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养生 > 健康养生

心外无物是什么主义(王阳明心外无物是什么主义)

时间:2022-12-07 20:26:50 作者:牛奶煮萝莉 来源:网友整理

心外无物是什么主义(心外无物是什么主义)

“心外无物”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哲学思想体系。唯心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在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这个哲学本体上,认为精神(意识)是世界的第一性质,物质是世界的第二性质。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之外独立存在着一种客观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万物是由它产生(派生)出来的。其著名代表人物,有中国的朱熹、古希腊的柏拉图和德国的黑格尔等。

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意识、观念等)作为认识世界的出发点,存在主观精神之中的是认知上的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而并非真正客观上的世界。主要代表人物,有中国的陆九渊和王守仁,和德国的费希特等。

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是一种有限论,与无限论(不可知论)和一神论对立。唯物主义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认有全知者(神)存在。唯物主义认识到上述论断包含矛盾,但是不试图解决这个矛盾,而是把它承认下来,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包含矛盾的,越矛盾就越真实。一神论也承认矛盾是存在的,但是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和真实性,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是有可知者必然先有全知者(神)存在,而且唯有全知者(神)是真实的。

根据本原数目的不同,唯物主义分为两种,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的唯物主义只承认物质一个本原,也称之为机械的唯物主义。二元论的唯物主义承认物质和运动两个本原,也称之为辩证的唯物主义。辩证的唯物主义没有区分自然的运动和人的运动,对人的运动也不作生产、实践和思辨的区分,认为它们在本质上一样的,可以用时间作为尺度统一衡量。

先上原文:

“先生(指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引自《传习录》)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论,很多人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其实纵观整部《传习录》,他所谓的“心外无物”并不是说心(意识)决定物(存在),而是指物离开了心就毫无意义,物必须靠心去认识、感知、开发和反映,否则就是一堆没有价值的东西。

这根本就不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而是关于存在与意识的对象关系的价值判断。用现代白话文来表述就是:离开了矛,盾也就无所谓盾了。心外无物和物外无心其实是一个意思。

在价值判断中,“心”与作为心之对立面的“物”确实是共存共亡的。因为人所看到的事物,必然是经过意识处理过的,而不是摆脱了意识的纯自在之物。当你没有看到它时,它作为一个物质概念是不存在的。只有在人的意识参与之后,它作为“花”的概念才会存在。你或许会说,即使所有的人都没有看到,山中的“花”还是“花”啊。还真不是。在人类的意识参与之前,它只是一堆化学物质而已。而且,连“化学物质”都算不上。因为没有人类的意识,“化学物质”这个概念又从何而来?

物质离开意识的参与,它不仅无法形成物质概念,而且我们讨论它也是毫无意义的。如果能彻底摆脱意识来看待物质,那么人所看到的物和一条狗、一只昆虫所看到的物是可以划等号的。问题是人不可能在彻底摆脱意识之后还能看到所谓的客观存在。离开了意识,我们根本就看不到“物”,接收不到“物”的信息,无法与它产生互动关系。因此,人和昆虫所看到的“同一个”物是永远不可能划等号的。

王阳明提出的心外无物论,主要针对的是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因为“心外无物”的下一个论断就是心外无理,人心就是天理。如此,才能抗拒天理对人性的压制和束缚,才能真正解放人性,获得心灵和思维的自由。人才是真正的人,是天理的对象,而不是天理的奴隶。

心外无物,物外无心,在作为对象判断时,它们本来是没有矛盾的。但是作为本原判断时,麻烦就出现了。心不可能和物截然分开。如果可以彼此割裂开来的话,主张心决定物或物决定心都是可能成立的。一切争论都建立在假设它可以分割的基础上,事实上这个基础是虚构的。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