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名字配对

钹的意思(一鼓一钹的意思)

时间:2024-01-03 08:17:01 作者:饕餮少女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4.藏戏

4.藏戏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习文章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述,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播放戏曲音乐,欣赏不同的戏曲剧种。

2.播放藏戏视频,介绍藏戏:其实,还有一个剧种,它一直流传于我国的最高处,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它就是藏戏。(板书课题)

3.默读课前导语,看看本课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默读课文,注意默读的速度。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2.出示“旷野、布施、开山鼻祖”等词语,认读、理解词语。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藏戏有什么特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2.交流收获。(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本文主要写了藏戏的形成、特点和作用。重点写了藏戏的特点和作用。)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课文浓墨重彩地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藏戏的艺术特色,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感受藏戏独特的艺术魅力,边默读边思考藏戏有什么特点,做好批注后,在小组内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交流。

2.交流汇报。

(1)藏戏的面具。

①藏戏的面具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能历经几百年仍保留到现在?

②藏戏的面具到底是如何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来突出人物性格的呢?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

③展示藏戏面具图片,出示京剧脸谱。你觉得藏戏的面具与京剧的脸谱有什么异同?

了解了藏戏的面具,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藏民的智慧和艺术天分。这也是藏戏千百年后仍具魅力的地方。

(2)藏戏的舞台。

与现在的流行音乐、其他地方戏的舞台相比,藏戏的舞台简单到什么程度?(藏戏的艺人们不求高档的舞台,不求华丽的服装,他们将雪山江河、草原大地当作背景,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只要有观众即可。)

(3)藏戏的演出。

①指名朗读后,问:“藏戏在演出的程序、时间、唱腔、动作上有什么特点呢?”

②学生汇报。

3.多媒体展示一段藏戏《文成公主》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加深学生对藏戏面具、舞台、演出特点的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藏戏的独特魅力。

五、自主品读,了解形成。

1.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集体交流。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涉水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七兄妹组成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赏戏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的事迹,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个仅由7个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师生合作朗读课文,交流:你有什么新发现吗?这样写妙在哪里?(感受藏戏的特点和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2.回顾全文,本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说)

3.不同的地方不仅有不同的节日风俗,还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你还了解哪些有特色的艺术形式,试着用本文学习的表达方法去描述一种你熟悉的艺术形式。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由于戏曲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教学时采用了“听戏曲、看视频、设悬念”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2.以“藏戏的特色、藏戏的形成及表达上的特点”作为本课的重点,采用自主学习、小组研读、合作交流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王硕:京剧锣鼓知识(十)夺头

【夺头】

这一讲我们接着介绍另一常用的唱腔“开头”锣鼓——[夺头]。[夺头](夺读去声)和[扎多乙]不一样,它不是鼓板单独击奏的鼓板点子,它是在鼓板领奏下,由小锣、大锣和铙钹一起完成的锣鼓点子。单领小锣打的称[小锣夺头],领大锣、小锣和铙钹合奏的称[大锣夺头],领小锣和铙钹合奏的称[铙钹夺头]。这三种[夺头]的音响效果不同,舞台用途也不尽相同。

[夺头]锣鼓的乐感鲜明,它板起眼落,因其收尾的“大扑台仓”与[扎多乙]在节奏原理上相契合,所以,它作为[原板]、[慢板]唱腔的“开头”锣鼓与[扎多乙]在引领节奏的意义上基本相同;又由于两者在节奏长短、音响效果和音乐色彩上的不同,故在舞台应用上有各具其能,各擅其长。一般说来,在较为平静的舞台气氛中,使用[扎多乙]或[小锣夺头]的比较多,而当舞台气氛热烈、喧闹起来时,运用[大锣夺头]则为合适。所以,每一个锣鼓对于舞台表演所具有的美学意义是不同的。此外,在京剧表演中,有一种人物的上场方式叫作“唱上”,即指演员在登场后不作念白或其他表演,而即行演唱的那种上场方式。大凡“唱上”的,开场锣鼓的打法规则是不能用[扎多乙]而必须打[夺头]。如《洪羊洞》杨延昭唱的[二黄原板]“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一段,便是一个“唱上”的例子,它就是以[小锣夺头]来开领的。再如《打鱼杀家》中萧恩唱的[西皮快三眼]“昨夜晚吃酒醉和衣而卧“,也是使用[小锣夺头]开领“唱上”的例子。

演奏[夺头]时,它的基本形式一般是固定的,不会像[扎多乙]一样因唱腔腔调或板式的不同而改变打法。但它演奏的尺寸(速度)却要根据不同板式节奏的特点来作相应的调整。比如开领[原板]时,[夺头]的演奏速度就要符合[原板]唱腔2/4节拍(一板一眼)的节奏规律;开领[慢板]时,又要依据4/4节拍(一板三眼)的节奏规律而放慢尺寸。以《打侄上坟》陈伯愚唱的[西皮三眼]“张公道三十五六子有靠”和[西皮原板]“老来无子甚悲惨”为例,这两段唱虽然都是以[小锣夺头]作“开头”的,带由于唱腔的板式不同,故[夺头]的打法节奏(尺寸)也自然不同。

[大锣夺头]应用于舞台,尤其是作为[原板]和[慢板]唱腔的“开头”,它常常是作为[长锤]锣鼓的收结来用的。虽也有单独使用的情况,但例子并不多见。如《让徐州》陶谦唱的[二黄原板]“为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一段便是以[长锤]开领的,而[大锣夺头]已然不露痕迹地衔接在了[长锤]的尾部,成了它的收结形式。这种串联与衔接使得[长锤]锣鼓的基本形式“匡七台七”可以与唱腔非常顺畅合理地连接起来,不仅为锣鼓伴奏本身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为舞台表演的开拓空间提供了必要的便利条件。因为[长锤]的“匡七台七”这个基本节奏型可以做无限的循环反复,具有很大的舞台应用的灵活性,可以配合任意时间长短的身段表演。如我们看到的在主要人物“唱上”之前的龙套站门、摆驾等场面,便都要用[长锤]来伴奏。另外,在演员开唱之前还会有一些表演动作,也都需要运用[长锤]来伴奏。如《霸王别姬》虞姬唱[西皮二六]之前的一段表演即是用[大锣长锤]来伴奏的。小锣的锣鼓中因没有[长锤],便要用[小锣抽头]来代替[长锤]的作用。因为[小锣抽头]也是反复式的锣鼓,它的基本型“令台令台乙令台”也是可以无限反复的。如《洪羊洞》杨延昭唱的[二黄原板]“为国家哪何曾半日闲空”一段,便是以[小锣抽头]来开领的。

[长锤]和[抽头]这两个锣鼓都可以挂在[夺头]的前面为表演伴奏,如《伐东吴》黄忠与刘备的一段[西皮原板]对唱“忆昔当年长沙镇”。这段唱一开始是以[长锤夺头]为“开头”的,用[长锤]伴奏黄忠的上场动作。当唱到“黄汉生撩袍御营进”一句后,则改打[大锣抽头]接[大锣夺头],伴奏黄忠进帐的身段并为下面刘备的[原板]开唱。锣鼓与动作和唱腔旋律之间节奏一致,浑然一体,非常完整、圆顺。类同的例子有见于《打保国》杨波、徐延昭与李艳妃的生、旦、净的[二黄原板]对唱。唱腔中间也是以[长锤]、[大锣夺头]、[大锣抽头]这三个锣鼓来做穿插、开领的。这段唱腔开始是[长锤](即[长锤夺头])入,中间段落又先后以[大锣抽头]接[大锣夺头]和直接开[大锣夺头]入,故在锣鼓使用上不仅不显得重复,而且是“一块版”的尺寸,非常顺畅。

这里再介绍一下[夺头]入胡琴过门的两种常见方式。一种是在[夺头]锣鼓完全打完之后接入过门,习称“锣外入”;另一种是所谓“锣里入”,即随着[夺头]的“开头”底鼓“龙冬大大大大”的引领胡琴便入进来,接下去的锣鼓便和过门旋律形成了一个合奏。在老生、旦角和花脸所唱的[西皮原板]和旦角的[慢板]唱腔中,这种“锣里入”的方式尤其多见。

至于[铙钹夺头],它不像[大锣夺头]和[小锣夺头]那样常用,它的独特的具有苍凉、朴拙韵味的音色效果决定了它有着特定的应用范围。比如在一些苍凉、凄楚的舞台情境中,[铙钹夺头]就法规了它不可替代的渲染作用。如《洪羊洞》的“病房”一场,沉疴在身的杨延昭所唱的[二黄三眼]唱腔,便是由[铙钹夺头]来开领的。

下面谈谈[夺头]的变格打法。它是为了配合表演身段而改变了[夺头]锣鼓的收尾形式,即把常规的“大扑台仓”改为了“扎扎仓”。这样一来便也改变了原来[夺头]锣鼓板起眼落的节奏规律,而变作了板起板落。所以,胡琴的入头过门也就要作出相应的调整。由于这种[夺头]在结尾处变换的“扎扎仓”打法节奏感很强,鲜明而有力,所以,它可以严丝合缝地与表演动作相配合,在一些边唱边舞的段落非常适用。如《春闺梦》张氏梦见战场离乱所唱的[二黄快三眼],配合着人物惊恐万状的身段动作便使用了这个变格的[大锣夺头]锣鼓。又如在《白蛇传》剧中白蛇、青蛇攻击法海的一个场面,这一段是在法海所唱的[西皮原板]中,白蛇、青蛇加走身段,也是边唱边舞。这段的一开始,是以常规的[大锣夺头]来开领的,接下来第二段,为了配合白蛇、青蛇的身段动作,也使用了变格的[大锣夺头]锣鼓。

最后再谈一下[软夺头]这个锣鼓。所谓[软夺头],就是把[夺头]锣鼓本来很具个性化的收尾“大扑台仓”变成了听觉上力度较弱的“顷仓”(或“令台”)。其实,这个[软夺头]锣鼓的正名应该叫[平板夺头],因为它本来就是[四平调]唱腔的专用“开头”,现在演出中仍多以它来开领[四平调]唱腔。如以[小锣软夺头]开领的《游龙戏凤》李凤姐所唱的[四平调]“自幼儿生长在梅龙镇”一段,和以[铙钹软夺头]做开头的《让徐州》陶谦唱的[四平调]“叹人生如花草春夏茂盛”等唱腔。

[软夺头]的打法虽与[夺头]所有不同,但节拍数和板眼规律却都相同,所以,它又被不断得移用到[二黄]唱腔中,作为[夺头]的一种丰富变奏而应用于舞台。如《文昭关》伍子胥所唱[二黄快原板]的最后“父母的冤魂化灰烟”一段,为了与前几段[大锣抽头挂顷仓]的“开头”打法有所区别,在情绪上更趋激越以至高潮,就使用了[大锣抽头挂软夺头]这个锣鼓,在节奏和力度上颇具推动作用,取得了非常突出的舞台效果。

“哏都”有术语,学会这些天津话,走遍津门也不怕

天津卫,九河下梢的好地界儿,自打明朝朱棣爷建立天津卫,如今也有六百多年历史了,天津方言自成一派,独此一门别无二家,有人说天津话类似于安徽话,我看不然。晚清之时,津门满是“大裤角子”(当时天津人对安徽籍官兵的蔑称,因其穿散腿裤而得名‘大裤角子’)其中最有名气者当属李鸿章。尽管天津话也借鉴了一些安徽方言,但两者之间不可相提并论,还是有极大区别的。

只因天津卫多出相声艺人,平民语言之间也相对诙谐幽默,不经意间便出现调侃之语句,因而天津卫又被称为“哏都”。说“哏都”,首先要学一句俗语“哏儿”,“儿”为儿化音,不必咬文嚼字读出来。打个比方,比如某位朋友言语幽默、举止诙谐,天津人多这样形容此人“介人儿可zen(真)哏儿”。当然,若是厌恶某人,对其说出的话有反对意见,也往往说一句“你介人儿真哏儿,嘛玩意儿。”

“嘛玩意儿”也是津门俗语,天津人张口闭口离不开“嘛”字,以往古文之中写作“么”,比如“好么,干么,恁么着(怎么着)”。现如今写作津门小说多用“嘛”字,比如“二婶儿,干嘛去啊?”其中的“去”字发音不是“qu”,而是“qie”。又比如“你介似干嘛?有嘛事儿?好嘛,嘛玩意儿”等等等等,要是哪天天津卫不说“嘛”了,估摸着海河水要见底了。

我说这话,您老可千万别当我是“打镲”。得,又来了“打镲”二字。“镲”是嘛啊?乐器的一种,俗称叫“钹”,用铜制作,左右一手一个,碰撞之后,声音悦耳,格外清脆好听。不知何年何月,我大天津卫借此延伸出“打镲”这句俗语,比方有人跟我开玩笑,或跟我说了件稀奇古怪的事儿,我有些不相信,便要说“你可别拿我打镲了”。又比如,你见某人干了一件事儿十分荒唐,或某人对某件事物期望过高,最终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高回报,便可说:“介不似打镲吗?”

那位不服气,认为我说了朋友的坏话,他要替朋友“拔闯”,咦,我可害怕了。嘛叫“拔闯”?换普通话来说就是“替人出头”。朋友有难,身单力薄挨了欺负,躲在家里不敢言语,赶巧让“棱子”知道了,他不服不忿,不能让哥们儿吃亏,因此他要替朋友出头,教训教训那个欺负自己朋友的家伙,这便是“拔闯”。据说此二字是从“跋扈”二字演化而来,真假与否,我自不知。

那位“棱子”替朋友“拔闯”,把我脸打了个乌眼青,我不好意思出门见人,因此我需“捯饬”一番。“捯饬”者“打扮”也,描眉画鬓、搽脂抹粉皆为“捯饬”。比如某位津门二哥嫌弃老婆买的化妆品太多,出门之前不化三个小时的妆不肯出门,这位二哥定然气呼呼说她“倒霉娘们儿,一天到晚光看她一人‘捯饬’了。”又或者气不愤骂一声:“嘛玩意儿,‘捯饬’的跟个鬼‘赛的’。”

“赛的”可作为“似的、好似、好赛、赛过、亚赛”等字句儿来讲,天津卫有“赛”字,绝对不说“似”字,好像咬不过这个字眼儿一样。

我说这话,兴许有人要不高兴了,他要跟我“翻呲”,这可是个不太友善的词汇。嘛叫“翻呲”?就是这位要跟我吵架,非要跟我理论一番,要“矫情矫情”不可。大有一部分天津人“脸儿酸”,容不得别人跟自己开玩笑,若你跟他开玩笑,他有些不爽,当场就说:“你要再说介话,我可跟你‘翻呲’啊。”得,他要跟我“翻呲”了,我赶忙躲远点吧。不过这句话也可用在那些“碎嘴子”身上,有些人“贫气”嘴巴闲不住,“惹惹”起来没完,有人不爱听他“瞎白话”,要他闭嘴,便可大吼道:“瞎翻呲嘛啊?碎嘴子!”

说我“碎嘴子”,我可不爱听,我要“得楞”他。嘛叫“得楞”?听过马志明的相声《纠纷》的朋友都知道两位津门有名的“碎嘴子”——丁文元和王德成。两人因为自行车发生碰撞,当街“翻呲”起来,丁文元要“得楞”王德成,非要给他“拿拿拢”。“得楞”可当“收拾、修理、整治”来讲。也就是说丁文元要收拾王德成,可这小子捏巴捏巴不够一碟子,按巴按巴不够一碗,要真动手给王德成“拿拿拢”,他还真不是个儿。

要真动手打了王德成,丁文元这小子八成要“崴泥”。“崴泥”者“倒霉”也,办事不成吃了亏,或自认倒霉者,皆可称之为“崴泥”。人要“崴泥”了,嘛也不好使了,也就没有那么多“幺蛾子”了。

呀,“幺蛾子”出山了,天津古往今来有四大神兽,其一“幺蛾子”、其二“大椅八鹰”、其三“鬊鸟”、其四“走鸡”。“幺蛾子”不是善类,估摸着是从“妖蛾子”三字演化而来,成“妖”的还有个好?因此,天津人用“幺蛾子”形容馊主意或者不按常理出牌的事儿。

看着笔者写的这些天书赛的文字,有人或许要说这是“浮文”。嘛叫“符文”?表面文章,不入流的东西,虚假的玩意儿。都带“浮”了,还能好得了?好也罢,坏也罢,咱不过陋文一篇罢了,你若“咯硬”(腻歪,厌恶的意思),我也没辙,谁让我喜欢“吹大梨”呢。

陋文一篇,就此打住,实则天津俗语多不胜数,若全写出来,非把我累死不可,因为很多字眼儿我都不知道怎么写才算正确。您老若是天津卫,这些词汇“一准儿”能用标准的天津话发音念出来。你若不是天津人,那就当作一乐,权当笔者(就是大狮我)跟您“逗闷子”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