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鼠

盘桓的近义词(盘桓的近义词是盘旋吗)

时间:2024-01-15 19:36:32 作者:陪你演戏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每日一诗《归去来兮辞.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归去来兮辞并序

魏晋: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亲友大都劝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这个念头,可是求官缺少门路。正赶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那时社会上动荡不安,心里惧怕到远地当官。彭泽县离家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造酒饮用,所以就请求去那里。等到过了一些日子,便产生了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那是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是为了吃饭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像骏马奔驰一样急迫,自己请求免去官职。自立秋第二个月到冬天,在职共80多天。因辞官而顺遂了心愿,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归去来兮》。这时候正是乙巳年(晋安帝义熙元年)十一月。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刚刚看到自己简陋的家门,我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孩子们守候在门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树菊花还长在那里;带着孩子们进了屋,美酒已经盛满了酒樽。我端起酒壶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树(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着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这狭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独自)在园中散步,成为乐趣,小园的门经常地关闭着;拄着拐杖走走歇歇,时时抬头望着远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从山峰飘浮而出,倦飞的小鸟也知道飞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将落山,我流连不忍离去,手抚着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的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富贵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爱惜那良辰美景我独自去欣赏,要不就扶杖锄草耕种;登上东边山坡我放声长啸,傍着清清的溪流把诗歌吟唱;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序文注释

(1)耕植不足以自给:耕:耕田。植:植桑。以:来。给:供给。自给:供给自己生活。(2)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幼稚:指孩童。盈:满。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3)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生生:犹言维持生计。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术:这里指经营生计的本领。(4)长吏:较高职位的县吏。指小官。(5)脱然:不经意的样子。有怀:心有所动(指有了做官的念头)。(6)靡途:没有门路。(7)会有四方之事: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会:适逢。四方:意为到各处去(8)诸侯:指州郡长官。(9)家叔:指陶夔(kuí),当时任太常卿。以:因为。(10)见:被。(11)风波:指军阀混战。静:平。(12)惮:害怕。役:服役。(13)彭泽:县名。在今江西省湖口县东。(14)眷然:思恋的样子。归欤(yú)之情:回去的心情。(15)何:什么。则:道理。(16)质性:本性。矫厉:造作勉强。(17)切:迫切。违己:违反自己本心。 交病:指思想上遭受痛苦。(18)尝:曾经。从人事:从事于仕途中的人事交往。指做官。(19)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20)怅然:失意。(21)犹:踌躇、犹疑。望:观望。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22)敛裳:收拾行装。宵:星夜。逝:离去。(23)寻:不久。程氏妹:嫁给程家的妹妹。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24)情:吊丧的心情。在:像。骏奔:急着前去奔丧。(25)仲秋:农历八月。(26)事:辞官。顺:顺遂。心:心愿。(27)乙巳岁:晋安帝义熙元年。

正文注释

(1)归去来兮:意思是"回去吧"。来,助词,无义。兮,语气词。(2)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芜,田地荒废。胡,同"何",为什么。(3)既自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既,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此处可做"曾经"解。(4)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奚,何,为什么。惆怅,失意的样子。(5)悟已往之不谏:认识到过去的错误(指出仕)已经不可挽回。谏,谏止,劝止。(6)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来得及补救。谏,劝止,挽回。追,补救。(7)实迷途其未远: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太远。迷途,指出来做官。(8)是:正确。非:错误。(9)舟遥遥以轻飏(yáng):船在水面上轻轻地飘荡着前进。遥遥,飘摇放流的样子。以,表修饰。飏,飞扬,形容船行驶轻快。(10)问征夫以前路:向行人问前面的路程。征夫,行人。(11)恨晨光之熹微: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恨:遗憾。熹微,天色微明。(12)乃瞻衡宇,: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乃,于是、然后。瞻,远望。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的房屋。衡,通"横"。宇,屋檐,这里指居处。载(zài)欣载奔:一边高兴,一边奔跑。(13)稚子:幼儿。(14)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芜了,松菊还长在那里。三径,院中小路。汉朝蒋诩(xǔ) 隐居之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于少数友人来往。后来,三径变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就,接近。(15)盈樽:满杯。(16)引:拿来。 觞(shāng)。眄(miǎn)庭柯以怡颜: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眄,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的意思。柯,树枝。以:为了。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17)寄傲:寄托傲然自得的心情。傲,指傲世。(18)审容膝之易安:觉得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也非常舒服。审,觉察。容膝,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19)园日涉以成趣:天天到园里行走,自成一种乐趣。涉,涉足,走到。(20)策扶老以流憩(qì):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策,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游息,就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到处走走歇歇。(21)时矫首而遐观:时时抬起头向远处望望。矫,举。遐,远。(22)云无心以出岫(xiù):云气自然而然地从山里冒出。无心,无意地。岫,有洞穴的山,这里泛指山峰。(23)景翳(yì)翳以将入: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去了。景,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24)抚孤松而盘桓:手扶孤松徘徊。盘桓:盘旋,徘徊,留恋不去。(25)请息交以绝游:息交,停止与人交往断绝交游。意思是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26)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世事与我所想的相违背,还能努力探求什么呢?驾,驾车,这里指驾车出游去追求想要的东西。言,助词。(27)情话:知心话。(28)春及:春天到了。(29)将有事于西畴:西边田野里要开始耕种了。有事,指耕种之事。事,这里指农事。畴,田地。(30)或命巾车:有时叫上一辆有帷的小车。巾车,有车帷的小车。或,有时。(31)或棹(zhào)孤舟:有时划一艘小船。棹,本义船桨。这里名词做动词,意为划桨。(32)既窈窕以寻壑:经过幽深曲折的山谷。窈窕,幽深曲折的样子。壑,山沟。(33)亦崎岖而经丘:走过高低不平的山路。(34)木欣欣以向荣:草木茂盛。欣欣,向荣,都是草木滋长茂盛的意思。(35)涓涓:水流细微的样子。(36)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羡慕自然界万物一到春天便及时生长茂盛,感叹自己的一生行将结束。善,欢喜,羡慕。行休,行将结束。(37)已矣乎:算了吧!助词"矣"与"乎"连用,加强感叹语气。(38)寓形宇内复几时,曷(hé)不委心任去留:活在世上能有多久,何不顺从自己的心愿,管它什么生与死呢?寓形,寄生。宇内,天地之间。曷,何。委心,随心所欲。去留,指生死。(39)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心神不定,想到哪里去呢?遑遑,不安的样子。之,往。(40)帝乡不可期:仙境到不了。帝乡,仙乡,神仙居住的地方。期,希望,企及。(41)怀良辰以孤往: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怀,留恋、爱惜。良辰,指上文所说万物得时的春天。孤往,独自外出。(42)或植杖而耘耔: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植,立,扶着。耘,除草。籽,培土。(43)登东皋(gāo)以舒啸:登上东面的高地放声长啸,皋,高地。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舒,放。(44)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其自然走完生命的路程。聊:姑且。乘化,随顺大自然的运转变化。归尽:到死。尽,指死亡。(45)乐夫天命复奚疑: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复:还有。疑:疑虑。

参考资料:

1、陈振鹏 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上)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7 :601-604 .

2、张金英 等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新教材·语文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3 :125-126 .

文言现象

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横")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实为古今字)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

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词作动词,拄着)

②名词作状语: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时矫首而遐观(时:名词作状语,常常)情在骏奔(骏:名词作状语,像骏马)当敛裳宵逝(宵:夜晚,这里用作状语,在晚上)

③形容词作名词: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携幼入室(幼:形容词用作名词,儿童、小孩)幼稚盈室(幼稚:形容词用作名词,儿童、小孩)

④动词作名词: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⑤使动用法:眄庭柯以怡颜(怡:使动用法,愉快,使愉快)审容膝之易安(安:使动用法,使……安适)

⑥意动用法:乐琴书以消忧(乐:意动用法,以……为乐)悦亲戚之情话(悦:意动用法,以……为愉快)

⑦形容词作动词:善万物之得时(善,羡慕)

一词多义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四方之事(助词"的")悟已往之不谏 (放在句子主语与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

寻: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既窈窕以寻壑(探寻)

往:怀良辰以孤往(去往)悟已往之不谏(过往)

会:会有四方之事(恰、逢)相如闻,不肯与会(相见)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聚集)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一定)

行: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赵王畏秦,欲毋行(前往)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执行)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行为)琵琶行(文体之一)

策:策扶老以流憩(拄着)振长策而御宇内(鞭子)执策映长明灯读之(书)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策略)

时:时矫首而遐观(时常)善万物之得时(大好时光)寓形宇内复几时(时候,时间)

非:觉今是而昨非(错误的)富贵非吾愿(不是)

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古义:指做官。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 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古义:不久。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5)悦亲戚之(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

(6)于是怅然(慷慨)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古义:遗憾。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指发生某事。/泛指。

(9)(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10)知来者之可(追)古义:挽救,补救。今义:追赶,追求。

(11)策(扶老)以流憩古义:拐杖;今义:扶着老人。

(12)问(征夫)以前路古义:行人;今义:指出征的人

(13)既(窈窕)以寻壑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

(14)(景)翳翳以将入古义:阳光。今义:景色

5、虚词的用法(1)、以A、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词。使、让。) B、舟遥遥以轻飏(表修饰。"而")C、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D、乐琴书以消忧(连词。来,表目的。)E、聊乘化以归尽(连词,表顺承。然后) F、园日涉以成趣(连词,表结果。)G、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而") H、问征夫以前路(拿)(2)而A、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B、门虽设而常关(连词,表转折。)C、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D、鸟倦飞而知还(表承接)(3)之A、悟以往之不谏(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到往)C、悦亲戚之情话(取独) D、善万物之得时(取消句子独立性)

判断句(1)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2)富贵非吾愿

宾语前置(1)复驾言兮焉求("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3)乐夫天命复奚疑("疑奚")

省略句(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2)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介词,寓形"于"宇内复几时)(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4)耕植不足以自给(省略介词宾语,耕植不足以"之"自给)(5)足以为酒(省略介词宾语,足以"之"为酒)(6)景翳翳将入(省略宾语,景翳翳将入山)(7)云无心以出岫(省略介词,云无心以出于岫)

被动句(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介宾后置句(1)农人告余以春及(即"以春及告余")介词结构后置(2)将有事于西畴(即"于西畴有事)介词结构后置(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即"于武昌丧")介宾结构后置(4)问征夫以前路(即"以前路问征夫")介宾结构后置

赏析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起二句无异对自己的当头棒喝,正表现人生之大彻大悟。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是说自己使心为身所驱役,既然自作自受,那又何必怅惘而独自悲戚呢。过去的让它过去就是了。诗人的人生态度是坚实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出仕已错,归隐未晚。这一"悟"、一"知"、一"觉",显示着诗人把握了自己,获得了新生。"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此四句写诗人想像取道水陆,日夜兼程归去时的满心喜悦。舟之轻飏,风之吹衣,见得弃官之如释重负。晨光熹微,恨不见路,则见出还家之归心似箭。这是出了樊笼向自由的奔赴呵。连陆行问道于行人,那小事也真实可喜。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一望见家门,高兴得奔跑,四十一岁的诗人,仍是这样的天真。僮仆欢喜地相迎,那是因为诗人视之为"人子"而"善遇之"(萧统《陶渊明传》)。孩儿们迎候于门,那是因为爹爹从此与他们在一起。从这番隆重欢迎的安排中,已隐然可见诗子之形象。"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出处同上)。在欢呼雀跃的孩子们的背后,是她怡静喜悦的微笑。"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望见隐居时常踏的小径已然荒凉,诗人心头乍然涌上了对误入仕途的悔意;只是那傲然于荒径中的松菊,又使诗人欣慰于自己本性的犹存。携幼入室,见得妻子理家抚幼,能干贤淑。那有酒盈樽,分明是妻子之一片温情。多么温馨的家庭,这是归隐的保证。"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饮酒开怀,陋室易安,写出诗人之知足长乐。斜视庭柯,傲倚南窗,则写诗人之孤介傲岸。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诗人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日日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诗人的傲岸呵。"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此四句之描写,显然寄托深远。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评上二句:"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云"无心"而"出",鸟"倦飞""知还",确乎喻说了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评下二句:"闵晋祚之将终,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凋之节也。"日光暗淡,日将西沉,是否哀悯晋祚,姑且不论,流连孤松则显然象征诗人的耿介之志。本辞中言"松菊",言"庭柯",言"孤松",一篇之中,三致意矣。"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诗人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出游往求什么呢。"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亲人之情话,农人谈庄稼,是多么悦耳,多么真实。什么"应束带见"官的讨厌话,再也听不见啦。除了琴书可乐,大自然本来也是一部读不尽的奇书,何况正逢上充满希望的春天。"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驾车乘舟,深入山水,山道深幽,山路崎岖,皆使人兴致盎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大自然充满了生机、韵律,令人欢欣鼓舞,亦令人低徊感慨。万物畅育,正当青春,而自己呢,已近老年。"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省察生命之有限,愈觉自由之可贵。生年无多,何不顺从心愿而行,又何须汲汲外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帝乡即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可兼指佛教所说西方净土。富贵功名非我心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视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在士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明。他的人生态度是认真的、现世的。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此四句是诗人理想人生的集中描写。天好则出游,农忙则耕种,登高则长啸,临水则赋诗。劳动、自然、人文,构成诗人充实的全幅生命。"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二句是诗人人生哲学的高度概括。《周易·系辞》云:"乐天知命故不忧。"化、天命,皆指自然之道。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即实现了人生的意义,此足可快乐,此即为快乐,还有何疑虑呢!这是超越的境界,同时又是足踏实地的。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邓小军)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题未定草》)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而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管锥编》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和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

  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归园田居》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参考资料:

1、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68-274

2、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上).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601-604

3、张金英 等.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新教材·语文.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125-126

创作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义熙元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陶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404),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405),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异己和不义战争。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治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陶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参考资料:

1、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83-289

2、巨才 等.辞赋一百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95-96

题旨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气助词。

  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抒写作者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归隐田园的无限乐趣,表达了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寓情于景,情真意切,富有情趣;文字洗练,笔调清新,音节谐美,富于音乐美,结构严谨周密。

主旨和结构

  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序里已有说明;《宋书·陶潜传》则特别提到作者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本文的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本文的抒情线索:自责自悔——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表示辞官归田的决心。含两层:前一层是自责之词。诗人想到"田园将芜",故应归家,但心为形体所役使而不能自主,这是何等可悲啊!表明诗人已有归意。后一层是自恕之词。诗人已知过去求官为非,今日弃官为是,好比是入了迷途不远,还来得及回到正道上来,因而深感欣慰。这两层点明了全文主旨,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作者回到田园后的愉快生活。可分三层:第一层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含三节:前一节写乘舟返家途中既轻松又渴望抵家的心情;中间一节写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跟在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一节写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儿,有居室,有酒,有樽,差足。第二层写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也含三节:前一节写饮酒自遣,这是室中之乐;后两节写涉园观景,流连忘返,这是园中之乐。这是真正的隐者之乐,跟迁客们的闲适心情绝不相同。第三层写诗人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含四节:第一节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第二节写跟乡里故人和农民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张本;第三节写出游方式,"窈窕以寻壑"应上"或棹孤舟","崎岖而经丘"应上"或命巾车";第四节写出游中所见,前两句写农村初春生机勃郁的景象,后两句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张本。

  第三部分(第4段)抒发诗人"乐天安命"的情怀。含三层:前一层紧承上文"吾生之行休"而自问,这是一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有振起下文的作用;下面两层是作者自答,"富贵"两句从反面作答,重在说"富贵"而以"帝乡"为陪衬,中间四句从正面作答,用形象化的手段表明自己快然自足于隐居生活,最后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点出"乐天安命"的思想,卒章显志。

  三、淡远潇洒的风格

  欧阳修对这篇文章推崇备至,尝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归去来兮辞》一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大意是,本文虽然采用了楚辞的体式,但作者能自出机杼,不受楚辞中怨愤、悲伤情调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种淡远潇洒的风格。例如,作者辞官是因为鄙弃官场的黑暗,但文中并无只言片语涉及官场中的黑暗情形,而只说自己"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对已往的居官求禄,也只说"不谏"和"昨非",不作更深的追究;他决定今后不再跟达官贵人来往,也仅用"息交以绝游"一语轻轻带过,胸怀何等洒脱,是见役于物的人做不到的。又如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极为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句句如从肝肺中流出,而不见斧凿之痕。这种淡远潇洒的文风,跟作者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应当指出,《五柳先生传》中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桃花源记》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归去来兮辞》中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所有这些语句全都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他希望出现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能从事和平劳动的社会。

  "但渊明究竟不是一个自了汉。他不完全提倡一个消极的躲避的办法。故桃花源也遂成为积极的理想,社会的模范,像'乌托邦'(Utopia)、'共和国'(Republic)、'新大西洋'(NewAtlantic),那样的一个'避'秦之地。避秦之地终于是一个寓言的世界,于是五柳先生遂不得不逃于酒,在醉乡里,也就是在理想国里,躲了过去。渊明全部理想几全可以此释之。所以他不仅是一位田园诗人,彻头彻尾的诗人,而且是伟大的政治理想家。"

参考资料:

1、张金英 等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新教材·语文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3 :125-126 .

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部编版中招语文课内词语汇总⑬(九年级下①②单元)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第1课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隧洞(suì dòng):隧道。

蜗行(wō xíng):像蜗牛那样慢行,比喻行动迟缓。

淤滩(yū tān):淤泥形成的滩地。淤,水道被泥沙阻塞:淤塞,淤积,瘀滞;河沟中沉积的泥沙:淤泥;同“瘀”。

驳船(bó chuán):用来运货物或旅客的一种船,一般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拉着或推着行驶。

簇新(cù xīn):极新;全新。簇:聚拢在一块儿,聚集成一团,簇拥,花团锦簇。也用于聚集成团的东西:一簇鲜花。

笑涡(xiào wō):同“笑窝”,酒窝儿。

喷薄(pēn bó):形容事物出现时气势壮盛。

伤痕累累(shāng hén lěi lěi):形容人心理和身体受过很多伤,已疲惫不堪。

第2课 梅岭三章

旌旗(jīnɡ qí):各种旗子。

阎罗(yán luó):佛教称管地狱的神。也叫阎罗王、阎王、阎王爷。

捷报(jié bào):胜利的消息。

血雨腥风(xuè yǔ xīnɡ fēnɡ):形容残酷的景象。

取义成仁(qǔ yì chénɡ rén):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第3课 短诗五首

漫漫(màn màn):长而无边的样子。

装饰(zhuāng shì):在身体或物体的表面加些附属的东西,使美观;也可以直接指装饰品。

舵手(duò shǒu):操舵驾驶船的人,也用来比喻把握方向的领导者。

第4课 海 燕

苍茫(cāng máng):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苍,是指天的颜色,茫,形容辽阔,无边际。

高傲(gāo ào):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人;极其骄傲。

海鸥(hǎi ōu):一种海鸟。

飞窜(fēi cuàn):飞逐。

蠢笨(chǔn bèn):笨拙;不灵便。

翡翠(fěi cuì):一种生活在水边的鸟。也是一种成分为硅酸钠铝的玉石。注意“翠”的字形与读音。

困乏(kùn fá):疲乏,也用来指经济、生活困难。

熄灭(xī miè):指物体不再燃烧。

第二单元

第5课 孔乙己

荤菜(hūn cài):用鸡鸭鱼肉等做的菜。

侍候(shì hòu):伺候;服侍。

伤疤(shāng bā):1.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痕迹。2.比喻过去的错误、隐私、耻辱等。

哄笑(hōng xiào):许多人同时大笑。哄,多音字,也读hòng,起哄。一哄而散,形容聚在一起的人一下子吵吵嚷嚷地走散了。

笔砚(bǐ yàn):笔和砚。泛指文具。

品行(pǐn xíng):有关道德的行为。

拖欠(tuō qiàn):超过期限,长期欠着不归还或不支付。

附和(fù hè):随着别人说或做。

恳切(kěn qiè):形容态度诚恳,心情急切的样子。

惋惜(wǎn xī):表示同情、可惜。

门槛(mén kǎn):门框下端挨着地面的横木条、石条或金属条。槛,多音字,也读jiàn,直栏横槛,栏杆。

夹袄(jiá ǎo):双层的上衣。

乱蓬蓬(luàn péng péng):形容散乱不齐。

唠唠叨叨(láo lao dāo dāo):说话啰唆,一说起来没个完。

不屑置辩(bù xiè zhì biàn):认为不值得分辩。

第6课 变色龙

筛子(shāi zi):用竹条、铁丝等编成的有许多小孔的器具,可以把细碎的东西漏下去,较粗的成块的留在上面,以达到分选的目的。

坎肩(kǎn jiān):不带袖子的上衣(多指夹的、棉的、毛线织的)。古时也称半臂,南方多称背心。

旗帜(qí zhì):旗子,也比喻榜样或模范,或者比喻有代表性或号召力的某种思想、学说或政治力量等。

荒唐(huāng táng):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也指行为放荡,没有节制。

洋溢(yáng yì):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温情(wēn qíng):温顺体贴的情意。

惦记(diàn jì):经常记在心里。

恐吓(kǒng hè):威胁人,使害怕;吓唬。

无精打采(wú jīng dǎ cǎi):形容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

无缘无故(wú yuán wú gù):没有任何理由或根据。

异想天开(yì xiǎng tiān kāi):指想法很不切实际,非常奇怪。异:奇异、离奇。异想:不可思议的想法;天开:上天给以的启示。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象力。

第7课 溜 索

迟疑(chí yí):犹豫不决。

盘桓(pán huán):1.逗留;徘徊。2.回环旋转。

探视(tàn shì):探望;看望。

俯身(fǔ shēn):弯腰向前向下,有时同时弯膝。

顷刻(qǐng kè):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当于一会儿。

千钧之力(qiān jūn zhī lì):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钧,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也指制陶器所用的转轮;同志也是一个敬辞,用于对尊长或上级等意思。

战战兢兢(zhàn zhàn jīng jīng):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战战,因害怕而发抖。兢兢,小心的样子。

第8课 蒲柳人家

烟囱(yān cōng):建造在屋顶上的竖立构筑物,包括建造在屋内的排除烟、难闻的烟气或气体的一个或几个烟道;尤指其伸出屋顶的部分。

驾驭(jià yù):比喻掌握控制;支配。

熏陶(xūn táo):被一种思想、品行、习惯所濡染而渐趋同化。

隐匿(yǐn nì):隐瞒;隐藏。

憋闷(biē mèn):烦闷、委屈、烦恼不能发泄或心里有疑团,心情不舒畅;由于透不过气来而心胸发闷。

掂量(diān liang):托在手里上下动动以试重量,也指再三考虑,斟酌。

礼聘(lǐ pìn):以尊敬的方式聘请。“聘”注意与“骋”的区别。

一气呵成(yī qì hē chéng):形容文章结构紧凑,文气连贯。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紧凑,迅速不间断地完成。有一个很好的近义词:倚马可待,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等完稿。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快。南朝·宋·《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掇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袁虎云:“当令齿舌间得利。”

不知好歹(bù zhī hǎo dǎi):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妙手回春(miào shǒu huí chūn):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

两肋插刀(liǎng lèi chā dāo):指为朋友敢于冒险,甚至牺牲生命。形容重情义、讲义气。由“秦叔宝为朋友两肋庄走岔道”的传说演变而来。隋朝末年,山东好汉秦琼(字叔宝)在县衙当差。县太爷接上峰指令缉拿境内“响马”要犯,就派秦叔宝带领众捕快实施抓捕。秦叔宝结交的江湖朋友中,就有一些“响马”英雄。秦叔宝接上司抓捕令后,为搭救朋友,先派人暗中通知被缉捕的朋友躲避;在抓捕途中,故意带领众捕快走岔道,以保护这些“响马”朋友。最后,抓捕行动失败,秦叔宝遭牵连,险些丧命。后来说书艺人为歌颂秦叔宝当年帮朋友脱险而故意走岔道的“千秋义举”,岔道口附近的村庄称作“两肋庄”,由此产生了“秦叔宝为朋友两肋庄走岔道”的神奇故事。“岔道”谐音“插刀”,最后演化成“为朋友两肋插刀”。

如坐针毡(rú zuò zhēn zhān):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天伦之乐(tiān lún zhī lè):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望眼欲穿(wàng yǎn yù chuān):形容盼望殷切。

认识成语“首鼠两端”[斗室研学]

农历2020年是庚子鼠年,鼠年谈鼠未免会谈到一些带“鼠”字的成语,而最容易产生歧义的成语就是“首鼠两端”。总有人错误的认识是前后不一致,或首尾不同等。在这儿给大家做一个详细地解释。

成语:首鼠两端

拼音:shǒu shǔ liǎng duān

解释:首鼠,又作“首施”、“踌躇”等,双声连绵词,表犹豫不决;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又动摇不定。(易误解为行为前后不一致)

出处:1、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儒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2、《南齐书·氐传》:“ 梁州 刺史 范柏年 怀挟诡态,首鼠两端,既已被伐,盘桓稽命。”

3、宋·陆佃《埤雅·释虫》:“鼠性疑,出穴多不果,故持两端者,谓之首鼠。”

4、《陈书·虞奇传》:“首鼠两端,唯利是视。”

5、《明史·傅珪传》:“吾侪死不偿责,诸公安得首鼠两端。”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1、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12章:“首鼠两端,似不是大论文家的态度。”

2、何得~,坐待灭亡。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

3、面对失控的中国楼市,决策者们不宜首鼠两端,而应果断采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回归,彻底消除房地产市场的投机炒作行为。

4.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在中华大地上迅速蔓延,卫生防疫部分应当立刻行动起来抗击疫情,千万不可首鼠两端。

【近义词】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反义词】当机立断、干脆利落

【常用】常用成语

【结构】偏正式成语

【词性】贬义成语

词语辨析

首鼠两端一词,最初因为望文生义,被很多学者认为是“鼠探首出穴,左右两顾”之貌。

这一问题过了很多年都没有解决,直到近代才有人提出:“首鼠”与“踌躇”是迭韵连绵词,都是“流遇”韵尾,因此才改变了众人的认知。

可见汉语词性在某些情况下,并不能仅仅从语境、字义去判断,辅以音韵能更好的考据。

成语典故

灌夫,汉初颍阴(今河南许昌市)人。父亲灌孟,本姓张,在“颍阴侯”灌婴家作门客,后来就改姓灌。汉景帝时,讨伐吴、楚七国叛乱,灌夫父子同时从军,共同属窦婴麾下。在这次战事中,灌孟阵亡,灌夫也因深入敌阵,奋不顾身,受了重伤。灌夫的勇名,当时传遍天下,大将军窦婴很赏识他。

窦婴是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的堂侄。在平定七国之乱的战事中是有功劳的,受封为魏其侯,但景帝并不信任他(参看“沾沾自喜”)。武帝接位以后不久,窦太后去世,窦家的势力就更加衰落了。这时,皇亲国戚中势力最大的要算田蚡。

田蚡,是汉景帝王皇后的亲兄弟,也就是武帝的亲舅舅。比起窦婴来,田蚡晚一辈,年纪也轻得多,可是他仗着这种特殊关系,当上了丞相,对于失势的窦婴以及其他文武大臣,都不放在眼里,连武帝也奈何他不得。那般趋炎附势者,都归附田蚡。相形之下,窦婴的门庭显得冷落多了。这时,灌夫作了几任地方官,因事被免职,闲居在长安,他同窦婴都有牢骚,因此意气相投,倒很亲热。

田蚡续娶时,大排筵席,所有贵族和满朝大臣都去贺喜。窦婴约灌夫同去敷衍一番,灌夫鄙视田蚡,不愿意去,窦婴再三劝说,才勉强一同前往。在宴会上,按当时习俗,宾主都要轮流敬酒。灌夫向田蚡敬酒时,田蚡却不喝,向灌贤敬酒时,灌贤又只顾同程不识交头接耳地说话。灌夫的满腔怒气,正无处发泄,便大骂灌贤说:“我平日就看程不识不值一个小钱,我是长辈,向你敬酒,你站都不站起来,还学什么小娘腔咬他的耳朵说话!”(参看“一钱不值”)[2]

当时,田蚡见灌夫破口骂人,立即下令把他逮捕。有人劝灌夫向田蚡磕头赔罪,他不肯,还说了一些刺耳的话。田蚡就把他押下牢狱,并把灌家亲属全部拘禁,准备满门处死。窦婴怪自己不该劝灌夫同去贺喜,以致闹出了这场大祸,便拿出钱来,四处托人疏通,并且上书求见汉武帝申诉道:“灌夫酒醉得罪丞相,罪不至死,请求作主裁决。灌夫是有名的勇将,当年他父亲阵亡,他曾匹马单枪,杀入吴军,身受几十处创伤,还不肯退下,谁不知道他是国家难得的壮士,现在为了一杯酒的小事而全家抄斩,恐怕太过分了。”可是田蚡却竭力说灌夫横行霸道、无法无天,在家乡颍川广积家财,欺压良民,而且排斥皇族,真是罪大恶极。窦婴一怒之下,揭露了田蚡的贪污舞弊等种种劣迹,田蚡也就肆口诬控窦婴、灌夫招纳豪侠,图谋不轨。两大皇亲,一时吵得不可开交。汉武帝也难于决断,就叫大臣们发表意见。

御史大夫韩安国(长孺)吞吞吐吐地说:“魏其侯说,灌夫平时有功无过,酒后失言,不应当陷于重罪,这话是对的。丞相说,灌夫胡作非为,危及国家。这话也不错。究竟怎么处理,还是凭陛下圣明定夺!”其余大臣,有的也不痛不痒说一两句,大多数人都不敢开口。当时只好不欢而散。田蚡坐车离宫,在宫门口看见韩安国正在前面走,就叫他上车同行,埋怨他道:“长孺!你应当同我一起对付那个秃翁(指窦婴,讥辱他没有官职),为什么首鼠两端呢?”

“首鼠两端”,是进一步、退一步,又要顾这头、又要顾那头的意思。比喻疑虑不决、没有主见、畏畏缩缩、哪一方面都不敢得罪。

至于“首鼠”两字的一般解释为:“首鼠,一前一却也”。《埤雅·释虫》说:老鼠性多疑,走出洞外时,总是两头观望,畏首畏尾,所以叫“首鼠两端”。但《后汉书》的《邓训传》作“首施两端”,《西羌传》又作“首尾两端”。《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又有“缓则首鼠”的说法。有人把“首鼠”解释为迟疑。还有人说“首鼠”和“首施”,都是“踌躇”的音变,“首鼠两端”或“首施两端”,其实都是“踌躇两端”的意思,也就是又想顾头又要顾尾、踌躇迟疑的意思。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