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起名 > 宝宝起名

辛巳年是哪一年(辛巳年是哪一年属什么)

时间:2024-01-20 14:28:49 作者:鹰视狼顾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抗战时期他在墙上写下“成都大轰炸”“悲惨”,如今我们看见了它

“敌机”“轰炸”“凄凄惨惨”“成都”……成都大邑县悦来镇的李家祠堂翻修时,墙壁上渐渐显现出了这样的字迹,租用房屋的肖凡隐约感觉到,这些文字与抗战期间成都遭遇的轰炸有关,他不敢再妄动。

仔细查看了文字后,有学者推测,这应当是一个亲历者对于1941年成都遭遇的“七二七大轰炸”的记录。在《四川通史》中,以“惨烈”形容这次轰炸。

大邑县悦来镇的李家祠堂

红星新闻记者也了解到,当地文管所也着手与村镇对接,研究对题记进行保护。此外,红星新闻记者也从成都大轰炸对日民间索赔团中方律师徐斌处了解到,去年东京高等法院作出重庆大轰炸二审判决,维持一审结果,“目前已经处于再审程序。”

旧祠堂里疑现“成都大轰炸”文字

大约是2012年的时候,肖凡从大邑县悦来镇盐井村那里,租来了这个院子。院子是比较常见的民居,跨过高高的门槛,经过门斗,眼前便是个大天井,天井两侧是回廊,4个角落都有房间,正前方是堂屋,摆放了祖先祭祀牌位。

盐井村村主任张仕惠回忆,这个四合院原先是“李家祠堂”。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是作为附近几个村组的学校存在。村民龚秀娟今年50岁了,她小时候就在这里上过学,“这里是一年级,那边是四年级……”对于几十年前院子里的安排,她还是记得很清楚。张仕惠的大儿子出生于1986年,也在这里读过书,“90年代初的时候,上学的娃娃们都去了场镇上,这里就慢慢破败了。”2012年的时候,她印象里,院子里面长满了草,屋顶的瓦也落了不少。

大邑县悦来镇的李家祠堂

租过来以后,肖凡就开始组织整修。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大约是2014年前后,“应该是有水漏到了墙面上,然后隐约能看到一些字迹。”之后,他们小心地试图擦拭掉墙面上的白灰,更多的字便出来了,内容里有“三十年”“敌机”“轰炸”“悲悲惨惨”等字样,肖凡隐约感觉到,这些文字与抗战期间成都遭遇的轰炸有关。

“我们就停下了,不敢再操作了——毕竟我们不是专业的。”肖凡说道。

有学者推测系亲历者回忆“七二七”成都大轰炸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一共有7块墙壁有模糊不清的字迹。

第一块有文字的墙壁上,开头便是“……哀号。凄凄惨惨……成都中……”的内容,题记的中间,隐约能看出“三十年□辛巳夏……六月初四日 敌机轰炸……辛巳日当中,九十架飞机炸成都…尸骨成碎。满布……万数灵魂……一片荒丘。……紧(警)报接连三日。…………三天三夜。悲悲惨惨……”

第五块墙壁上还有“哀成都”的几段小诗,有“□庆炸毁创成都”“尸骨满街难舍辞”,有“此□数难是何年”“女女男男逃外奔”,有“川省繁华是成都”“曾想战争平定□”。最后两块墙壁上无直接写及轰炸的,内容大致为“殿年久壁朽,是年秋月崇将……上年完全一人翻盖”。

旧祠堂墙壁上疑出现有关“成都大轰炸”的文字

“1941年是辛巳年,三十年,壬午年是1942年。”看过题记的图片后,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周鼎介绍,“三十年辛巳□六月初四日”系1941年7月27日,“1941年7月27日,成都经历了抗战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日军轰炸,一个月前,重庆才因为躲空袭发生了较场口六五大隧道惨案。”他翻出四川通史卷七部分的记载:

“1941年,日本制定了‘102号作战计划’,成都又成为日机战略轰炸的重点。5月18日、19日两日,日机21架次轰炸成都市区。7月27日轰炸最为惨烈。这天日机分4批,北自山西运城起飞,东自武汉起飞,每批27架,共108架,对成都连续4次轰炸。在成都市区和市郊投弹426枚、燃烧弹20枚。日军的丧心病狂,达到了空袭以来的最高点。北较场军校、少城公园、旧皇城、南较场、西较场及附近三洞桥、四座碾、锦江两岸被炸,被烧街道82条。城市西南角完全笼罩在黑色的烟雾中,炸死市民575人,炸伤2194人,炸毁房屋3500余间。”

也有学者认为时间书写存疑 材料需辨析

从2004年开始,“成都大轰炸”受害者正式向日本提起索赔诉讼。在东京地方法院的立案中,“重庆大轰炸”包括了成都大轰炸、乐山大轰炸、自贡大轰炸和松潘大轰炸等。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刘世龙与学生曾着手整理成都大轰炸受害者的史实资料《成都大轰炸鉴定书》,刘世龙曾以专家证人的身份,展示并陈述“成都大轰炸”的诸多证据。

查看了红星新闻记者拍摄的题记图片后,刘教授整理了题记文字,在他看来,这个题记应该是追记,不过有些疑问。刘世龙认为,“三十年辛巳夏□六月”为“三十年辛巳夏之六月”,他提出,“七二七大轰炸”当天是农历闰六月初四,但壁书中所写没有“闰”字,“尽管成立后改农历为西历,但民间特别是乡间仍也使用农历,因农事和农历节日等所需。”另外,题记里的落款时间为“壬午”(1942)年 ,没有月日。

此外,刘世龙指出,“养性山人”所写“九十架飞机”有所不确,“七二七大轰炸”实为108架日军飞机,但他也表示,其有所不确或因其有所不知,也可反映出民间记忆的多歧性。

刘世龙也提出问题:落款的“养性山人”是谁呢?

袁庭栋:是“七二七大轰炸”记录无疑

几个月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曾到现场查看了这处题记。袁庭栋介绍,1941年成都遭遇了大轰炸,“机构纷纷外迁——比如,当时四川大学迁到了峨眉,省政府迁到了茶店子,住在城市里的人,如果在农村有亲戚,都跑到农村去躲避轰炸。”袁庭栋说,题记基本上是一个成都人躲避轰炸后的感触,以及对国事家事的看法。

在袁庭栋看来,题记里记下的是1941年的“七二七大轰炸”无疑。至于“闰”字,他认为,或许是写漏了,或许是写的时候没有注意。

结合后文“民三〇又六”,周鼎认为,“三十年辛巳夏□六月”为“三十年辛巳夏又六月”。他表示,“闰六月”写作“又六月”是可以的。至于最后落款“壬午”,他推测,题记内容可能是陆陆续续写的。因而,他也认为,题记的时间不会有太大问题。

周鼎也提出一个问题:题记的作者到底是谁?

“建议对题记墙壁进行保护”

袁庭栋直言,自己很看重这处题记,“非常有意义。”

“抗战时期,成都作为全国的大后方,我们的先辈们是怎么度过的,对现在的成都来说,可能知道的不是太多。袁庭栋说道。”李家祠堂墙壁上的题记,“他不是散文,不是新闻报道,而是一个亲历者在当时的完全记录。”不过他也表示遗憾,由于保存原因,有一大半字看不清。

“日本轰炸成都,现在没有多少遗迹了。”在袁庭栋看来,这一处题记应当加以保护。

对于这处题记,成都大轰炸对日民间索赔团中方律师徐斌认为很珍贵,“从我来说,是第一次知道这样一种遗迹的存在。”他介绍,此前的材料多是田野调查中的口述,以及当事人的回忆录,和官方档案。因而,徐斌认为,这几块记录了大轰炸经历的墙壁,有必要加以保护并向公众展出。

文管所:着手研究保护

律师:大轰炸诉讼正处于再审程序

大邑县文管所一位负责人也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他们去现场查看过,“墙上的记录应当是1941年的时候成都城区的人到悦来镇那里躲避轰炸,对于当时成都遭遇的轰炸留下了一些记录和感慨。”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文管所计划与村镇对接,并着手研究如何对祠堂民居、墙壁上的文字进行保护。

去年12月14日,重庆大轰炸二审判决有了结果。徐斌介绍,东京高等法院作出重庆大轰炸二审判决,维持一审结果,“承认重庆大轰炸历史事实,但驳回诉讼原告要求日本政府谢罪赔偿的请求。”不过,他表示,已向日本最高裁判所申请启动再审程序,“目前仍在再审程序中。”

附题记内容:

……哀号。凄凄惨惨。旷野……观空。蓉城损失……呜呼痛心哉。成都中……

三十年辛巳夏□六月初四日。敌机轰炸……辛巳日当中。九十架飞机炸成都…尸骨成碎。满布……万数灵魂。竟入丰都……一片荒丘。此难无留一……红。紧(警)报接连三日。……

……三天三夜。悲悲惨惨。渺渺濛濛……棲歇。只说是人夺我……其地。虽是畜道……四年。祇委员长……民三〇又六

哀成都

□庆炸毁创成都。□□□□□□□

尸骨满街难舍辞。□□□□□□□

其二

此□数难是何年。□□□□□□□

女女男男逃外奔。□□□□□□□

其三

川省繁华是成都。□□□□□□□

曾想战争平定□。□□□□□□□

殿年久壁朽,是年秋月崇将……上年完全一人翻盖,费只……功德……鲜……

修真养性世□多。□□□□□□□

最奇忍食将储积。□□□□□□□

其二

经遇平生叹庙廊。□□□□□□□

操许多心时费食。□□□□□□□

壬午(按即1942年)书

养性山人

红星新闻记者 胡挺 彭亮 摄影 王勤

编辑 杨渝彤

黄贵生:2001年,辛巳年,岁水不及,湿乃大行

黄贵生老师在欧洲传播古中医

黄贵生老师(古典巨灵针灸传承人)笔课

黄同学:师父我想问一下,心火旺失眠,要怎么下针呢?黄贵生:你学针灸多久了?黄同学:刚刚入门.黄贵生:患者是谁?黄同学:是我自己,身体有问题后,才自学中医的。黄贵生:你怎么知道你自己心火旺呢?失眠,有几种辩证。黄同学:我有自学辩证但是不精,我看自己的舌象分析的。舌尖红且有红点,我病程很长,初中到现在9年了。黄贵生:一种是心不藏神。第二是肺不藏魄,第三是肝不藏魂。。。。你多大了?黄同学:22岁。黄贵生:是月经刚来的时候,开始失眠吗?黄同学:不是,我之前睡得挺好的,但是最近一个月就不行了。我还有在学习,打算继续读书,也有在学中医还有在工作实习。晚上有时候学到一半就感觉很困,精力不足。黄贵生:你说病情长,从初中到现在,指的是什么呢?黄同学:我是哮喘患者来的,哮喘病程长。黄贵生:嗯,你把自己的病史写清楚来吧。要想治好自己的病,建议你报ban学习。到升级ban,先学习你需要的针法,先治好自己的病,然后再学其他。黄同学:还有机会可以治愈吗?黄贵生:你才22岁,可以治好的。黄同学:因为我一直都比较严重然后医院医生都说难搞, 找了很多医生他们都说是世界难题没办法。我没有放弃自己我就自学了。黄贵生:你去医院,看的是西医还是中医呢?黄同学:西医,中医是找的民间中医看的。黄贵生:中医能治好哮喘,但是也不是那么好治。黄同学:我小学那时候开始就是体质不太好容易感冒,后面就发展成每次感冒都会引起支气管炎,到了初中基本上每个月都感冒咳嗽支气管炎,高一的时候就变成哮喘了。黄贵生:所以有一句老话说,内不治喘,外不治癣。黄同学:是的,哮喘是比较棘手的。黄贵生:几岁开始得哮喘的?黄同学:17岁。黄贵生:月经来之前,还是月经之后?黄同学:月经之后的。黄贵生:初中啥时候开始患病的?几岁患病?黄同学:13岁左右。我还会心慌胸闷心率不齐黄贵生:13岁患病,月经几岁开始来的。黄同学:12岁来的。黄贵生:你的这个问题,是跟月经有关了。黄贵生:你是哪一年出生的?黄同学:2001年的。我心率不齐是从高中一次发高烧引起的,那时候是病毒性的感冒发烧,应该是没有处理好,然后后面就一直心脏不太好,很容易心率异常。我现在也是,有时候周期很长,我从第一次来月经我就痛经,直到现在也一直痛经,会痛到受不了的程度。黄贵生:辛巳年,几月份的?黄同学:6月11黄贵生:辛巳年,中运岁水不及。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二运,主运太徵,客运太角。三之气,主气少阳相火,客气厥阴风木。少阳在泉,主胜,则热反上行,而客於心,心痛发热,格中而呕;客胜,则腰腹痛,而反恶寒,甚则下白溺白。黄同学:是的,现在就是这种情况。黄贵生:要花点心思调理了。黄同学:一直都有在调理,可能是我自学不到位。因为他们都说没有办法了。但是我不想放弃,我还想继续读书。黄贵生:嗯,自己学习去调理这个病,难为你了。你的病能治好的。黄同学:身体不好就没办法继续读书了。我自学看的第一本书是《黄帝内经》我也是按照这个来养生的。夏天我也不敢吹空调,我觉得该流汗的时候就要流汗,该保暖时就要保暖,顺应大自然。黄贵生:你读了《黄帝内经》哪一篇了?黄同学:我都有过一遍了,最近在字斟句酌研究。不过我读是是有解释版的,因为哮喘经常会缺氧导致我理解能力下降了。黄贵生:你读了《素问》哪一篇了?印象最深是哪一篇?黄同学:五脏的保养。心脏问题最适合处理是夏季,肺是在秋季。。。不知道有没有记错黄贵生:赞!你去升级吧。你去读一篇,叫做《气交变大论》,看原文。不要看解释。”岁水不及,湿乃大行,长气反用,其化乃速,暑雨数至,上应镇星,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膕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藏气不政,肾气不衡,上应辰星,其谷秬。上临太阴,则大寒数举,蛰虫早藏,地积坚冰,阳光不治,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上应镇星,其主黅谷。复则大风暴发,草偃木零,生长不鲜,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膶瘛,目视䀮䀮,物疎璺,肌肉胗发,气并鬲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上应岁星。”这一段。

明,清朝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明(公元1368-公元1660)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 1368年戊申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年公元 1369年己酉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 1370年庚戌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公元 1371年辛亥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五年公元 1372年壬子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六年公元 1373年癸丑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七年公元 1374年甲寅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八年公元 1375年乙卯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九年公元 1376年丙辰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年公元 1377年丁巳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一年公元 1378年戊午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二年公元 1379年己未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公元 1380年庚申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四年公元 1381年辛酉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公元 1382年壬戌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六年公元 1383年癸亥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 1384年甲子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八年公元 1385年乙丑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九年公元 1386年丙寅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廿 年公元 1387年丁卯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廿一年公元 1388年戊辰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廿二年公元 1389年己巳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廿三年公元 1390年庚午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廿四年公元 1391年辛未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廿五年公元 1392年壬申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廿六年公元 1393年癸酉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廿七年公元 1394年甲戌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廿八年公元 1395年乙亥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廿九年公元 1396年丙子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年公元 1397年丁丑年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戊寅年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元年公元 1399年己卯年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二年公元 1400年庚辰年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三年公元 1401年辛巳年

明惠帝朱允炆建文四年公元 1402年壬午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公元 1403年癸未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二年公元 1404年甲申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公元 1405年乙酉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四年公元 1406年丙戌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五年公元 1407年丁亥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六年公元 1408年戊子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七年公元 1409年己丑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八年公元 1410年庚寅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九年公元 1411年辛卯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年公元 1412年壬辰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一年公元 1413年癸巳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二年公元 1414年甲午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三年公元 1415年乙未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四年公元 1416年丙申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五年公元 1417年丁酉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六年公元 1418年戊戌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七年公元 1419年己亥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八年公元 1420年庚子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十九年公元 1421年辛丑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廿年公元 1422年壬寅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廿一年公元 1423年癸卯年

明成祖朱棣永乐廿二年公元 1424年甲辰年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元年公元 1425年乙巳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元年公元 1426年丙午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二年公元 1427年丁未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三年公元 1428年戊申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四年公元 1429年己酉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五年公元 1430年庚戌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六年公元 1431年辛亥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七年公元 1432年壬子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八年公元 1433年癸丑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九年公元 1434年甲寅年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十年公元 1435年乙卯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元年公元 1436年丙辰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二年公元 1437年丁巳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三年公元 1438年戊午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四年公元 1439年己未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五年公元 1440年庚申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六年公元 1441年辛酉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七年公元 1442年壬戌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八年公元 1443年癸亥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九年公元 1444年甲子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年公元 1445年乙丑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一年公元 1446年丙寅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二年公元 1447年丁卯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三年公元 1448年戊辰年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公元 1449年己巳年

明代宗朱祁玉景泰元年公元 1450年庚午年

明代宗朱祁玉景泰二年公元 1451年辛未年

明代宗朱祁玉景泰三年公元 1452年壬申年

明代宗朱祁玉景泰四年公元 1453年癸酉年

明代宗朱祁玉景泰五年公元 1454年甲戌年

明代宗朱祁玉景泰六年公元 1455年乙亥年

明代宗朱祁玉景泰七年公元 1456年丙子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元年公元 1457年丁丑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二年公元 1458年戊寅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三年公元 1459年己卯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四年公元 1460年庚辰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五年公元 1461年辛巳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六年公元 1462年壬午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七年公元 1463年癸未年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八年公元 1464年甲申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元年公元 1465年乙酉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二年公元 1466年丙戌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三年公元 1467年丁亥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四年公元 1468年戊子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五年公元 1469年己丑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六年公元 1470年庚寅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七年公元 1471年辛卯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八年公元 1472年壬辰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九年公元 1473年癸巳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年公元 1474年甲午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一年公元 1475年乙未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二年公元 1476年丙申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三年公元 1477年丁酉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四年公元 1478年戊戌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五年公元 1479年己亥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六年公元 1480年庚子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七年公元 1481年辛丑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八年公元 1482年壬寅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九年公元 1483年癸卯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廿 年公元 1484年甲辰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廿一年公元 1485年乙巳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廿二年公元 1486年丙午年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廿三年公元 1487年丁未年

明考宗朱偌樘弘治元年公元 1488年戊申年

明考宗朱偌樘弘治二年公元 1489年己酉年

明考宗朱偌樘弘治三年公元 1490年庚戌年

明考宗朱偌樘弘治四年公元 1491年辛亥年

明考宗朱偌樘弘治五年公元 1492年壬子年

明考宗朱偌樘弘治六年公元 1493年癸丑年

明考宗朱偌樘弘治七年公元 1494年甲寅年

明考宗朱偌樘弘治八年公元 1495年乙卯年

明考宗朱偌樘弘治九年公元 1496年丙辰年

明考宗朱偌樘弘治十年公元 1497年丁巳年

明考宗朱偌樘弘治十一年公元 1498年戊午年

明考宗朱偌樘弘治十二年公元 1499年己未年

明考宗朱偌樘弘治十三年公元 1500年庚申年

明考宗朱偌樘弘治十四年公元 1501年辛酉年

明考宗朱偌樘弘治十五年公元 1502年壬戌年

明考宗朱偌樘弘治十六年公元 1503年癸亥年

明考宗朱偌樘弘治十七年公元 1504年甲子年

明考宗朱偌樘弘治十八年公元 1505年乙丑年

明武宗朱厚正德元年公元 1506年丙寅年

明武宗朱厚正德二年公元 1507年丁卯年

明武宗朱厚正德三年公元 1508年戊辰年

明武宗朱厚正德四年公元 1509年己巳年

明武宗朱厚正德五年公元 1510年庚午年

明武宗朱厚正德六年公元 1511年辛未年

明武宗朱厚正德七年公元 1512年壬申年

明武宗朱厚正德八年公元 1513年癸酉年

明武宗朱厚正德九年公元 1514年甲戌年

明武宗朱厚正德十年公元 1515年乙亥年

明武宗朱厚正德十一年公元 1516年丙子年

明武宗朱厚正德十二年公元 1517年丁丑年

明武宗朱厚正德十三年公元 1518年戊寅年

明武宗朱厚正德十四年公元 1519年己卯年

明武宗朱厚正德十五年公元 1520年庚辰年

明武宗朱厚正德十六年公元 1521年辛巳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元年公元 1522年壬午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二年公元 1523年癸未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年公元 1524年甲申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年公元 1525年乙酉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五年公元 1526年丙戌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六年公元 1527年丁亥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七年公元 1528年戊子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八年公元 1529年己丑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九年公元 1530年庚寅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年公元 1531年辛卯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一年公元 1532年壬辰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二年公元 1533年癸巳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三年公元 1534年甲午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四年公元 1535年乙未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五年公元 1536年丙申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六年公元 1537年丁酉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七年公元 1538年戊戌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八年公元 1539年己亥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十九年公元 1540年庚子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廿 年公元 1541年辛丑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廿一年公元 1542年壬寅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廿二年公元 1543年癸卯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廿三年公元 1544年甲辰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廿四年公元 1545年乙巳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廿五年公元 1546年丙午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廿六年公元 1547年丁未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廿七年公元 1548年戊申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廿八年公元 1549年己酉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廿九年公元 1550年庚戌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 年公元 1551年辛亥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一年公元 1552年壬子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二年公元 1553年癸丑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三年公元 1554年甲寅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四年公元 1555年乙卯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五年公元 1556年丙辰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六年公元 1557年丁巳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七年公元 1558年戊午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八年公元 1559年己未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三十九年公元 1560年庚申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 年公元 1561年辛酉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一年公元 1562年壬戌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二年公元 1563年癸亥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三年公元 1564年甲子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四年公元 1565年乙丑年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四十五年公元 1566年丙寅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元年公元 1567年丁卯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二年公元 1568年戊辰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三年公元 1569年己巳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四年公元 1570年庚午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五年公元 1571年辛未年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六年公元 1572年壬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元年公元 1573年癸酉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二年公元 1574年甲戌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年公元 1575年乙亥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年公元 1576年丙子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五年公元 1577年丁丑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六年公元 1578年戊寅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七年公元 1579年己卯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八年公元 1580年庚辰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九年公元 1581年辛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年公元 1582年壬午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一年公元 1583年癸未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二年公元 1584年甲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三年公元 1585年乙酉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四年公元 1586年丙戌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五年公元 1587年丁亥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六年公元 1588年戊子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七年公元 1589年己丑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八年公元 1590年庚寅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十九年公元 1591年辛卯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廿 年公元 1592年壬辰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廿一年公元 1593年癸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廿二年公元 1594年甲午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廿三年公元 1595年乙未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廿四年公元 1596年丙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廿五年公元 1597年丁酉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廿六年公元 1598年戊戌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廿七年公元 1599年己亥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廿八年公元 1600年庚子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廿九年公元 1601年辛丑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年公元 1602年壬寅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一年公元 1603年癸卯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二年公元 1604年甲辰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三年公元 1605年乙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四年公元 1606年丙午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五年公元 1607年丁未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六年公元 1608年戊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七年公元 1609年己酉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八年公元 1610年庚戌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三十九年公元 1611年辛亥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 年公元 1612年壬子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一年公元 1613年癸丑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二年公元 1614年甲寅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三年公元 1615年乙卯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四年公元 1616年丙辰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五年公元 1617年丁巳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六年公元 1618年戊午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七年公元 1619年己未年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十八年公元 1620年庚申年

明光宗朱由常泰昌元年公元 1620年庚申年

明喜宗朱由校天启元年公元 1621年辛酉年

明喜宗朱由校天启二年公元 1622年壬戌年

明喜宗朱由校天启三年公元 1623年癸亥年

明喜宗朱由校天启四年公元 1624年甲子年

明喜宗朱由校天启五年公元 1625年乙丑年

明喜宗朱由校天启六年公元 1626年丙寅年

明喜宗朱由校天启七年公元 1627年丁卯年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元年公元 1628年戊辰年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二年公元 1629年己巳年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三年公元 1630年庚午年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四年公元 1631年辛未年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五年公元 1632年壬申年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六年公元 1633年癸酉年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七年公元 1634年甲戌年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八年公元 1635年乙亥年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九年公元 1636年丙子年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年公元 1637年丁丑年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一年公元 1638年戊寅年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二年公元 1639年己卯年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三年公元 1640年庚辰年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四年公元 1641年辛巳年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五年公元 1642年壬午年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六年公元 1643年癸未年

明毅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 1644年甲申年

南明穆王朱由菘弘光元年公元 1645年乙酉年

南明唐王朱韦建隆武元年公元 1645年乙酉年

南明唐王朱韦建隆武二年公元 1646年丙戌年

南明唐王朱韦金绍武元年公元 1646年丙戌年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元年公元 1647年丁亥年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二年公元 1648年戊子年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三年公元 1649年己丑年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四年公元 1650年庚寅年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五年公元 1651年辛卯年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六年公元 1652年壬辰年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七年公元 1653年癸巳年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八年公元 1654年甲午年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九年公元 1655年乙未年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年公元 1656年丙申年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一年公元 1657年丁酉年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二年公元 1658年戊戌年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三年公元 1659年己亥年

南明桂王朱由榔永历十四年公元 1660年庚子年

--------------------------------------------------

--------------------------------------------------

清(公元1616-公元1911)皇帝年号公元日期干支日期

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 1616年丙辰年

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二年公元 1617年丁巳年

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三年公元 1618年戊午年

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四年公元 1619年己未年

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五年公元 1620年庚申年

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六年公元 1621年辛酉年

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七年公元 1622年壬戌年

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八年公元 1623年癸亥年

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九年公元 1624年甲子年

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十年公元 1625年乙丑年

后金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天命十一年公元 1626年丙寅年

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元年公元 1627年丁卯年

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二年公元 1628年戊辰年

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三年公元 1629年己巳年

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四年公元 1630年庚午年

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五年公元 1631年辛未年

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六年公元 1632年壬申年

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七年公元 1633年癸酉年

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八年公元 1634年甲戌年

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九年公元 1635年乙亥年

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天聪十年公元 1636年丙子年

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 1637年丁丑年

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三年公元 1638年戊寅年

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四年公元 1639年己卯年

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五年公元 1640年庚辰年

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六年公元 1641年辛巳年

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七年公元 1642年壬午年

后金大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崇德八年公元 1643年癸未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公元 1644年甲申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二年公元 1645年乙酉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三年公元 1646年丙戌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四年公元 1647年丁亥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五年公元 1648年戊子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六年公元 1649年己丑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七年公元 1650年庚寅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八年公元 1651年辛卯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九年公元 1652年壬辰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十年公元 1653年癸巳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一年公元 1654年甲午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二年公元 1655年乙未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三年公元 1656年丙申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十四年公元 1657年丁酉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五年公元 1658年戊戌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十六年公元 1659年己亥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十七年公元 1660年庚子年

清世祖福临顺治十八年公元 1661年辛丑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元年公元 1662年壬寅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年公元 1663年癸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年公元 1664年甲辰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年公元 1665年乙巳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年公元 1666年丙午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六年公元 1667年丁未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七年公元 1668年戊申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八年公元 1669年己酉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九年公元 1670年庚戌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年公元 1671年辛亥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一年公元 1672年壬子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二年公元 1673年癸丑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三年公元 1674年甲寅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四年公元 1675年乙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五年公元 1676年丙辰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六年公元 1677年丁巳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七年公元 1678年戊午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十八年公元 1679年己未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十九年公元 1680年庚申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年公元 1681年辛酉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一年公元 1682年壬戌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二年公元 1683年癸亥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年甲子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四年公元 1685年乙丑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五年公元 1686年丙寅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六年公元 1687年丁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 1688年戊辰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八年公元 1689年己巳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二十九年公元 1690年庚午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年 公元 1691年辛未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一年公元 1692年壬申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二年公元 1693年癸酉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三年公元 1694年甲戌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四年公元 1695年乙亥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五年公元 1696年丙子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六年公元 1697年丁丑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七年公元 1698年戊寅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八年公元 1699年己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三十九年公元 1700年庚辰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年 公元 1701年辛巳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一年公元 1702年壬午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二年公元 1703年癸未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三年公元 1704年甲申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四年公元 1705年乙酉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五年公元 1706年丙戌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六年公元 1707年丁亥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七年公元 1708年戊子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八年公元 1709年己丑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四十九年公元 1710年庚寅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年 公元 1711年辛卯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一年公元 1712年壬辰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二年公元 1713年癸巳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三年公元 1714年甲午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四年公元 1715年乙未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五年公元 1716年丙申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六年公元 1717年丁酉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七年公元 1718年戊戌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八年公元 1719年己亥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五十九年公元 1720年庚子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六十年 公元 1721年辛丑年

清圣祖玄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 1722年壬寅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元年公元 1723年癸卯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甲辰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三年公元 1725年乙巳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四年公元 1726年丙午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五年公元 1727年丁未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六年公元 1728年戊申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七年公元 1729年己酉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八年公元 1730年庚戌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九年公元 1731年辛亥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十年公元 1732年壬子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十一年公元 1733年癸丑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十二年公元 1734年甲寅年

清世宗胤禛雍正十三年公元 1735年乙卯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元年公元 1736年丙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年公元 1737年丁巳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年公元 1738年戊午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年公元 1739年己未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年公元 1740年庚申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六年公元 1741年辛酉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七年公元 1742年壬戌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八年公元 1743年癸亥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九年公元 1744年甲子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十年公元 1745年乙丑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一年公元 1746年丙寅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二年公元 1747年丁卯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三年公元 1748年戊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十四年公元 1749年己巳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五年公元 1750年庚午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十六年公元 1751年辛未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七年公元 1752年壬申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十八年公元 1753年癸酉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十九年公元 1754年甲戌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年公元 1755年乙亥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一年公元 1756年丙子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二年公元 1757年丁丑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三年公元 1758年戊寅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四年公元 1759年己卯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 1760年庚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六年公元 1761年辛巳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七年公元 1762年壬午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八年公元 1763年癸未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二十九年公元 1764年甲申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年公元 1765年乙酉年清

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一年 公元 1766年丙戌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二年公元 1767年丁亥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三年公元 1768年戊子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四年公元 1769年己丑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五年公元 1770年庚寅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六年公元 1771年辛卯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七年公元 1772年壬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八年公元 1773年癸巳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三十九年公元 1774年甲午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年 公元 1775年乙未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一年公元 1776年丙申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二年公元 1777年丁酉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三年公元 1778年戊戌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四年公元 1779年己亥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五年公元 1780年庚子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六年公元 1781年辛丑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七年公元 1782年壬寅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八年公元 1783年癸卯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四十九年公元 1784年甲辰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年 公元 1785年乙巳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一年公元 1786年丙午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二年公元 1787年丁未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三年公元 1788年戊申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四年公元 1789年己酉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五年公元 1790年庚戌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六年公元 1791年辛亥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七年公元 1792年壬子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八年公元 1793年癸丑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五十九年公元 1794年甲寅年

清高宗弘历乾隆六十年公元 1795年乙卯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元年公元 1796年丙辰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年公元 1797年丁巳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三年公元 1798年戊午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四年公元 1799年己未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五年公元 1800年庚申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六年公元 1801年辛酉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七年公元 1802年壬戌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八年公元 1803年癸亥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九年公元 1804年甲子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十年公元 1805年乙丑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一年公元 1806年丙寅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二年公元 1807年丁卯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三年公元 1808年戊辰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十四年公元 1809年己巳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五年公元 1810年庚午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十六年公元 1811年辛未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七年公元 1812年壬申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十八年公元 1813年癸酉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十九年公元 1814年甲戌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年公元 1815年乙亥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一年公元 1816年丙子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二年公元 1817年丁丑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三年公元 1818年戊寅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四年公元 1819年己卯年

清仁宗顺琰嘉庆二十五年公元 1820年庚辰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元年公元 1821年辛巳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年公元 1822年壬午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三年公元 1823年癸未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四年公元 1824年甲申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五年公元 1825年乙酉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六年公元 1826年丙戌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七年公元 1827年丁亥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八年公元 1828年戊子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九年公元 1829年己丑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十年公元 1830年庚寅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一年公元 1831年辛卯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二年公元 1832年壬辰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三年公元 1833年癸巳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十四年公元 1834年甲午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五年公元 1835年乙未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十六年公元 1836年丙申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七年公元 1837年丁酉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十八年公元 1838年戊戌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十九年公元 1839年己亥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年公元 1840年庚子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一年公元 1841年辛丑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二年公元 1842年壬寅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三年公元 1843年癸卯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四年公元 1844年甲辰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五年公元 1845年乙巳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六年公元 1846年丙午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七年公元 1847年丁未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八年公元 1848年戊申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二十九年公元 1849年己酉年

清宣宗旻宁道光三十年公元 1850年庚戌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元年公元 1851年辛亥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二年公元 1852年壬子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三年公元 1853年癸丑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四年公元 1854年甲寅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五年公元 1855年乙卯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六年公元 1856年丙辰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七年公元 1857年丁巳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八年公元 1858年戊午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九年公元 1859年己未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十年公元 1860年庚申年

清文宗奕詝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辛酉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元年公元 1862年壬戌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二年公元 1863年癸亥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三年公元 1864年甲子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四年公元 1865年乙丑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五年公元 1866年丙寅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六年公元 1867年丁卯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七年公元 1868年戊辰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八年公元 1869年己巳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九年公元 1870年庚午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十年公元 1871年辛未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壬申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癸酉年

清穆宗载淳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甲戌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元年公元 1875年乙亥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年公元 1876年丙子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年公元 1877年丁丑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四年公元 1878年戊寅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五年公元 1879年己卯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六年公元 1880年庚辰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七年公元 1881年辛巳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八年公元 1882年壬午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九年公元 1883年癸未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年公元 1884年甲申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一年公元 1885年乙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二年公元 1886年丙戌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三年公元 1887年丁亥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四年公元 1888年戊子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五年公元 1889年己丑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六年公元 1890年庚寅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七年公元 1891年辛卯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八年公元 1892年壬辰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十九年公元 1893年癸巳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年公元 1894年甲午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 1895年乙未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二年公元 1896年丙申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三年公元 1897年丁酉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四年公元 1898年戊戌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五年公元 1899年己亥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六年公元 1900年庚子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七年公元 1901年辛丑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八年公元 1902年壬寅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二十九年公元 1903年癸卯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年 公元 1904年甲辰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一年公元 1905年乙巳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二年公元 1906年丙午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三年公元 1907年丁未年

清德宗载湉光绪三十四年公元 1908年戊申年

清溥仪宣统元年公元 1909年己酉年

清溥仪宣统二年公元 1910年庚戌年

清溥仪宣统三年公元 1911年辛亥年

元年公元 1912年壬子年

二年公元 1913年癸丑年

三年公元 1914年甲寅年

四年公元 1915年乙卯年

五年公元 1916年丙辰年

六年公元 1917年丁巳年

七年公元 1918年戊午年

八年公元 1919年己未年

九年公元 1920年庚申年

十年公元1921年辛酉年

十一年公元 1922年壬戌年

十二年公元 1923年癸亥年

十三年公元 1924年甲子年

十四年公元 1925年乙丑年

十五年公元 1926年丙寅年

十六年公元 1927年丁卯年

十七年公元 1928年戊辰年

十八年公元 1929年己巳年

十九年公元 1930年庚午年

二十年公元 1931年辛未年

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壬申年

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癸酉年

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甲戌年

二十四年公元 1935年乙亥年

二十五年公元 1936年丙子年

二十六年公元 1937年丁丑年

二十七年公元 1938年戊寅年

二十八年公元 1939年己卯年

二十九年公元 1940年庚辰年

三十 年公元 1941年辛巳年

三十一年公元 1942年壬午年

三十二年公元 1943年癸未年

三十三年公元 1944年甲申年

三十四年公元 1945年乙酉年

三十五年公元 1946年丙戌年

三十六年公元 1947年丁亥年

三十七年公元 1948年戊子年

三十八年公元 1949年己丑年

盘点广东湛江陈氏开基始祖,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雷祖陈文玉之后

湛江陈氏多为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和陈朝阳叔侄之后、雷祖陈文玉之后。

陈文龙

一.玉湖派湛江乾塘镇乾塘陈氏:始祖经公榜名伯镇,字振礼,号东斋,谥文庄。元朝举人,至元间任化州教谕,府、县志俱有传。暮年解组卜居高凉吴邑乾塘村,是为乾塘一世祖。八宣公之三子也,因称为三教谕。乾塘始祖是米稔始祖的亲弟弟。

乾塘陈氏大宗祠,始建于元朝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距今已近700年,共进行四次维修。乾塘陈氏是当地望族,名人辈出。其中,南三岛陈氏小宗的安南王陈上川是清朝康熙年间越南著名侨领,陈瑸是清朝康熙年间的著名廉臣;陈兰彬是我国第一代驻美大使,清朝咸丰、同治期间的二品大臣;陈辉龙是清朝咸丰年间剿灭太平天国的名臣曾国藩手下一名干将。这些著名人物在宗祠内均留有史迹。

乾塘陈氏一支外迁到:特呈岛、南三岛田头,在田头搬出去的村庄有雷锡村、光明陈村、湖光山豪村、围岭陈氏、竹根陈氏、岭脚陈氏等等

航拍乾塘陈氏大宗

二.玉湖派湛江乾塘镇米稔陈氏,始祖正公,八宣公长子,字安世,卜居米稔即入吴之一世祖也。生三子长永昌,次永清,三永源。公与妣黄氏合葬米稔西惶岭石板圹上,坐艮向坤兼丑未,嘉庆壬申年重修改向坐丑向未兼艮坤。乾塘镇米稔始祖是廉江横山镇乾案始祖的亲大哥。

米稔陈氏主要聚居于湛江坡头、乾塘、南三、龙头、官渡、吴川、廉江、茂名化州、高州、广西乾礼、海南等地1000多条村庄,人口逾百万。

航拍米稔陈氏大宗

三.玉湖派廉江横山镇乾案陈氏:始祖宝公字庸珍,中亭,行念一,谥端厚。莆田玉湖陈氏十一世孙,八宣公的次子,乡进士官授任石城(今廉江)县教谕,乾案陈氏始祖。廉江横山镇乾案始祖是乾塘镇米稔始祖的亲弟弟。

四.玉湖派吴川黄坡镇大院泗岸陈氏:始祖朝奉公,号三山,元山公之子。南宋景定初任高凉刺史。任满卜居吴川博棹村(今大院村附近博棹坡)

五.玉湖派雷州东里镇淡水陈氏:长讳三官,字子清,子孙居东里淡水、客路本立等地;次讳三爵,字子荣,子孙居北和大房等村;三讳三禄,字子雷,乃夏泉陈族始祖也。

六.玉湖派雷州沈塘镇仙梦陈氏:始祖梦雷公,字天祥。文龙公仲子,出继麟之。宋以门功授奉郎、兴化军统领。元成宗元贞二年诏录忠臣烈士子孙,授龙虎将军、海北南道宣慰司都元帅。

卜居雷州仙梦村(今大陈村),即入雷之一世祖也。妣郑氏,生三子:汝谋;续妣黄氏,生一子:汝楫;继妣冯氏,生一子:继统;继妣何氏,生二子:自登、自朝。

七.玉湖派吴川樟铺镇沙美陈氏:吴川沙美陈氏始祖汝楫公,乃莆田玉湖派十世祖,文龙公孙,梦雷公第三子,元初卜居吴川瑶头村,后裔分衍70多条自然村。

八.玉湖派廉江横山镇排岭陈氏:始祖尚祖明举人特授江西省府安义县知县。初居(塘北)后居排岭族开基故称一世祖以后改名光祖立户。

九.玉湖派廉江良垌镇良田陈氏、遂溪实荣陈氏:始祖陈讳仲智、仲文公是福建省(领府八)福州府(首府,领县九)古田县(本候官地唐古田)则巷村(在五华山侧)人也,兄弟三人,长仲华、次仲智、三仲文。

智公中式南宋咸淳元年乙丑(1265年)科进士与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刘褒然公同榜,历癸酉年职任琼州知州。华文两公也与同往迄景炎丁丑二年(1277年)即元世祖至元五年时适世乱,智公解组,华公只在琼地铺前安居立业,智文两回处雷阳府城祥兴二已卯年(1279年)。智公北回驾到石城适元兵迫帝至崖门(在广州府新会县海中元兵迫帝至此丞相陆秀夫抱帝赴海而死,张世杰舟迎杨太后出海遭大风覆亦死时御舟养一白鹤哀鸣随水以殉),路途阻滞隐居于此。智公择居石城良田开基立业,仲文公择居遂地首僻竹山墩住场次乃移居实荣创业。

十.玉湖派雷州调风镇南田陈氏:士奇建纲嗣子,宏祺次子,字英相,生崇祯辛巳年,卒康熙乙未年,以曾孙贵诰赠奉政大夫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娶童氏,同葬潭地坐巽,有碑志,栏杆围屏石亭;生子长嘉训;续谢氏,葬品题后湖有碑亭,俱诰赠太宜人,生子次大用、三子元;按公初海外多寇避地来雷,卜居海康县调社南田村,生平事迹说载雷郡县志人物传。

十一.玉湖派廉江平坦镇鹤山陈氏:始祖秀峰公和堂弟用瑚公原居顺德马宁都白藤江尾村,于明正德年间秀峰公偕二子(世昌、世隆)与陈规、陈准兄弟和堂弟用瑚公及雪梅、南轩、月池诸子侄迁到石城,初居松屏,继卜鹤山开基创业。秀峰公后裔分居平坦镇古村、东木村、良垌镇东朗村、南朗村、北朗村、五稔根村、西朗村,沈塘镇沈塘仔村等村,用瑚公后裔分居华木咀村、土石村委石塘村,火炭垌等村。

十二.玉湖派廉江平坦镇松石陈氏:廉江平坦松石陈氏相传太始祖为南京水军总府九歌公,乃福建莆田玉湖派评事公房宋卿公后裔,玉湖派十一世祖(这个世系有侍后人进一步去考究),出仕于洪武年间,官至南京水军总府,九歌公或其后裔于明成化年间由福建莆田迁广州府顺德县马宁都江尾堡五十一图第十甲场土石坦,

越七世于嘉靖初年黄氏婆率列祖陈宽、陈倍、陈绶、雪梅、南轩、月池、盘山、世华、世亮、雪松等十房偕同族叔陈规、矩、准和用瑚等兄弟迁石城县松石,定居杨梅葵树根(今葵村园)。

其后陈规、矩,准和用瑚兄弟迁于廉江平坦鹤山定居。陈宽、陈倍、陈绶、雪梅、南轩、月池、盘山、世华、世亮、雪松为松石陈氏十房祖。其后裔分居约200条自然村,另外还有120处未归宗。总人口约4万人。

十三.玉湖派雷州沈塘镇后山陈氏:雷州沈塘后山陈氏始祖文学公,乃莆田玉湖陈氏丞相公房十九世,宅公之后,明洪武年间于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坎头岭村,奉任海南通判官,

年老致仕立籍雷州府沈塘镇平余后山村居住,生五子:子芳、子晃、子昌、子盈、子晟。 至今发展到二十三世,现有1100人。后裔子孙还徙外地32条村庄,约有6200人。

十四.玉湖派遂溪杨柑镇乾留陈氏:始祖太保公。属文龙系统。

十五.玉湖派东海民安镇后山陈氏:始祖景义公,父开公,广东海阳县人氏,尧卿公之后。(玉湖四世祖)清代由海阳迁居雷州遂溪东海岛后山开村立业。其后裔分居东海丹寮村、民安墟、乌石港墟、雷高镇杨村等。

十六.玉湖派徐闻前山镇后海陈氏:莆田玉湖陈氏陈仲达十九世孙度公由海南炉山石村迁居于徐闻前山镇后海村。

十七.玉湖派徐闻南三镇下井陈氏:徐闻南山镇下井陈氏始祖宪宇公,乃莆田玉湖族工部侍郎正卿公房后裔。玉湖十世国月公乃应腾公第三子,原任茂名县教谕,宋末自莆田渡琼,落脚琼州府文昌潮滩村,官特授琼州府教授。

国月公乃海南潮滩支开基祖。妣李氏,生三子:元志、元享、元昌;庶妣沈氏,生二子:元盛、元泰。国月公八世孙宪宇公,明上叶自海南迁居徐闻南山镇下井村。这一支发展较慢,至今只有65户共380人。

十八.玉湖派雷州松竹镇菜园陈氏:始祖祖荣公乃莆田七世祖,南宋末由莆田迁居于此,后裔分居埠头、下六等21条自然村。

十九.廉江横山镇六格陈氏:太始祖梅轩公,赠修职郎,福建省福州府莆田县沙溪里珠玑巷,一说猪屎巷青云人,二世祖日夫公,吴川县教谕,于元末明初由吴川乾塘初迁藤缆村再迁石城六格开基立业。

历九世分为八房,长房主要分居六格、花石、陈村仔;二房主要分居六格、大塘村;三房主要分居六格、港头村;四房主要分居六格、陈老吉村;五房主要分居六格、溪仔、排仔村;六房主要分居乾管、暗江仔、老占村、牛屎坑村;七房主要分居溪墩村;八房主要分居木水。全族现已归宗人口12000多人。

二十.古灵派有雷州乌石镇文堂陈氏:雷州文堂陈氏,始祖士公,字三福,福建莆田人,乃古灵先生陈襄之苗裔。其谱曰士公“在宋登进士第,从密友张弦公知雷州,因居于雷,后移居海滨,住名文堂”云云。

现分村数十,人丁不少。长房主要分居文堂、新沟、下郁、北和、卢家、上言、乾陇、平湖、海南、昌金、交寮、龙斗等村;次房主要分居文堂、乌石、火炬等村;五房主要分居文堂、迈创、乌石、覃本、新村、广纯、溪南、覃坡、徐闻北岭、康港等村;六房主要分居新村、岭下、三圣坡、昌文、雷城、北和等村。

二十一.开漳圣王派有遂溪河头镇双村陈氏、雷州沈塘镇昌辉陈氏:鼻祖公,是福建省兴化府蒲田绿岭乡人。公生后唐庄宗同光六年(923年),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优取明经(与进士并列),后随曹彬将军佐守太祖平定天下。开宝元年(968年)赴授浙江宁海县令。

宋开宝四年(971年)得曹太尉荐升琼州刺史,十七载任满荣归,择象郡蚕村开基立业。后迁北界,其后三世祖进士昭斌公迁居兴廉村。五世祖梦英公,于兴廉净行院教书时(1100年),苏东坡萍水相逢,促膝谈心。

苏东坡知道梦英公是懂公的第五代裔孙,甚为仰慕,并为梦英选择定居点。当时选址目标,有大体村和双村,经多方考卜,认为双村是一块雄师宝地,风水优秀,必有吉祥。

于是,崇宁四年(1105年岁次乙酉)梦英带五子,从兴廉村迁居于此;南宋1272年,国玺公升任雷州参府正堂由福建泉州德化县平沙村(原平埔村)入雷,初居府城,在任六载,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公之八世后裔卜迁乾济村,即今之昌辉村,奉公为昌辉陈氏始祖。妣淑人,生子一:纯忠。

二十二.南院太傅派有遂溪遂城镇后头温良陈氏:后头温良(陈村)陈氏始祖京山、京海原籍浙江省温州府永嘉县巷口村。公元1126年(宋朝钦宗年间),后头村始祖京山(字挺高)大公供职海南,官为琼南通判,因他政绩显著,故受人尊敬。京山大公赴任不久,胡骑南侵骚扰,人民颠沛流离失所。

京山大公任职期满,途经雷阳,卜居于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后头村;京山大公居住在后头村后,在老家的浙江省温州府永嘉县巷口村之两弟京海(字挺峻)二公、京湖(字挺平)三公,因胡骑南侵,中原局势未稳,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被迫离浙来粤。

京海二公旅游雷阳,乐其地僻,民情温和,遂定居遂溪县附城镇温良村(陈村);京湖三公,则渡琼海定居于海南(据说在海南文昌一带),因海隔而少于来往,后失联系。

二十三.益部安汉良史派有雷州雷祖陈氏:太始祖。公享寿一百一十三岁。字延长。赠银青光禄大夫。妣吴氏生女三:容、言、工。者公与夫人五十无子,三女对天誓曰:女子三人愿无出嫁,事父母以终身,祈天赐父母一男以绍父母来世。公怕置之田业,今即冯村田共六十亩,税立为蒸尝,世代轮流拜扫是也。

当时公惟捕猎为乐。九月初一日,九耳犬动,诱往乌山,捕获大卵,卵色青碧。次日雷辟开成一男子,即今陈文玉刺史是也。

自梁通六年(公元534年)正月十五日至太建二年(570年)登黄甲还乡,三年即封为刺史本州,至隋大业丁卯年(607年)正月十五日忽生羽翼升天。日后郡民具由奏请全家诰封。妣李氏夫人生男一:言。

二十四.义门派雷州纪家镇文园陈氏:汀州庄陈氏属皇封“天下第一家”江州义门陈的望族之一,汀江庄陈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枝繁叶茂,繁衍昌盛。

汀州庄始祖陈魁公(号参琉),宋进士,北宋中期担任汀州太守,公元1063年江州门奉旨分庄,魁公分得汀州庄,遂带家口97人迁至福建汀州居住。魁公妣李氏、刘氏,生五子,号称“五山”。

宋末,“五山”兄弟及后裔因避兵祸(元兵之乱)迁居宁化石壁陈德村,繁衍生自成100余年后陆续南迁。清乾隆年间,和平县林寨陈氏十二世陈行仕来海康大成书院任教,遂卜居于纪家镇文园村,是为雷州文园陈氏入雷始祖。

纪家文园陈氏属义门汀州庄台谏陈衡公世系,至陈元坤由江苏省南京漂水县迁广东和平县林寨。行仕公后裔淦于有光的声望,海康族系奉有光为创业太祖,是为海康一世始祖。

后分发北公益村、下寮村、望居乐村、草新村、边潭村等,已繁衍十二代,人口3000多人。字辈是:有、世、奇、广、大,如、邦、朝、国、宏、开、圣。

二十五.义门派遂溪遂城镇桃溪陈氏:遂溪桃溪陈氏始祖陈昭明代正统年间赴任琼州南宁军史目,宦满后卜居于遂溪桃溪。

二十六.遂溪城月镇攸端系统:始祖攸端公系福建省莆田县庠士,由任琼州推官,离任回家,因河头寇贼阻路,寓雷二年。元配林氏儒人,系莆田县林家女与父同赴,任所年方三十四岁,寓雷时失配。公择娶张公女为继妣。

男一:道生。女一适高家,雷俗出嫁,女不肯离父母兄弟,公将余资择居实荣创业。同张氏寿六十九,终于六月廿二日,合葬沟尾山干山巽向加辰戌。有碑立记。林氏葬雷州西面坡,故墓无碑。此为始祖。

二十七.雷州雷城调花陈氏:始祖仲尼公原籍福建莆田秀屿区南日镇石盘村,唐时任职琼南游府,职满卜居于雷州调花村。妣李氏,生二子:日思、佛思。

二十八、雷州杨家镇安苗龙马陈氏:雷州安苗陈氏始祖惟善公。原籍河南开封府汴梁。南宋时以“明经”授临安巡检。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丁卯调任雷州府教授,后卜居安苗村,现在后裔分居各地近80条村庄,约有一万多人。

惟政公,惟善公之胞弟,大宋咸淳四年(1268年)戊辰科与侄子直学同登陈文龙榜,赐进士,摄礼部之政。娶赵氏恭人。其后裔住(松竹镇)龙马村。龙马支约在建文时期世乱,族谱遗失,失考五世,尔后经追考得悉从第六世别驾公起接续后嗣。

二十九、遂溪河头镇双村陈氏:陈原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禄岭乡。生于后唐庄宗密切元年(公元923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朝试,取明经高第。随曹彬将军佐赵匡胤平定天下。

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授浙江省宁海县令。开宝四年,琼州刺史。雍熙三年调任崖知府。宋太宗端供元年(公元988年),任满卜居雷州蚕村开基。

三十、雷州白沙镇深田陈氏:始祖陈年修,原籍福州府古田县人,于洪武十三年升任雷州儒学教谕,因家于雷城之仁德坊,后人徙居白沙深田村。

数传又分居于白沙深坑、北坡、黎郭西村、北坡西村子、松竹马铁仔村、南兴康家等6条村庄。至十三世祖陈必登,“因世界挠乱,迁居于海南开小铺”,落籍海口市海甸岛新安村。

三十一、雷州纪家镇迈特陈氏:成魁公明代由莆田万和村迁居于纪家镇迈特村开基,至今分发30条村庄。

三十二、赤坎北桥道街陈川济陈氏:明代中叶,祖居福建莆田的大明修职郎陈和一(太始祖)夫人梁氏婆携三个儿子来到赤坎陈川济村安家落户,长子汝伟公分居水粉水,次子汝性公住村,三子汝锦公分居冷村坑村,是为赤坎陈川济陈氏三支开基祖,至今已有近500多年的历史。其后裔分居乌塘村、大窝村、源水陈村仔等村。

三十三、遂溪洋青镇西寮陈氏:洪彩公、洪治公、时瞻公后裔从四川迁居于西寮村,至今繁衍十九世,现有1200人。

三十四、雷州客路招家陈氏:始祖彝公自广东龙山迁居于客路招家村,发展至今15代,现有138人。

三十五、雷州杨家镇陈家陈氏:鼻祖滨公敕封文林郎,始迁祖光大公由福建莆田大宁村迁居住,徵任雷州府学教授致老卜居东陈村,因移居陈家村,现有7000多人。

后裔分居杨家镇陈家村、唐家镇厚褒村、杨家镇后排、陈高、调风山前、坎园等村。

三十六、遂溪遂城镇唐村陈氏:始祖温龙公由福建莆田洋雪巷村迁居于此,繁衍十六世孙,现有530人(含下村)。后裔分居于新和村。

三十七、雷州松竹镇后排陈氏:始祖仲泰公由福建莆田迁居于松竹后排村,现有1201人。

三十八、雷州松竹镇西边陈氏:始祖尚质公明中叶由福建莆田马屎街迁居于松竹镇西边村。

三十九、雷州松竹镇东井陈氏:始祖弘基公于宋代由福建莆田去任海南文昌县令,其十二世孙尧滨公由海南迁雷城西北再迁东井村,现有1460人。

四十、遂溪遂城镇后坑陈氏:高州文林陈氏八世祖邦泰公之孙秉伦、秉仁兄弟,清乾隆三十三(1768)年由高州密山村迁居于后坑村。

四十一、雷州调风镇东坑陈氏:始祖启聊公清初由福建莆田迁居于东坑村,现有350人。世系待考。

四十二、雷州覃斗镇禄高陈氏:清康熙年间桂芳公莅任雷阳推官,先居北和挥井村,迁居于覃斗镇禄高村,为雷州禄高陈氏始祖。现有420人。

四十三、湛江东海黄山陈氏:始祖运至、运中、运成三兄弟,原籍福建莆田金街村,清代南迁,运至公卜居东海岛黄山村,运成公卜居东海岛西坑村,运中公卜南浦精村。

四十四、徐闻迈陈镇潭板陈氏:相传清顺治年间,潮州府饶平县商人到徐闻迈陈镇开店,后移居潭板村,成为徐闻潭板陈的开基祖。其后裔分居迈陈镇的迈陈下村、南山镇槟榔园村、下桥三品斋村等。

四十五、雷州杨家镇西瓜园陈氏:龙春公由化州卜龙村迁居于雷州杨家镇西瓜园村。化州卜龙(博龙)陈氏始祖磐石公,原籍浙江鄞县,举人,南宋绍兴年间出任雷州通判。

任满后,适金兵南侵,奸佞当道,惧归去遭祸,遂于绍兴六年(1131)定居化州博龙,其子孙后代主要居博龙、多谷、下郭、博表、沙垌等地,人口万余。外迁入湛江的雷州、徐闻、遂溪等地。

四十六、廉江平坦镇杨梅根陈氏:明朝由东莞始居于平坦杨梅根村。其后裔分居平坦镇茶山村、朱屋村,世系待考。

四十七、遂溪草潭镇东港北二村陈氏:陈纯、杨旺公,清代从海南白沙湾村十七庙边棵、到库竹新圩、架仔尾村迁居于此。现有140人。

四十八、遂溪杨柑那略船帮陈氏:原为海上船帮,上岸定居于杨柑那略村,其后裔分箔寮村。

四十九、雷州雷高镇东介陈氏:始祖布傲公清末由四川迁入雷城苏楼巷,再由苏楼巷迁居于雷高镇东介村,现仅有77人。

五十、廉江大垌陈氏:大垌村陈氏徐定公明嘉靖五年从惠州博罗迁居于此,现有300多人,据其谱记载属义门陈,其世系有待考究。

五十一、廉江红寨陈氏:始祖陈景高由莆田猪屎巷迁居到、廉江高桥江背村开基繁叶。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