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养生 > 中草药百科

农历又叫什么(阳历又叫什么)

时间:2022-11-16 21:54:33 作者:舍我其谁 来源:用户分享

农历又叫什么(农历又叫什么历农历为什么叫阴阳历呢)

农历又叫什么历

阴历和阳历有什么区别

文/@成长新视点

阴历,也叫农历;阳历,也叫公历。阴历是中国古代纪年历法,阳历是西方纪年历法。阴历和阳历的区别,主要有历史起源、计算规则、时间天数和适用意义四个方面不同。

一、历史起源不同。

1.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也叫农历,又有夏历、汉历、华历和国历等名称。阴历起源于夏朝,以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以建寅之月为正月,开始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活生产中。

之后的商、周、秦及西汉初,月份都有所提前,直至汉武帝颁行《太初历》,又恢复夏王朝历法的原有月序,以后各王朝也基本沿用这一月序,一直沿用至今。

2.阳历,自二十世纪起为全世界普遍使用的历法,也叫公历,又叫儒略历、格里历。最初,是古埃及人对尼罗河河水上涨和天狼星的长期观察,制定出一种方便的历法。

之后,经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和公元前8年凯撒的侄儿奥古斯,共两次进行了修改,称为儒略历。

到十六世纪末期,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又一次进行了修改。经过这样修改的儒略历叫格里高利历,亦称格里历。格里历先在天主教使用,二十世纪初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历。

二、计算规则不同。

1.阴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取月相的变化为周期,以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又根据太阳回归年周期来计算一年的时间。一般在朔日时定为每月的初一,两个朔日之间的日期就是一个月(太阴圆缺一周),根据朔日时间的长短来决定每个月份的时间。

同时,通过设置二十四节气及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它的具体计算,是以太阴圆缺一周为一月,历时29日12小时44分2.8秒,太阴圆缺十二周为一年,历时354日8小时48分33.6秒。每一年的12个月中,6个单数月份(即1、3、5、7、9、11月)为“大建”,每月为30天; 6个双数月份(2、4、6、8、10、12月)为“小建”,每月为29天;在逢闰之年,将12月“大月”为30天。

该历以30年为一周期,每一周期里的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共11年为闰年, 不设置闰月,而在12月末置一闰日,闰年为355日,另19年为平年,每年354日。所以,平均每年为354日8小时48分。按该历全年实际天数计算,比回归年约少10日21小时1分,积2.7回归年相差一月,积32.6回归年相差一年。

通俗的理解,就是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月,再配合地球绕日一周之时数为一年。

2.阳历,是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以春夏秋冬四季循环的“回归年”为基本周期,与月亮的圆缺变化无关。其中,每一年的日数和月数,都是由人来规定的。

三、时间天数不同。

1.阴历,大月是30日,小月是29日。平年是12个月,全年时间为354天或355天;闰年是13个月,全年时间为384天或385天。

2.阳历,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特殊的2月份天数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平年365天,闰年366天,每四年一个闰年。

四、适用意义不同。

1.阴历,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反映寒冷暑热的气候变化,以便从事农业活动,所以又叫农历。自古古代以来,是农民安排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科学性、实用性都很强,因此流传至今。

农历安排有二十四节气,可以指导农事活动,被广大农村使用。农历既依据地球回归年所用时间,又依据月相变化而定,以身边的气象与物候条件、农事活动为参照,实用性强,成为四季分明、便于记忆的历法。

2.阳历,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冷热变更的情形。


许多人都把我国的传统历法“农历”说成“阴历”,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阴历”指的是月亮的圆缺周期为一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一年12个月,354天左右。“阴历”又叫“太阴历”,伊斯兰教教历,或者说回历,就是这种历法。而“阳历”是指地球绕太阳一周而制定的历法,一回归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一年365天,每四年多出来差不多一天,因此每四年置一个闰月,在2月多一天。“阳历”又叫“太阳历”,教教历,也就是我们说的公历,就是这种历法。而我们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太阳和月亮都兼顾到。除了农历,像藏历、羌历、傣历等,都属于阴阳历。


农历兼顾了月亮绕地球一周和地球绕太阳一周,兼顾农业和海事活动,农业以一年四季为主导,一年四季正好地球绕太阳一周。而海洋的潮汐现象是以月相变化主导的作用,对海事活动影响很大。农历一个月叫一个朔望月,朔即没有月亮的一天,望即月亮最圆的一天。以每个朔望月的朔日为初一,十五一般是望日前后,因此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的说法。而日食都发生在朔日,月食都发生在望日。一个朔望月是30天或29天,一年12个月,354天。每19年置七个闰月,这样一年平均下来正好365天或者364天。你看你自己的农历生日,每隔19年跟公历对照一下,是相同的,差也就差个一两天。


中国的农历又与天干地支对应,有干支纪年、干支纪月、干支纪日和干支纪时。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互相重合,以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如明年就是壬寅年。


北斗七星的斗柄一年旋转一圈,分为十二个刻度,与十二地支对应,即建子、建丑、建寅、建卯、建辰、建巳、建午、建未、建申、建酉、建戌、建亥。 我们都知道有二十四节气,而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这十二个节气又叫中气。 每个月一一对应一中气,如雨水对应正月,又对应建寅 ,正月即建寅月,而没有中气的月份置闰月,这样每隔十九年有七个月没有中气,即十九年七闰。但是以建寅月为正月,是从汉武帝时才开始的。夏朝以建寅月为正月,商朝以建建丑月为正月,周朝以建子月为正月,秦朝以建亥月为正月,正即改正,每到改朝换代,一年中的首月就要变化一次。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颁行太初历开始,除了武周时以建子月为正月外,就一直以建寅月为正月。汉武帝时期颁行的太初历是当时比较完备的历法,后世只不过是不断的改进而已,如今我们使用的农历是中华十八年(1929年)颁行的。


农历是中华民族先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阴阳和谐、遵循自然、天人合一、动态平衡、实用主义,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完美体现。我们应该永远的传承下去,有时候丢弃了不知道是美好的东西,后悔都来不及。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