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配对 > 八字合婚

标准时(标准时间校对精确到秒)

时间:2023-10-04 20:28:28 作者:龙行天下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世界标准时“对表”,格林尼治让位“协调世界时”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28日讯近日,《时间科学馆》作者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窦忠和刘永鑫,接受长江日报《读+》周刊专访,畅谈北京时间背后的故事。

窦忠说,新中国成立时议定,将北京所在时区的时间,作为我国标准时间。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世界公历,将“中原标准时间”改为“北京时间”。当年9月28日,新华广播电台(后改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次采用北京时间播出。

北京时间涉及时区的概念,因为地球是球体,随着地球自转,每一条经线接受到太阳光的时间早晚不同,所以1884年华盛顿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世界时区的起点为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每隔经度15度划一个时区,全球共24个时区,北京所在的时区是东八区。

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格林尼治标准时间逐渐被以原子时为基础的“协调世界时”所取代,从1972年开始正式成为国际标准时间,至今仍是全球通用的时间。怎么协调呢?采用原子时的秒长,同时采用天文时的时刻,这样计算出来的时间,就是零时区的时间。每个国家处于不同的时区,加上各自地区的时差,就形成各国自己的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徐家汇观象台划归紫金山天文台,租用上海真如短波无线电台向全国授时;20世纪60年代,北京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相继都承担过授时任务;20世纪70年代以来,陕西天文台(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先后建立起完备的授时系统、我国独立原子时系统、协调世界时系统。

眼下世界公认的协调世界时,由全球80多个时间实验室至少500台原子钟数据,通过时间传递链路以德国联邦物理实验室(PTB)为枢纽,定期汇总到位于法国巴黎的国际权度局(BIPM)加权计算,产生协调世界时。(长江日报记者柯立)

【编辑:姚昊】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一种让时间变得更精确的时钟丨Engineering

本文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1期

作者:Dana Mackenzie

来源:Time Gets More Precise with Transportable Optical Lattice Clocks [J]. Engineering,2020,6(11):1210-1211.

编者按

秒是人类使用的关于时间的最精确的量化单位。2020年,研究测量的计量科学家宣布了首个可将测量时间精确到小数点后18位的可移动时钟。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宇宙大爆炸以来以这种精度运行的时钟,其损失或增加的时间可能不到半秒钟。

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0年第11期刊发《可移动光学晶格时钟让时间变得更精确》一文。文章报道了日本东京大学科研人员研制的一种更精确的时钟技术——可移动的光学晶格时钟,使用锶原子发射可见光,而不是微波辐射,实现时间校准。研究人员还用这个时钟测试了爱因斯坦对时间膨胀的预测。

在所有的物理学单位中,一秒钟也许是最神秘的。与一米不同,我们看不见它。与一千克不同,我们握不住它。与一伏特不同,我们感知不到它。

然而,秒是我们拥有的最精确的量化单位。2020年,研究测量的计量科学家宣布了首个可将测量时间精确到小数点后18位的可移动时钟。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宇宙大爆炸以来以这种精度运行的时钟,其损失或增加的时间不到半秒。

在2020年4月出版的《自然·光子学》杂志上,东京大学应用物理学教授Hidetoshi Katori和他的6位同事一起介绍了他们如何用这个时钟来测试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对时间膨胀的预测。对于地面时钟而言,此次预测精度是有史以来最精确的。爱因斯坦的预测通过了检验。更重要的是,Katori领导团队设计出更精确的时钟,并且通过了可移动性测试。这种时钟可以成为下一代原子时钟的衡量标准,其可移动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它们的实用性。

自1967年以来,科学家一直使用量子物理学领域/学科中关于秒的定义。当铯原子被激光激发时,发射的光波频率为9 192 631 770 Hz。这不是一种测量,而是一种定义,它将铯原子钟作为时间校准的仲裁器,而铯原子钟是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数字技术所依赖的基础。尽管它们质量上乘且测量高效,但是目前最先进的铯原子钟测量的时间最多也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16位,这主要是因为很难测量循环小数。

在21世纪初,Katori开始研究一种更精确的时钟技术,称为光学晶格时钟。这些时钟使用锶原子发射可见光,而不是微波辐射,因此被称为光学时钟。它们的优点是可见光具有更高的频率,即 429 288 004 229 873.0 Hz。请注意,这个数字有16位。测量受到定义时间秒的长度的铯原子钟精度的限制。有了锶原子钟,我们可以将时间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一进步是源于时钟可以同时询问数千个锶原子,这些锶原子被困在晶格(也就是光学晶格)中。鉴于统计学原因,如果误差源是随机噪声,则N次测量可将误差减小倍。尽管精度提高不大,但在计量学中,精度就是一切。

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里,单离子钟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时钟技术,其电场将一个带电荷的原子固定在原位。这是诺贝尔奖得主Hans Dehmelt和Wolfgang Paul 发明的技术。位于德国伦瑞克国家计量研究所的光学晶格工作组负责人Christian Lisdat表示:“离子位置很好,这样你就不会受到多普勒效应的影响。因为多普勒效应是光学领域的一大敌人,会给出错误的频率。”

然而,Katori故意选择了一种未经验证的技术。他将他的团队在日本的研究与Charles Darwin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研究进行了对比,这远非科学的主流。Katori说:“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理想的情形,我们可以集中精力进行新的努力,同时不被其他人的工作所困扰。我们的‘加拉帕戈斯群岛’隔离使得原子钟以与世界其他地方不同的方式发展进化。”

在光学晶格时钟中,锶原子被激光捕获并固定在适当的位置。然而,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操作。Lisdat说:“当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时,它会在原子想要到达的位置产生一个凹坑,”但这个凹坑非常浅,这意味着原子必须被冷却到千分之几开尔文。还有一个更大的挑战,即在能量场中形成的凹坑会改变锶原子内部的电子的能级。换言之,将原子固定在适当位置的行为会改变你试图测量的量子跃迁的大小。

但是Katori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发射光的频率是由锶原子内两个能级之间的差异决定的。通过仔细调整产生凹坑的激光频率,Katori以相同的量改变了这两个能级,从而消除了两种差异。Lisdat声称:“它被称为‘神奇波长’是有明显原因的,你不仅无法改变频率,而且还会落入陷阱。”

光学晶格时钟技术于2003年获得首次展示,现在与单离子钟一样先进。Katori表示:“全世界有将近20个研发锶原子钟的组织,这些组织是推动重新定义秒的重要力量。”

然而,如果你只能将时钟同步到16位精度,那么18位精度将会被浪费。这是目前卫星技术的局限,因为它们使用铯原子钟来计时。光纤技术更好,但它只能在中等距离范围内工作。欧洲的时钟可以互相同步,但美国的时钟却不能。

Katori的最新发明是一个可移动的锶原子钟。以前所有的光学晶格时钟都是房间大小的仪器,需要庞大的激光和冷却设备。在最近的研究中,Katori将整个包装减为三个盒子,总体积大约为1 m3(图1)。为了使它们能够抵抗实验室外的振动,他的团队将激光器焊接在合适的位置,并取消了所有的调节旋钮。该仪器是通过互联网控制的。一个相当具有创意的想法是:使用一个隔热的“询问室”(interrogation chamber),将被捕获的锶原子与周围环境产生的黑体辐射隔离。锶原子首先被两个激光器以“神奇频率”(magic frequency)囚禁在屏蔽室外面的一个光学晶格中,然后通过使其中一个激光器稍微失谐而逐渐将锶原子移动到该室中。这就像把患者推进计算机轴向断层(CAT)扫描仪一样。英国量子技术中心传感器与时间中心首席研究员、英国伯明翰大学工程与物理科学学院创新主任Kai Bongs教授称:“这是一项绝对令人着迷的技术成就。”

图1. Katori教授蹲坐在两个可移动的光学晶格原子钟之一的旁边,图中的这个是位于东京晴空塔顶部的原子钟(见图2),另一个在塔底部。这个塔利用时钟的能力来测量秒(精确到小数点后18位),这项实验测试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对时间膨胀的预测,该原子钟是有史以来最精确的地面时钟。东京大学的Katori和他的同事制造的每一个可移动时钟都由三个盒子组成,总体积约为1 m3。

Katori团队将其中一个时钟放在东京450 m高的晴空塔的顶部(图2),把另一个放在晴空塔底部。在这些不受控制的非实验室条件下,他测量了塔顶一秒钟和塔底一秒钟之间的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预言,由于时间膨胀效应,锶原子光在塔底的频率应该比在塔顶的频率低21.18 Hz,这种效应假设越靠近地球中心,时间就越慢。依靠时钟的18位小数的测量精度和坚固耐用的设计,Katori的时钟所测量的结果与爱因斯坦相对论预言的结果高度切合。

图2. Katori教授和他的同事把一个时钟放在东京450 m高的晴空塔顶部,另一个放在底部,成功地测试了可移动的锶原子钟的精度。

如果成本和可移动性能够得到足够的改善,那么可以在每一颗全球定位系统(GPS)卫星上安装一个锶原子钟以取代铯原子钟。但这不太可能很快实现。然而,如果真的发生了,GPS卫星的时钟可以与18位小数的精度同步,这就为许多新的应用开辟了道路。在那之前,可以利用简单、老式的方式通过把时钟带到不同的地方实现时钟在地面上的同步。

新时钟还有其他潜在的应用,如测量海平面的上升或火山的扩张(正准备喷发)。Katori说:“使用现有技术无法在100 km的长距离范围内或短于几小时的时间内以厘米为单位精确测量高度。”利用新的时钟,科学家可以通过检测时间膨胀来测量高度差,这种方法被称为计时大地测量技术(chyonometric geodesy)。Lisdat表示:“这是我最喜欢的应用之一。很多人问我,10−18秒的准确度的意义。拥有关于我们对地球所做的事情的可靠信息,就很有价值。”

注:本文内容呈现略有调整,若需可查看原文。

改编原文:

Dana Mackenzie. Time Gets More Precise with Transportable Optical Lattice Clocks [J]. Engineering,2020,6(11):1210-1211.

注:论文反映的是研究成果进展,不代表《中国工程科学》杂志社的观点。

民法dian亮生活 | 期间的计算单位

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期间的计算单位

NO.163

法条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条 民法所称的期间按照公历年、月、日、小时计算。

法条解析

《民法典》第二百条规定了对期间的计算单位的有关内容。

本条是对期间计算标准的规定。

期间是民法上的特定概念,其上位概念是时间,与其并列的概念是期日。即时间包括期间和期日,民法典总则编只规定了期间的计算,没有规定期日。

时间是重要的法律事实,举凡人的出生、死亡、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公法上或私法上的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与消灭,都与时间发生关系。时间的期日和期间可以独立发生作用,还可以与其他事实结合,以成立特殊法律事实的形式发挥作用。时间是一种法律事实,与人的意志无关,属于事件的范畴。

期间,是指从某一时间点到另一时间点所经过的时间。实际上,期间是期日与期日之间的间隔时间。期日表现的是时间点,期间表现的是时间段,即时段,是指以一定时点为起点,到达另一时点为终点,其间延续的时间长度。确定期间,必须首先确定其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即确定期日。

本条规定,民法关于时间的问题,按照公历的年、月、日、小时计算,而不能按照农历计算。在很多北方省份,自然人的出生时间在过去通常采用农历,对此应当进行换算,按照公历计算。

案例分析

2020年,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货物买卖合同》,约定甲公司向乙公司供货,如甲公司在收到乙公司订货通知后一个月内,乙公司未收到货,乙公司有权解除合同,并有权要求甲公司支付违约金20000元。2020年8月4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订货通知,根据合同约定,乙公司应于2020年9月4日前收到货。实际上,乙公司于2020年9月5日收到货,乙公司认为,合同约定乙公司在甲公司收到订货通知后1个月内未收到货,则有权单方解除合同,遂拒绝收货,并要求甲公司支付违约金。

《民法典》第二百条是对期间计算标准的规定,民法上所称的的期间有公历年、月、日、小时四种计算标准。四种标准属于并列关系。案例中,合同中约定的货物送达时间为一个月,甲公司于2020年8月4日收到通知,那么送达时间为2020年8月5日至2020年9月4日,但乙公司实际收获时间为2020年9月5日,甲公司逾期送货,构成违约,乙公司有权根据合同约定拒绝收货,并要求甲公司支付违约金。

供稿 | 白雁军 韩享佑

*本微信文章仅为交流目的

不代表华炬律师事务所的法律意见

阅壮美中轴看“老城新生”

中新网北京9月14日电 (记者 徐婧 易海菲)登上钟鼓楼俯览古都胜景、到太庙倾听历史余韵、见证百年会馆焕彩重生……9月14日至15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在京举办。论坛期间,观摩活动走进北京东城,论坛嘉宾开启一场览阅壮美中轴之旅。

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

北京中轴线是首都的一张金名片,其全长7.8公里,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纵贯北京老城,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盛赞为“天下无双之壮观”。

在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鼓楼和钟楼前后纵置、静静伫立。它们曾为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也是全国现存钟鼓楼中保存最为完好、体量最大、报时器具最具规模的一组古代建筑。暮鼓晨钟,回响百年,引发的不仅是声音的震动,更是今人和古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14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观摩活动走进北京东城。图为嘉宾参观数字沉浸展“时间的故事”。记者 易海菲 摄

数字沉浸展“时间的故事”是北京鼓楼保护展示工程的有益成果,也是充分展示中轴线沿线古建筑魅力,推动周边街区综合整治和有机更新,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的一次生动实践。

在这里,观众可以了解钟鼓楼的建筑特色、以“暮鼓晨钟”报送标准北京时间的工作流程;还可以探索中国传统计时方法蕴含的智慧,钟鼓楼周边地区的民俗与商贸;更可以通过沉浸光影秀《共鸣》,领略时空交织营造的别样美感,在虚实交错间和历史进行一瞬的“会晤”。古老建筑与数字创意碰撞出绚丽火花,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时空观以全新方式得以诠释,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

展示文物修缮保护新成果

北京太庙坐落于旁、紫禁城南、中轴线东,与社稷坛东西对称布局于中轴线两侧。其上的金瓦重檐象征着中国古代“敬天法祖”的传统礼制,四周的苍劲古柏见证了数百年人间沧桑变迁。

14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观摩活动走进北京东城。图为嘉宾参观太庙。记者 易海菲 摄

2020年10月,太庙非文物建筑区域腾退、拆除和环境整治工作正式启动。东城区以中轴线保护为契机,持续推进老城复兴,完成太庙等重点文物腾退,加强太庙文物修缮和古树保护,稳步推进太庙历史文化展示,古都壮美空间秩序逐步得到恢复。

如今,“大庙中轴——太庙历史文化专题展”正在太庙展出,历史的风跋涉600余年,在人们耳畔继续讲述古都的故事。

见证老城胡同焕发新生机

青云胡同,三里河畔,好戏在颜料会馆上演。绛州鼓乐《牛斗虎》兼具力量与美感,舞蹈与民乐三重奏《春江花月夜》悠扬婉转,京剧《贵妃醉酒》选段唱尽古今悲欢,昔日会馆的繁华盛景仿佛重现。

14日,2023北京文化论坛观摩活动走进北京东城。图为嘉宾在颜料会馆观看演出。记者 易海菲 摄

历史上前门东区商贾大户云集、梨园名角荟萃、各地会馆众多,其中颜料会馆便是由山西省颜料、桐油商人建于明代的一处集祭祀与观戏功能为一体的汇聚之所,后经多次修缮,成为现存为数不多的晋商会馆之一。

近年来,东城区不断推进会馆活化利用工作,使老会馆焕发文化活力。2021年,“会馆有戏”演出项目在颜料会馆鸣锣开演,至今已举办包括昆曲、评剧、河北梆子等在内的一批“小而美”“小而精”“小而雅”的演出,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好评。

东城区陆续发布《关于进一步焕发东城区会馆文化活力的若干措施》《东城区焕发会馆文化活力伙伴计划》等,以会馆为支点,进一步推进文物活化利用,推动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升级,打造集萃中华文化的“百花园”。

与颜料会馆一巷之隔的韶州会馆是东城区首批会馆活化利用项目之一,经过修缮后今年开馆,成为一处融合京味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综合性文化空间,让市民可以在此观文化展、品地方茶、赏韶州兰,既激活百年会馆资源,又丰盈百姓精神生活。(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