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手相命理

何应软将军简介(何应软简介)

时间:2024-01-16 23:47:30 作者:误到人间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一级上将——何应钦

#头条创作挑战赛#

何应钦,字敬之。一级陆军上将。是军、政界的首要人物之一。1889年4月2日生于贵州省兴义县。

1909年春,何应钦被保送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是年秋,考取进东京振武学校第十一期。1911年返国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秋,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二十二期步科。1915年,学成回国,被王文华任为黔军第一师步兵第四团团长兼讲武学校学生营营长。1916年7月,任贵州讲武学校校长兼黔军援川支队参谋长。

11月,王文华率黔军人川讨伐刘存厚,何应钦任黔军第五团团长。后任第五混成旅旅长。

1920年,王文华在上海被刺客所杀。何被迫交出兵权,投奔云南督军顾品珍。

1924年,投奔黄埔军校校长,被任命为少将总教官。何应钦工作谨慎,无不良嗜好,深得的欢心。这年底,建立黄埔教导团,何应钦被任命为第一团团长。

1925年1月,大元帅府成立东征联军,讨伐陈炯明。何应钦串教导第一团攻占淡水城,全歼守军一个旅,缴枪千余支。接着又击溃洪兆麟增援部队。

陈炯明对于洪兆麟的一万多人,竟被何应钦的两千多新兵打败,心里很不服气。3月上旬,集中林虎、李易标两部大军四五万人,在棉湖与黄埔军决战。何应钦的第一团为黄埔军主力,经过奋勇抗击,又击溃了陈炯明的叛军。

1925年5月,驻粤滇军总司令杨希闵、桂军总司令刘震寰驱兵叛乱,企图推翻革命政府,建立。已是第一旅旅长的何应钦,协同友军将叛乱的滇军全部肃清,使革命转危为安。

平定刘、杨叛乱后,国民政府把驻在广东的军队一律改称革命军。黄埔军编成革命军第一军,何应钦任第一师师长。10月,进行第二次东征。何应钦率第一师在惠州歼灭敌军主力,占领了惠州城。

战争结束后,何应钦任潮汕善后督办,兼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校长、惠潮梅绥靖委员;代表掌握军、政大权。1926年1月,当选为中国第二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

1926年7月,国民政府誓师北伐时,何应钦任潮梅警备司令,辛第一军三个师防守潮梅,巩固东陲。12月,国民革命军直指长江下游,剪除孙传芳的五省联军。何应钦任东路军总指挥,辖六个纵队,以白崇禧为前敌总指挥,负责由福建至浙江,攻取上海,会师南京。

8月13日,宣布下野。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三人把持军、政大权。

1928年1月,复职总司令,将何应钦的第一路军改编为第一集团军,自兼总司令,何改任北伐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留守南京。

1928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何应钦任讨逆军总参谋长、中国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兼署中国革命军总参谋长,帮助运筹方略,打败了桂系。

1930年3月,就任军政部长兼署武汉行营主任。是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何应钦在武汉行营竭力替镇慑后方,指湘、鄂、赣、粤各省讨逆军,对桂系军队作战。10月,中原大战已尾声,何应钦被调任郑州行营主任,主持前方军事和西北善后宜。从1930年10月至1934年10月,对中公中央苏区行了五次大规模“围剿”。何应钦参加指挥第二、第三、第四次“围剿”作战,但三战皆败,被中国工农红军打得焦头烂额。第二次“围剿”,损失三万余人,丢枪二万余支,第五师师长胡祖玉毙命;第三次“围剿”,其部被红军消灭十七个团,俘虏两万余人,死伤近万人。第四次“围剿”,又被红军歼灭三个师,最后只好狼狈地逃回南京。

1933年3月,张学良因热河失守,引咎辞职。何应钦奉命赴北平接替张学良,代理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长,主持华北军事。他秉承南京政府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既定国策,倚靠长城,作为防御的唯一工事,企图以傅作义、徐庭瑶、宋哲元、商震的部队守住长城线上的独石口、古北口、冷口,阻止日军进入关内。5月31 日,何应钦的代表熊斌,与日军代表冈村宁次在唐沽正式会谈。熊斌在日方事先拟定的条款上一字不改地签署了《唐沽停战协定》。这个协定实际上默认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三省和热河的“合法”性,并承认冀东为“非武装区”,中国不能在那里驻扎军队,而日本可在那里自由行动。协定鉴订后,立刻遭到全国公民和舆论界的强烈反对。

长城抗战时,何应钦对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抗日同盟军千方百计地进行阻挠、破坏,派十六个师,两个飞行队包围抗日同盟军,断绝平绥路交通,使冯粮弹断绝,被迫取消同盟军总司令名义。接着又勾结日军对同盟军将领吉鸿昌、方振武部围攻达一个多月,使得同盟军失败。方辗转流亡国外,吉逃往天津,后被捕英勇就义。

1935年4月,何应钦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军一级上将。

1935年5月,日军发动了新的进攻。何应钦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侵华野心,始终追随的对日妥协路线。6月初,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开始秘密谈判。梅正式向何应钦提出备忘录,经中央批准,何应钦同梅津美治郎达成秘密协定,即中国现代史上协定之一的《何梅协定》。

这年11月,何应钦回南京出席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五届中央执行要员。l2月,行政院改组,他连任军政部部长、回南京主事。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以”民谏”方式逼蒋抗日。何应饮却乘此事件,企图实现他多年的政治野心,取蒋而代之。何应钦力主以武力讨伐张、杨,拟派飞机轰炸西

安,以置蒋介右于死地。于此同时,他还派人四出活动,甚至与日本驻南京领事联系,谋取日方的支持。对党、政人事也作了安排。何应饮自拟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并自兼川、滇、黔行营主任。后来,被释放,他取蒋而代的黄粱美梦也就随之化成泡影。

在抗日战争中,何应饮被人们视为派人物之一。但是,他在八年抗战中的行动轨迹总是受的意志所左右。对蒋的抗日、妥日、的政策,他都是紧步后尘,积极为之卖力。

1938年1月,政府颁布《修正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何应钦为委员和总参谋长。仍兼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3月,在武昌举行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何应钦在大会上作军事报告。接着他参与了台儿庄战役的上层决策;4月,主持江防会议,指导徐州会战。制定了武汉会战的计划。

1939年3月至11月,何应软先后参与了指导南昌、随枣、长沙和桂南会战。政府搞摩擦,何应钦在幕后策划,其军令部下达了《黄河以南剿灭作战计划》,命令其亲信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组织对新四军的进攻,制造了“千古奇冤的皖南事变”。

1941年12月,军统帅部为联系盟军,对敌转移攻势,特设立中国战区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于昆明。何应钦兼任陆军总司令,接受美援装备,整训军队和负责西南各战区的指挥。

1945年2月,他飞赴缅北战场,督师克复腊戍。4月,亲自指挥了湘西会战、桂柳战,制定广东的作战计划,湘西会战伤毙敌人二万八千一百余人,俘敌官兵二百余名,其他战利品二十余吨。

何应钦乘湘西会战之勇,于4月下旬督今所部第二、三方面军迅速桂柳,收复广西,为广州创造条件。战役结束后,何应钦获得罗斯福总统颁赠的金椰勋章。

日本宣布投降时,何应饮被派为中国战区受降之最高指挥官。9.月9日上午,在南京中国陆军总司令部大礼堂,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特级上将,接受日本“支那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无条件投降。

日本投降后,何应钦积极执行发动内战的政策。利用美国的空、海军运输队将大批军队送往各大城市和港口,进行内战部署。

1946年4月,何应钦任重庆行营主任。国民政府撤销军事委员会,成立国防部,何应钦被解除参谋总长及陆军总司令职务,奉派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军事参谋团中国代表团团长,兼中国驻美军事代表团团长。1947年4月,军事参议院改组为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何为主任。

1948年5月,就任翁文灏内阁政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因前线失败,后方动荡。翁文灏内阁下台,何应钦也随即辞职。

1949年1月21日,宣布下野,代总统李宗仁提出何应钦继任行政院长,蒋开始坚决反对,后经李宗仁、张治中说服才同意。4月1日“南京政府和平商谈代表团”赴北平商谈。代表团一走何又成立了所谓和谈指导委员会(成员李宗仁、何应钦、于右任、童冠贤、孙科、张群,朱家骅、白崇禧等),以便操纵其和谈代表与进行的会谈;4月16日,黄绍蛇、屈武携带《国内和平协定》回南京,劝告李宗二、何应钦在协定上签字。李、何不能作主,乃请示溪口的。何应钦与李宗仁联名复电张治中,不仅对《国内和平协定》完全拒绝接受,而且要代表团向建议先订立临时停战协定。

5月21日,何应钦呈请辞去行政院和国防部长的职务,不便去了台湾。此后,他历任“中央非常委员会委员”、“总统府战顾问委员会主任”等职。1987年10月21日上午,因心肺衰竭在台北荣民医院去世,终年九十八岁。

蒋鼎文:的五虎将,曾自降四级去黄埔,后却沦为腐化将军

1948年6月,在上海赋闲的陆军二级上将刘峙被任命为徐州“剿总”总司令。消息传来,高层一片哗然,面对众人的不解。参谋总长顾祝同无奈地解释说:“考虑了两个人选,一个是刘经扶(刘峙字经扶),一个是蒋铭三(蒋鼎文字铭三),铭三昼赌夜嫖,比较下来,刘经扶还算好一些。”

顾祝同的这个解释不仅无法服众,反而激起了高级将领更大的不满。其实顾祝同说的倒也不是全无道理,徐州“剿总”总司令这个位置,在论资排辈的军中,至少得一个陆军二级上将才镇的住场子,可是当时能被所信任的二级上将真没有几个,何应钦(时任国防部长)、顾祝同等人算来算去,能被所信任的,也就刘峙、蒋鼎文等几人选而已。

刘峙自抗战爆发后在平汉线一溃千里,被耻笑为“长腿将军”后,指挥能力一直为人诟病,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在顾祝同的眼中,居然比蒋鼎文还要强不少。顾祝同为人圆滑,作风颇似何应钦,轻易在公开场合不惹同僚,但是却给蒋鼎文一个“昼赌夜嫖”的评价,可见当时蒋鼎文在内部的风评已经多臭了。

那么,如此不堪的蒋鼎文,翻看他的履历,却发现极为亮眼,很受的宠幸,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既是五虎将,又是八大金刚的蒋鼎文

蒋鼎文

在大陆时期,有“五虎将”和“八大金刚”之说,五虎将指的是:陈诚、顾祝同、刘峙、蒋鼎文、卫立煌。这五人都当过战区司令长官,而在解放战争时期,除了不堪大用被放弃的蒋鼎文之外,其余四人都担任过重要职务,陈诚、顾祝同那是的股肱心腹,卫立煌即便备受猜忌,也曾出任东北“剿总”总司令这一要职,刘峙也一度名义上指挥徐州八十万。

“八大金刚”指的是: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刘峙、张治中、陈继承。这八人从黄埔军校开始,就追随,资历深、地位高。其中即使是知名度最低的陈继承,在解放战争期间,也曾担任华北"剿总”副总司令,陈继承的这个副总司令可和其他“剿总”的副总司令不同,他实际上全权指挥华北的中央军,当时没有他的命令。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连中央军一个团都调不动,直到陈继承调走后,傅作义这个"剿总”总司令才算像个样子。

蒋鼎文、陈诚、顾祝同、刘峙四人既是“五虎将”,也是“八大金刚”,可见,在对蒋鼎文彻底失去期望之前,他是和陈诚、顾祝同等人一个重量级的。

蒋鼎文能够被信任,出身很重要。用人,最看重的是三点,一是是否江浙人,二是是否黄埔系,三是是否忠诚。

这三点,蒋鼎文全占了,首先,他出生于浙江诸暨人,和的老乡关系拉上了。

1912年,17岁的蒋鼎文考入浙江陆军讲武堂,当时科班出身的军官是很抢手的,因此蒋鼎文毕业后很快就在浙江督署守备队当了连长。那时的蒋鼎文还算得上是个热血青年,他不满足于在军阀部队任职,离开浙江前往广州。1921年,蒋鼎文成为的大元帅府参谋部的中校副官,第二年升任上校参谋。1924年5月,黄埔军校组建时,蒋鼎文出任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二学生队区队长(中尉),不久后任上尉军事教官。这个时候的蒋鼎文和任校长的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也成为他日后发迹的基础。

当时在黄埔的蒋鼎文尚未腐化堕落,每日为了给学生做表率,起得很早,于是在操场经常遇见同样早起的,一来二去自然对这个同乡产生好感,接触多次后作为心腹培养。

第一次下野,蒋鼎文亲自去奉化服侍

北伐时,、李宗仁、冯玉祥合影

在1927年8月的一次军事会议上,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突然发难,白崇禧很干脆地对说:“总司令太辛苦了,应该休息,让我们试试看吧。”白崇禧说完后,李宗仁自然是随声附和。

猝不及防的,尴尬地看着何应钦,关于何应钦的表现,有两个说法,一个是沉默不语,一个是同意“休息”一下,无论哪个说法,都足以证明何应钦当时已经站到了白崇禧、李宗仁这一边。

此前,在徐州指挥作战,被卷土重来的孙传芳打得大败,名声大减,因此李、白、何才趁机联合“倒蒋”。

势单力孤的,为了不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只得宣布“下野”。的第一次下野,不少见风使舵的人纷纷转向。时任浙江省主席兼二十六军军长的周凤岐,本是孙传芳的部下,他在下野后落井下石,在回到奉化溪口老家后,没有政治头脑的周凤岐甚至派人去暗示,让其离开浙江。

到奉化溪口后,蒋鼎文带着几个亲随也赶来了。这时的蒋鼎文,刚刚升任浙东警备司令兼宁波市公安局局长。

蒋鼎文是主动来溪口的,原来就在周凤岐派人去威胁后,勃然大怒,分别让人给白崇禧、何应钦打电话。白崇禧、何应钦也觉得周凤岐做得太过分,加之周凤岐也不是白、何的亲信,因此周凤岐当即被撤职,由浙江省防军司令蒋伯诚兼代浙江省主席。

蒋伯诚上任后,在宁波召集一干大员开会,会议提出由浙江省防军派一个营的部队去奉化保护,在会上,蒋鼎文主动提出,他要去溪口服侍。

据蒋伯诚回忆,蒋鼎文言辞非常恳切,说:“局里的事情交给张吾剑督察长兼代,我专心去溪口伺候总司令()。”

会后,蒋鼎文带着几个亲信来到溪口,直到离开溪口东渡日本,这才回宁波公干。第一次下野,心情极度灰败,而且当时的他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把握,在这个关键时刻,蒋鼎文的表现自然让他非常的感动。

1928年1月,重任总司令后,当即擢升蒋鼎文为第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重用之心可见一斑。当然,对那些在自己下野时落井下石的人,则是毫不手段的打击,比如周凤岐,在复职后,被迫辞去本兼各职,前往上海闲居。1938年3月7日,和日本人勾结,准备担任伪职的周凤岐,被军统特工刺杀。

1935年4月,蒋鼎文被授予陆军二级上将军衔,成为的嫡系骨干将领。

“西安事变”博取蒋氏夫妇的好感

右一:

1936年12月初,发来电报,让蒋鼎文赶赴西安。到西安后,蒋鼎文即被任命为西北"剿总"前敌总指挥,此时的已对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极为不满,因此大举调动中央军向陕西开进,并让骨干将领陈诚、卫立煌、蒋鼎文、陈调元等人云集西安。12月12日凌晨5时,张学良、杨虎城发起“西安事变”,在临潼被活捉,西安城内的蒋鼎文随着其他大员也一同被抓。

“西安事变”发生后,军政部长何应钦极力主战,并自任“讨逆军”总司令。一开始,被关押的听到中央军进攻潼关后,大为高兴,但是当空军不顾他的生死,轰炸西安时,他感到情况不妙,在张学良的请求下,写了一个条子,让何应钦下令中央军暂缓进攻。

那么,谁去给何应钦送条子呢?选择了蒋鼎文。蒋鼎文完成送信的任务后,当得知宋美龄、宋子文兄妹要去西安见张学良时,便主动去找宋美龄,表示愿意再去西安,这让宋美龄十分感动。

在一行人乘飞机要前往西安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蒋鼎文的妻子蔡文媛(第三任)在机场送行时,哭哭啼啼,宋美龄见状后,对蔡文媛说:“你是大员的夫人,怎么能凭借夫妻的感情,来阻止丈夫的行动呢!”

12月22日,当宋美龄、宋子文等人乘飞机来到西安后,张学良在和大家寒暄后,却吃惊地发现了去而复返的蒋鼎文,一向讲义气的张学良不由得佩服起来,说:“铭三,你是好汉,不怕死又回来了。”

蒋鼎文回复张学良说:“副司令是大好汉,我是小好汉。”

12月25日,张学良亲自送回南京,当晚在洛阳停留,不放心被扣在西安的亲信,让张学良给西安发去电报,点名释放蒋鼎文及陈诚、陈调元、卫立煌这四个骨干将领。

蒋鼎文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博得了、宋美龄夫妇的极大信任和好感,抗战爆发后,蒋鼎文任第4集团军总司令,同年11月任西安行营主任,二年后又任第十战区司令长官。

昔日飞将军,缘何堕落至斯?

蒋鼎文全家福

蒋鼎文在高级将领中是出了名的狂赌烂嫖,早在1927年他就任浙东警备司令时,他就开始肆无忌惮的胡作非为。在宁波期间,他将兼任的公安局长交由亲信张剑吾实际管理,自己则与宁波的富商地主们过从甚密,整日沉迷于酒色。

在宁波期间,蒋鼎文感染了花柳病,痛苦不堪,当地的一个叫杨槐堂的花柳病专家,被蒋鼎文重金雇来治病,病情缓解后,蒋鼎文干脆将杨槐堂带在身边,这个杨槐堂就靠着给蒋鼎文治病,居然后来还混了一个少将军医处长的职务。

1930年,中原大战期间,时任第二军军长的蒋鼎文,率部在陇海、津浦两线及中间地带,与西北军激战,立了不少战功,由于蒋鼎文部以机动作战为主,因此被称为“飞将军”。如果说这个时候的蒋鼎文尚有可取之处的话,那么在他就任西安行营主任,主政西北后,则就完全丧失了斗志,沦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只知贪腐的大员。

蒋鼎文在西北期间,利用职权大肆敛财,蒋鼎文的私人账房陆怡霖直言说:“西北最大的资本家毛虞琴、古凤翔的财产,只不过是蒋鼎文的零头。”

由于腐化的名声实在太臭,蒋鼎文被调往洛阳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冀察战区司令,期间他和副司令汤恩伯争权夺利,大闹不和,导致第一战区的杂牌军大都听命于蒋鼎文,中央军唯汤恩伯马首是瞻,部队不团结,大大削弱了对日作战的力量。

在1944年的豫中会战中,在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里,蒋鼎文、汤恩伯部失地千里,38座城池被日军攻陷,损失部队20多万,舆论哗然,7月初,蒋鼎文引咎辞职,任军事参议院参议,此后一蹶不振,再没有被所重用,或者说不敢再用。

有人说蒋鼎文的腐化堕落是本性使然,可是不要忘了,在1924年5月,黄埔军校组建时,时任大元帅大本营兵站总监部上校参谋的蒋鼎文,甘愿自降四级,去当中尉区队长,兵站站长可是肥缺岗位,但却被蒋鼎文毫不犹豫的放弃。

蒋鼎文的堕落和的堕落是相呼应的,从他的堕落史可以找出不少失败的原因。1974年1月2日,蒋鼎文病逝于台北,年79岁,临终前他叮嘱,自己的墓地须朝向西北,以面对大陆,魂归故里。我相信,这时的蒋鼎文,和当年那个甘愿自降四级的黄埔教官,更相近一些。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