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吉日 > 开业吉日

民族传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时间:2023-12-29 07:25:41 作者:行尸走肉 来源:用户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民族传统体育如何从小众走向大众?

新华社南宁9月3日电(记者卢羡婷)中越边境广西靖西市旧州古镇,悠悠鹅泉水蜿蜒而过。这里的人们自古以山歌传情,以绣球定情。随着时代变迁,抛绣球逐渐发展为体育运动。古镇的小广场,立着一个高高的绣球架,无论是当地群众还是游客,都可以在这里体验抛绣球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资料图:4月13日,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群众在抛绣球。高东风摄

近年来,广西各地潜心挖掘传统体育项目,采撷民族体育之美,充分利用“民族+体育+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推广民族体育活动,让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从小众逐步走向大众。

“体育+”赋能民族体育事业发展

随着全动热潮日益高涨,尤其是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后,体育健身运动愈发常态化、休闲化,“体育+旅游”更是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在著名的旅游城市桂林,国家5旅游景区独秀峰王城景区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和传统文化、旅游产业相融合,开展蹴鞠、投壶、踢毽子等传统体育项目,深化景区内涵,让游客在游览名胜古迹的过程中,感受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

“桂林市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纳入体育旅游发展规划设计,打造了一批如竹竿舞、傩舞、舞狮等常态化的民族体育体验项目,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桂林市体育局局长关小菊说。

2020年8月8日,市民在第十二届广西体育节南宁主会场表演舞狮。新华社记者曹祎铭 摄

广西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12个世居民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其中常年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壮族的板鞋和抛绣球、瑶族的射弩、苗族的爬坡杆、侗族和壮族的抢花炮以及深受各民族喜爱的打陀螺、赛龙舟、舞龙舞狮等。

“十三五”期间,广西大力实施少数民族体育保护传承体系建设,打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品牌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已开发了305个比较完整的项目。这些民族体育项目特色鲜明、群众基础广泛,为民族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民族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丰富资源。

在有着“百节之乡”美誉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拉鼓是最古老的传统习俗之一,拉鼓活动也是当地民间体育运动之一,类似人们熟悉的“拔河”,以鼓为中点,苗族青年男女均分两边,拉拉队在一旁吹笙呐喊。

资料图:5月1日,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梦呜苗寨,游人参与拉鼓比赛。龙林智摄

作为民族节庆活动,苗族拉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年来,融水县杆洞乡尧告苗寨走出一条“借鼓逆袭”之路,通过举办拉鼓活动,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和高山生态产业,打响当地文化旅游品牌,一批村寨致富带头人建起特色民宿,更多资源被发掘,推动乡村振兴。

随着体育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体育产业+旅游市场产生了“1+1>2”的效果。

“五进”推广普及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体育活动开展得好不好,群众参与度是最直接的反映之一。近年来,为推广普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广西积极开展传统体育项目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和进农村“五进”活动,不断增加参与民族传统体育人口数量。

2014年,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地方性法定节假日,每年放假两天。“世界那么大,只有广西在放假”的广西各族群众被全国人民艳羡。其实,值得艳羡的不只假期,还有广西各地举办的形形的民族文化活动。

资料图:2019年4月4日,选手们在广西“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比赛的全国高脚竞速邀请赛中。新华社记者曹祎铭摄

自2016年以来,广西自治区、市、县(区)三级联动连续开展“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活动,每年吸引众多区内外群众参与。在2020年疫情期间,广西创新举办了“壮族三月三·民族体育炫”系列线上活动,总参与人数超1.19亿人次。

广西还建成一批自治区级与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项目接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开展花炮、珍珠球、独竹漂等十多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推广和普及活动。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广西代表团共夺得62个奖项,成绩瞩目。

从1982年至2020年,广西举办了14届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举办省(区、市)级以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形成了固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保护传承制度。运动会上,各类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百花齐放,民族特色浓郁。

广西还将民族体育融入中小学体育课程,作为学校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南宁市从2006年开始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抛绣球、踢毽子等项目列入中考科目;钦州市钦南区所有中小学校均已开设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课程。

资料图:2018年12月7日,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第15届体育节中,一名学生在“抛绣球”比赛中。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一系列举措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普及、竞技水平的提高,发现和培养民族传统体育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卢意文说。

潜心挖掘民族体育“金矿”

民族体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又是埋在土里的金子。近年来,广西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使民族体育项目得到有效挖掘,进一步加强民族体育的保护传承发展。

“花山拳”本是藏于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中的一套壮族先民拳法。但随着历史变迁,只靠民众言传身教传承下来的拳术逐渐变得零散,几乎失传。甘敏,一个自小习武,致力于传承民族传统武术的人,将岩画上一个个零散的动作整理编创成一套独具特色的武术套路,让花山拳得以复活。

如今在崇左市宁明县,许多学校在体育课中引进了花山拳,还举办了以班级为单位的花山拳比赛,从中选拔了一批小苗子,进行花山拳表演项目的培训。自县里开办花山武术馆后,每年免费为学员培训花山拳。目前宁明县习练花山拳人数已有4000人左右。

宁明一中学生表演花山拳。花山拳进校园在宁明县中小学扎实开展。

近年来,为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广西在政策上关注和支持民族体育类项目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前共有壮族抢花炮、仫佬族舞草龙、白裤瑶打陀螺、隆林彝族打磨秋等31个民族体育类项目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与此同时,广西积极鼓励各市加大对民族体育类代表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申报力度,支持专家帮助地方文旅部门加强民族体育项目挖掘和整理,支持各地开展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时多组织体育类非遗项目,展示推广民族体育。

被赋予新生命的民族传统体育愈发闪亮,正从小众珍爱渐渐走向大众视野。

来源: 新华社

押加、射弩…… 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你知道吗

齐鲁网滨州9月11日讯(记者 李淼 吕敏 实习记者 孔令媛)山东省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这个运动会和普通的运动会可大不一样,都是充满了民族特色的比赛项目,比如押加和射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一条红绸,两个人,就能进行一场激烈的比赛,这就是押加。押加,又称大象拔河,藏语叫“浪波聂孜”,意为大象颈部技能,在藏区这一项目最普及,故称之为藏式拔河。本项比赛只限男子参加,按体重分级别比赛。

押加参赛选手李铜告诉记者,自从接触了押加以后,核心力量增加了,心肺功能增加了,在这次比赛接触了更多朋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射弩比赛分立姿和跪姿两种,均无依托,以射中的环数计算成绩。在我国南方的瑶族、傈僳族、怒族、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使用弩的悠久历史,他们不仅用弩狩猎,而且将弩作为装束和定情的信物。

射弩参赛选手王志华表示,射弩这项运动首先考验一个人的耐力,还有毅力,手稍微不稳箭可能就偏出很大,这个需要经常磨炼。可能有时候很刺激,给人们带来很多乐趣。

本届比赛将于明日正式落下帷幕。

河南已有11所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央广网郑州2月22日消息(记者 彭华)2月22日,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河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新闻发布会,介绍和解读河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筹备工作情况。

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彭华摄)

河南省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河南省教育厅一级巡视员李金川在回答央广网记者提问时表示,河南省高等学校首次参加全省民族运动会,是在2006年第五届河南省民族运动会上,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单独组团参赛,迄今已参加四届。本届河南省民族运动会,河南省高校踊跃参加,已有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14所高校组团参赛,参赛运动员近千人。

李金川表示,近年来,河南省教育厅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教学、课外锻炼和体育竞赛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情感,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一是加强人才培养。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要求,致力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推广,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优化,支持高校增设、改造提升体育相关专业或方向,为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目前,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等11所高校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河南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河南理工大学、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二是丰富体育活动。省教育厅指导省学生体育总会,成立了武术、毽球、舞龙舞狮、空竹球、射击射箭等单项体育分会,并依托体育协会在高校推广少林拳、太极拳、毽球、龙舟、舞龙舞狮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面向全体大学生,每年开展武术项目等“华光”体育系列竞赛20余项,参加运动员近万名。与省民族宗教委联合举办传统体育裁判员、教练员培训班,舞龙舞狮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平顶山学院等为代表的高校,高度重视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珍珠球、舞龙舞狮等项目在全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三是弘扬传统文化。省教育厅在高校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遴选创建活动,有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42个项目被列为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项目),其中,民族传统体育类11个。河南省民宗委、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体育局联合命名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示范基地30个。

李金川说,河南省教育厅将一如既往地鼓励、支持高校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积极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方向,让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为社会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人才,为弘扬民族传统体育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