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牛

民字的部首(民字的部首是什么偏旁)

时间:2024-01-24 10:44:15 作者:气宇轩昂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说文解字》第116课:古汉字里,“八”和“分”本来是一个意思

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今天是第116课,之前从每课讲六个字降到每课讲三个汉字实际已经减量,但最近仍然有朋友说每课内容太多,记不住或者容易记混,更有朋友戏称要在我的座位上涂胶水,今天我们就再次减量,本课只讲一个字,是《说文解字》“八”部的汉字“分”,它的小篆样子如图:

(分)

分。是现代汉语高频常用字。现代汉语201部首检字法中,分字归“刀”部,不归“八”部,检字时要注意。这个字常用(不常用的读音过于生僻,不再介绍)有两个读音。

(一)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只标注了一个读音fēn。给的解释是:“分,别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别物也。”上一课讲“八”字的时候已经说过,八的本义就是分开,后世(殷代甲骨文已经这样)人们借用八来表示数目八九之八,时间久了,人们又加了“刀”为意符,形成“分”字,以表示分开的意思。加刀的原因是刀可以分开东西,从这个角度说,古文字里的“八”与“分”本为一字。所以,分的本义就是分开、分割。看字形演变:

(分的字形演变)

我们看字形演变,其实分字,就是八字又加了表意的“刀”,自甲骨文到隶书,字形变化不大。“刀”是意符,就是用“刀”分割、分开。取本义的例子比如:《史记.项羽本纪》:“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距通“拒”,这句话的大意是:(项羽)把关中分成了三份,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就是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这也是后来说的“三秦”的由来),以抵抗、抵御刘邦(刘邦被封为汉王,统治巴蜀)。

(江苏宿迁的项羽像)

本义之外,分还有很多意思,举常用的说说:(1)分出;派分。比如《韩非子.显学》有载:“儒分为八,墨离为三”指孔子死后,儒家分出了八个派别(即: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墨子死后,墨家分出了三个派别(有相里氏之墨,就是秦墨,邓陵氏之墨,就是楚墨,相夫氏之墨,就是)孔子、墨子这些人收弟子多,优秀的弟子们意见不一致,进而分成了众多派别。

(孔子讲学图)

(2)离,散。比如《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何晏集解孔安国注说:“民有异心曰分。”人心离散的意思。(3)分配;给与。《玉篇.八部》有:“分,施也;赋,与也。”比如《史记.李将军列传》里:“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李广非常清廉爱兵,得到赏赐后就把赏赐分给部属和士兵们。

(飞将军李广像)

(4)异,区别。《玉篇.八部》又有:“分,隔也。”比如《吕氏春秋.功名》有:“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高诱注说:“分,犹异也。”(5)分解,辩白。《后汉书.寇恂传》:“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矣。”李贤注说:“分,犹解也。”(6)古代专门用“分”来指代春分、秋分。《左传.僖公五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杜预注说:“分,春、秋分也。”孔颖达又疏:“春之半,秋之半,昼夜长短相等,昼夜中分百刻,故春、秋之半称春、秋分也。”每年的春分日与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相等。

(春分)

(7)做量词。用处很多,比如长度:尺的百分之一;重量,两的百分之一;土地面积,亩的十分之一;弧或角度,度的六十分之一;时间,小时的六十分之一;利率,年利的十分之一,月利的百分之一;辅币:指圆的百分之一,比如:一分钱。还可以计算成绩,比如,考了100分,球赛赢了两分。

(一九五三版的一分人民币)

此外,分读这个音时还是姓氏,《万姓统谱》有载。

(二)分的第二个读音读作fèn。清代徐灏的《说文解字注笺.八部》讲得比较清楚:“分,分物谓之分,平声,言其所分曰分,去声。”显然,作分开讲时,读平声,分开的事物读去声。即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也作“份”比如:部分,我们看旧版的《红楼梦》,提到丫头姑娘、公子每月的份例银子,都写作“分例”,新版本改正统一为“份例”,两个写法在这个地方意思是一样的,只是新旧写法的差别,都不算错。

(《红楼梦》剧照)

在这个读音下,分也有很多意思,比如:(1)成分。如水分,养分;(2)度;分量。《广韵.问韵》有:“分,分剂。”(3)制;原则。《荀子.荣辱》:“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杨倞注说:“分,制也”这句话的大意是:更何况是那些古代圣王的思想原则,仁义的纲领,《诗》、《书》、《礼》、《乐》的原则呢?(4)职分。比如《墨子.非乐上》:“王公大人,早朝晏退,听狱治政,此其分事也。”大义是:王公大人们,早上上朝,晚上退班,办理公事,这是他们的职分。此外还有(5)身份;资质。(6)缘分,命运;机遇。比如白居易《履道西门》:“豪华肥壮虽无分,饱暖安闲即有余”(7)情分。比如曹植《赠白马王彪》:“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鲁迅作《记念刘和珍君》时居所)

最常用的是量词,也写作“份”,旧式文学做这个用法时,仍写作“分”,比如鲁迅那篇《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便将我和北新书局所订的合同,抄了一分给他。”

(【说文解字】之116,部分图片引自网络)

文化大观——每日释一字:民

释说:

这个“民”字是个象形字。金文①的上部是一个眼睛,其下是一把锥子刺进了眼睛。这表明在奴隶制社会里,奴隶主用极其残酷的手段把奴隶的一只眼睛刺瞎,并强迫他们劳动。小篆②形体大变,完全看不出锥子刺眼的形象了。③是楷书的写法,是由小篆直接演变而来。

“民”的本义就是奴隶。远在《书经•梓材篇》就有记载。从“奴隶”又可引申为被统治的人,如《榖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在上古,人与民是有明显区别的:“人”是指统治者,“民”是指被统治者。可是到了后世,人与民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它们依照汉语由单音词向双音词发展的规律,将“人”与“民”连结在一起,变成双音词“人民”了。

“民天”一词在古文中经常见到,它并不是指“老百姓的天下”,而是指“粮食”正如《汉书》中所说“民以食为天。”

“民”字是个部首字。凡由“民”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百姓有关,如“氓”字等。不过,在汉字中从“民”的字也很少。

——左民安《细说汉字》

扩展阅读

借体象形。西周金文“民”字或作,像有刃物刺目之形,是“盲”字的初文。《贾子·大政下》:“民之为言萌也,萌之为言盲也。”春秋金文“民”字竖画上的圆点或变作“”,或变作一小横。战国文字承袭春秋金文。齐文字“民”从“目”,晋系文字亦有从“目”者。楚文字“民”字竖画上的圆点或变作一小横,或加“”形饰笔;竖画或向上穿出,或在上部加“”形饰笔。秦文字“民”所从的“目”变形作、,隶作“”,遂成“民”字。 “民”指人,人类。盂鼎:“先王受民受疆土。”《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引申指庶民、百姓。中山王壶:“作敛中则庶民附。”郭店楚墓竹简《成之闻之》1:“古之甬(用)民者。”(徐在国)

——李学勤《字源》

来源:汉典文化

每日一字:民(1099)

应书友们的要求,今天解析田英章先生的这幅楷书作品,需要说明的是,单字是从田英章楷书字汇里摘取制作的,和其他的字风格稍有不同,望书友们明鉴。已解析过的字附上链接,方便书友查阅。

第五个字:民

民 mín:独体字,诸横大扛肩,左收右展。

上面扁“口”整体要大抗肩,不可写高写宽:横折起笔后大抗肩上行,到位后往上稍提笔锋,然后顿笔内擫写竖,左斜,渐轻,勿长;第二笔横画稍轻,抗肩与上横相同,收笔托住右竖;

竖提起笔与横折的起笔对应,留有小气口,向下行笔,稍左斜,渐轻,快到位时往左稍带,然后顿笔写提,稍长,注意指向;

横画与上面扁“口”的横画等距,虚接起笔,抗肩稍大,注意收笔与上面的折肩基本平齐;

斜钩与首横实接起笔,向右下方弯行,要弯中带直,笔画不重但有力度,到位后侧锋向上方挑笔出钩,内圆外方。

最后点笔为书法上的写法,要写准位置,不要写重。

欧阳询

颜真卿

褚遂良

米芾

王羲之

赵孟頫

怀素

孙过庭

前四个字已解析过

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元 赵孟頫 《玄妙观重修三门记》元 赵孟頫《行书二赞二诗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