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提车吉日

颈后三角(颈后三角区在什么位置)

时间:2024-01-14 04:17:14 作者:心若向阳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老中医不外传:人有6个“黄金三角区”,是养生的根本

中医认为在我们身体有非常重要的三角区,是血管神经以及各个脏器聚集的地方,只要保护好黄金三角区就能够防止病情的侵入,小编为大家介绍6大黄金保健三角区。

黄金三角区有哪些?

1、颈部三角区

颈部三角区是很多血管以及神经必须要经过的,当受寒、过度劳累时引起颈椎疾病,中风,头痛耳聋以及瘫痪等。平时要做好保护措施,可以对脖子进行转动,千万不能枕太高枕头,冬季出门时要带上围巾。

2、肩部三角区

若是肩膀的肌肉长时间处于劳损状态,会引起肩周炎等慢性炎症,要做好防护措施,尽量不要背太重的包,久坐之后应该多活动肩关节的地方,可以多做做摆臂运动。若是肩膀肌肉已经处于过度疲劳状态时,千万不能提重物。

3、膀胱金三角区

膀胱三角区如果出现问题时,会引起排尿次数增多、排尿不畅等,尤其是不注意个人卫生时,会导致感染。平时要多喝水,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冲刷膀胱毒素,每天至少要保证有2000毫升的水量,千万不能憋尿,另外要保持尿道口的卫生以及清洁。

4、生殖三角区

在生殖三角区包含了所有的官,长时间处于潮湿的环境中,容易让大量的细菌滋生,所以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换内裤。

5、脸部三角区

因为脸部静脉是非常特殊的,没有任何的静脉瓣,不仅会往下流动的颈部静脉,同时也会往上流的颅内。当脸上长痘痘时千万不能直接用手挤,不然会让大量的细菌进入到血液里面,跟随静脉在全身流窜,容易造成鼻子或者眼睛的感染,甚至会导致颅内感染,危及到生命健康。

6、足三角区

在足三角区会有很多的穴位,经常对脚部进行按摩能够达到补肾的功效,能够辅助治疗失眠、糖尿病以及潮热的症状,同时也可以缓解更年期。

温馨提示

平时可以对以上六大黄金三角区来进行保健,在冬季要做好头部、颈部保暖,出门时尽量是戴上围巾以及帽子,防止受寒。另外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护好生殖三角区,防止大量的细菌侵入,注意个人卫生,适当的锻炼身体,来提高每个三角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人体的这些“危险三角区”你都知道吗?原来不止脸部一个!

其实除了“面部三角区”,人体还有许多部分暗藏着三角区!对身体来说十分重要!

经常保养皮肤的小伙伴们

一定不会对“面部三角区”这个词

感到陌生吧~

“面部三角区”又称“危险三角区”

经常会冒痘痘……

但是通常身边人都会提醒你

挤不得!危险!

其实除了“面部三角区”

人体还有许多部分暗藏着三角区!

对身体来说十分重要!

为何这些“三角区”如此重要?

平时我们又该如何保养?

脸部三角区

细呵护,防感染

由鼻根部与两侧嘴角连线,构成了我们脸部的一个“三角区”。在这个区域内,有6条通向颅内的静脉经过这里,它们互有分支,相互沟通,形成一张致密的血管网。

高危因素

感染:口唇周围血管丰富,和颅内毛细血管相通,如果随意挤破痘痘、刮胡子不讲究卫生等,细菌会从毛细血管侵入,极易引发颅内感染,引发大病。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要警惕。

粉刺不断:警惕毛囊虫感染。

嘴角开裂:可能缺乏维生素B2和B3。

专家建议

长了痘痘不要随意挤压,注意保养,做好防晒。

保证睡眠充足,避免焦虑情绪。

勤清洁,洗脸时最佳水温35℃,要选用弱酸性的温和、刺激小的洁面产品。

调节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甜、油、辣食物;多吃蛋奶、鱼肉;保证每天吃点深绿色蔬菜。

颈部三角区

常活动,防劳损

颈椎由颈椎骨组成,颈部金三角区是指颈后枕骨以下包括第一颈椎、第二颈椎的区域。

正常颈椎向前微凸,这样的弧度可增加颈椎弹性,使头部震动减缓。如果长期保持不良姿势,颈部的前凸就会逐渐变直,或转为后凸,会压迫正常工作的神经、血管,容易引发偏头痛、脑中风等。

高危因素

长时间低头、久坐,颈椎间盘突出。

粗暴按摩,颈部韧带受损。

枕头或枕头过高,颈部韧带劳损。

窝在沙发里,违背脊柱生理弧度。

趴桌子上补觉,颈椎变形。

专家建议

正确坐姿:双肩后展,脊柱正直,两足着地。

活动颈部:每一两个小时左右就转动一次颈部,动作轻缓。

抬头远望:避免过长时间伏案或低头。

睡眠方式:睡眠选择合适的枕头。

防寒防湿:风寒潮湿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流减慢。

肩部三角区

纠姿势,减酸痛

肩三角相当于上臂肩关节三角肌的位置。这个区域肌肉厚实,三角肌从前、外、后三面包绕肩关节,腋神经分布于其中,支配着三角肌的收缩和舒张。

不过肩关节结构比较松散,容易因肌肉瞬间拉伤而损伤肩部软组织;上身各种运动常会使用肩关节,如果过度使用,周围的软组织会受到磨擦,易发生慢性劳损或软组织炎症。

高危因素

长时间用电脑或坐着学习的人,肩胛肌肉劳损。

单肩背、斜挎背等不当的背包姿势会引发肌肉酸痛。

睡姿不正确,可能无法维持脊背的自然曲线。

穿鞋不对。高跟鞋、人字拖会改变身体平衡,脊椎受力不均,加重后背疼痛。

专家建议

避免一个姿势保持过久,常站起来绕肩。

背包时最好双肩,不要长时间背重物。

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运动量要适度,运动中关节保持微弯,避免对抗的阻力伤及关节。

膀胱三角区

重卫生,忌憋尿

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是膀胱结核和肿瘤的高发部位。

高危因素

通常排尿少,可能诱发结石。此外女性尿道较短,肠道的细菌容易在外阴滋生,再经由尿道侵入膀胱。

男性久坐,前列腺受到重压,影响正常血液循环,使得腺液排泄不畅,引发前列腺炎,加之不及时排尿,疾病加剧。

专家建议

及时排空膀胱尿液。

多喝水,每天保证1500毫升,冲洗膀胱。

限制高嘌呤饮食,如动物内脏、浓肉汤等;多吃含维生素E丰富的食物,如猕猴桃、菠菜、卷心菜。

注意卫生,勤换内衣裤,勤清洁。

双脚三角区

常按摩,勤自查

足底三角区是指以大拇指为顶点的前脚掌区域。

高危因素

不注意卫生:洗脚、换洗袜子不及时,真菌感染。

常穿高跟鞋:脚部挤压,导致拇囊炎、锤状趾、胶质增生。

大病牵连:糖尿病导致脚伤长期不愈;甲状腺功能减退让双脚冰凉;痛风、关节炎产生大脚趾等。

专家建议

常泡脚:可加快血液循环,环节腿脚胀痛、改善睡眠。但泡脚不要过久,温度不要过高。

坚持运动:每天提脚跟、伸膝勾脚、甩腿运动。

讲卫生:及时换洗袜子,穿柔软、舒适、透气性好的鞋袜。

菊池病是啥?发热伴颈淋巴结肿大时,别忘这一罕见诊断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菊池病(Kikuchi病)也称为Kikuchi-Fujimoto病或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c Lymphadenitis)。

发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是常见临床症状与体征的组合之一,其鉴别诊断包括感染(EBV等病毒、链球菌等细菌、结核菌等特殊细菌)、肿瘤(淋巴瘤、白血病)、其他疾病(川崎病、结节病等自身免疫病)。

那么,在以下Srikantharajah M等在BMJ子刊中报道的一则案例中[1],当发热遇上颈部淋巴结肿大时,你能考虑到这种罕见但重要的鉴别诊断吗?

▌发热伴颈淋巴结肿大,真相终由组织病理学揭示

这是一位既往患有轻度哮喘和肾病综合征(儿童期)的23岁男大学生,无吸烟史、近期旅游史和家族史,此次因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严重疲劳6周于急诊就医。

患者以颈部左前侧肿物伴隐痛起病,2周后左下颌下区开始出现第2个疼痛性颈部肿物,伴发热、夜间盗汗和体重减轻,无食欲减退。

患者接受红霉素和头孢氨苄治疗4周但无反应,随后服用阿莫西林和(逐渐减量)1周,疼痛一开始出现短暂性缓解,但减量期间患者的症状复发,体温仍达到38-40°C,伴面部弥漫性隆起性红斑,后者逐渐演变成色素沉着。

实验室检查示CRP 100mg/L,LDH 780 U/L,Hb 112 g/L,WBC 3.7×109/L。患者有既往EB病毒感染的证据,多次血培养、自身抗体、疟疾、肝炎筛查、布鲁氏菌、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均呈阴性。

胸片和颈胸部、腹盆腔CT增强扫描示左侧颈部、腋窝、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最大者短轴可达20 mm)伴肝肿大。左颈肿大淋巴结切除活检后组织病理学表现符合菊池病(包括含嗜酸性纤维蛋白样沉积物的片状坏死区域)。

图1.组织病理学:含嗜酸性纤维蛋白样沉积物的片状坏死区域[1]

▌菊池病到底是什么病?

菊池病(Kikuchi病)也称为Kikuchi-Fujimoto病或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c Lymphadenitis)。这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自限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亚裔年轻人和儿童(典型发病年龄为30岁以下),其发病率尚缺乏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菊池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感染(EBV、HSV 1/2、VZV、CMV、HHV 6/7/8、细小病毒B19、HPV、HBV等病毒、某些细菌)和自身免疫(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韦格纳肉芽肿、类风湿关节炎、斯蒂尔病等)被认为与菊池病的发病有关[2]。

▌菊池病有哪些具体的临床表现?

菊池病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以疼痛或压痛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全身症状(发热、全身不适、体重减轻、关节痛)为主要表现,儿童和成人的临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通常儿童发热时间更长和更易出现淋巴结坏死[2]。

菊池病最常见(60%-90%)的临床表现为单侧颈后三角区淋巴结肿大(少数可呈双侧或对称性),偶尔累及锁骨上、腋窝淋巴结甚至呈全身淋巴结(包括肠系膜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肿大,肿大淋巴结的特征是孤立性非化脓性淋巴结,可移动,质韧、光滑,直径通常1-2 cm,大约一半具有疼痛[1-2]。

此外,36%-77%的菊池病病例出现与B症状(发热、体重减轻、疲劳、盗汗)和上呼吸道感染相似的表现。患者亦可出现肝脾肿大、骨髓和神经系统受累等结外表现。40%的病例可出现非特异性皮疹,表现为斑丘疹、结节、麻疹样红斑或多形红斑样、粘膜溃疡、弥漫性脱发以及颧部红斑和其他皮肤狼疮样皮损。

极少数情况下,菊池病的免疫应激可并发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这是一种与组织细胞增殖、噬血反应、全身炎症反应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相关的强烈免疫反应,可危及生命,死亡率为20%-42%[2]。

▌菊池病如何诊断?

菊池病缺乏较为特异的临床表现或辅助检查结果,发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的鉴别诊断较多,包括需要与淋巴瘤、结核病和结节病等一系列疾病进行甄别[3]。菊池病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图2.菊池病的鉴别诊断[3]

一般认为,菊池病的最终诊断需要基于淋巴结切除活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排除SLE等其他引起淋巴结肿大的感染性、恶性和自身免疫性病因),镜下通常可见副皮质区病灶,常伴有坏死和组织细胞浸润。应注意都是,细针穿刺活检(FNAB)的总体准确率仅约56%[4]。

图3.文献中提出的菊池病诊断标准[4]

▌菊池病如何治疗?

大多数菊池病具有自限性,自然病程1-4个月(或1-6个月),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缓解,或使用解热镇痛药进行支持性治疗[1-2]。临床上,常规抗感染或抗结核治疗并无获益。

然而,对于一些对解热镇痛药无效、症状持续、或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和眼等淋巴结外组织受累、多系统损害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在排除感染性病因后,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羟氯喹亦可能对部分患者有效。

菊池病的整体预后良好,并发症很罕见。但有案例偶可出现疾病反复发作多年,成人和儿童菊池病的复发率分别为3%-4%、31%-39%[2]。值得注意的是,少数菊池病病例可发展为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故患者应接受多年随访。

▌小结

综上所述,菊池病是发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较为罕见但重要的鉴别诊断之一,这是一种病因不明、非特异性、具有自限性的非肿瘤性疾病。

菊池病可能伪装成结核病、SLE等自身免疫病、淋巴瘤等临床医生更为熟悉的疾病,尽早进行淋巴结切除活检有利于明确菊池病诊断和鉴别诊断。菊池病的自然病程1-4个月(或1-6个月),无需特殊治疗可自行缓解,或以解热镇痛药进行支持性治疗为主,有时糖皮质激素可能有利于缩短病程。

更多鉴别诊断知识哪里看?

快来“医生站”瞧一瞧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