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摩羯座

纤细是什么意思(纤细是什么意思三年级)

时间:2024-01-24 11:50:31 作者:及時行樂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三年级 (下册)课文 2《燕子》

[心]注+收藏,每天更新更多更优质的学习资料!

前言:本文通过对燕子的可爱、活泼及活动特点的描写,赞美了生机勃勃的春天,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文章分为5个自然段

第一部分 (1):写小燕子的外形特点。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2):写小燕子从南方飞来,给春天增添了生趣。

第三部分 (3 ~ 4):写小燕子飞行时的各种姿态。

第四部分 (5):写小燕子停歇时的有趣图画。

作者介绍: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8日),中国现代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等。

生字组词

凑 (凑巧) 拂 (拂晓) 集 (集合)

聚 (聚会) 形 (形状) 掠 (掠过)

偶 (偶数) 尔 (偶尔) 沾 (沾染)

倦 (疲倦) 闲 (清闲) 纤 (纤细)

痕 (痕迹)

近义词

偶尔--间或 闲散--悠闲 聚拢--聚集

反义词

活泼--呆板 纤细--粗壮

偶尔--经常 聚拢--分散

多音字

散 sǎn 闲散 sàn 散步

杆 gān 木杆 gǎn 一杆枪

纤 xiān 纤细 qiàn 纤夫

词语积累

乌黑、活泼、春日、轻风、

吹拂、洒落、赶集、聚拢、

形成 、加入、春光、湖面

偶尔、闲散、纤细

预习计划

天新福-百家百言|椎动脉颅内段狭窄介入治疗——之细节决定成败

作者:陈强,尚宏亮,贾振纲,高弘,李建军

单位:榆林市星元医院神经内二科

背景

中国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研究(CICAS)显示中国缺血性卒中及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46.6%。且1年中的复发率随狭窄程度增加而升高。其中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70%的患者,其病变动脉供应区内1年卒中复发率高达23%,所以这部分病人可能从介入治疗中获益。

颅内动脉支架术

●风险性、复杂性和技术要求都远高于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存在许多技术难点

●首先是颅内血管肌层和弹力层结构薄弱,易导致血管破裂,发生致命大出血

●颅内血管异常迂曲,走行距离长,同时近心端骨性结构狭窄,往往使支架无法输送到位,操作难度大

●颅内血管管径普遍较细,支架选择需要相当的精确度,防止支架不贴壁和过渡扩张

●手术过程中一定要精致入微,否则一个细节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椎动脉系统的解剖学特点

一、椎动脉解剖特点:椎动脉分4段

●V1段(骨外端):自锁骨下动脉发出的起始部,至第6颈椎(或第5颈椎)横突孔为止。

●V2段(横突段):自第6颈椎(或第5颈椎)水平上行,至第二颈椎横突孔。

●V3段(水平段):位于枕下三角。起自枢椎横突孔,至穿寰椎后膜入颅。

●V4段(颅内段):穿寰椎后膜,经枕骨大孔入颅,至基底动脉融合处。

二、椎动脉狭窄的代偿机制

●1.自身代偿 椎动脉受压,首先出现自身代偿,包括流速、流量增加,以及椎动脉弹性改变。自身代偿作用比较有限。

●2.对侧椎动脉代偿 双侧椎动脉在颅内融合为基底动脉。在一侧椎动脉闭塞的情况,从对侧来的椎动脉血流会发生逆流,重新灌注椎动脉分布的供血区。

●3.颅内Willis环 此环发育健全的情况下,能起到重要的代偿作用,是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代偿机制。Willis发育不完整势必影响其代偿。

●4.颅外椎动脉与颈动脉系统的吻合 主要包括椎动脉-咽升动脉、椎动脉-颈升动脉、椎动脉-枕动脉、椎动脉-颈深动脉的吻合。其中椎动脉-枕动脉吻合比较恒定,分支血管较粗,在椎动脉供血不足中的代偿作用不亚于Willis环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一、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的病因

●1.栓子脱落 占40%-54%,主要来源于心脏、主动脉弓和椎-基底动脉近端血管。栓子最长累及远端高流量血管,即后循环远端供应皮质的分支,常与视觉相关。

●2.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 椎动脉开口或近开口处狭窄或闭塞常出现血流动力学低灌注,表现为TIA、眩晕、视物旋转、平衡障碍,症状常与改变有关。椎动脉起始处狭窄的患者常可出现TIA、表现为头晕、注意力集中困、平衡缺失,通常发生站立或血压、血流量下降时。双侧颅内段椎动脉狭窄最常见的症状是发作性视野缺失及共济失调,也常发生在患者咱站立或血压下降时出现。

●3.穿支动脉闭塞 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P1段发出很多穿支动脉,供应脑干、丘脑等部位。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或延伸入穿支血管开口,形成微小的动脉粥样斑,出现穿支动脉闭塞。

●4.动脉夹层 动脉夹层主要症状为疼痛,以颈、枕后部为著,向肩部放射。患者也可出现弥漫性头痛,常在枕部。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可造成延髓、小脑和脑桥缺血,引起头晕、复视等症状;与栓子栓塞不同,它同时还可以引起 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有头晕、眩晕、头痛、呕吐、复视、失明、共济失调、麻木无力等。

●后循环缺血极少出现单个症状,常常表现为一组临床症状

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临床评估

①详细询问病史,全面进行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

②NIHS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评分;

③辅助检查:MRI、CT、超声、TCD、CTA、MRA、DSA等;AHA/ASA推荐CTA和MRA作为无创评估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首选;诊断的金标准是DSA;

④对椎动脉狭窄的患者,评估其脑血流储备情况;

⑤心脏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电监测;

⑥实验室检查:凝血功能、血常规、血栓弹力图、心磷脂抗体等指标;

颅内动脉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1.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病3周以上,狭窄程度≥70%,侧枝循环较差且强化内科治疗仍然有脑缺血事件发生。

2.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再通后责任动脉残余重度狭窄病变。

3.颅内动脉夹层,导致血流动力学梗死,经抗凝治疗无效者。

颅内动脉介入治疗的禁忌症

1.大于80岁高龄患者或预计生命存活<2年者。

2.合并严重全身系统病变,或者患者不适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3.脑梗死后遗留有责任血管相关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改良Rankin量表≥3分)。

4.两周内曾发生严重心肌梗死或较大范围的脑梗死。

5.靶血管直径<2mm。

6.烟雾病、动脉炎活跃期,不明原因等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7.3个月内有颅内出血。

8.伴有颅内动脉瘤,并且不能提前或同时处理。

9.胃肠道疾病伴有活动出血者。

10.不能控制的高血压。

11.对肝素、阿司匹林或其他抗血小板药物有禁忌。

12.对造影剂或所使用材料过敏。

13.有严重心肝肾疾病。

14.血管迂曲或变异,导管或支架等输送系统难以通过。

15.狭窄血管供血区域已建立良好的侧支后循环。

16.血管狭窄范围过大。

13. 穿刺部位或全身有未能控制的感染。

15.没有获得患者或家属的知情同意。

术前准备

❶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完善各项检查。

❷术前5--7天开始口服阿司匹林(100mg--300mg)和氯吡格雷(75mg)。若患者急诊介入则术前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100mg-300mg)顿服 。

细节:同时可行血栓弹力图检查,了解所服抗血小板药物是否存在抵抗,必要时可进行药物调整,保证抗栓效果,预防围手术期支架内血栓形成,降低并发症。

❸术前6小时禁食、禁水,同时行碘过敏试验。

❹双侧腹股沟备皮,同时准备好急救药品和抢救设施。

❺充分的告知并签字。

❻术前和你的助手一定要沟通到位,让他充分了解你的手术意图,增加手术默契度,减少手术时间,这个对椎动脉颅内段介入操作尤为重要,因为手术时间越长,后循环缺血的可能性越大。

❼如非急诊,一定要进行充分的术前讨论,因为手术的成功不单单是技术的成功,围手术期的管理至关重要,术前用药,术中应急预案,术后病情观察及并发症的处理,一个环节不到位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细节:术前一定充分评估狭窄部位斑块与穿支动脉的位置关系,如为同侧切勿放球扩支架,一定要准备自膨闭环支架,以及血管狭窄处是否成角,如有成角,则需小球囊进行渐进性、缓慢性的预扩,可降低穿支动脉闭塞几率。

实战病例

患者为中年男性,50岁,以“头晕、恶心、呕吐2天”主诉入院。急查头颅MRI示:双侧小脑半球多发新鲜梗死灶。既往有抽烟史30余年,日吸烟20支。

全脑血管造影示:右侧椎动脉V4段起始处狭窄约50%,中段瘤样扩张,远端汇入基地动脉处次全闭塞。左侧椎动脉V4段狭窄约72%。

手术指征:此患者系中年患者,双侧小脑多发新鲜梗死灶,右侧椎动脉次全闭塞,左侧椎动脉狭窄约72%,此二者应为此次发病的责任血管,如不提前干预,短期内卒中复发率较高,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手术指征明确,无禁忌症。

手术策略:右侧椎动脉为串联病变,第一处狭窄位于V3--V4交界入颅处,走形弯曲,球囊预扩时血管破裂的风险较大,第二处狭窄位于汇入基地动脉处,为次全闭塞,手术操作风险高,而左侧的狭窄则位于V4段中段,且狭窄段较为平直,手术风险较右侧为低。综合考虑,开通左侧椎动脉风险较低,收益较大,拟行左侧椎动脉颅内段狭窄支架成形术。

手术步骤

❶全身麻醉,常规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6F动脉鞘,全程肝素(50-100u/kg)抗凝。

细节:低压排气预防气栓,以及防止穿刺部位过高导致腹膜后血肿。

❷在0.035in的泥鳅导丝引导下,利用同轴技术将4F--125cm的单弯和6F导管引导,超选至椎动脉,将导管头端缓慢置于椎动脉V2段远端。行血管造影并测量,根据测量结果选择2.0--18mm的球扩支架。

期间造影的目的两个:

其一 查看是否有造影剂滞留,如有滞留,多考虑椎动脉痉挛或开口处狭窄,应及时做好路图,留下导丝后立即退出GUDING,以免长时间的阻断血流对脑组织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其二 确认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及性质,并测量病变的长度及直径,选择可能使用的支架型号。

细节1:GUIDING的头端避免顶到椎动脉血管壁上,易至血管痉挛,出现“箍皱现象”。

细节2:支架的选择,如椎动脉走形过度迂曲,或者狭窄部位有穿支动脉,自膨支架为宜;另外支架的直径小于所在血管0.5mm为宜,不宜过大,支架的长短应覆盖病变前后出头1mm为宜,不宜过长。

❸更换0.014in×300mm微导丝,缓慢通过狭窄病变,导丝头端置于左侧PCA-P1段或P2段内,同时固定导丝尾部。

❹根据测量将1枚2.0--18mmAPOLLO球扩支架沿微导丝缓慢送至病变部位,使支架覆盖整个病变部位,略偏向于狭窄近端。缓慢扩张球囊,扩张压力一般在4-6atm左右(命名压即可),球囊回撤至GUIDING后行造影确认,狭窄完全解除,前向血流TICI 3级,V3、V4段有痉挛。缓慢撤出支架系统、导丝、GUIDING。

细节1:如狭窄腔小于1mm,则避免支架“裸奔”通过,应先用小球囊缓慢预扩后再行通过,否则易导致支架脱载。

细节2:颅内段血管因其血管壁较薄,且周围缺乏软组织支撑,为减少血管破裂和夹层形成,球囊扩张时较颅外段慢,根据患者对缺氧的耐受程度,一般在0.5atm/s左右。当狭窄腔小于20%,则不主张后扩。

细节3:手术完毕后撤出微导丝、支架系统、GUIDING的时候,一定要阶梯缓慢撤回,因为快速撤出时导丝头端及GUIDING头端甩击血管壁可能导致血管痉挛。

实战病例

患者为中年男性,50岁,以“头晕、呕吐7小时”主诉入院。急查头颅MRI示:脑内多发梗死。遂以“TIA“收住入院,4个月前曾有类似发作一次,诊断为TIA,给予抗血小板及降脂处理。既往患有高血压病史15年,吸烟史40年,日均16支。

全脑血管造影示:左侧椎动脉V4段汇入基地动脉处狭窄约84%,左侧小脑前下动脉起始处狭窄约55%,左侧小脑后下动脉与之共干。右侧椎动脉V4段纤细未汇入基地动脉。

手术指征:此患者系中年患者,颅内多发梗死灶,右侧椎动脉V4段纤细未汇入基地动脉,左侧椎动脉狭窄约84%,该处狭窄应为此次发病的责任血管,且此次发作系4个月内的第二次TIA发作,药物控制无效,如不提前介入干预,有可能出现脑干、小脑梗死,导致重残或死亡。手术指征明确,无禁忌症。

手术步骤

❶局部麻醉,常规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6F动脉鞘,全程肝素(50-100u/kg)抗凝。

❷在0.035in的泥鳅导丝引导下,利用同轴技术将4F--125cm的单弯和6F导管引导,超选至椎动脉,将导管头端缓慢置于椎动脉V2段远端。行血管造影并测量(左前斜20度、上包眉弓下包导管头、放大一倍)。

细节1:椎动脉起始处过度迂曲,首先,利用同轴技术输送GUIDING时,操作要缓慢而轻柔,输送时要预留前进量,且4F单弯头端不宜出头GUIDING过长,需防止GUIDING将迂曲校顺后单弯头段快速前进,其次,术前2小时静脉泵尼莫同3ml/小时(也可术中应用法舒地尔),根据血压调整滴速,可预防术中血管痉挛。

❸更换0.014in×300mm微导丝,缓慢通过狭窄病变,导丝头端置于左侧PCA-P1段或P2段内,同时固定导丝尾部。通过微导丝将1.5mm的球囊缓慢推送至狭窄段进行分段缓慢渐进性预扩。小球囊分段预扩后从新造影,远端血流显著改善,但狭窄残余腔依然达50%。

细节:当狭窄较重且成角时,如直接从狭窄中部起球囊,恐附近分支血管撕扯断裂,故应先选择相当于管腔直径50%左右的小球囊进行分段缓慢的预扩。

❹固定微导丝,退出1.5mm球囊,引入直径2.0mm的球囊再次进行缓慢预扩后,将球囊退至V4段近端,再次造影,狭窄完全解除,前向血流TICI 3级,侧支显影良好无闭塞。将导丝及球囊缓慢阶梯退出,10分钟后通过GUIDING再次造影,狭窄处无弹性回缩,缓慢撤出GUIDING。

❺拔除血管鞘后穿刺部位按压半小时后八字绷带加压包扎,也根据患者经济情况打封堵器或缝合器。

细节:治疗完成后勿着急撤出GUIDING,应于10分钟左右再次进行造影,如狭窄部位有弹性回缩可行进一步治疗。

术后处理

监测生命体征,保持收缩压100--120mmHg。

观察是否有新出现的神经功能症状和体征。

观察原有症状是否加重。

若出现新发症状和体征,应及时行MR、CT等检查,排除脑栓塞、颅内出血、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

术后口服氯吡格雷(75mg/d)至少6个月,终身服用阿司匹林(100mg/d)。

相关技术问题

1.选择合适的支架类型

①球囊扩张支架有良好的径向支撑力,但其顺应性及通过性较差,多用于较平直的颅外血管;自膨式支架顺应性较好,适用于走形迂曲的椎-基底动脉。

②目前球扩式冠脉支架及肾动脉支架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VA颅外段狭窄病变,其特性包括:❶良好的径向支撑力;❷较低的径向回缩力;❸较小的外形构造;❹可选择合适尺寸。

③VA颅外段常选用径向支撑力较大的球扩式支架,若血管管径过大(>5.5mm),亦可选用适用于颈动脉的自膨式支架;若病变过于迂曲,则选择通过性及顺应性强的支架;VA颅内段及BA因其血管迂曲、管壁较薄,常选用通过性好的自膨式支架或球扩式颅内专用支架。

2.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

①绝大多数采用股动脉入路。

②VA血管异常迂曲或与SCA成角,若经股动脉入路不能使导管导丝可靠固定,可采用经肱动脉入路,快速达到病变部位。

3.支架置入前是否要进行球囊预扩

对于高度狭窄的病变,前扩是必须的。

目的是便于支架通过,降低栓塞风险。

所选球囊的长度应能覆盖整个病变,直径

应小于病变远端的血管直径。

4.支架置入后是否需要球囊后扩

慎用后扩,除非残余狭窄严重。

所选球囊直径应与病变远端血管直径一致。

不可采用过大直径的球囊,以免造成血管破裂或内膜夹层形成。

球囊过度膨胀还可使斑块从支架中挤出,造成远端栓塞。

5.置入的支架是否会导致穿支血管或小的分支血管闭塞

①支架的金属丝直径约为80-120um,金属丝覆盖主要分支血管的直径为100-500um,故由于金属丝闭塞分支血管的可能性小。

②斑块在PTA及支架置入术中被挤压进入分支血管开口,导致血管闭塞的可能性较大(2.5%)。

③术前、术中和术后给予抗凝治疗对于预防血栓形成及血管闭塞有重要作用。

如何减少手术的并发症?

①PTA及支架置入术常见的并发症有:动脉内膜夹层、血管闭塞、血管痉挛、血栓形成、远端栓塞、血管破裂等。

②球囊直径应比治疗血管小,球囊扩张要缓慢。

③注意动作轻柔。

④导管导丝头端应在荧光屏监视范围内。

⑤术前术后抗凝。

⑥一旦发生栓塞,及时给与降纤药。

⑦术后可行CT/MRA检查。

再狭窄发生的病理机制

❶内膜的过度增生;

❷支架内附壁血栓的机化;

❸发生再狭窄的患者,2/3是无症状的,原因是内膜增生引起的再狭窄病变,较动脉粥样硬化而言,其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低。

加速再狭窄的诱因

❶吸烟

❷糖尿病

❸血管直径小,再狭窄的发生率高

❹病变血管扭曲,其术后再狭窄率高

❺所选择的的支架大小不合适,可加速再狭窄。支架尺寸偏大,则可能破坏内弹力膜,促使肌纤维增生,加速再狭窄;支架尺寸偏小,则可能破坏层流现象,形成一个血流瘀滞区域,造成涡流,发生再狭窄。

❻目前适合椎-基底动脉的介入专用材料较少,大多采用冠脉支架或肾动脉支架,可能会增加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

我们的介入团队

头晕反复三年不见好,原是椎动脉重度狭窄

张大爷今年68岁,近三年来反复头晕,严重时还伴有恶心呕吐,耳鸣。每次发作就在当地医院吃些药物缓解。近期,张大爷感觉头晕症状严重,即使服药也不见明显好转。听人介绍,张大爷在儿女的陪同下来到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沈阳脑科医院)就诊。经查脑血管提示:“一侧椎动脉纤细,一侧椎动脉存在重度狭窄,后循环低灌注表现。”医生结合张大爷既往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判断颅内缺血症状可能会进一步加重,予以积极药物治疗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困扰张大爷三年的头晕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沈阳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介入中心主任介绍,引起椎动脉狭窄原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严重颈椎病、动脉的发育异常等。如果椎基底动脉出现狭窄,动脉系统的血流量下降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表现出相应的脑功能的缺损。如果短时间恢复,就是短暂的缺血发作;如果时间进一步延长、缺血进一步加重,或者狭窄处斑块脱落栓塞下游血管,就会出现相应供血区的组织坏死,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临床上经常遇到多年反复头晕的患者,往往因为用药一段时间后缓解,而放弃进一步检查,因此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甚至有的患者因未及时治疗而出现急性脑梗抱憾终生。”主任提醒,对于中老年人,如果出现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可能就需要想到椎动脉狭窄的可能。如果存在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高危因素,更应该尽早到医院诊治。

相关链接

市一院神经内科

拥有专业的介入中心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沈阳脑科医院)是沈阳市治疗脑血管病的特色专业医院,也是国家卫计委高级卒中中心和国家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神经内科作为脑科医院的龙头科室,每年会接诊大量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医院结合自身的专科特色和技术优势,在辽沈地区率先组建了完善的神经内科介入中心。

目前介入中心主要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诊疗工作。开展的诊疗项目包括全脑血管造影术、脊髓血管造影术、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颅内脑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溶栓、动脉取栓、球囊扩张、支架成形等。手术成功率达到99%,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神经内科介入团队将不断努力,以夯实基础不断创新、持续提升手术质量为宗旨,打造国内知名的神经介入诊疗中心,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人解除病痛,为辽沈地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编辑:丁卉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 王禹哲

小编说: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祝各位每一天都心怀美好,辽宁掌上健康愿陪你一路同行!感谢关注,期待分享!

医影基础丨颅内MRA常见的正常变异

颅内血管正常变异类型较多,在日常工作中常会见到一些如数量变异(血管的增多或减少)、形态变异(开窗,分叉较早,发育不良)、路径变异(永存颈内-颈外动脉吻合,永存颈总动脉-椎基底动脉吻合)、起源变异(两个不同血管共享相同的起源)等类型变异。由于颅内动脉变异较多,部分变异较罕见,无法逐一进行详细介绍,下面分享一些较常见的MRA变异病例。

一、重复畸形

重复型大脑中动脉,可双侧或单侧,需与大脑中动脉分叉较早(通常分叉处小于1.5CM)鉴别。

大脑动脉重复(如重复大脑中动脉,三倍大脑前动脉等)及奇大脑动脉(如奇大脑前动脉)较少见。

二、开窗畸形

开窗畸形:血管局限性重复。常见于基底动脉起始部及大脑中动脉M1段。

根据形态及大小分型:

1.裂隙型,开窗血管短小(3-5mm),呈裂隙样改变。

2.凸透镜型,开窗血管略大(5-10mm),呈凸透镜样改变。

3.重复型,开窗血管范围较大(>10mm),呈侧枝样改变。

大脑前动脉A2段开窗畸形,需与双前交通动脉,前交通动脉开窗畸形变异鉴别

三、纤细,缺如、未发育

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纤细

大脑前动脉A1段缺失未发育

大脑中动脉侧裂段血管纤细狭窄

左侧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狭窄闭塞伴侧枝循环开放

大脑后动脉近端纤细,可表现为双侧或单侧

大脑后动脉中段局限性狭窄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可双侧或单侧,分为完全型(血供全部来自颈内动脉)和部分型(血供部分来自颈内动脉)。

四、永存动脉

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有 4 条连接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暂时性通路,分别是原始三叉动脉、原始舌下动脉,原始寰前节间动脉以及原始内听动脉,如果 这些通路到成人还未退化则称为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属于较罕见的颅内血管先天性变异。

永存原始三叉动脉是一种永存于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之间的胚胎遗留血管,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变异,发生率为 0. 1% ~ 0. 6% 。

五、willis变异畸形

典型 Willis 环由双侧颈内动脉(ICA)分叉部、前交通动脉(ACoA)、双侧大脑前动脉(ACA)的 A1 段、双侧后交通动脉(ACoA)、双侧大脑后动脉(PCA)的 P1 段和基底动脉(BA)等 10 支血管组成,呈七边形形态。Willis 环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两部分。前循环包括双侧 ICA、ACOA、双侧 ACA 的 A1 段;后循环包括双侧 PCOA、双侧 PCA 的 P1 段和BA。能显示完整willis环的人群仅为42%-52%,willis环变异包括其组成血管的缺如和直径变化,血管直径<l mm定义为发育不良。

willi环变异的分型方法纵多,所以在此不一一讨论其变异类型,感兴趣的可查阅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

付文君, 脱淼, 朱慧, et al. Willis环变异与脑白质病变[J].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17(12).

柏天军,周宏莅, 庞善军, et al. 3DTOFMRA在永存原始三叉动脉诊断中的应用[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3).

梁奕, 陶静雄, 李贞, et al. 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血管病变特点[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17(1).

毛一朴, 马隆佰, 黄涛. 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血管的CTA、MRA 表现及临床意义[J]. 实用放射学杂志, 2015(6).

王莉;;3D-TOF MRA技术诊断脑Willis环变异的价值[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0).

部分图片整理自网络课件,如不愿被转载传播,请在下方留言联系删除。

来源:磁共振之家

【版权声明】本平台属公益学习平台,转载系出于传递更多学习信息之目的,且已标明作者和出处,如不希望被传播的老师可与我们联系删除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