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生辰八字

人吉念什么(人吉念什么字)

时间:2024-02-08 13:45:48 作者:隐身守侯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三个字的读音——生僻字

三个金念鑫(xīn) 三个水念淼(miǎo) 三个火念焱(yàn) 三个土念垚(yáo) 三个牛念犇(bēn) 三个手念掱(pá) 三个目念瞐(mò) 三个田念畾(lěi) 三个马念骉(biāo) 三个羊念羴(shān) 三个犬念猋(biāo) 三个鹿念麤(cū) 三个鱼念鱻(xiān) 三个贝念赑(bì) 三个力念劦(lie) 三个毛念毳(cuì) 三个耳念聶(niè) 三个车念轟(hōng) 三个直念矗(chù) 三个龙念龘(tà、dá) 三个原念厵(yuán) 三个雷念靐(bìng) 三个飞念飝(fēi) 三个刀念刕(lí) 三个又念叒(ruò) 三个士念壵(zhuàng) 三个小念尛(mó) 三个子念孨(zhuǎn) 三个止念歮(sè) 三个风念飍(xiū) 三个隼念雥(zá) 三个吉念嚞(zhé) 三个言念譶(tà) 三个舌念舙(qì) 三个香念馫(xīn) 三个泉念灥(xún) 三个心念惢(suǒ) 三个白念皛(xiǎo)

“吉”字应该怎么写?

来源:人民网-吉林频道

斯雄

到吉林工作后才发现,我过去把吉林的“吉”字,一直都写错了。 “吉”是会意字,上下结构,本义为吉祥、吉利,引申为善、美好。 我一直把“吉”写成上土下口,机缘巧合来到吉林,看着大街上标牌中的“吉”字,汗颜不已。 吉林省是全国惟一省市同名的省份。吉林省省名源于吉林市市名。吉林建置始于清朝时期,清初东北不设行省,公元1653年设置宁古塔昂邦章京,公元1673年,清廷建吉林城,命名“吉林乌拉”,吉林由此得名。“吉林”是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汉语意为“沿”,“乌拉”意为“江”,表示此地位于松花江沿岸,有沿江都市之意。后来将“吉林”之名通用全省,简称“吉”,寓意也不错。 作为一个南方人,虽然也在北京生活了很长时间,但小时候养成的习性和生存能力,基本不会有太大变化。到吉林能不能适应,心里并没底,倒也多少带着几分好奇。 2021年9月下旬,我穿着短袖从合肥抵达长春后,立马换成长袖了。很快,下午4点多,天就黑下来了,南方这个时候可还是天光大亮呢。有友人问我到东北后的感受,我调侃说,“央视新闻联播还未开始,差不多就该上炕了”。 到10月,气温基本保持在零下,体感温度可能更低;二十号左右,已开始供暖。至11月,去查干湖,冬捕尚未开始,湖面已经结冰。我从南方带来的羽绒服显然不行,能感觉到整个身体都快要冻透,连骨头都发疼,必须换成更厚的,脚、后背最好都贴上暖宝宝。我本来不爱戴帽子,这个时候出门,不得不把羽绒服帽子戴上。 虽然心有畏惧,倒也别有情趣。 冰天雪地,意象很美。可喜的是,吉林的冰天雪地,如今已不再是难以亲近的“冷美人”,正变成金山银山,更加诱人了。 过去滑冰、滑雪只是一项运动。我既不会滑冰,也不会滑雪。很多年前,陪闺女去过北京的一家滑雪场,我基本迈不动腿,闺女虽是第一次,却很快就可以上初级道滑行了。据说滑雪被称为“白色”,很容易上瘾。如此看来,把“冷资源”变成“热经济”,确实有潜力。 近几年,吉林的滑雪场极速扩张,雪道几乎呈几何级增加,冰雪运动、冰雪装备、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强劲迅猛,消费逐渐从“高端”走向“大众”,让“粉雪之乡”迸发出沸腾的“热效应”。 说到东北,人们不能只想到寒冷。其实,和南方相比,北方冬天的屋里有暖气,远比南方“屋里比外头还冷”的感觉,要好过得多。至盛夏时节,更是难得的避暑胜地。 去年夏天,长江中下游一带长时间处在40℃的高温,重庆的友人正好来吉林出差,一下飞机就直感慨:“这不光是出差,简直就是避暑啊。” “22℃的夏天”,凉爽宜人。每年6到8月,地处北纬43度附近的吉林,夏季平均气温约为22℃,干湿度适宜,紫外线不强,每一缕清风都飘逸着清新,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舒爽,这种舒适的体感,让我想到南方夏天进入“烧烤模式”的恐怖。 年轻的时候,我很怕热。记得在老家湖北上高中的时候,在没有空调的教室,夏天我都得备两条毛巾,随时擦去哗哗流淌的汗水,而且每年都会长痱子。坚定地报考北方的大学,与此不无关系。 海南现在被戏称为“东北第四省”,除了因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东北国企改制,一大批东北人到海南谋生,更因为海南对东北人来说特别适合养老。冬天去海南、夏天回东北的东北人,如今被戏称为“候鸟族”。我在想,如果能把一批南方人也培养成“候鸟族”——夏天去东北消夏避暑,冬天再回南方去,打造避暑经济,岂不成就了优势互补、南北双赢的难得好事?! 前几天,应邀去长春市现代诗公园参加了一场“诗歌品鉴会”,其中一位声情并茂朗读的一首《南方北方》,简直就是一个当代版的“呐喊”: 到南方的风中流浪是我的向往 养育我的北方便成了思念的地方 我以南方的荔枝思念北方的高粱 我以南方的热烈思念北方的苍凉 学会了南方人说话像鸟一样的歌唱 便想听听父老乡亲马鞭甩出的粗犷 在没有寒冷没有季节的城市奔走 更想在下雪的时候回一趟故乡 …… 我像一只候鸟既栖息南方也栖息北方 心如风筝般地系着思念也系着梦想 也许我的后人会像我来南方一样回北方闯荡 可我的灵魂却只能在南北之间来来往往 我的陌生而熟悉的南方 我那亲切而遥远的北方 据说,诗作者“田地”正是从东北南下深圳的闯荡者。诗句饱含难以言状的深情,纠结与惆怅,思念与召唤,让我这个走南闯北的漂泊者,不期然地生出共情与共鸣。 环顾“白山松水”,吉林弥漫着太多原生态的自然气息,都是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有些还有具有唯一性。加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新旧动能转换,将呈现极具潜力且无人能比的经济增长极。 吉林原生态的自然气息,让人着迷,在长白山里更为典型、更为浓郁。很幸运,第一次上长白山,就看到了天池的盛景。 青海有个“三江源”,其实长白山天池是松花江、鸭绿江以及图们江的发源地,也有“三江之源”的雅称。天池池水最深处为373米,平均204米,水面面积9.82平方千米,周长13.1千米。据《长白山江冈志略》记载:“天池在长白山巅的中心点,群峰环抱,离地高约20余里,故名为天池。” 去年夏天的一个中午,我们开车来到长白山山顶,仿佛坠进了云里雾里。好在天公作美,不一会儿,一阵风来,浓雾如同一块白色大幕缓缓拉开,天池撩开神秘的面纱,在天空与周遭火山岩的映衬之下,蔚蓝、清澈、宁静,镶嵌其中的白云倒映,让天池之美韵味尽显,绝妙无边。 据说,登长白山,能否看到天池的真面目,全凭运气。我们是不是托了吉林“吉”字的福,也未可知。 虽然知道了“吉”字的规范写法,可我还是有些纳闷:为何上半部分是“士”,而不是“土”? 我专门请教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文字专家,得到的答复是: 《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吉”字,就是从士的,现代的规范写法符合文字的理据。甲骨文“吉”字的上面部分,古文字学家一般认为像玉圭形,认为“吉”字是个会意字。古人崇拜玉,认为玉有五德,代表“坚实”、“美好”,所以用玉圭形+口来会意。后来这个玉圭形发展到小篆,做线条化处理,就写成了“士”。 看来,“吉”字字形“从士”,早就如此,其“吉祥、吉利”的本意,始终如一。 “好山好水好地方”,用来形容东北,再合适不过了。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都需要更多更大的智慧和勇气。好在“吉”字本身,就带有“美好”的寓意,让人对“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始终充满期许。 (《长白九章》,斯雄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23年7月出版)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时空走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