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鼠

词馆是什么意思(词馆是什么意思 命相)

时间:2024-01-21 11:43:22 作者:未及挽留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都与“科举”扯不开关系,清代苏州5大世家望族!

人文荟萃的苏州,历史上诞生了诸多世家望族,他们在文学等领域建树丰硕,自身的影响不仅仅是在苏州区域,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都很大。在清代重视科举的风气下,苏州有5大世家望族与科举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如果你只知道贵潘潘世恩一族,那你就OUT了!

古代科举放榜/网络

吴江叶氏

吴江历来名人众多,但是有一家是以科甲文名最盛,那就是吴江叶氏。

北宋初年,叶逵先徙居乌程(现在的浙江湖州),再迁徙到吴县洞庭东山,因此被封为吴中叶氏的始祖。吴中叶氏第十五世叶震宗,世代居住在吴江同里镇。明初,朝廷强行命令部分江南富户迁入南京,叶震宗因为不愿意迁徙,遭到了满门抄斩,只有他刚满周岁的季子叶福四,被送往汾湖陆姓亲戚家,改为姓陆才免于杀头之罪。

同里古镇/聪聪匆匆溜走

后来,叶福四复姓归宗,定居于现在的吴江北厍镇,到了第十八世祖叶惠清才开始将治家的重心转移到了商业仕途方面。

明清时期,是叶氏家族诞生进士最集中的时期。叶氏第二十四代传人叶绍袁、叶绍颙、叶燮等全都是进士,而根据记载,从明永乐年间到清代光绪年间,叶氏一门共有进士10人、举人17人、秀才95人。

明末文学家叶绍袁/网络

除了重视科举功名,叶氏在文学、史学、艺术、宗教等领域也有很大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其他将自身命运完全系于科举制度的家族相比,叶氏以真正的文化成就与传承来维系家族的文化地位,可以说是比较纯粹的文化士族了。

叶燮画像/网络

这里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人是叶小纨,她为了追悼已经过世的两位姐妹所创作的《鸳鸯梦》,填补了有史以来女性写作戏曲的空白,在中国戏曲史上独树一帜。《鸳鸯梦》的创作突破了“吴”戏曲创作重音律的局限,文辞清丽。她把现实与梦幻相互结合,情景交融,加上女性的感伤多情与缠绵悱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昆山徐氏

昆山在明清时期,也诞生了很多望族,但是清代时期,最有名气的还是徐氏。在明清交替之际,昆山徐氏也有衰落的现象,但是却因为徐乾学、徐元文、徐秉义三个兄弟的功名让徐氏一族焕然复兴。

徐乾学算是个小神童,八岁能文。他一生推崇程朱理学,并搜集了唐宋元明学者的解经之书,编成了《通志堂经解》,除此之外还有《读礼通考》、《澹园集》、《虞浦集》、《词馆集》等。并且他还有藏书楼名叫“传是楼”,藏书非常丰富。

徐乾学像/网络

徐元文是徐乾学的三弟,他的主要成就是在三藩叛乱大军征讨时,建议胁从者准自新,分遣为民,又上疏请革除三番虐政,全都被采纳。不过后来好景不长多次被弹劾,康熙二十九年因为徐乾学之子树敏的问题受到牵连,被两江总督弹劾回到家乡。

徐元文书法/网络

徐秉义是徐乾学的二弟,康熙十二年(1673)中了探花。三十九年成了礼部侍郎,当时的人称他为“文行兼优”。后来在陕西审理粮盐道受贿案,拟罪失当,被贬为了詹事,在四十三年(1704)休致回籍。

徐秉义像/网络

即便他们三人最后的结局都是返乡,看似不为官,但是家族势力依然很大。徐氏家族的土地遍布苏州地区,并且还延伸到了无锡地区,仅在无锡就有一万顷之多。在其他的地区例如扬州、北京都有盐行、当铺等等。

长洲彭氏

清代,“彭宋潘韩”在苏州民间并称为四大家族,世居长洲县十全街的彭氏因为科举功名最盛。在清代,长洲彭氏凭借着自己的文化积累,日益兴隆。

入清之后,长洲彭氏首位进士彭珑十年后被授以广东惠州长宁县知县。不过后来因事被诬去官,归乡潜心理学,开创了长洲彭氏理学的开端。

彭珑像/网络

康熙盛世,也是长洲彭氏的鼎盛时期。康熙十五年,彭珑之子彭定求中了状元,六年后,堂兄弟彭璜之子彭宁求中了探花并进了翰林院。

彭定求是清代著名理学家之一,著有《学易纂录》、《儒门法语》《诗集》等,康熙四十四年至四十六年,他曾峰值到扬州编校我国第一部最大的断代诗选《全唐诗》。

彭定求像/网络

彭宁求的命运就稍微惨了一些,中了探花进翰林院编修之后,好不容易熬到了康熙三十九年被推荐位皇太子顾问,可惜不到8个月便突然病逝,令人惋惜。之后,彭氏家族还诞生了政治人才彭启丰,而彭启丰的膝下五子,都有建树。嘉庆之后,彭氏因科举而入仕之人更是层出不穷。

彭启丰的楷书扇面/网络

在清代,长洲彭氏家族在科举上的成就辉煌,而这些因为科举取得成就的人大多又仕途顺畅,这也使得彭氏在苏州望族中的地位更加牢固。

吴县潘氏

“苏州两个潘,占城一大半。”这里说的就是苏州的两个潘氏家族:富潘和贵潘。“贵潘”来自安徽,在科举时代,拥有状元、探花、四朝元老等政治文化资本,其社会声望更胜一筹。在贵潘中,最有名气的当然还是潘景文、潘世恩、潘祖荫。

状元及第牌匾/游尘凡心

潘景文生有九子,这形成了苏州大阜潘氏一支九脉的基本格局,并且在清代潘氏九个中进士的就有八个出自该支。

潘世恩状元及第之后,授职翰林院修撰,嘉庆年间任礼、兵、户、吏部侍郎。道光七年起,历任工、吏、户部尚书等职,授体仁阁大学士,寻授军机大臣,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等。潘世恩历事四个朝代,行事缜密,备受恩宠。

潘世恩像/网络

潘祖荫在咸丰二年累迁大理寺少卿,光绪年间累官工部尚书、署礼部尚书,任军机大臣。光绪年间,浙江、顺天水灾,潘祖荫致力于赈灾救民。他生平好学,还通经史,著有《滂喜斋丛书》、《攀古楼彝器款识》、《功顺堂丛书》等。

潘祖荫行书扇面/网络

潘氏在作为苏州著名的士绅望族,在长期的生活中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名门婚姻圈和社会交游圈。潘氏因为科第兴盛,潘世恩、潘祖荫二人又位居显要,社会上著名的人物例如林则徐、冯桂芬、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都与潘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常熟翁氏

清代常熟世家有“八大家”之说,其中翁氏不仅在功名上拥有两位状元,在事功方面同样出色。

翁氏在清朝的第一个进士叫翁长庸,他在民间有着“翁佛子”之称,在康熙十五年,翁长庸的族侄翁叔元高中探花,给翁氏家族的功名创造了第一个辉煌。

翁叔元/网络

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代社会成员通向成功的阶梯,功名等级与多少决定了一个家族的兴盛。所以,翁叔元之后的一个世纪,翁氏因为科举制度的衰落逐渐沉寂。直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翁咸封中举,翁氏一族才慢慢再次复兴。在这后来的翁氏一族,作为比较大的是翁心存与翁同龢。

翁心存在嘉庆二十一年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取了举人,道光二年考取了进士,后面的履历都很光鲜。先后担任福建、顺天、四川、浙江乡试正考官或同考官,以及广东、江西、奉天学政。道光十六年,奉旨入值上书房,授读皇子。后来在母亲重病时告养回籍,先后智障苏州、正谊二书院。道光二十九年,奉旨回京再次入值上书房等等。

翁心存像/网络

翁同龢在第一次战争爆发之后,他开始接触明清时期顾炎武等人的著作,从而萌发了爱国思想。在进入书院之后,受到书院的影响,他在二十八年(1848)以拔贡第一的资格离开了书院,并在后来担任了光绪皇帝的师傅。在他给光绪皇帝开设的课程中,有讲究经世、改革、进取的内容,这对光绪皇帝后来的维新思想形成了启蒙引导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同光年间,他还先后担任督察院左督御史、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大臣、军机大臣等职务。

翁同龢/网络

清代的五大家族,有起有落,但是这些家族与时俱进的传统始终延绵不绝。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世家望族,他们不仅影响了苏州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更是影响了全国。

*素材来自《明清江南文化望族研究》、《吴中叶氏族谱》、《中国女性文学史话》、《彭氏宗谱》、《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苏州史纲》等,看见苏州整理编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都与“科举”扯不开关系,清代苏州5大世家望族!

人文荟萃的苏州,历史上诞生了诸多世家望族,他们在文学等领域建树丰硕,自身的影响不仅仅是在苏州区域,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都很大。在清代重视科举的风气下,苏州有5大世家望族与科举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如果你只知道贵潘潘世恩一族,那你就OUT了!

古代科举放榜/网络

吴江叶氏

吴江历来名人众多,但是有一家是以科甲文名最盛,那就是吴江叶氏。

北宋初年,叶逵先徙居乌程(现在的浙江湖州),再迁徙到吴县洞庭东山,因此被封为吴中叶氏的始祖。吴中叶氏第十五世叶震宗,世代居住在吴江同里镇。明初,朝廷强行命令部分江南富户迁入南京,叶震宗因为不愿意迁徙,遭到了满门抄斩,只有他刚满周岁的季子叶福四,被送往汾湖陆姓亲戚家,改为姓陆才免于杀头之罪。

同里古镇/聪聪匆匆溜走

后来,叶福四复姓归宗,定居于现在的吴江北厍镇,到了第十八世祖叶惠清才开始将治家的重心转移到了商业仕途方面。

明清时期,是叶氏家族诞生进士最集中的时期。叶氏第二十四代传人叶绍袁、叶绍颙、叶燮等全都是进士,而根据记载,从明永乐年间到清代光绪年间,叶氏一门共有进士10人、举人17人、秀才95人。

明末文学家叶绍袁/网络

除了重视科举功名,叶氏在文学、史学、艺术、宗教等领域也有很大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与其他将自身命运完全系于科举制度的家族相比,叶氏以真正的文化成就与传承来维系家族的文化地位,可以说是比较纯粹的文化士族了。

叶燮画像/网络

这里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人是叶小纨,她为了追悼已经过世的两位姐妹所创作的《鸳鸯梦》,填补了有史以来女性写作戏曲的空白,在中国戏曲史上独树一帜。《鸳鸯梦》的创作突破了“吴”戏曲创作重音律的局限,文辞清丽。她把现实与梦幻相互结合,情景交融,加上女性的感伤多情与缠绵悱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昆山徐氏

昆山在明清时期,也诞生了很多望族,但是清代时期,最有名气的还是徐氏。在明清交替之际,昆山徐氏也有衰落的现象,但是却因为徐乾学、徐元文、徐秉义三个兄弟的功名让徐氏一族焕然复兴。

徐乾学算是个小神童,八岁能文。他一生推崇程朱理学,并搜集了唐宋元明学者的解经之书,编成了《通志堂经解》,除此之外还有《读礼通考》、《澹园集》、《虞浦集》、《词馆集》等。并且他还有藏书楼名叫“传是楼”,藏书非常丰富。

徐乾学像/网络

徐元文是徐乾学的三弟,他的主要成就是在三藩叛乱大军征讨时,建议胁从者准自新,分遣为民,又上疏请革除三番虐政,全都被采纳。不过后来好景不长多次被弹劾,康熙二十九年因为徐乾学之子树敏的问题受到牵连,被两江总督弹劾回到家乡。

徐元文书法/网络

徐秉义是徐乾学的二弟,康熙十二年(1673)中了探花。三十九年成了礼部侍郎,当时的人称他为“文行兼优”。后来在陕西审理粮盐道受贿案,拟罪失当,被贬为了詹事,在四十三年(1704)休致回籍。

徐秉义像/网络

即便他们三人最后的结局都是返乡,看似不为官,但是家族势力依然很大。徐氏家族的土地遍布苏州地区,并且还延伸到了无锡地区,仅在无锡就有一万顷之多。在其他的地区例如扬州、北京都有盐行、当铺等等。

长洲彭氏

清代,“彭宋潘韩”在苏州民间并称为四大家族,世居长洲县十全街的彭氏因为科举功名最盛。在清代,长洲彭氏凭借着自己的文化积累,日益兴隆。

入清之后,长洲彭氏首位进士彭珑十年后被授以广东惠州长宁县知县。不过后来因事被诬去官,归乡潜心理学,开创了长洲彭氏理学的开端。

彭珑像/网络

康熙盛世,也是长洲彭氏的鼎盛时期。康熙十五年,彭珑之子彭定求中了状元,六年后,堂兄弟彭璜之子彭宁求中了探花并进了翰林院。

彭定求是清代著名理学家之一,著有《学易纂录》、《儒门法语》《诗集》等,康熙四十四年至四十六年,他曾峰值到扬州编校我国第一部最大的断代诗选《全唐诗》。

彭定求像/网络

彭宁求的命运就稍微惨了一些,中了探花进翰林院编修之后,好不容易熬到了康熙三十九年被推荐位皇太子顾问,可惜不到8个月便突然病逝,令人惋惜。之后,彭氏家族还诞生了政治人才彭启丰,而彭启丰的膝下五子,都有建树。嘉庆之后,彭氏因科举而入仕之人更是层出不穷。

彭启丰的楷书扇面/网络

在清代,长洲彭氏家族在科举上的成就辉煌,而这些因为科举取得成就的人大多又仕途顺畅,这也使得彭氏在苏州望族中的地位更加牢固。

吴县潘氏

“苏州两个潘,占城一大半。”这里说的就是苏州的两个潘氏家族:富潘和贵潘。“贵潘”来自安徽,在科举时代,拥有状元、探花、四朝元老等政治文化资本,其社会声望更胜一筹。在贵潘中,最有名气的当然还是潘景文、潘世恩、潘祖荫。

状元及第牌匾/游尘凡心

潘景文生有九子,这形成了苏州大阜潘氏一支九脉的基本格局,并且在清代潘氏九个中进士的就有八个出自该支。

潘世恩状元及第之后,授职翰林院修撰,嘉庆年间任礼、兵、户、吏部侍郎。道光七年起,历任工、吏、户部尚书等职,授体仁阁大学士,寻授军机大臣,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充上书房总师傅等。潘世恩历事四个朝代,行事缜密,备受恩宠。

潘世恩像/网络

潘祖荫在咸丰二年累迁大理寺少卿,光绪年间累官工部尚书、署礼部尚书,任军机大臣。光绪年间,浙江、顺天水灾,潘祖荫致力于赈灾救民。他生平好学,还通经史,著有《滂喜斋丛书》、《攀古楼彝器款识》、《功顺堂丛书》等。

潘祖荫行书扇面/网络

潘氏在作为苏州著名的士绅望族,在长期的生活中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名门婚姻圈和社会交游圈。潘氏因为科第兴盛,潘世恩、潘祖荫二人又位居显要,社会上著名的人物例如林则徐、冯桂芬、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都与潘氏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常熟翁氏

清代常熟世家有“八大家”之说,其中翁氏不仅在功名上拥有两位状元,在事功方面同样出色。

翁氏在清朝的第一个进士叫翁长庸,他在民间有着“翁佛子”之称,在康熙十五年,翁长庸的族侄翁叔元高中探花,给翁氏家族的功名创造了第一个辉煌。

翁叔元/网络

科举制度作为封建时代社会成员通向成功的阶梯,功名等级与多少决定了一个家族的兴盛。所以,翁叔元之后的一个世纪,翁氏因为科举制度的衰落逐渐沉寂。直到乾隆四十八年(1783)翁咸封中举,翁氏一族才慢慢再次复兴。在这后来的翁氏一族,作为比较大的是翁心存与翁同龢。

翁心存在嘉庆二十一年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取了举人,道光二年考取了进士,后面的履历都很光鲜。先后担任福建、顺天、四川、浙江乡试正考官或同考官,以及广东、江西、奉天学政。道光十六年,奉旨入值上书房,授读皇子。后来在母亲重病时告养回籍,先后智障苏州、正谊二书院。道光二十九年,奉旨回京再次入值上书房等等。

翁心存像/网络

翁同龢在第一次战争爆发之后,他开始接触明清时期顾炎武等人的著作,从而萌发了爱国思想。在进入书院之后,受到书院的影响,他在二十八年(1848)以拔贡第一的资格离开了书院,并在后来担任了光绪皇帝的师傅。在他给光绪皇帝开设的课程中,有讲究经世、改革、进取的内容,这对光绪皇帝后来的维新思想形成了启蒙引导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同光年间,他还先后担任督察院左督御史、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大臣、军机大臣等职务。

翁同龢/网络

清代的五大家族,有起有落,但是这些家族与时俱进的传统始终延绵不绝。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世家望族,他们不仅影响了苏州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更是影响了全国。

*素材来自《明清江南文化望族研究》、《吴中叶氏族谱》、《中国女性文学史话》、《彭氏宗谱》、《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苏州史纲》等,看见苏州整理编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