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结婚吉日

顶骨在哪个部位(顶骨在哪个部位图片)

时间:2023-12-30 17:43:00 作者:孤单的城 来源:网络

本文目录一览:

妇产科医生教你,如何纠正胎位

准妈妈到了孕末期都会非常关心胎位,因为大家也都知道胎位不正很难顺产。

胎位是怎么回事?

胎位不正是指臀位吗?其实没那么简单。

胎儿在妈妈肚子里的姿势位置很复杂,不仅仅是臀位这一种姿势不能分娩。

可以说胎儿在子宫内伸伸胳膊踢踢腿、抬头、仰头都可能影响分娩。

哪些不正常的胎位会影响顺产?

按照胎儿身体的长轴与母亲身体的长轴关系把胎位分为纵产式和横产式。

一般在临产前99%是纵产式。如果以妈妈站立时为对照,宝宝大多数是倒立着头朝下,少部分坐着屁股朝下,只有极少部分的宝宝以很舒服的躺卧的姿势躺在妈妈的子宫里面。

坐着的、倒立的叫做纵产式,躺着的是横产式。

这些躺着的宝宝,在临产时也有一部分改变,倒立或坐位。

这些胎位,我们简单的叫做倒立的为头位、坐着的为臀位和横躺着的为横位。

如果在临产后,躺着的宝宝还不改变,那么就没法经过分娩。就好像我们横拿着竹竿无法出门一样,所以这是一种不好的胎位。

纵产式是不是都能分娩?

当然也不一定。这就涉及下一个概念——胎先露。

胎先露是指胎儿身体在产道中最前端或者最接近前端的部分,通俗的说,是胎儿的哪一个部位最先露出妈妈的体外:头顶?面部?屁股还是脚丫?有时还可能是一只小手。

相对来讲,如果宝宝是倒立的,先露部位是头部,对分娩更有利。

胎儿娩出首先要宫颈口打开,宫颈的扩张是被动的,不是主动的。我们的胎儿是个大头娃娃,头部比肩宽,而且是身体中比较坚硬和圆润的部分,在宫缩时,宫缩的力量传导通过胎头,慢慢将宫颈扩张。

一旦头部从产道娩出,那么胎儿的身体则很顺利的娩出。而柔软的臀部或者径线小的足部不能很好的扩张宫颈。假设是双脚先娩出,随后胎体的径线越来越大而越来越困难。

因此一般说臀位是难产的胎位,但如果是小屁股先出来,我们叫做腿直臀位,一双小脚直直的举在面前,这个是可以通过分娩的。而孩子盘腿而坐,宫口一开小脚丫先伸出来,则不能通过分娩。

头位一定会顺产吗?

不一定,即便是头先露,也要看是头的哪个部位,如果分娩时是枕骨部位位于最低点进入产道,也就是胎儿低着头,叫做枕先露,是相对比较容易顺产的胎位;

而如果是顶骨、额部、下颌骨最先进入产道,胎儿昂首挺胸的进入产道,往往会产程延长、甚至无法最终经过分娩。

有时候宝宝很淘气,在来到人世间的时候想先和妈妈招招手,结果一只小手先伸进的产道,结果也会影响顺利的分娩。

即便是非常好的枕先露,也不一定能够保证顺利的产程,因为分娩的时候还要看胎方位是否正常。

什么是胎方位?

胎方位是指胎儿先露部位与妈妈骨盆的前后左右的关系。

如枕先露,如果胎儿的枕部在妈妈骨盆的前方,左前方、右前方或者正前方,是比较容易分娩的胎方位,这时候就是宝宝趴在妈妈的子宫里(如果以妈妈躺着作为参照),头朝外,做好了起跑的姿势,随时准备着来到美丽新世界;

如果宝宝躺在妈妈的子宫里或者侧卧着,他太舒服了,好像没做好准备,不是一个很好的起跑姿势,因此产程往往会延长、难产,有时候需要剖宫产。

胎方位要在分娩中胎儿的头部入盆才能最后确定,而在分娩开始前我们只要确定胎儿是头位、臀位还是横位。臀位、横位尽可能纠正为头位。

怎么纠正胎位?

第一个方法是胸膝卧位。

发现臀位可以用胸膝卧位来纠正,具体方法是准妈妈双膝部着地跪在床上,然后慢慢向下俯下身体,胸部贴在床上,手向前伸,保持臀部为最高点,大腿小腿呈90°。每天两次,每次15~30分钟。这个姿势,可以让胎儿先露退出骨盆腔,在胎儿重心的的作用下,发生胎位的改变。

第二个方法是外倒转术。

这是医生用手法纠正胎位。手法熟练的产科医生在腹部上操作,让胎儿强行转身。对于横位外倒转成功率非常高,而臀位外倒转约50%左右成功。要实行外倒转需符合一定的条件,如胎儿大小合适、胎盘位置正常等,如果胎儿较大、羊水过少外倒转成功率低,如果胎盘位置低、有早产迹象,都不适合外倒转以及胸膝卧位。

经过上述方法仍然不能纠正的横位、臀位尤其是混合臀位只能做剖宫产手术分娩。

(本文已获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专家介绍

妇产科医生王玉玲,副主任医师,从医25年。

擅长:治疗不孕症、月经失调、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

门诊时间:每周一、周三全天妇科专家门诊。

地址:浦东新区高科西路2699号,二楼B区。

想了解“羊水过多/过少的影响”、“脐带绕颈是否危险”等孕期相关问题,关注公众号“母婴家庭课堂”即可获取,还有价值30元的语音课福利

62张,颞骨解剖高清图解,收藏必备

概一、颞骨与颅的关系及毗邻述

1、颞骨和颅、颅底的关系

颅骨:颞骨左右成对,位于颅骨颅骨两侧中、下1/3,构成颅骨底部、侧壁。

颅底:参与构成颅中窝、颅后窝。

1、颞骨与四块颅骨相接:

上方:顶骨前方:蝶骨、颧骨后方:枕骨

骨今中外

临床表现二、颞骨的5部分

1、鳞部:似鱼鳞、位于颞骨的前上部。

2、乳突部:位于鳞部后下方、呈锥状突起。

3、鼓部:为一扁曲U形骨片,构成外耳道前壁、下壁、及部分后壁。

4、岩部:呈横卧三棱锥体,位于颅底,嵌于枕骨、蝶骨间。

5、茎突:附着于鼓部后下侧。

注:岩部和乳突部形态结构上连接在一起,合称为岩乳部「Petromastoid part」。

骨今中外

检查三、鳞部「squamous portion」

1. 概述:

鳞部又称:颞鳞,形似鱼鳞,位于颞骨的前上部,分内外两面,上、前、下三缘。

2. 鳞部的两面三缘:

2.1外面:

颞骨鳞部外面光滑略外凸,构成颞窝的一部分,有颞肌附着,并有纵行的颞中动脉沟。该沟下端之前下是颧突及其前、中、后根。

2.2内面:

鳞部内面为大脑面,与颞叶相邻,有脑压迹、脑膜中动脉沟。

2.3三缘:

上缘:与顶骨下缘相接。前缘:通过蝶鳞缝,与蝶骨大翼相接。下缘:

岩磷裂:内侧,与岩骨前缘外侧部融合而成鼓磷裂:下界,与鼓部前上缘相连而成颞线:与乳突部的边界

3. 鳞部外面的重要结构

3.1. 下颌窝和颧突

3.1.1 下颌窝「mandibular fossa」:关节结节后侧之椭圆形深窝,由颞骨鳞部和岩部构成。

3.1.2颧突「 zygomaticprocess」:位于鳞部前下部,向前突出

前根:呈结节状,又称关节结节「articulartubercle」。中根:介于下颌窝与外耳门之间,又称关节后突「retroarticular process」。后根:后根从颧突上缘经过外耳门上方向后移行于颞线。

3.2. 颞线和乳突上嵴

3.2.1 颞线「temporal line」:颧突后根从颧突上缘经过外耳门上方向后移行于弓状线。颞肌下缘即止于此,也是颞骨鳞部和乳突部的界限,颅中窝底平面的颅外标志。

3.2.2乳突上嵴「supramastoidcrest」:颞线呈嵴状时称为乳突上嵴。

3.3.外耳道上棘、外耳道上三角(又分别称:道上棘、道上三角)

3.3.1外耳道上棘「suprameatal spine」:颞线之下,外耳道上三角前方,骨性外耳道口后上方有一小棘状突起。

3.3.2外耳道上三角「suprameatal 」

又称:

– Macewen

–筛区「cribriform area」:鼓面含许多被小血管穿通的小孔。意义:鼓窦位于其深面1cm左右。

边界:

–上界:乳突上嵴

–前下界:外耳道后缘

–后界:外耳道后壁的垂直切线与颞线

注:道上三角位于乳突部,深面为鼓窦,为便于对比记忆此处与外耳道上棘一同描述。

骨今中外

病情诊断四、乳突部「mastoid portion, mastoid process」

1. 概述:

位于鳞部后下方,呈一锥状突起,具有内、外两面;上、后两缘。与其他部分的界限:

颞线:与鳞部的边界;鼓乳裂:与鼓部的边界;内侧与岩部相连。

2. 乳突部的两面两缘:

2.1 内、外两面:

内面:颅后窝的前下方,外面:粗糙,有胸锁乳突肌等肌肉附着。

2.1 上、后两缘:

上缘:通过顶切迹与顶骨的乳突角相接,后缘:与枕骨相连。

3. 乳突部外侧面的重要结构

3.1 肌肉附着点:乳突外下方,有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和头最长肌附着。3.2 乳突孔「mastoid foramen」:乳突后缘处小孔,贯穿骨内外。乳突导血管穿孔沟通 颅外静脉、乙状窦。3.3 乳突切迹「mastoid notch」:又称二腹肌沟,二腹肌后腹附着于此。位于乳突尖内侧,茎乳孔后端 一深沟。3.4 枕动脉沟:乳突切迹的内侧伴行浅沟,有枕动脉经过。

4. 乳突部内侧面的重要结构

4.1 乙状沟「sigmoid sulcus」:乳突内侧面为颅后窝的前下方,一弯曲深沟,乙状窦位于其中。4.2 “乙状窦颅外标线”

定义:顶切迹与乳突尖的连线,标志着乙状窦在颅内的走向。

乳突尖:乙状窦下膝的颅外标志。

顶切迹:颞骨鳞部顶缘与乳突部交界处的凹形切迹,为乙状窦上膝的颅外标志。

5. 二腹肌嵴与面神经的定位

5.1 二腹肌嵴(又称乳突切迹)

1、位置:位于乳突尖深面,与二腹肌沟相对应,为一弧形隆起的骨嵴。

2、 起止点:起于乙状窦下方,止于面神经处颞骨的茎乳孔处。

3、与面神经关系:此嵴的前内端与面神经管垂直段相交,乳突手术中去除全部气房后可显露,为面神经定位的重要标志。

5.2 面神经管垂直部的投影为以下两面的相交线:

1、经二腹肌嵴的矢状切面

2、骨部外耳道后壁

意义:磨去该交线以外的外耳道骨段较安全

6. 乳突气房与鼓窦

6.1乳突气房「mastoid cells」:乳突部的骨质许多含气的小腔。6.2 鼓窦「tympanicantrum」:— 位于上部的气房最大,与鼓室相通,位于鼓室后壁。外耳道上三角是乳突手术时定位鼓窦的重要标志。

骨今中外

治疗五、鼓部「tympanic portion」

1. 概述:

鼓部为一扁曲的U形骨板,构成骨性外耳道的前壁、下壁和部分后壁。

毗邻:

鳞鼓裂「 squamotympaniefissure」:前上方,和鳞部相接。鼓乳裂「tympanomastoidfissure 」:后方,和乳突部相连。岩鼓裂「petrotympanicfissure」:内侧,和岩部接连。

前下方:形成下颌窝的后壁。

2. 重要结构

2.1鼓沟「tympanic sulcus」:鼓部内端一沟槽,鼓膜边缘的纤维软骨环 嵌附于沟内,为鼓膜紧张部。2.2 鼓切迹:鼓部上部的缺口,此处无鼓沟和纤维软骨环,鼓膜直接附着于颞鳞部,为鼓膜松弛部。

2.3鼓环「tympanic anulus」:新生儿鼓部为上部缺如的环形骨质。

骨今中外

治疗六、岩部「 petrousportion」

1. 概述:

岩部位于颅底,嵌于枕骨和蝶骨之间,内藏听觉和平衡器官。外形似一横卧三棱锥状,又名岩椎「petrous pyramid」。有一底、一尖、三个面和三个缘。

2. 岩部的一底、一尖、三个面和三个缘

2.1. 底:向外,与鳞部和乳突部相融合。2.2. 岩尖「petrous apex」:尖端粗糙、朝向内前而微向上,嵌于蝶骨大翼后缘和枕骨底部之间,构成破裂孔的后外界,颈动脉管内口开口于此。

2.3. 三个面:

前面:又称大脑面,组成颅中窝后部。后面:又称小脑面,组成颅后窝前界。下面:组成颅底底面。

2.4 三个缘

上缘:岩上沟容纳岩上窦。后缘:岩下沟容纳岩下窦。前缘:与蝶骨大翼及鳞部相邻。

3. 大脑面「cerebral surface」

3.1 概述:

组成颅中窝的后部,又称大脑面「cerebral surface」,向外与鳞部的脑面相连。

3.2 五大重要标志:

1、三叉神经压迹「trigeminal impression」:位于近岩尖处,容纳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即三叉神经节)。

2、岩大神经沟和裂孔「Hiatus and groove for the greater petrosal nerve」:位于三叉神经压迹的外侧,与岩锥长轴平行。神经沟外侧末端为面神经管裂孔,同名神经穿出。

3、岩小神经沟和裂孔「Hiatus and groove for the lesser petrosal nerve」:位于岩大神经沟外侧,神经沟末端为岩浅小神经管裂孔,同名神经穿出。

4、弓状隆起「arcuate eminence」:为前半规管位置,呈一大突起。

5、鼓室盖「tympanic tegmen」:一浅凹形的薄骨板,分隔鼓室和颅中窝。

4. 小脑面「 cerebellar surface」

4.1 概述:

小脑面组成颅后窝的前界,由岩上窦、岩下窦和乙状窦,围成的三角形骨面,其顶朝内,底朝外。向外与乳突部的内面相连。、

4.2小脑面的重要结构:

1. 内耳门:在小脑面中部偏内处为内耳门,通内耳道。2. 内淋巴囊裂:内耳门之后外有一为薄骨板遮盖的裂隙,内淋巴囊位于此,其中有前庭水管外口。3. 前庭水管外口「 vestibularaqueduct」:为骨性管,由内淋巴囊通至骨迷路的前庭,其中有内淋巴管(又称膜性前庭水管)

4. 弓形下窝「 subarcuate fossa」:内耳门和内淋巴囊裂之间的上方有一小凹,有硬脑膜的细小静脉穿过。

补充:内淋巴囊

定义:内淋巴囊为内淋巴管末端的膨大,位于岩骨后面的硬脑膜内,即内耳门下方的内淋巴裂内。内淋巴囊分为2 部分:

骨内部:前庭水管内硬脑膜部:两层硬脑膜间

5. 岩部下面

5.1概述

三面中最不规则,组成颅底的一部分

5.2前内侧部

骨面粗糙,附着以下结构:

腭帆提肌鼓膜张肌咽鼓管软骨部

5.3 后外侧部重要结构

1、颈动脉管外口「 carotid canal」:

外口位置:岩尖与岩底的中间处的深窝,颈内动脉、静脉丛以及交感神经经过。颈动脉管的走行:在管内沿鼓室前壁垂直上行,继而折向前方水平行走,开口于位于岩尖的颈动脉管内口。

2、颈静脉窝「 jugular fossa」:

位于颈动脉管外口的后外侧,内纳颈静脉球的顶部,构成颈静脉孔的前界及外侧界。

在颈静脉孔外侧部容纳乙状窦至颈静脉球交接处,其内侧为岩下窦开口处,第IX、X、XI 脑神经在颈静脉孔内侧部穿行出颅。

补充:颈内静脉的走行:乙状窦出颈静脉孔后移行为颈内静脉,沿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外侧下行。

3. 乳突小管沟:颈静脉窝的外侧骨壁上有一浅沟,该沟向后穿入骨质而成一小管,成为迷走神经耳支( Arnold神经)的通路。4. 鼓室小管下口「tympanic canaliculus」:位于颈动脉管外口和颈静脉窝之间的薄骨嵴上,鼓室神经以及咽升动脉的鼓室支通过该小管进 人鼓室。5. 岩神经节、蜗水管外口「externalaperture of cochlear aqueduct」

岩神经节:在颈静脉窝的前内侧、紧靠颈静脉间,突有一三角形的压迹,为舌咽神经之所在的部位。

蜗水管外口:岩神经节所在部位,凹底有一小孔,为蜗水管外口。

6. 岩部上缘

岩上沟:容纳岩上窦,沟缘有小脑幕附着。三叉神经压迹:位于上缘内端。上缘尖端:借岩蝶韧带和蝶骨接连并形成小管,内有 展神经、岩下窦。

7. 岩部后缘

内侧段:岩下沟,内含岩下窦;外侧段:颈静脉孔,与枕骨的颈静脉切迹形成。

8. 岩部前缘

内侧:与蝶骨大翼接连,形成蝶岩裂。外侧:岩鳞裂和岩鼓裂。

9.岩部与鳞部之间

并列的二管通入鼓室。居上者:鼓膜张肌半管。居下者:咽鼓管半管。

10. 内耳道及内耳道底

1.内耳门「internal acoustic pore」:岩部后面中央偏内,向外通入内耳道

2.内耳道「internalacoustic meatus」:颞骨岩部内骨性管道,长度1cm。

3.内耳道底「fundusof internal acoustic meatus」:内耳道外端垂直有筛状小孔的骨板,构成内耳前庭和耳蜗内侧壁。

4. 内耳道底的分区及内容物

内耳道底由横嵴、垂直骨嵴分为四区

I 象限:前庭上区→前庭上终末支

II 象限:前庭下区

数个小孔:前庭下终末支单孔:球囊神经III象限:蜗区→蜗神经→cochlear→CockIV象限:面神经管区→七面→七喜为面神经管入口面神经、中间神经由此通过

骨今中外

概七、茎突{styloid process}述

1、概述:起于颞骨鼓部下面,伸向前下。远端有茎突咽肌、茎突舌肌、茎突舌骨肌等肌肉附着

2、茎乳孔:面神经管的下口,面神经经此出颅。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提取出土 实证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记者从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经过近半年的发掘,近期已经顺利提取出土。

“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距今约100万年,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是研究人类在东亚出现和发展的重要证据,这一重要发现,也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

“郧县人”3号 百万年前人类化石提取出土

湖北省文物考古院院长 方勤:这个头骨正好在一个地层里面,这个是非常珍贵的,它有清晰的地层。要把它取出来,首先要进行扩方。这个头盖骨旁边还有犀牛的骨架,我们是通过认真地一点点地把周边排除掉,才能把它完整地提起来,保证它的信息最全面最完整。

今年5月18日,“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在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中被发现。化石位于考古探方坑壁处,距地表仅有0.62米,有一半从岩土中露出,经过考古队近半年的发掘,12月初,这具珍贵的百万年前古人类化石进入提取阶段。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 学堂梁子遗址考古专家工作组组长 高星:这个头骨,我们现在从出露的部位来说,包括顶骨,还有眉弓前额的凸起状态,包括鼻骨已经显露,左侧的脸,面部的骨骼基本上是完整的,右侧是因为包裹在围岩和土里面。郧县人3号头骨基本没有变形,保留得十分完整。

经过考古人员仔细剥离,12月3日上午,“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顺利提取出土,放入特制的保险箱存放。

“郧县人”3号 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头骨

1989年、1990年,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先后出土2具距今百万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被命名为“郧县人1号”和“郧县人2号”。而最新出土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与1号2号头骨出土相距仅约35米,而且保存状况更加完好,是欧亚内陆同时代最完整的古人类头骨,有望为研究人类的起源和演化发展提供一份全新的关键证据。

专家介绍,关于人类的起源和演化,目前学术界普遍共识是“非洲走出”说,该假说认为,人类起源于非洲的类人猿,经过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等演化阶段,到了距今200万年左右,在直立人阶段走出非洲并向世界各地扩散。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 学堂梁子遗址考古专家工作组组长 高星:距今100万年左右的人类化石非常少,具体到我们中国东亚这个区域,超过100万年的,只有170万年前的元谋人,距今160万年至120万年左右的蓝田人。郧县人就处于一个中间的环节,它是距今100万年左右。后来又有北京猿人,新的测年表明北京猿人可能在距今80万年左右。中间这个环节基本上是靠郧县人这三具头骨在支撑,它应该是承上启下的一个过程。

专家介绍,距今约20至200万年,在这个时间段,人类进化到直立人阶段,郧县人则处于直立人200万年演化历程的关键中间节点上。它的发现,填补了东亚直立人在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猿人之间的长时段演化空白,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 学堂梁子遗址考古专家工作组组长 高星:郧县人3号头骨应该是欧亚内陆百万年前最完整的头骨,一些测量的数据都非常重要,能够研究当时人类的脑量,像1号和2号头骨就因为压扁了扭曲了,这个脑量不能很好地测得精准,我们3号头骨是完全可以提供非常精准的数据。

精细化装备让考古发掘犹如“外科手术”

距今约100万年的“郧县人”,正好处于直立人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节点上,研究价值极大。因此对“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的发掘,考古专家就格外仔细慎重。内窥镜、风刻笔等精细化装备成了本次发掘的标配,整个发掘就像一场持续了半年的“外科手术”。

专家介绍,为了不对化石和周边遗存造成破坏,发掘过程中,考古队为“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定制了硅橡胶外套进行保护,并使用了内窥镜、风刻笔等精细化考古装备,让整个提取工作如手术般精准,精耕细作,逐步将化石从坚硬的原生土层中剥离。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学堂梁子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 陆成秋:很多地方都看不到,而且边上还有大量的化石,我们又不能破坏,所以我们要避开那些化石,空间很小,有时候只能用内窥镜,剔一剔、动一动、停一停,确认没有再剔,跟腹腔手术一样的。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 学堂梁子遗址考古专家工作组组长 高星:包括人类化石和石制品,往往周围都有一些围岩、胶结物,需要把它们给剔除。我们就用这种风刻笔,而且我们发掘很多的用具都是牙医用的,非常精细。这样就保证发掘不对化石、不对文化遗存造成破坏。

出土后,再经过必要的修复,去除多余的围岩、胶结物以及动物骨骼碎块,“郧县人”3号头骨将被运送至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利用高精度CT技术开展断层扫描、数据提取与形态重建等研究工作。另外,考古队还将对“郧县人”3号头骨的形态、年龄、性别与埋藏情况做精细研究,同时对伴生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展开系统观测,借此综合分析“郧县人”的体质特征、演化地位、生存方式等,破译远古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谜团。

数字化科技助力 高精度复原遗址全貌

除了对“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展开精细发掘,考古队还在现场搭建起一千多平米的考古方舱,就地开展实验室考古,并且以2厘米为一个操作单元实施精细发掘。而高精度3D影像还原,还实现发掘过程和遗址全貌的数字重建。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 方勤:我们把发掘现场变成实验室,我们才能进行精细发掘,哪怕是一个微痕我们都不放过。

据介绍,“郧县人”3号头骨和相关样品的提取及数字化建模,是本次工作的重中之重。历时半年,考古人员对重点发掘区域、发掘层面,进行了20多次高精度的三维重建,拍摄了20多万张照片。海量的发掘图片、影视与数据资料,实现整个发掘过程数字化复原。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 邢松:像这么一个小的范围内,我们大概要拍摄2万多张照片,我们边放大就会展露很多的细节,包括土壤颗粒,动物化石形态,都能够完整地通过三维的方式揭露出来。这里有件貘的下颌,我们看下它的效果,这是整个一件下颌骨,两排牙齿,我们再放大看一下,能看到釉质。

为了揭开更多的远古谜团,本次考古还组建了多学科发掘研究团队,围绕人类化石和其他遗存,系统采集了1400多份土壤等沉积样品,用于年代、环境、埋藏和残留物的科学分析。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 学堂梁子遗址考古专家工作组组长 高星:这里边会有人类的工具或者人类牙齿上留下的食物的残留,植物在这个地方现在消失了,人类有的时候砍树摘果子,可能会留下植物的微体化石,这些都会提示当时的环境和人类的食物资源。

动物化石揭示百万年前“郧县人”生活图景

百万年前的“郧县人”如何生产?又生活在怎样的自然环境里?解码远古谜团的关键线索,就出现在“郧县人”3号化石的周边。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石制品和古动物化石,百万年前“郧县人”的生活图景,有望逐步揭晓。

考古专家介绍,学堂梁子遗址新一轮考古发掘,目前共出土包括“郧县人”3号头骨在内的古人类化石、石制品、古动物化石等各类遗物200多件。这些散落的古动物化石涉及多个物种,且以食草类动物居多,一些区域甚至还出现了集中堆叠的现象。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 学堂梁子遗址考古专家工作组组长 高星:象类、马类、牛类,它自然死亡的话被埋藏起来形成化石,它应该是完整的个体,但是我们看到的都是比较破碎的,这是典型的人类肢解餐食动物以后所留下的。

伴随动物骨骼,现场还出土了大量石器。专家分析,这些石器很可能就是百万年前“郧县人”狩猎采食所用的工具。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 学堂梁子遗址考古专家工作组组长 高星:有一些砍砸器、刮削器,它的主要作用,一个是对植物的获取,另外利用这些石器来打猎,大象、犀牛,必须切割搬运回来。所以制作和使用石器是可以确定的当时人的生产生活的行为。

而在此前的多轮发掘中,学堂梁子遗址除了发现“郧县人”1号和2号两具距今一百万年的头骨化石外,也伴随出土过2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和207件石制品。这些遗存,与此次发掘的3号头骨的埋藏环境、伴生动物群与石制品技术特征均相似,因此,专家初步判断它们属于同一时代。这些动物化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百万年前“郧县人”的生存环境。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 学堂梁子遗址考古专家工作组组长 高星:当时是温暖湿润的环境,因为这里有些象类、貘,还有大熊猫、金丝猴,这些动物都是喜暖喜湿的。

另外,学堂梁子遗址位于曲远河与汉江交汇的河谷地带,四周是秦岭余脉连绵的群山,这里气候温润、植被茂密、水源充足,考古专家认为,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使得“秦岭—汉水”区域成为人类起源演化的一个重要区域。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员 学堂梁子遗址考古专家工作组组长 高星:在这个区域有130多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秦岭—汉水”这个地区都有人类留下他们的遗产。当时是养育了我们的祖先,现在还照样养育我们今天的人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