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星座 > 双子座

子房是谁(吾不如子房 子房是谁)

时间:2024-01-26 11:54:17 作者:往事如风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朱元璋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为什么却只给他封了伯爵

​朱元璋能够统一全国,建立明朝,刘伯温作为谋士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朱元璋自己就曾称赞说,刘伯温是“吾之子房也”。但在建国后分封功臣时,刘伯温却只封了个伯爵,不仅远低于朱元璋分封的开国六国公,而且也低于很多普通将领的侯爵,只封了个伯爵,而且还是没有封地的诚意伯。

一般都认为,刘伯温之所以如此,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刘伯温虽然贡献不小,但是他不属于朱元璋创基立业的淮西功臣,追随朱元璋是比较晚的,资历比较浅;第二个则是,分封的时候授予公侯爵位的,主要是武将,而刘伯温只是文官,所以贡献不如其他人。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从文官的角度看,除了作用和贡献相当于刘邦的萧何的李善长之外,开过时期的其他文官只有刘伯温被封了诚意伯,其他人都是没有得到分封的。包括朱元璋非常敬重、刘伯温也承认是当时文学第一的宋濂,也没有被分封爵位,始终只是翰林学士。

到唐朝以后,尤其是到了宋朝,随着文官和武将逐渐分途,区分越来越明显,爵位对文官和武将的意义也完全不同了。比如宋朝也给文官授予爵位,比如司马光被封为温国公,王安石被封为舒国公,但他们这种爵位和秦汉魏晋时期那种爵位已经完全不同了,是不能世袭的,只能让一个子弟得到不通过科举考试就直接做官的资格,而且都是从低级官员做起。

而武将的爵位则不同,因为武将的爵位是用军功累积起来的,所以基本上都是可以世袭的。尤其是开国功臣的爵位,基本上都可以世袭。在宋朝,一旦进入世袭爵位的体系,就只能作武将,而是不能做文官的,而在宋朝崇文抑武的规则下,武将的仕途是很受影响的,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文官带兵打仗即便打了败仗,也不用杀头,而武将如果打了败仗,是可以杀头的。

明朝初期在很多方面都试图恢复唐宋的政治经验和制度。所以,随着战争基本结束,国家的治理越来越依赖文官体系,地位越来越高,而武将虽然安享荣华富贵,但实际地位则相对下降。开国功臣中,除了经常奉命带兵出征的个别人之外,就只有李善长担任丞相,参与国家的日常治理,权力比较大一些,其他人都无法参与国家的日常治理,没什么权力。

相比之下,刘伯温虽然爵位比较低一些,宋濂甚至都没有爵位,但他们也并不羡慕那些有爵位的武将,因为他们在国家基本上稳定之后,也能参与国家的日常治理,参与政治决策,地位和作用比那些封侯的将领们也大很多。

而且,他们作为文人,显然也更希望自己的子弟能够通过科举逐步获得更好的前途,不用过分依赖自己的封妻荫子。尤其是淮西勋贵在得到荣华富贵之后,横行无忌,欺压百姓,让朱元璋很头疼,刘伯温和宋濂这些人当然也是看不起那些勋贵的。

其实,除了李善长之外,整个明朝文官得到分封爵位的,只有刘伯温和王阳明两个人。而王阳明是亲自率军作战,以军功得到封爵的,也只是伯爵,一直到死后的隆庆帝时期,才被追赠为新建侯。而在开国功臣中,李善长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而且他就如同萧何、赵普一样,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官。而刘伯温则是纯粹的文官,也没有独立带兵打仗的经历,主要是出谋划策,能够得到伯爵,实际上已经不算低了,算是破格奖励。

荀彧是曹操的第一功臣,被誉为“吾之子房”,为何却被害死

212年,曹操征讨孙权时,要求汉献帝派荀彧到前线劳军。当荀彧来到前线时,曹操趁机将其留在军中,免去荀彧为尚书令的职务,任命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在曹操率军南下后,荀彧被迫服毒自尽,终年五十岁。当年,曹操曾称赞荀彧为“吾之子房”,为何却又将其害死呢?

一、荀彧是怎么死的?

史书上关于荀彧的死法的记载有两种,第一种是忧愤而死。荀彧是在191年投靠曹操的,当时的曹操势单力孤,正是在荀彧等人的帮助下,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北方地区。自196年开始,荀彧就担任尚书令,“居中持重”,在曹操征战时,可以直接处理各种军国事务。可是212年,曹操却通过“调虎离山”之计,免去了荀彧尚书令的职务。

荀彧是何等聪明的人,这意味曹操对他的不信任,结果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忧愤而死。第二种是服毒自尽。当时,曹操派人给荀彧送去一个食盒,荀彧打开后,却发现里面什么也没有。关于空食盒的寓意,后世做出了很多猜想。古人讲究“食君之禄 忠君之事”,曹操的意思是你荀彧效忠的汉朝终将灭亡,所以你已经没有可以吃的俸禄了。

二、曹操、荀彧因何翻脸?

不管是哪种死法,荀彧之死都和曹操有直接关系,甚至可以说是被曹操害死的。那么曹操为何与荀彧反目成仇呢?事情也发生在212年,这年年初,董昭这些人向曹操上书,“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曹操在征询荀彧的意见时,遭到了反对。荀彧认为“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由于得不到荀彧的支持,曹操只得将这一计划搁置,不过他很生气,“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但当时却无法发作。所谓的“进国公、加九锡”是曹操篡汉的第一步。荀彧反对这一计划,其实就是反对曹操篡汉,那么他就成为曹操的敌人。直到荀彧死后,曹操才顺利实现“进国公、加九锡”,成为魏公,并且定都于邺城。

三、荀彧、曹操之间恩怨?

自191年开始,荀彧就追随曹操,两人共事的时间长达二十多年,而且还结为儿女亲家,那么他为何还反对曹操呢?原来荀彧出身士族名门颍川荀氏,家学渊源,世代为汉朝效力,因此有浓厚的汉室情节。其实荀彧与诸葛亮一样,他的理想也是“兴复汉室”。荀彧想利用曹操的力量兴复汉室,而曹操也想利用荀彧这些士族的力量开创霸业。

曹操想夺取汉室江山时,必须得到士族的支持。当时,荀彧的声望最高,“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俊咸宗焉”。然而,荀彧却坚决反对曹操加九锡、进国公。曹操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士族,向来是用的刀剑,前有孔融、后有崔琰,中间的那个人就是荀彧。

参考资料:1.《三国志》;2.《资治通鉴》

姜太公兴周八百年,张子房开汉四百年,为何他们的家族都被早亡?

古语:”姜太公兴周八百年,张子房开汉四百年。“可惜,姜太公家族只齐国六百年就被篡夺了,虽然齐国的”国号“依然延续了八百多年。

还有,张子房也是如此,张子房家族只延续了三代侯爵之位,张子房家族就被除国了。

姜太公

这足以说明,姜太公兴周、张子房开汉是为了建立周朝和汉朝,对于自己家族的兴亡,他们都没有把握能万世永存。

不过当代人都对姜太公一人口诛笔伐,他们都说:”姜子牙保了周朝八百年,为何自己的齐国才六百年?“

其实除了姜太公外,张子房这位保了汉朝四百年的开国元勋”留侯“,他的”留侯国“也只延续了三代就被除国了。

那为什么,姜太公和张子房分别让周朝和汉朝国祚绵长,却不能让自己的家族万世永固呢?

张子房

这或许可以说,姜太公有可能在周朝和齐国之间,选择了保护周朝的江山,因为姜太公在建立齐国之后,有可能大部分时间都是留在镐京,只留下自己的三儿子丘穆公镇守齐国。与之同样,张子房其实也并不怎么对”留侯国“的事情上心,张子房甚至常年在外,都不怎么教育儿孙如何治国,张子房只在汉朝发生危机时,才现身帮助汉高祖和吕后出谋划策。

汉高祖

由此可以判断,姜太公兴周八百年,并不代表姜太公一定要保姜姓齐国八百年,如果他想保齐国八百年,不可能长时间呆在镐京远离齐国中心,与之同样,张子房开汉四百年,并不代表张子房一定要报自己的子孙永享”留侯“爵位,如果他想让子孙永享留侯爵位,也不可能常年在外修仙论道、不教导儿孙,反而每当汉朝出现危机时,张子房才现身帮助汉高祖和吕后出谋划策。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