“偏偏”,比如唐李白的诗《公无渡河》“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狂夫要徒步渡河,别人都在看,只有他的妻子来劝他,但是他偏偏要渡河,最后淹死了。苦的意思在汉语的发展中,引申出来的意义相对比较多,主要的是以上这些,另外还有一些,不能尽列了。

另外,苦还是一个姓氏,《通志.氏族略三》里说:“苦氏,越大夫苦成。汉有苦灼,为会稽太守”。

其实,苦还有另外的读音,只是实在不常用,读作gǔ时,通“盬”(读作gǔ),通“麤(读作cū)”,意思是粗劣,因此,在某些篆刻作品里,写到\"苦\"或\"粗\"也写作“盬”或“麤”替代,以改变章法(因为苦简省,而盬或者麤要繁密得多,在调整章法时是个不错的方法)。它还可以读作hù,是指的地名,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个地名,到秦时置县,汉时属淮阳国,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县东。这后两个音,用得极少,了解就可以了。苦的小篆写法如图:

(苦的小篆写法)

4、菩。这个字有三个读音,读作bèi或者bó,又或读作pú。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了第一个音,读这个音时,是一种草的名字,《广韵.有韵》里说:“菩,香草”,桂馥对《说文》的注解是“……苫屋之草,乡人呼黄背草”,也就是说,菩,其实是黄背草。

黄背草为多年生 , 簇生草本。叶舌坚纸质,顶端钝圆,有睫毛。它的样子如图:

(黄背草)

黄背草现在主要的作用是造纸或者用来搭建房屋(这个作用古人一直在用),另外也有药用价值,作用是治闭经、月经不调、崩漏、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耳鸣、高血压、风湿疼痛等等,另外,当黄背草在嫩草期时,它还可以用来当饲料,牛、羊都可以吃,越长老,适口性越差,而且种子的刺会扎伤牛、羊,并且营养价值也越变越低。

读作bó时,音出《集韵》,指的是另一种草,叫麻菩杨。这种草也不能在现在找到对应的草,所以也没有图。有人考证,这个读音可能是错的,只有集韵有,其他辞书均照搬《集韵》,待考。

读作pú时,是现在的常用音,比如“菩萨”,但这个音却是从梵文音译来的,即指菩提,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正觉”,佛教名词,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广韵.正韵》里说:“菩,梵方菩提,汉言王道”,是中国本土所谓的“王道”的梵语称呼。菩的小篆写法如图:

(菩的小篆写法)

5、(薏)。读作yì。这个字古文正字的写法现在已基本不用,代之而用的是“薏”。《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薏(《说文》无此字,代)苢\"。也就是说,其实这个字通现在的“薏”,指的是“薏苡”这种植物。它的样子如图:

(薏苡)

它的果仁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在超市见到的薏米,它的药用价值极高,中医食疗,常用此物,它的样子如图:

(薏米)

关于这种植物,还有一个成语叫“薏苡明珠”,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无端受人诽谤而蒙冤。说东汉名将马援(官封“伏波将军”)领兵到南疆打仗,因为水土瘴气的原因,军中士卒生病的很多。马援从当地民间收集到有种用薏苡治瘴的方法,用后果然疗效显著。随后,他平定南疆凯旋时,就带回几车薏苡药种用以种植。谁料等到马援死后,朝中有人诬告他带回来的几车薏苡,是他搜刮来的大量明珠。马援妻和儿子们惶恐畏惧,不敢把马援灵柩运回旧坟地安葬,只买了城西的几亩地草草埋葬了事,宾客们也不敢去吊唁。马严与马援妻子草索相连,到朝廷请罪,皇帝拿出梁松的诬告书相示,才知是挟怨诬告,就上书诉冤,前后六次,辞意哀切,然后才得以安葬。后来这一事件,朝野都认为是一宗冤案,故把它说是“薏苡之谤”。

(薏)的小篆写法如图:

(<薏>的小篆写法)

6、茅。这个也算是常用字了,读作máo。《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茅,菅也,从艸,矛声”。下一课我们会学到“菅”字,许慎给的解释很好玩,是“菅,茅也。从草,官声”,用这个字解释另一个字,又用另一个字解释这个字,两字互训,真省事,不过,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给了说明:“统言则茅、菅是一,析言则菅与茅殊。许菅茅统训,此从统言也。”好在,茅这种植物现在还有,容易理解。

茅草,禾本科。多年生草本。全草作牧草和造纸材料,根茎叫茅根,可以入药。它的样子如图:

(茅草)

茅草,也可以称作白茅。茅草可以用来搭建简陋的住处,称茅屋,比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即指茅草搭建的居处。

另外,茅还用来借喻道家的“道”。传说西汉茅盈兄弟三人,“得道”于句曲山(后来称三茅山,或者茅山),后世借“茅山”喻“真道”,简称“茅”。

茅还是古国名,在现在的山东金乡县西南,同时茅还是姓氏,《通志.氏族略二》里说:“茅氏,周公之后也。今济州金乡是其地,子孙以国为氏”可见,这个茅姓跟茅国有关。茅的小篆写法如图:

(茅的小篆写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因此,每一个汉字背后都有相当多的故事,如果展开来详细说,每课六字是个不小的工程,所以,我们的课程中,有些不经常用的意思或用法,即不在课程里解说,如果专门以文字学为研究方向的专门家,可以查看其他更专业的相关书籍,比如《说文》四家的注疏,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现在网上都有得买,价格也并不昂贵,我们此套课程的好处在于通俗,上面所说的这些书则要专业得多,但不见得适合初学者阅读,这也是此套课程的价值吧。

(【说文解字】之51,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汉字与学习:3500常用字读音(四)附有拼音,认读双练!

3500常用字读音(四)

W

挖(wā) 哇(wā) 蛙(wā) 洼(wā) 娃(wá) 瓦(wǎ) 袜(wà) 歪(wāi) 外(wài) 豌(wān)弯(wān) 湾(wān) 玩(wán) 顽(wán) 丸(wán) 烷(wán) 完(wán) 碗(wǎn) 挽(wǎn)晚(wǎn) 皖(wǎn) 惋(wǎn) 宛(wǎn) 婉(wǎn) 万(wàn) 腕(wàn) 汪(wānɡ) 王(wánɡ) 亡(wánɡ) 枉(wǎnɡ) 网(wǎnɡ) 往(wǎnɡ) 旺(wànɡ) 望(wànɡ) 忘(wànɡ) 妄(wànɡ) 威(wēi) 巍(wēi) 微(wēi) 危(wēi) 韦(wéi) 违(wéi) 桅(wéi) 围(wéi)唯(wéi) 惟(wéi) 为(wéi) 潍(wéi) 维(wéi) 苇(wěi) 萎(wěi) 委(wěi) 伟(wěi)伪(wěi) 尾(wěi) 纬(wěi) 未(wèi) 蔚(wèi) 味(wèi) 畏(wèi) 胃(wèi) 喂(wèi)魏(wèi) 位(wèi) 渭(wèi) 谓(wèi) 尉(wèi) 慰(wèi) 卫(wèi) 瘟(wēn) 温(wēn)蚊(wén) 文(wén) 闻(wén) 纹(wén) 吻(wěn) 稳(wěn) 紊(wěn) 问(wèn) 嗡(wēnɡ)翁(wēnɡ) 瓮(wènɡ) 挝(wō) 蜗(wō) 涡(wō) 窝(wō) 我(wǒ) 斡(wò) 卧(wò) 握(wò) 沃(wò) 巫(wū) 呜(wū) 钨(wū) 乌(wū) 污(wū) 诬(wū) 屋(wū) 无(wú) 芜(wú) 梧(wú) 吾(wú) 吴(wú) 毋(wú) 武(wǔ) 五(wǔ) 捂(wǔ) 午(wǔ) 舞(wǔ) 伍(wǔ) 侮(wǔ) 坞(wù) 戊(wù) 雾(wù) 晤(wù) 物(wù) 勿(wù) 务(wù) 悟(wù) 误(wù)

X

昔(xī) 熙(xī) 析(xī) 西(xī) 硒(xī) 矽(xī) 晰(xī) 嘻(xī) 吸(xī) 锡(xī) 牺(xī) 稀(xī) 息(xī) 希(xī) 悉(xī) 膝(xī) 夕(xī) 惜(xī) 熄(xī) 烯(xī) 溪(xī) 汐(xī) 犀(xī) 檄(xí) 袭(xí) 席(xí) 习(xí) 媳(xí) 喜(xǐ) 铣(xǐ) 洗(xǐ) 系(xì) 隙(xì) 戏(xì) 细(xì) 瞎(xiā) 虾(xiā) 匣(xiá) 霞(xiá) 辖(xiá)暇(xiá) 峡(xiá) 侠(xiá) 狭(xiá) 下(xià) 厦(shà) 夏(xià) 吓(xià) 掀(xiān)锨(xiān) 先(xiān) 仙(xiān) 鲜(xiān) 纤(xiān) 咸(xián) 贤(xián) 衔(xián)舷(xián) 闲(xián) 涎(xián) 弦(xián) 嫌(xián) 显(xiǎn) 险(xiǎn) 现(xiàn)献(xiàn) 县(xiàn) 腺(xiàn) 馅(xiàn) 羡(xiàn) 宪(xiàn) 陷(xiàn) 限(xiàn)线(xiàn) 相(xiānɡ) 厢(xiānɡ) 镶(xiānɡ) 香(xiānɡ) 箱(xiānɡ) 襄(xiānɡ) 湘(xiānɡ) 乡(xiānɡ) 翔(xiánɡ) 祥(xiánɡ) 详(xiánɡ) 想(xiǎnɡ) 响(xiǎnɡ) 享(xiǎnɡ) 项(xiànɡ) 巷(xiànɡ) 橡(xiànɡ) 像(xiànɡ) 向(xiànɡ) 象(xiànɡ) 萧(xiāo) 硝(xiāo) 霄(xiāo) 削(xuē) 哮(xiāo) 嚣(xiāo) 销(xiāo) 消(xiāo) 宵(xiāo) 淆(xiáo) 晓(xiǎo) 小(xiǎo) 孝(xiào) 校(xiào) 肖(xiāo) 啸(xiào) 笑(xiào) 效(xiào) 楔(xiē) 些(xiē) 歇(xiē) 蝎(xiē) 鞋(xié) 协(xié) 挟(jiā)携(xié) 邪(xié) 斜(xié) 胁(xié) 谐(xié) 写(xiě) 械(xiè) 卸(xiè) 蟹(xiè)懈(xiè) 泄(xiè) 泻(xiè) 谢(xiè) 屑(xiè) 薪(xīn) 芯(xīn) 锌(xīn) 欣(xīn)辛(xīn) 新(xīn) 忻(xīn) 心(xīn) 信(xìn) 衅(xìn) 星(xīnɡ) 腥(xīnɡ) 猩(xīnɡ) 惺(xīnɡ) 兴(xìnɡ) 刑(xínɡ) 型(xínɡ) 形(xínɡ) 邢(xínɡ) 行(xínɡ) 醒(xǐnɡ) 幸(xìnɡ) 杏(xìnɡ) 性(xìnɡ) 姓(xìnɡ) 兄(xiōnɡ) 凶(xiōnɡ) 胸(xiōnɡ) 匈(xiōnɡ) 汹(xiōnɡ) 雄(xiónɡ) 熊(xiónɡ) 休(xiū) 修(xiū) 羞(xiū)朽(xiǔ) 嗅(xiù) 锈(xiù) 秀(xiù) 袖(xiù) 绣(xiù) 墟(xū) 戌(xū) 需(xū) 虚(xū) 嘘(xū) 须(xū) 徐(xú) 许(xǔ) 蓄(xù) 酗(xù) 叙(xù) 旭(xù) 序(xù) 畜(chù) 恤(xù) 絮(xù) 婿(xù) 绪(xù) 续(xù) 轩(xuān) 喧(xuān) 宣(xuān) 悬(xuán) 旋(xuán) 玄(xuán) 选(xuǎn) 癣(xuǎn) 眩(xuàn) 绚(xuàn) 靴(xuē) 薛(xuē) 学(xué) 穴(xué) 雪(xuě) 血(xuè) 勋(xūn) 熏(xūn) 循(xún) 旬(xún) 询(xún) 寻(xún) 驯(xùn) 巡(xún) 殉(xùn) 汛(xùn) 训(xùn) 讯(xùn) 逊(xùn) 迅(xùn)

Y

压(yā) 押(yā) 鸦(yā) 鸭(yā) 呀(yɑ) 丫(yā) 芽(yá) 牙(yá) 蚜(yá) 崖(yá) 衙(yá) 涯(yá) 雅(yǎ) 哑(yǎ) 亚(yà) 讶(yà) 焉(yān) 咽(yān) 阉(yān) 烟(yān)淹(yān) 盐(yán) 严(yán) 研(yán) 蜒(yán) 岩(yán) 延(yán) 言(yán) 颜(yán)阎(yán) 炎(yán) 沿(yán) 奄(yǎn) 掩(yǎn) 眼(yǎn) 衍(yǎn) 演(yǎn) 艳(yàn)堰(yàn) 燕(yàn) 厌(yàn) 砚(yàn) 雁(yàn) 唁(yàn) 彦(yàn) 焰(yàn) 宴(yàn)谚(yàn) 验(yàn) 殃(yānɡ) 央(yānɡ) 鸯(yānɡ) 秧(yānɡ) 杨(yánɡ) 扬(yánɡ) 佯(yánɡ) 疡(yánɡ) 羊(yánɡ) 洋(yánɡ) 阳(yánɡ) 氧(yǎnɡ) 仰(yǎnɡ) 痒(yǎnɡ) 养(yǎnɡ) 样(yànɡ) 漾(yànɡ) 邀(yāo) 腰(yāo) 妖(yāo) 瑶(yáo) 摇(yáo) 尧(yáo)遥(yáo) 窑(yáo) 谣(yáo) 姚(yáo) 咬(yǎo) 舀(yǎo) 药(yào) 要(yào) 耀(yào)椰(yē) 噎(yē) 耶(yē) 爷(yé) 野(yě) 冶(yě) 也(yě) 页(yè) 掖(yē) 业(yè) 叶(yè) 曳(yè) 腋(yè) 夜(yè) 液(yè) 一(yì) 壹(yī) 医(yī) 揖(yī) 铱(yī) 依(yī) 伊(yī) 衣(yī) 颐(yí) 夷(yí) 遗(yí) 移(yí) 仪(yí) 胰(yí) 疑(yí) 沂(yí) 宜(yí) 姨(yí) 彝(yí) 椅(yǐ) 蚁(yǐ) 倚(yǐ) 已(yǐ) 乙(yǐ) 矣(yǐ) 以(yǐ) 艺(yì) 抑(yì) 易(yì) 邑(yì) 屹(yì) 亿(yì) 役(yì) 臆(yì) 逸(yì) 肄(yì) 疫(yì) 亦(yì) 裔(yì) 意(yì) 毅(yì) 忆(yì) 义(yì) 益(yì) 溢(yì) 诣(yì) 议(yì) 谊(yì) 译(yì) 异(yì) 翼(yì) 翌(yì) 绎(yì) 茵(yīn) 荫(yīn) 因(yīn) 殷(yīn) 音(yīn) 阴(yīn) 姻(yīn) 吟(yín) 银(yín) 淫(yín) 寅(yín) 饮(yǐn) 尹(yǐn) 引(yǐn) 隐(yǐn) 印(yìn) 英(yīnɡ) 樱(yīnɡ) 婴(yīnɡ) 鹰(yīnɡ) 应(yīnɡ) 缨(yīnɡ) 莹(yínɡ) 萤(yínɡ) 营(yínɡ) 荧(yínɡ) 蝇(yínɡ) 迎(yínɡ) 赢(yínɡ) 盈(yínɡ) 影(yǐnɡ) 颖(yǐnɡ) 硬(yìnɡ) 映(yìnɡ) 哟(yō) 拥(yōnɡ) 佣(yōnɡ) 臃(yōnɡ) 痈(yōnɡ) 庸(yōnɡ) 雍(yōnɡ) 踊(yǒnɡ) 蛹(yǒnɡ) 咏(yǒnɡ) 泳(yǒnɡ) 涌(yǒnɡ) 永(yǒnɡ) 恿(yǒnɡ) 勇(yǒnɡ) 用(yònɡ) 幽(yōu) 优(yōu) 悠(yōu) 忧(yōu) 尤(yóu) 由(yóu) 邮(yóu) 铀(yóu) 犹(yóu) 油(yóu) 游(yóu) 酉(yǒu) 有(yǒu) 友(yǒu) 右(yòu) 佑(yòu) 釉(yòu) 诱(yòu) 又(yòu) 幼(yòu) 迂(yū) 淤(yū) 于(yú) 盂(yú) 榆(yú) 虞(yú) 愚(yú) 舆(yú) 余(yú) 俞(yú) 逾(yú) 鱼(yú) 愉(yú) 渝(yú) 渔(yú) 隅(yú) 予(yǔ) 娱(yú) 雨(yǔ) 与(yǔ) 屿(yǔ) 禹(yǔ) 宇(yǔ) 语(yǔ) 羽(yǔ) 玉(yù) 域(yù) 芋(yù) 郁(yù) 吁(xū) 遇(yù) 喻(yù) 峪(yù) 御(yù) 愈(yù) 欲(yù) 狱(yù) 育(yù) 誉(yù) 浴(yù) 寓(yù) 裕(yù) 预(yù) 豫(yù) 驭(yù) 鸳(yuān) 渊(yuān) 冤(yuān) 元(yuán) 垣(yuán) 袁(yuán) 原(yuán) 援(yuán) 辕(yuán) 园(yuán) 员(yuán) 圆(yuán) 猿(yuán) 源(yuán) 缘(yuán) 远(yuǎn) 苑(yuàn) 愿(yuàn) 怨(yuàn) 院(yuàn) 曰(yuē) 约(yuē) 越(yuè) 跃(yuè) 钥(yào) 岳(yuè) 粤(yuè) 月(yuè)悦(yuè) 阅(yuè) 耘(yún) 云(yún) 郧(yún) 匀(yún) 陨(yǔn) 允(yǔn) 运(yùn)蕴(yùn) 酝(yùn) 晕(yūn) 韵(yùn) 孕(yùn)小人书

Z

匝(zā) 砸(zá) 杂(zá) 栽(zāi) 哉(zāi) 灾(zāi) 宰(zǎi) 载(zǎi) 再(zài) 在(zài) 咱(zán) 攒(zǎn) 暂(zàn) 赞(zàn) 赃(zānɡ) 脏(zānɡ) 葬(zànɡ) 遭(zāo)糟(zāo) 凿(záo) 藻(zǎo) 枣(zǎo) 早(zǎo) 澡(zǎo) 蚤(zǎo) 躁(zào) 噪(zào)造(zào) 皂(zào) 灶(zào) 燥(zào) 责(zé) 择(zé) 则(zé) 泽(zé) 贼(zéi) 怎(zěn) 增(zēnɡ) 憎(zēnɡ) 曾(cénɡ) 赠(zènɡ) 扎(zhā) 喳(zhā) 渣(zhā) 札(zhá) 轧(zhá) 铡(zhá) 闸(zhá) 眨(zhǎ) 栅(shān) 榨(zhà) 咋(zǎ) 乍(zhà) 炸(zhà) 诈(zhà) 摘(zhāi) 斋(zhāi) 宅(zhái) 窄(zhǎi) 债(zhài) 寨(zhài) 瞻(zhān) 毡(zhān) 詹(zhān) 粘(zhān) 沾(zhān) 盏(zhǎn) 斩(zhǎn) 辗(niǎn) 崭(zhǎn) 展(zhǎn) 蘸(zhàn) 栈(zhàn) 占(zhàn) 战(zhàn) 站(zhàn) 湛(zhàn) 绽(zhàn) 樟(zhānɡ) 章(zhānɡ) 彰(zhānɡ) 漳(zhānɡ) 张(zhānɡ) 掌(zhǎnɡ) 涨(zhǎnɡ) 杖(zhànɡ) 丈(zhànɡ) 帐(zhànɡ) 账(zhànɡ) 仗(zhànɡ) 胀(zhànɡ) 瘴(zhànɡ) 障(zhànɡ) 招(zhāo) 昭(zhāo) 找(zhǎo) 沼(zhǎo) 赵(zhào) 照(zhào)罩(zhào) 兆(zhào) 肇(zhào) 召(zhào) 遮(zhē) 折(zhé) 哲(zhé) 蛰(zhé) 辙(zhé) 者(zhě) 锗(zhě) 蔗(zhè) 这(zhè) 浙(zhè) 珍(zhēn) 斟(zhēn) 真(zhēn)甄(zhēn) 砧(zhēn) 臻(zhēn) 贞(zhēn) 针(zhēn) 侦(zhēn) 枕(zhěn) 疹(zhěn)诊(zhěn) 震(zhèn) 振(zhèn) 镇(zhèn) 阵(zhèn) 蒸(zhēnɡ) 挣(zhènɡ) 睁(zhēnɡ) 征(zhēnɡ) 狰(zhēnɡ) 争(zhēnɡ) 怔(zhēnɡ) 整(zhěnɡ) 拯(zhěnɡ) 正(zhènɡ) 政(zhènɡ) 帧(zhēn) 症(zhènɡ) 郑(zhènɡ) 证(zhènɡ) 芝(zhī) 枝(zhī) 支(zhī) 吱(zhī) 蜘(zhī) 知(zhī) 肢(zhī) 脂(zhī) 汁(zhī) 之(zhī) 织(zhī) 职(zhí) 直(zhí) 植(zhí) 殖(zhí) 执(zhí) 值(zhí) 侄(zhí) 址(zhǐ) 指(zhǐ) 止(zhǐ) 趾(zhǐ) 只(zhǐ) 旨(zhǐ) 纸(zhǐ) 志(zhì) 挚(zhì) 掷(zhì) 至(zhì) 致(zhì) 置(zhì) 帜(zhì) 峙(zhì) 制(zhì) 智(zhì) 秩(zhì) 稚(zhì) 质(zhì) 炙(zhì) 痔(zhì) 滞(zhì) 治(zhì) 窒(zhì) 中(zhōnɡ) 盅(zhōnɡ) 忠(zhōnɡ) 钟(zhōnɡ) 衷(zhōnɡ) 终(zhōnɡ) 种(zhǒnɡ) 肿(zhǒnɡ) 重(zhònɡ) 仲(zhònɡ) 众(zhònɡ) 舟(zhōu) 周(zhōu) 州(zhōu) 洲(zhōu) 诌(zhōu) 粥(zhōu)轴(zhóu) 肘(zhǒu) 帚(zhǒu) 咒(zhòu) 皱(zhòu) 宙(zhòu) 昼(zhòu) 骤(zhòu)珠(zhū) 株(zhū) 蛛(zhū) 朱(zhū) 猪(zhū) 诸(zhū) 诛(zhū) 逐(zhú) 竹(zhú)烛(zhú) 煮(zhǔ) 拄(zhǔ) 瞩(zhǔ) 嘱(zhǔ) 主(zhǔ) 著(zhù) 柱(zhù) 助(zhù)蛀(zhù) 贮(zhù) 铸(zhù) 筑(zhù) 住(zhù) 注(zhù) 祝(zhù) 驻(zhù) 抓(zhuā)爪(zhǎo) 拽(zhuài) 专(zhuān) 砖(zhuān) 转(zhuǎn) 撰(zhuàn) 赚(zhuàn) 篆(zhuàn) 桩(zhuānɡ) 庄(zhuānɡ) 装(zhuānɡ) 妆(zhuānɡ) 撞(zhuànɡ) 壮(zhuànɡ) 状(zhuànɡ) 椎(zhuī) 锥(zhuī) 追(zhuī) 赘(zhuì) 坠(zhuì) 缀(zhuì) 谆(zhūn) 准(zhǔn) 捉(zhuō) 拙(zhuō) 卓(zhuó) 桌(zhuō) 琢(zhuó) 茁(zhuó) 酌(zhuó) 啄(zhuó) 着(zhe) 灼(zhuó) 浊(zhuó) 兹(zī) 咨(zī) 资(zī)姿(zī) 滋(zī) 淄(zī) 孜(zī) 紫(zǐ) 仔(zǎi) 籽(zǐ) 滓(zǐ) 子(zǐ) 自(zì) 渍(zì) 字(zì) 鬃(zōnɡ) 棕(zōnɡ) 踪(zōnɡ) 宗(zōnɡ) 综(zōnɡ) 总(zǒnɡ) 纵(zònɡ) 邹(zōu) 走(zǒu) 奏(zòu) 揍(zòu) 租(zū) 足(zú) 卒(zú) 族(zú) 祖(zǔ) 诅(zǔ) 阻(zǔ) 组(zǔ) 钻(zuàn) 纂(zuǎn) 嘴(zuǐ) 醉(zuì) 最(zuì) 罪(zuì) 尊(zūn) 遵(zūn) 昨(zuó) 左(zuǒ) 佐(zuǒ) 柞(zhà) 做(zuò) 作(zuō) 坐(zuò) 座(zuò)

声明:本文来自网络 ,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尽快联系删除,谢谢!

标准的26个大小写英文字母手写体

#标准的26个英文字母大小写# 开学季,最最实用的26个英语字母手写体来了,有需要的家人们赶紧收藏起来![比心][比心]

新民艺评|这些字的读音真的变了吗?

开学前夕,一篇题为《广电人注意!这些字已经改读音了》的网帖又出现在朋友圈。之所以说“又”,是因为类似帖子几年前就出现过,这次只是标题略作修改,内容大同小异。

也许搞清楚几个问题,网帖中的诸多“困扰”就迎刃而解了。

变与不变

实际上,在国家有关部门于1985年12月发文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网帖中列举的“确凿”的“凿”“呆板”的“呆”以及“从”“脊”“迹”“绩”“框”等字音,就已经审定,也就是说,这些字词的规范读音30多年前就已经明确了,而且一直使用至今,30多年来并未发生变化。

普通话中有些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但表示的意义和用法是相同的,这就叫异读词。比如网帖中提到的“确凿”,有人读“quèzáo”,有人读“quèzuò”;另外比如“教室”,有人念“jiàoshì”,有人念“jiàoshǐ”。这种异读现象一多,语言就显得比较繁杂,缺乏明确的标准,而且增加了学习负担。这就需要根据一定的原则,对异读词的几个读音做出取舍,审定其中一个读音作为规范,加以推广,废除其他的读音。所以异读词审音工作是根据一定的标准除去普通话读音中的冗余部分,减轻我们的学习负担和语言交流中的困扰。

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进行过三次普通话异读词的审音工作。第一次是从1956年到1962年,1963年公开发布了《普通话异读词三次审音总表初稿》;第二次是从1982年到1985年,1985年12月国家有关部门发文颁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第三次是2011年到2016年,对异读词审音表进行修订。第三次审音成果2016年曾征求社会意见,但尚未正式公布,目前异读词的语音规范还是应该参照1985年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网帖中提到的“粳米”的“粳”,2016年征求意见稿拟调整为“gēng”(网帖错标为第三声),尚无定论,所以现在仍应按1985年的审音表,读“jīng”。至于网帖中提到的“说服”一词,从《现代汉语词典》第1版到现在的第7版,都只标注了一种读法“shuōfú”,不读“shuìfú”,《现代汉语词典》“说客”注音是“shuōkè”,并提及“旧读shuìkè”,2016年征求意见稿拟恢复为“shuìkè”。1985年审音表中,“说shuì”只列了一个词条:游说。

古音和今音

或许是出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原因,《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和《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的“斜”到底该怎么念,也引起广泛争议,此网帖也有所提及。个人认为“衰”和“斜”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并没有其他读音,既然是用普通话来读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当然应该用普通话规范语音。有些朗读者认为应读古音,那为什么仅限于这一两个字?有人说是为了押韵。《回乡偶书》中,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读成“cuī”,以与首句末字“回”相谐,但这样一来,与末句的“笑问客从何处来”的“来”字语音差异就比较大了,有些顾此失彼。既然改读并不能完全解决押韵的问题,那何必非要改成“cuī”呢?《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斜”是否改读“xiá”对整首诗押韵影响也不大。尤其作为小学教材中的课文,这两个字的改读,对于学生了解诗意,体会诗歌韵律之美并无实质性帮助。至于吟诵活动或者文艺表演的时候考虑使用一些古音无可厚非。

另外,有些词在古汉语中通过不同的读音来区别意义。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中的“骑”,在古汉语中,指骑马的人或者乘坐的动物读“jì”,也有说一人一马为一骑(jì),与表示动作义的骑(qí)不同。《现代汉语词典》“骑”的释义中,保留了“旧读jì”以及两个相关的义项。像这种情况,个人认为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其在古汉语中的音和义进行讲解。

语言在不断地变化发展,语音的规范却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当然也要尊重语音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从语言“约定俗成”的特性出发,结合语言现实可以适当的作出调整。(单虹)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