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八字 > 算卦财运

姓梁的名人(姓梁的名人明星)

时间:2023-10-01 18:41:24 作者:谁为谁伤 来源:网友分享

本文目录一览:

夜雨丨邹安音:​ “中国第一胖”梁用——出走时是少年,归来已为人父

“中国第一胖”梁用——出走是少年,归来是父亲

文/邹安音

一个佛湾,一座寺庙,一个古镇……聚合成岭,极具仙山风骨,名曰宝顶山,为世界文化遗产胜地。

宝顶山隶属重庆市大足区,名僧赵智凤于此建石窟寺,历时70余年建成。古镇居于山顶,其崖壁上的摩崖造像享誉海内外,而镇上也有个震撼中国的“大”人物,他就是2007年以450斤体重被上海吉尼斯大全授予“中国第一胖”的梁用。

少年“巨胖”

1979年8月29日,在当时的重庆市大足县米粮乡骑星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乡村的宁静。梁朝中、杨明秀夫妇俩不禁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和自豪中。

瞧,这小子很正常,5公斤左右,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哟,这粗胳膊壮腿的小家伙还在襁褓中,便整天要吃要喝,之后倒头就睡,蓄势长肉。喔,不得了,他一岁生日时就有20公斤重,赢来人们一片喝彩声。哪知道小家伙愈发得意,不到3岁就长“大”了,体重竟然达到40公斤。

5岁时,梁用胃口大增,每天要加餐八九次,每餐要吃半公斤米饭,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肚罗汉。乡上有个叫王挺的青年颇不服气,气宇轩昂地前来挑战,约定两人比赛吃面条。嗨,梁用15分钟吃了7碗面条,而对方吃了5碗面条后,就捂着肚子落荒而逃了。

从此,梁用吃遍全乡无敌手。如此“海量”,他的身体自然如面包般膨胀起来。梁用14岁时,身高仅1.54米,体重却有180公斤,腰围达到1.55米,大腿粗0.95米。为他做一件上衣要用5.3米的布料,母亲那年给他织了一件毛衣,用了将近两公斤的毛线。

这可如何是好?儿子平均每年以10余公斤的体重在增加,这样下去,可不得了。夫妻俩再也高兴不起来,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父母最重也超不过60公斤,且祖宗三代也无肥胖史,咋生出这么一个有轰动效应的儿子呢?

可怜的梁用,因身体巨胖而吃尽苦头。比如一个挠痒,或者是一次洗澡、穿衣等简单的动作,别人不过举手之劳,他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梁用念到初二时,因身体实在太胖,不得不辍学回家。18岁那年,当他对自己喜欢的一个女同学表白时,却遭到其父亲的嫌弃。初恋受挫,梁用伤心万分,他斩钉截铁立下誓言:不减肥,誓不罢休!

辗转减肥

儿子没来由地一个劲儿长胖,父母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早在3岁那年,父亲梁朝中就带梁用到成都的各大医院检查,结果是一切正常。年龄稍长时父亲带他到重庆检查,结果也同样如此。13岁那年,父母带其到重庆第三军医大检查,结论为:单纯性肥胖,肝大2厘米。

1996年8月,梁朝中带着儿子从重庆顺江而下,到了南京八一医院。医生提出做小肠移切手术,以减少身体营养的吸收。但医生担心梁用的脂肪太多,不好切割,而且伤口不易愈合,最终放弃了这种治疗方法。

梁用也曾尝试饥饿疗法,但饿得头昏眼花的他实在忍受不了食物的诱惑,又常常大快朵颐。如此反复,身体反而增胖。家里债台高筑,父亲决定带儿子投奔远在福建的姑姑,希望在那里打工挣钱减肥。

一家歌舞厅老板向梁用发出了邀请:请他为歌舞厅表演节目,月薪两千元。节目很简单,每天只需要赤膊上阵,演唱他唯一会唱的歌曲《小草》。

看客很多,梁用没想到自己成了歌舞厅的压轴戏。比看客心理更渴望赚钱的老板,恶作剧地把一位体重只有20公斤重的侏儒和他同台表演。这家濒临倒闭的歌舞厅很快起死回生,生意出奇地好,入场券提前一个月就预售完了。

梁用的月薪一下涨到5000元。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梁用,老板让他每天表演6场戏。每天疲于奔命,梁用终于累倒了。身心受辱,梁用悲愤难当,他愤怒地辞去了这份看似诱人的高薪工作,又开始了漫漫的减肥路。

1998年秋,梁用辗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他忧伤的眼神被杭州一轻纺城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捕捉到。为了帮助这个可怜的小伙子,他当即决定让梁用当公司的形象大使:月薪4000元,合同一年。

人逢喜事精神爽,心宽体就胖,他的体重也在飞速增长,次年三月,便增至220余公斤,成了国内最胖的人。

兴奋之后冷静下来,客观现实告诉小伙子:还得减肥,这是最终目的。在南中国,结束了长达3年之久的“卖胖”日子,梁用一路问询,终于住进了天津一家减肥医院。此时的他,身高1.53米,体重220余公斤,腹围1.83米,胸围1.79米,臀围1.72米,脖子粗0.56米,大腿粗1.2米。

不久之后,他的体重就减了70余公斤。2000年3月,梁用又辗转来到北京一家康复减肥中心,这次他又减了30余公斤下来。

成家立业

2001年6月20日,梁用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重庆市大足县,在旅游胜地宝顶古镇开起了“中国第一胖茶馆”,过起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哎呀,心情舒畅的茶馆老板梁用的体重又反弹了。不得已,他只好又返回到天津这家减肥医院继续减肥。这次减肥真的很成功,瘦了近100公斤。

“我很快乐,出去后,认识了许多好心人,他们关心、帮助我,到现在我一点也不自卑了,毕竟好人多。”对待生活,梁用总是这样开心。

2002年12月,北方,天津,大雪时节。这一天,正在天津一家减肥医院做康复理疗的梁用接到一个电话,它是重庆大足老家的姑姑打来的。她把邻村一个叫唐晓燕的姑娘介绍给了自己的侄子。

没想到,两人之间通过煲电话粥,也熬出了一碗浓稠的爱情。再后来,随着恋情的深入,两人打开手机看视频,每天相互“见面”问好,开始了一段神奇浪漫的爱情长跑。

2004年4月,根据梁用漫漫减肥路的一个个酸甜苦辣的故事,湖南卫视精心制作了一档节目,邀请他和家人到长沙共同参与。谁都没有想到,在舞台上,在嘉宾们的面前,两个进行了一年多爱情长跑的年轻人这才算是真正见了一面。

2004年7月5日,梁用和唐晓燕喜结连理。第二年两人便有了爱情的结晶,儿子呱呱坠地,体重6斤7两,是一个健康漂亮的孩子。再过了两年,女儿也来到了人世间,给这个家庭再次带来欢乐和幸福。

就在妻子再次怀孕期间,梁用的体重也再次飙升。“抽血找不到血管,照CT看不到内脏,超声波无法穿透,重庆大足男子梁用因腹胀腹痛到新桥医院看病,折腾得够呛:那些检查仪器在他225公斤的体重面前全部‘失效了’……”

在重庆一家医院,死神狰狞着面容,打量着这个被肥胖折磨了近半生的人。梁用陷入了深度昏迷,住院两天后,医院就给他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经过医生积极的治疗,梁用终于转危为安。2011年5月,梁用不远千里来到了广州,入住暨南大学附属暨华医院,准备接受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暨南大学附属医院派出了强大的医疗支援队伍,为手术保驾护航。不但如此,医院甚至还适时邀请了出席2011广州国际肥胖与糖尿病外科论坛的美国著名减肥外科专家、被誉为“世界腹腔镜胃旁路手术之父”的Dr. Alan Wittgrove博士和港澳及国内专家为梁用集体会诊,给出手术方案建议,堪称真正的国际大会诊。

6月21号下午6点半,梁用的减肥手术顺利完成。7月1号,术后第10天,他的体重已经减到了199.5公斤。

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在腹腔镜胃旁路手术的帮助下梁用还是减肥成功了。术后8个月,梁用成功减去100公斤!虽然失去了中国“第一胖”的光环,却换来了健康,这比任何都重要!

他重振旗鼓,在宝顶古镇的梁用茶馆重新开业,只是不再是“中国第一胖”的名号。

依然有商家邀约演出,但他一一拒绝。每天早上,他和妻子起床第一件事便是把铺子打开,把茶水烧好,等待着新老顾客上门。

茶馆生意时好时坏,淡季每天收入仅10多元,但他总是把钱积攒起来,儿子每个月要四百多元的生活费,女儿需要添加新衣服,这些都是不能不考虑的事情。他喜欢两个孩子放学回家叫“爸爸”的声音,这样的声音让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丰满的,日子是充实的。

他已经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父子俩以前曾经有过矛盾冲突,父亲希望他用自己的“中国第一胖”名号多挣钱,但现在更注重的是儿子的身体健康,两人的感情日趋和谐。

人生浮沉,吹尽黄沙始成金。

(作者系民建四川省委文艺专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书香三八特约作家、天府书展城市读行者南充推广使者)

夜雨丨邹安音:​ “中国第一胖”梁用——出走时是少年,归来已为人父

“中国第一胖”梁用——出走是少年,归来是父亲

文/邹安音

一个佛湾,一座寺庙,一个古镇……聚合成岭,极具仙山风骨,名曰宝顶山,为世界文化遗产胜地。

宝顶山隶属重庆市大足区,名僧赵智凤于此建石窟寺,历时70余年建成。古镇居于山顶,其崖壁上的摩崖造像享誉海内外,而镇上也有个震撼中国的“大”人物,他就是2007年以450斤体重被上海吉尼斯大全授予“中国第一胖”的梁用。

少年“巨胖”

1979年8月29日,在当时的重庆市大足县米粮乡骑星村一户普通的农家小院里,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乡村的宁静。梁朝中、杨明秀夫妇俩不禁沉浸在初为人母的喜悦和自豪中。

瞧,这小子很正常,5公斤左右,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哟,这粗胳膊壮腿的小家伙还在襁褓中,便整天要吃要喝,之后倒头就睡,蓄势长肉。喔,不得了,他一岁生日时就有20公斤重,赢来人们一片喝彩声。哪知道小家伙愈发得意,不到3岁就长“大”了,体重竟然达到40公斤。

5岁时,梁用胃口大增,每天要加餐八九次,每餐要吃半公斤米饭,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肚罗汉。乡上有个叫王挺的青年颇不服气,气宇轩昂地前来挑战,约定两人比赛吃面条。嗨,梁用15分钟吃了7碗面条,而对方吃了5碗面条后,就捂着肚子落荒而逃了。

从此,梁用吃遍全乡无敌手。如此“海量”,他的身体自然如面包般膨胀起来。梁用14岁时,身高仅1.54米,体重却有180公斤,腰围达到1.55米,大腿粗0.95米。为他做一件上衣要用5.3米的布料,母亲那年给他织了一件毛衣,用了将近两公斤的毛线。

这可如何是好?儿子平均每年以10余公斤的体重在增加,这样下去,可不得了。夫妻俩再也高兴不起来,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父母最重也超不过60公斤,且祖宗三代也无肥胖史,咋生出这么一个有轰动效应的儿子呢?

可怜的梁用,因身体巨胖而吃尽苦头。比如一个挠痒,或者是一次洗澡、穿衣等简单的动作,别人不过举手之劳,他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

梁用念到初二时,因身体实在太胖,不得不辍学回家。18岁那年,当他对自己喜欢的一个女同学表白时,却遭到其父亲的嫌弃。初恋受挫,梁用伤心万分,他斩钉截铁立下誓言:不减肥,誓不罢休!

辗转减肥

儿子没来由地一个劲儿长胖,父母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早在3岁那年,父亲梁朝中就带梁用到成都的各大医院检查,结果是一切正常。年龄稍长时父亲带他到重庆检查,结果也同样如此。13岁那年,父母带其到重庆第三军医大检查,结论为:单纯性肥胖,肝大2厘米。

1996年8月,梁朝中带着儿子从重庆顺江而下,到了南京八一医院。医生提出做小肠移切手术,以减少身体营养的吸收。但医生担心梁用的脂肪太多,不好切割,而且伤口不易愈合,最终放弃了这种治疗方法。

梁用也曾尝试饥饿疗法,但饿得头昏眼花的他实在忍受不了食物的诱惑,又常常大快朵颐。如此反复,身体反而增胖。家里债台高筑,父亲决定带儿子投奔远在福建的姑姑,希望在那里打工挣钱减肥。

一家歌舞厅老板向梁用发出了邀请:请他为歌舞厅表演节目,月薪两千元。节目很简单,每天只需要赤膊上阵,演唱他唯一会唱的歌曲《小草》。

看客很多,梁用没想到自己成了歌舞厅的压轴戏。比看客心理更渴望赚钱的老板,恶作剧地把一位体重只有20公斤重的侏儒和他同台表演。这家濒临倒闭的歌舞厅很快起死回生,生意出奇地好,入场券提前一个月就预售完了。

梁用的月薪一下涨到5000元。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梁用,老板让他每天表演6场戏。每天疲于奔命,梁用终于累倒了。身心受辱,梁用悲愤难当,他愤怒地辞去了这份看似诱人的高薪工作,又开始了漫漫的减肥路。

1998年秋,梁用辗转来到美丽的西子湖畔。他忧伤的眼神被杭州一轻纺城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捕捉到。为了帮助这个可怜的小伙子,他当即决定让梁用当公司的形象大使:月薪4000元,合同一年。

人逢喜事精神爽,心宽体就胖,他的体重也在飞速增长,次年三月,便增至220余公斤,成了国内最胖的人。

兴奋之后冷静下来,客观现实告诉小伙子:还得减肥,这是最终目的。在南中国,结束了长达3年之久的“卖胖”日子,梁用一路问询,终于住进了天津一家减肥医院。此时的他,身高1.53米,体重220余公斤,腹围1.83米,胸围1.79米,臀围1.72米,脖子粗0.56米,大腿粗1.2米。

不久之后,他的体重就减了70余公斤。2000年3月,梁用又辗转来到北京一家康复减肥中心,这次他又减了30余公斤下来。

成家立业

2001年6月20日,梁用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重庆市大足县,在旅游胜地宝顶古镇开起了“中国第一胖茶馆”,过起了自食其力的生活。

哎呀,心情舒畅的茶馆老板梁用的体重又反弹了。不得已,他只好又返回到天津这家减肥医院继续减肥。这次减肥真的很成功,瘦了近100公斤。

“我很快乐,出去后,认识了许多好心人,他们关心、帮助我,到现在我一点也不自卑了,毕竟好人多。”对待生活,梁用总是这样开心。

2002年12月,北方,天津,大雪时节。这一天,正在天津一家减肥医院做康复理疗的梁用接到一个电话,它是重庆大足老家的姑姑打来的。她把邻村一个叫唐晓燕的姑娘介绍给了自己的侄子。

没想到,两人之间通过煲电话粥,也熬出了一碗浓稠的爱情。再后来,随着恋情的深入,两人打开手机看视频,每天相互“见面”问好,开始了一段神奇浪漫的爱情长跑。

2004年4月,根据梁用漫漫减肥路的一个个酸甜苦辣的故事,湖南卫视精心制作了一档节目,邀请他和家人到长沙共同参与。谁都没有想到,在舞台上,在嘉宾们的面前,两个进行了一年多爱情长跑的年轻人这才算是真正见了一面。

2004年7月5日,梁用和唐晓燕喜结连理。第二年两人便有了爱情的结晶,儿子呱呱坠地,体重6斤7两,是一个健康漂亮的孩子。再过了两年,女儿也来到了人世间,给这个家庭再次带来欢乐和幸福。

就在妻子再次怀孕期间,梁用的体重也再次飙升。“抽血找不到血管,照CT看不到内脏,超声波无法穿透,重庆大足男子梁用因腹胀腹痛到新桥医院看病,折腾得够呛:那些检查仪器在他225公斤的体重面前全部‘失效了’……”

在重庆一家医院,死神狰狞着面容,打量着这个被肥胖折磨了近半生的人。梁用陷入了深度昏迷,住院两天后,医院就给他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经过医生积极的治疗,梁用终于转危为安。2011年5月,梁用不远千里来到了广州,入住暨南大学附属暨华医院,准备接受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暨南大学附属医院派出了强大的医疗支援队伍,为手术保驾护航。不但如此,医院甚至还适时邀请了出席2011广州国际肥胖与糖尿病外科论坛的美国著名减肥外科专家、被誉为“世界腹腔镜胃旁路手术之父”的Dr. Alan Wittgrove博士和港澳及国内专家为梁用集体会诊,给出手术方案建议,堪称真正的国际大会诊。

6月21号下午6点半,梁用的减肥手术顺利完成。7月1号,术后第10天,他的体重已经减到了199.5公斤。

经历了无数的曲折,在腹腔镜胃旁路手术的帮助下梁用还是减肥成功了。术后8个月,梁用成功减去100公斤!虽然失去了中国“第一胖”的光环,却换来了健康,这比任何都重要!

他重振旗鼓,在宝顶古镇的梁用茶馆重新开业,只是不再是“中国第一胖”的名号。

依然有商家邀约演出,但他一一拒绝。每天早上,他和妻子起床第一件事便是把铺子打开,把茶水烧好,等待着新老顾客上门。

茶馆生意时好时坏,淡季每天收入仅10多元,但他总是把钱积攒起来,儿子每个月要四百多元的生活费,女儿需要添加新衣服,这些都是不能不考虑的事情。他喜欢两个孩子放学回家叫“爸爸”的声音,这样的声音让他觉得自己的人生是丰满的,日子是充实的。

他已经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父子俩以前曾经有过矛盾冲突,父亲希望他用自己的“中国第一胖”名号多挣钱,但现在更注重的是儿子的身体健康,两人的感情日趋和谐。

人生浮沉,吹尽黄沙始成金。

(作者系民建四川省委文艺专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书香三八特约作家、天府书展城市读行者南充推广使者)

曹魏重臣梁习轶事

【阅读提示】

在出任大司农两年后,太和四年(公元230年),梁习辞世。这之后,梁氏后人辗转迁徙,最终扎根柘城,延绵不断。对于梁习这位先祖,梁氏后人满怀敬仰,努力保存着有关梁习的记忆和传说。只可惜由于时代久远,很多记忆的细节已经模糊不清,很多传说也无从印证。但无论如何,为曹魏武帝、文帝、明帝三朝重臣,“政绩常为天下州郡之最”的梁习都是柘城人的骄傲,是柘城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典型代表。

■主讲人

李树峰,柘城县岗王镇李中口村人,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商丘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商丘市戏剧家协会和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历任柘城县文化局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兼剧目创作组组长等职务,现为柘城县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曾创作出版电视连续剧剧本《文天祥》《历史的回声》,历史文献《柘城文史博览》,历史著作《柘城通史》等书籍,曲艺作品曾荣获全国群星创作奖、全省群星奖,第二、三、四、五届河南曲艺牡丹奖等。

柘城梁氏

1675年梁氏十二代孙梁啟编著的《梁氏家谱》中记载,梁习功勋卓著,去世后,由大吏题请祀于其乡,名列乡贤祠,春秋致祭、教化民众。梁习有一子,名叫梁施,后继承侯爵。

《梁氏家谱》中提到的大吏,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封疆大吏州牧;乡贤祠指的是祭祀地方有品学功名者的供设,相当于纪念堂。梁习子梁施所袭的侯爵相当于一品官,通常只授予皇亲国戚和极少数功臣。由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魏明帝曹叡对梁习的器重和厚爱。

梁习的历史迄今已有1700多年。在梁习身后,其家族后人因战乱水患,曾经迁徙不定,历尽沧桑。《梁氏家谱》记载“历晋、唐、宋、元,子孙迁徙无常,及明兴北定中原,我始祖志刚率子文德来故土,于柘邑东八里许□(原文如此,编者按)儿沟西百步余,志刚之祖茔在焉……生子济川、济民、旭等,得河东之地为佳城。于是乎子孙茂盛,宗派绵远,邑东南十里许,村名梁家湾。我梁氏之族独隆焉,迄今至清,盖十六世矣。”

由于年代久远,又加上曾经迁徙不定的经历,现在的柘城梁氏后人对先祖梁习的了解也主要局限在家谱中记载的内容。梁氏后人虽然知道梁习是他们值得骄傲的先祖,却难以讲出太多有关梁习的故事。

我曾经和同仁到柘城县陈青集镇梁湾村实地考察。在与梁湾村村干部和该村梁氏后人的交谈中,有老者介绍说,梁习是梁湾村梁姓的先祖,也是柘城张桥镇王珍庄村梁姓的先祖。张桥镇王珍庄村梁姓是从梁湾村迁出去的。可惜的是,不论是梁湾村梁氏后人,还是王珍庄村梁氏后人,如今都记不得太多有关梁习的事情。

梁氏老人说,梁氏后人只听老辈人讲过梁习自小聪明好学,长大做了大官,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好官、清官。他死后葬在老家,建有祠堂,“俺梁家的老坟在县城南城门东边,也就是南关粮库一带(今新加坡花园小区),有几十亩地。地里有几个大坟,坟旁有几棵大柏树,挨着南城墙边也有一个大坟,但是都不知道有没有梁习的坟,即使有,哪一个是梁习的也不知道!”

据梁湾村的老人介绍,十多年前他们曾在蚕姑庙里见过一通纪念梁习的少半截残碑,上面“梁习”二字隐约可见,其他字模糊不清,无法辨认(此碑现在下落不明)。老人们说的蚕姑庙就位于梁湾村,是一座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建筑,原本是祭祀梁湾村梁氏家族的一位养蚕先祖的。清朝乾隆时期重新修建,改为祭祀轩辕黄帝之妻嫘祖的庙宇。“”中蚕姑庙的大殿被毁,庙院被学校占用。

关于梁习死后的埋葬地,《柘城县志》中记载:“大司农梁习墓,淤,未详。”这说明,由于年代久远,又加上多次洪水泛滥,梁习墓已淤于泥沙之下,遗迹难寻。

梁习轶事

虽然对梁习的记忆已经不多,但是梁湾村梁氏村民中还在流传一些有关先祖的趣闻轶事。这些故事尽管只是一些口口相传的片段,但还是能增加我们对梁习这一历史人物的认知和了解。

梁湾村80多岁的梁兴业记得一个梁习两袖清风的故事。他介绍说,自己小时候常听父辈讲,梁习当官吃的穿的非常俭朴,和老百姓没啥区别,离任回来,除了几件穿的衣服啥都没有。在海西当县令那几年,他把朝廷发的薪水全部存放到了一座塔里,一点也没动。离任时,梁习把自己积攒下来的俸禄全都交给了接任的官员,让他用于救济当地百姓。

还有一个梁习“代同僚受过”的故事流传更广。济阴人王思曾和梁习一同担任西曹令史。王思在任职期间摊上事了,他负责的事务出了纰漏。曹操愤怒地要把负责人处死,但王思刚好出去了,而梁习就代替他去见曹操,被抓了起来。如果王思害怕处罚躲起来,或者故意拖延时间,那么梁习很可能就会被曹操杀掉。不过王思听说这事后就骑马赶回来了,并向曹操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坦诚理应被处死的是自己而不是梁习。看到梁习能代人受过,王思能主动面对错误,勇于承担罪责,曹操十分感动,为两人优秀的品格所折服,就没有再去追究这事。因为这件事情,曹操还感慨道:“想不到我军中还有这么两位义士。”

此后梁习、王思都得到了重用,梁习出任并州刺史,王思出任豫州刺史,梁习在任上表现得极为优秀,业绩常年为魏国刺史里的第一名。王思也被称为能吏,官至九卿并且封爵列侯,在魏明帝曹叡时期担任过尚书仆射这样的高官。不过王思的性格有缺陷。他对人极为苛刻,往往纠结于细枝末节而忽视大局。因为这些明显的缺点,王思在《魏略》中被放在《苛吏传》里,从中也就不难看出后人对他的定位了。

后世评价

梁习是历代公认的三国时期三朝忠臣,他为政清廉,忠心耿耿,一生俭朴,不仅深受百姓爱戴,而且得到了不少政治家、史学家的高度评价和赞誉。

因为代王思受过这件事,魏武帝曹操由衷感叹:“何意吾军中有二义士乎?”三国时期蜀汉及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在《三国志》中将汉末兖州刺史司马朗、并州刺史梁习、豫州刺史贾逵、凉州刺史张既以及扬州刺史刘馥、温恢等6人合为一传。陈寿还评价道:“自汉季以来,刺史总统诸郡,赋政于外,非若曩时司察之而已。太祖创基,迄终魏业,此皆其流称誉有名实者也。咸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见述于后也。”陈寿认为包括梁习在内的这6位刺史恩德和威势同时显现精明通达情势和事务,能够同时彰显恩德和威势,是当时所有州刺史中的典范。

南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也评论梁习:“与王思,同僚而已,亲非骨肉,义非刎颈,而以身代思,受不测之祸,以之为义,无乃乖先哲之雅旨乎!史迁云‘死有重于太(泰)山,有轻于鸿毛’,故君子不为苟存,不为苟亡。若使思不引分,主不加恕,则所谓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习之死义者,岂其然哉。”

现代史学评论家刘咸炘说:“刘馥治扬,梁习治并,张既治雍、凉,温恢治扬、凉,贾逵治豫,功皆甚著。”

家乡人民对梁习也有高度的认同。正如梁湾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梁云俊所说:“梁习不仅是我们梁氏家族的骄傲,也是我们柘城的骄傲。尤其是他那勤政为民、两袖清风的高贵品质,永远是我们后人学习的楷模,我们将世世代代纪念他。”

解读台湾陈文茜,拥有日本血统,被李敖称为中最聪明的女人

台湾岛内的媒体大佬基本上都有政坛的背景,林崑海、赵少康等人在政治领域更是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曾经红极一时的台湾政论媒体人陈文茜也和台湾政坛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常常可以在、和大陆之间游刃有余。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加入了,后来还成为了的宣传主任兼发言人,是资深的喉舌。她也长期围绕在的众位大佬之间,有“绿营妖姬”之称。而后她因为和的主流派系不合而分道扬镳,开始猛烈攻击。因为长期在美国留学,陈文茜对于美国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有着高度的认同和向往。这也导致她在上的态度往往耐人寻味,其具体的情形如何,且待我慢慢道来。

陈文茜、李敖

陈文茜的发迹史

陈文茜生于1958年的台湾省宜兰县罗东镇,她的家族是当地的豪门大姓。曾祖父陈纯精原名游庆顺,后来过继给了陈家作为养子。日本殖民台湾时期,陈纯精主动投靠在了日本人手下充当爪牙。他不仅担任了台北州罗东郡罗东街的首任街长,还在1940年改名为光谷纯精。陈纯精的儿子也凭借着家族的关系,迎娶了一位日本女子为妻。在日本殖民时代,只有最听话的台湾士绅才能获得迎娶日本女子的资格,所以陈文茜的身上也有日本人的血统。而她的外祖父何集璧也来自于台中地区的望族,两家联姻之后也正好赶上了台湾岛内的大变革时期。1945年台湾光复,1949年撤退到了台湾,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一心想要把台湾变成东山再起的前线阵地,所以加强了对于台湾的戒严与管控。而陈文茜正是在戒严时代成长了起来,岛内的压抑氛围也对于她影响深远。

宜兰

陈文茜于1976年进入大学学习,198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法律系,算是、蔡英文等人的后辈。她在校期间就喜欢关注政治议题,想要冲击的统治。据其自述,她在二十多岁的时候曾经和的警务人员当街打架。23岁时,陈文茜就成为了《中国时报》美洲版的副刊主笔。1983年,她回到了台湾开始涉足政治。当时的台湾岛内已经形成了反抗的社会风潮,陈文茜的第一份政治工作就是在立法机构代表方素敏麾下担任文化宣传负责人,方素敏也是绿营资深大佬林义雄的夫人。1985年,陈文茜进入了绿营大佬尤清的选举阵营,依旧是负责宣传领域。而同时她也和新潮流杂志社建立了联系,成为了月刊主编。而新潮流杂志的成员就是日后中最强大派系“新潮流”的核心班底,陈文茜开始接触到了绿营的核心层。

林义雄

1986年成立,1987年陈文茜正式加入并且和创党元老林浊水、许信良、贺端蕃、施明德等人关系密切。而她却选择在1987年底前往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硕士学位,而后又前往纽约新社会研究学院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1995年,陈文茜回到了台湾岛,立刻成为了总部的宣传负责人,正式成为了的喉舌。因为头脑清晰,言辞犀利,陈文茜很快就成为了重要的宣传工具,有“绿营妖姬”之称。台湾作家李敖也曾经称陈文茜是“最聪明的女人”。但是她也免不了被卷入内的派系斗争之中,而她最主要的对手就是的派系。1999年,陈文茜在内斗争失败后出局。她愤而退出了,开始耕耘媒体领域,此外也有观点认为她是因为不满的路线才自动选择退出。

陈文茜

2000年,陈文茜出任了中天电视董事长。同年,她进入了的官方智库当中担任资深顾问,不过因为其深绿的背景,在当时很难获得的认可与重用。于是她在2002年以无党籍的身份参选立法机构代表,结果成功当选。她就开始在立法机构猛烈攻击当局,不断为他制造障碍,成为了岛内反对的一杆旗帜。她在立法机构当中也逐渐得到了高层的重视,据她自己所言连战当年非常欣赏她,她也可以随时联系上连战本人。她在2004年更是全力帮助连战和宋楚瑜竞选,挑战的。2004年3月19日,发生了臭名昭著的“3·19枪击案”,谎称遭遇枪击博取全岛民众的同情。当晚陈文茜就召开记者会,宣称枪击案是假的,而且指出有护士可以作证。但后来宣布陈文茜的发言与连战、宋楚瑜无关,事件只能是不了了之。

319枪击案,被送往医院

2005年,陈文茜连任立法机构代表失败,于是就开始全心全意深耕媒体行业。赵少康旗下的飞碟电台、中广集团以及台湾的中天新闻台是她的主战场。同时,她也开始关注两岸问题,2005年6月陈文茜面对大陆记者的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讲:“我要的历史地位是当两岸谈判代表,是台湾辜振甫的位置。”陈文茜当年的直率也在两岸之间引发了反响,她在2010年成为了大陆一所知名大学的客座教授,也同时多次前往大陆参访。仅仅是上海世博会,她前后就去了四次。但是如果从她近二十年来的政治发言和两岸立场而言,她绝对没有机会成为台湾的辜振甫第二,因为她的内心深处仍然存在着对于大陆的偏见与傲慢。

汪辜会谈

陈文茜长期以来都是以极高的姿态来审视大陆的民众,这是一份来自于骨子里面的傲慢,特别是她想要用所谓的美式价值来改造大陆。在这一点上,她和龙应台有很大的相似度,对于美式价值观念有着近乎“朝圣”一般的崇敬和礼赞。她对于大陆的经济发展予以了认同与肯定,但是她对于大陆的人民依旧戴着有色眼镜。她非常喜爱上海世博会,但是她却直言:“上海世博会里的中国人没公德心、不排队,很肮脏,态度很差。”当年的世博会的确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但这样的评论也是言过其实,事实绝没有她口中的如此不堪。同时她在涉藏问题,防疫问题上也曾经对于大陆横加指责,这些也都一一记录在了历史的档案之中。

傲慢与偏见

台湾岛内的政论节目媒体人基本上都是拿着剧本和台词在演戏的傀儡,区别就在于有些人拥有可以修改剧本的权力,而有些人只能是照本宣科。像是于北辰、李正皓等绿色名嘴,只能是扮作跳梁小丑来博取观众的眼球与关注度。因为他们希望把关注度转化为选票,从而帮助自己在政坛之中获得一席之地。而黄澎孝、黄世聪等人则是单纯按照剧本来表演,从而获得微不足道的“通告费”。这些人为了钱基本上都是信口开河,随意胡侃,完全不以事实为依据,单纯就是站在的立场进行观念输出。在蓝营的媒体中,赵少康以及其身边的“少康帮”基本上还能停留在理性的层面。他们向外贩售的是国际资讯和个人分析,夹带的私货则是的“独台”思路。因为他们和大陆之间有着意识形态上的严重分歧,特别是对于红色的敌意让他们对于大陆很难做到亲近与客观。

“跳梁小丑”于北辰

陈文茜早年基本上还是能够做到从事实出发,可是她的傲慢让其对于社会制度产生了明显的高下判断。她对美国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的过分迷信已经蒙住了她的眼睛,“和美国的制度不一样”俨然就成为了大陆的原罪。至于在立场上,陈文茜则是属于维持现状拒统派,她不希望看到两岸真正走向统一,不希望二者在政治上融为一体。新冠疫情时,她对于大陆的抗疫政策百般嘲讽,甚至站在的制高点上加以抨击,完全忽略了大陆可歌可泣的悲壮现实。在一段时间内,“中国崩溃论”甚至也成为了她的主调,这也是很多大陆民众开始对于她产生反感的源头。在网络上针对她的评论中有一句说得最好:“100次的客观是为了一次最重要的不客观,那一次的不客观就是她的真实立场”。

罗智强

近期,陈文茜在岛内政坛频频现身。罗智强放弃连任台北市议员,前往桃园市开始寻求角逐桃园市长宝座时,陈文茜第一时间声援并且捐款给罗智强以作鼓励。蔡英文的防疫政策不力,陈文茜也一度出面痛批。她甚至直言在2003年处理“”疫情时,都要比蔡英文更为客观一些。她也用“这已不是我出生及认识的岛屿”来形容自己对于台湾疫情的担忧,和对于蔡英文的不满。如今的台湾海峡兵凶战危,陈文茜也面对媒体表示不会宣布。他们只是希望通过“本土意识”来更容易地获得选票,从而在台湾岛内实现长期执政,一直享受权力带来的荣耀。但值得我们玩味咀嚼的是陈文茜同时也声称:“很多政客所宣称的‘为了台湾不惜一战’,更不值一信。”“为了台湾不惜一战”,台湾政客说过这句话,大陆也同样说过这句话。陈文茜到底是想要指代哪一方,可能只有她自己知道。

陈文茜更善于写作

从陈文茜的个人经历看来,她似乎更适合去做一名作家。她善于创作一些带有心灵鸡汤性质的文字,用以舒缓读者的内心。而在政治领域,她所能发挥的作用似乎都不是正面的导向。在台湾岛内,虽然她对于的认知足够深刻,但是却没有冲到反击,斩断台湾和外部势力勾结的前线,只会躲在媒体镜头后面酸上几句而已。而在大陆方面,她认同了大陆的发展,却不能放下高傲的身段真正和大陆走到一起。总体上来说她还只是一个自我标榜的政治贵族,追随着美国的价值观念,不愿意正视大陆而已。她也是台湾岛内很多高级知识分子和媒体人的代表,对于她们传递出来的知识与信息,我们可以有选择地接收和传递。至于她们的价值观念和立场,我们大可一笑置之。解决台湾问题,重点不在于他们怎么说,而在于我们怎么做。

三梁,三杨,三陈,这九位共和国的将军们都是谁?

1955年9月,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授勋在怀仁堂展开。期间共有55人被授予上将军衔,75人被授予中将军衔,另有798人被授予少将。

这几百位将军的名气或许不及十大元帅和十名大将,但却是共和国革命力量的中流砥柱,为新中国的成立建下了汗马功劳。

在共和国的建国史上,许多同姓将领常因长期搭档或出身同门而被放到一起称呼。就比如著名的“林氏三兄弟”,三人既是同乡又有亲缘关系,共同参加革命,成就一段佳话。

除了“三林”,亦有“三梁”、“三杨”、“三陈”几位开国功勋,他们都在此次授勋仪式上被授予将军头衔,那么这几位将军都是谁,又有何等光辉的战绩?

军衔

三梁

先说这“三梁”,他们分别是梁仁芥、梁兴初和梁必业。三人都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渼陂村,同属一族。

少年时期,三人都过得不易,由于家境贫苦与封建阶级的压迫,他们不得不早早地辍了学,以苦力谋生。

比如梁必业在参加革命前做过药店的学徒,当过沿街叫卖的小贩;梁兴初则在打铁铺做活,自小便为雇主打铁,没少受雇主的欺凌压迫。

1930年,红四方面军来到渼陂村,见识到红军的先进思想和制度后,三人不约而同地一齐参加革命。

三人中,若论战功,则必须提到梁兴初。梁兴初戎马半生,建功无数,从两万里长征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梁兴初都曾参与其中,而真正令他一举成名的,应当是抗美援朝。

梁兴初

抗美援朝期间,梁兴初任第三十八军军长,该军也在后来被称为“万岁军”。

1950年11月,第二次战役爆发,38军在德川迎来首战,歼灭了南朝鲜第七师,后梁兴初又下令113师大胆穿插,113师遂创下了一夜急行百余里的步战奇迹,抢先占领了龙源、三所里两处要地,阻止敌人南逃。

占据阵地后,113师的战士们又拼死血战,击退了敌人20余次冲锋,用生命守住了阵地,最后创下了毙俘敌军上万人的彪炳战绩。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因此役大受鼓舞,发去一封电报,上书“第三十八军万岁!”“万岁军”的名号也正是这样来的。

彭德怀等人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梁兴初历任海南军区司令、成都军区司令等职,并于1955年被授予共和国中将军衔。

梁必业同梁兴初一样,建国前后的各大战争都曾亲历,只不过他不像梁兴初一样是带兵打仗的能手,他所从事的大多是政治工作。

参加革命后,梁必业历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干事、115师政治部总务处处长等职。1945年,梁必业调任山东军区第一师担任政治委员,巧的是梁兴初当时正担任该师的师长,二人也因此并肩作战了接近两年的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梁必业历任中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等职。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梁必业出任第三十八军政委,与梁兴初再度并肩作战。

梁必业

1955年,梁必业被授予共和国中将军衔。

值得一提的是,三梁虽年纪相仿,但辈分相差甚大。若论辈分,梁必业其实是“孙子辈”的,梁仁芥辈分最大,与梁必业的爷爷同辈。

梁仁芥1930年参加革命后,次年便入了党,历任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晋绥军区等六分区政委等职。

1935年红四方面军与红一军在四川会师,张国焘当时有了搞“第二中央”的打算,梁仁芥曾参与到与其的斗争中。

建国后,梁仁芥担任兰州军区副政委等职,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梁仁芥

三杨

“三杨”则指的是杨得志、杨成武以及杨勇三位将军。

这三人同样不简单,都是能文能武的存在,1955年授衔时,三人都被授予上将军衔,可见其能。

“三杨”与“三梁”情况不同,三人并非同乡,其中杨成武来自福建,另外两人则来自湖南。三人在抗日战争期间都曾在八路军第115师担任高级将领,在平型关战役中曾并肩作战,且私交甚笃,便有了“三杨”这一组合。

先说杨成武,他的战绩不可谓不亮眼,且不说他在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中都曾做出过突出贡献,单就他在黄土岭战役中的卓著表现,就足以令他留名身后。

1939年11月,杨成武率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的三个主力团在河北涞源对日军展开伏击,歼敌900余人,并击毙了不可一世的阿部规秀。

杨得志

黄土岭战役在各大战役中的知名度并不算高,但在此役中,杨成武所部所击毙的阿部规秀实为中将军衔,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被击毙的最高军衔的日军将领。

再说杨得志,他出生于湖南醴陵的一个铁匠家庭,自小便尝尽人间冷暖。1928年,湘南起义爆发后,起义军组成了工农革命军第7师,杨得志也参与其中,并在同年入了党。

17岁参加革命的杨得志,在21岁便当上了红15军45师第93团的团长。

在长征中,杨得志亦有着非凡的表现,比如他曾率部强渡天险乌江,歼灭守敌,为后续部队打通通路;再比如著名的强渡大渡河,率先渡河的17名勇士就是由他所组织的,为后续部队渡河发挥了关键作用。

杨得志

杨勇是湖南浏阳人,他参加革命的时间也很早,1930年杨勇加入我党,长征前担任红三军团第4师第10团政委。

长征期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等知名战役,杨勇都曾参加。

平型关战役是“三杨”的成名之战,在这场战斗中,杨得志所率的685团打的是头阵,负责截击敌人的先头部队;杨勇则在686团担任副团长,负责将敌人战线“拦腰截断”;至于杨得志所率的独立团,则进军涞源,负责阻击敌人的增援。

“三杨”分工明确,且都出色地执行了任务。战斗打响后,杨得志率部在同敌人进行了惨烈的斗争后夺得了要地老爷庙,杨勇所在的686团则将欲重新夺回制高点的日军拦腰截成几段。

敌人处在劣势地形,又被打乱阵型,便尽全力拼杀,我军在同敌人进行了数小时的惨烈战斗后,以歼敌1000余人的彪炳战果赢下了这场战役。

杨勇

三陈

最后的“三陈”,则是大将陈赓、上将陈锡联与上将陈再道。

“三陈”在土地革命期间都曾在红四方面军任职,三人的渊源便是从这里开始的。

陈赓作为十位大将之一,其军事才能自然不必多言,七亘村战役、上党战役、闻夏战役、百团大战、淮海战役……陈赓的军事才能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印证。

陈赓将军还是老资历的革命家,是十大将中最早参加革命者,他1922年入党,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当时的他便已是校内的风云人物,位列“黄埔三杰”之一。

陈赓是久经考验的主义战士,在黄埔军校时,便对他颇为赏识,后来更是几度劝降,但都被陈赓严词拒绝了,比较出名的一次是在1933年。

陈赓

当时陈赓正在上海养病,却被叛徒撞见,后被派逮捕。得知消息后动用关系,亲自劝降陈赓。见陈赓时,直言多年不见陈赓瘦了许多,可陈赓却道:“瘦吾而肥天下”,又将的罪行罗列,严词拒绝其劝降。

抗日影视剧《亮剑》中,那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李云龙,最怕的旅长就是以陈赓为原型设计的。陈再道是湖北麻城人,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次年便加入我党。

陈再道战功卓著,晋升之路也很有特色,他从一名普通战士做起,先后当上班长、排长、连长等职,最后逐级晋升,一路做到了军长,没有跳级一说。

也正因此,陈再道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对所有规模的战斗都了如指掌。

他作战勇猛非常,在军中颇有名望,毛主席称赞他是一员不可多得的战将,“打仗勇敢,很不简单”,陈毅将军称他是“再道之勇。”

陈再道

最后再说说陈锡联,此人同样极不简单,他被授衔上将时年仅40岁,可见其战功卓著。

陈锡联是湖北红安人,1929年他在家乡参加游击队,自此便走上革命道路。鄂豫皖军区的三次反“围剿”战役,陈锡联都曾亲历其中,因其作战勇敢,他被战友们起了个“小钢炮”的绰号。

在百团大战中,陈锡联率部与日伪军血战六昼夜,给予其重大伤亡;在淮海战役中,陈锡联指挥中原野战军三个主力纵队,歼灭了的王牌部队,经此一役,又被冠上了个“二野赵子龙”的美称。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迫切需要一支现代化的国防部队,炮兵的组建亦是其中的关键一环。可炮兵的主帅该由谁当呢?这时候毛主席想到了被称为“小钢炮”的陈锡联,“小钢炮”奉命组建炮兵部队。

陈锡联

点评

新中国的成立过程有着诸多曲折,正是有了像“三梁”、“三杨”、“三陈”这样的开国功勋,我军才能取得节节胜利,而这些经典的作战组合,也将被我们始终铭记。

参考文献

[1]水新营.说不尽的“军中三陈”[J].党史博采(上),2021(01)

数学家粱培基先生辉煌人生

老骥伏枥心 数学报国情

来源:每日新闻网 作者:王天波 魏明洲

------数学家粱培基先生辉煌人生札记

在黄河最后拐弯处有一个中国长寿之乡——封丘县。封丘县历史悠久,民风淳厚,人文胜迹,汇集封丘。有"虫牢、平丘、黄池"三次会盟的历史典故。有"连理枝"爱情故事之渊源的青堆相思树。有"翟母进饭"救汉王之御碑。有赵匡胤黄袍加身陈桥驿站之系马槐。有黄河险工、地上悬河、黄河湿地之佳境;有中国长寿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的盛誉。

封丘县城西二公里处有一个孟子(孟轲)后裔居住过的地方叫"西孟庄",七十多年前,梁培基先生就出生在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

梁培基

数学天才遇伯乐

1980年梁培基任社队企业小工厂的采购员,借出差之机游遍天南地北,伟大祖国的奇山异水差不多都大饱眼福,尽收眼底。一个偶然的机会,梁培基在郑州市新华书店里买到一本《世界之最》,被书中的"最奥妙的幻方"吸引住了,书中说道:"最奥妙的莫过于"双料幻方"('和'与'积'分别相等的幻方。1982年被梁宗巨教授命名为"双重幻方"),对于这类幻方至今人们研究得很不成熟,但今后一定会揭示它的规律。"从此,梁培基撞入了神奇奥妙的数学之门。

梁培基把全部精力投入"双重幻方"的研究,什么通宵达旦啦、日以继夜呀,废寝忘食啊,他都品尝过其间的酸辛和美味!经过三次启发,也许是"天道酬勤"的缘故,一个只有初中二年级学历的农民,两个月后,竟然奇迹般的创造出8阶和16阶双重幻方。梁培基造出的8阶双重幻方是全世界继美国数学家W. Horner 1955年发表之后第二个发表双重幻方的人,而梁培基的16阶双重幻方则是全世界第一个发表16阶双重幻方的人。

梁宗巨教授亲自替梁培基撰写了文章,并向《数学研究与评论》杂志推荐。梁培基提议用“双梁幻方”发表文章,梁教授说:“成果是你的,我不能掠人之美,我只能当推荐人。”

梁宗巨教授提携后辈,甘当人梯的崇高品质,令人赞扬。比起那些剽窃学生成果的"导师、教授"真有天壤之别!该杂志主编徐利治(中国组合数学会会长)高度赞赏,与梁培基合影,鼓励他继续努力!

这是一本组合数学界的权威杂志。只要看看它的编委阵容,就足以使人望而止步。更何况梁培基先生这样一个毫无"学历"的农民呢?然而,科学是不讲什么"文凭"的。1982年《数学研究与评论》第二期破格发表了梁培基的双重幻方。且不说在该刊的发刊史上是罕见的,就是在扑朔迷离的数学王国里,八亿农民中,我不知道还有谁曾进入这自然科学的"皇宫"?

1985年5月,梁培基先生参加了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第二届组合数学学术会议",在来自国内外的一百多名与会代表中,他是唯一的"农民"。这次会议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一般人认为,搞研究是极其无聊和非常艰苦的事情,梁培基不顾别人说三道四,摈弃流言蜚语,忍耐着常人难以忍受的中年丧妻、老失的悲伤与痛苦,一口气干了40多年。

在国内外学术界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取得了累累硕果,他的论文在数学研究与评论、数学传播、数学通报、自学杂志、云南大学学报、昆明工学院学报、甘肃高师学报、佛山大学学报、计算机时代、科学月刊、自然杂志、珠算、中华易学、加拿大温尼伯大学计算机系 jcmcC 等杂志发表。

一个农民经过奋斗成为农民企业家、农民大款的大有人在。有理想的农民经过自学成为文学家、艺术家的也屡见不鲜。但是,农民成为数学家的可说是凤毛麟角。经过40余年的努力,在国内外发表30余篇论文。被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梁培基的事迹先后在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头版、人民政协报头版、中华儿女、河南日报….等报刊报道,多次参加全国组合数学会议。他的事迹被美国数学家李学数教授(双博士)录入系列丛书《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第7册,用40页方篇幅介绍梁培基的事迹,第7册已经再版6次,颇受广大青年学生欢迎,影响很大。

梁培基先生给出了"直接书写法"构造"和幻方"。即:可以不假思索、不用计算,直接构造幻方,李学数教授兴奋地说:"梁培基的直接书写法,方法之简单、速度之快捷,其它任何方法叹之莫及!"。

梁培基用初等数学加算盘解决了高等数学加计算机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件事耐人寻味,这件事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

硕果累累成明星

梁培基先生不仅在幻方方面取得累累硕果,在新的数组领域里也收获颇丰。

1.双重数组:1993年《数学通报》中国数学会、北师大,梁培基与张忠辅发表了"双重数组方程解",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2.四季数:在研究和幻方的基础上发现了一个新数﹣-"四季数",得到了方程的解,发现了隐藏几千年的珍宝。 AB = BC = CD = DA ABCD 发表在《数学传播》2017年3期。

3.梁培基造出6、7、8、9阶"金字塔幻图",这个幻图由连续自然数所组成,在每个小三角形中,一个大数等于另外两个数之和。这个小题,看似简单,奇妙无穷。

4. 勾股弦幻方组三种构作方法:勾股弦数组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数学问题,近代人将勾股弦数组纳入幻方之中,使得幻方的结果也满足勾股弦数组的定义,颇为有趣。此前,国外仅有2篇勾股弦幻方的文章,介绍了2种方法。第一种是“R法”(Royal Vale Heath) ,称为定理1;第二种是“EE法”( Emanuel Emanouilidis ),称为定理2。而第三种是梁培基与李学数提供的“LL法”,称为定理3. 三种方法各不相同,都可以得到勾股弦幻方组,殊途而同归。

5.王文素幻图的进展:他在2017年1期《数学传播》发表"王文素《数学宝鉴》幻图探奇与五星图"。

6.杨辉聚五图的进展:2017年3期《数学传播》发表"杨辉《续古摘奇算法》之"聚五图"初探。

7.卡布列克数组:2003年解决印度数学家卡布列克数组,《甘肃高师学报》发表,另有新作待刊。

梁培基先生在撷取不少非常出色的成果之后,仍能虚怀若谷,不像一些人变得盛气凌人,神气十足。梁培基先生还谦卑地认为自己是"家学数"不是"数学家",我们应该赞赏他的作风。

梁培基先生辛勤耕耘不仅取得了累累硕果,更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认可。他感慨地说;"今生多遇贵人相助,在数学研究中更得益于伯乐们的帮助。”

在学术界,梁宗巨教授、徐利治教授,破格推荐让梁培基的幻方学术论文在《数学研究与评论》发表。

顾同新研究员破格推荐梁培基参加"全国第二届组合数学会议",并与梁培基合作连发3篇论文。

邱荷生研究员与梁培基合作发表2篇论文。

张忠辅教授与梁培基合作发表3篇论文。

罗见今教授把梁培基的幻方论文推荐給《数学传播》李国伟主编,在台北学术刊物发表5篇论文。

梁惠祯研究员从2015年先后发表梁培基7篇论文。

朱烈教授与梁培基合作在国际权威杂志 JCMCC 刊物上发表论文。

旅美数学家孙述寰,他是国际"百名顶尖科学家"、国际组合数学领军人物,高度评价梁培基:"梁培基先生所做的工作,海外也很少有人研究,他自己单独研究得到这样好的结果是难能可贵的,建议给与适当的奖励"。2015年,孙述寰教授借夫人温一新教授亲自来到梁培基先生的农家小院拜访交流,这是对梁培基先生的充分认可。

康庆德教授邀请梁培基先生参加石家庄会议,推荐他的成果,给予他很大鼓励。

一个远在国外的美籍华裔疾病缠身的老科学家李学数,时刻不忘"弘扬中华文化"!震撼梁培基的数字"心"。

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梁天培教授,高度评价梁培基的香港回归五星图:"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集数学美、艺术美于一图;既有历史意义,又有收藏价值,是一个精美漂亮的杰作。"

一位老数学家看到梁培基发表的30余篇论文及正在研究的新成果,激动的说:"你的工作无人可以替代!"

上述老师:梁宗巨教授(中国数学会理事)、徐利治教授(中国组合数学会会长)、张忠辅教授(中国图论数学会会长)、梁天培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康庆德教授(河北师大数学院院长)、钟集教授(华东师大数学院长)、邱荷生研究员(河南省数学会)都已辞世!他们不仅是梁培基先生的良师益友,更是他攀登数学高峰的见证者和支持者。

一位老教授说:"不要说梁培基解决这么多数学难题,即便其中一项就可以使他名垂青史!",年逾古稀的梁培基先生依然勤奋工作,壮志不已,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用他的话说"直到伸腿闭眼那一刻。"最近梁培基又解决了一个历史难题。

有人说:"一个人能在这么多国家级报刊上报道,我不知道中国有几个这样的人?"有人说:"梁培基太低调了,他应该获得国家津贴?"梁培基嫣然一笑,那是领导的事情,我只会考虑解决难题。他说"我别无他求,只要能有一台计算速度快的计算机足矣。"

社会团体组织部门和各界人士郑宜昌、王天波、戴玉峰、范言斌、李宇翔、鲍玉峰、刘献民等大力支持鼎力相助,帮忙策划编印《数学家梁培基思政课讲义》,为党史教育进校园思政课公益宣讲,提供一个文本资料;并拍摄制作现场云、抖音、美篇、微电影,让更多的

学生都听得到,看得见,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去影响感染更多孩子,在学生心中播下爱国创新的种子。梁培基先生满腔热血,爱国爱家爱人民,浑身,鞠躬尽瘁报党恩。

3页

“高素质的人才绝对不是培养出来的,是自己奋斗出来的。学校要做的是提供一个环境,最多指出一条路,但是如果他对这条路不感兴趣就免谈。独立特别重要,依靠老师是错误的观念,这种错误观念不纠正的话,这个人是不能成才的。”

——王元院士

这段话是对数学爱好者梁培基的真实写照。

自1980年从事数学研究,40年来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梁培基数学研究的成果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超过国外的成果。

二、超过国内的历史成果。

三、国内外没有的创新成果

解决了500年前的中国数学难题,为祖国增光!

学无止境 孜孜以求

梁培基先生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研究幻方及各种幻图,探索新的数组。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到外地讲学。人们称他是数学家,他诚恳的说自己是"家学数"。为什么是"家学数"呢?他说:"一没有上高等院校深造,二没有出国留学,自己在家里学习探讨数字的奥秘,所以是'家 学 数'"。

由于解决了国际数学难题,破格发表论文、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三次破格的机遇集中在一个农民身上。

梁培基先生始终认为自已永远是处于启程的时刻,始终认为自已永远是学生,自已是芸芸众生中热爱幻方的"无名小卒"一个。只知前进,决不退役。虽有不足,天天学习!

梁培基先生不仅在数学研究上成绩卓著,为国家为民族争了光。他在社会生活中严于律己,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就像灯塔一样照亮了许多人前进的方向。尤其是他在2020年12月1日被新乡市教育局聘任为中小学思政课校外辅导员以后,多次接受邀请到学校演讲,饱满,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励志成才的保贵经验传授给同学们。

他总结出“青少年成才十要素",简称“四三二一"学习法,激励和鼓舞同学们早立志,勤努力,永上进,力争体现自我价值,成为有益于人类社会的栋梁之才。

他常说:

世界上,只有人不办的事,没有人办不到的事.

天地间,只有人不走的路,没有人走不到的路.

人类,是为了解决各种各样难题而生存的。

人类,一定能够解决各种各样困惑的难题。

他的每一次演讲,都是一堂完美的人生励志大课。他的每一句话语,都是鼓舞人心的人生金玉良言。他诲人不倦,谆谆教导,给同学们插上了理想的翅膀,给同学们注入了前进的力量。广大师生交口称赞,十分尊敬称他为"梁老师",自然而然地把他的话牢记心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梁老培基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在数学研究上的伟大成果必然会成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中的里程碑。

梁培基先生一生平凡,但确实不平凡。他的建树主要表现在脑力劳动上,却彰显于数学研究和品德建设中。他在学术研究上的伟大成果可以说是前超古人后启来者,而他那种刻苦努力孜孜不倦的精神足以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业界精英们奋发图强大有作为。

梁培基先生以睿智而博大,以坚韧而不拔,以谦虚而豁达,以励志而滋人,实乃良师益友,令人信服,令人感动,更令人羡慕。感沛由衷,浮想联翩,一个可歌可颂的时代楷模展现在面前。

梁培基就迷上了幻方。他凭借兴趣爱好,专心攻读幻方有关书籍;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攻关精神,埋头探索幻方里的奥妙;他凭借打开幻方领域思路,破解一个个世界难题;他凭借科学服务于现实的真理,用自己独创的"五星图论",绘制了"中国诞辰100周年五星图"、"中国十九大召开五星图"、"香港回归五星图"、"国庆70周年五星图"、"抗战胜利70周年五星图"、"香港回归20周年五星图"、"澳门回归五星图"、"2008北京奥运会五星图"、"第24界国际数学家会议五星图"、"数学五星图"、"五星图与哈密尔顿周游世界的正12面体"等图表专业论文,填补了中国数学研究的空白,破解了世界幻方专家多年想解而未解的世界难题。梁培基的成功给中国争了光!让世界幻方专家为他点赞折腰。他的一位业内朋友看到五星图后欣然赞之:

美丽奥妙五星图,发表之前世间无。

十五数字填其中,幻和相等无谬误。

每圆五数和相等,相邻五星和亦同。

直线三数加末邻,五数同和妙趣生。

梁培基先生没有进过大学深造,却凭借刻苦自学跨进了神奇的数学殿堂,这位"农民幻方专家"四十多年如一日生活在"幻方"中,在中国甚至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他一个农民的身份,却屡屡在顶尖级数学理论刊物上发表一篇篇学术论文。别人视为枯燥无味的数字,对他来说却妙趣横生,实现了他人生中的三个破格:

第一是:一个农民的数学论文破格在全国、全世界顶尖的学术刊物上多次发表,他的事迹也被美籍数学家李学数先生录入名著《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中;

第二是:一位种地为生的农民破格提升为国家干部;

第三是:普通农民却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目睹梁培基先生简陋普通的庭院;聆听他谦卑话语;看过他验算书写的一摞摞草稿;拜读过一本本知名书刊登载他的幻方论著;欣赏过他那一本本荣誉证书;听过他的公益宣讲;回想他发自内心对党、对国家、对领导、对朋友、对家庭成员的感恩话语,让我感慨万千,心诚悦服。

梁培基先生虽然年逾古稀,其敬业精神不减当年,仍然在数学研究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奋进不止!

备注:

梁培基,出身农家,由于解决国际组合数学难题,破格发表论文,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原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科协任职,已退休。

从事组合数学研究39年,多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其事迹曾在《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头版《人民政协报》头版《中国时代名牌》(封面)《中华儿女》及《河南日报》等报刊报道。

被美国科学家录入《数学和数学家的故事》(上海科技出版社)第7集,以40页的篇幅予以介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