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血型配对

姓腾还是滕(姓腾还是滕藤)

时间:2023-10-13 14:57:18 作者:及時行樂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找一找你的姓氏排名

走过风风雨雨,历经世事沧桑。百家姓,中国人的根,流传至今依旧熠熠生辉。

说到百家姓,大家都会说“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不过这个是旧时候百家姓的排名,随着年代的更改,百家姓也在发生变化。我国的人口基数是非常大的,很多姓氏甚至没听说过,你知道你的姓氏在百家姓是第几吗?

百家姓第1—100名:

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漕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百家姓第101—200名:

101.庞 102.樊 103.兰 104.殷 105.施 106.陶 107.洪 108.翟 109.安 110.颜

111.倪 112.严 113.牛 114.温 115.芦 116.季 117.俞 118.章 119.鲁 120.葛

121.伍 122.韦 123.申 124.尤 125.毕 126.聂 127.丛 128.焦 129.向 130.柳

131.邢 132.路 133.岳 134.齐 135.沿 136.梅 137.莫 138.庄 139.辛 140.管

141.祝 142.左 143.涂 144.谷 145.祁 146.时 147.舒 148.耿 1490牟 150.卜

151.路 152.詹 153.关 154.苗 155.凌 156.费 157.纪 158.靳 159.盛 160.童

161.欧 162.甄 163.项 164.曲 165.成 166.游 167.阳 168.裴 169.席 170.卫

171.查 172.屈 173.鲍 174.位 175.覃 176.霍 177.翁 178.隋 179.植 180.甘

181.景 182.薄 183.单 184.包 185.司 186.柏 187.宁 188.柯 189.阮 190.桂

191.闵 192.欧阳 193.解 194.强 195.柴 196.华 197.车 198.冉 199.房 200.边

百家姓第201—300名:

201.辜 202.吉 203.饶 204.刁 205.瞿 206.戚 207.丘 208.古 209.米 210.池

211.滕 212.晋 213.苑 214.邬 215.臧 216.畅 217.宫 218.来 219.嵺 220.苟

221.全 222.褚 223.廉 224.简 225.娄 226.盖 227.符 228.奚 229.木 230.穆

231.党 232.燕 233.郎 234.邸 235.冀 236.谈 237.姬 238.屠 239.连 240.郜

241.晏 242.栾 243.郁 244.商 245.蒙 246.计 247.喻 248.揭 249.窦 250.迟

251.宇 252.敖 253.糜 254.鄢 255.冷 256.卓 257.花 258.仇 259.艾 260.蓝

261.都 262.巩 263.稽 264.井 265.练 266.仲 267.乐 268.虞 269.卞 270.封

271.竺 272.冼 273.原 274.官 275.衣 276.楚 277.佟 278.栗 279.匡 280.宗

281.应 282.台 283.巫 284.鞠 285.僧 286.桑 287.荆 288.谌 289.银 290.扬

291.明 292.沙 293.薄 294.伏 295.岑 296.习 297.胥 298.保 299.和 300.蔺

常见复姓

复姓,又称复氏,指由两个及以上汉字组成的姓氏,是中华姓氏中比较特别的一支。复姓的来源较多,如“太史”从官名而来,“令狐”以封邑命名,“东郭”根据居住地设定,其他还有源于职业、先祖名、族系、少数民族改姓或自创等情形。复姓虽然少见,但因其常被武侠小说或影视作品“偏爱”,大家并不陌生。目前,“欧阳”是第一大复姓,有111.2万人。其他常见复姓人数为:“上官”8.8万人、“皇甫”6.4万人、“令狐”5.5万人、“诸葛”4.8万人、“司徒”4.7万人、“司马”2.3万人、“申屠”1.9万人、“夏侯”1.1万人、“贺兰”1.0万人、“完颜”0.6万人、“慕容”0.5万人、“尉迟”0.4万人、“长孙”0.3万人

滕国:孟子的试验田

小国

来自滕国的使者转述了滕国国君的邀请。沉吟之际,孟子眼前多半浮现出了曾经有过两面之缘的那个年轻人的样子。

自中年时起,孟子就像他的偶像孔子那样,带着弟子辗转四方,周游列国,向诸侯推销他的政治主张,以期获得经世致用的机会。这也是那个时代众多士人实现梦想的主要方式,从儒家到法家,从墨家到名家,莫不如此。那一年,逗留宋国期间,一个年轻人慕名而来。年轻人有着贵族的优雅和礼貌,同时又谦逊好学。年轻人是受国君之命出使楚国的。从楚国返回时,年轻人再次登门拜访。两次见面,谈话内容都一样——年轻人向孟子请教如何治理国家,尤其是如何治理一个小国家。

年轻人来自滕国,是滕国的世子,名叫姬宏。在和姬宏的交谈中,孟子指出,如同人人都可以把尧、舜作为榜样一样,国家无论大小,只要施行仁政,“犹可以为善国。”

不久,滕国国君去世,身为世子的姬宏继承君位,他就是后来因《孟子》而广为人知的滕文公。

滕文公上台伊始,便派使者向孟子请教了一个具体问题:如何为父亲办理丧事。孟子认为,“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也就是要守孝三年。三年里,只能穿粗服,喝稀粥。孟子的建议遭到了滕国臣民质疑,因为滕国以及滕国一向追随的鲁国,都没有这样的规矩。但是,在滕文公的坚持下,三年之丧如期进行,并最终得到了臣民认可。

三年里,滕、宋之间的大道上,总是奔走着风尘仆仆的滕国使者,直到孟子接受了滕文公的邀请,从宋国来到滕国。

滕州博物馆里的孟子及滕文公塑像 (聂作平/图)

关于滕国,孟子并不陌生,他的家乡与滕国近在咫尺。两千多年后的一个夏日早晨,我从山东曲阜城外的鲁国故城遗址公园出发,南行十余公里后,公路穿过了一座零乱的镇子。镇上,两排灰白的民居之间,矗立着一道色彩斑驳的牌楼,牌楼正中四个大字:孟子故里。这里,就是孟子出生之地凫村。凫村今属山东邹城,而邹城,正是孟子的父母之邦邹国所在。凫村继续南行数十公里,便由邹城进入了滕州,而滕州,则是滕国地望。由此可知,孟子的邹国与滕文公的滕国本就是鸡犬之声相闻的近邻。

滕州南部,东北—西南流向的薛河斜斜划过,河流两岸,大面积的玉米高过人头,细细的红缨在风中摇晃。间或有一片片或大或小的树林,高大的杨树发出哗哗的声响。哪怕没有农业经验的人也看得出来,这里是肥沃的精耕细作农业区。

似乎为了验证这一点,在滕州境内发现的北辛遗址、岗上遗址和庄里西遗址表明,这些遗址分属于从距今7千年到距今4千年的新石器晚期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如今,众多出土文物静静地陈列在滕州博物馆里,它们仿佛在向世人证明:自古以来,滕州就是一片宜于人居的热土。

和先秦时期的诸多方国相比,滕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地方志上说,“黄帝有二十四子,得姓者十四,其第十子封于滕。滕者,取水之腾涌为名也。”黄帝二十四子,得姓十四的说法,见诸于多种史料。以常理度之,这所谓的二十四子,可能并非黄帝的儿子,而是依附于黄帝部落联盟的二十四个部落。二十四个部落里,其中一个就是生息于薛河流域的滕国。滕国自黄帝时立国,历经上千年,直到商朝才因我们不知道的原因而灭亡。

周人以小邦周取代大邑商,这种蛇吞象式的改朝换代后,周人不可能对庞大的国土进行直接统治,是以采取了分封制。众多被分封的宗室中,有一个名叫姬叔绣,系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大约之前曾被封在错,故而史料上又称错叔绣。后来,姬叔绣被封往滕国,爵位为侯——这是周朝分封的诸侯中人数最多的一种,如鲁、齐、晋、卫等均为侯爵,而郑、秦、曹等为伯爵,楚、吴、越为子爵,级别在滕国之下。关于周滕的始封时间,另有一说认为在西周中期。但是,1978年,滕县出土了一件铜鬲,上有七字铭文:吾乍滕公宝尊彝。经考证,铜鬲制作于西周初年。这就以强有力的证据证明,周滕始封乃是西周初叶。

周制,各诸侯国初封的地盘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孟子》的记载是:“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人们印象中,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国,绝大多数的领土都远远超过这些规定,那是多年来大鱼吃小鱼式的不断兼并的结果。

所以,作为一个侯国,同时也作为一个几乎没有主动发起过战争,也没有吞并过邻邦土地的小国,滕国的地盘,一直保持着初封时的规模,即“百里”——按《春秋列国地理图志》估算,约250平方公里。这个弹丸小国,它的主要疆域在今滕州市西南部及相邻的微山县东北一隅。斯时,这一带还存在着另外两个小国:邾国和薛国。不过,同为小国,邾国有3300平方公里,薛国有1800平方公里,都较滕国为大。

小国如同小公司,在大鳄出没的商海,小公司容易破产、容易倒闭。而在强凌弱、众暴寡的丛林法则时代,小国犹如出没惊涛骇浪中的一叶小舟,随时可能因意想不到的风波而倾覆。所以,尽管走遍天下寻找赏识自己的诸侯,但包括孟子在内,其时的读书人并不看好滕这样的小国。这也是为什么孟子从不在自己的祖国寻求出路的原因——与滕一样,邹也是蕞尔小国。

但是,那个热情而执着的年轻人给孟子留下了深刻且美好的印象,于是,孟子接受了滕文公的邀请。

滕国,就此成为孟子政治思想的试验田。

邹城孟庙 (视觉中国/图)

仁政

身为小国之君,滕文公企图有所作为。然而,如此小国寡民,却让他不知道从何而作,从何而为。

他把孟子视作天赐良师。办完父亲丧事后,立即派使者把孟子从宋国接到滕国。

滕文公问孟子:我们滕是个小国,又不幸处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我们到底该依靠齐国还是楚国?

春秋时期,夹缝中的小国,往往在不同的大国间做选择,以寻求庇护。比较惨的是那种处于四战之地的小国,为了生存,不得不朝秦暮楚地走钢丝。滕文公此问,乃是题中之义。

孟子的回答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的话,我认为只有一个办法,“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孟子既不赞成滕文公依靠齐国,也不赞成滕文公依靠楚国,而是要滕文公提升自身实力。这实力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深挖护城河,修筑城墙,加强武备;另一方面更重要,那就是让国民与国家共情,为了保卫国家宁愿献出生命。

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他一生追求的治国理念:仁政。只有施行仁政,国民才会与国君齐心,与国家共情。而要施行仁政,最重要的有两点。孟子告诉滕文公,首先,“民事不可缓也”;其次,“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民事不可缓,就是君主为民办事不可拖延敷衍;恒产者有恒心,就是要让民众有固定的产业收入。这两点,印证了孟子最著名的判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至于具体的治国措施,孟子与滕文公也有过多次交流。要言之,孟子认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就是划分田界,实行井田制。通过井田制,民众便有了恒产。有了恒产,便有了恒心。此时,就要兴办学校,教化民众,以使“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形成“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社会风气,从而“天下平”。

孟子的这些观点,站在今天立场看,仍然具有相当的进步性。然而,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怀揣利器却不能见用于时代,乃是孟子的思想超越了他的时代。或者说,他不幸生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风云激荡的弱肉强食时代,其时,各大国之间竞相变法,惟一目的就是富国强兵,希望用大变活人一样的魔法,迅速变出一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国家,从而宰割天下,称霸诸侯。在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面前,孟子的仁政,如此缓慢,如此迂回,如此不合时宜。

孟子在世时只有一个知音,这个知音就是滕文公。滕文公对孟子言听计从,并把孟子的思想作为治国之道。假使当时有国际观察家的话,他们一定会惊讶地发现,当齐、楚这样的大国都在日夜谋求兵强马壮时,滕国这个方圆百里的小国,却从上到下都在讲仁政。

仁政治国,同样收到了一定成效。史称,滕国因之“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被人誉为善国。农家许行,在楚国听说滕文公的事迹后,带着几十号人前来投奔。他向滕文公表示:“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及后,又有儒家昆仲带着各种农具,从宋国前来投奔,并说:“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许行弃楚投滕和弃宋投滕,间接证明了滕文公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孔子追求过的治国境界:近者悦,远者来。

然而,在滕国居住两年后,孟子选择了离开。两年里,滕文公将孟子“馆于上宫”,饮食起居安排得十分周到,孟子享有国师般的崇高地位,他的政治理论,也在滕国付诸实践,可孟子为什么还要离开?

原因在于,滕国实在太小。250平方公里的疆土,在地广人稀的上古,其治下人民,至多不过一两万。因此,孟子深感难以大用。他还有更为远大的理想,他仍然固执地希望,能有齐国、魏国,至少也是宋国、鲁国这样的大中型诸侯采纳他的政治主张。对这位大哲来说,滕文公的追随固然令人欣喜,却不是他的目标所在。

对孟子的离去,滕文公是何反应,史料阙如。或许,如同孟子嫌弃滕国太小一样,身为滕国之君,滕文公同样会生出国家太小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叹。假设把一个万乘之国交给他,他也许会是另一个齐桓公、晋文公。

小国之君的悲哀就在于国小力弱,即便天纵英才,也得屈服于现实而难以有大的作为,就像我老家一句俗话说的那样:螺丝壳里做道场。浑身解数都使出来了,可空间只有这么大,前途也就只有这么远……

多年以后,当孟子穷数十年心血周游天下,既遭遇了无数冷眼,也收获了无数追捧后,他在垂暮之年回到了老家邹国。面南而望,平原那一端,便是古老而弱小的滕国。回首平生,孟子将会百感交集地发现,他努力推行的仁政,尽管有魏惠王这样的大国之君表示赞赏,但真正愿意付诸实践,给自己的政治理想提供一块乌托邦式的试验田的,只有那个方圆不过百里的小国。那时,孟子将会又一次想起那个星夜叩门的年轻人。然而,那张曾经英姿勃发的面孔已随时光湮没,早在几十年前就被黄土深埋……

滕国故城遗址里的滕文公楼 (聂作平/图)

故城

周朝分封之初,或者说当周天子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共主时,诸侯间虽然有爵位上的高低差异,但总体来说,他们同为周天子的屏藩,地位是平等的。至少,诸侯间尽管常有矛盾纷争,却很少兵戈相见,更没听说过有谁把另一个诸侯吞并了。随着春秋战国的到来,随着周天子渐渐沦为无人理睬的明日黄花,诸侯间不再平等。小国不得不仰大国鼻息,大国一发怒,小国便战战兢兢,被折辱乃至被兼并都是波澜不兴的小事。比如崛起于南方的楚国,竟先后灭掉了四十多个国家。其中,既有息、蔡这样的小国,也有越、鲁这样的大国。

在今天的滕州及周边,曾有过包括滕国在内的多个小国,称为泗上十二诸侯。小国周边,北有齐国,南有楚国。这些小国只好在齐、楚之间寻求平衡——有时还要加上春秋时实力最强的晋国,尽管它离泗上十二诸侯距离较远。

不过,对滕国来说,最使它屈辱也最使它深受威胁的既不是齐也不是楚,而是另一个中等实力的诸侯:宋。

宋国始受封者为商朝大臣微子启,级别很高:公爵。周天子如此礼遇殷商王室,乃是安抚所需。到春秋时期,宋国据有今河南东部及豫、鲁、苏三省结合部地区,疆域约3万平方公里——区区250平方公里的滕国与这个西南方的巨无霸邻居相比,就像兔子和老虎同台竞技。

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死后,宋襄公联合诸侯,为齐国平息了内乱,是以他自认有资格续承齐桓公的霸业。为了树威,宋襄公将鄫国国君处死,又将滕宣公扣压。在宋国胁迫下,滕国不得不与卫国、许国一道,听从宋襄公指令,北上伐郑。然而,即使滕国已经服从宋国,宋国仍不满意。尔后,趁着滕昭公去世,宋军两度以“滕人恃晋而不事宋”为借口,出兵伐滕——好在,春秋时还不像战国时那样动不动就灭国并土。滕国虽败,国家尚存。

周边的大、中型国家里,滕国一向与鲁国亲近。其原因,在于两国皆源自周王室,有着相同的血源。滕国不仅把鲁国视作宗主国,滕国国君还经常前往曲阜朝见。反之,鲁国对滕国也相当友好:滕侯与薛侯同时朝鲁,并在鲁隐公面前争首席。薛侯称薛国受封更早;滕侯称与周天子同宗。鲁隐公让滕侯坐了首席。此后,在滕、薛同时参加的活动中,鲁国均把滕国排在薛国前面。

但是,两番吊打滕国后,宋国却以滕国的宗主国自居。比如在宋国举行的弭兵之会上,宋国便宣称滕国是其附庸,没有资格会盟。诸侯城成周时,宋国命令滕国代劳。

弱国无外交,面对强大而又无礼的宋国,滕国只能忍气吞声——忍气吞声多年后,当兼并成为诸侯间的家常便饭时,前318年,滕国终于被末代宋君宋康王所灭。至此,这个立国700余载,先后传31任君主的古老小国不复存在……

滕州出土的西周初年的滕国青铜簋 (聂作平/图)

滕州城区东南,荆河从原野上流过,依托荆河两岸的林子,当地建有上善公园。公园北侧,荆河支流小荆河与荆河形成的夹角里,矗立着一座几十米高的土台。这里,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公台。 文公,即滕文公。地方史料相传,土台位于滕国都城内,滕文公的居所就在土台上。数百年来,历代都建有纪念性建筑,这些建筑屡建屡毁,屡毁屡建。如今我看到的,是1993年出品。文公台前,挺着一株粗大的槐树,树上的铭牌表明,它已经有1300年了。1300年,它刚刚栽下时还是唐朝。从唐朝到今天,时间足够漫长了;但从唐朝到滕文公时代,竟然还要漫长,漫长得足以让另一株小小的槐树苗,长成千年古木。

登上文公台眺望,四面都是平坦的原野,夏季风吹拂的树林和庄稼,翠绿得像一块块翡翠。就在一排杨树下,隐约隆起一道土埂,上面爬满杂草,一群羊正在低头啃食。那道隐约的土埂,就是前些年考古发现的滕国城墙——所以,包括文公台在内的这一区域,统称为滕国故城。秦朝统一天下后,滕国设滕县,汉朝改名公邱县。南朝刘宋初年,公邱县废。曾作过滕国都城,又做过几百年县治的小城,就此废弃。直到多年以后,才从考古工作者的铁锹下一点一点地露出本来面目。——滕州博物馆陈列的滕公鬲、滕侯鼎等青铜重器,都来自于荒烟蔓草的滕国故城。

考古表明,滕国故城由大小两城构成,小城位于大城城内中南部,夯土城墙高出地面三到四米,城基最宽处超过十米。小城外,有一方土台,那里,据说就是上宫遗址,也就是昔年滕文公把孟子请到滕国后,为他安排的国宾馆——如今,这座两千多年前的国宾馆,掩映在一片长势良好的玉米地里。玉米地尽头是一片树林,几个老太太坐在树下乘凉,见我走过,立即用狐疑的眼光盯着我。大约是为了发展旅游,当地沿着远古的夯土城墙,另修了一道砖石城墙。村道中央,立起一座简陋的仿古城楼。不伦不类的狗尾续貂,使人怀疑那些残存的夯土城墙,是否也是旅游经济驱动的当代产物。就在灰白的城墙上,不知哪位受了刺激的人儿歪歪斜斜地写下一行字:滕州没有爱。后面,画了一个巨大的心。

正值2023年暑期旅游旺季,上午,在曲阜,三孔门前,人头攒动,恍若集市。下午,在距曲阜仅几十公里的滕国故城,人迹罕至,门可罗雀。文公台前的槐树下,一个头发花白的工作人员团在椅子上,陷入了甜蜜的睡眠……

【参考书目:《春秋》《左传》《史记》《滕县志》《邹城市志》《春秋列国地理图志》《春秋大事表》】

聂作平

责编 杨嘉敏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