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蛇

己所不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时间:2024-01-16 21:21:38 作者:作茧自缚 来源:网友上传

本文目录一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互相理解才最可贵

一、一个人,一颗心,一份读懂,多少受伤,多少明白,珍惜的人,来不及错,错过的情,梦断了,人散了,情远了,最后的错,错过你的全世界。人性有一个最特别的弱点就是: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一程,希望你活得烈马青葱,不为他人的目光所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互相理解才最可贵。

二、不去珍惜,我们,慢慢淡出了彼此的心灵;不愿付出,我们,渐渐走出了彼此的世界。生活,平淡间凝着诚意,人生,艰难处含着心声,疏远的,定是不去珍惜的,陌生的,定是不想付出的。即使还需要面对无数次的花开花落,我也依然愿意孤芳自赏。在每一天的成长里,记录时光,守候希望。

三、成功者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能在狂风暴雨中看到美丽的彩虹,在一败涂地中看到美好的未来,不断调整自我。奋发进取,最终登上成功的巅峰;失败者则持一种消极悲观的心态,心灵笼罩着阴霾,限制了自身潜能的发挥,人生最终走向灰暗的境地。做一个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其实都可以由自己抉择!

四、遇事别先想着抱怨,笑看花开是一种好心情,静看花落也是种好境界。人生无尽的悲欢离合,不过是不同的心路。有遇见,就有分别;有惊喜,就有遗憾。与其抱怨,不如祝愿。只有自己修炼好了,才会有别人来亲附。这叫近者悦,远者来。自己是梧桐,凤凰才会来栖;自己是大海,百川才会来归。你只有到了那个层次,才会有相应的圈子,而不是倒过来。

五、幸福与否,只在乎你的心怎么看待。你要是总感觉自己钱没有别人多,地位没有别人高,妻子没有别人的漂亮,丈夫没有别人的体贴,孩子没有别人的聪明,你能感到幸福吗?佛祖说,不幸往往源于自己,烦恼往往源于比较,痛苦往往源于不知足。心好一切都好,心美一切都美。

六、用单纯的眼光看待人生,你将少掉许多莫名的烦恼;用幸福的脚印丈量生活,你的步履会轻盈洒脱;用感恩的心去面对帮你的人,你会发现人间真的有许多无私与美好;用宽容的心去面对伤你的人,你会觉得他们其实也都不容易。人生,总有许多沟坎要跨越,岁月,总有许多遗憾要弥补,生命,总有许多迷茫要领悟。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浅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超级喜欢许嵩《海上灵光》中的这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之所欲亦勿施与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含义呢?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行要求别人做到,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

身边有一些人,或工作,或生活,或其他各个方面,总是喜欢标榜自己,或者自行制定标准,意图让其他人也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否则就心戚戚焉,闷闷而不善待他人。这种人不在少数,其规则有好有坏,有高有低,暂且不论,这种抬高自我而类比他人的做法确实需要进行斟酌。

“欲”和“施”究竟怎样把握和理解呢?

现实中最常见的就是父母教育子女的问题了。从小,爸爸妈妈就教导自己的孩子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尽管真正热爱学习的爸爸妈妈很少很少,他们也都同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可是你要问他们,你们都不喜欢读书,为什么还要要求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呢?他们一定会理直气壮的回答,正因为我没有好好学习,才导致现在没钱,没地位,没有能力给自己的孩子更好的生活,我要避免我的孩子走我的旧路。他们内心不爱学习,不过是现实所逼,这样就是再逼迫孩子好好学习,效果也不会很好。

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被表扬,被赞美。可是却不愿给他人赞美,表扬,因为从小到达,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更为优秀,比他人更加优秀。我们不断地竞争,努力,在盲目攀比中迷失自己,仇恨他人。如果我们的一生都是以比他人更优秀作为标杆,是不是也太过狭隘与悲惨了。

待人只有一个标准,即尊重和理解。只有真正的想要才会感染他人,如果你想把自己所欲的让人接受,那么请你真正去想要,去追寻吧。

科普的己所不欲与勿施于人

王大鹏

通常意义上的科普是指借助于各种渠道用受众能够理解的语言将科学(知识、方法、思想、态度、精神、理性等等)传播给受众。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科普也是一门学问,也涉及到具体的方法,比如让受众明白之前自己先要搞明白。

《论语·颜渊》中写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概意思是说,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反之,只有自己先做到了,才能让别人做到。我们不妨借用这句话来说说做科普的方法。

作为科普人员,在向受众传播科学之前,首先需要自己对要传播的科学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融会贯通,用目标受众能够理解的语言传播出去,正所谓“若水三千,只取一瓢”。如果科普人员本身就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广阔的视野,那可能难以向公众解释清楚某些事情,其结局就是你自己不明白,而听你讲述的人也不明白,这非但达不到科普的效果,反而有悖于让科普通俗易懂的初衷。

卢瑟福说过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如果你不能跟你实验室擦地板的女工解释清楚自己是做什么的,那就说明你自己还不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无独有偶,爱因斯坦也表示过,如果你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来解释它,那是因为你没有很好地理解它。这就说明,在传播交流之前,自己要先搞清楚,弄明白。

当然,科普人员也不是全能的,他们不可能所有东西都知晓,都理解,都明白,因为任何一个人离开自己的专业领域都和普通公众无异,甚至我们可以说任何人都应该成为科普的对象。实际上,这一方面要求科普人员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另外一方面也意味着,科普人员有时候也要学会说不知道,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如果可以通过一篇文章或者一个视频充分地理解一个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那么这样的科普就是好的。但是他们可能不能知晓的是,产生这些内容的背后是科普人员付出了大量的努力,他们查阅资料,请教专家,目的就是在传播之前自己先把事情搞明白。这样的科普人员是值得尊敬的,他们的方法也是值得推崇的。

为了做到自己明白,很多科普人员也探索出了自己的方法,比如袁岚峰就在有关科普方法的访谈中说到过,自己涉及的领域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工程等等,但是他并不是每个领域都“门清”,所以在做这些方面的科普之前,他会查阅文献资料,同时也会请教各位专家,也就是他的“朋友”。朱定真老师在接受访谈时也表示过,只有“弱水三千”方能“取一瓢饮”。

网络上流传着社会学家周孝正说过的一句话,“一流学者是把本专业的知识让老百姓听明白,二流学者是本专业的人能听明白,别人一概听不懂,三流学者是自己搞明白了但表达不出来……。”这大抵上也可以套用到科普上来,让别人明白的前提是自己先明白,这也就是“欲胜人必先自胜”。

其实,这涉及另外一个维度的问题。科学家或者说科研工作者被视为科普的“第一发球员”,但是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并不是自己没有搞明白,否则他们也不可能成为本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了,只是他们不善于将自己所掌握的科学传播给目标受众,不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其实是“茶壶里煮饺子”,当然如果能让公众明白可能关涉更多的科普方法的问题,比如传播的技巧,语言的表达,术语的转换等等。

做科普的“道路千万条”,理解和明白内容“第一条”。正是,“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