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风水 > 墓地风水

姓丁的名人(历史姓丁的名人)

时间:2023-10-04 06:27:38 作者:心软是病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目录一览:

百家姓 名人榜 丁姓

姓氏名望

丁氏名人﹐不绝于史。汉时﹐有帮刘邦打天下、被列为“十八元功”之一的丁复﹐项羽的部将丁公﹐东汉经学家丁鸿、丁恭;汝南太守丁通;交州牧丁宫;并州刺史丁原﹔三国时孙权的大将丁奉;隐士丁览﹐颇受曹操赞赏的才子丁冲及其二子丁仪、丁 广和兄弟丁斐等。诸葛亮帐下的丁立、丁咸;明朝画家丁云鹏;清时有丁宝桢、丁日昌、丁汝昌、丁敬、丁申、丁丙、丁取忠、丁耀亢等﹐其中丁日昌在光绪年间﹐任江苏巡抚﹐是洋务运动中的活跃人物。

丁谓,苏州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北宋真宗时任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后升至宰相,被封为晋国公。其修复京城的故事被尊为古代“运筹学”运用的典范。

丁士美,(1521~1577),字邦彦, 号后溪,淮安府清河县人。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己未科(1559)状元。

丁度,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官至端明殿学士。曾与李淑等刊修《韵略》,又刊修《广韵》成《集韵》。

丁顗,祖籍恩州清河(今属河北省)人,后迁居祥符,北宋著名藏书家,共搜集图书至八千卷。

丁琏,番禺(今属广东省)人,北宋元丰年间进士,任朝议郎一职。

丁敬,浙江省钱塘(今杭州)人,清代篆刻家,喜好金石文字,善鉴别,工于诗、书、画,尤精刻印,开创了“浙派”,被誉为“西泠八家”之首。

丁丙,浙江省钱塘人,清末藏书家,撰有《善本室藏书志》,著录其藏书中珍贵部分。

丁谦,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近代地理学家。著有《蓬莱轩地理学丛书》六十九卷。

丁颖,广东省高州人,现代农学家、水稻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解放后历任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等职。

丁大全,南宋镇江(今属江苏省)人,官至右司谏、签书枢密院事、右丞相。

丁鹤年(元惠宗元统三年~明太宗永乐二十二年)元末明初诗人、养生家,京城老字号“鹤年堂”创始人。

丁云鹏,休宁(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花卉,亦会作诗。

丁启睿,明代河南永城人,诸城丁氏裔孙,官至兵部尚书。

丁魁楚,明代河南永城人,诸城丁氏裔孙,官至兵部尚书,封平粤伯。

丁耀亢,山东省诸城人,明清文学家。著有小说《续金瓶梅》等。

丁普郎(?—1363年),明朝开国将领。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人。

丁观鹏,京师(今北京市)人,清代画家,最精于人物画。

丁善庆,泉州(今属福建省)人,清代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著有《左氏兵论》。

丁德兴(1327—1366) 元末定远(今属安徽)人,传其祖由拜占庭使华。

丁兰,东汉人,“丁兰刻木事亲”为二十四孝故事之一。

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海军提督。安徽省庐江县人,原名先达,也作禹亭,号次章。

丁振铎(1842—1914),字声伯,号巡卿,罗山县周党镇黄湖人,先后担任云南总督、禁烟大臣兼弼德院顾问大臣等职

丁惟汾(1874-1954)汉族,字鼎丞。山东省日照市人,毕业于保定师范学校。同盟会创始

人之一。

丁武选(1897~1993年),安徽省阜南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玲(1904年10月12日-1986年3月4日),女,湖南临澧人,毕业于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党员,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著作有作《梦珂》,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莎菲女士的日记》,短篇小说集《在黑暗中》等。1986年3月4日,丁玲在北京多福巷家中逝世,享年82岁。

丁先国(1909~2001年),湖北省麻城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观海(1911~1991),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人。著名土木工程学专家、焦作工学院(今江苏徐州市的中国矿业大学及河南焦作市的河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大学等校教授。

丁本淳(1911~1996年),陕西省澄城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丁世方(1912~1965年),安徽省金寨县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秋生(1913~1995年),湖南省湘乡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丁盛(1913~1999年),江西省于都县人。中国第九届、第十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聪(1916~2009.5.26)上海人。

丁甘如(1917~1995年),福建省上杭县人。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

丁钊(1920年~),山东省龙口市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1929.9~2012.7.22)江苏无锡人,1956年7月入党。

丁荣昌(1912~1996年)江西省于都县人。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参谋长、司令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莱夫(1912~1983年)山东省广饶县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66军政委,中央广播事业局党委第一书记,局长,总参谋部政治部主任,通信部顾问(正兵团级)。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文斋(1922~1996年),江苏连云港人。吉林省军区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文昌(1933年10月~),安徽省宿州市人。中国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1988年9月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0年7月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1996年1月23日晋升为空军上将军衔。

丁衡高(1931年~),江苏省南京市人。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1.27.-),华裔美国籍,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

丁荣杰(1938~——),湖南省湘潭市人。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研究院政治委员等职。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兆乾(1939.6~——),回族,河南省唐河县人。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川省军区司令员等。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丁炳生(1939~——),江苏省无锡市人。。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与童来喜等人合著有《第三野战军征战记(上、下册)》等。

丁玉才(1941.10~——),江苏省淮阴县人。历任广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成都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9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丁荣锦(1944~2005.1.26),江苏省东台县人。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某部战士、保密员、参谋、干事、股长等职。

丁寿岳(1944年~),福建省古田县人。2004年1月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9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1年晋升中将军衔。

(1951年~),湖南省湘乡县人。

丁俊晖(1987.4.1~)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男子台球队运动员,斯诺克球手。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职业生涯共获得11次排名赛冠军(单赛季第五次在大型排名赛称雄,追平亨德利的最高纪录)、2次PTC分站赛冠军以及1次温布利大师赛冠军,共打出6次单杆147。

(部分姓氏名望来源于)

长汀涂坊传说故事三则

丹溪古镇,将军之乡。

一、马百万破产的传说

古时候,马屋村有一家富翁叫马百万,家财万贯,但对穷人却很苛刻,连儿子也很骄傲,瞧不起别人。相传这个村的水口有株大树,树上往下垂着一根粗藤,藤末系着一块巨石,形状像一只马。据说这是一匹神马,天黑就走出马屋到汀州府,天一亮又回来。马百万的儿子路过这里时,这根藤会摇来晃去拦住他的去路,嫌它碍事,气起来一刀把藤砍断,又把石头掀掉扔进河里,结果这条藤淌了三天三夜的血水。不久,富翁马百万也破产了。

二、杨八姐赶蛮王

相传古时候有个杨八姐,为追赶蛮王,曾赶到涂坊溪源一带,她带一面铜锣,锣一敲就满山皆兵。后来杨八姐不慎将铜锣掉进溪源河里了,到处找都没有找到,蛮王于是就乘机逃跑。杨八姐在后面紧追,赶到畲心,又追到上杭紫金山,蛮王无路可逃,就跳下一个深潭石洞,说千年也不出来,并把石洞二扇巨石门关闭起来。杨八姐就用女裤打开石门抓住蛮王,从此这两扇石门再也关不起来了。杨八姐那面铜锣至今还遗失在溪源村的地界里。

三、丁状元的故事

涂坊马屋村与上杭南阳镇仅一山之隔,在马屋村就流传着上杭丁状元的故事。据说上杭县当时有个姓丁的秀才,力大无比,肚子里却空空没才。然而不知何故却中了举人。接着就进京去考状元,本来没有期望中考,但恰好当朝皇后姓丁,有意选择本家,于是皇帝亲自召见。本来皇帝接见,跪在地上是不能抬头的,但他却仰首观看。正当皇上欲训斥时,皇后赶忙为他辩护,说是为了认本家。接着,皇帝又考他的马术,让他在铁桥上跑马,看是否会滑倒,结果又顺利通过了。皇帝问他为何故,他说是家乡仙师宫的神帮他牵马。于是这不学无术的丁秀才便成了武状元。仙师宫的三位菩萨也被封为“三大仙师”,把原来穿的草鞋换成了靴。

每天了解一位历史名人——​丁汝昌

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1895年2月12日),原名丁先达,字禹亭,号次章,安徽庐江县石头镇人。清朝晚期将领,官至北洋水师提督。

丁汝昌早年曾参加太平军,随队归顺湘军。不久,隶属李鸿章淮军,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官至记名提督。光绪五年(1879年),李鸿章调入北洋水师。光绪七年(1881年),统率200名北洋水师官兵赶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丁汝昌指挥北洋水师与日军展开大东沟海战,后舰队退保威海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威海卫之战中,抗击日军围攻。未得上峰命令,无奈港内待援,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未至的情况下,拒绝日军将领伊东祐亨劝降,服食自尽以谢国人。宣统二年(1910年),平反昭雪。

人物评价:

《清史稿》:甲午之役,海陆军尽覆,辱莫大焉。汝昌虽有罪,而能以一死报国,尚知畏法。汝贵、志超丧师失地,遗臭邻邦,靦然求活,终不免於国典,何其不知耻哉?

刘体仁:丁汝昌夙将骑兵,以统海师,朝廷用人,自为失当。汝昌屡受督责,欲战,自知不敌,惟求一死塞责。大东沟之役,仓卒应敌,不知学理,立定远望台之上,致被震仆;反谓日炮击毁,倾覆受伤。朝臣不知机械之学,无从指驳。外人见之,无不匿笑。然汝昌见危授命,较之临阵脱逃之方伯谦、服毒呼救之刘步蟾,高之奚止一等,于以知旧道德,犹胜于新知识。

:丁汝昌这种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忍辱负重,最后时刻尽节以终的崇高品格和爱国精神难能可贵。这一切不应否定,也不容否定。历史应当还丁汝昌这个甲午战争最大的悲剧人物以公正。

相关争议:

丁汝昌战后长期背负罪责,至今仍争议不断,有很多不实之辞应当加以澄清。指责丁汝昌的不实之辞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说丁汝昌能力不强、指挥无方。这主要是指他不懂海军专业,领导管理能力不强,造成舰队管理不善。另外,有人认为丁汝昌担任北洋舰队提督,完全是李鸿章“任人唯亲”的结果。

诚然,丁汝昌出身淮军,并非海军,专业知识不及留洋培训将领。但北洋舰队的重要性决定了提督一职在李鸿章心中的分量,他不可能不用自己人,也不可能不用“能人”,不用自己人不足以控制这支舰队,不用能人不足以驾驭这支舰队。

与北洋舰队科班出身将领相比,丁汝昌是资历最深、作战经验最丰富、战功最多的将领。行内人都知道,创建一支新军与接手一支老部队完全不是一回事,作为统领舰队的提督,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使舰队成军,并投入作战,其责任、压力和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

实际上,丁汝昌很早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一直在努力学习近代海军知识。从他留下的大量亲笔文件可以看出,他海军专业术语熟练,表达准确,相当熟悉舰队业务,具体到上午操炮、下午操枪、逐日轮流打靶的训练安排,甚至舰船修理旧洞的数量他都亲自抓落实。

某次,运抵军中的煤炭短少10吨,丁汝昌硬是5次追讨,直至补齐,从中可以看出丁汝昌对舰队建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二说丁汝昌“怯战”,消极保船,贻误战机。这一指责实际上是朝廷大员推卸责任、寻找战败替罪羊之举。

甲午战争中,丁汝昌几乎参加了北洋舰队除丰岛海战外所有的战斗和重大行动,黄海海战中,他负伤后还不肯进舱,仍坐在甲板上激励将士。而在抗敌过程中,丁汝昌时常遭受无端指责及处分。

他有许多机会推诿卸责脱离战场,但他从未这样做,有些甚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顶着来自朝廷的问罪、处分和言官们如潮的声讨、谩骂,抱定必死决心,忍辱负重坚守指挥岗位,直至自杀殉国。

丁汝昌在指挥上深受李鸿章“保船制敌”消极防御方针的束缚,但他仅是这一方针的执行者。将“怯战”、消极保船和贻误战机的帽子扣在他头上,显然有失公正。

三说丁汝昌是主要的投降派,是失败的祸首。这是当时光绪帝和一些朝臣为推卸战败责任对丁汝昌的指责,什么丁汝昌“一贯畏怯避战”,“旅顺危急,率兵舰望风先逃”等,

现代还有人提出他是“先降后死”,称他自杀不是“以死报国”,而是自知罪责重大,以死卸责,以免家族遭到诛罚。

在舰队陷入绝境之际,日军将劝降书送至丁汝昌手中,威逼利诱他投降,丁汝昌斩钉截铁表示“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在威海保卫战中,丁汝昌以北洋舰队残余兵力多次击退优势日军的猛烈进攻。“定远”遭袭时,他正在舰上与诸将议事;“靖远”中弹时,丁汝昌正在舰上督战,并意欲随舰俱沉。仅用“以死卸责,以免家族遭到诛罚”来解释原因,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来源:历史人物传记故事

热门推荐