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肖 > 生肖蛇

温迪亚山脉(温迪亚山脉地理位置)

时间:2023-10-01 00:27:13 作者:陈情匿旧酒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智利、印度、俄罗斯等世界各国是怎样划分南北的(二)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给大家整理了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这几个国家是如何划分南北的有,里面有什么历史渊源和有趣的南北差异,因为篇幅的限制,将剩下的国家放在这篇文章讲述。

包括了大家非常好奇的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智利,也有同中国一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还有因巨大的东西差异而被忽略的俄罗斯,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同样的,本文中所涉及的南北划分,并没有严格标准,如有明显错误的地方,还请指正。

智利: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

智利位于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区,背靠安第斯山脉,南北长达4352公里,而东西最宽也只有362公里,因此智利成为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当然,除了世界最狭长国家的称号,智利的铜矿、车厘子、复活节石像和足球,同样让这个南美国家享负盛名。

复活节岛上的神秘石像

智利的南北划分大体以马乌莱河为界,塔尔卡及首都圣地亚哥为“北方”,智利第二大城市康赛普西翁及火地岛为“南方”(智利位于南半球,以纬度或太阳角度为标准,准确表述应为“上南下北”,但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依然采用习惯中的“上北下南”划分方法)。

事实上,殖民地时期的智利远没有今天这么狭长,其独立后的扩张史成为现在划分南北的依据。

因为国土太过狭长,而分两截绘制的智利地图

西班牙殖民南美洲后,将西属美洲分为新西班牙、新格拉纳达、秘鲁和拉普拉塔四大总督区。由于秘鲁总督区内地形的限制,为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西班牙在秘鲁总督区的南部设立智利都督区,这成了日后智利的国家雏形。

西班牙南美洲殖民地

19世纪初,南美地区迎来了解放运动的高潮,在圣马丁和奥希金斯的带领下,智利与1818年独立,成立智利共和国。

获得独立的智利,为了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开始与周边国家展开竞争。可平均海拔4000米的安第斯山脉,即便是利用现代军事装备都难以逾越,因此在“狭长”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安第斯山脉上的冰川

19世纪60年代,在智利北部荒芜贫瘠的阿塔玛卡沙漠,发现了大量的鸟粪和硝石资源,原本无人问津沙漠,迅速成为智利、秘鲁、玻利维亚三国争夺的焦点。1879年,智利同秘鲁-玻利维亚联盟爆发了南太平洋战争。

阿塔玛卡沙漠是世界上降水最少的地区(世界干极)

三国交界处的阿塔玛卡沙漠

智利虽然以一敌二,但是玻利维亚的军事力量非常薄弱,真正的较量在智利和秘鲁两国中展开。最终,获得英国支持的智利海军战胜了秘鲁,并与秘鲁签订《安孔条约》,夺取了秘鲁南部的塔拉帕卡省。而玻利维亚,则在这场战争和后面的斗争中,失去了整个太平洋沿岸地区,成为彻彻底底的内陆国。

智利从秘鲁和玻利维亚手中夺取的领土

在向北扩张的同时,智利也在向南扩张。早在殖民时期,西班牙人就曾尝试过向南扩张,但受到了土著马普切人的强烈抵抗,加上热衷于种植园的西班牙人对寒冷的南方地区并不感冒,因此遇到几次激烈的抵抗后,就再也没有向南扩张,将殖民地维持在马乌莱河地区。

比奥比奥河畔的康赛普西翁

家底没有西班牙厚实的智利,在独立之后,开始积极向南扩张,通过移民的方式蚕食马普切人的聚居地,一方面通过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同化,另一方面利用强大的武力进行威慑,智利向南一路扩张,并最终在麦哲伦海峡和火地岛与阿根廷相遇。

火地岛风光

最终因为同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太平洋战事爆发,为避免两线作战,智利作出妥协,与阿根廷于1881年签订条约,以一比二的比例划分火地岛的双方权益,智利占主岛的三分之一。

通过近百年的扩张,智利将自己的领土扩张了一倍,南北跨度也从2000多公里,扩张到现在4352公里,成为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

印度:恒河平原和德干高原

印度作为一个同中国一样有着悠久历史和庞大人口的大国,其内部也有着非常显著的南北差异。印度南北分界线大体以温迪亚山脉为界,以北为恒河平原,以南为德干高原。印度是一个有着复杂民族和文化的国家,这与印度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是造成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

在古印度文明诞生不久后,位于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从印度西北的兴都库什山口进入印度河流域,成为第一个征服印度地区的域外民族。在雅利安吠陀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在印度形成了种姓制度和后来的印度教。

雅利安时期集中在恒河流域的国

在雅利安人之后,波斯帝国、压力山大帝国、大月氏和贵霜帝国、阿拉伯帝国先后造访或征服印度。16世纪初,伊朗高原上的帖木儿帝国被波斯原住民赶跑,这群伊斯兰化的蒙古遗民,在巴卑尔的带领下,入侵印度并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印度斯坦的皇帝”。

莫卧儿帝国的扩张(始终没能完全征服整个德干高原)

在莫卧儿帝国统治时期,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泰姬陵、德里红堡就是莫卧儿时期修建的著名伊斯兰建筑。但无论是莫卧儿帝国,还是之前的进入印度的各个民族,受限于地形,其主要控制和影响的核心地区为德里等西北部和恒河平原,而印度南边的德干高原长期脱离于北方政治中心,保留着较为传统的印度宗教和文化。正如后来的印巴分治中,西北地区的巴基斯坦和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因为主要信仰伊斯兰教而与印度成两个国家。

印度德里的伊斯兰式建筑,泰姬陵

印度南部米纳克希神庙塔门上雕刻的印度教千神像

除了宗教上的分化,因为北方经常遭受外族入侵,使得这里的人种混入了大量中亚印欧人的血统,具有高鼻梁、深眼窝、肤色较白的特征,而南方地区则以肤色较黑土著印度人为主。

肤色较白的印度人,往往具有更高级的种姓

此外在经济上印度同中国一样表现出南强北弱的局面。当葡萄牙、英国等西方殖民者踏上印度这片土地时,最先落脚的地方就是莫卧儿帝国统治相对薄弱的南方沿海地区,在随后英国长时间的殖民统治中,孟买、班加罗尔等南方沿海城市逐渐成为印度经济最发达的城市。

英殖民时期修建的孟买维多利亚火车站

俄罗斯:隐藏在东西差异中南北差异

俄罗斯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其大部分国土都位于更为寒冷的亚洲北部地区,这很容易让人们记住俄罗斯巨大的东西差异,但巨大的国土不仅打来了东西差异,其背后也隐藏难以调和南北差异。

俄罗斯在基辅罗斯之后,被蒙古人征服,成为金帐汗国下的一个藩属国。16世纪中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建立沙皇俄国,并成功摆脱了蒙古人的统治。受到蒙古人长期统治的影响,新生的沙皇俄国对土地和财富有着非常强烈的追求,开始不断吞并周边国家,扩张自己的领土。

沙皇俄国的扩张过程

从金帐汗国中出来的喀桑汗国、阿斯特拉罕汗国、克里木汗国、西伯利亚汗国先后被伊凡四世征服。至此,俄国吞并了金帐汗国的全部领土,将曾经的统治者变成自己的奴仆。

崛起的沙俄和的中亚汗国

在此之后,俄国并没有停下扩张脚步,一步一步成为如今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俄国的武力扩张,虽然为其带来了广阔的国土和巨大的财富,但也产生了许多的民族问题。

北高加索联邦区、南方联邦区和伏尔加沿岸联邦区可以看做俄罗斯的南方

俄罗斯目前共有176个民族,作为主体民族的俄罗斯族占总人口的77.7%,剩下的则是以鞑靼族、乌克兰族、巴什基尔族、楚瓦什族、车臣族、亚美尼亚族六大民族(人口超100万)为主的少数民族。在地域分布上,鞑靼族、巴什基尔族等蒙古-突厥系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伏尔加河下游原金帐汗国领地内,车臣族、亚美尼亚族等主要分布在高加索地区,相对集中的民族地域分布,使得伏尔加河下游和高加索地区成为俄罗斯民族问题最复杂的地区,也是俄罗斯内部活动的主要爆发地,例如上世纪的车臣战争,08年的格鲁吉亚战争和现在的乌克兰危机。

车臣战争中的俄军工兵

在宗教上,受金帐汗国的影响,鞑靼族、巴什基尔族、车臣族等俄罗斯南部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这与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人格格不入,也是产生倾向的重要原因。

阿根廷:南方高原北方平原

阿根廷同样是一个南北跨度很大的国家,因为东西跨度没有智利那么夸张,虽然有23°的南北纬度差,并没有给人一种很狭长的感觉。

接着前面智利的部分说,在西班牙殖民时期,将现在的阿根廷地区划为拉普拉塔总督区。最初的拉普拉塔总督区,仅限于如今的拉普拉塔平原和潘帕斯草原地区,当西班牙人试图向南扩张到巴塔哥尼亚高原之时,英国人本着自己得不到也不能白给西班牙的精神,与西班牙在巴塔哥尼亚的互相扯皮,最终因为巴塔哥尼亚高原实在太过荒凉,不愿意大费周折的双方都放弃了殖民高原的计划。

阿根廷和英国在马岛的主权争端,正是西班牙和英国在殖民争霸时期留下的历史问题

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从海洋吹来的暖湿空气全都被安第斯山脉阻挡,导致巴塔哥尼亚高原气候干旱,年均降水量不足300mm。

美洲南部气候类型和主要影像因素

1816年,阿根廷独立后,走上和同智利一样的扩张之路,将目光放在了无人问津的巴塔哥尼亚高原。这个时候,西班牙已经开始退出美洲殖民,而英国则忙于守住加拿大这块美洲最大的殖民地,阿根廷在解决了没有抵抗力的土著后,顺利将巴塔哥尼亚地区吞并。

冰川与荒漠共存的巴塔哥尼亚

正如前面说到,巴塔哥尼亚并不是什么富庶之地,并且阿根廷在独立后,陷入长期的内部混乱之中,政府和军人政府轮番上台,使得本就先天不足的巴塔哥比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以至于成为阿根廷最落后的地区。

巴西:亚马逊雨林和巴西高原

巴西与阿根廷的情况相反,北方为巨大的亚马逊平原,南方为巴西高原,高原和平原的组合将巴西在地理上划分为南北两大地区,但在巴西人的眼中,大概只有大西洋沿岸的里约和圣保罗才算南方,高原上的乡下人和雨林里的野人们才是北方佬。

亚马逊平原地势平坦,面积巨大,但因为处于热带地区,导致这里炎热潮湿,不适合人类居住,成为巴西人口密度和经济水平最低的地区,而巴西高原因为地势较高而降水不足,贫瘠的土地和交通上的不便,使处于中心的地带的巴西高原长期被忽视。

巴西大多数人口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巴西人只能居住在狭长的大西洋沿岸地区,并形成了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等国际大都市。坐拥面积巨大的国土,却难以开发成为巴西人心中永远的痛,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上世纪60年代,巴西政府决定迁都巴西高原腹地,促进中部崛起。

里约热内卢耶稣山

宛如飞机一样的巴西利亚城市规划,象征着巴西的腾飞

在巴西政府的努力下,一座全新的现代化都市——巴西利亚,在高原中西崛起。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巴西利亚已经成为巴西第四大城市,但与里约热内陆的差异依然明显,巴西的崛起之路任重而道远。

加拿大:没有南北,只有美国和加拿大

加拿大是世界上国土面积第二大的国家,但因为纬度实在太高,1/5的领土位于北极圈内,近一半的领土为冻土因此,绝大多数加拿大人都生活在靠近美加边境,更加温暖舒适的南方地区。例如,加拿大北极圈内最大城镇伊努维克,冬季均温达到-29℃,而南方西海岸的温哥华,受暖流影响,冬季均温则在7℃,相对温暖宜人。

在地理上,加拿大也许有南北之分,但在加拿大人的生活中,大概只有南边的美国和北边的加拿大。

加拿大3500万人口中,75%分布在距离美加边境100英里范围内

除了上述国家外,还有很多国家也有着有趣的南北之别,例如欧洲的西班牙,北方内敛务实,比较富有,南方热情开朗,比较贫穷;葡萄牙南方里斯本商业城市,北方波尔图工业城市;处于法国和荷兰国中间的比利时,北部荷兰文化,南部法国文化;又如亚洲的越南,因为殖民历史和内战的影响,形成了南越北越之分;泰国的曼谷和清迈,在现代和传统及背后政治派别的南北之争;又如非洲的北非国家,地中海沿岸地区和内陆沙漠地区的巨大南北差异。

现代的曼谷和传统的清迈

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影响下,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民族风情,这是不可避免和普遍存在的,这些差异可能会带来偏见和歧视,也可能成为一个地区文明进步的内在动力。面对差异,我们或许应该保持包容的态度,不因为你与我不同而报以偏见,毕竟世界正是因为丰富的多样性而如此美丽。

-

如有错漏,还请指正

印度的顶级文化名片

一、世界遗产(38项)

世界遗产,是指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古迹或自然景观,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包含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三类。

截至2020年底,世界遗产总数达1121项,分布在世界167个国家。从1983年开始印度有世界遗产入选,至2020年,有38项,其中文化遗产30项,自然遗产7项,混合遗产1项。

1. 泰姬陵

类型:文化遗产

列入时间及适用标准:1983年,标准一

泰姬陵是一座由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Shah Jahan)为纪念他心爱的妃子于1631年至1648年在阿格拉修建的。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艺术的瑰宝奇葩,是世界遗产中令世人赞叹的经典杰作之一。

2. 阿格拉古堡

类型:文化遗产

列入时间及适用标准:1983年,标准三

与泰姬花园毗邻的红色阿格拉古堡,是16世纪重要的莫卧儿王朝纪念建筑。它是由红沙石建成的坚固堡垒,围墙长2.5公里,把莫卧儿皇宫围在中间。古堡里有许多宛如童话故事一样的宫殿,如沙贾汗修建的贾汗吉尔宫或称卡斯宫,有迪凡-伊-卡斯会客厅和两座非常秀丽的清真寺。

3. 阿旃陀石窟群

类型:文化遗产

列入时间及适用标准:1983年,标准一二三六

阿旃陀最初的佛教石窟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公元5世纪至6世纪的笈多时期,更多精心修饰的石窟又被添加到原有的石窟群中。阿旃陀石窟的绘画和雕塑,是佛教艺术的经典之作,具有相当重要的艺术影响力。

4. 埃洛拉石窟群

类型:文化遗产

列入时间及适用标准:1983年,标准一三六

埃洛拉石窟群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离奥兰加巴德不远。高高的陡峭玄武岩壁上,34座洞穴庙宇被开凿出来,一座挨一座,延伸2000多米。这些保存完好、排列有序的遗迹可追溯到公元600年至1000年,它们生动完好地再现了古印度文明。埃洛拉石窟群不仅艺术造型独特,技术水准高超,而且作为佛教、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圣殿,它们是古代印度容忍、宽恕特性的精神体现。

5. 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迹群

类型:文化遗产

列入时间及适用标准:1984年,标准一二三六

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迹群是7世纪至8世纪期间,帕那瓦国王们沿着科罗曼德尔海岸开辟岩石而建的。其别著名的有:拉特(战车形式的庙宇)、曼荼罗(岩洞寺庙)、名为“恒河的起源”的巨大露天浮雕以及里瓦治寺院(寺内有数以千计的关于湿婆神的雕像)。

6.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

类型:文化遗产

列入时间及适用标准:1984年,标准一、三、六

科纳拉克太阳神庙位于孟加拉湾沿岸,沐浴着冉冉升起的太阳。神庙依照太阳神苏利耶驾驶战车的样子建造。24个车轮饰有字符图案,6匹马拉着战车。这座神庙建于13世纪,是印度最著名的婆罗门庙宇之一。

7. 卡齐兰加国家公园

类型:自然遗产

列入时间及适用标准:1985年,标准九、十

卡齐兰加国家公园位于印度阿萨姆邦中心地带,是印度东部最后一批没有人类活动骚扰的地区之一。这个公园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种群、最多数量的独角犀牛,还有许多其他哺乳动物,包括老虎、大象、豹、熊和数以千计的鸟类。

8. 凯奥拉德奥国家公园

类型:自然遗产

列入时间及适用标准:1985年,标准十

凯奥拉德奥国家公园位于默哈拉杰。以前这里是猎鸭地区,现在是大批水禽鸟类冬季栖息的重要地区。这些水禽来自阿富汗、土库曼斯坦、中国和西伯利亚。364种鸟在公园里已经记录在册,其中包括稀有的西伯利亚鹤。

9. 马纳斯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类型:自然遗产

列入时间及适用标准:1985年,标准七、九、十

马纳斯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一个平缓的斜坡上,这里由一片冲积草原和热带森林构成,是许多野生动物的家园。保护区内生活着许多濒危物种,如老虎、小矮猪、印度犀牛和印度象。

10. 果阿的教堂和修道院

类型:文化遗产

列入时间及适用标准:1986年,标准二、四、六

果阿是葡萄牙占领印度时期的首都。那里的教堂和修道院,特别是存有圣弗朗西斯-伊格赛维亚(St Francis-Xavier)棺木的鲍姆耶稣教堂,是在亚洲传播福音的历史证明。这些建筑对于在所有亚洲的传教国家里传播曼奴埃尔式、曼纳瑞斯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起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11. 法塔赫布尔西格里

类型:文化遗产

列入时间及适用标准:1986年,标准二、三、六

法塔赫布尔西格里(胜利之城),由皇帝阿克巴 (Akbar)于16世纪后半期建造,它作为莫卧儿王国的首都只有约十年的历史。城中的整体建筑和寺庙都遵循统一的建筑风格,其中包括印度最大的清真寺渣墨清真寺(Jama Masjid)。

12. 汉皮古迹群

类型:文化遗产

列入时间及适用标准:1986年,标准一、三、六

汉皮是印度最后一个王朝查耶那加尔帝国最后的首都。14世纪至16世纪期间,富可敌国的王子们建造许多德拉威庙宇和富丽堂皇的宫殿。1565年被穆斯林攻占,抢掠达6个月之久,最终城市被洗劫一空。但作为考古遗址仍具有极高价值。

13. 卡杰拉霍建筑群

类型:文化遗产

列入时间及适用标准:1986年,标准一、三

卡杰拉霍庙宇群建于章德拉王朝,其于公元950年至1050年间达到统治的鼎盛时期。目前仅存有约20座庙宇,它们分为三组不同的群体,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宗教印度教和耆那教。在这里,建筑与雕塑达到了完美的平衡。著名的坎达里亚寺庙饰有大量内容丰富、绚丽多姿的雕塑,是印度艺术中的经典之作。

14. 埃勒凡塔石窟(象岛石窟)

类型:文化遗产

列入时间及适用标准:1987年,标准一、三

称为“石窟城”的埃勒凡塔位于阿曼海临近孟买港湾的岛屿上。石窟内集中了大量表现崇拜湿婆神的石雕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特别是主洞内高大的浮雕,完美的表现了印度艺术。

15. 朱罗王朝现存的神庙

类型:文化遗产

列入时间及适用标准:1987年,标准二、三

11世纪和12世纪修建的两个朱罗王朝神庙已加入坦贾武尔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该神庙建于11世纪,并在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朱罗王朝现存的神庙由朱罗王朝国王修建,横跨整个南印度地区和临近的岛屿。该遗址现有三个11世纪和12世纪的朱罗王朝神庙:坦贾武尔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庙,康凯康达秋里斯瓦拉姆神庙和达拉苏拉姆的艾拉瓦德斯瓦拉神庙。康凯康达秋里斯瓦拉姆神庙于1035年完工,是由拉彦德拉一世修建的。它的53米高的圣塔优雅地呈曲线上升之势,并有多处凹角,与坦贾武尔直立庄严的塔形成鲜明的对比。六对高大坚固的门卫神雕像守护着入口和内部美妙绝伦的铜像。罗阇罗阇二世在达拉苏拉姆修建了艾拉瓦德斯瓦拉神庙建筑群,这里有一个24米高的圣塔和一尊湿婆神的石像。这些神庙见证了朱罗王朝在建筑、雕刻、绘画和铜像铸造方面的辉煌成就。

16. 帕塔达卡尔建筑群(1987,标准三六)

类型:文化遗产

列入时间及适用标准:1987年,标准三、六

位于卡纳塔克邦的帕塔达卡尔建筑群,代表了公元7世纪至8世纪遮娄其王朝时期折衷艺术的顶峰。这些折衷艺术建筑风格把印度南北方的建筑形式综合协调。在那里可见到9座令人印象深刻的印度教庙宇和1座耆那教神殿。最为突出的维鲁巴克沙寺庙建于公元740年,是罗卡玛哈德维王后为纪念她的丈夫战胜南方的国王们而建的。

17. 孙德尔本斯国家公园(1987,标准九十)

孙德尔本斯位于恒河三角洲,占据10000平方公里的陆地和水域(其中一半以上地区在印度,其余部分在孟加拉国)。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红树林区。公园内生活着许多稀有或濒危动物,其中包括老虎、水生哺乳动物、鸟类和爬行动物。

18. 楠达戴维山国家公园和花谷国家公园(1988,标准七十)

楠达戴维国家公园和花谷国家公园是喜马拉雅山脉最引人入胜的荒原地区之一。公园的主体是高达7800多米楠达戴维山主峰。由于该地区人迹罕至,这或多或少使它得以保留原貌。一些濒危哺乳动物栖息在这里,其别珍贵的有雪豹、喜马拉雅山麝香鹿和岩羊。花谷国家公园以其地方特色的高山花卉草地和突出的自然美景而闻名,同时还是稀有濒危动物的栖息地,这些动物包括亚洲黑熊、雪豹、棕熊和岩羊。这些公园包括赞斯卡勒山地和大喜马拉雅之间独特的过渡区,在一个多世纪中它们得到了登山运动员和植物学家的赞美,并在更长时间里获得了印度神话的称颂。

19. 桑吉佛教古迹(1989,标准一二三四六)

桑吉佛教建筑群距离博帕尔约40公里,坐落在小山上,俯瞰着平原。古迹由一组佛教建筑群构成,包括巨石石柱、宫殿、庙宇和寺院。这些建筑的历史大多可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保存了下来。在12世纪前这里一直是印度佛教的教理中心,目前它是现存最古老的佛教圣地。

20. 德里的胡马雍陵(1993,标准二六)

建于1570年的胡马雍陵,是印度次大陆的第一座花园陵墓,因而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它引起了建筑领域内几项重要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在泰姬陵的建筑中达到了顶峰。

21. 德里的顾特卜塔及其古建筑(1993,标准四)

顾特卜塔位于德里南部几公里处,建于13世纪早期。这座红砂石尖塔高72.5米。基座直径14.32米,塔峰直径2.75米,从下往上逐渐变细,塔身棱角状和圆状的凹槽装饰穿插出现。周围的考古地区包括一些墓葬建筑:著名的有建于1311年的印度穆斯林艺术的精品阿拉伊-达尔瓦扎门;以及两座清真寺,其一是库瓦图伊斯兰清真寺。该寺是印度北部最古老的清真寺,其建筑材料取自20余座婆罗门寺庙。

22. 印度山区铁路(1999,标准二六)

本遗产包括三条铁路线: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1999年入选),尼尔吉利铁路(2005年扩展入选)和卡奥卡-西姆拉铁路(2008年扩展入选),是山区铁路的经典之作,由英国统治印度时主导建造,体现了殖民背景下的文化交流和技术转移。

23. 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2002,标准一二三四六)

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是与佛祖生前生活紧密联系的四个圣地之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是佛祖得道的地方。寺庙最早是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建造的,现存的寺庙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纪到6世纪。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是笈多王朝后期以来印度现存的最早的全部为砖石结构的佛教寺庙之一。

24. 温迪亚山脉的比莫贝卡特石窟(2003,标准三五)

比莫贝卡特石窟位于印度高原心脏地区南部边缘的温迪亚山脉丘陵地带。在相对密集的森林之上是大量的沙石岩,有五组天然石窟,里面岩画的历史从中石器时代一直延续到文明历史时代。21个毗邻石窟遗址的村庄居民的文化传统,与石窟岩画中所描绘的内容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25. 尚庞–巴瓦加德考古公园(2004,标准三四五六)

尚庞–巴瓦加德考古公园是一块古老的土地,这里集中着许多尚未挖掘的、具有悠久历史和极高考古价值的文化遗产。它的景致异常优美,包括史前(青铜时代)遗址,古代印度都城的高地堡垒,16世纪时古吉拉特王国首都的遗址,以及8世纪至14世纪古老的军事防御工程、宫殿、宗教性的建筑物,住宅区的排水系统,农业设施和供水装置。建立于巴瓦加德山丘上的卡力卡玛达寺,一直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圣地,终年吸引着大量的朝圣者。该遗址是莫卧儿王朝之前唯一一个完整的无变化的伊斯兰城市。

26. 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2004,标准二四)

贾特拉帕蒂·希瓦吉终点站旧名孟买的维多利亚终点站,是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式复兴风格的建筑典范,融合了印度传统建筑。这个火车站从1878年开始,历时10年建成,是孟买作为国际商业港口城市的象征。

27. 德里红堡建筑群(2007,标准二三六)

这里原为印度莫卧儿王朝第五代国王沙贾汉(1628-1658年)的新首府的宫殿,因其大规模的红色砂岩围墙而得名,也包括毗邻的萨林加尔古堡(建于1546年),体现了波斯、贴木儿王朝和印度建筑传统的相互融合,堪称莫卧儿王朝创造力达到顶峰的典范。

28. 简塔•曼塔天文台(2010,标准三四)

印度斋浦尔的简塔•曼塔天文台建成于18世纪初,建筑为砖石结构。天文台内建有一组由20多个主要固定装置构成的观测设备。它们是已知观测装置中的不朽杰作,并在许多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简塔•曼塔天文台为用肉眼进行天文观测而设计,其建筑和装置都采用了不少创新设计。它是印度最重要、最全面、保存也最完好的古天文台,展现了印度莫卧儿时代末期对宇宙的认知以及探究天文学的能力。

29. 西高止山脉(2012,标准九十)

印度南部、德干高原西部的西高止山脉,比喜马拉雅山脉更古老,它反映了具有独特物理过程和生态过程的地貌特征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其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到印度季风气候模式,缓和了该地区的热带气候。这里生物极其丰富,至少有325种全球濒危植物、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是世界公认的八大“最热门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

30. 拉贾斯坦邦的高地城堡(2013,标准二三)

高地城堡位于印度西部拉贾斯坦邦阿拉瓦利山,由拉其普特人建造于公元8世纪至18世纪,包括琥珀堡等6 座城堡,是山地军事建筑的典型代表,也见证了该地区上千年的藩王权力。

31. 大喜马拉雅国家公园保护区(2014,标准十)

大喜马拉雅山脉国家公园在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脉西部。自然景观优美,以高峰、高山草甸、溪流和森林为主,生物资源丰富,是至少375种动物的天然栖息地。

32. 古吉拉特邦的帕坦皇后阶梯井(2014,标准一四)

阶梯井是印度次大陆上一种独特的地下水储存系统,最初是沙土里的一个坑,后来演变成精心设计的多层艺术和建筑作品。帕坦皇后阶梯井,修建于公元11世纪,堪称一座宏伟壮丽的地下宫殿,深度达30米,分为七层,井内有500多个大型塑像和超过1000多个小型塑像,有神像、人物、动物,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天才。

33. 那烂陀寺考古遗址(那烂陀大学),比哈尔邦那烂陀(2016,标准四六)

那烂陀寺遗址位于印度东北部的巴哈尔邦。遗址由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3世纪存在于此的寺庙和佛学院遗留下的古迹组成,包括窣堵坡(坟冢),舍利塔,寺庙(僧房学舍),以及重要的墙画、石刻、金属器物等艺术作品。那烂陀作为印度次大陆上最古老的大学而引人注目,其作为有序的知识传递场所存续长达800年,发展的历史见证了佛学宗教化的过程,以及寺院和教育传统的繁荣。

34. 干城章嘉峰国家公园(2016,标准三六七十)

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心脏,在印度北部(锡金州),包括世界第三高峰干城章嘉峰,以及平原、山谷、湖泊、冰川、白雪皑皑的原始森林。锡金土著人有许多关于这座山的神话故事,也把山上的许多自然元素(洞穴、河流、湖泊等)当作崇拜对象。这里对于锡金人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35. 柯布西耶建筑作品-对现代主义运动的杰出贡献

柯布西耶(1887-1965),法国人,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的17个建筑作品是柯布西耶的代表作,分布在7个国家,即阿根廷、比利时、法国、德国、印度、日本和瑞士,历时半个世纪建成。这17座建筑包括:印度的昌迪加尔市政大厦和政府总部、日本东京的国立西洋美术馆、阿根廷拉普拉塔库鲁切特博士住宅、法国马赛的马赛公寓、法国巴黎的萨伏伊别墅、比利时的吉耶特大宅等,体现了现代主义运动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而引入的全新的建筑技法。

36. 艾哈迈达巴德历史城区(2017,标准二五)

印度的艾哈迈达巴德是由艾哈迈德·沙阿苏丹于15世纪沿萨巴尔马提河东岸所建。它展现了苏丹时代的丰富建筑遗产,特别是巴达尔城堡、带有防御工事的城墙与城门、大量的清真寺和墓地以及其他时期印度教和耆那教的重要寺庙。城市的社区空间由沿着封闭街道的密集排列的传统房屋(pols)所构成,体现了自给自足的居住模式。

37. 孟买维多利亚哥特式和装饰艺术建筑群(2018,标准二四)

这是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孟买城市改造形成的建筑遗产。主要包括椭圆形广场东侧的维多利亚哥特式建筑和西侧的装饰艺术建筑,反映了孟买在那一时期的现代化历程。

38.拉贾斯坦邦的斋浦尔市(2018,标准二四)

斋浦尔是一座古城,始建于1727年,它被设计成一座商业之都,采取网格式布局,平面呈长方形,被划分为九个方形区域,所有传统建筑都是粉红色,沿着主要街道的市场、商店、住宅和寺庙都有统一风格的正面,至今仍保持着当地商业、手工和合作的传统。最有代表性的“风之宫殿”紧紧靠在主干道旁,如同一座的巨大无比的粉红色屏风,布满了900多个窗户。这座城市的城市规划展示了古代印度教和早期现代莫卧儿以及西方文化的思想交流。

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审定公布,分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优秀实践名册3类。

截至2020年12月,全世界已有131个国家的584个项目列入,印度有1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均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1. 库提雅塔姆,梵语剧场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列入时间:2001年

印度现存最古老的戏剧传统之一,起源于2000多年前,体现了梵文古典文化,通常在印度教庙宇中表演,有一套固定的表演程序和语言,其中关键是依靠眼睛和手势来表达思想感情,一次表演需要数天至数十天。

2. 吠陀经咏诵传统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列入时间:2003年

吠陀经包含了大量梵语诗歌、哲学对话、神话和宗教咒语,由3500多年前雅利安人创作。吠陀一词来自梵语,意思是“知识”。吠陀经被印度人奉为知识的源泉和宗教的基础,尽管经文在1500年以前就有了文献,但是时至今日它的主要流传方式仍是口头的,它不但在传统的宗教仪式和典礼中诵读,而且也是吠陀族人每天必须诵读的功课。吠陀用梵语表达,源于古典梵语,为了确保口头传承的准确性例如每个单词发音保持不变,几千年来婆罗门牧师采用了许多巧妙技巧,而传承者从儿时需要反复的学习、背诵、练习,以掌握这一复杂独特的语音系统。

3. 拉姆里拉,《罗摩衍那》的传统表演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列入时间:2005年

拉姆里拉意为“拉姆戏剧”,是流行于印度北部的关于叙事诗的说唱表演艺术,包括歌曲、叙述、朗诵和对话等,内容主要是赞美古代印度英雄罗摩。每年在都瑟拉节日(约在10月或11月)期间,许多社区、城镇和村庄都会以表演拉姆里拉为核心举办有关仪式和庆典。拉姆里拉使所有的人汇聚一起,打破了种姓、宗教、年龄界限。

4. 印度喜马拉雅山脉加瓦尔的宗教节日和仪式戏剧表演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列入时间:2009年

每年4月下旬,是印度北部北安查尔邦的两个友好村庄萨洛-登卡的宗教节日――拉曼,这一节日是为了纪念当地的一位守护神,其庙宇是多数庆祝活动的场所。这项活动由非常复杂的仪式构成:唱诵罗摩史诗和其他传奇,歌曲和面具舞蹈表演。节日活动由村民组织,每个世袭阶级和职业组织担任一个独特的角色。

5. 喀拉拉邦的穆迪耶图仪式戏剧与舞蹈剧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列入时间:2010年

这种仪式戏剧与舞蹈剧,以女神卡利和恶魔达利卡的战斗故事为基础,发展成为一个由整个村庄参与的社区仪式。夏季作物收获以后,村民们在指定日期的清晨聚集在寺庙,观看和参与表演。表演者通常在寺庙的地板上用彩粉画出一个巨大的卡利女神像用来唤醒女神之灵。

6. 拉贾斯坦邦的卡贝利亚民间歌舞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列入时间:2010年

歌曲和舞蹈是卡贝利亚社区对传统生活方式的一种表达。卡贝利亚曾经是职业养蛇人,今天他们不断变化和创新的音乐和舞蹈还令人想起他们过往的职业。女人们穿着黑裙舞蹈旋转,模仿蛇的动作,而男人们用过去抓蛇时使用的打击乐器铃鼓和木管乐器进行伴奏。舞者身上绘有传统的纹身图案,戴着珠宝和缀着的小镜子、绣着银线的戏装。卡贝利亚歌曲讲述神话故事,在“颜色的节日――洒红节”期间,还会演出特别的传统舞蹈。歌曲和舞蹈通过口头形式代代相传。

7. 查乌舞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列入时间:2010年

印度东部的一项传统,表演的内容包括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史诗、当地民间传说及抽象主题等。查乌舞有三种不同风格,多数使用面具,舞蹈动作有模仿格斗技巧、鸟步和动物步态,以及以农村家庭妇女日常动作。主要通过家庭内男性之间代代传承。

8.拉达克的佛教咏唱:查谟克什米尔邦泛喜玛拉雅拉达克地区的佛教经文吟诵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列入时间:2012年

在印度拉达克地区的寺庙和村庄,身穿袈裟的佛教喇嘛吟诵着代表着佛陀精神、思想和教导的佛教经文,手结佛印,并配以钟、鼓、钹、号角等乐器保持音乐性和节奏性,为人们的福祉、思想的纯净、和平而祈祷,安抚恶魔的愤怒,呼唤佛祖、菩萨、神祇及仁波切的祝福。

9. 曼尼普尔地区的齐颂圣名、仪式歌曲、击鼓和舞蹈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列入时间:2013年

流行于印度东北部的曼尼普尔平原,是一种具有宗教意义的表演艺术,通常两个鼓手和大约十个歌手、舞者在一个大厅或庭院里表演,四周围坐着信徒。

10. 印度黄铜及铜制器皿传统制造工艺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列入时间:2014年

这一工艺在印度旁遮普省贾迪亚拉古鲁撒赫拉人之中通过父子口耳流传,全程依靠手工和传统工具,首先将冷却后的黄铜金属饼压平成薄片,然后锤成弯曲的形状,制造出各种大小的碗、盘、罐等容器和其他手工艺品,抛光材料主要利用沙子和罗望子汁。

11. 瑜伽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列入时间:2016年

瑜伽本义是“连接、统一”。瑜伽由一系列姿势、冥想、吟诵、控制呼吸和其他技术组成,旨在实现自我、减轻痛苦,达到梵我合一的境界。传统上是师徒相授。古代印度瑜伽是一种哲学观,影响了印度的健康、医学、教育和艺术等领域。

12. 诺鲁孜节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列入时间:2016年

该项目由阿富汗、阿塞拜疆、印度、伊朗、伊拉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共同拥有。诺鲁孜意为“新的一天”,是一个庆祝新年到来、春天开始的节日。人们会穿上新衣裳,走亲访友,举行固定的习俗、仪式和文化活动,与亲人一起享受特别的晚餐。

13. 大壶节

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列入时间:2017年

这个节日也叫圣水沐浴节,每3年在阿拉哈巴德、哈里瓦、乌疆和纳锡四地轮流举行一次,通常从1月开始,持续40余天。每天大约有数百万人(不分种姓、信仰或性别)前往举办地,到神圣的恒河里沐浴,以清洗旧日罪孽。

印度与巴基斯坦同宗同源?有这个成分,但更多是历史上搭过伙而已

二战以后,随着英国实力的下降,以及印度民族主义运动的风起云涌,英国决定放弃对殖民地英属印度的统治。1947年,原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按照宗教分治的原则解体为了两部分,印度联邦和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当时分为两部分,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在1947年印巴分治的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大规模地人口流动,人数多达1450万,双方的教徒都往自己的本土宗教国移动,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的相互的教派,估计死亡人数在几十万。后来在1971年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国。那现在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历史上两者是同宗同源嘛?在历史上缅甸在1886年成为了英属印度的一个省,后来在1937年英国同意缅甸自治,脱离了英属印度成为了当时英国的直属殖民地,1948年缅甸独立,虽然缅甸曾经属于过英属印度,但是缅甸的历史和印度的历史基本不沾边。

印巴分治

南亚的宗教分布

英属印度

所谓的历史地理不分家,一个地方的历史往往受该地的地理的影响。先看南亚的地形与地理:南亚作为亚欧大陆的一个次级板块,在地理可谓自成一体,其西北部有兴都库什山脉、苏莱曼山脉以及喀喇昆仑山脉,通过这些山脉与西亚与中亚形成了天然阻隔;其北部有巍峨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其东部有那加山脉等山脉与东南亚的缅甸也形成了阻隔。这看似很完美,但是这个世界却并不存在绝对的完美。因为这些山脉存在天然的山口,特别是西北部的兴都库什山脉的一些山口,比如开伯尔山口、博伦山口、古马尔山口,而且越过这些山口后就是一马平川的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在古代来自西亚、中亚甚至欧洲的民族通过这些山口源源不断侵入到古印度地区,所以导致古印度地区的历史异常复杂。

南亚

南亚地形

印度东北部

我把原来的英属印度(排除东南亚的缅甸)在政治地理上分为了五个板块:印度河平原山谷地区、恒河平原地区、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地区、印度半岛最南端地区、今印度东北部地区。印度河-恒河平原与南部的德干高原的大致分界线是温迪亚山脉,这也是今天印度北方与南方的大致分界线,在历史上,古印度的大的事件基本都是发生在北方的平原。而且受到山脉和德干高原复杂地形的影响,在历史上北印度的几乎很少能扩张到南印度,即使在古印度北方偶尔有强大的出现,征服了南部的德干高原,也很少会在那里建立稳固的统治。在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期,北印度和南印度几乎有着分别独立的政治史,德干高原上的南印度往往就有数个地域性的王国在那里。而印度半岛最南端,也就是德干高原克里希纳河以南的部分,更是在历史就没有受过印度北方的统治,虽然印度半岛最南端也是属于德高高原的一部分,但在历史上也基本不受克里希纳河以北德干高原上的王国的影响。今天的印度东北部与印度本土仅有一块最窄处宽约仅20公里西里古里走廊相连,在历史上印度东北部地区就基本没有受过印度本土的统治,这里在历史上一直都是独立发展的,这里现在生活着约200多个不同民族群体,多数为黄种人。今天印度最南部和印度东北东北部都是在英国殖民者在印度地区建立殖民统治后,他们才被纳入英属印度的,后来在1947年印度独立后成了印度的一部分。

印度河与恒河文明

古印度地理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700年,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境内)兴起了印度河文明,居民一般认为是达罗毗荼人。达罗毗荼人也是混合民族集团,一般认为是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后白种人到达当地后混合而形成的,后来印度河文明因为至今不知道的原因而突然衰落了。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400年,在欧亚大陆之间的某个地方的一群原始印欧人部落集团,他们被称之为雅利安人,一部分进入了伊朗高原并定居在了那里,大约在公元前15世纪,另一支通过古印度西北部的山口入侵到了古印度地区。这批雅利安人遭到了印度河流域的达罗毗荼人,经过长期的战争,一部分达罗毗荼人被赶到了古印度地区的南部,一部分达罗毗荼人则在北部成了雅利安人的奴役群体。雅利安人也从游牧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变成了定居和农业的生产方式,而恒河平原也成为了雅利安人居住的核心区域,为了区别土著和雅利安人,种姓制度开始盛行起来,种姓制度人为地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僧侣贵族)、刹帝利(军事和行政贵族)、吠舍(普通雅利安人)、首陀罗(绝大多数为土著居民),还有一种为不可接触的贱民。在3000年的时间里,种姓制度也成为了印度的一个根深蒂固的顽疾。尽管在公元前15世纪以后,所谓的古印度地区遭受过多次的外族入侵和统治,但是这种基本种族格局却保存了下来,因为从西北而来的往往是来自中亚和西亚的游牧民族,虽然战斗力强悍,但是人口比较少。今天印度人口第一大民族印度斯坦族约占印度总人口的46%,主要居住于印度的北方,印度斯坦族支系众多,主要分为雅利安系和达罗毗荼系,而印度南部主要是达罗毗荼人各民族。

古印度十六雄国

孔雀王朝

笈多王朝

戒日帝国

德里苏丹国

莫卧儿帝国

古印度地区的历史更像一部地区史,而不像一部国家历史。不仅各个板块之间的历史基本都是相互独立的,就连古印度的大的事件发生地印度河和恒河的平原地区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具有割裂性。从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这一千年年中,在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形成了数十个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隶制小国,到公元前6世纪形成了所谓的十六个比较大的国家,称为十六雄国,其中十五个在印度河与恒河流域,一个在德干高原。十六雄国中位于恒河三角洲的摩揭陀逐渐取得了优势地位,后来以摩揭陀为基础,孔雀王朝 (约公元前324年-公元约前185年)建立,到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时期,孔雀王朝的疆域到了最大,统治了除印度最南端和今印度东北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也成为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基本统一的印度,也是由所谓的印度本土人雅利安人建立的。在公元4世纪,又是摩揭陀国为基础建立了笈多王朝(约320年~约540年),它统一了北印度的其他小国,主要统治区域为印度北部地区,这是古印度历史上由印度本土人(雅利安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式。在公元7世纪,戒日帝国(606年-647年)也曾短暂地统一了印度北部大部分区域。1206年,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军事贵族集团建立了德里苏丹国(1206年-1526年),这是一个穆斯林,在其鼎盛时统治了印度的绝大部分(印度最南端和东北部除外)。1526年,突厥化的蒙古人后裔建立了莫卧儿帝国(1526年-1857年)开始统治印度,在其鼎盛时统治了印度的绝大部分(印度最南端和东北部除外),这同样是个穆斯林,莫卧儿帝国后期事实上已经陷入了封建割据的局面。除了上述所讲的这些,古印度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里,北印要么四分五裂,要么被外族入侵或者统治,而南印则往往存在数个地方性王国,与北印也基本没啥联系。所以古印度更像一部地区史,而不像国家史。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状况,我觉得一个是地理上的原因,西北部的山口使得古代中亚和西亚的游牧集团很容易入侵到这里,并且南亚次大陆在地理上的板块也具有分割性,比如德高高原的存在使得北印的很难扩张到南部。另一个原因,我觉得就是种姓制度,它使得印度的民族融合性很差。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帝国

大夏王国

大月氏

贵霜帝国

阿拉伯帝国

接着说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为什么要把这里同恒河平原分开来讲,因为印度河流域与西亚挨着,在历史上这里受中亚和西亚的影响要更大,与古印度的其他地方有明显的区别,另外,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也有着地理上的分割性,印度大沙漠和南部的沼泽区把两两者分割,印度河平原与恒河平原的连接处就是旁遮普地区的北部地区,这里也是历史上中亚民族在占领印度河流域后继而入侵恒河流域的通道。在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古印度后,尽管雅利安人的政治中心东移到了恒河平原,但是一部分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定居了下来。公元前517年,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大流士一世远征印度,夺取了印度河流域。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曾率军攻占过印度河流域。之后孔雀王朝也统治了印度河流域,孔雀王朝之后,印度北方继续四分五裂。在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大量的马其顿和希腊移民移居中亚地区,公元前255年希腊移民建立了希腊化的大夏王国,以巴克特拉(今阿富汗巴尔赫)为首都。孔雀王朝之后,大夏王国把印度河流域以及恒河中游流域纳入了自己的版图,之后是塞种人(欧罗巴人种印度地中海类型)越过开伯尔山口,横扫了北印度的小国和大夏的希腊人势力,紧接着大月氏人又横扫了大夏王国和塞种人的势力,公元55年,大月氏人建立了贵霜帝国,定都喀布尔(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逐渐成为当时欧亚的四大强国之一(罗马帝国、汉朝、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公元55年-425年)的南部包括印度河流域和恒河上游和中游流域的广大地区。贵霜帝国衰落之后,印度河流域由笈多王朝统治。公元5到6世纪,嚈哒人(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又称为白匈奴)开始入侵古印度北部,使得北印又继续四分五裂。

英国征服印度

印度

在公元6世纪,嚈哒人、安息人、希腊人、塞种人、匈奴人、大月氏人等经过与当地人(雅利安人等)长达几个世纪的融合形成了拉杰普特人(其中又可以分为塞种拉杰普特人、大月氏拉杰普特人、嚈哒拉杰普特人等)。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开始入侵到印度河流域,并带了伊斯兰教。公元8到12世纪,拉杰普特人开始在北印强势崛起,这段时期,印度北部的印度河与恒河平原地区更是王国林立。从公元13世纪以后的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时期,印度河流域(今巴基斯坦)开始和恒河流域处于同一个之下,而也正是在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时期,印度河流域和恒河三角洲地区最终完成了宗教替代,这两个地方伊斯兰教成为了主要宗教,其他地方则是印度教为主。在莫卧儿帝国后期具体就是在1707年以后莫卧儿帝国就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公元16世纪,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印度地区,1600年英国建立了东印度公司,英国最终击败了其他在印度的欧洲列强,从1757年到1849年,英国最终征服了印度建立了英属印度,一开始英属印度的面积约五分之三为英国直接管辖,其余的地方大约有554个土邦,这些土邦通过与英国签订合同,成为当时英国的附庸。英国殖民者不仅极力为英属印度开疆扩土,也把四分五裂的印度捏合在了一起。

南亚的语言分布

达罗毗荼人

在从民族上看:先看印度:印度民族众多,语言众多,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都能找到身影,但是主要的是北部的印度-雅利安人系和南部的达罗毗荼系,印度的主要语支分别是印度-雅利安语系和达罗毗荼语系。印度第一大民族印度斯坦族约占印度总人口的46%,主要居住于印度的北部和中部,印度斯坦族支系众多,主要分为雅利安系和达罗毗荼系,而印度南部主要是达罗毗荼人各民族。此外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族约占该国总人口的2.3%,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族属于黄种人的傣泰民族。再看看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第一大民族旁遮普族约占该国总人口的63%,有种说法旁遮普人有以下四种人组成,第一是古雅利安人,第二是贾特人,贾特人是印度雅利安人的分支,第三是拉杰普特人,第四是古贾尔人,古贾尔人是古代从克什米尔地区迁入的少数民族,另外可能还含有希腊人和塞种人等等。在语言上,旁遮普语属于印度-雅利安语系。信德人约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约18%,含有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腊人、突厥人、拉杰普特人、阿拉伯人、普什图人的族源成分,属雅利安人种,在语言上,信德语属于印度-雅利安语系。普什图人约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15%,普什图人是阿富汗的主体民族,关于普什图人的起源,至今仍未有定论,普什图人应该为在公元前后从中亚迁移到兴都库什山脉以南的游牧民族,在语言上,普什图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支。俾路支人约占巴基斯坦总人口的约4%,属于伊朗人的一支。另外巴基斯坦还有一个少数民族布拉灰人(他们保留了较多的白种人的特征),他们是古代原始达罗毗荼人在印度河流域的滞留部分,语言上属于达罗毗荼语系西北语族。

巴基斯坦民族分布

巴基斯坦民族分布

巴基斯坦

从以上的综合可以看出,印度的民族主要是雅利安人系和达罗毗荼人系为主,而巴基斯坦则主要是雅利安人系,另外也含有阿拉伯人、希腊人、塞种人等等以及周边地区的民族成分,还有西边西亚的民族,他们也应该属于雅利安人的一支,比如俾路支人属于雅利安伊朗支。如果按照假说推定在公元前2000年,来自欧亚某个地方的一群原始印欧人(雅利安人)率先进入伊朗高原形成了波斯人的话,这支算西支,形成了印欧语系伊朗语支,在公元前1400年进入古印度的另一支雅利安人算是东支的话,他们形成了印度-雅利安语系,那么今天巴基斯坦境内的民族中也有相当大的印欧语系伊朗语支成分。从肤色上来讲:达罗毗荼人在人种上包括三种,第一欧罗巴人种(白种人)与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黑种人)的混合类型,第二尼格罗澳大利亚人种(黑种人)维达类型,第三尼格利陀人种(矮黑人)类型,印度的主要民族包括印度斯坦族在肤色上会呈现有黑有白或者黑白混合的肤色。印度境内的民族在肤色多呈现白到黑的颜色,而巴基斯坦境内的民族在肤色上多为白色和橄榄色。另外在宗教上两者也有明显的不同,巴基斯坦是以伊斯兰教为主,而印度则是以印度教为主。从古雅利安人这一族系上看,只能说两者有部分同宗同源的成分,但是在宗教以及习俗上就截然不同了,在历史的进程中,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地区)形成了伊斯兰教的传统,而印度则是以印度教为主。在历史上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有很长的时间是在同一的之下,但是在更长的时间里两者并未在同一之下,并且在历史的进程中两者也形成了不同的宗教信仰。所以说1947年印巴分治不仅仅是宗教的原因,更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由于种姓制度以及宗教、种族等等原因,南亚次大陆在长期的历史中就是具有严重的特性,在英国殖民者征服古印度的过程中,那里在莫卧儿帝国后期就已经陷入了事实上的,存在几百个土邦,在1947年印巴分治时,很多土邦其实都是想独立的。莫卧儿帝国最终都没能把所谓的古印度地区捏合在一起,大英帝国最后也没能做到。假如不是英国殖民者建立了英属印度,今天的南亚恐怕不止现在这几个国家吧。南亚的历史实在是太复杂,我只能说尽力写了,还请指正。

欢迎关注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