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民俗 > 指纹命理

正五行属性是什么(政五行属性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1-20 23:11:30 作者:鹰视狼顾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汉字那么多,为何偏用“正”字来计数?

如果问你搞一个投票用什么来计数,多数中国人都会想起一个字——正。哪怕是小学时选个班长,都会采用“正”字来计数。每逢投票选举后时,投票表决的现场监票、唱票和计票人常用“正”字记票数。并以此排出醒目的先后顺序。

甲骨文、金文和小篆的“正”字,字形大致相同,下面都是“止”字,是脚趾的形状,表示用脚在走路。走向哪儿?甲骨文的上方是个空廓的“口”,金文和小篆变成了一横。不管这形状如何变化,都是表示在走向城镇。走向城镇并非是去游玩,而是有征战讨伐的意味。所以“正”字的本义是攻打、征战、征服的意思。又因为人们直奔目标而去,所以“正”字后来又作正中、正直来解释。由于后来“正”字多用来表示正中、正直等意思,人们就另造一个“征”字来表达征服、征战。

“正”字由正中、正直这层意思又引申为人的品行端正、正直;由于“正”代表标准方向,表示正确,所以又表示正面,如若错了,改过来便是改正;符合标准是正常;正式的文件为正本;符合事实的为正确;符合规定的为正规;符合传统的派系为正宗;纯正的颜色为正色;正经的事为正事;官方编写的历史为正史。

甲骨文、金文里的“正”字

“正”是中国古代大数单位之一。“大数”,《算法统宗》所言,指一及一以上的进位单位数:一、十、百、千、万;亿、兆、京、垓、秭、穰、沟、涧、正、载、极、恒河沙、阿僧祗、那由他、不可思议、无量数。“亿”至“载”十个数名称最初见于汉朝徐岳的《数术记遗》。该书说“黄帝为法,数有十等。及其用也,乃有三焉。十等者,亿、兆、京、垓、秭、壤、沟、涧、正、载。三等者,谓上、中、下也。其下数者,十十变之。若言十万日亿,十亿日兆,十兆日京也。中数者,万万变之,若言万万日亿。万万亿曰兆。万万兆曰京也。上数者,数穷则变,若言万万曰亿,亿亿曰兆。兆兆曰京也。”

由此看来,“正”在古代是一个很大的计数单位,代表的是10的四十次方。而现在所称“正”字计数,仅仅指使用“正”字的笔画来表示5这个数字,和古代的计数单位“正”非同一概念。

然而,中国的古人并非一开始只用“正”字来计数的,早些时候,采用的则是“尚”字计数。

根据《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白屯纳官会》,可以得出两个结输:“尚”“上”二字相通,“尚”字即大“上”字;“尚”字是用来计数的,一个完整的“尚”字有十点,表示数目为十。《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文字为楷书或行书字体。“尚”字用于计数,在《吐鲁番出土文书》中总共出现了92次,在《唐神龙二年(公元706年)白屯纳官会粮帽》中出现了46次;在《唐道俗藏钩文书》、《唐真观某年某老、小、寡户计数帐草》、《唐西州高昌县顺义乡户别计数恨》中出现了46次,其中有10例是以不完整的字形出现。这10个不完整字形是解“尚”字计数时写作十笔的开键。

但是以今天的笔画数来看,“尚”字是八画,但是计数时,则是十。在唐代和平里的人户统计中,见到文书如下:  

很显然,这里按“手实作分乡账”时,分别统计老、丁、中、小、宴等户,分别有若干,而画“尚”字分别统计。一个完整的“尚”字,即代表十户。

通过文书中的不完整字形,可以发现,唐人用“尚”字作计数符号时,笔画与作为一般用字的“尚”有所不同。用作计数符号时,“尚”字的笔书横折钩被拆分成了“一”和“丨”雨个笔书,“尚”里“口”的横折也被拆分成了“一”和“丨”两个笔画。这样,“尚”字就由八个笔书成了十个笔数,笔顺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大概基于此,因为“尚”字的笔顺在计数时跟日常书写有不同,这样一来很容易导致出错。“正”字则不同,“正”字只有横竖两种笔画,这样书写时不会写错。同时,还有十进制和五进制的选择,也是原因之一。

纯粹从数学角度来看,各级单位的换算,自然以采用十进制为好,这早已是人类的共识。但是自古以来事实上存在种种的非十进制。这是因为上古的人并非事先认定十进的原则,然后才制定各级单位。原始的度量衡往往是以人体的器官——手、足——为器具的。《大戴礼记·主言》:“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就是说指宽为一寸,掌宽为一尺,伸长手臂为一寻。长度方面,还有一举足为跬,再举足为步。《小尔雅·广器》谈到古代计算米的容积用抓捧法:“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四谓之豆。”这些单位之间一般都不可能是十进。

同时,某些单位的进位取决于事物本身的客观划分。如一年四季,农历一个月二十九天多,就不能削足适履,拿十进制去改变其划分。再则,地区、人群的各单位层次之间的数量关系,要根据工作需要和方便来确定。如一班几个组,一组多少人,弹性很大,不一定要十进,也可以几种进位同时并存。

最早的十进制和算术运算物证Da型陶支架,出土于距今7500~8500的湖南省澧县梦溪镇五福村夹河北岸八十挡遗址

因为十进制基数毕竟较大,世纪使用起来就不如五进制那样方便,可适用性强了。

相比而言,五进是除十进外用得最多的一种进级制。因为每只手有五个手指,扳着指头计数是最早的计数方法,“五”曾作为方便易记的计数单位,至今还留下“屈指可数”、“一五一十”、“五风十雨”(五日一风,十日一雨)的成语。杜牧《阿房宫赋》夸张楼阁之多与密,也说“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五进计时有五日为一候,五更为一夜,还有五点为一更,所以《阿Q正传》中有“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蓬船到了赵府的河埠头”。其他还有帛五匹为一束,步弓丈地一弓为五尺等。    

就是实行十进制,五进仍可作为十进的半步走而存在,附属于十进而对十进起补充作用。上古以贝壳为货币,五贝串在一起称串,两串为一朋即十贝。南宋以后五斗为一斛,两斛为一石。算筹纵式用一横,横式用一竖代五,算盘梁上一珠当五,都是十进制范围内的一个小计。    

十以下的计数小单位,一个是二,如抓鸡蛋、水果时点数:“一双、两双……”;另一个就是五,如数一叠纸时口中念道:“一五,一十,十五……”今日统计选票之类画“正”字,也因为“正”字有五笔,先以五为小计,便于累计和总计。    

倍数之中,对于五倍还专门造了一个单音词来表示。“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佰,或相干万。”(《孟子·滕文公上》)“蓰”就是五倍,也可泛指几倍。    

有些不涉及单位之间进级的事物,也爱以五数为习惯性计量。如里程中的五里,古时距城五里立牌,至今留下不少五里牌的地名;《后汉书·张楷传》说张楷好道术,能作五里雾;《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开头的起兴句,也是“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又如容积中的五斗,东汉张道陵创立五斗米道,陶渊明辞官不干称为“不为五斗米折腰”。

老式火车票上“五里牌”地名

久而久之,在中国古代,“五”为最常用的计数基数符。因五与易的五行对应,表示“要素完整”的意思,古人们将其设定为一个整数。古人又将由五个横竖所组成的“正”,用于日常生产经商中的计数发生“二”的时候,就划最上面第一横,然后就是第二划――最中间的竖,直到“正”字完成,也即满五,再另写下一个“正”。

严格来说,中国广泛使用“正”字计票起源于戏院的“正”字计数。它是由数十年前上海戏院中的司事们记“水牌账”演变来的。清末民初,上海人把戏院习为称“茶园”。它的舞台为正方形,楼上的座位叫“花楼”,左右偏座叫“包厢”,这两种座位大都是由达官贵人等预先包下,以便他们携带娇妻艳妾看戏时.不与“下里巴人”混杂在一起。楼下为正厅,座席前设有八仙方桌,可以品茶吃酒;后座则摆放条凳.票价最为低廉。

那时剧院还没有门票,仅由“案目”(戏院中的服务员)在戏院门口招徕看客,并领看客入座。每领满五位入座,司事(记账先生)便在大水牌(类似黑板)上写出“正”字,并标明某案目的名字。稍后由案目负责计数、收费。此法后来随着实行门票制而被戏院废弃了。但它作为一种简明、易懂且便于公众监督的计数方法却一直流行于民间。后来人们遂把它引人选举投票过程专供计数用。

据说日本是在明治之后。也逐渐开始使用“正”字计数。而在江户时代,日本人则是常使用“玉”字来计数的,1657年由藤冈茂元编写的《算元记》中,记载了使用“玉”字计数的方法。之所以使用“玉”字计数,日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商人经常用到算盘进行计算。而“珠”通“玉”字.由此开始使用“玉”字计数。另二种说法是商人计算的都是金、银之类贵重的东西,因此使用“玉”字象征着贵重的东西。但是“玉”字写起来,又很像数字“五”。所以后来这种计数方法被慢慢淘汰掉。到了明治之后,人们便开始使用“正”字来计数。

“正”字对于中国人来说,书写简单,符合比较通行的五进制算法,同时文字本身含义也符合中国人一贯的行为信仰。综合以上,就不难理解为何汉字那么多,只有“正”字计数法流传至今并深刻于每个中国人基因中了。

参考资料:《中国数文化》吴慧颖;《“尚”字计数法新证》谷雪洋,张显成;《跋西州“白涧屯”纳粮账中的“执筹数函”》朱雷;《敦煌变文字义通释》蒋礼鸿;《一字一世界》颜煦之;《与人说正》张百年;《横平竖直好一个“正”》孙祥虎。

正道|数字中的世界:你知道五行、五事、八政、五纪说的是什么吗?

【扬扬导读】《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即“上”,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从尧、舜开始,到春秋中期约1500年的历史。其内容主要是帝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展示古人(尤其统治阶级)基本观念和实际作为,对后世影响深远。

【原文】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晰,聪作谋,睿作圣。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祭,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日宾,八曰师。

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译文】

一、五行:第一叫水,第二叫火,第三叫木,第四叫金,第五叫土。水向下面润湿,火向上面燃烧,木可以弯曲伸直,金属可以改变成不同形状。土可以种植庄稼。向下润湿的水产生咸味,向上燃烧的火产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产生酸味,改变形状的金属产生辣味,种植庄稼的土产生甜味。

二、五事:一是态度,二是言论,三是观察,四是听闻,五是思考。态度要恭敬,言论要正当,观察要明白,听闻要聪敏,思考要睿智。态度恭敬,臣民就严肃。言论正当,天下就大治。观察明白,看问题就明晰。听闻聪敏,就能谋断正确。思维睿智,就能成为圣明的人。

三、八种政务:一是管理粮食,二是管理财货,三是管理祭祀,四是管理民居,五是管理教育,六是管理治安,七是接待宾客,八是管理军事。

四、五种记时方法:一是年,二是月,三是日,四是观察星辰,五是推算周天度数。

天干十个汉字各是什么意思?

我国古人很早就创造了天干地支,其中天干有十,分别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汉字表示;其中地支有十二,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十二个汉字表示。古人创造天干地支的初衷就是为了纪时,故表示天干地支的所有汉字的本义都必然与时间有关。随着时间的变化,任何事物都会经历五个不同的阶段并显示各阶段的不同属性,也就是天干地支都有五行属性。天干十字的五行属性分别是甲、乙属木,季节在春天;丙、丁属火,季节在夏天;戊、己属土,季节在夏秋之间;庚、辛属金,季节在秋天;壬、癸属水,季在冬天。下面,我们就结合五行属性及季节特点,谈谈表示天干的十个汉字的意义。

甲与乙,五行属木,季在春天。春天是阳气发泄,万物出达的时候,故甲与乙必是春天的状态及属性。甲字的甲骨文是草木含苞顶壳而欲出的形象。《说文解字》说:“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说文》的解读无疑从阳刚的一面说出了“甲”是春天的本质状态及其属性。不过,所谓“东方之孟”的说法似有待商榷,因为“从木戴孚甲之象”并不符合孟春之月的物候,而是仲春之月的物候,或笼统讲是春天的物候。

《说卦传》曰:“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后天八卦中,震居正东方之位,为仲春之卦也,是万物始出之时。《礼记·月令》云:“是月(仲春之月)也,日夜分,雷始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从惊蛰开始,才是草木萌发,蛰虫咸动,万物始出之时。严格地,做为天干之首的“甲”,应是仲春之月,春分日前后的物候。《易·蛊卦》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蛊卦》是由《泰卦》变化而来的,正是仲春之卦,节气包括惊蛰和春分。所谓“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就是指《蛊卦》的天时正是在春分日前约十五天加春分日后约十五天。“三”在古文中泛指多,“三日”就是多日,这里约为十五日。

“甲”作为天干之一的本义是指草木含苞顶壳而萌发的形象,突出春天阳气发泄,生机盎然的特征,象征阳刚进取的春天。由于“甲”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包裹草木花芽的硬壳,故引申而泛指起包裹作用的坚硬的外壳,譬如盔甲。这就突破了“甲”作为天干的本身意义。《易·解卦》曰:“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这里的“甲”就不再是作为天干的本义,而是指包裹百果草木种籽的外壳。《解卦》是由《观卦》变化而来的,天时曰戌,季秋之卦。“甲坼”就是指季秋之月,果实种籽已完全成熟,莫不脱离母体而分散也。

甲与乙作为天干之属,天时五行完全一致。“甲”是草木含苞顶壳而萌的形象,“乙”是植物屈曲向上生长的形象和状态。“甲”突出草木萌动,生机勃发之刚健的一面,而“乙”突出草木屈曲婀娜之柔嫩的一面,故“甲”为阳而“乙”为阴。《说文解字》云:“乙,象春艸木冤曲而出,阴气尚彊,其出乙乙也。”乙作为天干之一,其本义就是指春天草木屈曲向上而生长的状态,突出春天万物生长而柔嫩的一面,象征婀娜柔嫩的春天。

丙与丁,五行属火,季节在夏天。夏天是万物皆相见而无有内者的季节,故丙与丁必是夏天的状态和属性。《礼记·月令》云:“是月(季春之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所谓“不可以内”,就是说季春之月,万物必会全部出达,若夏季来临还末出达,则再无出达的机会,败于内也。《易》以离卦象征夏天,《说卦传》曰:“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万物皆相见”是夏天最显著的状态及属性,而“万物皆相见”的状态莫过于大门敞开,一览无余,无所闭藏。观夫“丙”字甲骨文字形,正是大门敞开,户扇全无的形象。

《说文》:“丙,位南方,万物成,炳然。阴气初起,阳气将亏。从一入冂。一者,阳也。丙承乙,象人肩。”徐锴注曰:“阳功成,入于冂。冂,门也,天地阴阳之门也。”实际上,《说文》的解释以及徐锴的注释并不完全正确,却有可取之处。比如“丙,位南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万物成”却明显错了,万物成于秋而不在夏,应该是“万物现”而“炳然”。《说文》和徐锴在释“丙”时均提到“冂”,说明丙字从冂,冂字像门却无任何门户,是敞开着,起不到门的作用,故冂的意思是指野外,无任何遮挡,万物皆相见也。丙的甲骨文字形就是一个敞开的门,门内的陈设一览无余,万物皆相见也,引申为显著、明亮。

丙与门有关,而丁也应该与门有关。笔者认为,丁应该就是顶门杠,顶门杠的形状就是一个“丁”字。上古时没有顶门杠,只有顶门石,用一块石头顶在门边,以防止门被顺便打开,故丁字的甲骨文原像一块石头。后来有了木质的顶门杠,于是丁字的甲骨文下面又多出一竖,这就是顶门杠的形象了。顶门杠虽然短小,却一杠顶门,众夫难开,显得非常强壮有力,所以“丁”又引申为形容强壮有力,又引申指年轻强壮的男子。至于《说文》所谓“丁,夏时万物皆丁实。象形。丁承丙,象人心”的说法,我们只批评地接受可矣。

戊与己,五行属土,季在夏秋之间,为四季之中。夏秋之间,北斗斗柄指向西南方向,也就是后天八卦的坤位,是万物养育后代的时候。《说卦传》曰:“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戊己作为代表夏秋之间的天干,一定与万物致养后代有关。戊己对应坤位,坤为母。母亲在哺乳期,性情会朝两个方向变得极端,面对自己的孩子,她会变得无比温柔,爱心爆表;而面对危险,她会变得刚猛而无所畏惧,以保护自己的孩子。“戊”代表的就是刚猛的一面,而“己”代表的就是温柔的一面。

《百科释义》说:“戊,wù,会意。从丿从戈。‘丿’意为‘不’。‘戈’与‘丿’联合起来表示‘不动之戈’。戊与武同音通义:戊位中央,与‘武保半步(三尺)之安’一致。”子夏故坛认为,戊从丿从戈。‘丿’是抬腿迈步的形象,在这里表示半步距离。‘戈’为武器,表示防守。戊的本义就是近距离守卫,故曰“武保半步(三尺)之安”。女子本柔,为母则刚。母性在哺乳期,是不容他人靠近自己孩子的。半步之内,如果有他人靠近自己的孩子,她就会舍命反扑,御敌于三尺之外。戊作为天干之一,就是表示夏秋之间,万物致养之时。比如“茂”从草从戊,就表示戊时之草木,会意为旺盛。

《说文解字》说:“己,中宫也。象万物辟藏诎形也。己承戊,象人腹。”根据文字学家的考证:“己,纶索也,以利约束。”子夏故坛认为,己的形象是因果实繁衍而开始屈曲下垂的枝条,颇有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诗经·椒聊》云:“椒聊之实,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硕大无朋。椒聊且,远条且。”其中的“条”就是指椒树的枝条,“远条”就是指伸向远处的枝条。伸向远处就是长而下弯的形象。“己”和“乙”的区别就在于“乙”是屈曲向上生长的形象,而“己”是因负重而屈曲下俯的形象。“己”于万物致养之时而俯首甘为孺子牛,体现的是对下一代的一种忘我的温柔态度。自和己的区别,“自”仅指我本人一人,而“己”指代包括自身在内的所有这一系全体的一方。如知己知彼。

庚与辛,五行属金,季在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万物更新换代的时候。上一代已经衰老,下一代已经成熟,正是新老交替之时。故庚与辛必与更新换代以及收获有关。《易》有《鼎卦》,《鼎卦》是由《遯卦》变化而来的,《遯卦》先变为《讼卦》,然后《讼卦》再变为《鼎卦》。《鼎卦》天时为申,为孟秋之卦。《鼎卦》讲的是王权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的历史过程,是家天下的开始。王权世袭,子承父业,这正是新老交替的典型范例。

《说文》:“庚,位西方,象秋时万物庚庚有实也。”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粮食丰收就要建仓廪。《礼记·月令》云:“是月(仲秋之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囷仓。”其中“囷仓”就是指粮仓。“庚”字甲骨文就应该是囷仓的形象。“庚”字的本义历来颇有争议,但我认为就是囷仓或修囷仓的意思,并用作天干来指代收获的秋季。从星象学角度讲,“庚”代表西方,其字形取象于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在猎户座及附近)。参宿下部有三颗小星,称为“伐星”。参宿与伐星结合,与“庚”的 甲骨文字形完全相合。这个西方的星象也是囷仓的形象,象征丰收的秋天。象形而成字,这正是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在造字上的体现。

由于秋天是新老交替,更新换代的季节,所以“庚”又衍生出变更、承续的含义。《诗经·小雅·大东》里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传曰:“日将出,明星为启明;日既入,谓明星为长庚。庚,续也。”这长庚和启明,虽然看似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根本上却是同一颗星星。长庚者,启明之承续也。长庚之庚,就有承续的意思。古代新老交替,最关心的就是年龄问题,故“庚”又衍生出年龄的含义,故相问曰“贵庚几何”。

《说文》曰:“辛,秋时万物成而孰;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白虎通》言:“金味所以辛者,西方煞伤成物,辛所以煞伤之也,犹五味得辛乃委煞也。”秋天五行属金,天气肃杀,五谷收割。“辛”的甲骨文应该是禾穗被割去而只剩下禾杆的形象。因“辛”的形象为断穗之禾,故表示田事已毕,五谷瓜果归仓之时。五谷既收,田事已毕,便是买卖交易的黄金期。《礼记·月令》云:“是月(仲秋之月)也,易关市,来商旅,纳货贿,以便民事。四方来集,远乡皆至,则财不匮。上无乏用,百事乃遂。”这样,“辛”就成了商业的标志。

传统认为“商”字从辛,这是对的,“辛”字作为商业贸易的标志,置于集市门楼之上,以示为贸易场所。“商”字从口,表示交易时讨价还价的声音;“商”字除口以外的部分,正是以“辛”为标志的榷场门楼的形象。古人要出售某件东西,往往要在该物品上插上一棵诸如稻草之类的割去穗子的禾杆,以示有出售的意愿,充分说明“辛”就是商业的标志。

壬与癸,五行属水,季在冬天。冬天是闭藏养元、休养生息的季节,壬与癸必是在内闭藏的状态。“壬”的甲骨文类似于“工”字,其意义历来颇有争议,没有定论。笔者认为,“壬”字的甲骨文形象应该是古代缠线用的线拐子。“壬”和“工”的区别在于两个字的上下两笔,“工”字上下两笔是平行的两条直线,而“壬”字上下两笔的线条却是不平行的,所以“壬”字上面一笔是倾斜的。“工”实际上是木匠用的矩尺,是取直的工具,所谓“圆者中规,方者中矩”。而“壬”实际就是线拐子的象形。线拐子是古代妇女缠丝线用的工具,丝线缠好后从线拐子上脱下,称为“束丝”。古代有“匹马束丝”换取5名奴隶的记载。

古代劳动妇女一年到头劳作而忙个不停,只有到冬天才是农闲,才有可能呆在家里,但事实上呆在家也有忙不完的活计。用线拐子缠丝线被认为是一种休闲,一般是在冬天农闲和夜间时进行。由于这种活计一般是在室内进行,且劳动强度不大,故“壬”被赋予了休养生息、闭门养元的意义。妊娠之妊,烹饪之饪等都是从壬的引申义。妊表示胎儿闭藏于腹中养息,饪表示粮米闭藏于锅中蒸煮化熟。

“癸”字甲骨文最初是一个“X”形,后来发展成像四只手遮布四方的形象。“X”就是封闭的样子,官府在门上贴封条就是这个样子。四手遮布四方更是遮挡阻止的样子,以示闭藏而不受打扰。《易》以艮为手为止,以手相阻止也。由于“癸”五行属水,其性闭藏,故中医学上把男子的和女子的“大姨妈”称为天癸。《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一般而言,女人二七(14岁)而天癸至,七七(49岁)而天癸竭;男人二八(16岁)而天癸至,八八(64岁)而天癸尽。壬与癸都是闭藏的状态,但壬强调的是闭藏状态下劳动的一面,故属阳;而癸强调的是闭藏状态下静止的一面,故属阳。

以上是子夏故坛对天干十字的粗浅解读,纯属一家之言,但也不是无稽之谈。有不当之处,欢迎大方之家予以批评指正,以便更准确地弘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