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马

虚心接受(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的句子)

时间:2023-12-29 19:56:20 作者:依稀久忆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典”亮百年|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

编者按: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一百年来,中国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带领中国人民历经艰难险阻,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中华民族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伟大历史性贡献。

回望中国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总书记多次引经据典、援古证今,赋予典故鲜活的时代价值,深刻阐释百年大党初心如磐、历久弥坚的精神密码。央视网《天天学习》特别策划“典”亮百年系列,与您一起深刻领会。

【释义】

王涣之(1060—1124),字彦舟,北宋元丰二年(1079)进士。据《宋史》记载,王涣之生性淡泊,恬于仕进,常言:“乘车常以颠坠处之,乘舟常以覆溺处之,仕宦常以不遇处之,则无事矣。”

1100年,宋徽宗即位后出现日食,经大臣推荐,王涣之应召入朝言政。他劝谏新君:“求言非难,听之难;听之非难,察而用之难。”希望徽宗“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意思是虚心听取各方意见,无论所言逆耳还是顺耳,只要是正确意见都应当听从。徽宗“欣然延纳”,并想任命他为谏官、御史之职。王涣之以“臣由大臣荐,不可以居是官”为由,坚辞不受。

【解读】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大法宝。建立统一战线,实现最广泛的政治团结,扩大社会基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中国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胜利的一条成功经验。总书记强调:“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在中国的百年历史中,我们党运用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有力支持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是中国有效治理国家的宝贵经验。

百年党史,也是百年史。1922年7月,二大《关于“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最早提出关于统一战线的思想,对推动中国革命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939年10月,同志在《〈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1948年,在挽救国家危亡、追求民族独立道路上不断求索的各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五一口号”。从此,各派成为中国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共同见证、参与了中国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

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建立健全统一战线的多种组织形式,为党外人士更好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开拓空间,彰显了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的生机活力。在政党关系中,中央通过会议、约谈、书面等形式同派中央就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开展政党协商,广泛凝聚共识,汇聚强大合力。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展望新征程,我们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强大力量。

(作者 杨立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虚心接受意见

后来,汉成帝还是听取了意见,下了“罪己诏”,下诏说,朕不能坚持以德治国,又没有广泛地征求臣下的意见,错误地听信了将作大匠解万年所忽悠我的话,他说三年就可以建成,朕信以为真,结果修筑昌陵五年了,中陵、司马殿门内现在还没有开始修建,看来工程是遥遥无期了。

可是这样已经使得天下虚耗,百姓疲劳,从远处运来的土土质又很差,陵墓终究不能修成。

朕想到修筑陵墓的艰难,感到惊骇而又伤心。古人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现在朕命令,撤销昌陵,恢复从前的初陵,而且不再迁移吏民,使得天下人心安定。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的工程,终于在汉成帝的认识到错误中,停止了下来。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要有改正错误的行动,否则的话,错误就真的是错误了。

#头条家时光#

《左传》经典名言,史学不朽的智慧

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译文】干的坏事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译文】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

3.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译文】百姓的生计全在于勤劳,只要勤劳生计就不会困乏。

4.《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译文】《书经》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

5.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6.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译文】我听说过用忠心善行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用摆出权威来防止怨恨。

7.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译文】面临祸患仍不忘国家,这是忠诚的表现。

8.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左传·昭公十一年》

【译文】树冠大了必然折断,尾巴大了必然不能摆动。(旧时常以“尾大不掉”比喻部下势力强大,不听从上级的指挥调遣。)

9.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左传·阳公五年》

【译文】当权执政者不能无故奖赏对自己有恩惠的人,不能藉故惩罚与自己有私仇的人。

10.无德而禄,殃也。《左传·闵公二年》

【译文】没有道德而享受俸禄,就是祸害。(说明享受国家俸禄的人必须在品格上作人的表率。)

1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宣公十五年》

【译文】我不你,你不欺骗我。真诚相待,互不欺诈。

12.宴安鸩毒,不可怀也。《左传·闵公元年》

【译文】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不可怀恋。

13.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译文】下棋的人拿着棋子而决定不了下在什么地方,这样的人必定胜不了对手。

14.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左传·襄公十年》

【译文】众人的愤怒不可以触犯,个人专权的欲望难以成功。

15.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左传·宣公十八年》

【译文】河流大泽中也容纳污水,深山草野中也会藏瘴疠之气,美玉中也会微有瑕疵。

16.过而不悛,亡之本也。《左传·襄公七年》

【译文】有过错而不改正,这是败亡的根源。

17.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左传·文公五年》

【译文】空有虚名而无其实,言过其行的人。必然会招来人们的怨恨。

18.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左传·隐公三年》

【译文】骄横、奢侈、荒淫、放荡,是邪恶发源的处所。

19.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隐公六年》

【译文】好事不能放弃,坏事不可任其发展。

20.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译文】节俭是有德之人共有的品质,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21.兄弟虽有小忿,不废雠亲。《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译文】兄弟之间即使有小小的怨恨,也不妨碍他们的至亲关系。

22.祸福无门,唯人所召。《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译文】灾祸或福分没有别的来路,全由人们自己感召来的。

23.量力而动,其过鲜矣。《左传·僖公二十年》

【译文】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办事,过失就会少些了。

2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僖公五年》

【译文】面颊骨和牙床互相依靠,紧密相连;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两个邻近国家(或政党、团体)利害相关、互相依吁的关系。

2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译文】言辞没有文采,流行得不会很远。

26.树德莫如滋,击疾莫如尽。《左传·哀公元年》

【译文】修养道德的最好方法就是促使它不断增长,消除疾病的最好方法治得彻底干净。

27.不以一眚掩大德。《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译文】不能因为一次过失而掩盖了平素的高尚品德和过去的功绩。

28.从善如流。《左传·成公八年》

【译文】听从正确的意见象流水一样快。比喻能很快地接受别人好的意见,虚心听取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29.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左传·哀公元年》

【译文】国家兴盛时,当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对受伤的人一样关心爱护,这是它的洪福;国家衰亡时,当政者看待平民百姓如粪土草芥一样微不足道,这是它的祸根。

图文均来自网络

如何才能做到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而不是生气,喷怒?

这个话题我有以下建议?

1,第一,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估计是你范小错误或者犯大错误

2,批评你,假如你范错了,要认真聆听,学习,并且接受别人的意见,别人批评你是让你不要范错误,犯了错误要改正

3,假如你觉得是对的,那么别人说的没有道理,也不急着反驳,因为你可以考虑一下利弊,看是不是别人说的是否正确

4,生气,喷怒没有用,生气喷怒的话,说明你你控制力不够,不知道控制自己情绪,改变自己

5,不排除你在一家公司上班, 些领导有事情没有事情就找你麻烦,就批评你,这种领导也还是有的,小气的领导

6,人要抱着宽广的胸怀,包容的心里去接受别人的意见,唐朝皇帝唐太宗,因为善于进谏,最后成为了一代明君,这个是魏征的功劳,因为魏征直言进谏。

7,别人说的意见是对的,我们自己总结思考一下,那么我就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善于接纳,假如是错误的意见,我们没有必要去采纳,摒弃就可以了

8,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是这个道理。

9,好的多聆听教诲,坏的摒弃掉就可以了。

10,要做到,不生气,不喷怒,你就要学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学会拥有博大的胸怀,宽阔的心胸,包容别人。

虚心接受批评

​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儒释道陈先生解读:

孔子说,国家有道,政治清明,上有明君,下有贤臣。则说话该批评就要批评,不要客气,不要装孙子,不要明哲保身。行为上呢,也要行得正,坐得端,堂堂正正的。

邦无道,国家无道,上面是昏君,下面是奸臣,贪官污吏当道,则我们的话语就别那么刚强,呆家里,不出去乱说话,不得罪人,明哲保身,但是行为上还是要端正,不能同流合污。

总体来讲,无论是有道还是无道的时候,我们都要行为端正,对得起天地良心。但是呢,我们从话语上,要学会看情况,有道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提出批评意见,有价值的意见,无道的时候,我们就不能迎着枪口往上撞了。

对我们人生有什么启示呢?也就是我们要关心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端正,对方能教育,能改变,我们就帮帮他,对方要是冥顽不灵,会搞破坏,会反咬我们一口,我们就只管自己,不对他言语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